1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2008-01-01 04:26
終于開始要寫些東西了,但沒想到第一篇影評竟然是關于希區(qū)柯克這位懸念大師的作品----一部小小的懸念劇。
真的純屬偶然,偶然的看到他,偶然的喜歡上這部老電影。。。
不同于如今奢靡,花哨的大片的制作,這部老影片更多的是平時的鏡頭,用劇情本身來推動事件的發(fā)展,并牢牢的抓住觀者的心。
希區(qū)柯克曾兩次執(zhí)導這部影片,一部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國拍攝的黑白片版本,另一版則是1955年于美國翻拍的,我看的就是后者。影片描述了一個美國家庭到瑞士度假,意外從一名垂死的間諜口中知悉一位駐倫敦的外交官將在他出席音樂會時被人暗殺。為了讓這對夫婦守口如瓶,暗殺者綁架了他們的孩子作為人質,然而他倆還是去了音樂所。阻止了這次暗殺行動,同時也救出了他們的孩子。
影片雖是一部懸念劇,但片中卻混合了間諜片、警匪片、喜劇片等多元化的素材,拍成一部內(nèi)容豐富劇力強烈的作品,并且微妙地反映了當年一觸即發(fā)的歐洲政治局勢。
并且整個劇情充溢的不是陰謀疊加的殺戮,我們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對善良的夫妻如何盡己所能去救出他們的孩子。而當最后女主角Doris在鋼琴前,眼含熱淚內(nèi)心焦急的唱起那首包含了親情的whatever will be,will be,男主角順利救出了他們孩子全家團聚時,把濃濃的親情推上了高潮。
附: 希區(qū)柯克年表
1899年8月13日,阿爾弗雷德?約瑟夫?希區(qū)柯克出生在倫敦東部的萊頓斯頓一個經(jīng)營蔬菜批發(fā)的普通人家。
1913年,在倫敦大學選修藝術課程。
1920年,希區(qū)柯克自薦到美國拉斯基明星公司設在伊林斯頓的一個制片廠工作。經(jīng)歷了字幕設計,美術導演,編輯等工作。
1922年底,攝制了《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號),此片是他初次執(zhí)導。
1923年,在《女人對女人》中,希區(qū)柯克擔任助理導演。
1924年,希區(qū)柯克拍攝《白色的陰影》、《充滿激情的冒險》、《普魯特的墮落》、《惡棍》。
1925年,《歡樂園》和《山鷹》(首次獨立執(zhí)導影片)。
1926年,執(zhí)導影片《房客》(《寄宿人》)。12月2日,希區(qū)柯克與艾爾瑪正式結婚。
1927年,執(zhí)導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楊花》。然后,希區(qū)柯克與英國國際影業(yè)公司簽約,相繼執(zhí)導了《手鐲》和《農(nóng)夫的妻子》。
1928年,執(zhí)導影片《香檳》和《蒙克斯人》。
1929年,希區(qū)柯克執(zhí)導的影片《訛詐》,成為英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0年,《朱諾和孔雀》(根據(jù)希恩?奧凱西的舞臺劇改編)。
1931年,拍攝《騙局》。
1932年,執(zhí)導影片《第十七號》、《奇怪的富翁》。在這期間又執(zhí)導了《一代紅顏》。辭去在英國國際影業(yè)公司的職務。
1933年,執(zhí)導影片《維也納的華爾茲》。受聘于英國高蒙影業(yè)公司。
1934年,執(zhí)導影片{知情太多的人》(《暗殺者之家》)。
1935年,執(zhí)導影片《三十九級臺階》和《間諜末日》。
1936年,執(zhí)導影片《破壞》。
1937年,執(zhí)導影片《年少無知》、《失蹤的女人》。
1938年,執(zhí)導影片《牙買加旅店》、《失蹤的女人》獲得紐約影評協(xié)會獎,同時被評選為當年最佳影片,引起好萊塢的注目。
1939年,適逢二戰(zhàn)開始,希區(qū)柯克舉家前往美國洛杉磯,開始了他在好萊塢的工作。執(zhí)導影片《蝴蝶夢》,獲第1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片攝影獎。
1940年,執(zhí)導影片《海外特派員》和《史密斯夫婦》。
1941年,執(zhí)導影片《海角擒兇》。
1943年,執(zhí)導影片《救生艇》。
1944年,希區(qū)柯克在倫敦執(zhí)導法語短片《一路平安》和《馬達加斯加歷險記》;返回美國后開始拍攝影片《愛德華大夫》。
1945年,執(zhí)導影片《美人計》,也是英格麗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希區(qū)柯克電影。她與羅賽里尼的“私奔”給希區(qū)柯克不小的打擊。
1946年,在英國與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獨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執(zhí)導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希區(qū)柯克自己獨立制作的影片《繩索》問世,該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執(zhí)導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執(zhí)導影片《怯場》。希區(qū)柯克與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閉。開始與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執(zhí)導電影《列車上的陌生人》,此片根據(j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說改編。
1952年,執(zhí)導影片《我懺悔》。
1953年,執(zhí)導影片《電話謀殺案》(首次采用立體電影技術拍攝)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執(zhí)導影片《捉賊記》。
1955年,執(zhí)導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重拍)。同年加入美國國籍。10月,開始拍攝電視系列片《希區(qū)柯克劇場》。執(zhí)導完成電視片《報復》。
1956年,執(zhí)導《哈里的麻煩》和《冤枉的人》。
1957年,拍攝《在死者中間》,后來改名為《眩暈》。9月30日,電視連續(xù)劇《深閨疑云》開始播映。
1959年,執(zhí)導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執(zhí)導影片《精神病患者》,獲1960年好萊塢外國記者協(xié)會最佳女配角金球獎。詭異的題材,意外的故事發(fā)展,低預算的黑白制作,讓這部電影成為希電影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1963年,希區(qū)柯克與環(huán)球影片公司簽約。執(zhí)導影片《群鳥》。
1964年,執(zhí)導影片《瑪爾妮》。當時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區(qū)柯克的影響。我們看當時的作品都會有所體會,而在特瑞夫和希區(qū)柯克的對談錄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65年,出版訪談錄《希區(qū)柯克論電影》。
1966年深秋,開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4月,希區(qū)柯克獲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fā)的“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加州大學授予希區(qū)柯克名譽博士學位。
1969年,執(zhí)導影片《黃玉》。
1971年,希區(qū)柯克榮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為拍攝電影《狂兇記》,希區(qū)柯克回到自己闊別多年的祖國。
1972年,執(zhí)導影片《狂兇記》,讓觀眾看到希區(qū)柯克雄風依在,這部電影流暢圓潤,是希后期的佳作。希區(qū)柯克獲得金球獎,被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75年,執(zhí)導影片《家庭陰謀》。
1979年,希區(qū)柯克被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授予終身成就獎。因身體原因,被迫放棄他所從事的電影工作。
1980年1月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希區(qū)柯克爵士封號。4月28日晚,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終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逝世。
2 ) 《擒兇記》殺手看起來很弱
本和喬帶著兒子來到了摩洛哥度假,本是一名醫(yī)生,喬是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演員,這是幸福的一家人。在路上,本和喬結識了法國人路易斯,此前在車上路易斯幫忙解圍,交談下來,喬覺得路易斯很投緣。
來到酒店后,本和路易斯約好一起吃飯,沒想到路易斯臨時有事沒來。一對老夫婦認出了喬,然后本和喬與老夫婦一起吃飯。第二天,一起逛街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混亂場面,路易斯被一群人追殺,當場被殺死。在臨死之前,本認出了路易斯,而且路易斯在本耳邊告知了本在倫敦將會有一起暗殺事件,和安伯斯.查培有關。警察要求本和喬來警局做筆錄,于是兩人將孩子交付給老婦人照看,老爹和他們一起來到警局。本沒有交代任何信息,有個陌生人打電話拿兒子喬克威脅本,要求本不要說出路易斯告訴他的任何一句話。就這樣,喬克被綁架了。
回來后,本才告訴喬兒子被綁架的事,兩人想辦法救回兒子。來到倫敦后,本第一時間來到安伯斯.查培這里,結果這里類似動物園之類的機構,老板安伯斯.查培也看不來了解什么,于是本趕緊離開。喬和朋友留在酒店,朋友發(fā)現(xiàn)安伯斯.查培是個教堂,于是喬來到教堂等本。兩人一起參加了教堂的活動,原來主教就是那個老爹,他們準備在這里動手,本和喬的出現(xiàn)打亂了他們的計劃。本被打暈,喬克被帶走。在英國大使的晚宴上,首相前來觀看歌劇,喬來到這里發(fā)現(xiàn)了殺手,關鍵時刻,一聲尖叫,拯救了首相。喬克被帶到大使館,殺手失敗了,本和喬來到大使館,成功救下兒子。
3 ) 偉大的父母
這是一部諜戰(zhàn)劇,但男主一家只是被牽扯到其中而已。
男主一家去摩洛哥玩,一位陌生人幫他們在公交車上化解了和當?shù)厝说拿?,于是他們做了朋友。他們在旅行過程中又遇到一對夫妻,和他們交談在一起,也成了朋友。不久,那位朋友死于非命,孩子也被拐走,原來,那對夫妻也是壞人,哎,人不可貌相啊。
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調(diào)查,原來神秘組織要在教堂刺殺首相,于是男主和女主去了教堂阻止了這些來場危機。
最后首相為了感謝他們請他們共進晚餐,途中女主唱歌,小孩聽到了歌聲哼起小調(diào),最終被父親所救,一家人又皆大歡喜。
這部劇中父母想方設法去營救孩子還是很令人感動的,特別是最后母親和孩子的“合唱”讓人淚目,父親也是一位勇敢果斷的人。
這是我看的希大師第十四部作品,颶風營救,化解危機!
4 ) 【擒兇記】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場景
雖然是老電影,但是依舊精彩。
不對不說,這個電影的劇本寫的真好啊,男女主的人物形象都相當生動。
除此之外暴躁但是心細冷靜的軍醫(yī)男主和雖然比較情緒化,聰明謹慎但是不夠沉著冷靜的金發(fā)音樂家女主之間的化學反應實在是太好磕了。
電影前面還有不少暗戳戳的日常的小笑點,比如男主的無處安放的大長腿。
這無處安放的大長腿啊哈哈哈
使得電影在前面部分不至于無聊。
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兩首歌都在后面有回應,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刺殺政治家的《魔笛》,一個是《que sera, sera》。除此之外,教堂里的男女主通過合唱的調(diào)交流也讓人印象深刻)
que sera,sera的原曲出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杠精男主
這里很人物生動,因為惻隱之心想要孩子被發(fā)現(xiàn),但是實際上被發(fā)現(xiàn),任務失敗的時候仍然很痛苦
這里真的是大場面啊
太可愛的結局,留著看家的朋友沒有走,孩子也回來了
經(jīng)典懸疑綠光
這里鏡頭拍的真的好,即可以看到殺手出來了,也可以看到后面等待進去的女主的身影,給觀眾交代了一下他們兩人的位置和教堂的構造
5 ) 戲謔的獻禮
非常喜愛希區(qū)柯克的電影,這部翻拍版依然引人入勝,即便今天看來,雖然驚悚和懸疑已經(jīng)平平無奇,但是大師的節(jié)奏感依然可以帶動人們的情緒……
希區(qū)柯克的電影總是意猶未盡,或者可以說是虎頭蛇尾,希區(qū)柯克電影的結尾總是一個提速,好似沖刺,又好像高潮,留下的只是余韻……
深受精神分析影響的大師,在這部電影中卻不甚明顯,特別是電影中敘事的邏輯,使得一切所發(fā)生的都過于刻意,電影中的政治意味也很有隱喻,故事是講述英國政治的傾軋,卻將發(fā)生的場所搞到摩洛哥,又丑化了穆斯林……
在故事的進程中,電影主人公不斷強調(diào)他們的美國身份,美國的被重視,美國使館的威力,更是美國人化解了英國危機,這或許是希區(qū)柯克在好萊塢發(fā)展給美國的一份主旋律小禮物……
6 ) What will be,will be!
彩色版的重拍,還是很好看的。希胖又拍間諜主題了,相比較上一部《捉賊記》的玩鬧,這部雖然沒那么強的懸疑性但也可以吸引著我看下去。在我看來最出彩的便是最后半個小時音樂廳里那段十分鐘左右s暗殺首相的戲份了,激情演奏的樂團和指揮,傷心哭泣的母親,欣賞音樂的首相,準備暗殺的殺手……在尖叫聲和鑼鼓聲的掩蓋下,幕布后伸出的那支槍開槍了。這段沒有一句臺詞,只有人物角色的神色與肢體動作表演,而視聽語言和流暢剪輯帶來的高潮般的享受!希胖最后還是拍了他最喜歡的“樓梯”~
主角魅力的強化注定伴隨反派的形象弱化與失真,Doris的表演把母親這個角色詮釋的很好!失子心痛與尋子心切,并且時刻保持冷靜,絲毫不沖動,智商在線,讓我被其母性光環(huán)所感染!她演唱的時候真的很令人動容!
原來《Que Sera,Sera》就是Doris Day歌手時演唱的作品!真的超級好聽!
依然是希區(qū)柯克鐘愛的間諜故事,毫不知情的美國夫婦被卷入政治迷局,最后拯救首相的同時也得以和兒子團圓。多麗絲·黛唱歌的樣子很迷人,雖不是典型的美女,倒也有自己的味道。
不算最好的希區(qū)柯克,但依然懸念叢生。歌劇高潮殺人的拍攝手法太絕了,一百多個變化鏡頭竟然一句對白都沒有,看得人從頭到尾摳手心~
沒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刺激。P.S 不知道為什么看到結尾女反派這么愛護那個小男孩,我眼睛就紅了,還有Doris Day后來唱的那首we'll love again比之前她唱的que sera sera好聽。
多麗絲戴唱的那首Que Sera Sera可真好聽!沒想到后來又來了一遍,還是最后的關鍵,多好。不過劇情就不多推敲咯...
還挺少見這樣全家人都被卷入陰謀的戲碼,從頭到尾都很精彩抓人,雖然劇情也有雷點。
拍攝期間,黛一直咨詢斯圖爾特,為什么希區(qū)柯克從來不指導,是不是導演不喜歡她的表演?搭檔解釋說,此導通常是你做錯了才會發(fā)聲??慎烊圆环判?,直接去問希區(qū),得到了相似的回復,“親愛的黛,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自然不會招致我的評議。你的表現(xiàn)始終與我對影片的要求相吻合,這就是我什么也沒說的原因。”……希區(qū)之所以選黛入擒兇記,因對其在風暴警告那部黑片中的表現(xiàn)印象深刻。制片人曾有疑慮,因為他覺得黛只是一位歌手,他原本更想用特納、凱利或者諾瓦克去演女主角。
超喜歡這部,Doris Day給我的感覺太舒服了,而且第一次發(fā)現(xiàn)James Stewart眼睛嫩么藍。節(jié)奏和氣氛仍然高度保持了希區(qū)柯克的作風,有些片段有點多余,大概是沒有構思完整吧。
作為弗洛伊德代言人的希區(qū)柯克可能只有講述戀母情結的時候才對女性充滿善意 與前作不是受害者就是花瓶的妻子和情人形象相反 他不吝把所有的正面特質賦予一位千里尋子的母親 丈夫對第一次見面的游客和盤托出家底 她仍保持睿智與警惕 丈夫誤打誤撞差點泄露情報 她急中生智打開兒子定位的突破口 丈夫莽莽撞撞推倒槍手導致擦槍走火 她絕望中一聲尖叫反而機緣巧合之下救了暗殺對象 就像千人廳的交響樂再氣勢恢宏 也遠不及閨房小曲Que Sara Sara來得深入人心
跟睿智的媽媽相比,這個三兩句話就把什么黃都漏完了的爸爸真是智商拙計?? 歌好聽,幾處高潮夠緊張,就是總覺得劇情哪里不太對勁。
大銀幕看震憾!!! 加5星 9.1/10 又一城戲院 3.10 補記 2年前再次看大銀幕.
1.阿爾伯特音樂廳的刺殺場景至為經(jīng)典,鈸、黛、史都華、殺手、樂譜的交叉剪輯,尖叫,張力十足。2.奧斯卡金曲[Que sera sera]與應和的口哨。3.亂入標本店,劍魚與虎頭。4.開篇兒子偷頭巾、史都華坐立難安的大長腿、抓雞腿等喜劇插曲彰顯出了文化差異帶來的尷尬與困窘,為影片增色不少。(8.0/10)
懸疑氛圍比較淺的一部,漏洞也比一貫的更多,有時幾乎沒有可信度了。難得的是在希區(qū)柯克的電影里,這部的女性力量相對突出,相對于男主洞察力低、只在意自家孩子而不在乎首相之危,女主多察、聰慧、惻隱之心、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無疑在兩次聲音中被表達出來:一是音樂會上的尖叫,一是晚會上的歌唱。不過男主仍然被賦予了其他品質,從而表現(xiàn)出平衡的家庭關系。
希區(qū)柯克在視聽語言上的技巧和掌控爐火純青,堪為懸疑片的范本。音樂廳一場從編排到鏡頭的剪輯,乃至聲音對劇情的推進,無不扣人心弦,難以忘記。
十分喜愛演出麥肯納夫人的DorisDay的那段詼諧又嚴肅的演唱,JamesStewart還是后窗里那副樣子呢..可稱為希區(qū)柯克版本的首相謀殺案,亮點在鏡頭的變換和聲音的處理上.情節(jié)上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典型設置,僅屬于希區(qū)柯克的印戳顯而易見
從頭到尾都把我吸引住了,懸念貫穿始終,男女主角表演也很精彩,當然還有那首經(jīng)典的主題曲~~而音樂會與謀殺的并行則令我想起了更早看過的《教父3》同樣是靠近末尾時的劇院刺殺部分,一個相當扣人心弦的精彩段落。
詹姆斯·斯圖爾特的在希區(qū)柯克電影中最出彩的是《后窗》中的表演,其他合作的作品,斯圖爾特的表演其實都特別單一程式化,斯圖爾特有一個慣用姿態(tài),低頭微駝背、眉頭緊鎖、手肘收縮,這個形象在多次出現(xiàn)在電影中,特別是眉頭緊鎖,這樣的的表演方式不僅僅讓觀眾感知到了形式的緊迫,還令人察覺到了他的不厭煩,進而使觀眾移情,不能代入角色或偏向于他。在希區(qū)柯克與特呂弗的討論中曾提到過,相較于加里·格蘭特,斯圖爾特身上更富有激情,這種激情在斯圖爾特早期的黑白片中極為明顯,加上當初他的年輕氣質,都極易感染觀眾,這也是《雙虎屠龍》等早期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在表演后期斯圖爾特的演法并未改變,因年紀增大,致使在觀眾觀感上時常覺得和人物有距離,他總散發(fā)著一種厭煩別人的情緒,這一點在他后期飾演灰色人物的《鳳凰劫》中尤為明顯。
被殺特工極業(yè)余,被平民女子瞬間看出異常,更可笑的是不敢回答萍水相逢朋友的家常問題、例如你一個外國人在此干啥——職業(yè)特工別說有一個或多個掩護身份,對任何問題都會隨口編且滴水不漏。男主極二逼,異國他鄉(xiāng)對陌生人瞬間兜出自己老底,不符合其戰(zhàn)時駐外醫(yī)生、平時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老江湖、老油條身份。歇斯底里的女人最為討厭,無論古今中外、無論多么漂亮。倫敦特工機關更拉倒,自己外派執(zhí)行重要任務的特工被殺,與之有關的美國人隨即趕來、美國人的兒子還被綁架了,簡單問個話就不管了。該片最大的貢獻是其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永恒經(jīng)典。
3.5星,兩場戲還不錯,一場是歌劇院橋段一場是在領事館多樂絲.戴演唱世事不可強求這首歌的橋段,不過總的來說不如想的那么好看,或者分開看,這部影片中的不少橋段都很精彩但是連在一起就不覺得有那么驚險緊張了。
★ ★ ★ ★☆,Jimmy在Hitch拿AFI終身成就獎致辭時曾憶起拍攝音樂廳那場戲時他本有很多臺詞。可第一條拍完之后希希喊cut要把臺詞去掉,“你嚷嚷的太大聲我都聽不清背景背景交響樂了”。后來再看這場戲時他怎么也想不起當時臺詞是什么,Jimmy這才同意“we don't need that speech, all we need is you.
Hitchcock的彩蛋真的太難找了 查了一下又重新看才看到他胖胖的背影 音樂會謀殺那段似曾相識哎!女主的綠花裙子好喜歡 Que sera, sera好好聽 想去摩洛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