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巴西東北部,一名工人出于自衛(wèi)殺死了老板,開始逃亡。一路上他目睹地主對農(nóng)民的殘酷剝削,便發(fā)奮當(dāng)了一名俠客兼土匪,宣傳暴力革命,還土地于人民。這是一部非常暴力的政治影片,其主題和傾向非常明顯,但片中融合了大量民俗的元素。 本片被眾多評論家譽為是巴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電影。這是一部刻畫人物生動的,給人深刻不滅印象的電影杰作,多來一直被認為是巴西乃至整個南美電影史上永恒的一部杰作。
羅恰的這部電影我認為翻譯成“太陽帝國中的上帝與魔鬼”似乎更符合主題,“黑上帝白魔鬼”好像更像是一部充滿了種族主義色彩的影片,與影片的主題有所背離。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架設(shè)在巴西這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國家之上的影片,充斥著宗教宣揚、暴力革命、社會現(xiàn)實等諸多意象。
圣塞巴斯蒂安向窮苦大眾們將“另一個世界”描繪得如此美妙傳奇——“馬在吃花,孩子從牛奶河里喝牛奶,灰塵變成了面粉 ”,在這樣美好愿景的引導(dǎo)下,反抗壓迫的工人Manoel投身到宗教的麾下,被稱作“戰(zhàn)斗天使”,試圖讓社會變得公平,也正如他對自己的妻子Rosa所說,“是上帝之手把我引向惡魔”。
這個聯(lián)合了宗教的革命團體顯然會遭到打擊,于是在一場慘烈的場景中,許多來自社會底層追隨圣塞巴斯蒂安的窮人被開槍殺死。
在進行這一段拍攝的時候,當(dāng)鏡頭給到妻子Rosa時,之前在Manoel出現(xiàn)時的圣樂消失了,近距離的拍攝和突然黑暗下來的光線,似乎在譴責(zé)這位與宗教信條格格不入的“異端分子”。
有一種觀點我比較認同,那就是在Rosa殺死了宗教組織頭領(lǐng)圣塞巴斯蒂安之后,電影就由宗教片轉(zhuǎn)而變成了一個西部片。在廣袤的土地上,眾人由Cpatin Crisco帶領(lǐng),劫富濟貧。
在這里,羅洽許多政治宣言都由Cpatin Crisco之口說了出來,如宣揚暴力革命、力求社會的公平與平等,體現(xiàn)出羅洽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傾向。
“戰(zhàn)斗天使”Manoel在這里從“上帝”變成了“魔鬼”撒旦,在這個一向為了維護正義和公平的組織里,他看到的是無盡的殺戮和無意義的征服。于是,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芎推降刈袷胤??”?biāo)榜正義的人變成了惡魔的代表,最終在政治的角逐中流浪天涯,慘敗收場。
Manoel的失敗似乎也是當(dāng)時的人們在太陽帝國之中尋求社會革命的失敗。對底層人民悲慘生活情形的刻畫、對激進暴力的革命宣言的表達以及對社會變革嘗試的反思,似乎是這部電影最希望表達的主題。
本片突出的特點是,“緩慢的剪輯和節(jié)奏、前期較少的對白、緩慢或固定的運鏡,體現(xiàn)出深沉壓抑的悲慘情緒;大量手持攝像體現(xiàn)艱苦的真實感(Manoel舉著石頭在地上艱難前進);信徒聚會時以手持攝像掃過教徒的臉,同時剪輯上也不斷在他們臉上切換;以及聲音強弱化的對比(被獵巫的女性在祈禱的人群中無力徘徊的喘息聲)”(以上這段解讀主要來自 “持人的攝影師”的影評)
另外,使用背景音樂作為故事發(fā)展的一個提示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亮點。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不好看進去、比較晦澀,我認為在許多細節(jié)需要更多詮釋,作為欣賞電影的人,需要更多社會背景和專業(yè)知識才能夠從里面品讀出一些收獲。
用歌詞來描述故事情節(jié),帕拉杰諾夫在《蘇拉姆城堡的傳說》里面也用過。就像是吟游詩人在我們耳邊講述一個民間故事。我們小時候都喜歡聽民間故事,因為它主要靠情節(jié)推動。而且總有些“奇怪”的情節(jié)。比如《蘇拉姆城堡的傳說》里面男主角的前妻后來做了女巫;男主角的兒子為了城堡不再倒塌,讓人把自己砌進城墻里。
《黑上帝》有“奇怪”的情節(jié)嗎?《黑上帝》更偏向于對現(xiàn)實的諷刺——走投無路的農(nóng)民想要逃離現(xiàn)實,向往伊甸園般的海島。而虔心跟隨的圣人被妻子弄死了(這也怪圣人自己,你要弄別人,別人肯定要弄你)。然后農(nóng)民又跟隨一個要劫富濟貧的強盜。他們口口聲聲要反政府。反政府可以,但是人能不能多一點。包括他們的妻子,一共就6個人。又是烏托邦。好吧,強盜最后被政府的擁護者割了頭。農(nóng)民只有和妻子亡命天涯。
兩次跟錯了人,想要美好的生活——做夢去吧。這就是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本身就是一個“奇怪的產(chǎn)物”。
影片的立意,也許是備受稱贊的主要原因。至于影片的執(zhí)行,見仁見智吧,在我看來是有點“奇特”。(也可以說奇怪)
圣人被殺的時候,明明看到要來殺自己了。卻緩緩轉(zhuǎn)過身,高舉雙手,想去拿圣像。當(dāng)劍刺進身體時,手還不放下來?,F(xiàn)實中誰會這樣?這里就脫離了現(xiàn)實的表演,更多的是表意——告訴觀眾,圣人現(xiàn)在被殺了。演員的反應(yīng)在這里是脫離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而是具有一種儀式感。還有強盜被近距離開了幾槍。也高舉雙手,還轉(zhuǎn)了兩圈,再倒下?,F(xiàn)實中誰會這樣?我不知道高舉雙手的姿勢是不是和宗教有關(guān),羅恰這樣設(shè)計肯定有他的理由。但我就覺得有點“奇特”。這種“奇特”,和帕拉杰諾夫?qū)ρ輪T的動作設(shè)計相似。順便提一下羅恰的另一部電影《變幻的風(fēng)》。里面打架的場景讓我以為他們在跳舞(可能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也可能是我見識淺陋,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覺得奇特)
最后,也不是提出異議,只是想說一下,安東尼奧槍殺教徒們的場景,給我的第一印象,羅恰在致敬愛森斯坦的“敖德薩階梯”。
二十幾歲的天才導(dǎo)演格勞貝爾羅恰在《黑上帝白魔鬼》電影中究竟要表達什么?對我而言這真是一個焦灼的問題,原因有二,其一故事主線是一個放牧工人殺了不公的老板尋找生路的故事,但是就此說是講政治反抗,因為既沒有梁山好漢的義薄云天,也沒有殺貪官奪取政權(quán)的轟轟烈烈,即使是復(fù)仇都不是那么痛痛快快;其二,里面的女性角色顯得極為特別,不僅表情與環(huán)境違和,多少讓人感覺出有故意顯露的言外之意,至于女性與女性之間奇怪的心心相惜的對視更是讓人多少會感嘆莫名其妙。政治、宗教、歷史……這位年輕的導(dǎo)演心中究竟有多少青春的秘密欲言又止而又不吐不快。黑上帝白魔鬼呈現(xiàn)了明顯的錯位,就像一位觀影的朋友感嘆到,影片里居然沒有一位明顯的好人或者壞人。白與黑,上帝與魔鬼,生與死,善與惡,奇跡與絕望,愛與遺棄……永恒循環(huán)像背風(fēng)向海的誓言,“大地變?yōu)楹Q螅Q笞優(yōu)榇蟮亍?,這一個男人在命運的漩渦中慌不擇路,沒有上帝,沒有魔鬼,沒有英雄,一串串長長地磕磕絆絆地奔跑……青春的迷茫金子般閃爍期間。
7/10。安東尼奧被地主和牧師雇傭去殺死黑人先知時,他瞄準了真正的目標(biāo):墻上的十字架。曼諾為代表的牧民受到宗教瘋子和盜匪的雙重壓迫,開場在烈日下因饑渴而死亡的牛和馬的尸體被蒼蠅侵襲,這個敬畏上帝的貧農(nóng)成為先知的剝削對象,當(dāng)祭奠儀式中他殺害了無辜的嬰孩,突然意識到宗教的愚昧,在安東尼奧屠殺信眾的場景,倒下的人和開槍的鏡頭快速剪輯,黑人先知也被羅莎刺死,在祭壇的大十字架上瘋狂爬行,死亡演變?yōu)橐粓龃蚱剖`的即興狂歡。漩渦般的場面調(diào)度,象征絕望的循環(huán),當(dāng)曼諾加入克里斯科的匪幫,荊棘叢環(huán)繞的空地上鏡頭圍繞曼諾、羅莎和妲妲的近景進行圓形運動,交替特寫了克里斯科的彈藥、銀幣和護身符(代表暴力、虛榮和迷信),緊接婚禮慶祝上的殺戮與強暴,最終被追殺的曼諾拋下妻子在荒野上逃竄,人無論如何掙扎都逃不出這片干旱的地獄。
一點帕索里尼,一點布努埃爾,一點愛森斯坦,組合在一起拍了一部民族情緒高漲的西部片。。。電影有刻意(裝)的成份有矯情(作)的感覺,但是一個只有25歲的年輕電影人,他的才華天賦狂妄令人欽佩。。。PS上帝和魔鬼都無法拯救的土地,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一星和五星之間徘徊良久,還是決定給一星。各種意義上的神(經(jīng)?。┢?/p>
#巴西新電影# 西部片與新浪潮的混合產(chǎn)物。明顯弱化了一般通心粉西部片會強烈渲染的高潮橋段(曼諾殺死剝削自己的老板莫里斯、結(jié)尾安東尼奧與匪徒?jīng)Q戰(zhàn)),手持攝影的影像風(fēng)格也使得影片更加狂放不羈,充滿了悲傷絕望,符合“熱帶”的氣質(zhì),宣揚了極其激進的政治立場。開頭曼諾與妻子的談話,攝影機分別拍攝二人正臉,打光使得臉部凹凸有致,標(biāo)準的戈達爾式構(gòu)圖。在安東尼奧屠殺以及最終決戰(zhàn)兩場中,都大量運用跳接快切的手法,甚至?xí)`反180度線原則,從而堆砌出緊張尖銳的氣氛。屠殺跟隨宗教領(lǐng)袖的人民的橋段也有敖德薩階梯的味道。但非理性的風(fēng)格置于西部片的語境下總感覺不太恰當(dāng)。
9.3/10。①貧苦放牧人男主殺掉不公老板后逃亡,相繼投靠神父與海盜團卻只是被坑的越來越慘。②深沉的悲慘壓抑感,相關(guān)技法如:整體緩慢克制的剪輯/表演/敘事節(jié)奏;整體固定或緩慢的運鏡;粗糙影像、實景拍攝、自然光;很多愛森斯坦式臉部特寫;大量晃動手持(如男主舉石頭跪著艱難前進那段。有時晃太快【如丈夫鼓勵眾教徒獵巫妻子那段】是敗筆);教眾聚會那幾段以手持掃過眾窮教徒的臉,剪輯上也不斷在他們的臉間切換;聲音的強弱化(比如被獵巫的女性在眾向天祈禱的人群中無力徘徊那段被放大的喘息女聲;神父十字架前欲殺人但被反殺那段的死寂和旁白低沉的囈語);以舞臺劇式表演和發(fā)生地莫名其妙的劇情渲染魔幻現(xiàn)實感;配樂。③蘇式蒙太奇段落(窮人暴動富人、政府的人屠殺眾教徒、等)太激情,與電影整體節(jié)奏不符。
這一年看了好多無聊的電影,但這是唯一一部完完全全看不下去的.....super aburrida
Thunderstorm.
如果上帝可以拯救,那么這種拯救確如折磨,是你體無完膚。ps:那時候的人真潮,穿戴猶如加勒比海盜里得船長
原生態(tài)可以,可是這個也太粗糙了。調(diào)度就不過關(guān)。
看得有點崩潰...有點像學(xué)生作品 舞臺的矯揉造作感很強 而舞臺就是巴西內(nèi)陸的荒原 被塑造成巴西西部的無主之地 各種勢力在此競逐 神秘宗教派別、游擊隊但總歸都訴諸于暴力。形式語言上,一開始被地主鞭打然后舉刀反抗的一個暴力后甩非常有趣;最后荒原上人物舞臺站位一般地佇立在不同區(qū)位等候鏡頭掃過,及男主跨空間的走動也比較有意思。但臺詞跟得很困難。此片對新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吸納較多,但同時大量依賴臺詞也導(dǎo)致感性可看性偏弱 這對非語境觀眾造成不小困難。今天的電影更多傾向于感官的表達 從而更具跨語境跨文化的潛力
羅恰無疑是政治激進主義著,影片里人物的政治符號化明顯,暴力又激烈,粗糙質(zhì)感與夸張表現(xiàn)貌似受早期意大利電影的影像。革命往往這樣,從秉持正義的價值逐漸淪為權(quán)利與殺人的替代者,上帝與撒旦誰黑誰白從來都是超出理性的范疇。
看得出是一個部想標(biāo)新的電影
借宗教構(gòu)建起的框架,填入的不是光鮮有力的肌體,而是生靈被槍火刀劍加工而成的碎肉與鮮血。畫面殘暴而慘痛,信眾承受的苦行堪比苦刑,被迫獻祭帶來的榮耀無法與所承受的絕望相提并論。一個偶像倒下,另一個偶像接踵而至;互相對立的立場,謊言卻是二者通用的語言。不同造像的本質(zhì)別無二致,換了另一種教誨吟誦的追隨者依然還是同一群待宰羔羊。愛與恨在鄰人與仇敵之間變化,一種新的善與惡就此建立,已經(jīng)足以喊出那句“上帝已死”。第一層宗教,第二層政治斗爭,第三層哲學(xué),一顆層次分明的精致內(nèi)核就這么包裹在這樸素粗礪的外表之下。
某些場景有大師氣質(zhì) 但始終無法習(xí)慣老片那種夸張的表演
602 YJ
「我曾用砍掉別人的頭來終止悲傷,如今已無用;我的血已經(jīng)被玷污,全世界的血都無法使它純凈」。宗教與暴力革命,忍受與反抗不過是陰陽兩面,最后革命者將會在死亡中獲得平靜。
前后一分為二的電影,跟隨男主的跟隨人物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宗教片和西部片,制作實在是粗糲,但直接的生猛,在政府雇的人出場時的剪接簡直就是硬接,后半段中強盜頭子的大段獨白,應(yīng)該受到了蘇聯(lián)學(xué)派的影響,那半張臉的特寫甚至讓人想到了愛森斯坦電影的臉部特寫,最驚訝的是后端的三次剪接,堆積出的動作動感與決斗情境。對于看慣了共產(chǎn)主義抗?fàn)幍娜藖碚f,直接看本片還真有點哀嘆,先是被神棍忽悠,再是被強盜挾持,最后跑的連妻子都丟了,不過也恰好證明了巴西真實的抗?fàn)巿鼍?,永遠得不到勝利的底層民眾。
沙龍電影,有些想法的巴西新電影,聚焦巴西宗教,戰(zhàn)爭和社會民生??上杂行┝Σ粡男?。
狂暴 西部 宗教救贖和土匪反抗的破產(chǎn) 最后仍是奔逃 命運高于死亡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巴西影史十五佳NO.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