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伊豆的舞女

劇情片日本1974

主演: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一之宮敦子  佐藤友美  

導(dǎo)演:西河克己

 劇照

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2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3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4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5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6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3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4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5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6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7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8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19伊豆的舞女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10-29 20:21

詳細劇情

  本片改編自川端康成著名小說《伊豆的舞女》。
  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xué)校的川島(三浦友和)趁開學(xué)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回賣藝的歌舞伎藝人,因被其中一個梳著古代發(fā)髻、背著大鼓的嬌小玲瓏舞娘吸引,他決定與他們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該舞娘叫熏(山口百惠)。川島不計歌舞伎藝人地位卑微,常邀請他們到他住的旅館玩耍,而在和熏有過單獨相處后,他更被其純潔無瑕的美震撼,陷入矛盾中,一面為自己難以抑制的沖動而苦惱,一面為她在表演時可能受到侮辱惴惴不安。熏在兩人的交往中,也漸漸生出真情??墒莾扇艘仓荒苁潜舜松械倪^客。

 長篇影評

 1 ) 和風(fēng)與初戀

       川端康成曾說,想表達“少年和少女邂逅那一瞬間萌動的最真感情”。和文本相比電影加入了更多的社會、階層等的現(xiàn)實性因素??梢哉f不如原著清新,而是更加殘酷。但仍可視作一次成功的改編。
    看完后腦中立刻浮現(xiàn)出了幾個關(guān)鍵詞:“相遇與別離”,“逃脫與回歸”(逃出原有的階層差異),以及和《秒速五厘米》極其相似的船岸告別場景。(同樣的距離與感情的題材,秒五的末尾,男女主角在鐵道口擦肩而過,轉(zhuǎn)身而不相遇。)
    總而言之,“初戀”或許是一個永恒的觸動人心的話題。它也許青稚,但總能抓住人心中的某一塊,繼而“看別人的故事,想自家的心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在戰(zhàn)后不久的日本。“和魂洋才”的實質(zhì)依然存在。影片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許多傳統(tǒng)的和風(fēng)場景,榻榻米,和服,歌舞伎,等等。川端康成終其一生,即是在表達“日本的古典之美”。或許應(yīng)該去看看他的諾貝爾獎頒獎詞,《美麗的日本和我》。

 2 ) 伊豆踴子

很難想象這是1974年的作品,很難想象山口百惠在那個年紀能把情竇初開的感覺拿捏得如此完美,很難想象日后這部電影會成為昭和時代一座里程碑。

川端康成說過吉永小百合是他心目中的熏子,如果康成熬過那悲痛的歲月,有幸看到山口百惠版的熏子又會如何評價。就是這樣不湊巧。

西河克己在原著基礎(chǔ)上進行了小擴充,重點凸出了熏子的純,還對川島和熏子進行大量的特寫鏡頭,這是那個時代電影的特征,導(dǎo)演喜歡進行臉部表情捕捉展開情緒渲染,這又對演員本身演技要求進一步提高,而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真的演出了那種純純的曖昧,真實!

日本文化以物哀為特征,整部電影氛圍如同原著一樣陰沉沉,唯有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的笑點亮了伊豆的天空,大雨初霽。結(jié)局雖然含淚帶笑,過程卻怦然心動!

 3 ) 《伊豆的舞女》兩版本對比與原著觀感

先說1974年版的電影吧,那版電影的男主角選得真是極好,極富少年氣,模樣英俊又帶了幾絲面對陌生人的生怯,演員表演也好,對書本描繪的游玩山水遇佳人這樣的經(jīng)歷處理也很到位。學(xué)生服上衣下半身著圍裙挎包戴學(xué)生帽的角色形象很還原文本,只是知道展現(xiàn)自身俊美的演員與書文當中只是暢游山水解乏的學(xué)生哥不同,電影是再創(chuàng)作,顯然74版本的導(dǎo)演不僅只是想將原文中對佳人與山水畫卷融一體的畫面勾勒出,同樣還想加入青春少年少女情絲悸動也繪入畫卷。也無怪,書里的全是學(xué)生哥的自白,對周遭一切的親身體驗,而電影顯然在逐漸脫離這個視角,意圖加入情感元素,包涵里邊對舞女角色的處理。如果說原書中因為視角關(guān)系顯得文章讀起來是一位學(xué)生哥在游山玩水的時候遇見佳人,而后抱著觀賞山水與佳人相映成趣的景況,單一視角描寫更多作者對美的領(lǐng)悟與感受;電影野心明顯更多。

其中變化最大無疑是在原文中嬌羞無法說出內(nèi)心話語的舞女活了過來?!兑炼沟奈枧吩械奈枧?,原只是宛如畫卷美人般由作者繪出供人賞識,到了電影,這畫卷便如聊齋故事般走下畫卷成為活人了。這當然也是書文與電影的表現(xiàn)差異導(dǎo)致的。若是出現(xiàn)在電影中,假若還是如小說那般玩賞的處理方式,是表現(xiàn)不出小舞女的美的,一如《美國往事》中在儲藏室中跳舞的小女孩,若是沒看過電影就單以那片刻截圖的靜止畫面是感覺不懂年輕黛博拉的美,不知道她的故事的看客僅能在那一副的畫卷中憑著直觀感受表達喜好,可若是知道黛博拉與面條更多的故事之后便免不了珍惜當初那個在儲藏室里為心上人跳舞的黛博拉。故事為角色增添光彩,而存在文本的角色只能跟著作者設(shè)定的視角去看待?!兑炼沟奈枧肺闹形枧蜗蟮拿栏噙€是穿行在山水景象當中互映互襯,文字描寫的美與電影表現(xiàn)的美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電影導(dǎo)演將小舞女的角色復(fù)活過來,勢必增添了舞女的故事。舞女的扮演者便占據(jù)相當分量,就我個人觀感,63年版本的舞女更讓我喜歡。第一觀感來看,63年版本的舞女扮演者才是鵝蛋臉的形象,與頭上的巨大發(fā)髻映襯下更顯可愛(個人看法這鵝蛋臉的造型非常重要,勢必影響與頭上發(fā)髻的融合,雖說我個人本就對鵝蛋臉的女孩有偏見的好感)。我是先看的1974年版本的電影,再回看1963年版本的電影,還是覺得后者的舞女形象更吻合原文,造型處理也比73版本的更加立體。63年版本的舞女略帶嬌憨,對待陌生人情感處理也更到位,從最初的怯到慢慢熟悉的那種微微放肆的親近感,從一開始跟孩童玩鬧的小孩兒心性到見識悲苦產(chǎn)生的哀愁,到最后兩人不得不離別時甚至讓我有切身的共情,無疑這小舞女的形象是極立體的,當真是一種少女的狀況。74版的小舞女表現(xiàn)則不如人意,導(dǎo)演顯然是有意將著這舞女形象往少女方面湊,但不成功。因為臉型與發(fā)髻的造型融合不當,這種發(fā)髻的造型在這位演員頭上感覺更多是種累贅,因而看上去也讓人覺得有幾分痛苦,更糟糕的是這女演員似乎長著一副愁眉,兩道眉毛往下一壓,瞬間她臉上便滿布凄苦,只讓觀者覺得同情。這樣的形象表演一個歡快的少女是不可信的,觀影途中我是相當在意這女演員的表情,似乎她隨時隨地能擺脫笑容讓愁容占據(jù)。這樣的演員去表演苦情劇無疑相當出色,甚至表情都不必過分控制,只順其自然眉毛放低些便足以讓觀眾產(chǎn)生憐憫之心,然而扮演《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的角色,顯然是不合適的。

74年版本的小舞女因為角色加上部分造型的原因本就不討喜,中間導(dǎo)演給安排的那一份給朋友送信的戲份更顯得怪哉。目睹朋友染病臥床不知生死之后,這小舞女之后的表現(xiàn)卻似乎全然沒這回事,她展現(xiàn)的苦痛似乎還不如63年版本小舞女在目睹陌生人臥病在床幾個片刻的哀傷。這段處理實在雞肋,或許導(dǎo)演想借著朋友這一角色先親近小舞女,再慢慢展現(xiàn)小舞女的一些自我想法好豐滿她的少女形象,不過這糟糕的處理實在太不近乎人情,畢竟小舞女面對朋友染病將死的局面還必須在下面的戲份展現(xiàn)自己的天真活潑一面,亦如途中漸漸對男主產(chǎn)生情愫的種種表現(xiàn),即便說少女心情晴雨難定,不過這種故事描寫也過分薄情,實在是74年版本的故事劇情最大敗筆。

63年版本的男主少幾分稚氣,角色裝扮也拋下了裙子,更多像是將要蛻變的少年的殘留時光最后的面相,也吸煙,也有一兩分的心存歹念,角色故事成長更具體些。74年版本的男主與舞女一樣宛若成為了觀眾看賞的玩物,形象好,翩翩公子形態(tài),故事更薄弱些。63年版本的走江湖男藝人形象比74年版本的形象更吻合,63年版本的有幾分病態(tài)與翻滾人世的忍讓,74年版本的多幾分不適合的英氣,也過分剛強,似乎把眉一豎,分分鐘要拔刀撂倒一群看客的武士形態(tài),且這版本的演員的幾分病容只體現(xiàn)在面皮上,行事作風(fēng)表演不出江湖藝人的困難。

與63年版本的《伊豆的舞女》相比,74年版本的電影似乎每一位都在竭力展現(xiàn)一種討好觀眾的表現(xiàn)美,背景如此,演員也如此,偏偏這版本的女主演沒有能表現(xiàn)出小舞女的少女形象應(yīng)有的情感與美麗;63年版本的小舞女形象更合乎原文,且表現(xiàn)立體入人心,不足處在于牽扯了男主的種種憂思雜音,略奪了舞女的光彩,再加上這版本對背景并不考究,原著中舞女形象出現(xiàn)在山林中的那種交融映趣少了大半光彩,不過舞女形象還是很得人心的。

兩版電影我都是看的中文譯配,別有一番味道并且更符合我的觀影趣味,可惜63年版本的《伊豆的舞女》電影畫質(zhì)有些模糊,若是有高畫質(zhì)的中文配音電影版本,值得收藏!

 4 ) 拋開電影,我想說的是百惠

這個名字曾經(jīng)對我熟悉到反而將之漠視。只是《滿漢全席》中哥哥的夢中情人竟然是她,引起了我一些些好奇。

直到今日,無意間看到她的紀錄片,才真真正正,徹徹底底被這個女人征服,期間幾欲落淚。

在當今這個時尚洶涌的年代,我實在不能說她漂亮,甚至牙齒不整齊,膚色過黑,身材不夠好。。。。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顰間淡淡的憂郁。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有著不同于常人的身世,成長于單親家庭,13歲登臺演唱,21歲嫁人。

無論在何年代,不用說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即便是想混個臉熟,都是需要“捧”的,不同的可能是捧背后的原因?,F(xiàn)在這個年代,當然是肉體的吸引成為主導(dǎo),但是百惠,卻是實實在在的令人憐惜令人尊敬著被眾人奉為女神的,(與之能比的,莫不是唯有一個已故的鄧麗君)?

為何這個小女子如此讓人憐惜讓人尊敬?正因她超越年齡的執(zhí)著與淡定。紅極一時,卻為心愛的人隱退。一襲白衣,發(fā)間浪漫的百合花,站在告別演唱會的舞臺上說:“謝謝大家包容我的任性”然后將白色話筒放在舞臺中央,飄然而去。。。。你聽,她說自己隱退嫁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對不起觀眾的任性,且如此真誠。

另者,不像當今明星結(jié)婚離婚全都是悄無聲息的,生怕因為自己的所謂的名氣引發(fā)一連串的效應(yīng)(那些借著結(jié)婚離婚炒作的更不用提),百惠選擇在1980.11.19日在眾人的祝福下舉行婚禮。紀錄片里因為年代的久遠,色調(diào)有些暗沉,但是正是這種不夠清晰的距離感讓我們?nèi)缗R其境,似乎自己也走在東京潮濕的狹窄街道,走在朱紅墻下,走到教堂前,等待那美麗時刻的到來,百惠和友和如此平靜地為對方帶上戒指,接受大家的祝福。

不同于童話書,百惠的生活仍然會因為執(zhí)著的記者在“happy life”的陳述后繼續(xù)曝光于人前。兩人的大兒子出生,百惠胖了,有了明媚的笑容,憂郁已徹底遠去;小兒子的畢業(yè)典禮上,百惠一襲黑衣黑裙黑皮包,黑框眼鏡,十足的知性媽媽。

歲月,這神物不知不覺間偷換了一切,卻留在我面前這個一個女人:她在小小年紀就懂得自己要什么,她為了自己所要的可以放棄人們最看重的名聲和榮耀,她可以靜守歲月,等待著丈夫從事業(yè)低谷中走出,可以喜悅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

原諒我,我是個走不出自己小天地的女人,每每都會反思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25歲以后就不相信愛情,拒絕感情對自己的影響,告訴自己婚姻不是自己的全部,甚至不再期待婚姻,只是那么一兩次想象著某個人將指環(huán)套在自己左手無名指上或許真的會令自己心安?

但是,看到百惠,我想任何女子那心底對愛人,家,溫暖的渴望都會被激發(fā)出來,我,自然也不例外。

 5 ) 男性視野下的女性

  很久就知道《伊豆的舞女》,知道山口百惠,但是最近才看到。知道伊豆的舞女是因為川端康成,我看過他寫的《雪國》,其實很可能我也看過《伊豆的舞女》的文本,但是看的時候太年輕,沒有什么印象,只記得北方的群山與雪的寒冷,以及作者揮之不去的愁緒??戳似右院?,更覺得自己是看過文本的了,仿佛又一次呼吸到日本北方寒冷的空氣。這部片子哀而不傷,描寫了高中生在一次旅途中和賣藝的小舞女的模模糊糊的愛情故事。旅途結(jié)束了,沒有挑明的小戀人分手了,也許今生今世不會再見,在青翠的大山之間這段感情格外美麗傷感。但是最傷感的還不止于此,小舞女是如此的純潔無瑕,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必定被她所從事的風(fēng)塵事業(yè)所吞噬,這才是作者真正的傷感所在。有意思的是,為了描寫小舞女是如何純潔,不僅刻畫她對于生病的朋友的友誼,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情節(jié),那就是在洗澡的時候看見高中生,就跑出來向他揮手打招呼。影片的鏡頭很快,但還是在遠景中看到山口百惠全部的潔白裸體,切換到近景就只有胸口以上的笑臉了。扮演高中生的三浦友和,當時也是一個面貌純潔的帥哥,看到這個場面忍不住笑了,并且在心里用畫外音得出結(jié)論,這個小舞女看到他就高興地跑出來打招呼,連沒有穿衣服都忘了,真還是個純潔的孩子啊。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或者說男性幻想下的女性形象。這個瘋瘋癲癲的小丫頭的舉動,沒有不純潔,但是也談不上純潔,之所以高中生覺得純潔,大概是和他自己內(nèi)心的對照而言吧。我覺得高中生才純潔呢,在整個片子中他都含蓄沉默,雖然是主角,卻一直是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雖然晚上睡夢中弄臟了床鋪,但是他始終表現(xiàn)為一個謙謙君子。不過,我并不很欣賞這種純潔。影片的最后,渡輪上的高中生滿面是淚水,他為沒有實現(xiàn)的愛情而哭泣么,不是,他其實從來都沒有打算和小舞女戀愛,他是很清醒的一個現(xiàn)代人,他是為純潔的小舞女未來的命運而哭泣,他已經(jīng)看到片尾所浮現(xiàn)的小舞女在眾多色迷迷的老男人手臂之間掙扎。當然,我無意批判高中生不用他的愛情去拯救小舞女,需要拯救的人太多了。色欲熏心的商人愿意出大價錢購買小舞女的身體,但是高中生只是在情感上和小舞女往還而不用買單,并且在分手之后,和小舞女的交往作為回憶盡管傷感卻也值得反復(fù)回味并得到樂趣。事實就是這樣,小舞女最終成為男性的消費品,無論以欲望還是愛情的名義。愛情對她來說,給青春留下點美好回憶也是件好事,仿佛陽光下水面上一把金燦燦的稻草,給將要淹死的人一點期望,讓她痛苦的掙扎更久一些。我反對針對具體個人的批判,批判誰呢?批判讓她從事這個職業(yè)的家人,批判買春客,還是批判高中生的無所作為?這倒讓我想起李春波唱的《小芳》,我們要批判回城的男青年么?無可批判。好的故事只讓我們看到命運。

 6 ) 伊豆的感傷

    是的,她叫熏子,一個十四歲的巡游藝妓,有著豐富漆黑的秀發(fā),像鮮花般嬌美的面容,眼角處總涂抹著淡淡地古色胭脂紅。這是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舞女,也是他許多作品中無數(shù)次出現(xiàn)的女性形象,更是他心中唯美、憂傷的代表。
  一直對日本文學(xué)中感傷、唯美的作品很鐘情,因此近日重又拜讀了一番《伊豆舞女》。已不記得是第幾次看了,但川端康成先生那淡淡的傷逝卻常涌心田。
  還記得第一次讀《伊豆舞女》時,我還是個像“熏子”般十四、五歲的孩子,青春期的躁動讓我充滿了眾多的疑惑——為什么男女主人公有愛卻不直接表露?為什么要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復(fù)雜化?為什么不能給他們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之后,再看時,我逐漸領(lǐng)悟到了川端先生那“殘缺的唯美”——也許不能完整擁有的美就是唯美吧。
 《伊豆舞女》故事的主題是通過主人公青年學(xué)生“我”的主觀意識表現(xiàn)出來的。一位孤兒出身的大學(xué)預(yù)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與流浪藝人結(jié)伴而行,其間,對一位十四歲的舞女產(chǎn)生了似戀非戀的愛慕之情。在“我”的主觀感覺、體驗中:中風(fēng)老人的病痛;失去兒子、兒媳的孤苦老奶奶及三個孤兒的可憐;落魄潦倒的榮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chǎn)夭折在旅途的千代子;哥哥不讓但又無奈還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會風(fēng)習(xí)自己也看輕女人的阿媽;離開故里親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這些苦難、悲哀的印象,同“不堪令人窒息的憂郁而來伊豆旅行”的“我”孤寂、憂郁的心靈,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我”心靈的湖面上泛起了漣漪,使“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與升華,并為結(jié)尾處的不唯美作足了渲染。
 《伊豆舞女》的結(jié)尾濃墨重彩的描述到:“這時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虛的。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yīng)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我的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后什么也沒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币闹谐霈F(xiàn)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沒有留下”,實際上這正是人們在悲哀中由于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chǎn)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許就是因愛情的不唯美,而引申到人格的趨向唯美吧。
  其實,就故事內(nèi)容來看,《伊豆舞女》是一次凄美的邂逅,一段重山復(fù)水的心路旅程。男女主人公因邂逅而告別,更因告別而永別,在整個過程中,什么都沒有開始就結(jié)束了。在回憶里的依稀只是清純含蓄的舞女的身影。獨倚危欄,“我任憑淚水簌簌地流淌,頭腦恍然變成一汪清水,一滴一滴地溢了出來,后來便什么都沒留下。頓時我覺得無比舒暢?!本透毡救诵膼鄣臋鸦ㄒ粯?,短暫的美麗,長久的憂傷,也許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唯美”才可歷經(jīng)久遠,在人們心中永駐。
  川端先生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溶傳統(tǒng)手法和現(xiàn)代手法于一體。他早期的創(chuàng)作,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帶有很強的紀實成份?!兑炼沟奈枧肥撬缙诘拇碜?,創(chuàng)作動力是來自對人生悲痛和寂寞的感觀,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傷與悲哀,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diào)。
  川端先生又是一個唯美主義作家,大自然的贊美者;他喜歡孤獨,既渴望與人交往,又避之唯恐不及,憂傷劃過心靈時是痛苦,凝聚成文字是唯美?!?
 《伊豆的舞女》與他成熟時期的作品還有很多共同點,“熏子”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川端先生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而對唯美的追求更是始終不余。
  伊豆的天然溫泉,是如絮般的輕柔,冒著裊裊霧氣,就像那段纏繞多年的濃情,但內(nèi)心難以擺脫的痛楚卻似氤氳。而潔白的千只鶴,展翅欲飛,眼前卻沒有方向和出路。孤獨而絕望的迷茫。內(nèi)心是不歡愉的,因為融合了曖昧的灰暗、彷徨的無措。就像行將就木的人看不到希望。古都的羊腸小道,簡樸的寺廟,青蔥的樹枝,隨著季節(jié)在細碎的陽光下交替。古都的姐妹倆和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執(zhí)著地善良著,那些甜美純真得如白雪的靈魂,相依偎于寂靜的歲月里。負累與憂傷,彌漫在凈土的一草一木中,隨著時光平緩地走去。憂傷,綿延不絕。這些都成了籠罩在川端先生作品上揮之不去的霧靄,也成了他筆墨下銳利的刀鋒。他以優(yōu)美的文字,建構(gòu)出一個凄美、神秘而又詭異的文學(xué)世界。
  川端先生的作品猶如潺潺春雨夜,悄悄開放的一株櫻花,在沒有月色的冷風(fēng)里,獨自憂戚。而那個他心中貞潔的十四歲舞女,成為了川端先生一生作品中潔白無瑕的象征和化身。

 7 ) 你應(yīng)該是一場夢,我應(yīng)該是一陣風(fēng)

“你應(yīng)該是一場夢,我應(yīng)該是一陣風(fēng)?!雹?但是,什么是“應(yīng)該”? 一.階層 1.是各得其所?還是死于其中? 《伊豆的舞女》上映于1974年,文章卻是發(fā)表于1972年,故事也是大正末年(大正天皇1879-1926)的故事。熏與“我”,不能在一起,正如舞女與讀書人,不能在一起?!毒张c刀》(發(fā)表于1946年)中用一個詞概括日本社會——各得其所,這便很能說明問題。本尼迪克特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說明:極度貧困的農(nóng)民不堪沉重的賦稅向幕府首腦請愿,“即使判決傾向于農(nóng)民,但農(nóng)民領(lǐng)袖應(yīng)該判處死刑,斗爭的目的再正確也必須死。甚至農(nóng)民領(lǐng)袖自己也承認這種無法改變的命運?!币驗樗郊壛恕氨惶幩赖娜耸寝r(nóng)民的英雄,人們聚集刑場,目睹首腦們被投入油鍋,砍頭或是釘上木架。他們不會暴動,而是在事后建祠堂,把領(lǐng)袖們作為殉難烈士供奉起來。他們很清楚這樣做很殘忍,不公平,但法律和秩序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核心,必須接受?!彼忉尅叭藗兎浅O嘈胚@些規(guī)范,大家都知道,要遵守它,就能得到安全?!彼麄兪苤朴谝?guī)則,卻又無比依賴于它。另一個事例是“春日阿福的秘密參拜”,它之所以能流傳于世,一方面是因為那個飽受欺凌的小男孩竹千代,最終成長成了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阿福當時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參見德川幕府的創(chuàng)始人德川家康,懇求他盡早確立竹千代的繼承地位。因為阿福只是個乳母,而德川家康卻是這個國家幕后的主人,她越級了,理應(yīng)處死,不管他報告內(nèi)容是對還是錯。 森嚴等級,可見一斑。 2.愛情,葬身于時代的悲歌中 《七武士》(上映于1954年,講述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故事)中最打動我的是年輕武士勝四郎與農(nóng)民女孩志乃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始于動蕩,止于平靜。我曾以為志乃是個大膽追愛的,為愛瘋狂的女孩。她在求吻不得后嘲諷武士“懦夫,堂堂武士也……”,在山賊大舉進攻的前夜,她主動去找勝四郎請求春宵一度,“明天大家都會戰(zhàn)死”“不一定會死的”“但我們可能會死”。我以為她是日本的羅絲·迪威特·布克,為愛沖破世俗階級的桎梏。但是在結(jié)尾,當山賊被消滅,一切歸于平靜時,她卻流著淚,在田里邊插秧邊唱民歌,勝四郎站在村頭的小路上回望,久久不愿離開,而女孩一次也沒有抬眼看他,一次也沒有。童話破滅了,人,總得回歸現(xiàn)實。這時我才明白橫跨在他們之間的等級制度有多森嚴恐怖,我也明白了,為什么志乃會說“我真想出生于武士家”,為什么萬造(志乃的父親)在得知志乃與勝四郎野合后,痛斥她“農(nóng)民的女兒與武士怎可結(jié)合!”?!拔摇迸c熏,又何嘗不是如此。 二.女性 1.溫情,淹沒在世俗的洪流中 幼時讀《紅樓》,不懂,看不起寶玉拘泥于胭脂粉黛、雞毛蒜皮的大觀園中,更不明白為什么才高氣傲的黛玉,八面玲瓏的寶釵,大姐姐般的襲人,冰清玉潔的妙玉,“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的蔣玉菡,都喜歡不學(xué)無術(shù)的他。后來,我將自己帶入那個時代的女性中,我便明白了,“在一個男權(quán)至上的病態(tài)社會對女性是以尊重和理解”②,這是多么珍貴,珍貴到只此一點,便足以使我愛上他。在《浮生六記》中,我最喜歡與佩服沈三白的,不是他如何細膩溫情的刻畫與妻子蕓的閨房之樂,而是他甘愿讓位,將舞臺讓出來,使蕓成為主角,而自己僅僅作為配角或只是一個捧眼的角色,他敢于在那個時代公開贊美自己的妻子。我想,這是在我們這個自詡兩性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男性也難以做到的吧。至少我沒有聽到過我的父親,在公開場合贊美過我的母親。在《伊豆的舞女》中,“我”也正是個寶玉、三白的形象,平等地對待熏,對待所有舞女,所有藝人,所有被生活所迫顛沛流離的生命。不強迫,也不做作,只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贊美。但一切的一切,不過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轉(zhuǎn)眼風(fēng)花又各飛,夜半驚起窮途淚。玉碎香埋,風(fēng)流云散;驚覺一夢,四記浮生。”③黛玉身死,陳蕓病故,“我”與熏,相遇,便是離別。如《金剛經(jīng)》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边@大概也恰巧也符合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xué)吧…… 2.身為女性,我很抱歉 在《菊與刀》中作者寫到,“日本人有句話是:‘孝道有時要求把妻子視同路人?!薄八麄儼褜儆谄拮拥姆秶蛯儆谛韵順返姆秶鷦澋媒?jīng)渭分明,兩個范圍都公開、坦率,一個是屬于人的主要義務(wù)的世界,另一個則屬于微不足道的消遣世界,如此劃定范圍,‘各得其所’?!薄斑@種玩樂完全是公開的,妻子為出去夜游的丈夫梳洗打扮,妓院可以給他的妻子送賬單,妻子照單付款,視為當然。妻子可能對此感到不快,但也只能自己煩惱?!边@便能理解電影中,阿君的悲慘命運了。而福田屋中的中年油膩大叔對女招待毫無顧忌的動手動腳,醉酒的男子趁著酒興肆無忌憚地強行與熏相擁,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預(yù)示著什么……劇中的“我”與寶玉之美,怕是只因勝在年少,若是到了中年,不知是否會如三白那般“一夕之歡,番銀四圓而已。”“后鴇兒欲索五百金強余納喜,余患其擾,遂圖歸計?!毕氲皆谑耸攀兰o的歐洲,有地位男性以包養(yǎng)情婦為榮,認為那是他們金錢、權(quán)力、魅力的象征。《菊與刀》中還提到,“日本傳統(tǒng)女性走路時從來都是跟在丈夫身后;即使她們穿上衣服與丈夫并肩而行,進門還走在丈夫前面,一旦換上和服就得馬上退到后面。在日本家庭中,女孩子得平靜地看著禮物,關(guān)懷和教育都被兄弟占有。日本也有一些為青年女性開設(shè)的高等學(xué)校,但課程重點都放在教導(dǎo)禮儀舉止上,智力方面的訓(xùn)練無法與男性學(xué)校相比,有個極端的例子,一位女校長對那些上流社會的姑娘們說,她們應(yīng)該學(xué)一學(xué)歐洲的語言,這樣將來在收拾丈夫用的書時,才能不用人教就會把書插入書架的恰當位置?!边@不經(jīng)讓我想到了現(xiàn)在日本的新娘學(xué)校……也讓我想起今年八月的一個事件,日本東京醫(yī)科大學(xué)以女畢業(yè)生很多去當家庭主婦而不去工作為由,在12年內(nèi)抑制女考生的分數(shù),“有該校女生在接受《讀賣新聞》匿名采訪時,曝光該校某著名病理學(xué)教授在課堂上公然發(fā)牢騷稱:‘你們(女生)進來一個,我就要失去三個優(yōu)秀的(男)學(xué)生!’”④這可是東京醫(yī)科大學(xué),日本最好的醫(yī)科大學(xué)之一,沒想到不但專業(yè)壁壘高,性別壁壘更高!我想說,想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就不能人為束縛這個社會的“半邊天”。 我不是女性特權(quán)主義,我是平權(quán)主義。 三.含蓄 1.顯而不漏引而不發(fā) 對情感的含蓄克制似乎是日本民族或是說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各民族的民族共性。電影中“我”與熏的情感一直是“發(fā)乎情,止于禮”的,最曖昧的場景也不過是在對弈時的相視一笑。在川端康成的另一部作品《雪國》中,這樣描寫偷窺女孩的主人公的含蓄,“他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中,偶爾山野里的燈火映照在姑娘的臉上,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螢火蟲,妖艷而美麗?!庇幸环N《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般的綺麗夢幻。個人覺得巖井俊二執(zhí)導(dǎo)的《花與愛麗絲》(上映于2004年)最能體現(xiàn)這種含蓄。 場景一:餐廳 父親:你知道“我愛你”用中文怎么說嗎? 愛麗絲:不知道。 父親:wo ai ni 場景二:城鐵站臺 愛麗絲:那句中國話怎么說? 父親:呃? 愛麗絲:wo……? 父親:wo ai ni 愛麗絲:爸爸,wo ai ni 父親: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說(再見)zai jian—— 場景三:告白 愛麗絲:wo ai ni 宮本:什么意思? 愛麗絲:秘密, zai jian 宮本:什么意思? 愛麗絲:秘密。

是枝裕和導(dǎo)演的《小偷家族》也有類似的場景。 場景一:廢舊的汽車里,翔太賭氣出走 治:那么我是你的誰?(口型)爸爸 祥太:算了。 治:說說呀,說吧,叫一次就好,說吧。 祥太:以后吧。 治:傻樣,以后再說吧。 場景二:治追逐著遠去的汽車 汽車里的翔太:(口型)爸爸 場景三:海邊的沙灘上 奶奶初枝:(口型)謝謝你們了

《菊與刀》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日本鄉(xiāng)村的青年男子會蒙上頭罩偷偷的向喜歡的女子告白,青年男女的相親會被刻意安排成一場偶遇…… 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是我們情感的重量與厚度。 這不僅是一篇關(guān)于《伊豆的舞女》的影評,也是關(guān)于我暑假看的《菊與刀》的書評。從一部電影或者說幾篇文學(xué)作品中窺探一個民族是狹隘的,但本尼迪克特從未踏足日本 卻能寫下《菊與刀》,奧威爾從未踏足蘇聯(lián) 卻能寫下《動物農(nóng)場》,我的想法不能說多么有建設(shè)性意義,但也算是一種觀點吧…… ①顧城的《你和我》 ②我的一高中同學(xué)的評價 ③《浮生六記》(關(guān)熙潮譯)的推薦語 ④摘自騰訊網(wǎng)

 8 ) 李睿:東亞審美精神——在海德格爾與川端康成之間

李睿:東亞審美精神——在海德格爾與川端康成之間

發(fā)表時間:2010-1-15 10:21:00 閱讀次數(shù):237 所屬分類:影事

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川端康成早期代表作《伊豆舞女》曾被六次搬上熒幕,由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主演的同名影片是其中的第五次嘗試。(東鄰對經(jīng)典注疏孜孜不倦,而非肆意地貪新鶩奇。此種態(tài)度,大多值得吾人效法;此中隱意,或者值得我輩深究。)而對經(jīng)典的注疏亦可成為被注疏的經(jīng)典,解釋總是一種無限的過程,比如朱熹之注經(jīng),比如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而電影《伊豆舞女》亦如是。在此,我們希望以此片為引子,在海德格爾洞見的亮光照耀下,去尋求東亞審美的本質(zhì)。但是,我們應(yīng)該如何出發(fā)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如下的前提出發(fā),以開展對東亞審美精神的尋根之旅:文藝必得始于本性而又達致靈魂,嘗試人生的終極考問。然而文藝同樣必須以某些感性直觀的方式去實現(xiàn)如上的宏愿。即是,我們必須考察東亞的審美表達方式,而此問題的先行問題乃是對東亞精神的探究。于是我們必須首先略施筆墨,以嘗試勾勒東亞精神的輪廓。

何謂東亞精神?或許,以中日韓為代表的儒文化圈皆屬其中。固然儒家精神端起于中國,然而千百年來巍巍長城未能阻止北方驃勇者入主中原,胡風(fēng)入漢,激蕩交融;后五四文革,重創(chuàng)千年道統(tǒng)。而在日本圣德太子之后,儒之精神即扎根于東鄰諸島,而且由于其地理的封閉性和自我向心性,儒家精神或許在日本留存更多。同樣因其獨守數(shù)島千年,其民族的內(nèi)在無限反饋(自激,自我指涉)所導(dǎo)致的精神氣質(zhì)可謂一般無二。日本精神特性并非儒與佛的精神可以概括,而更堪為東亞精神代表。文化鮮明地區(qū)分了東亞人與歐洲人,比如(后期)海德格爾在其名篇《從一次關(guān)于語言的對話而來——在一位日本人與一位探問者之間》談到:“九鬼伯爵偶爾也帶他的夫人一道來,他夫人往往著一套華麗的日本和服。東亞世界于是愈加熠熠生輝,而我們的對話的危險也變得更顯赫了?!保ā对谕ㄍZ言的途中》,商務(wù)印書館,89頁。)也許對于一個浸淫于邏各斯終生的希臘人的精神子嗣,海德格爾的如此“知無知”的覺悟已屬難得。(如果更進一步,幾乎可以造就文化彩虹主義。)其實即使對于同屬儒文化圈的中國人而言,希圖正確的理解東鄰亦是一種奢求,畢竟在東亞精神內(nèi)部,文化也在近乎無限地細分。

在東亞精神的整體疏離于西方精神的背景之下,東亞審美情趣也相應(yīng)地異疏于希臘人(歐洲人)。甚至,源于西學(xué)的“美學(xué)”或許根本無法附會東亞的審美情調(diào),一如作為“愛智”的哲學(xué)于中華大地的無根之態(tài)。[1]在海德格爾的那篇著名的對話中,主賓言談日本“能樂”與“粹”,這位“探問者”(海德格爾)試圖從中引出東亞藝術(shù)的本質(zhì),或者,試圖進入這樣一種危險之中:即是在無本質(zhì)中尋求本質(zhì)。但是,即使在荷爾德林“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救渡”的低吟中,海德格爾似乎也沒有足夠的勇氣走入這個他人的“家”——如若“語言是存在之家”,則希臘人與日本人明顯居于不同的“家”之中,而且,他人的“家”的大門總是對外人緊閉的。——但是,我們是否過于謹慎,甚至于喪失了僅僅到別人的“家”去串串門的勇氣呢?

好,我們暫且不要失卻尋求理解的勇氣(考慮到解釋學(xué)的存在論意義,理解的勇氣同樣是一種此在存在的勇氣),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另一種極端的情形:串門的雙方對皆對對方的“家”喜愛非常,以至于最終互換居所。就像祁克果在《論反諷概念》中舉出的例子:在一個天主教徒和一個新教徒激辯之后,天主教徒變成了新教徒,而新教徒反而成為了天主教徒。比如,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國的學(xué)術(shù)語言已然歐化非常,以至于不使用歐化的句法無法完成一篇正規(guī)的論文。而另一種相反的趨勢在西方學(xué)術(shù)世界展開,即是對東亞精神的研究,無論是海德格爾式的自發(fā)研究;還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政府計劃課題研究,皆表明西方世界對東亞精神——這種殊異的文化——理解的渴望。但是,是否存有一種可能,即是,存有一種使得東亞審美精神與希臘審美精神以某種直觀的形式同時得以展現(xiàn)的可能呢?

或許,這種可能就隱藏在《伊豆舞女》這部電影之中。

而在電影《伊豆舞女》中,我們又能從中發(fā)掘出什么寶藏,而讓東亞審美精神與希臘審美精神以直觀的方式交相輝映呢?



在上文數(shù)次提到的《從一次關(guān)于語言的對話而來——在一位日本人與一位探問者之間》中,海德格爾對這位“日本人”——德國文學(xué)教授手冢富雄同樣言及一場電影,黑澤明執(zhí)導(dǎo)的《羅生門》。在海德格爾看來,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是歐化的。說實話,我在初次讀到此句時,根本不能了解為何海德格爾對這部富有濃郁日本風(fēng)情的《羅生門》提出“歐化”之說。但是,“我們十九世紀的標志并不是科學(xué)的勝利,而是科學(xué)方法對于科學(xué)的勝利?!保岵伞稒?quán)力意志》第466條)電影的內(nèi)容是純粹日式的,并不妨礙其形式是純粹歐式的。而形式,或者,相(Idee,Eidos),乃是自柏拉圖以降更具有本質(zhì)性的存在?;蛘哒f,某種存在方式要比某種具體的存在者更為現(xiàn)實。(而在之后的西方精神發(fā)展中,相,多少與基督教的神合而為一。)簡而言之,形式統(tǒng)馭了內(nèi)容,方法決定了質(zhì)料。

那么,如同“美學(xué)”與“哲學(xué)”的本質(zhì),“電影”也是一種西方的舶來品?在東亞精神中,無法有電影的位置,而只能有,也許,于扶桑乃是“能樂”與“藝伎”;與中華不過是京劇與黃梅?或者,文藝形式的差異是必然的,但是其中所要表達的人性(內(nèi)容)可以一般無二?只是,我們?nèi)绾纬薪尤缟系挠^點,即是如何論證“形式統(tǒng)馭了內(nèi)容”?而所謂的“本質(zhì)”,到底居于“形式”還是居于“內(nèi)容”之中呢?我們可以如此設(shè)想:我們用京劇的形式表演凱撒的凱旋;或者用歌劇的形式表達秦始皇的征服。盡管所表達的內(nèi)容可以是完全殊異(它者)的,但是前者仍是京劇,而后者仍是歌劇。形式統(tǒng)馭了內(nèi)容,而非相反。我們不能將京劇翻譯成“China opera”,正如我們不能將“阿彌陀佛”翻譯成“God bless you”。

如此,希臘審美精神居于希臘的戲劇之中,而東亞審美精神居于舞女的吟唱之中。而這兩者直觀展現(xiàn)于電影《伊豆舞女》中的“戲中戲”,即是在作為希臘邏各斯精神代表的電影形式中表達作為東亞審美代表的日本歌舞?!皯蛑袘颉钡母呙钐幵谟?,劇中看戲的觀眾同樣也是被看者,這頗有“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斷章》)之意境。

于是,東亞審美的本質(zhì)不過是東亞藝術(shù)所特有的形式,這種特有的形式正是我們所居住的“家”,一如“漁”與“魚”的辨證,前者似乎虛渺,但卻無時無刻不在背后統(tǒng)馭后者。又如學(xué)人之“思維方式”,一切具體的思維成果不過是在某種“思維方式”下的流射而已,在種種“是者”之后的是常駐不遷的“是”的方式。我們慣常聽聞“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wù)”,但本質(zhì)的情況卻是:種種具體的內(nèi)容,往往是形式的流射物。一如每個具體的個體(此在),在海德格爾的洞見下,不過是在非本己本真的常人統(tǒng)治下的產(chǎn)物,而我們反而總要努力地尋找自我(實現(xiàn)本己本真性)。而在泛政治的中國,個體更被泛化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擁有自然權(quán)利的“公民”總被泛政治化的“人民”所取代。如上所言,不過是以理論的方式化用一句俗語:“形勢(形式)比人強?!?br>
如此,一如法學(xué)界的“活法”與“立法”的辨證,審美現(xiàn)象的背后同樣有不易的審美方式,那淵源于“生活(生命)方式”。而在“生活方式”這一更加無時不在的“家”中,語言可以靜默,生活總要繼續(xù)。在富有天主教神學(xué)背景的海德格爾看來,“語言是存在之家”背后更有“語言就是上帝”[2]以及“萬物(存在物)是神(語言)的流射”(普羅提諾)的推衍。因此諸存在者不過是語言(神)的流射,所以,“語言是存在之家”。但對于充滿現(xiàn)世精神的中國人(東亞人)而言,我們只能將自己的“家”基建與“活法”(生活方式)之上。

如此,我們已經(jīng)到達這一階段,即是認可東亞審美的本質(zhì)居于東亞特定的文藝形式,而西方的藝術(shù)本質(zhì)與東亞的藝術(shù)本質(zhì)的交相輝映就居于《伊豆舞女》中的“戲中戲”之中。具體而言,就是在作為西方審美形態(tài)的“電影”形式中將鏡頭聚焦于日本傳統(tǒng)審美代表的“舞劇”。



只是,我們就這樣解決了開篇的問題了嗎?僅僅在電影的欣賞中,我們就能了達東亞審美的真意嗎?當然,我們多少會有所感,多少能有了悟。但是,真正理解東亞審美的可能又在何處呢?

我們只能親自走進他人的“家”,去經(jīng)歷一種(或更多)別處的生活?!伴L恨言語淺,不及人意深。”(劉禹錫《視刀環(huán)歌》)看來,歐洲人如果要正確地理解東亞審美精神,唯有生活在東亞諸國,浸淫于別樣的語言文化之中。

但是問題又因此而接踵而至,即使“如果浸淫于東亞世界,就能得到其中的審美真意”是一條真理。但是,更加根本的問題在于:作為東亞審美精神基礎(chǔ)的東亞世界本身還存在嗎?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東亞世界多已消亡:靈秀的書法隨著打字機的嗒嗒聲遠去,飄然的長袍隨著利落的西裝遠去,男人們富有儀式感的發(fā)辮早已消逝,女人們充滿風(fēng)情的旗袍業(yè)已漸行漸遠。作為生活方式,我們更愿意花時間消費好萊塢商業(yè)電影,而品味京劇的情調(diào)已然邊緣;在媒體高歌中國鋼琴天才對西洋樂器的征服之時,傳統(tǒng)的西皮搖板則聲聲遠去。學(xué)院中勤奮的年輕學(xué)子諳熟于西方哲學(xué)史的精要,而中華古舊經(jīng)典則被冷落一邊,甚至遭遇合法性危機,頭頂封建糟粕的惡名。

如上不正是東亞的西方中心主義嗎?西方中心主義固然端起于西歐(比如在英人哈麥金德著作《歷史的地理樞紐》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但是現(xiàn)代的東亞人(即使在潛意識下)同樣以為:歐洲精神乃是世界精神中心,東亞不過是其較遠的邊緣而已。在“脫亞入歐”之下,日本難道不正是一個西方國家嗎?在西人馬克思的理論指導(dǎo)(或者,誤導(dǎo))之下,中國人不欲摒除封建糟粕,平地建立富有悠久西方烏托邦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嗎?百年現(xiàn)代化(西化)之后,中國的文教制度與高雅文化還能回復(fù)往日的風(fēng)采嗎?這是一條現(xiàn)代化的不歸路,在路上危機四伏??茖W(xué)與技術(shù)的霸權(quán)在掏空西方(希臘)的精神內(nèi)核之后,又在步步緊逼悠遠的東亞精神。

然而,更顯赫的危險在于: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根底與移植的他者之間存在深刻的斷層,我們必須直面文化的青黃不接?!笆サ脑缫咽ィ摰絹淼倪€尚未到來?!保êW印肚铩罚仐壟f日的什物總是方便的,但是我們能否得到足以上手的替代品呢?甚至,對于獨一無二的存在者而言,何來替代品呢?

如此,在東亞世界的文化真空中,東亞審美精神也隨之消逝了嗎?我們只能在電影中回憶,在夢境中空想了嗎?在佩里叩關(guān)之后,在五四文革之后,東亞審美依舊在草根處頑強地生長嗎?

我們希圖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詩意的生活(棲居)不能在失憶中實現(xiàn);因為前行的路途不能抹去身后的足跡;因為在被連根拔起之后,離棄大地的我們將會在枯萎中滅亡。

 

 

公元2008年12月10日初稿于東財知書園

http://tomleerui.fyfz.cn/art/571649.htm
 

 短評

古今中外皆如此(不包括當下)

8分鐘前
  • 千尋億選
  • 推薦

三浦大叔你年輕的時候簡直帥得不是人啊!!!這片太純情了........感動.........物哀之美我算是了解了...............

12分鐘前
  • 小愛
  • 力薦

三浦友和帥爆了!

14分鐘前
  • 筷喜旺
  • 推薦

川端康成

19分鐘前
  • Aubrey
  • 推薦

清新得一如川端康成的文章,那年山口百惠才14歲,三浦友和也年輕的要命,確實如片中的人,一個學(xué)生和一個孩子般的小舞娘,那些羞澀的神情讓人看了真是溫暖。

22分鐘前
  • 林||我們談什么都像談死!
  • 推薦

山口百惠的銀幕處女作,也是她與三浦的定情之作。原著淡漠疏朗的一層悲被改得情致纏綿,三浦友和俊得過分的男主也比書里純情得多??偷陳灺牳艚謧鱽淼那俾暪穆暷莻€雨夜,川端寫男主心煩意亂地想:舞女今晚會不會被人玷污呢?這點隱憂在電影里化為了大菩薩嶺式的迎面定格結(jié)尾,私以為是這版改編最妙也最殘忍的一筆。

25分鐘前
  • 奧蘭少
  • 推薦

#重看#真的,老片一定要看藍光版。三浦美人兒太美麗、太俊俏,唇紅齒白!那年百惠14,友和21,豆蔻與弱冠之年相遇于伊豆淅淅瀝瀝的早秋,露水陽光。之后,日本再無金童玉女。友和出場的第一個鏡頭便是對可愛小舞娘怦然心動的寵溺眼神,好甜蜜。戲假情真,懵懂的初戀從戲里延伸到戲外,造就一段純真良緣

26分鐘前
  • 游牧人·芳汀
  • 力薦

時隔三年重看,感覺別樣。這是一部純粹的青春愛情篇,但也充滿了性的暗示和明示。比如,三浦友因思念焦躁睡不著起身后打翻茶碗,水浸濕床單一圈。碰巧隔壁歐吉桑走過來說,一個人能睡什么覺呢?

27分鐘前
  • 荒也
  • 力薦

友和的學(xué)生裝很贊!

29分鐘前
  • 阿樸
  • 推薦

相遇雖好,離別雖苦,但終有各自生活。

33分鐘前
  • 心玦
  • 力薦

16歲的山口百惠和23歲的三浦友和,這兩人就像在山間的清泉里蕩過一樣。小百惠正是豆蔻梢頭的清澈姑娘,友和看起來端肅正直又溫柔內(nèi)斂,兩人就以天然的氣質(zhì),讓一段地位懸殊的暗戀回歸了愛情的本質(zhì)而絲毫不染雜質(zhì)。小舞女一路嬉笑著跑到學(xué)生的窗下,他就臨窗而立靜靜凝望,銀鈴般的笑聲回蕩不絕,最美的初戀當如是。

34分鐘前
  • 阿凡思蜜達
  • 力薦

我還是更喜歡小說

36分鐘前
  • 羊割
  • 還行

情竇初開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shù)。

40分鐘前
  • 蘆哲峰
  • 推薦

到最后分別時我還是哭得一塌糊涂,雖然論初戀我沒有,論相愛我沒有,可我知道那是怎樣美好的感覺。有人說這是悲劇,是的,因為他們還沒表白,還沒沉溺,還沒相守就已經(jīng)永別了,可是誰能說,這不是最美的狀態(tài)。能相愛總是好的,勝過一切。74年的片子,拍得很隱忍。

42分鐘前
  • mon babe
  • 推薦

緣分的開始

44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還行

情竇初開、有緣無分的唯美愛情,空靈而浪漫。在蜿蜒山路、潺潺流水、疏零細雨中有種淡淡的憂愁,仿佛聽到川端康成當年寫下這個自傳故事時的不勝嘆息。英氣逼人、劍眉星目的三浦友和太符合我審美了,和山口百惠站在一起,就像是從畫里走出來的。影如其人之美。

49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薦

喜歡日本電影里青山綠水的畫面。且總是會下起雨。雨后的感覺好象雨水浸泡過的木頭感覺一樣,手摸上去有一點將腐爛的柔軟,下面是更深層的堅硬,還有一點點冷水激發(fā)出來的溫暖的感覺。山口百惠的笑臉也是單純的清澈。

54分鐘前
  • 力薦

三浦友和年輕的時候真一表人才~(ˉ﹃ˉ)

55分鐘前
  • 自由像海岸線
  • 推薦

迷人的感情;結(jié)尾暴擊;堤岸上揮舞的白手絹,手里握緊的紅梳子;未知的下一次見面;身份與愛情的矛盾。

56分鐘前
  • 有心打擾
  • 推薦

東方式含蓄的愛情,愛而不得的苦痛,唯美隱忍,純潔細膩,古早美女真是耐看啊,一顰一笑都流轉(zhuǎn)著明媚,在世俗的欲望里保持清澈的心靈,一切都太過美好,令人只愿相信這發(fā)生在電影里,在小說里,在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幻想里。// PS. 圣城家園的超大字幕太喧賓奪主了……

60分鐘前
  • GIVIND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