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烈》講述了韓國獨立運動家樸烈坎坷曲折的一生,演員李帝勛將在劇中扮演樸烈一角。樸烈作為無政府主義獨立運動家,在日本殖民時期正面對抗日本內(nèi)閣,震動日本政壇。
樸烈…李俊溢導演真是個不知該如何安放的存在。他的作品總是讓人期待,以綻放人性見長,其細膩與微妙的筆觸,當下無二!有時溫暖,有時殘酷,但最后都會留下希望。[愛心]對我而言,就只有五星和兩星的區(qū)別。奇怪吧?喜歡的就尤其喜歡,比如《思悼》《素媛》《王的男人》仿佛每個角色的情感都能讓人感同身受,和他一起笑、和他一起忍著哭,最后和他一起哭著笑出聲。卻還有另一種類型,談不上不喜歡,就是完全不知道情感切入點在哪,讓人無所適從。比如《東柱》,再比如這部《樸烈》,或許是我不能理解文藝青年的思想吧,既不文藝,也不青年,因此體會不到他們的激情與夢想,那樣時代背景下才有的情懷。好吧,2星!
《樸烈》片首就打出“此電影是經(jīng)過考證的真實故事”。當然,我選擇看這部電影是看到一個被日本囚禁的韓國小人物,如何改變形勢,所謂“蜉蝣撼大樹”一直就是我最尊崇敬畏的本事。
盡管看起來,樸烈的“審判”革命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朝鮮革命運動屢禁不止,日本開始走向懷柔政策,另一方面是迫于西方世界的政治輿論壓力。至于他本人,的確有政治斗爭的智慧,但更多的也是樸烈年輕熱血與無畏(當時年僅22歲),以及日本愛人的堅定支持,讓他毫不退縮。
蘇聯(lián)贊助的獨立資金被貪墨,樸烈一直想要制造炸藥在節(jié)日上刺殺皇太子,卻因為沒有材料和恰當比例,無法成功。獨立運動僅限于樸烈的詩歌和雜志。這時,恰好遭逢大地震,日本政府不僅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救助難民上,還制造謠言,稱朝鮮人在水源下毒,放縱日本流民殘殺朝鮮人。樸烈絕境之下,居然自己走進牢房,接受審判。不僅對自己準備謀殺太子的事供認不諱,還利用外國媒體的關注,利用各種方式與法庭討價還價(比如絕食,換取穿著朝鮮官服,用朝鮮話等等上法庭,保持民族尊嚴;甚至在監(jiān)獄里和妻子拍下另類合照,既向家人報平安,也為后人留下“堅定的革命愛情”與“對日本天皇、政府的不屑”)。
說白了就是明知道沒有什么斗爭的有利時機和力量,反正等死,不如送死,冒死一拼。既為朝鮮人民的獨立運動作出榜樣,也向日本政府示威,更向全世界抖露日本政府的血腥和兇殘。
影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對于樸烈日本妻子文子之前人生軌跡的描述反而更多,可能是因為她在監(jiān)獄里留下了自傳,展示了她身為日本人,但是卻一直被天皇政府所遺棄,天生地產(chǎn)生了對天皇政府的反抗(既然天皇治下,我是奴隸,是無法生存的奴隸,那么這種統(tǒng)治就不如“無政府”)。用她的話說:“我想寫字,但是我的父母沒有教我一個字,父親沒有誠意,母親不認識字。在朝鮮時經(jīng)常被趕出家門,抓緊了饑餓的肚子,看到垃圾堆里被燒得黑乎乎的飯,悄悄地放進了嘴里。奶奶這樣說,你是無籍者,無籍者是雖然出生了,但卻是不存在的人,所以也不能去上學。
對于給予我們痛苦的人要向他們報仇,為了像我們這樣可憐的階層,即使犧牲性命也要斗爭?!彼援斔x到樸烈的詩歌《狗東西》(我是條狗\望著天叫\(zhòng)望著月叫\(zhòng)微不足道的我是條狗\我是條狗\從高高在上的貴人褲腳中\(zhòng)流出熱乎乎的東西\淋到我時\我就在他腿上\同樣噴出熱乎乎的東西),馬上提出要和他同居。還訂立了《同居誓約》(作為同志同居,在運動過程中不把金子文子當女姓看待,若有一方思想墮落與權力勾結立刻取消同居)。知道了樸烈進了監(jiān)獄,也立刻走進監(jiān)獄,而且以“同謀”自居。務求和樸烈同生共死。
日本天皇后來赦免了樸烈夫婦死罪,但是兩人沒有再見,文子死得不明不白(懷疑被日本政府秘密殺害),樸烈后來出獄。根據(jù)資料,樸烈后來還成為李承晚政府的要人,并且成為反共主義分子,被北朝鮮俘虜,當作間諜處決。當然這樣的結局與電影的主題無關,甚至有所沖突,所以電影不做記錄。18.10.6
?R?!
1、樸烈(??,2017)中人物的背景有玄機。當一八九五年臺灣因甲午戰(zhàn)爭失敗而割讓給日本後,臺灣仕紳支持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這一個臺灣民主國的年號永清,國旗以藍地黃虎呼應清朝黃地青龍圖樣,在在顯示這並非一個獨立國,而是在政治、法律約束之背景下,一種對馬關條約的抗議與心跡表述。同樣的,樸烈作為無政府主義者並非真的支持一個無政府的世界,在三一運動的鎮(zhèn)壓之後,朝鮮人不能明目張膽的宣揚獨立理念,當時受巴黎和會所訂十四點原則的影響,擺脫殖民主義的民族自決是普遍於人心的觀念。而樸烈在這個前提下寄身於無政府主義或社會主義的主張下;可是以歷史發(fā)展的體系回看,他無疑屬於民族獨立運動的先驅(qū),更何況在日本法庭的審判期間他以一襲朝鮮官服出席。
2、在異族統(tǒng)治下,人們不能直接與政權做毀身喪命的直接抗衡,那是匹夫之勇;真正的鬥爭必須拐彎,如同樸烈寄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中。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第四章、石破天驚,五緬懷之夢:
在分析元雜劇主調(diào)的時候我們曾指出,元代戲劇家大致通過懲治、緬懷、隱遁等方式來排遣特定時代給予他們的整體性鬱悶,其中有些方式以自己強而有力的開拓力造成了日後延綿久遠的藝術規(guī)程。如果說,起到 「民間法庭」作用的公案戲、包公戲是體現(xiàn)了歷代人民懲治惡勢力的願望藝術規(guī)程,那麼,眾多的歷史劇則是體現(xiàn)了緬懷功能的藝術規(guī)程。面對著汙穢黑暗的現(xiàn)實,除了做出必要的爭鬥外,人們很自然的向古代英雄的亡靈求援,冀求那遠逝的耿耿正氣重新彌蓋華廈。 ……就具體的劇目論,在元代的歷史劇中,以《漢宮秋》、《梧桐雨》為代表旁敲側(cè)擊的烘托出了漢族在民族鬥爭中敗亡的景象;以《趙氏孤兒》為代表筆墨濃重的宣揚了百死不辭的復仇精神;以一批水滸戲和三國戲為代表,色調(diào)繁富的渲染了強悍豪壯的英雄氣概。
這也是為什麼樸烈發(fā)表的狗東西不僅是白描野犬,而具有高度的社會政治革命意涵:
我是狗東西, 望著天空叫, 望著月亮叫。 微不足道的我是條狗東西。 高高在上人的兩腿跨下, 流出熱乎乎的東西, 淋到我時, 我就在他腳上, 同樣小便出熱乎乎的東西。 我是條狗東西。
3、故事中有意的分辨日本官方與民間兩種相異的對待,以及作為朝鮮的立場,如何回應這兩方的態(tài)度。
4、無論是劇場式的布景、誇張的演繹表現(xiàn),或者任誕的行徑,都表現(xiàn)出這樣一個嚴密控制的世局中瘋狂不羈的人物。在亂世中人多是求全保身,能狂是異數(shù);在太平盛世中發(fā)狂則會是笑話。
5、在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2003)中,故事主人公東德軍官因為長期的對文藝人士監(jiān)控,於是耳濡目染之下,理解並認同、支持被監(jiān)控者的觀點;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2016)中納粹軍官也在嚴密而仔細的調(diào)查中受被監(jiān)控者的同化;在樸烈的監(jiān)禁和調(diào)查過程中,日本獄卒和司法人員也柔化了態(tài)度。
大正十年,無政府主義女青年金子文子讀到了一首名為《犬ころ》(???、狗崽子)的詩:
私は犬ころである (我是條狗崽子) 空を見て吼える (望著天空吠叫) 月を見て吼える (望著月亮吠叫) しがない私は犬ころである (微不足道的我是條狗崽子) 私は犬ころである (我是條狗崽子) 位の高い兩班の股から (如果從高高在上的兩班的股間) 熱いものがこぼれ落ちて (灑下溫熱的東西) 私の體を濡らせば (淋濕了我的身體) 私は彼の足に (我就在他的腳上) 勢いよく熱い小便を垂れる (狠狠地尿上一泡熱尿) 私は犬ころである (我是條狗崽子)
她被詩中的反骨精神震撼了,從中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她找到詩的作者——朝鮮人樸烈(樸準植),對他說:“我們同居吧!我也是無政府主義者?!?/p>
熱烈而理想化的革命愛情,發(fā)生在那個年代,又好像是自然而然的。大正時代的日本,壓抑與抗爭并存,各種思想絢爛開花——在幾乎所有的主義都被愛國主義吸收之前。
那好像是很遙遠的事,又好像很近。
在今年3月大阪亞洲電影節(jié)上看了這個電影,坐在我旁邊的中年大姐幾度拭淚,出了放映廳還跟門口的工作人員交流感想,聽到她興奮地說:「…金子文子もきれいでかわいくて最高!(還有金子文子,又美又可愛超棒的!)」
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在女性活得如此壓抑、連命令形都說不出口(從小受到的規(guī)訓使然,我的前導師——一名女性主義者曾說過她也說不出口)的社會,金子文子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魅力了——時而爆粗口痛罵敵人,時而少女心滿滿。雖然影片名為《樸烈》,但金子文子的存在感并不亞于樸烈。
歷史上的金子文子是怎么樣一個人呢?我翻開金子文子的獄中手記《是什么讓我變成今天這樣的》,尋找答案。
文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并不幸福的家庭,父母是私奔的,父親因為嫌棄母親的家庭出身一直沒有登記結婚,后來兩人分開了。文子一路背負著“無籍者”的身份,在上學這一件事上受盡了歧視。9歲時,被住在朝鮮的姑母家收為養(yǎng)女,她以為等待在自己面前的是大戶人家小姐的幸福生活,滿懷期待地前往朝鮮,現(xiàn)實卻再一次讓她失望。她發(fā)現(xiàn)在這一家人的眼中,自己終究還是一個窮人家沒有教養(yǎng)的小孩,到后來甚至從“養(yǎng)女”降格為女傭,每天要做無盡的工作,且連喜歡的讀書也受到頗多限制。有一次,因為說了一句任性話,被祖母拳打腳踢,一整天無視她,不給她飯吃。饑腸轆轆的她徘徊到附近的朝鮮人家,那一家的媽媽招呼她吃飯,她被這人與人之間的愛感動,卻因為恐懼祖母的責罵不敢留下來吃飯。到后來,絕望之中的她生出了自殺的念頭,走到鐵軌邊,想了很多很多,決定了:“我不能死,我要活下來,跟同樣受苦的人們一起,向折磨我們的這些人復仇?!?/p>
16歲回到日本后,她在母親老家與父親家分別呆過一段時間后,去了東京,想通過勤工儉學來追求學問,現(xiàn)實卻困難重重,讓她發(fā)覺,通過教育途徑實現(xiàn)社會地位上升這一夢想是如此虛幻。她接觸過基督教,接觸過社會主義思想,發(fā)現(xiàn)這些都不能真正拯救她。她與名叫瀨川的日本青年談過戀愛,與名叫玄的朝鮮少爺談過戀愛,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他們來說只是游戲。于是,她決定了,她要為自己而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電影中,獄警把文子的手記還給她時,說了一句:“看了你寫的東西,我想我能理解你為什么這樣了?!笔堑模沁@樣的,她的文字中蘊含著太多力量了,看了無法不動容。
文子在決定為自己而活之后,找到了樸烈。她愿意與他同生共死,因為他是愛人,更是同志。這大概就是一種革命式的浪漫,在今天一種不敢想的血色的浪漫。
當然,是電影把歷史浪漫化了,在文子獄中手記的描述中,文子追求樸烈的過程要稍微漫長一些,經(jīng)過了幾次見面。文子向樸烈提出交往時的對話在電影中也簡化了,實際上文子問過樸烈這樣一個問題:
請問你是民族運動者嗎?……我其實曾經(jīng)在朝鮮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自己覺得對搞民族運動的人們的心情也是理解的。但我畢竟不是朝鮮人,沒有像朝鮮人一樣受到日本壓迫過,所以并沒有那個心思與他們一起搞朝鮮獨立運動,所以,假如你是獨立運動者,那有些遺憾,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樸烈當時回答:
朝鮮的民族運動者有他們值得同情的地方。說起來,我過去也曾想過要參加民族運動。但現(xiàn)在不是這樣。
文子問:
那么,你是完全反對民族運動的嗎?
樸烈回答:
絕對不是,但我也有我的思想,有我的工作。我不能站在民族運動的戰(zhàn)線上。
樸烈和金子文子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并不是民族運動者。作為一部韓國電影,沒有把這段對話放在電影中,不難想象是出于淡化這種差異的考慮。但恰恰是這段對話中,文子的誠實讓我感動了。丟掉虛假的道德幻想,承認立場不同導致的感受不同,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是多么可貴的品質(zhì)。
我找到你,不是因為你是朝鮮人(不是因為我同情朝鮮人),而是因為你和我是一樣的人,你和我有相似的思想,你和我有共同的工作可以做,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可以追求。
不過頗有意味的是,雖然他們二人都不是民族運動者,帝國政府逮捕他們卻是為了殺雞儆猴給朝鮮獨立運動者看,而他們也以代表朝鮮民族的理由在法庭上穿上了朝鮮的王衣(并不是電影杜撰,有歷史照片為證)。
無政府主義本身或許是超越民族的,但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下——在帝國的秩序下,不管樸烈有沒有選擇民族運動,民族身份始終是抹不去的烙印。正如電影中樸烈對文子說:“我們結婚吧,只有這樣我的家人才能把你的遺骨帶回朝鮮,和我葬在一起?!睙o政府主義者本來是不需要婚姻的,但在現(xiàn)實中也會有不得不需要的時候。
所以我不難理解別的人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是民族主義,雖然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面對權力的反骨精神與幽默心態(tài),一種英雄夢想。如果不是這樣,這部大阪亞洲電影節(jié)的開幕影片,也不會如此受到日本觀眾的好評。
很多時候民族的桎梏無法掙脫——無論是外在的或是思想上的,但至少會有一些時刻,當我們感受,我們回到作為一個人——僅僅作為一個人的時刻。
ps. 影片主題曲《???(伊太利)? ??(庭園)》(意大利花園),由舞蹈家崔承喜演唱,原曲為Ralph Erwin作曲的《Frühlingstraum》,有英語歌曲《A Garden in Italy》、日語歌曲《伊太利の庭》等多個歌唱版本。 http://blog.daum.net/_blog/BlogTypeView.do?blogid=0Li0k&articleno=7767201&categoryId=621585?dt=20160603160051 //brunch.co.kr/@sunwoochung/10
滑稽化處理人物,確實很神奇的觀感。
1932,櫻田門事件。1945年獲釋,由無政府主義者轉(zhuǎn)為反共主義者。1949年競選在日朝鮮居留民團團長失敗返韓,李承晚任命為國務委員。1950年韓戰(zhàn)被虜至北方。1966年,發(fā)表《共產(chǎn)主義與我》,從反共改為容共。此后,擔任朝鮮在北和平統(tǒng)一促進協(xié)會副委員長。
還表現(xiàn)了坎坷曲折的一生,這破劇情曲折在哪里?
對于傳記片上的解構與創(chuàng)新李濬益一直有在嘗試,并不覺得這次用喜劇元素去烘托一個桀驁狷狂的民族英雄有什么不妥。劇本結構還是單薄。崔嬉序的文子太亮眼了,一張色而不淫的遺照實在刻畫得妙。要說金俊漢的青年法官角色能進青龍第二輪也沒太大爭議,但是果斷還是我家度的角色更出彩啊,實至名歸。
分開以后才是同居,死過之后才算活著。戰(zhàn)爭年代兩顆心在一起,即使分隔囹圄,墻上有如張貼同居誓約。被欺凌時能動并不叫活著,只要慨然赴死,墓碑上都會寫滿獄中手記??蛇@注定是一群太過理想的蚍蜉,撼不動仇恨的大樹,好歹不做屈辱的螻蟻。天皇的恩赦是更大的刑罰,為革命奮斗的時光才算真正的人生。
嗯??梢砸暈槔畹蹌椎娜松碜?,幾乎有些意想不到的好。
本劇到底是揭發(fā)了日本帝國是一個法制國,還是揭露其丑惡呢?或者是揭露·了沒有揭露的?
女主是亮點
是個完整的故事,男女主角和一眾配角演技全部在線,但是也許因為題材對于中國人比較陌生,好像很難引起共鳴和感動…特別女主角,因為在朝鮮生活了幾年就成為了一個對抗自己國家政府的民主人士…理解無能…與其把影后給了女主角不如把影帝搬給李帝勛吧…
民族主義小了,我追求的是無政府主義
前半段有點冗長了,后面才不錯。。。女主演的太好了
男主表現(xiàn)不錯,但整體太冗長乏味了。。。韓國人愛拍的那種節(jié)奏,但看完全忘。。。
韓國人的民主化運動,從二十年代反抗日本軍國主義,到八十年代反抗DC政府。樸烈炸不炸天皇不重要,真正要反對的不是天皇肉身,而是通過造神來為所欲為的官僚系統(tǒng)。事實上,效仿西方的議會制度和司法體系,并不意味著自動實現(xiàn)法治,要啟蒙大眾的民主意識,還需要很長的斗爭之路。同樣是儒教國家,接受吃人的禮教文化,我們該如何從生被奴役、死留清白,到生也斗爭、死也斗爭呢?個人覺得這部比《東柱》精彩,順便對無ZF主義有了些新認識。
意外還不錯!李濬益導演的片子總帶著匠氣和自以為有趣的幽默感,但放在這部影片,這些都顯得自然許多,因為這段歷史本身就是如此荒誕,因為這兩位主角就是充滿了荒誕的理想主義和小人物的局限性。影片重點不是討論日本是不是法理國家,而是呈現(xiàn)畸形時代中真實的、有義的人們,諷刺日本通過神化天皇形象維系國家并不惜一切維護這個幻象的虛偽不堪,這種歷史觀,對于韓國電影人來說,真的是難得可貴了。帝勛歐巴演技非常自然,不愧是第一次提名大鐘影帝的角色,衷心期待下一個角色
一方面日本民眾可以當街亂殺人,一方面卻文明有禮搞法律程序允許自辨、陳述觀點,律師記者法官警察不乏人情味,還可以自由寫作出版?zhèn)饔涍€給你拍夫婦寫真。就...不知道該怎么理解了...兩位演員過分理直氣壯很拽的樣貌也讓人納悶,而人物的壯舉或思想影響為何?堅韌不屈?好像魅力的說服力不足~
說實話,很不想評論李濬益的新片就是個民族主義淺顯傳記片,但他真是退步太大了,將這段殘酷的歷史處理出輕喜感,本應驚艷的效果,然而收效卻是相當違和、不負責任的。它的內(nèi)核因而只能從日本隔空扎進韓國本土,以再塑歷史人物入手,政治性和社會性都龐大卻輕飄。男女主演的還可以。
非常好的是,繞開民族仇恨的老梗,站在更高的人權層次,高潮部分當然是庭審時兩人的陳述。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不再是感情上的控訴,而是理智客觀解析了“侵略”為什么是“罪”,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主人公及其愛人濃烈奔放的思想和靈魂,刻畫傳神。但,事件鋪陳交代的太糙/太突兀,遺憾。
這片子和《東柱》是套拍的吧,文本淺薄,手法平庸,演員演技完美的讓我沒有產(chǎn)生哪怕一絲一毫的共情。這根本不是浪漫主義,完全是一場鬧劇。如此重大的案件,審訊時犯人竟然直接質(zhì)問審訊者,對方居然還回答了?兩個犯人能見面也就算了,居然還能當著典獄官的面溝通?日本高層群體睿智,當然主角方也是。全片智商在線的只有那個后來出現(xiàn)的記者。女主的演技只有吼和做作的搞笑。我是真的不明白,拍犯罪,拍社會事件一個個黑深殘的,拍嚴肅歷史怎么能拍的這么淺薄還無聊呢?難道不能罵韓國zf就連片子也不會拍了?
女主的表演十分精彩。假如史實真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那么當時樸烈面臨的環(huán)境應該比他被俘虜?shù)奖背r后好吧?
好敬佩日本的法官,檢察官,監(jiān)獄官,他們給了樸烈充分表現(xiàn)的舞臺,如果沒有他們,電影一分鐘就結束了。#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