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據(jù)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真實事件改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yǎng)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yǎng)。在這里,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將要學著融入新的環(huán)境和家庭,面對新的家人。而他們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將被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一一化解。
看電影之前,預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驚人,卻沒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騎在馬上的樣子竟也帥的這樣驚人。
預期到了,電影一定有很多淚點,但沒料到,幾乎整個電影都讓我沉浸在淡淡的難過與感動中。
預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會就那樣被淹沒在流沙中,卻沒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結局,成了我的意難平。
太喜歡這個幾乎不講話,卻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溫柔的眼神,默默守護著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剛剛從上海被送到內(nèi)蒙古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好,高燒不退,是那木汗帶著衛(wèi)生員去衛(wèi)生院拿藥,薩仁娜對衛(wèi)生員說,那木汗說不好話,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時候,發(fā)燒燒壞了嗓子,他會講話,但是發(fā)音不標準,聲音不好聽,便也不愛講,可是他很勇敢,去衛(wèi)生院的路上,因為擔心流沙,馬兒怕了,衛(wèi)生員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輕輕拍著馬兒,用很難聽的嗓音說,有我在,別怕。
思珩被薩仁娜領養(yǎng)之后,薩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給思珩做了一個廁所,三面用籬笆擋著,中間在草地上挖了一個小土坑,又有愛又好笑。
思珩一個人跑出去,被群狼圍追,是那木汗騎著馬帶著朋友們把狼趕跑,看著他騎馬而來,就讓人覺得,這個憨憨的少年,給出的守護,是那樣的溫柔又強大。
思珩丟了親媽媽給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們一起滿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對他說:“謝謝哥哥?!蹦悄竞垢吲d的滿眼是光。
02
后來妹妹長大了,在朋友的婚禮上,有個小子一直盯著妹妹看,那木汗奶兇奶兇的擋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擋,往右看他往右擋,實在擋不住,就拉著好朋友一起擋。
但是依然沒有擋住妹妹想離開的心。
那個一直盯著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時候的玩伴,馬正元,他們一起從上海被送來內(nèi)蒙古,她發(fā)燒的時候,一直是馬正元形影不離的陪著她。
他們有10年沒見,思珩說要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車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當初媽媽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兒院,難道因為她是女孩嗎?她想回去找到媽媽問個明白。
于是她和馬正元偷偷的查路線,偷偷的攢糧食,在某一天,兩個人騎著馬“私奔”了。
那木汗帶著朋友們?nèi)プ匪肩?,薩仁娜說,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墒悄悄竞拐业剿肩竦臅r候,她和馬正元都已經(jīng)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著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個人還是被流沙吞沒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聲,簡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沒,那木汗不再顧忌自己的安危,他親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馬正元被救出來后,流沙卻沒有放過他。
這個溫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樣和大地融為一體了。
思珩跪在薩仁娜面前哭著認錯,薩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卻并沒有對思珩有任何責罵。
伊德爾放了那木汗最心愛的馬兒,一家人離開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爾對思珩說,我說過,永遠不會拋棄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來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結婚生子,子又生孫,到幾十年后親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時候,她的曾孫都已經(jīng)出生了。
她曾經(jīng)因為被自己的親媽媽拋棄而耿耿于懷,想要問個究竟,終于在薩仁娜、伊德爾和那木汗的守護和深愛下,得以治愈,度過了幸福而完滿的一生。
04
電影里有太多讓我感動的場景。
領養(yǎng)大會上,內(nèi)蒙牧民為了能領養(yǎng)孩子,彼此之間據(jù)理力爭。他們帶著各種玩具和吃的,使勁渾身解數(shù),哄孩子們開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為他們的家人。那個因為自己長得太粗狂,導致沒有孩子愿意被他收養(yǎng),甚至想強行讓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愛極了。
伊德爾在部隊帶回來雞蛋,那木汗和薩仁娜第一次嘗到雞蛋時那個嫌棄的眼神呀,簡直把雞蛋當做了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薩仁娜的醋,跟伊德爾告狀說,媽媽對思珩比對他還好,可是他自己對思珩的愛,卻一點也不輸給媽媽,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爾補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愛,他是全家唯一會講漢語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騎馬,告訴思珩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
電影最后,一百歲的薩仁娜、思珩,帶著全家人,一起祭奠剛剛過世的思珩的親媽媽,薩仁娜感謝思珩的親媽媽給了她一個美麗的女兒,而我想,若是思珩的親媽媽知道,自己女兒是被這樣的一家人用一生來愛的,她也可以不帶遺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這段歷史,因為這個電影,讓我對那段歷史,對當時所有為照顧這些孩子做出貢獻的人,心生敬畏。
爾導用一個普通家庭的尋親故事,把這段歷史呈現(xiàn)出來,又是這樣的細膩深情,這樣的溫柔動人,給觀眾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內(nèi)蒙牧民的熱心溫情,看到了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內(nèi)蒙牧民對孩子們的民間小愛,也看到了貫穿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大愛。
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作者-
柒月暖陽,以一朵花的姿態(tài)行走,穿越季節(jié)輪回,在無聲中不頹廢,不失色,花開成景,花落成詩,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態(tài)行走》。個人公眾號:柒月暖陽,私人微信qyny0704
觀影時后排很多哭聲,但我看著那些非常溫情的畫面,卻總覺得一陣說不上來的奇怪。直到走出電影院,我終于想明白了——
電影看似人間大愛卻處處人性幽微。如果順著薩仁娜剛開始是想把杜思珩當兒媳婦才領養(yǎng)的話,一切才都說的通了。
第一,電影中許多細節(jié)提到杜思珩長得好看,又提到當初剛到內(nèi)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強,世俗意義上是不討喜的,但薩仁娜就是特別喜歡她(回憶敘述里說過)。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種喜歡除了緣分還有漂亮的緣故。
第二,薩仁娜丈夫回來之后兩人在床上突然沒頭沒尾地提到那木汗結婚的事情,還說明了那木汗很難娶到媳婦。那領養(yǎng)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個男生很親密的時候,那木汗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超出了哥哥對妹妹的在意范疇了。
第四點是猜想:
第四,那個一起逃跑的男生(實在忘記叫啥)問杜思珩養(yǎng)父母對她好嗎,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她說“很好,但是我一定要問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電影里展現(xiàn)的那種人間大愛的表層故事,這句話就很奇怪,因為她小時候養(yǎng)父母明明說過等她長大帶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長大就不跟家里直說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兒媳婦這個思路,這句話就很合理了。她長大了,知道養(yǎng)父母領養(yǎng)她是想讓她嫁給哥哥,因此她害怕養(yǎng)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選擇偷偷行動。“問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報答養(yǎng)育之恩。”這才是她的心里話吧。那個瘸腿的小伙伴勸她的時候說“你走了那木汗忙不過來”,其實是要說“你走了那木汗怎么辦”。
但是?。?!
雖然我認為薩仁娜一家剛開始領養(yǎng)女主的心思不單純,但我的用詞是“剛開始”——
因為到最后,薩仁娜已經(jīng)完全把她當親人了,不存有私心了。(注意,只是薩仁娜,所以電影最后活下來的是薩仁娜和女主,最后給的夕陽奔跑鏡頭也只有薩仁娜和女主,只有她倆真正成為了純粹的親人。養(yǎng)父只是因為承諾才不拋棄女主,還讓她用男主的名字活著,哥哥更希望與女主成為愛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親情方面的親人)
這么分析的理由很簡單。
在哥哥騎馬去追逃跑兩人之前,薩仁娜突然沖出來說,“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讓她回吧”。如果按照電影展現(xiàn)的人間大愛表層故事,這句話非常莫名其妙,簡直是一句廢話——電影里瘋狂體現(xiàn)一家人相親相愛,女主當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為啥在追人的緊要關頭,薩仁娜還要攔住哥哥強調(diào)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兒媳婦的思路,這句話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說明了薩仁娜對女主的愛。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薩仁娜真的把女主當女兒,愿意任她高飛,而不是把她當兒媳婦留在身邊。
綜上,即使按照兒媳婦的思路理解劇情,故事主旨依舊沒變,還是感動人心的大愛,但邏輯會更順暢且劇情更有波折,而不是電影里展現(xiàn)出的那種美好到近乎虛假的合家歡。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劇情”。
薩仁娜擔憂兒子找對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對她關懷備至,最終成功領養(yǎng)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拋棄,所以對他人充滿了不信仁。被收養(yǎng)后,女主剛開始也被薩仁娜一家觸動,把他們當親人,但當她長大到一定年歲,開始明白自己將來的歸宿,明白薩仁娜收養(yǎng)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經(jīng)歷導致的防備感,逐漸在內(nèi)心隱隱疏遠他們,不敢告訴他們她想回上海看看。殊不知,薩仁娜早已在朝夕相處中把女主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
當哥哥陷入流沙時,或許是因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來(當時被短暫地頂出來一下),或許是被男生按住,或許是想著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給他了,不知道具體哪個原因(導演這里拍的我沒太看懂),反正女主剛開始沒有太大動作。直到哥哥已經(jīng)快被流沙吞沒,卻沒說任何責怪她的話,而是讓她別過去,這時候女主才意識到薩仁娜一家到底有多愛她,于是開始奮力掙脫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著牛車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沒去上海,都不是因為養(yǎng)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內(nèi)心深處放下了,她不再懷疑薩仁娜一家對她的愛。
既然已經(jīng)得到了真正的愛(薩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證未知的愛呢(親生母親)?
因此,當親生哥哥跟女主說出真相時,她也沒有什么反應,她早就因為愛走出了童年陰影,擁抱新生活。
(還有一個偏直覺的解讀,有一些支撐但不有力。那個一起逃跑的男生,養(yǎng)父可能對他不好,比如家暴)
一星給選材,一星給草原風光,編劇負一星。 關于選題,本以為能看到那個特殊時代的精神,各地區(qū)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無私的共產(chǎn)主義情懷,以及宏大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力量被傾注于最弱小群體的反差震撼。 結果我看到了什么?內(nèi)蒙人民救助孤兒是為了促進內(nèi)蒙生產(chǎn)力發(fā)展;收養(yǎng)女孩的私心是給娶不到媳婦的兒子做備用童養(yǎng)媳(不止一個影評這么臆想);孤兒的矯情給內(nèi)蒙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內(nèi)蒙人民付出血的代價才讓孤兒有了身份認同…… 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觀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電影明確表達出的。二者區(qū)別無非就是,出自觀影人的現(xiàn)代思維,還是導演編劇的現(xiàn)代思維。 真實的歷史上孤兒只有在剛下卡車、面對陌生的草原環(huán)境還不適應的那個時刻“逃跑”過,他們其中很多,當時年紀很小,小到成長過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內(nèi)蒙父母親生。年紀大已經(jīng)記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領養(yǎng)的,但并沒有被強迫,而是始終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顧……內(nèi)蒙人民收養(yǎng)他們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養(yǎng),就是為了杜絕“童養(yǎng)媳”的情況發(fā)生。并且他們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學,甚至不乏南開的高材生,長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區(qū)生活,如果只是為了發(fā)展內(nèi)蒙的“生產(chǎn)力”,何至于讓他們走出內(nèi)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覺得深深的悲哀,現(xiàn)代人的矯情、自私、虛偽,不應該被賦予在這個偉大的題材里。在敘述真實歷史時輕描淡寫,對個人的矯情情感卻無限放大,以至于給孩子強加上過于極端的人設,并且設置極端的慘痛后果來強化情感輸出,妄圖以此感人。你要問起來,他們就說“孩子就是這樣的,人性就是這樣'復雜'的”??墒菤v史上就是沒有這樣的孩子,就是沒有這樣矯情、造作的人性。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這種純真、質樸的感情,不相信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正常點滴就足以感動觀眾,所以才需要用極端的情節(jié)來達成情感綁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謝胸懷廣博的草原母親,感謝那個時代沉重、宏大,卻仍能將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個體的國家機器,感謝他們?yōu)槲覀兞粝铝苏鎸嵉臍v史故事。盡管夢中的額吉遙遠得像是夢中的故事,但是我還是會感謝,一個遠去的共產(chǎn)主義時代,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chǎn),讓我相信純粹的人格和無私的大愛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
如果故事停在dsh在流沙中我都真的覺得挺好的,因為草原拍的好看,歌曲配的好,我覺得都很好。但就是最后突然替身文學的出現(xiàn)讓我??
阿云嘎演的我?guī)е鵀V鏡感覺還可以,但是最后那個父親先是讓女兒走開,然后又突然因為媽媽的一些”金句“又回歸到那個”我永遠不會拋棄你“,可是拋棄了呀!是替身文學啊!就是把一個上海女兒當作內(nèi)蒙古兒子在養(yǎng)?。∨畠憾疾桓胰フ艺嫦嗔?!心里一直有愧疚啊!
包括最后最后,還出現(xiàn)媽媽說啥:”沒見過面的親生母親我們養(yǎng)了同一個女兒,到時候見面我要把女兒長大的故事都告訴你?!钡覐墓适戮€看女兒根本就替身了把,就是成為了哥哥留在內(nèi)蒙了,明明是有可能見到親生母親的,但是就因為替身所以沒見到了。
而且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把哥哥寫死,沒有必要啊,可以搞一個happy ending或者什么的,而不是為了be而be,哥哥真的需要死嗎,本來就是很和諧的一家人啊,難道就沒有什么親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和睦共處的方法嘛,例如妹妹去找了親生母親找到真相后還是想要留在草原,這種故事沒有的嗎?
反正就是最后十分鐘故事線讓我覺得不行,前期故事雖然說有一些片段很僵硬但也都還好。就是緊急吐槽沒有任何邏輯
看完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說》的一期腦洞辯論。
“有后東”和“無后米”,選誰去核電站完成任務拯救全人類?
辯手姜思達提了一個獨特的角度,他說如果把辯題看作一部災難電影,哪一種電影會更打動人?
讓“無后米”去,只是一個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別人對他的無盡愧疚。而讓“有后東”去,留下“無后米”和“有后東”的孩子,他們之間會建立一種新的親情連接。
動物之間,所有的親情都靠血緣,而人類之間的親情,還有可能是恩義。
《海的盡頭是草原》就是這樣一部打動人的電影,它描述的也是這樣一種新的親情連接。
一個南方的“孤兒”,進入了內(nèi)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強的小牛犢,頂著尖尖的角,和周圍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堅冰,治愈她內(nèi)心的傷口,薩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薩仁娜:我們養(yǎng)育了同一個女兒
聽薩仁娜說得最多的詞是,女兒。
女兒,來。
女兒,別去。
女兒,媽媽,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們?nèi)粘5恼Z言習慣里,聽不到這樣的表達。媽媽喊女兒,通常喊名字,喊昵稱,不會喊“女兒”這個稱呼。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聽到薩仁娜喊杜思珩“女兒”的時候,有一種奇怪的感動。
像是一種霸道的宣告,告訴自己,告訴對方,告訴莽莽蒼蒼的草原,這個小姑娘是我的女兒。
又像是一種溫柔的呢喃,散發(fā)著無限的愛意與包容,仿佛所有的錯事都會被為這個詞所原諒。
薩仁娜對杜思珩的愛有目共睹。
在育嬰院時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鬧都全盤接受。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時,不分青紅皂白就教訓草原上的大哥哥們。
一個小姑娘,失去了親生父母的照拂,又遠離了熟悉的水土,她對她充滿了憐愛,她用她的方式在給她安全感。
所以選家庭的時候,盡管對內(nèi)蒙這片土地毫無歸屬感,杜思珩還是選擇了跟薩仁娜回家。不是因為薩仁娜剛好站在那里,而是薩仁娜平日里給了她足夠的安全感,她才在掙脫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為一家人后,薩仁娜對杜思珩,不僅是愛,更是偏愛。
物資匱乏的年代,珍貴的奶制品,必定優(yōu)先緊著帶回來的女兒。
女兒不習慣毫無遮掩地如廁,她很快讀懂了,領著哥哥,在草原上為她搭了一個旱廁。雖然簡易,但這是草原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廁所。
她就這樣把小姑娘帶大,小姑娘長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飾,參加草原的傳統(tǒng)婚禮,說草原的話。但她的心,依舊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準備把他們找回來,只有薩仁娜在他們出發(fā)之前,著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擔心的不是女兒不回來,而是她長途奔波的安全。
盡管養(yǎng)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沒有想要把孩子強行捆綁在自己身邊。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親生母親相見,可以把養(yǎng)育過程的點滴分享給對方。
她想的是感謝杜思珩的親生母親生下她,讓她們可以養(yǎng)育同一個女兒。
同為母親,她知道一個媽媽不想錯過女兒成長的心情,她知道不到萬不得已,媽媽不會拋下自己的孩子,她時時刻刻都在和遠方的那個母親共情。
你來,我照顧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說這是一個母親克服了占有欲的大愛。也可以說這是薩仁娜對母親這個身份的感同身受與深刻理解。
02 伊德爾:我永遠不會拋棄你
曾經(jīng)有人發(fā)起過這樣一個投票,哪件事情會讓你有“父愛如山”的感覺。
高票選項是,小時候坐在父親的肩頭。
深以為然。
所以當看到伊德爾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賽馬的那幕時,我就覺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當然他做的遠不止這點。
作為一個影片中段才出來的角色,伊德爾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有限的幾次出場,依然能展現(xiàn)他作為一個父親的擔當與情感表達。
他與思珩有過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閑聊。伊德爾剛休假回來,家人、朋友濟濟一堂,熱熱鬧鬧地吃飯。思珩沒有去,她蹲在帳篷外面,小小的一個身影。伊德爾出去喊她吃飯,她說她不餓,但更多的是因為她對他還是陌生的,融不進那樣的熱鬧里。于是他順勢留下來,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針,拉進兩個人之間的距離。
成為父母之前,先成為朋友,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第二次的交流發(fā)生在他們一家拜訪敖其爾爺爺之后,伊德爾講述了他與敖其爾爺爺?shù)臏Y源,告訴思珩,即便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我們也要勇敢的面對。
世界是殘酷的,自然災害讓人們流離失所、無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們的善心與愛可以對抗這種殘酷,可以免人于驚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許聽懂了,也許沒聽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爾。
她被漫天風沙壓倒在地上,抬不起頭來。她想起了她的親生父親離開的背影,她以為伊德爾同那個男人一樣,走了便會杳無音信,她害怕極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爾及時趕到。思珩說,爸爸別不要我。他動容了,這個小姑娘在如此危險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離開。于是他許下承諾,我永遠不會拋棄你。
父女之間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現(xiàn)的)也是這句話。但這個時候,伊德爾是帶著憤怒和諒解的。
因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親生骨肉。這個孩子小時候生病燒壞嗓子他就不在他身邊,好不容易長成了一個沉穩(wěn)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險的當下,他作為父親,依然不在他身邊。他得多憤怒,多難過,多自責啊。在這樣的情緒里,他隱忍著,還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諾,永遠不拋下思珩。
從憐愛到鼓勵到動容到憤怒到諒解,伊德爾對思珩的感情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最終沉淀成了如山的父愛。
03 那木汗:不要過來
那木汗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個人灰撲撲的,唯獨一雙眼睛澄澈明凈,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對于杜思珩的到來,他是歡迎的。
母親把奶豆腐幾乎都分給妹妹時,他沒有表達不滿。只是在妹妹打翻滿碗的奶豆腐時,迅速地撿起來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實也只是個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親對妹妹的無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許嫉妒,但他沒有表現(xiàn)出來。只是在爸爸回來時,悄悄地跟爸爸說,母親對妹妹比對他好。
然而他自己對妹妹也在默默地疼愛著。
思珩一個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馬揚鞭,吹著哨子,趕走狼群。他和他的兄弟們,像馬背上的英雄。
后來他們幫思珩找她從不離身的毛巾,看起來是一件麻煩的小事,但他們也認真地四下搜尋,為的是守護妹妹心里某塊小小的領地。
對峙群狼的英雄氣概,尋找貼身毛巾的細膩溫柔,讓草原少年的鐵漢柔情躍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長大了,與兒時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擋右擋,也擋不住他們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視線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講究緣分。
那木汗和思珩,緣于流沙,終于流沙。他們的第一次相見,那木汗冒著流沙的風險,去取消炎藥救她。他們的最后一次相見,那木汗把她從流沙里拽出來,而自己則永遠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對思珩,也許曾經(jīng)有過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從未宣之于口。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不要過來。他尊重她,守護她,待她如親生妹妹一般。最后還舍棄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車,這一切,他都無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發(fā)生,但又會忍不住想,憑什么,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讓杜思珩徹底杜絕了回上海的心思。她決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終于把草原當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好像是一種交換。用那木汗的死,換杜思珩對草原的真心。但我不愿意這樣想,我更愿意把它當成是隨心發(fā)生的情感事件。因為那木汗對妹妹有感情,才會不顧自己去救妹妹,因為妹妹對那木汗有感情,才會擔著滿心內(nèi)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從始至終,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啞巴哥哥啊。
04 結尾
白云蒼狗,野馬塵埃。
如詩如畫的鏡頭語言,把一切娓娓道來。樸實無華的情感流動,像有人在心里唱詠嘆調(diào)。
很久沒看過這樣淡淡敘事卻又深情滿滿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你呢?
上個月北影節(jié)最火的片子除了教父應該就是這部爾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了吧。當時沒能搶到票心心念了好久,看到上映連忙買票去看,沒想到在中秋節(jié)上個了大當。(我說上當完全是指我自己的期望掉的太多,沒有其他意思)
總體的感覺,爾導在偷懶,剪輯在偷懶,劇本在偷懶。我知道大家拍的很辛苦,但就是感受不到創(chuàng)作人員花心思了,感覺做行活做了一個加長版的某基金會紅色獻禮月微電影。
剪輯,不是說閃回不能用,這部片子的閃回剪輯堪比大一學生作業(yè),屬于是我上我也行的程度。
調(diào)色,我知道拍草原不可能全夜戲,但也不是加個濾鏡它就能從白天變黑夜了吧,好多夜戲的鏡頭生怕觀眾看不出來天上有個大太陽。然后小時候的那部分,調(diào)色能再懶一點,我還以為是10套在拍歷史科普小短劇。
演員,演員請就位團建,但我沒有任何以此諷刺各位演員的意思,就是說事只談我的觀感。陳寶國正常發(fā)揮,但角色和臺詞寫的太假太空,全程不說人話,導致觀感上就是用力過猛。 演員請就位的幾位,看得出來下功夫想要塑造角色了。 全片我覺得演的最舒服的還是阿云嘎。
tmi,一個朋友說,如果是兩年前,她只會覺得這個片名很適合她磕cp,笑拉了
爸爸告訴媽媽假的地址直接拋棄妻兒玩失蹤;哥哥為了留下故意感冒讓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長了十年不知道感恩還害死了對自己視如親妹的草原哥哥。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地久天長中,麗云夫婦原諒沈浩用了20年,海的盡頭是草原中,額吉和伊德爾原諒思珩只用了一瞬間。
北影節(jié)首映,驚喜于導演會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關注的那段歷史,失望于最精彩的歷史事件淪為平淡敘事的背景板。導演說他今后只想拍愛,電影里確實看出這層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遠離了現(xiàn)實,及格
2022北影節(jié)第二場電影|動人!有力!一個關于找尋、原諒和救贖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畫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確實是大愛無疆。小演員尤其出彩,靈氣十足。我們永遠需要這樣溫暖的電影。
北影節(jié)展映。中國人獨有的家國情懷,之前國說了很多,這次說說家。爾導也說自己這些年更愿意拍溫情的不搞打打殺殺了哈哈,這部戲或許就是這種心態(tài)拍的吧,抒情散文,看過國家孩子的話會覺得這部戲更像那段故事的一個引子。四星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們近一年對苦難的消解愈發(fā)保守且勉強,基本就是“來都來了、人都死了、都過去了、放過自己、立地成佛”的組合拳法??梢源_定的是,未來10年,咱們都不會再看到像《一秒鐘》那樣偏不和解,偏要記住,令人心臟沉甸甸且悶痛的結尾了。
3.5劇情上腰斬版國家孩子 配樂上閹割版嘎達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漢人妹妹的時候直接忍不住了 這個劇情看了兩遍真的已經(jīng)到了無語的邊緣…有一點紀錄片的形式但這不是內(nèi)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們看到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薩仁娜的時候我以為將會復刻她養(yǎng)育二十個孩子的故事 沒想到竟然還是“馴化倔強的漢人孩子”的劇情 以及孩子十幾歲了還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國家孩子里這可是六七歲才干得出來的事!陳寶國代表的尋親故事線也和主劇情很割裂 說教意味又濃 簡直不忍卒讀…p.s.喜歡看阿云嘎當?shù)?包場看電影我直接跟著喊avup.s.關于我看了三個蒙漢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啞巴這件事 22.9.21
她要去上海,到底為什么不跟她爸爸媽媽說啊?說了肯定會讓她去的,那木汗也不會死,可惡狠狠意難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澀好澀??)
可以坐等二刷了??赐旰孟肴ゲ菰?。
四個哥哥給妹妹找小毛巾的時候真的好帥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這種趨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讓人崇敬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覺妹妹前面的那些行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瞞著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殺似的是真無法理解:明明在那個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養(yǎng)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樣的人,直接告訴他們“想找到當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養(yǎng)父在她小時候還講過“如果回上海帶上他們”。所以這種情節(jié)真的無法邏輯自洽,讓我感覺是為虐而虐。當時確實非常生氣,因為那木汗作為全片我個人感覺最喜歡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這么犧牲了。開頭幾個漢人的臺詞和演技也很僵硬,還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這個背景下而沒有真的“拍進去”,一個很好的主題并沒有拍好。給三星不忍心,給四星對不起自己……
看完有一種直達內(nèi)心深處的暖意,質樸的草原人民,擁抱著單純的、無助的小心靈,真情動人!
含蓄、溫柔、克制,不需要強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夠讓人感動。很喜歡牧民們幾乎全程蒙語對白這個做法,除了劇情需要之外也讓影片多了另一層美感和真實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現(xiàn)的內(nèi)蒙古牧區(qū)風光和風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價,若是早趕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內(nèi)蒙旅行熱潮
可能是故事問題,也可能是語言問題、選角問題,電影并沒有打動我。看起來很壯闊,也有史詩氣質,不會差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并不觸動,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義上動人的細節(jié)…
那木汗,你死得好慘?。?要說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錯處,要說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補的佛跳墻,可是什么滋味也說不出)
把悲歡離合拍得云淡風輕,有人覺得這是敗筆,而我卻覺得這是導演的高明。因為,表面的云淡風輕之下,情感的流動從未停止,反而因為這種克制,讓情感來得更動人。而且,這種云淡風輕剛好是草原的底色,是這遼闊土地給予草原人民的堅忍與豁達。在生活的殘酷面前,他們用接納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搶地。所以說,整部電影其實拍出了草原的味道,這一點很高級。
是我認真會選擇一個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無數(shù)次聯(lián)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種種,哭到無法自拔。從老演員到小演員,到漢語演員到內(nèi)蒙演員,沒有一條線掉鏈子,我太喜歡演杜思珩的小演員了,長得好看不說,充滿了靈氣,和導演的調(diào)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是值得敬佩的導演,值得敬佩的演員與劇組。電影整體呈現(xiàn)的溫情感,很難讓人不動容。一個看上去命題作文十足的主題,劇情敘述的如此完整,可見導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說這是內(nèi)蒙宣傳片,也一點兒不含貶義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處又拿捏心弦的配樂,每一段都讓人沉浸其中。啊,我愛爾導??!
《海的盡頭是草原》盛滿了溫暖的人情味,爾冬升導演將親情、愛情、鄉(xiāng)土情展現(xiàn)得細膩無比。全員演技觸動人心。本片的離場感后勁凌厲,必須親自感受。何以為家,有愛你的人在就是家。
還是我喜歡的那個小寶啊,有自己的堅持,他對演員真的很好。(北影節(jié)期間一天四部快累瘋)
感人嗎?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瑪老師短短5分鐘不到的戲份吧,slay全場可以說,那種直接經(jīng)受大草原洗禮過的飽經(jīng)風霜的真實生命力,給你帶來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個時空兩對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華了這個遙遠守望的主題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還是太流水賬太浮于表面了,兩條線完全沒有形成有效的編織,拍一會公路旅游再拍一會歷史回顧,太分裂了。女孩長大后逃走跟犧牲哥哥兩場戲,鋪墊真的夠嗎?司機兄弟倆角色的設計也沒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這里面有個別年輕演員的戲是比較災難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場了。最重要的是,我還是沒法忽視整個故事與傷痕和解的態(tài)度,一句“十幾年后”輕飄飄帶走了多少血淚;一句“都是命數(shù)”又冠冕堂皇遮蓋了多少動因,不忍細想也不敢細想。我覺得小寶導演可能也盡力了吧,但片子質量,真就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