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有很多被遺忘的經(jīng)典,而這一點在科幻片上更容易出現(xiàn),比如當年庫布里克的《太空漫游2001》曾在當時被冷落,而在現(xiàn)在備受推崇,又比如《銀翼殺手》,雷德利斯科特曾因為這部電影的票房失利陷入低谷。但現(xiàn)在也尊為經(jīng)典。這兩部作品一部以精準的科學預見性出名,一部以啟發(fā)人性的哲理出名。我喜歡的《異次元駭客》也是如此。雖都備受冷落,卻無外乎科幻經(jīng)典。而《深淵》也是一部。
在不知第幾次看過《深淵》后,想著上校內(nèi)看看,沒想到只有不到50個人看過和僅僅一篇影評,該怎么說呢?!短┨鼓峥恕放c《終結(jié)者》導演卡梅隆導演的作品,80年代紅極一時的明星埃德哈里斯和邁克爾比恩出演的作品。令人炫目的特效與技巧,以假亂真的海底景象,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最讓人驚訝的是還刻畫了一對處于感情危機中的夫妻的真實情感,多線進展,跌宕起伏,內(nèi)容異常豐富。不過敢稱為經(jīng)典絕對不只這些,因為它幾乎集我以上所說的兩部作品的精華,綜合了科學預見性與豐富的哲理與一體。液態(tài)氧呼吸機讓人眼前一亮,而與不明物體的接觸則體現(xiàn)了科幻電影長久探討的主體,即“第三類接觸”的方法與態(tài)度,我們的友善也許得到的也是友善的回復,不要抱著敵意對待未知的東西。而在這個世界,不要認為我們是孤獨的,就如同導演剪輯版中的那句尼采的話“你長久的觀察著深淵,深淵也正在觀察你?!绷硗鈱μ幵谖C中夫妻的刻畫則是這類電影中極少的,為這部海底孤獨的電影增添了一些溫情。據(jù)說這樣做是卡梅隆當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加進了這樣的橋段。
這部電影的經(jīng)典意義還在于對后來電影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別在特技上,為電影歷史上特效技術(shù)的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水下特技效果并且首次在電影中采用大量電影生成影像,為以后一系列同類題材的影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之后的《獵殺紅色十月》、《紅潮風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這部影片的很大影響,卡梅隆本人后來的《終結(jié)者2》和《泰坦尼克號》也運用了在《深淵》中實踐過的很多特技手段。 所以《深淵》也算得上是一部有實驗性質(zhì)的電影。
有很多人在現(xiàn)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后心中都會有很大的疑問,這是20年前的電影么?甚至比現(xiàn)在的很多電影的特效都要做的好。幾乎看不出任何破綻,要知道,當時的特技還很一般。如何做到長期的水下拍攝,深淵效果,海底城的效果的呢?這都是當時創(chuàng)紀錄的6000萬美金的投入,以及卡梅隆精益求精的要求和所有演員耗盡心力的結(jié)果。為了力求真實,這部電影極少使用替身,很多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受到了嚴酷的考驗。幾位主演甚至差點忍受不了而精神崩潰。不過這部電影在當年的票房和口碑還是非常出色的
其實,仔細看看卡梅隆的作品,全是商業(yè)和寓意結(jié)合的出色作品。票房和口碑往往能雙贏,但他卻是著名的低產(chǎn)量導演,在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的《泰坦尼克》后,他幾乎息影,拍紀錄片周游世界。而他又是著名的大投入導演,每部作品的投入都耗資極大,多次創(chuàng)造記錄,因為他要求非常高,毫不吝惜金錢。他又是最具有革命精神的導演,所有作品都有很多實驗興致和創(chuàng)新元素在其中。所以《深淵》不得不看。我很少寫影評,但為了這部電影,我愿意用心推薦。
所以,對今年上映的IMAX電影《異次元戰(zhàn)神》,又是卡梅隆蟄伏10年之后的作品。我們有理由期待它。相信又是一場視覺與精神的盛宴。
「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尼采看到了深淵的危險。也經(jīng)常可以聽到“墮入深淵”之類的話,深淵由于未知而往往被人所恐懼。
而卡梅隆開拓另一種深淵的含義,人尚未踏足之處,深淵是人能力的極限,是一般人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而正是這樣,深淵之下,有著不被人所打攪的寧靜與祥和,影片中的智慧生物就生活在這里,或許他們的文明就誕生在那里,也或許是為了避開人類特意安居在此。決心赴死的男主人公,放棄了生命,任由自己墮入深淵,卻意外來到了,外星人的家,同外星人一樣,這座城有著優(yōu)美的曲線,是海底的絕美之城。
不禁想到,宇宙之外,是否也是如此?
這是泰坦尼克號之前拍攝的,特效放到今天依然不過時,水底的神秘世界很浪漫,一點也不恐怖,紫光很漂亮,很美好!
我覺得導演把危險生物拍得這么美好就是委婉地告訴我們:他們并不是壞人。果然只是一群想要拯救地球的外星人。其實導演是在警告人類愛護地球吧,愛護環(huán)境吧,可惜這么多年了,環(huán)境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好的作品卻沒有得到好的宣傳……
我看這部影片時,前面的三分之二覺得異常難受,讓我對本片很是失望,可以當看過結(jié)局部分的三分之一時,發(fā)現(xiàn)影片深深打動了我。也許這種“先抑后揚”方式更容易讓我獲得這種震撼的效果。
更讓我驚奇的是,這是一部1989年拍攝的影片,此片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絕對算得上經(jīng)典之作。也讓為導演卡梅隆贊嘆不已。在那個年代能整出這樣的作品,想不佩服都不行啊。
在觀看的過程中,尤其是前半部分的時候,我簡直恨不得中途給CUT掉,讓我覺得劇情一點也不流暢,有些地方交待的也不清楚,更為了幾段庸俗的橋段也不滿。在片中,那個海軍軍官的表現(xiàn)是讓我最疑惑的。為什么一個堂堂的海軍上尉在那樣的情況變得神經(jīng)兮兮的,他的表現(xiàn)就像一個狂熱的好戰(zhàn)分子,對于上尉來說,我們不清楚他們的危險壓力來自于何方,就因為那個不明的地外生物?按正常的邏輯來說,他一個上尉的軍官,應該是在久經(jīng)戰(zhàn)場的,或者說對于這種壓力早就應該是適應才對,即使那個生物真是蘇聯(lián)人所為,也不應該是表現(xiàn)得猶如神經(jīng)質(zhì)一般,于理不合。
綜觀整部影片,也許是因為電影時長的限制,無法將巴德和琳賽的感情糾葛加以展開,雖然微有與瑕疵,卻也瑕不掩玉。對于海軍上尉科菲的角色之所以那樣描寫,是為了劇情發(fā)展的需要,他是一個人類好戰(zhàn)分子的代表,處于那種精神狀態(tài)的他企圖引爆核彈,應該是可以理解的,這也為巴德不畏生死解除核彈危機,為巴德與地外生物的接觸,以及突出巴德與琳賽之間的分而復合奠定了基礎(chǔ)。當觀眾看到影片中巴德與地外生特觸的那段高潮部分時,情感不由自主的加以升華,對于前面的上尉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無暇顧及了。
在片中,導演并未交待那個神秘的地外生物的來歷,目的,和最終的去向,以一種留人遐想空間的方式來處理。以我的理解來說,他實際是想借外星人這個殼來表達,人類的破壞和好戰(zhàn),渺小和無知。說到這里,不僅讓我想到另外一部的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第三類接觸》,不過與《深淵》不同的,在《第》中導演有意營造了一種狂熱般的氣氛,全片幾乎以一股先低最后突然升高的方式,完成了外星接觸與探索。而本片則更是一部動作科幻娛樂大片,在娛樂的主題下,包含了對外星生物的思考與人類反思。
影片的結(jié)尾部分應該是本片的高潮部分,也是對人類進行反思和感情升華的部分。記得男主角巴德最后因為使用液態(tài)氧氣時間無多無法返回鉆井平吧,他用字符傳送給妻子的那段話,“我要留下來(巴德語)”“你把我從無底的深淵拉回來,現(xiàn)在卻要丟下我(琳賽語)” ,“Knew this was one-way ticket/知道這是單程的車票(早知此行是有去無回),“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但是你知道我不得不來”,“I love you wife /我愛你,老婆!”。原本鬧著離婚的妻子看到后痛哭流涕,一遍遍呼喚著巴德的名字,情感在這生死離別之時才顯得彌足珍貴。那情那景,真是令人感動。
其實,這一切都被外星生物所掌握,也是因了這段話,外星生物也在水屏上給巴德重現(xiàn)了這段文字,為著巴德的獻身精神,也為著兩人生死離別時的真摯情感和那份愛,外星生物感動了,認識到人類不光是戰(zhàn)爭和毀滅,他們有著真情和獻身的一面,從而停止了操縱海嘯對人類進行毀滅的計劃。
導演在這段中,借外星人的手,通過在水底的屏幕上展現(xiàn)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類歷史上殘酷戰(zhàn)爭,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爆炸,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彼此迫害的場景。通過與之間通訊聯(lián)系,將這人類反思的直接的展現(xiàn)出來,“他們(外星生物)不傷害我們,可我們之間(指人類)無止境的相互傷害,讓他們很不理解,他們的訊息(外星生物也曾打算用滔天的海嘯給人類一個嚴酷的打擊)已經(jīng)很清楚,希望你們(指人類)會懂。他們要我們趕快長大,不要再幼稚了。”這段對話,讓我們每一個聽了人都不禁為動容,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nèi)祟愘M盡心思制造的,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各種核武器到底是為了什么?人類之間發(fā)生的那些戰(zhàn)爭又是為了什么?為什么整個人類不能夠和睦的相處呢?
在影片的最后,美國式的重逢重現(xiàn)。美國影片這種場景俯拾皆是,悲傷-焦急-吃驚-驚喜-擁抱-接吻。這種美國式的重逢盡管老套,但在特定的人物矛盾沖突中和特定的環(huán)境下并沒有感到什么不適,反而覺得感動。
巴德與琳賽的擁抱和親吻是在外星生物乘坐的船上進行的,在諾大的外星船體上,人類制造的戰(zhàn)艦猶如一片樹葉般大小,渺小的人類與博大的自然和未知形成鮮明的對比,何等的壯觀,發(fā)人深省。
“當你正在探索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探索著你”——尼采,這是導演要電影一開始就向觀眾給出了這樣一句頗個哲理的話,一語雙關(guān),當影片結(jié)束,我們再仔細回味的時候,就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本片的主題:探索未知的深淵,同時被未知的深淵反探索。
這是一部1989年的作品,史無前例的水下特技效果、時而深邃神秘、時而又斑斕迷人的畫面,氣勢磅礴的滔天海嘯……這些甚至比現(xiàn)在的很多電影的特效都要做的好。要知道,當時的電腦特技水平還很一般。真的是太讓我無法想象了。
有點兒遺憾的是,女主角不太漂亮。
亦孤 /文 06/26/2009
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看了一個小時,未知生物出現(xiàn)時間不超過1分鐘,停下電影看了看評論,原來電影只是想借科幻的噱頭傳達所謂“永恒的主題”---人文關(guān)懷。暫且不論這一主題永恒與否,在我看來,一部科幻片既沒有什么瑰麗的想象,也沒有什么晦澀難明的思辨,就無法激起頭腦的共鳴,無法像思維體操一樣帶來頭腦深層的愉悅。也可能是我天生冷淡,很難體會種種情懷的深味,在我看來,任何情感或者想法,若反復改頭換面的表達,而未有實質(zhì)的變化,很可能只是頭腦內(nèi)超我人格的自憐自惜,自我催眠,于整體人格無益,僅用于消耗人格中的積極情緒力量,使人得以適應電影外的消極生活,磨滅改變社會的種種善意,與其說是心靈良藥,不如說是心靈鴉片,于是乎人人歸于寂靜的平凡的消極,集體意識如死水般平靜。
“ 與魔鬼戰(zhàn)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魔鬼。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尼采《善惡的彼岸》
這是卡梅隆1989年一部名為《The abyss》的電影開篇基調(diào)。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是: 美國一艘核潛艇失事,附近的水下石油鉆井平臺工人和前來救援的海豹隊員一起去營救,卻發(fā)現(xiàn)水下有奇怪的生物,男女主角最終阻止了海豹隊員發(fā)射核彈襲擊深淵。
這種高等智慧生物看到人類生活在戰(zhàn)爭的恐懼中,也看到了主人公身上的勇氣和愛。
雖然拍攝于將近30年前,但其中的特技卻不亞于現(xiàn)在的電影。不乏一些唯美的鏡頭:
比如海底龐大的高智慧生命:
當然,也不缺好萊塢的宏大場景:
卡梅隆劇本的靈感應該來自赫伯特·喬治·韋爾斯(H G Wells)的一篇小說。韋爾斯(1866-1946),是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后又發(fā)表了《隱身人》、《星際戰(zhàn)爭》、《當睡著的人醒來時》、《不滅的火焰》等多部科幻小說。
《In The Abyss》(在深淵中)是韋爾斯 1898年的作品,講述了主人公艾爾斯蒂德乘坐深潛器到5英里(9000多米)深的海底,卻發(fā)現(xiàn)海底存在著人一樣的脊椎動物,還建造了它們的城市。顯然這些生物把深潛器和艾爾斯蒂德當做了神靈,向他匍匐、唱誦:
這篇小說相當精彩,網(wǎng)上也有audio book資源,半小時就可聽完??梢匀ミ@個網(wǎng)址下載電子書和有聲書://pan.baidu.com/s/1pKIkpgn
1989年,卡梅隆的電影上映不久就被改成小說。改編者是 Orson Scott Card,美國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曾連續(xù)兩年將“雨果獎”和“星云獎”收入囊中,《安德的游戲》三部曲就是他的代表作。
還是回頭說這部電影。中間不少涉及到水深的鏡頭,比如核潛艇出事的深度(2000英尺:600米)、海底鉆井平臺深度(1700英尺:520米),而最后男主角下潛深淵去解除核彈時最大深度達17000英尺(5000米)。
卡梅隆是非常注重細節(jié)、科學精神很強的導演,他不會把故事場景設(shè)置在理論上不可能的地區(qū)。第一遍看這部電影時,沒有留意事故發(fā)生海域,所以我做了下推理。
男主最后下潛的懸崖,幾乎是直線下垂,考慮到大陸坡的坡度太小,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發(fā)生海域位于一個海溝(Trench)附近。
而海溝這種海底地形特征,只有在聚斂性板塊邊界才有可能出現(xiàn)。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會形成海溝,比如南美洲西部的秘魯-智利海溝。
密度大的大洋板塊俯沖到密度小的大洋板塊之下,也會形成海溝,比如馬里亞納海溝。
而對于美國來說,北美洲東部并不是板塊的邊界,所以不會出現(xiàn)海溝。太平洋板塊向北美板塊俯沖區(qū)的美國西部,則肯定有海溝存在。
另外一個可能的區(qū)域是北美和南美之間的加勒比海,它的西部是開曼海溝(Cayman Trench)。
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之間為轉(zhuǎn)換斷層邊界,但它們中間還有個慢速的擴張中心,開曼海溝平均深度5000-6000米,和電影中男主到達的深度也類似。
記得電影中有位石油工人還提到古巴,推斷所在地為加勒比??赡苄源笠恍?。
查下劇本,故事的發(fā)生地果然就是加勒比海西北部,開曼海溝附近。
這個凝視深淵的故事就講到這里,下次再講深淵回我們以凝視的故事。
不能免俗的辦了公眾號:地球故事(GaiaStory),這篇文章是其中一篇推送。
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要不是清明假期3天外加2天年假,我會慎重考慮要不要花接近半天的時間來看一部電影的。好在看完覺得很是值得。
首先這是1989年的科幻片,出自商業(yè)片教皇詹姆斯·卡梅隆之手。這部影片里有你想看到的各種元素:男女情愛、領(lǐng)導力、團隊合作、動作,硬質(zhì)科幻(機械)、外星人、美蘇冷戰(zhàn)核危機、災難片,放在哪票房都不會差。而且,還討論了異族如何相處共融的哲學命題。
拍外星人,導演一反常態(tài),選擇海洋為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說是十分杰出的想法,為什么提到外星智慧生物想到的就會是頭頂上方的深瀚宇宙?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97%,人類生命誕生于海洋,不排除海底孕育著更智慧的高等生物的可能。當然啦,學物理或者學海洋生命的也許可以輕易駁倒我,但是,墨菲定律,所有可能發(fā)生的都有可能發(fā)生不是嗎?人類或者說生命的產(chǎn)生在銀河系或者太陽系中本就是一個低概率事件。
下面再來說說片子本身,看前半部我就想這部片子不就是泰坦尼克號的練手版嗎,潛艇里面的災難及自救場景設(shè)置,還是很有熟悉感的,尤其是對浸淫在災難片中多年的新人類們來說。
后半段就更加精彩多了,第一個亮點是the alian 通過控制海水與組員的第一次接觸,特技做的很棒。至于女主,很漂亮,最后還露了胸。。。從卡梅隆的以往電影中你可以清晰的看出他對女性的不同認識,勇敢、好勝都有體現(xiàn)。比如終結(jié)者2、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異形2。在他的電影里,女性一直就不是花瓶。
總之,這是一部無可挑剔的商業(yè)動作科幻片,雖然部分主題比較宏觀未作深層次的探討,但這已經(jīng)族夠了不是嗎?你不讓讓一部電影保羅萬象,而且每項都是那么杰出。對于此片,已不可再苛求太多。畢竟,導演是卡梅隆,他是商業(yè)大片天才,而不是小眾的文藝青年。
很想知道 卡梅隆 怎么在八十年代實現(xiàn)了如此逼真的特技效果 甚至比現(xiàn)在還好
2018SIFF。詹姆斯卡梅隆最硬核科幻的作品,最后確是一個軟趴趴的「道德批判」結(jié)尾。卅年過去了,人類只是在互相毀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電影制作也越來越程式套路化,失去了想象力和生命力。
又臭又長,各種狗血各種煽情各種說教各種惡俗。
卡梅隆的口味十幾年不變,和阿凡達相比,除了技術(shù)更先進之外,我沒看出他本質(zhì)上的改變,漂亮的視覺效果、和平主題,但怎么看,似乎都做作和膚淺了點。
很奇怪為神馬現(xiàn)在還是人類在統(tǒng)治世界??PS這片太長了PSS這樣看來卡梅隆很鐘愛藍色啊
情結(jié)拖沓,但是全劇的水下特效確實值得一看。
這無疑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和SF——技術(shù)、寓言,由外至內(nèi)的形而上學。contact的過程是最高的,control的部分則稍微有些俗氣了。更關(guān)心的深淵居民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仍是一個謎,其實故事還可以再講下去,不過很可能會讓[The Abyss]的這種特別的神秘感消失盡凈。(實則敗筆已經(jīng)做到了,就是讓巨大的海底城市浮出水面,一看原來只是廉價的塑料模型。望卡梅隆在將來做修復版的時候把這段翻新重做吧。)
看完才知道是James Cameron的作品,89年有這效果,真是厲害
能在20年前拍出這樣的電影,只能說詹神領(lǐng)先了他的同行不只一個時代。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融科幻懸疑驚悚愛情動作于一爐,一起普通的潛艇事故最后竟能引申到對反戰(zhàn)問題的思考,而且中間毫無冷場。在卡梅隆其后的《泰坦尼克》和《阿凡達》都能找到本片的影子。而《絕世天劫》不過是把本片舞臺搬到太空而已
卡梅隆89年的科幻,有漏洞也有矯情,但還是覺得很好。高中時還癡迷亞特蘭蒂斯(大西洲)的傳說,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喜歡看外星人或高于人類的存在對傻逼人類的蔑視乃至虐(比如《第九區(qū)》)。片中人類被暫時放過了,但我感到遺憾和擔心,人類這么"聰明",放過他們將是個大錯。這種生物根本無藥可救。
小時候看過,我想如果不以現(xiàn)在的審美而以90年代的審美來看這片,那種震撼一定比現(xiàn)在看星際穿越更讓人啞口無言,所以這片兒從我的角度,至少9分起。
兩個鏡頭:一個是那個水分子塑行幻化成人臉,多年以后才知道這是終結(jié)者2里面液態(tài)金屬機器人特效的雛形;二是到深淵底下那個巨大魔幻的外星船光彩模型。除了劇情冗長無聊拖沓說教,反戰(zhàn)的主旨,那些海底深淵的想象,在1989年絕對牛X。8.1
卡梅隆式科幻片的先驅(qū)。如《奇愛博士》,卡梅隆將對人類未來的憂思融入片中。從自然帶給探險者的危機,到瘋狂與理智的搏斗,再到海底的新世界,一浪浪的劇情高潮中,主題也一步步升華與深化。在狹小空間中演繹豐富劇情的能力也讓卡梅隆成為接手異形的好人選。
本以為就是一個人力挽狂瀾的美國大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僅僅如此??吹阶詈蟀l(fā)現(xiàn)導演是卡梅隆,也就不奇怪了??仿∩朴谙蛴^眾描繪一種想象中的世界,從海底到外太空。另外卡梅隆似乎也很樂于思考人類和外來者共存的問題。
近十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性格鮮明,不再是主角的one man show;劇情跌宕起伏,后半段不帶停歇的動作序列堪稱經(jīng)典;克制機器上的神到了極點,每次判斷外星人介入的點我都錯了,卡神克制到了最后。話說星際穿越墮入黑洞的情節(jié)與主角跳下海床遙相呼應,所以可以把本片看作是另一種太空電影。
171分鐘版。樸實的卡神,有一種恢弘的笨拙感,事無巨細的推進,枯燥的說教和點題,以及過于童話色彩的happy ending,不過倒也挺可愛。
魚拉艾德哈里斯的一幕讓我想起ET里月光自行車來
外星人撿到了一只人類,于是給送回來了人類撿到了一只外星人,八成要給活體解剖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星球的月亮會比較圓(⌒▽⌒)
1989年作品,部分,情節(jié)太煽情,太泰坦尼克;前半部很好看,顯示出卡神強大的掌鏡水平,友情,愛情可以說是動人,也有批判和諷刺,但是后半部分有太多導演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完美主義印記,現(xiàn)在看來太小兒科了,太美好也太扭曲。另外,配樂很Avatar.
當別人都在探索太空的時候,卡梅隆已經(jīng)將目光瞄準了海洋下我們看不到得深淵。同樣是未知的旅途,但卻拍的異常精彩。驚心動魄,還有那俗套到不行的外星人。十分的主旋律,人類除了斗爭和戰(zhàn)爭之外,還有愛和希望。老卡,真的是偏愛海洋。不過,節(jié)奏太緩,拖沓,差評,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