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邊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遠野未笑的葬禮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兒遠野鮎美(廣瀨鈴)。無法接受母親亡故的鮎美,也無法打開母親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參加了要和大家報告姐姐往生的同學會,巧的是,她的初戀對象鏡史郎(福山雅治)也來了,兩人在一封封書信的聯系中串接起三人當年的故事。
《最后一封信》與《你好 之華》算是一魚兩吃大不同,國內版演員演技雖然高出一籌,但兩部作品在意境、氛圍和自然度則相距明顯,果然還是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差異使然(愛情劇情片與文藝小清新的差別)。
(《龍蝦刑警》與《極限職業(yè)》相較,韓國炸雞硬是搞定了祖國小龍蝦)
“如果有人一直掛念著的話,去世的人不就像還活著一樣嗎?”
“農夫山泉”自詡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巖井小哥在此則是那份清澈澄凈的青春印記的思悼者。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蓑煙雨任平生。
影片似乎依然是在傳達巖井俊二對于紙質信件的“執(zhí)念”吧,真是一個有夠任性的家伙啊。
“人的一生,可不是能簡簡單單寫進你單薄的書里的。”
青春啊,那段閃閃發(fā)亮、稍縱即逝、鐫刻著種種情愫的時光,莫非就是用來遺憾、用來憑吊的......
“我仿佛被初春的暖風推著,有種不可思議的興奮感。風對我說:向前進吧,去實現你的夢想?!?/p>
這是一場青春的卒業(yè)式。
1.乙坂在學校抬頭看到窗外的兩個熟悉的身影的一瞬間。
2.在圖書館裕里的那一句“終于握到前輩的手了?!?沒有看過你好之華直接看了這部,覺得這樣的故事還是放在日本比較有味道。唯一的遺憾就是為什他們當初沒有結婚呢。影片里也沒有交代,看了半天才發(fā)現兩個媽媽高中時的演員就是兩個孩子,也很奇妙。
但人生沒有如果,至少我覺得,最后知曉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覺得遺憾。因為人生就是這樣,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與他人逐漸疏遠,又在某一個契機突然有了聯系,希望能夠補回中間消失的時間。但若是能夠再重來一遍,或許大多數人還是會經歷一遍同樣的劇情,因為我們總是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那么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吧。從技術上來說,這部影片節(jié)奏緩慢,但也正好緩解了一人分飾兩角給觀眾帶來的時間線上的輕微混亂。暖色調,不時穿插的航拍鏡頭,加上冷不定來一個小笑點,也給人一種溫暖且舒適的觀感。 難以想象,這樣一部充滿遺憾的影片,卻似乎有著治愈的能量。
/ 淹然
兩年前,作為巖井俊二首部華語電影,〈你好,之華〉的口碑與票房,都不盡如人意。盡管有陳可辛的護駕,這部作品并沒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人們普遍認為它充滿著尷尬的漢化痕跡。
兩年后,同樣的故事卷土重來,換成了全新的日本班底,祭出了這部〈最后一封信〉。
回到熟悉的語境,〈最后一封信〉變得光滑順暢。當初,〈之華〉里有這么一幕:少女之華穿著拖鞋跑到門口取信,雖然巖井俊二最終采用了這個本土化方案,但心里還是別扭,「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把鞋換掉……」
現在,巖井俊二終于可以自由地調遣故事細節(jié)。比如,呈現獨屬于日本的夏日記憶——花火和浴衣。幽藍的夏夜,少女被瑩瑩的煙花照亮。易逝的煙花和青春啊,經典又日常的物哀之美,真的很難轉譯到別的語境。
〈之華〉里,智能手機時代卻執(zhí)著于寫信的設定,也只能放回古老又現代的日本。在那里,書信仍散發(fā)著光暈。年輕的后輩會恭謹地以書信形式,表達對前輩的感激之情。
又或者,重逢少女時代的暗戀對象,松隆子扮演的裕里,會發(fā)出少女般的驚嘆:「啊,終于和學長握手了!」這樣的設置可以放在〈之華〉里嗎?很可能變成角色的道德瑕疵。
所以,從〈之華〉到〈最后一封信〉,更像是一次「回歸」——一個本就屬于日本的故事回到了日本。不只是細節(jié)的差異,巖井俊二還為〈最后一封信〉賦予了別樣的基調。
雖然〈之華〉與〈最后一封信〉都以死亡作為故事的序章,但開場鏡頭卻不同。〈之華〉直接進入了葬禮,以哀寫哀。而〈最后一封信〉則以一派純然天真啟動了整個故事。鏡頭里,雪白的小瀑布,綠蔭環(huán)繞,少女們像小精靈一樣暢游其間。隨后,少女們才來到了冷寂的葬禮。這是以樂寫哀。
這才是更巖井俊二化的口吻,唯美與殘酷保持著緊張感。還記得〈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嗎?鮮綠的稻田,反襯的是少年孤冷心境。
此外,巖井俊二還在〈最后一封信〉里塞進了不少航拍鏡頭。〈之華〉的鏡頭緊跟著人物的一舉一動,而〈最后一封信〉卻喜歡適時拉開鏡頭,遠遠地遙看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的全貌。生與死,悲與喜,對此要如何是好呢?天空還是沉默,日子還是繼續(xù),〈最后一封信〉有意制造著這種疏離感。
但這種疏離感,又不是侯孝賢那樣的「天地不仁」。你以為巖井俊二是希望變得更冷峻嗎?不是的,當〈最后一封信〉的鏡頭重新拉回人間的時候,巖井俊二將青春的濾鏡開到最大,使用了比〈之華〉持續(xù)更久的唯美慢鏡。
場景是這樣的,中年男人回到校園,恍然間看到了還是少女模樣的昔日戀人,久久凝視。這段長長的慢鏡,是日常里最高亢的抒情,是鏡頭直直地捅破了人物掩藏的心緒。
巖井俊二懂得這種遠和近的藝術,鏡頭拉遠是為了接下來鏡頭更狠狠地推進。日光之下,那些逃不掉的哀傷,抹不了的遺憾,牢牢圍困著人類。
電暈里,未咲的死,就像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相關者的生活被悄然改寫。如何面對突然的死亡,永遠的遺憾,是被裹藏在小清新鏡語里的沉重內核。
為什么日版的〈你好,之華〉,不叫〈你好,未咲〉?很明顯地,巖井俊二有意對位于〈情書〉?!醋詈笠环庑拧翟窵ast Letter」,〈情書〉原名「Love Letter」——有人說,如果想凸顯出兩者的鏡像關系,〈最后一封信〉也可以翻譯成〈遺書〉。
今年剛好是〈情書〉公映25周年紀念,〈最后一封信〉就像活在〈情書〉延長線上的作品,是跨越了25年后,顯豁出的一個長長的影子。
一樣的死亡開場,一樣的圖書館管理員設定,一樣的亡者替身的來信,一樣的暗戀,一樣的流感,一樣的青春追憶……就像〈情書〉里沒有情書,有的只是躲在借書卡背后的隱秘告白,〈最后一封信〉里的未咲,也沒有別的話要對女兒說,所謂「最后的信」,其實是當初的畢業(yè)講演稿。
〈最后一封信〉和〈情書〉采用的的都是雙時空講述,而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永遠是青春的部分。巖井俊二的特別之處是,對青春的敘述,永遠是在他人口述、回憶中拼湊而成的圖景?!辞闀道?,是靠著女藤井樹的追憶,才還原出了男藤井樹的珍貴片段?!醋詈笠环庑拧道?,是靠著未咲妹妹、昔日戀人的講述,才勾勒出了未咲的少女時代。
因此,這種青春敘事,是充滿柔光的,也是不可靠的。也因此,才更突顯出當下的疲憊或狼狽。所以,巖井俊二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是真的小清新,而是要借著小清新來超度傷痛。
是的,巖井俊二從來不回避傷痛。小時候,你只記得飄動窗簾下的白衣少年柏原崇。長大了,你才驚覺,那只封凍在雪地里的蜻蜓,是如此觸目驚心。
回到這部〈最后一封信〉,你怎么敢深想,活在家暴恐怖之下的未咲,是如何偷偷翻看著往日戀人的書信,抓住這最后一點光?
巖井俊二的柔光背后,永遠是死亡或孤獨,正虎視眈眈。
只不過,走到〈最后一封信〉,巖井俊二實在沒有更多的話想說,也掏挖不出更驚艷的細節(jié)。他想用三代人的羅曼史,充填出更大的格局,但哪一段單拎出來,都軟綿綿的。
〈情書〉里只是沒有黃昏戀,但也有上一輩的故事,就是博子的爺爺。誰忘得了他在風雪夜背起博子的堅定,溫度與力度兼具,是對死亡與遺憾主題闡述的又一次有力推進。
說到底,〈最后一封信〉像極了〈情書〉遙遠的倒影,但又像個缺乏個性的模仿者。不知道在新作〈庭守之犬〉里,巖井俊二是否能找回曾經的勇悍?
原載〈北京青年報〉
首發(fā)于公眾號“__bk:20hn7影探”
公號ID:ttyingtan
作者:重慶大廈賣片小羅
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樣的導演,同樣的編劇,同樣的劇本,成片卻一個7.5,一個6.7? 這結果讓人迷惑。
但。 單就原封不動地啟用小說名這一點,任誰都能察覺到—— 在巖井俊二眼里,《最后一封信》才是親兒子。 尤記得,《你好,之華》上映前,幾張先導海報就讓影迷們急得抓心撓肝。 質量上,有導過《情書》的日影大神巖井俊二親自操刀;內容上,有拍出《甜蜜蜜》的港片大佬陳可辛調試把控;表演上,還有華語電影屆唯一大滿貫影后周迅重磅加持。 “這組合震撼到我了。”
這是不少人的第一反應。 然而影片映后的口碑,卻讓人跌破眼鏡。 有人嫌棄臺詞尷尬,有人吐槽泛濫的BGM和廣角鏡頭。 抱著看國版《情書》期望來的,多數都炸開了鍋: “這稀爛的劇本,還不如郭敬明。”
這還不算,罵得最難聽的。 那么,《你好,之華》翻車的鍋,到底該不該巖井俊二背? 我們至少得先看看《最后一封信》。 又或者說,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巖井俊二最直接的回應。 同樣從女一號姐姐的一場葬禮開始,同樣由女主手機被吃醋的丈夫摔壞,引出信件這個索引劇情的重要載體。 《最后一封信》和《你好,之華》大體的故事脈絡是完全一致的。 作家乙坂(福山雅治 飾)和圖書管理員裕里(松隆子 飾)在同學聚會上相遇。 裕里本想告訴大家姐姐的死訊,卻被誤認成姐姐。 作為姐姐的舊戀人,乙坂與裕里便開始靠通信,復盤姐姐的人生。
姐姐在與乙坂分手后,嫁給了沒學歷、沒穩(wěn)定工作的渣男阿藤(豐川悅司 飾)。 婚后二人育有一女鮎美(廣瀨鈴 飾),可阿藤的脾氣卻越來越暴躁。 經常酗酒不說,發(fā)起火來自己的妻子女兒一起打。
后來,姐姐因無法忍受這樣的人生而自殺。 但裕里高中時曾因為與乙坂表白被拒,而與姐姐漸漸疏遠。(那時乙坂正在追姐姐) 也就是說,姐姐最后幾年悲慘的人生,是自己一個人走完的。 但影片從未正面展示,姐姐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我們只能看到乙坂、裕里和姐姐三人,懵懂青澀卻又充滿著各種陰差陽錯的高中生活。
不斷錯過和無法挽回的過錯,這是《最后一封信》故事的主題,也是《你好,之華》創(chuàng)作的母題。 兩部電影從主題,到故事脈絡,再到情節(jié)轉折,都一毛一樣。 只要你稍作留意,就能發(fā)現—— 《你好,之華》的中文臺詞,很多應該都是直譯過來的。
那兩個版本的區(qū)別在哪?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演員。 選角方面,國版的演員陣容這里不多介紹。 日版的主要演員有: 日本電影學院獎影后松隆子,學院獎影帝兼國民級歌王福山雅治,新人獎拿到手軟的廣瀨鈴,《情書》原班男女主中山美惠和豐川悅司,以及依然沒有著手準備《EVA》的庵野老賊......
咖位上綜合來看差距不大,但回歸到影片,塑造同樣的角色,演員們的表現卻出入不小。 先說周迅和松隆子。
裕里這個角色,肩負著揭開姐姐過往的任務。 而影片的閃回,又僅僅局限于高中時期。 那么,在有限的情節(jié)里,單純依靠表情、臺詞和肢體,同時展示裕里與姐姐的感情,以及她對姐姐的了解。 這是這個角色的難點。 兩位影后的表演都非常細膩,礙于篇幅,這里就不展開談了。 說完相同點,我們再來看看不同。 裕里這個人物在姐姐的光環(huán)下長大,一直覺得自己很普通。 成年后工作是在圖書館整理圖書,回到家還要撫養(yǎng)孩子、操辦家務。 按這個設定走,她應該偏向于一個不善言辭、隨和內向,遇事比較隱忍的家庭主婦。 松隆子把人物的木訥和遲鈍,拿捏得很好。 她不太會察言觀色,會下意識地回避陌生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而周迅就顯得太精明且事故了。 她能夠從容的應對姐姐戀人的搭訕,丈夫的拷問,以及找上門的初戀。
再結合高中時的閃回,我實在無法想象—— 她會在高中時私藏別人的情書,還因表白被拒當場淚奔。
我這里并無意質疑,周迅對角色的解讀。 你仔細回想一下,裕里這樣的人設是否太像《情書》? 又或者說,不夠中國? 作為男一號,秦昊和福山雅治的表現,其實各有千秋。
人設是一個失去靈感的作家,這個人物天然會帶有自卑,抑或自我壓抑的特質。 兩位演員都在這一點上把握的很好。 區(qū)別在于。 福山雅治是在收著演,因為他的情緒幾乎全部留在去未咲家里的那場戲。
而秦昊其實在放著演,因為尹川需要完成之南自殺前的拼圖。
這個角色既要調動觀眾的情緒,又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因此秦昊跟福山雅治的處理,都是恰當的選擇。 幾位小演員的表現。 鄧恩熙和廣瀨鈴幾乎走向了兩個極端。 廣瀨鈴全片下來一路僵著臉,好像對啥都提不起興趣。
而鄧恩熙表演時的感情過度充沛,臺詞上也不夠克制。
但相比之下,廣瀨鈴制造出的疏離感,顯然更符合巖井俊二的一貫風格。 兩版對比,唯一一個全面碾壓日版的,是張子楓。 新人演員森七菜塑造的小裕里,性格單一,人物扁平,存在感非常低。 而張子楓卻在所有小演員里一枝獨秀。 尤其是回憶高中期的部分,雖然臺詞和戲份都很少,但張子楓把青春期的那種躁動、情愫和脆弱不安全都表現出來了。
能夠提名當年的金馬女配,確實是實力使然。 另外,雖然《最后一封信》拉來《情書》的男女主,飾演惡人夫婦。(總覺著是巖井俊二的惡趣味)
但國版中譚卓和胡歌的表演,完全不輸《情書》二人組。 這二位,也是全片最有中國味的倆人。
總的來說,日版的選角和含蓄內斂的表演風格,雖說更貼合巖井俊二的風格。 但國版的人物個性更鮮明,角色身上的留白更少,表演上的情感也更加充沛。 這意思,是兩個版本在演員方面平分秋色? 并不。 上面的比較,并沒有以“中國故事和日本故事的背景”作為前提。 倘若加上這個維度,《你好,之華》就會更像—— 一群普通話很好的日本演員,在追憶日式的青春。 這是《你好,之華》的桎梏,也是上限。 影片的主創(chuàng),其實早就發(fā)現了這點。 在《你好,之華》的籌備階段,陳可辛就拉來不少內地編劇幫巖井俊二做“本土化”。 兩個版本相對比,我們能在故事細節(jié)上,找出不少“手腳”。 人物方面。 女主角的丈夫,在日版里就是個大男子主義。 行事獨斷專橫,不給妻子解釋的空間。
而國版的丈夫角色,會因為吃醋發(fā)脾氣。 但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動認錯,還主動給妻子買新手機。
劇情細節(jié)方面,國版本土化的改動更多。 《你好,之華》加了一條,姐姐的兒子意識到母親去世,從抗拒到接受的故事線。 乍一看,體現了中國式、多視角的親子關系,強調了之南去世對其他人的影響。 但這樣的情節(jié),本身就脫離了“不斷錯過”的母題。
另外,相比于《最后一封信》,《你好,之華》中的家暴元素,還被強化了不少。
我不知道,這是否出于某種受眾上的考量。 據陳可辛回憶: “巖井俊二一開始因為劇本問題每天黑著臉,他是個挺孩子氣的藝術家,當劇本受到質疑時,還是挺不高興的?!?劇本上的魔改也就算了,實際拍攝也有諸多細節(jié)出現問題。 巖井俊二受訪時曾多次提到: 中日有許多習慣上的差異。
有這么一場戲—— 張子楓從屋里跑到大門口取信。
在場的中國主創(chuàng)說,路過自家小院,直接穿拖鞋出門就行了。 這是我們的習慣。 但巖井俊二還是會面露難色: “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把拖鞋脫(換)掉?!?/p>
發(fā)現沒,盡管巖井俊二最后采用了“本土化”的方案。 但他對這個故事的直覺,依舊屬于日本。 當然《你好,之華》在本土化上還有不少“校正”過的地方。 大部分觀眾雖然能在細節(jié)上找到熟悉感,但更多人并不能產生“這是一個中國故事”的認同。 《你好,之華》只有面子,但沒有里子。 反觀《最后一封信》中加入的大量航拍,我們反而更能接受: 這里凝結著巖井俊二對故土的眷戀和記憶。
再扒得深一點。 熟悉巖井俊二視聽風格的朋友,應該知道。 大量的逆光、手持拍攝,柔和的色調(據說就是鏡頭上套個絲襪),小清新的BGM(大都自己創(chuàng)作),一直是巖井俊二標志性的視聽風格。(因為基本拍純愛嘛)
《你好,之華》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機位、旋轉鏡頭等多種技法,美術上不同場景的明暗區(qū)分也十分明顯,看上去玩的很嗨。 反觀《最后一封信》,增加了大量航拍,簡化了技法,色調整體更加明亮。 你要說《你好,之華》拍得很漂亮,那沒錯。 但完全讓技法服務于主題的,顯然是《最后一封信》。 舉一個最明顯的栗子。 《最后一封信》在開頭和結尾,增加了林間瀑布的鏡頭。 開頭是一段手持的背跟,預示著女兒對母親過去的了解和追溯。
結尾是一段后拉的航拍,這里展示的是女兒對母親美好的青春,以及充滿缺憾人生的凝視和回望。(以便更好的走向未來)
兩段內容,讓整個故事形成一個閉環(huán)。 母親的青春美好又令人向往,與此同時,它也激勵著大家向前。 這《最后一封信》突出強調的,也是《你好,之華》沒有做到的。 我們甚至可以說: 巖井俊二是回到日本,才真正考慮清楚,要跟觀眾說什么。 其實《你好,之華》雖然用到了信件這個載體,但它跟《情書》的關系不算大。 巖井俊二在2017年拍了一部叫《昌玉的信》的韓國短片。
因為這部作品的口碑很好,他才準備嘗試一下中國故事。 但大導拍中國故事,出現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 就像奧斯卡得主讓·雅克·阿諾的《狼圖騰》,以及兩座金棕櫚傍身的比利·奧古斯特的《烽火芳菲》。 讓沒有中國生活體驗的導演,拍中國故事。 就算請到蘆葦(《活著》、《霸王別姬》、《秦頌》編?。┻@種級別的編劇出馬,都救不活成片。 這讓我突然想起,胡歌在《你好,之華》里的那句詞: “(異國的)人生啊,真不是你隨便扒拉扒拉,就能寫清楚的。”
當然,你可以說,我這樣比較并不公平。 巖井俊二先拍了《你好,之華》,后拍的《最后一封信》。 同樣的事情,再做一遍,自然會更懂得分寸,知道哪里該舍,哪里要留。 這點我認。 但與其說《最后一封信》完勝《你好,之華》,倒不如說: 拍完《你好,之華》巖井俊二才想明白—— 這個故事本就不屬于中國。
文/重慶大廈賣片小羅
2018年年底,一部名為《你好,之華》的院線片在國內上映。
因為云集了周迅、秦昊、胡歌、張子楓等一眾演技派明星的加盟,再加上本片的導演和編劇是巖井俊二,所以《你好,之華》上映時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不過大概是因為國情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劇情上的水土不服,最終這部作品口碑票房都不理想,這也為巖井俊二留下了遺憾。
兩年后,他又一次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
不過這一次的舞臺從中國小鎮(zhèn)變成了日本的小鄉(xiāng)村,劇情也做了一些改動。
《最后一封信》
本文有劇透
1
故事由一場葬禮開始,年僅44歲的遠野未咲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家人隱瞞了真相,對外謊稱她是因病離世。
未咲死后,妹妹裕里在收拾姐姐的遺物時,發(fā)現了一封高中同學聚會的邀請函。
她決定出席同學聚會,將姐姐過世的消息告訴眾人。
轉眼到了聚會那天,裕里如約而至??伤€沒來得及將姐姐的死訊公布,就被大家熱情的錯認為未咲,還被老師邀請,讓曾經身為學生會主席的她上臺講話。
裕里無奈之下,以姐姐未咲的身份做了一番演講,隨后便以路途遙遠為由,逃離了同學聚會。
就在她等公交時,一個中年男子尾隨而至。此人名叫乙坂鏡史郎,是姐姐曾經的追求者。如今他成為了一名小說家,此次來參加同學會,也是為了能夠見未咲一面。
此時的裕里,仍未能表明自己的身份,與其交換了聯系方式后,便匆匆搭上公交車離開。
誰知車子還沒開遠,鏡史郎的信息已經發(fā)了過來。他說自己這些年一直愛著未咲,希望可以和她坐下來好好談談。
看到這些,裕里徹底慌了。一方面因為對方把自己錯認為了姐姐,另一方面,鏡史郎其實是裕里自己暗戀過的對象。
回到家中,裕里的丈夫發(fā)現了鏡史郎發(fā)來的信息,倆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而裕里的手機也意外掉進浴缸,徹底報廢。
為了拴住裕里,讓她沒有時間與鏡史郎聯系,孩子氣的丈夫給家里添了兩條狗,還讓母親搬到家里來小住,這一切令裕里哭笑不得。不過她還是以姐姐未咲的名義給鏡史郎寫了一封信,宣泄一下自己情緒。
不過因為裕里并沒有留下自己的住址,所以鏡史郎回信時只能按照記憶,將信件發(fā)到了未咲的老家。
未咲去世后,女兒鮎美留在了老家,如今裕里的女兒颯香也趁著暑假留在那里陪伴她。姐妹倆收到鏡史郎的來信后,鮎美因為好奇母親與這個男人之間的關系,也學著母親的語氣,給鏡史郎寄去了一封信,希望他能講述當年的故事。
就這樣,鏡史郎收到了來自兩個地址,而且都稱自己為“未咲”的兩封信。
這兩封信,一封代表了現在,一封仿佛來自過去,揭開了他心底塵封多年的往事。
2
《最后一封信》的導演和編劇,是以“文藝”著稱的巖井俊二。
他的代表作有《情書》《四月物語》《燕尾蝶》……幾乎每一部都是日本青春文藝片的典范。
在巖井俊二的作品中,青春就是遺憾的代名詞。
而他鏡頭下的“初戀”就像是四月天的櫻花一般,雖然絢爛,卻稍縱即逝。在那個不懂表達自己的年紀里,懵懂的戀情與無處安放的青春,都成為了記憶中最美的風景。
巖井俊二所描述的現實,往往充滿了殘酷,甚至毫不掩飾地向觀眾展示著死亡。但他的這份“殘酷”卻又總是令人心懷希望,讓還活著的人充滿面對生活的勇氣。
巖井俊二對于“信”似乎有著偏愛,在《最后一封信》中,摒棄了手機、電子郵件等聯絡工具,最原始的信件則成為了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工具。
在鏡史郎與裕里的通信中,裕里向自己曾經暗戀過的鏡史郎訴說著生活中的種種。是關于她與丈夫、孩子間有趣的日常,也以正在發(fā)生的“進行時”為觀眾展現出了人到中年的裕里是如何積極的面對著自己的人生。
當然最終她與鏡史郎還是見了面,真相也在這時得以揭曉。
而另一封以“未咲”的名義所寄出的信件,則來自未咲與裕里的女兒——鮎美和颯香。這兩名16、7歲的少女,正是對“戀愛”充滿了憧憬的年紀。她們好奇母親與鏡史郎之間的過去,懇請他講述當年的故事。
原來鏡史郎最先認識的是同一社團的裕里,但他卻不可自拔的愛上了裕里的姐姐未咲。在裕里的主動幫助下,他給未咲寫了一封又一封的情書,可對方卻遲遲沒有回應。
當鏡史郎忍不住當面詢問未咲為何不給自己回信?才發(fā)現她從沒收到過任何信件。
直到此時,鏡史郎才知道,原來裕里從沒將自己的情書交給未咲。因為裕里愛著他,幫忙傳遞情書也只是為了更加了解他。
上一輩的愛情也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鮎美和颯香,鮎美從這些故事中,感受到了母親也曾經被某人深愛著的那種感動。而颯香也從中找到了勇氣,決定向自己喜歡的人告白。
回憶與現實交錯呼應,兩代人雖然有著不同的經歷,但他們同樣都不想讓青春留下遺憾。
3
《最后一封信》的選角,延續(xù)了巖井俊二的老班底。
首先是曾與巖井俊二合作過《四月物語》的松隆子,與周迅演繹的之華不同,松隆子所扮演的裕里,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一份天真與懵懂,這也為原本略顯沉重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生動和趣味。
比如,當老公意外將她的手機扔到浴缸時,她一邊抱怨一邊露出了夸張但卻可愛的表情。
扮演乙坂鏡史郎的,則是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日本老牌帥哥福山雅治。
一向以貴公子形象示人的他,為了演繹出落魄作家的感覺,不僅進行了增肥,還蓄起了胡子。以至于在同學會上初次登場時,有不少觀眾都沒能認出他。
而裕里那個愛吃醋的丈夫,則由日本著名的動畫監(jiān)制,曾經執(zhí)導過《EVA》和《藍寶石之謎》的庵野秀明擔任。
在本片中,他所扮演的丈夫,也是一名漫畫家,算是本色出演。
另外曾與巖井俊二合作過《情書》的豐川悅司和中山美穗,也在本片中客串了姐姐未咲的前夫,以及前夫后來的妻子,算是本片之中最大的一個彩蛋。
《最后一封信》與《你好,之華》雖說是同一個故事的兩個版本,但經由不同演員的演繹,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
《你好,之華》所描述的一切顯得更為悲傷些,它很現實,也更殘酷。
而《最后一封信》則更具原汁原味的日系文藝風,在淡淡的悲哀過后,又讓人心懷希望。即便有過遺憾,也會變成成長中,最彌足珍貴的禮物。
這個劇本真的是不能再“巖井俊二”了,羞澀的少年時代,些許頹喪的中年時代,歲月跟隨鏡頭在時光中穿梭,晦澀的美感,清淡的愛殤。
這些元素放在霓虹社會里,就是一個經典且動人心扉的憂傷往事。
但是放在中國,那種特有的“突兀感”就變得異常顯眼,日本只要是帶有關于青春,人生,歲月等標簽的作品,總有一種日式獨有的晦澀,這種晦澀從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的文學作品之中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了,這種晦澀的藝術表達方式逐漸成為了日式溫情文藝片特有的“濾鏡”,而這樣的“濾鏡”恰恰與中國社交文化體系格格不入,雖然巖井俊二一直試圖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編,也請了陳可欣來幫忙,但是這個劇本的故事架構就是一部純粹的日本敘事劇情文藝片,以至于無論你怎么努力去調整,怎么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編,但依舊會給人一種極強的“矯情感”,那種專屬于日式的晦澀,壓抑,宣泄通通都變成了無病呻吟式的矯情,這就是你看《你好,之華》最直接的觀感,就像是被人摁在水里,一直喘不上來氣,而最后的情感釋放方式又完全get不到中國觀眾的“痛點”,以至于看完整部作品,我仿佛感覺自己已經被活活悶死在水里了??蛇@個故事與人物放在日本社會之中,你就會覺得很順暢,很舒緩,一切都恰到好處。
與說到底就是文化層面的沖突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因為開始的絮絮叨叨,夏蟬亂叫,使我分兩次才得以看完。片子雖是看完了,有種感覺不可名狀,今早偶然間看到一段話正合了本片:電影有兩種,一種時刻提醒你這是電影;另一種淡淡告訴你 這是生活。
女兒問我片子里講的什么?還在劇中的我隨口說:“失敗者聯盟”。后來想了想還真是這樣,劇中人物的各種感情糾雜,幾無好事?!叭松蝗缫馐率虐?可與人言者并無二三”,這是本片最好的詮釋,這人生的常態(tài)被夏日里的信紙引誘了出來。片子以葬禮開頭,以離開為止,這起止間沁滿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讓我感覺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陰下的溪流,被沖刷的僅剩下葉脈嵌在水底,時常落下的葉子不斷在水面浮沉,卻不肯離開。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凈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爾散落的陽光才能讓這無人在意的露出短暫的色彩。生活隨著時間不停的流淌,我們沉浸其中,那鑲嵌在回憶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凈的鏡頭里幻滅。
那最后一封信沒有我們,又只有我們。
關于導演巖井俊二記憶,最早是冬日里的《情書》,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羞澀的少年,晦澀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戳吮酒?,我翻出了曾在16年記下的一段話,是巖井俊二在一訪談里說過的
“對于我們
現在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一味的回憶過去是不會有新的開始
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你有想要結束的想法的時候
那也就完了… …
堅持到生命的終點 人生才沒有遺憾
所以也想請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結”這種想法”
是不是在那個時候劇本就已經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國版的《你好,之華》練手(劇情完全一樣),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果然,同樣的故事發(fā)生在日本,就更讓人信服、融入和喜歡。日本演員對角色的演繹同樣更讓我喜歡。就這個故事,哪哪哪我都更喜歡日版。★★★☆
這是巖井俊二人到中年對過去與青春油然而生的回望與渴求。當福山雅治拿起便攜式膠片機在舊校舍自然地拍起照的時候,我?guī)缀跏且凰查g把這個熒幕上的帥氣而憂郁的中年男人與導演聯系在了一起。我不是很在意巖井俊二是否真的在創(chuàng)作出《情書》之后的這24年里一直走著下坡路而不思進取,我也不想去刻意強調當年的情書在影史上的意義,我只記得電影的尾聲,影片里穿插始終的名為《美咲》的小說的開篇,大意是說福山飾演的小說家在中學見到広瀬すず飾演的美咲的時候,那種感覺好似春風從背后吹來。這也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而等再過十年,二十年,當我們回頭去再看自己的青春的時候,我也由衷地希望,是那春風,從四面八方吹來。(如果甚是遺憾沒有風的話,那到時候再看一遍這部電影便罷)(広瀬すず果然還是適合這樣憂郁沉穩(wěn)的角色,路轉粉)
盼了好久的日版,結果還是沒勁啊,也就是風景漂亮了些,故事實在是不值得拍兩遍(甚至一遍)。之前還說中國版那男同學土味,跟神木隆之介一比,嗬!中國版都算是帥哥了。更加無法理解的是絲絲演的居然是?;ń憬愣皇瞧张妹?,毫無說服力,青春部分委實還不如之華……
其實是一部關于爭奪故事講述者話語權的故事,雖然先有中文版,但在被劇透的情況下,日版還是很有可看性。放大的蟬鳴聲和溫柔的音樂下,其實是個特別殘忍的故事,那些被忽略的,總是成不了別人人生的主角的人,不要淪落到太顧影自憐就好。
日本版突出了影子主角姐姐和演員廣瀨鈴,而中國版的戲份幾乎是被周迅阿姨一人搶光了。
毫無疑問比你好之華優(yōu)秀 無論演員還是場景 最重要的是故事舞臺擱日本比擱中國自然太多了 但故事依然很平庸啊
或許不如“之華”,兩部電影倒是再一次證明了巖井創(chuàng)建感性視聽共通語言的能力,在這個時空中,作者的策略與故事可以毫不疲倦的循環(huán)發(fā)生在任何一個角落,串聯它們的是同一場雨落,同一條河流,同一段經歷,同一種確幸,你會相信兩個故事中的人物終有一天會默默地擦肩而過,卻是內心深處久候的遙相呼應與驀然回首,巖井靜靜呵護無處安放的信念,用銀幕連接和溫暖無數相隔萬里的孤獨。
風格一如既往啊、初戀??吹街猩矫婪[又老了,福山雅治帥的一塌糊涂。
現在想起來,所有關于寫信這件事的浪漫與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滿了記憶,從最早的《情書》到近兩年的京紫,中間還有來自坂元裕二時不時的劇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時的喜悅以及回信時的字斟句酌,是如今這個一切過于快捷便利的時代不可再現的情感體驗。在《你好,之華》里感覺到的一切違和都消失了,畢竟這是一個比起中國,更適合發(fā)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誠的主角永遠是少年少女,最真實的巖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與21世紀初的幾年,他們不厭其煩地描繪著青春時代的一幕幕風景,我們流連\留戀于年輕這件事,因為那時還以為“未來有無限的夢想和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我們的人生有無數的選擇。換成日本背景瞬間對味了太多太多。庵野秀明不好好拍《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跑來演日本版《你好,之華》,真是笑出豬叫(這不就是一直嚷嚷趕Thesis但天天在玩的我嘛
同樣一個故事,放在日本文化語境下來敘述,舒服太多太多。我可太喜歡了。
原來巖井的本意是一遍遍擦拭屬于舊日的血污,這顯然是中版的溫厚純良無法述及的。電影取景于導演的出生地宮城縣仙臺市,于是我們看到了那些由陽光、雨水、蟬鳴、綠蔭、庭院共同組成的故鄉(xiāng)的哀愁。葬禮后的航拍如同對人世最后的回望,進家門前須撒鹽將臟東西隔絕在外,抹去淚痕繼續(xù)嬉鬧。如果說中版是以演員的浸入為核心的緬懷,日版反而是以環(huán)境的抽離作為血骨,情緒的停駐與震蕩永遠伴隨著生活的前行,將過去的埋在過去,忘卻是最好的紀念??催^松隆子的憨傻,才明白迅哥的表演中差得那么一點究竟是什么。
【去世的姐姐】【姐姐的初戀】【姐姐的女兒】【同學會】【書信】【塵封的往事】,橘生東八則為6.7分,生于東九則為7.6分。咋劇情這么僵硬還不如中國版啊,海報也隨便做的。廣瀨鈴不應該演妹妹嗎!還不如鄧恩熙。神木隆之介怎么可能長成福山雅治?。。。¢L成綾野剛都燒高香了。中山美穗和豐川悅司演這兩個角色就很微妙哈哈哈,照這么看國內不應該找胡歌該找廖凡。
先看的日版小說再看的電影。看起來是愛情故事將兩代人串在了一起,實際上內核是創(chuàng)作人的人到中年瓶頸期如何與自己和解再慢慢化解的過程。小說其實更重心理描寫電影更多的是想通過電影畫面來讓觀眾代入角色去模擬心理過程但感覺還是離小說的感覺差一口氣,不過作為電影已經非常棒了。松隆子和絲絲女一女二、神木和福山其實是特出啊…倒是某著名動畫監(jiān)督老賊神演技咯?相比之下同一個故事拍出來的之華可以合理發(fā)揮想象是導演籌款好去拍日版電影咯?
與《你好,之華》基本上是互補、共生的關系,各有高下長短。從運鏡、布光、情節(jié)差異等角度看,本片更理想主義一些。松隆子演得非常出彩,塑造了一個懵懂、稚拙而羞澀的形象,很難想象在《告白》10年之后,松隆子還能作出如此少女心的演繹,恍若重回22年前的《四月物語》。廣瀨鈴和森七菜的表演被張子楓和鄧恩熙秒殺。福山雅治和秦昊的扮相神似,無怪乎當年《你好,之華》劇照下有那么多驚呼福山叔附體的豆友~ 部分場景慢鏡運用確實有點過頭,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巖井俊二絕并不只是靠高光、慢鏡和鋼琴曲而已。航拍空鏡稍多,其實可有可無,反而令我如此念及《你好,之華》里尹川由之華引介給之南時靈動的持續(xù)環(huán)繞鏡頭。兩女兒夏夜放煙花場景猶如是枝裕和亂入。中山美穗與豐川悅司同《情書》一樣演了最后走到一起去的情侶,雖然畫風大變。(9.0/10)
《你好,之華》的違和感消失了。雖然中國版我也很喜歡,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果然還是太日本了。航拍加配樂就是沖著我的雞皮疙瘩來的。
之前看過了你好之華,這次用了好多航拍技術,驚喜不大,中山美穗成了阿姨
Anone之后再也不會想黑すず了,這種海街日記的角色只有她能演活。等了一年多的巖井俊二,靜謐的仙臺的夜晚,蔥蔥的綠林和清涼氣息的瀑布。每一個住在仙臺的人都一定會喜歡這份安寧。宮城出身的導演再多些吧快把這份美好傳播給世界!被耍得團團轉的福山叔,一個男性視角的戀愛物語。笨拙的書呆子,帶著小小的自戀和自卑。被別人傷害也傷害別人,殘忍而可憐。被“那是我的錯,但是不是你的錯”擊潰。加上小林武史的黃金搭配,絕了。夜場看完出來下了小雪,卻仿佛覺得春天快到了。感謝溫柔的力量。
功力不減當年。
日版《你好,之華》,故事情節(jié)并無出入,鏡頭之下依舊是熟悉的巖井俊二式光影和濾鏡,兩個小女孩清純可人,松隆子愈發(fā)知性有味道,沒有了國產版的違和感。唯一要吐槽的是福山大叔的造型,你說這是電車癡漢我也信,顏值坍塌地有點認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