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評]時尚女魔頭:辦公室政治和存在主義
很久不看喜劇,這次隨手抓到了這一張碟,看的真是興趣盎然??磥硭囆g片看久了偶爾愉悅一下身心還是很不錯的。這部片子可算是規(guī)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輯的地 方還很出彩。站在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來看,還是滿正確的。有評論說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媽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過我還是傾向于從題目所寫的兩點切入。
穿Prada的是誰?
梅麗爾·斯特里普的這個扮相真有趣,從女性形象的角度看,這個人物形象不屬于“女巫-地母-犧牲-蕩婦”四元系統(tǒng)之中,因為這個米蘭達分明是一個男人。無 論是她造成的威懾力還是行事方式。而她與安德莉亞之間的“命名”之爭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亞選擇的“Andy”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她男性化的愿望。這兩 個人物其實是相互對應的,平民和貴族的對立,身份的改寫和回歸,典型的戲劇方式。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蘭達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個詞叫做“時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雜志的調調本身: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是“Devil”是因為它在用金錢來換人 們的靈魂。無論是米蘭達或是艾米麗,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亞。那么從這里面彰顯出的辦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們表明,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貴。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亞
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號,是因為安德莉亞并沒有迷失。她始終是一個堅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變,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選擇,雖然她總是號稱“我沒得選擇”,但這只是借口,存在主義教導我們:“即使你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安德莉亞選擇的是保住工作并證明自己,在有些人看來她是鉆營(艾米麗),有些人看來她是墮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來她是聰明(米蘭達),然而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她只是為了自我實現(xiàn),即使是出軌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辭職。這個看起來是浪子回頭的關于改變和拒絕改變的故事中,其實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個不斷為自己選擇的堅定的中產階級成員。
仍然并非女性主義
在這樣一部女性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一看便發(fā)現(xiàn),女人仍然處在一個被“凝視”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動力的女人米蘭達實際上是個男人。安德莉亞 這個人物除了用來當衣服架子之外沒有任何地方像一個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婦氣質,無論是被放鴿子的生日party還是晚上等安德莉亞睡覺的時候。如此看來,安德莉亞更有代表中產階級仰望貴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麗的妒嫉才更是一種女人的行為方式。由此我知道,這部片還是賣給那些美國的中產階級的 大老爺們兒們,他們才是最大的票倉。
最后提提演技。海瑟薇演的不錯,《斷背山》里不巧當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沒法展現(xiàn)怨婦的一面,然而那一襲紅衣確是驚艷;在這部片子里,麻雀變鳳凰那一場甚是搶眼,然而她時時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來雖然好看,卻不及其實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鐘臉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傾國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2 )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安迪是如何完成外貌和工作態(tài)度能力的華麗變身?
一、 安迪的華麗變身背后,是對工作價值的認同感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是2006年的一部電影了,是一部職場劇,時裝劇。
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安迪從一個衣著很樸素的女大學生裝扮,華麗轉身成漂亮的OL。
最近重新看了電影,發(fā)現(xiàn)安迪變裝背后的隱含意思是:
她原來不認同《天橋》的工作價值,做事情盡力但是不走心。
她目標是在《天橋》做滿一年,憑這個資歷,跳槽到其他雜志社做記者。
變裝以后,她完全認同了《天橋》的價值,也認同了米蘭達的價值
愿意全心全意的配合米蘭達的工作,凡是都能想在米蘭達前面了。
而這個轉折點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二、 奈格爾的啟發(fā),使安迪認同的時尚的意義
初入《天橋》的時候,兩個人合作的磕磕碰碰。
安迪做的不開心,米蘭達也不滿意她的工作結果。
矛盾的爆發(fā)點是,暴風雨夜,米蘭達要安迪找到飛機,從芝加哥飛回紐約。
安迪沒有找到飛機,第二天米蘭達對安迪非常失望。
事后安迪找奈杰爾訴苦,而奈杰爾開導了安迪。
Part1安迪找奈杰爾哭訴,奈杰爾指出她沒有努力,只是在抱怨
安迪:她恨我,奈杰爾
奈杰爾:這跟我有關因為,等等,這跟我沒關系
安迪:我不知道我還能怎么做,就算我做對事,她連謝謝都不說,但如果事情做錯了,她就是個巫婆。
奈杰爾:辭職好了
安迪:什么?
奈杰爾:辭職
安迪:辭職?
奈吉爾:我五分鐘內就能找到取代你的人,真正想要這份工作的人
安迪:不,我不要辭職,這不公平
安迪:我只是說,我想要為自己的努力贏得些獎勵
奈杰爾:安迪,現(xiàn)實點,你根本沒有努力,你在抱怨。
安迪:我 …
奈杰爾:你希望我對你說什么?要我說“真可憐,米蘭達又欺負你了,可憐的安迪”是嗎?
奈杰爾:醒醒,六號女生,她只是做她的工作。
Part2 奈杰爾告訴安迪,《天橋》雜志刊登的都是世界頂級設計師的作品
奈杰爾:你知道嗎?你工作的這個地方,負責出版近百年來頂尖藝術家的作品,豪斯頓,拉格費爾德,德拉倫塔,他們的作品,創(chuàng)作,比藝術更偉大。
奈杰爾:因為你生活在藝術之中。當然不包括你,但包括不少人。
Part3 奈吉爾告訴安迪,《天橋》雜志是高價值的,對很多人來說,是希望的燈塔
奈杰爾:你以為這只是本雜志,對嗎?這不僅僅是雜志。這是希望的燈塔,之路給。。。我不知道。
奈杰爾:比方說,一個生活在羅得島上,有六個兄弟的男孩,當他去上縫紉課只能裝作去練習足球,晚上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看《天橋》。你不知道這里有過多少傳奇,更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在乎。在這里,更多人是熱愛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你還抱怨她為什么不親吻你的額頭,每天給你的作業(yè)批個金色五角星,醒醒吧,親愛的。
安迪:好吧,我搞砸了。我不想這樣的,我只希望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三、 奈格爾的談話,激發(fā)了安迪的信心,榮譽感和動力
為什么和奈格爾談話之后,安迪知道是自己搞砸了,開始認同《天橋》和米蘭達了呢?
分析一下奈格爾的談話,有四層意思:
1、 安妮,你并沒有努力,你只是在抱怨。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可以做的很好,我對你的能力是抱有期待的,激發(fā)了安迪的信心;
2、 《天橋》雜志刊登的作品,都是近百年來世界頂級設計師的作品。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橋雜志合作對象是世界級標準的,是高端的,不是普通的,激發(fā)了安迪內心的榮譽感。
3、 《天橋》雜志是很多人的希望的燈塔,產生過很多傳奇故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橋》雜志是高價值的,被很多人所需要。激發(fā)了安迪內心的動力,她也要為創(chuàng)造價值,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 總結
我們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很枯燥的,重復的。
有時候會感覺做的事情很沒有意義。
從安迪和奈吉爾的談話中,得到的啟示是
需要做的是,放大價值視野
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工作本身移開,投向整個公司的價值
看到并認同了整體的價值,或許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工作價值。
祝大家夏安。
3 ) (2021, after 15 years...) Just all about FASHION
2014, 與已故法國時裝巨匠 Azzedine Ala?a, 北京SKP更名開業(yè)
2012, 與法國怪才設計師 Jean Paul Gaultier, 北京大秀
2012,與女演員 Tilda Swinton, Hugo Boss 北京大秀
[06/30/2021, 本片美國本地上映15周年]
寫這篇影評的時候, 是2006年8月, 我剛大學畢業(yè), 父母給我安排到了中石油系統(tǒng)單位, 在吉林油田前線做商務采辦.
2011年, 我離開了石油公司, 進入時裝行業(yè), 從模特經(jīng)紀人身份入行, 歷經(jīng)了時裝編輯、買手店、品牌女裝、市場公關, 現(xiàn)在的我是一名時裝行業(yè)自由職業(yè)者, 日常是設計師品牌的咨詢顧問, 幫幾家大刊撰寫時裝專題, 以及封面明星的采訪及撰稿.
依然能回憶起15年前這部電影帶給懵懂的我多么大的沖擊, 成為我入行的信念之一, 且在時裝紙媒?jīng)]落前夕能一睹夕陽的輝煌片刻.
我在做著我喜歡的事情, 它看似膚淺, 但仍然供我溫飽、讓我快樂, 能接觸多元甚至奇怪且有趣的人群, 看著大家從無名小卒成長為行業(yè)翹楚.
可能我依然比在行業(yè)內扎根多年的同齡人落后很多, 那就慢慢補上吧, 畢竟所有的彎路都是要親自去走過的, 戒驕戒躁, 仍然像初入職場的 Andy 敢闖敢拼咯.所以, 感謝這部電影, 也感謝當初自己做的決定.
==== 電影美國上映15周年的分界線 ====
在談及所有關于這部電影的話題同時,我要做出鄭重敬告:非時尚人士謝絕觀賞本片。否則直到片尾,你也只會像片中Anne Hathaway所飾演的女主角、一個初入時尚雜志的二把手秘書Andy Sachs一樣,抓著電話一通狂問:“Can you please spell ‘GABBANA’?”
如果我是Dolce&Gabbana的公關專員,我必定會當場悲憤到咬舌自盡。
這部改編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說的電影,是一場小眾的時裝晚宴,一部加長劇情版的米蘭時裝周,教導女人們: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將地球和男人才在腳下的女權教條……
反正,這是一部只言時尚,而非關電影的——電影。
好吧好吧,怎么說畢竟是出戲,不過是出土的不能再土的土雞變鳳凰——然后又變回土雞的好像也不是那么老土的青春勵志喜劇。不過有些疑問,就是關于美國人的時尚觀念——1億3千萬美元的本地票房??!還有那么多時裝大牌親自貢獻衣料,甚至像超超超模Heidi Klum 和意大利著名設計師Valentino Garavani都親自上場自“演”其說,同屬超超超模的Gisele Bundchen更是委身作了片巨海的超大綠葉,成了一把手秘書那愛嚼舌根的同黨Serena。
你說說,這不是空手套白狼是什么?啊啊???
當然還有我們穿著Prada的Devil——女魔頭Miranda Priestly的飾演者,兩度摘取奧斯卡大獎的影壇常青樹Meryl Streep女士。作為時尚雜志Runaway的首席主編,她在時尚界的影響力已經(jīng)達到了拂遠無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場人人敬而遠之的氣場啊……小宇宙啊小宇宙……其實以她的地位來說,她更多的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每次參加派隊的萬人聚焦、談笑風生,每次對別人的發(fā)號施令、決斷獨裁。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她看到女主角Andy腳上那雙平跟鞋時的眼神,我都被嚇了一小跳,然后急忙換上了那雙高跟鞋。
當然,使我們的女主角換上了高跟鞋,不是我。你有能耐給我弄一雙42碼的Ferragamo來?。?!一高跟鞋讓你爆頭!Sorry…太血腥鳥…會變成PG-13的…嗯…還是就踩在你的中指尖上,我一邊奸笑著,腳后跟一邊擰啊擰啊…此時導演給我背光加左45度側逆光,再來個臉部特寫~~~~~
扯遠了。
事實上,鐵娘子的內心同樣有女人的一面:在Miranda看到Andy穿著時尚后,內心那種難以掩飾的高興和自豪,在打電話間不經(jīng)意的微笑就可以看出;還有與丈夫吵架,最后在巴黎決定離婚后,那種不施粉黛的蒼老、無助和脆弱;最后與Andy再次邂逅時,先是一言不發(fā)的板著臉側進車內,然后便摘下眼鏡,向著Andy離去的方向,會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鏡,低聲對司機一聲令下:“GO!”
是的,Miranda Priestly與原書中那個穿著Prada女魔頭,現(xiàn)實中美國版Vogue主編Anne Wintour的形象相差甚遠,畢竟版權賣給了制片商,人愛怎么改就怎么改,改好了那就是個亂世佳人的好四家,點兒背了就是我們圓環(huán)套圓環(huán)里的陳滿神……
而正是因為Meryl Streep的出色演技,Miranda被演活了,角色更加完整豐富,一顰一笑更加具有戲劇張力,言談舉止的大方得體與她飾演的這位時尚主編的身份相彰得益:不怒則威風八面,聲弱卻震撼四方,尤其是那句“That’s All!”說得不留任何余地,在任何情景下的任何對話,都能用一個“That’s All!”完美收場,換得一片大音希聲。
而一些影評家卻拋出話題,說電影與真實的時尚國度相差太遠,那是,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這是在Hollywood,不是在Catwalk上。試問哪個員工敢偷穿服裝商送來的Sample瀟灑逛街?而主角在Madonna的Vogue伴奏下大玩換衣秀,Armani、Dior、Gucci、Prada、Fendi、Chanel、D&G,我就這么一邊流淚一邊流哈喇子的看著。拜托!一個剛入職場的新人哪有那么多銀子購置奢侈品?。空娈斆赖蹏髁x人民群眾生活好啊……
說來說去,導演的主題立意還是過于市儈:女孩子家家的,就是不要去沾這些浮華的東西,會失了自我迷了心竅,還是要回歸社會回歸大眾回歸草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云云。
實話實說,時尚產業(yè)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酒足飯飽的物質基礎上的,既然是高于現(xiàn)實的精神享受,就大可不必苛刻的雞蛋里面挑排骨。人們吃飽穿暖是本能,愛美也是人之天性?。?
還是內句話,不要以一個挑剔的影評家眼光看這部電影,乃至任何一部好萊塢青春喜劇片,太小題大做自取其辱了。
還是內句話,覺得自己完全對時尚不感興趣的人千萬別碰這部電影,這樣你會對自己的女友、老婆、母親乃至全天下女性產生恐懼心理。
還是內句話,以后除了說:“我挑的這些都不要之外,其他統(tǒng)統(tǒng)給我包起來!”,我們現(xiàn)在還會作隨意狀說:“Yes, I’m wearing the Chanel boots!”(男士也可以說,拜Karl教皇所賜,小香也有男裝了。)
4 ) 穿普拉達的惡魔與天使
如果一定要靠出賣靈魂和不斷的背叛來獲得成功和優(yōu)越的生活,那么我寧愿選擇平凡和貧窮。若是以前,我一定會這么說??墒乾F(xiàn)在,現(xiàn)實教育了我,惡魔不是誰都能做的來的,哭著喊著追著撒旦將靈魂雙手奉上的,撒旦不一定看得上。
《時尚女魔頭》(《The devil wears in Prada》)告訴我做一個惡魔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聰明,勤奮,肯吃苦,還要狠心,對于絆腳石一律踢開,管他有辜無辜,來不得半點慈悲。但是,注意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實力,這年頭干什么都要講本錢,連當惡人也是。
片中的女魔頭米蘭達是全美最昂貴的時尚雜志《runway》的女主編。她時髦、耀眼、有品味,一把年紀了還美麗非凡、與眾不同,在整個時尚界呼風喚雨,無數(shù)的設計師、攝影師、模特、銷售商唯她的馬首是瞻。同時她卻冷漠、傲慢、堅硬和沒有絲毫同情心。這個女人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用輕視挖苦和各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折磨她的助理,一個土氣但是同樣聰明堅韌的姑娘安迪。要她立刻在颶風之夜為她訂當晚的機票。要她搞來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給她的一對頑劣到可怕的雙胞胎……但是出人意料的事總是發(fā)生,各種不可能被安迪一一拆解。安迪還在最短的時間里變得和她一樣時髦和耀眼,受到時尚男人、帥哥作家不懈追求。米蘭達立刻另眼相待,美國人就這點好,只認實力不認人。但是成功需要代價,撒旦會用一個甜蜜的吻來吸走你的靈魂。要繼續(xù)向前,過上人人羨慕的生活,安迪也必須像米蘭達那樣堅硬和寡情。米蘭達要安迪代替同事艾米麗去巴黎,而且必須親口告訴艾米麗,否則就將在整個出版界混不下去。然而去巴黎卻是倒霉的艾米麗最美好的夢想。這大概就是壞人腐化一個好人的時候常用的最后一招,對垂死的人補上最后一槍,讓你的手也沾了血,回不了頭。作為一個來紐約尋夢的女文青,安迪覺得沒有選擇,盡管難過,她還是開了這一槍。
在巴黎,安迪意外的看到了眼睛紅腫、卸裝之后的米蘭達。此刻剛剛得知丈夫決定離婚的她,蒼白、傷痛,眼中充滿淚水與對孩子的愧疚。安迪的眼里漸漸浮出了女人之間理解體恤的點點溫情,真誠的問:有什么是我能為你做的呢?米蘭達瞬間恢復鎮(zhèn)靜,平靜的答:你的工作。
第二天早上,當安迪得知米蘭達即將被解雇,立刻甩開身邊的帥哥作家,玩了命的去通知這個對她并不厚道的上司。這已經(jīng)絕不僅僅是善良那么簡單,這是只有女人才能明白的貼心理解和肝膽相照,這是對努力的認可和對實力與職業(yè)生命的尊重。
就在這時候,女魔頭卻再次向安迪展現(xiàn)了她的冷酷和強悍。她為了保住自己,在關鍵時刻犧牲掉了一直忠心耿耿的納秋的畢生夢想。安迪開始抵觸和反省,可米蘭達卻說她們是如此的相像,因為對艾米麗的事件里,安迪做了與米蘭達相同的選擇,那就是:不斷向前走。這個華麗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強食弱肉,你死我活。生活的真相血淋淋的展現(xiàn)在安迪和我們眼前。震撼之后,安迪選擇了回歸平靜樸素、追求理想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大家的接納和原諒。
米蘭達是魔鬼么?也許,可是她的美麗、她的優(yōu)雅、她的頑強,她的智慧,她始終如一、波瀾不驚的語氣,和她對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還有片尾她對著安迪的背影釋然贊許的一笑所展現(xiàn)的胸襟,都讓我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向她傾斜。這樣的女人就算惡,也惡的直接,惡的坦蕩,惡的光明磊落、理直氣壯。在一片嫉恨和詛咒得聲浪里活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安迪和別人爭論說:米蘭達確實厲害,可假如他是個男人,就沒有人會這么在意她了,這只是她工作的一種方式。
安迪是天使么?她的美麗毫無疑問符合一個天使的標準,可是她的大度和善良,頑強和勇敢,樸素和坦然比她炫目耀眼的美麗更有力量的征服了我們??墒蔷褪沁@樣的天使,也有軟弱,也有退縮,也會被虛榮和物質吸引,也有內心的掙扎和廝打。這又使我覺得她的平易和親近,不可超越又可以追趕。
影片里連像艾米麗這樣勢利、倒霉、永遠不著調的小丑角色都顯得細膩有人情味。這場女人之間的戰(zhàn)爭真是打得硝煙四起,背后又情意甚濃,熱鬧的緊,感慨之余使人會心莞爾。
一個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小姑娘,樸素到簡陋,來到紐約追夢,最后在獲得成功的關頭,選擇放棄浮華虛榮,過忠于自己內心的生活。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剝開了看俗不可耐,可是卻被梅麗爾.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這兩個女人演繹的如此動人。套用片中納秋的話:這已經(jīng)超越了電影本身,因為你能在里面找到生命的氣息。戲里戲外這兩個女人我都喜歡,在《時時刻刻》我們體會斯特里普的不凡,在這里則看她的生動。在《公主日記》我們看海瑟薇的生動,在這里我們則體會她的不凡。
我喜歡美國電影,因為里面有一種全民的,樸素的,粗魯?shù)?,野蠻的,平易的,進取的,頑強向上的價值觀,坦然面對人性的自私和缺陷,不置身事外,不自命清高,直白的告訴你生活的殘酷和無情,之后再坦然的表白自己是多么向往美好和溫情。這種坦白和坦然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是的,在這個強調個性和人性化的年頭,我們說美國電影是浮華的,時髦的,程式化的,是只有美貌沒有靈魂的上流社會白癡淑女。好萊塢是名利場,為了追求票房金錢,扼殺了多少人性光輝。可是當我們動不動就以對好萊塢電影表示不屑來提升自己的品味,動不動就擺出一副不被人理解的藝術家姿態(tài)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最優(yōu)秀的電影人才都蜂擁而去?為什么最有力量的資本都如流水一樣傾瀉而至?為什么那里是全球產量最大的電影基地?為什么我們眼里看不到她的活力和熱情?為什么我們求全責備的不允許她有敗筆,犯錯誤?
因為她在至高點,就像米蘭達。我們站在遠遠的地方看她的金屬外殼,泛著冷漠堅硬的光,于是我們指責她。那些從她身邊敗下陣來的人,帶著自己的偏狹和實際上是對殘酷現(xiàn)實的抱怨,也指責她。于是她的名聲壞了。她成了“勞工虐待狂”,報紙因為對她離婚的消息苛酷評價而大賣。如果說她對待安迪的方式是殘酷自私,那么我們這種冠以慈悲和正義之名的指責何嘗不是人性的軟弱和自私?她只不過是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要玩命工作,對于養(yǎng)活我們,給我們尊嚴和榮譽的事業(yè),我們務必嚴肅和尊重的對待,而已。
你若真的認為她殘酷自私,可以離開她,就像安迪,平靜的,認命的,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對于這份職業(yè)帶來的利益和虛榮無法放手,是對自己已付出的辛苦和代價的不甘心,雖然這點辛苦和代價與米蘭達本人所付出的相比或許根本不值一提。我們都是凡人,既沒有米蘭達的狠辣執(zhí)著,也沒有安迪的通透坦然。所以電影才要演繹米蘭達和安迪,因為她們不是凡人,她們都是神的寵兒,她們是惡魔與天使。
5 ) 沒有女王,沒有魔頭,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
沒讀過原著小說,盡管一年多前這個小說粉色的封面時常出現(xiàn)在我視線的邊緣。我不知道編劇改編了原著多少,也無從揣測當時讀原著的女人心里所想。我只知道的是,勞倫·微絲的故事和我經(jīng)歷過的有著太多類似。局促的空間,劣質的生活,徒勞的努力以及那段急劇變化疏離的關系,唯一不同的是結局。因為有了太強的個人感受,我不斷被隔絕于電影那些娛樂元素之外,被迫用別樣的眼光去解剖,電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
這個故事無關成長,無關品德,無關對錯,只是關于一段失去平衡的生活。虛榮是原罪,女人以穿的上prada為榮,男人以送的起prada為榮,都是一路貨色。與虛榮并列的罪是嫉妒,當做不到榮光的主人,便成了嫉妒的仆從,這也是放之四海的真理。這兩樣罪過都關乎自尊心,自尊心失了衡,人就不一樣了。得志的女人開始排斥男人的無能,失意的男人開始批評女人的墮落,于是生活也失衡了。失衡的生活只會導致死亡和瘋癲,所以需要重新尋找新的平衡點。這不僅是編劇的邏輯,也是人生的邏輯。
這時,重歸平衡的方式無外幾種:要么女人辭職回家過苦日子,要么男人一夜暴富成了款爺。大家都不是弱智,都知道這都太不顯示,所以通常的結局是一拍兩散,本是南轅北轍,何不分道揚鑣?但是好萊塢就是好萊塢,生生給安置一個中庸的結局,男人有了新工作,女人認識到行業(yè)的可悲,賣方提高了質量,買房降低了需求,為了自圓其說,還加上了老板感情不幸的前車之鑒。好吧,時尚行業(yè)就是一個制造奇形怪狀性生活不協(xié)調心理變態(tài)歐巴桑的大染坊,這下大家滿意了吧?那些買不起prada的男男女女們?高掛替罪羊頭,兼賣高價狗肉,這就是好萊塢的生財之道。可這不是生活,It's fiction。
人生是個等價交換的過程,要得到就要付出。要別人的尊重,你得有成績,要感情幸福,你得放低工作,要德藝雙馨,你得付出超人的時間和艱辛。于是我們知道,感情不幸,職場傾軋這些烏七麻糟的事情跟行業(yè)無關,只跟職業(yè)有關,跟你交換職業(yè)成就的代價有關。換句話說,去報社也好,做廚子也好,都得拿出提前搞到哈利波特的勁頭,都得學會笑瞇瞇踩過別人的腦袋。因為只有做得好,那個講上帝的幼兒園阿姨才會獎給你一塊小手帕,并且繡上prada字樣,讓你忘記傷痛,恣意炫耀。
明白這個道理對很多人是如此的痛苦,要經(jīng)歷如許的糾纏和掙扎,和我一樣。于是人們把這種理解稱之為成長,把那些被拋棄的感情和回憶稱之為growing pains。多么顯見的一個偽命題。因為你根本沒有成長,你只是在自我安慰。就好像被拋棄的男人哭訴自己多么的忠貞,多么的偉大,企圖用道德的偽善面具掩飾自己無能的事實。什么才是成長?不是你理解規(guī)則之后被規(guī)則控制,美其名曰適應社會,而是在充分理解規(guī)則利用規(guī)則堅持自己,不抱那些君子固窮的教條,也不淪為營營茍茍的實用主義臭皮囊。于是在你看來,那個圈子沒有女王,沒有魔頭,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僅此而已。
又于是,下一次你愛的女人在你眼前眉飛色舞,憧憬著那個行當華貴斑斕的行頭和前程。你沒有鄙夷,也沒有亢奮,只是靜靜的聆聽,禮貌的附和,只顧著欣賞那對眸子透出似曾相識的神采:有盼頭的人生真是美好……
6 ) 別讓夢想中的世界因為一個逗號而死去
“我夢想有這么一個世界,人們可以因為一個逗號而去死”
本文標題的原句本應該如上陳述。第一次看到這個句子,是在法國人貝格伯德那本以揭露廣告圈內幕著稱的小說《99法郎》中。而這個句子的原作者、羅馬尼亞裔作家E.M齊奧朗并不被大多數(shù)人熟悉。有生之年里他有意識地以離群索居的方式與世人隔絕,始終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他拒絕一切功利和誘惑、把榮譽視作糞土,被稱作“時間之外”的作家。不過在他歸于塵土之后,世界還是破壞了他有生之年堅持的生存法則:他的作品在越來越廣的范圍內傳播并受到越來越多人推崇,已經(jīng)無話可說時榮耀卻為他戴上皇冠。
榮譽并非齊奧朗渴望獲得的,他在書中把自己定位于永遠處在“句子的中央”:他要做的不是開拓者,也不是終結者,而是一個永遠象征著未完成的“逗號”。一篇文章中每一個逗號都代表著這個故事未完待續(xù)。在這里齊奧朗的話可以理解為他立志為未完成的夢想獻身并且無怨無悔。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太多人扮演偉人,而需要更多人無私地選擇逗號的角色,選擇為實現(xiàn)夢想而戰(zhàn)斗。這樣的逗號精神是值得人們記憶和尊敬的,
看《時尚女魔頭》的時候我不由聯(lián)想到了齊奧朗那個關于逗號的宣言,只不過此處的逗號被賦予的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影片中女主角安迪曾經(jīng)獲得過布朗大學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為了實現(xiàn)自己到《紐約客》工作的夢想她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機會選擇了康奈爾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這個樸實的鄉(xiāng)下女孩以不修邊幅的邋遢形象迎來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次面試,還因緣巧合得到了一份眾人夢想中的體面工作,誤打誤撞成了一家蜚聲世界的時尚雜志社的主編第二助理。在其他人看來安迪得到的是她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機會,但對于安迪自己這無異于是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委曲求全。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之后,安迪不得不開始習慣給自己的每一次陳述加上一個逗號。比如說
是獲得一個機會,也是放棄另一個機會;
選擇了《天橋》雜志,也意味著失去了所有可以選擇的選擇;
終于要升職了,但為此付出的是所有私人空間;
認為自己沒有選擇,但實際上是自己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
我原來叫安迪,不過現(xiàn)在我的老板給我起了個新名字叫艾米莉。
......
安迪也曾意氣用事地打算在這個駭人的時尚圈子里做個過客,但最終這份自己曾經(jīng)不屑的工作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通往《紐約客》的跳板 。世界上沒有什么與自己是無關的,偶然出現(xiàn)在心中的面孔時間會帶走它們的幻像,就像那的些天真的夢想。安迪終于默認了這個逗號給她帶來的改變,并樂于把它當作一個良好的人生契機來看待。 小小一個逗號的力量如此強大,它不阻擋什么但又的的確確是界限。從真實到另一種真實,有誰能夠跨越呢?
安迪曾經(jīng)有一個夢想中的世界,不過現(xiàn)在這個世界似乎正在因為一個逗號而瀕臨坍塌和崩亡。加上一個逗號可以讓一個句子的邏輯層次更加分明,前因后果一目了然,顯示出的是作者在“成熟”中學會越來越清醒地分析一件事,甚至顛覆句子本來的意思。安迪的生活在改變,追求在改變,她的衣著品味乃至衣服尺碼也在隨之改變,她不可自拔地被卷入了一場虛妄卻沒法停止的競賽,與時間、與生活、與金錢、與無數(shù)難以記述、難以辯駁的必然理由競賽。也許她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面前這個穿普拉達、滿頭銀發(fā)的女人正在無休止地向她發(fā)出命令。就如電影里臺詞說的,“那個讓你每次都接電話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因為她,安迪已經(jīng)一頭鉆進了時尚圈,且下意識地開始決定要犧牲掉曾經(jīng)那些不成熟的想法。
《時尚女魔頭》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電影。作者過于理想化的情節(jié)設置或多或少讓人覺得幼稚和不真實。不過它所反映的確實是現(xiàn)代生活的常態(tài),相信每一個曾經(jīng)在夢想和現(xiàn)實中徘徊過的人對安迪在犧牲與追求之間的猶豫都感同身受,也經(jīng)歷過在心靈的掙扎中因為一個逗號的轉折在一念之間做出抉擇的過程,就此舍棄最初的夢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夢想被一絲絲抽離、若有若無失落的時候,也許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終這些所獲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們值不值得為這樣一個逗號心甘情愿讓曾經(jīng)心心念念的夢想死去?
如今這個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個年齡你還在談夢想談追求是很難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義為風華正茂、窮狂極傲的階段,現(xiàn)在卻身不由己、理所當然地必須做出一臉滄桑、滿目風云的姿態(tài)。不談幸福,你覺得那是少男少女們要斟酌的形容詞;不說夢想,如今這樣的詞眼較之于一個逗號來說顯得過于臃腫和矯情。你甚至還會滿含自嘲地反省,曾經(jīng)未泯人世滄桑,年少輕狂地追求風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個逗號的強大?它不是哲學,卻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夢想,你怕它無力負載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夢想有這么一個世界,人們可以因為一個逗號而去死”。
在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時光中,很難找到通向這個逗號的道路。因為如今逗號正在我們的腳下扮演與前者截然不同的載體角色,護送我們到達一種理智的世界觀和目標。然后你目睹到的是無數(shù)個安迪和內特在昔日美好回憶中互道珍重彼此告別,在這個高度物質的社會里,理智的男男女女之間滋生出的真摯愛情從萌芽、燦爛到最終凋零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你會看到你身邊曾經(jīng)熱愛文學的少年,在填報志愿的時刻顫抖著寫上那些更容易讓社會高度認可、公司迅速錄用的專業(yè)名稱。每次我們抱怨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把選擇的權利推卸給社會氛圍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承認自己對于誘惑、對于虛榮和世俗的不可抗拒。
沒錯,即便這么承認也并不可恥。如果是我,很可能也會和安迪作出一樣的選擇。而且我始終覺得故事的結局過于公式化。更加合理的情形是:安迪坐在車里,如同她剛剛來到巴黎的時刻那樣看著這個都市的繁華在眼前嘩啦啦地流過,安迪想念著那些已經(jīng)被拋在身后的景色如同那些曾經(jīng)的夢想,卻永遠不會再回頭。內特不會原諒安迪,盡管感傷無奈,愛情還是在他的心中漸漸消失,轉身之際一切正在忘卻,盡管離開她如此艱難。
不過如果是我,放棄夢想和真愛同樣也是會后悔的。因為我相信在內心深處,我們每個人都還是對最后那個把手機扔進許愿池,瀟灑地離開白發(fā)魔女的安迪懷著憧憬的。我們的目光還是對那個重新找回記者之夢的女孩充滿贊美的。即便有人會說,生活,要比電影難多了.....
是的,生活比電影難多了。所以要拋開自己眷戀的夢想和愛情變得理智也沒有那么簡單。那個說出自己夢想的少年,那個愛上愛情的女孩,他們還能記得在媽媽子宮里呼吸的心態(tài),他們還葆有邂逅愛情的戰(zhàn)栗,他們還擁有留下一行淚水的權利。就算會失望,會受挫,會感傷......可是對待感情所做的抉擇不就理當感情用事嗎?至少在面對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和事,你仍然真誠和善良,勇敢和自由。
讓夢想的世界逐漸死去的那個逗號,其實不過是我們的自私、貪婪和懦弱造成的絕境,這種絕境不是痛苦,而是較之更糟糕的麻木。惡魔從來都不是那個銀發(fā)的女人,而是她身上那件叫做普拉達的衣裳。
7 ) 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時不時會想到自己在IBM的三個月。同樣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老板,經(jīng)過一個短短的面試,冒了一個險,把助理的位置給了一個初涉職場的女孩子。理由么,可能是原來的那些都不怎么如意,何不試試初生牛犢?
就這樣,安迪得到了那個成千上萬個女孩子都想得到的職位,成了頭號時尚雜志《Runway》主編的2號助理。這個主編就是片名中那個穿著Prada的魔鬼米蘭達。
米蘭達有兩個助理,首席助理負責日程安排,2號助理負責其余一切雜物,從買咖啡到幾小時內幫她的雙胞胎女兒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風雨之夜設法讓她從邁阿密飛回紐約。在小助理應對這一切足以導致心臟病發(fā)作的mission impossible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穿著尖細的高跟鞋一邊打手機一邊在任何地方奔跑。在一系列失敗和考驗之后,安迪漸漸適應了這份工作,幾次置死地而后生的勝利,和她不屈不撓的精神被米蘭達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漸漸的,米蘭達開始把首席助理份內的事也交給她做……
影片進行到這里,它的用意才真正顯現(xiàn)出來,這其實是一部為魔鬼翻案的影片。這就讓他比原著高了那么一點點。也怪不得,梅里爾-斯特利普愿意接下本片,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喜劇。
片中對小助理“悲慘遭遇“的描寫頗為讓我感同身受,比如上班第一天,老板一邊和人談話一邊歪過頭對助理說“給我接XX的電話”,然后接著和他人談話,留下小助理一頭霧水。我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這小小一幕,記得首次見面的老板對我說“Get XX on the phone",這個XX是個印度人,名字比長江還要長,根本不認識,更遑論電話號碼了。沒辦法,只能憑著零星的記憶問同事:“你們認識那個誰誰誰么?” 好不容易搞清楚身份,還得上網(wǎng)查他的聯(lián)絡電話,一查只有辦公室電話,打過去沒人,只能打對方助理的電話,問來手機號碼,老板已經(jīng)在隔壁叫“where is XX, I need to talk to him!“ 沒辦法,一邊擦汗一邊撥手機,電話接通了剎那,對方一聲"Hello"聽著比親娘還親。
盡管影片的前半部著力描寫了魔鬼的種種苛刻,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也看到了魔鬼的身影不僅僅披著名牌,還在工作,要不就是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劇中有一幕米蘭達卸了裝在旅館房間里吩咐安迪工作,氣若游絲,那時的她簡直一下子蒼老了10歲。這讓我想到了我的那位IBM的VP,在一次長途出差回來后倒在椅子里對我說“I'm tired, I'm so tired!" 那一秒,這個我們私下公認的酷似Brad Pitt的德國老帥哥,用我中學某男同學的話講,瞬間激發(fā)了我的母性,讓我想上去好好抱抱他。
在外企干了那么多年,有一個體會就是,從CEO到前臺,都是打工的。拿多少錢干多少活,沒道理多拿錢不干活的。職位高也意味著責任大,沒有兒戲。米蘭達作為頭號時尚雜志的主編,一言一行要成為行業(yè)的風向標,不是天賜的,是自己打拼出來的。凡事有得必有失,關鍵是每個人的取舍。
影片最后兩人在汽車后座上的交談,其實讓人感到了一種溫暖。米蘭達其實已經(jīng)把安迪認定為自己的心腹,流露出些魔鬼不齒的真情。也正是這一席話,讓安迪看清了自己究竟要些什么。汽車到達目的地,車門外蜂擁的記者和相機包圍中的米蘭達又變回了那個不可一世的魔鬼,而安迪第一次沒有跟隨左右。
盜版槍片畫面質量不咋樣,字幕一塌糊涂,很多對話沒聽懂。但是我相信,安迪之所以苦苦支撐了一年,是在等一個肯定,當她最終從米蘭達口中確認了這一點后,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戀。所以片尾選擇離開的她,前所未有的自信。相比之下的我,當年著實有點狼狽,逃也似地走了。要不是老帥哥臨走那天送的一大束粉紅色的玫瑰花,我真覺得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而所謂魔鬼,其實是外人看見的,魔鬼心中的苦,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8 ) To be professional or not It‘s a problem
和Andy一樣,兩年前剛畢業(yè)的我拿著簡歷到處面試。
機緣巧合,只經(jīng)過一次面試我得到了一份讓很多人羨慕的工作。
天知道我有多么吃驚,為什么是我?
上班的第一天,我照舊穿著大學時候買的洗的發(fā)白的牛仔褲,一件來深圳后在東門服裝批發(fā)市場買的20塊錢的白襯衫,腳上是去年暑假去山東媽媽給我買的一雙涼拖,對,就是涼拖,差不多是拖鞋的那種,老實說,跨進公司莊嚴的大門,別笑,當時我真的懷著很神圣的心情跨進辦公室的。墻上三個熠熠生輝的英文字母,仿佛宣告著我的未來將會如同它們一樣,也會熠熠生輝。還有一絲不安,這兒真的需要我嗎?我能做什么?一切如同未解之謎,充滿了誘惑也讓我不安。
mentor帶我辦理onboard的手續(xù),我拎著我那為了上班從市場上買來的30塊錢的黑色公文包跟在他身后,他叫我把包放在桌子上吧,我很傻地問了句,安全嗎?他笑著說當然安全了,沒關系的。于是我不安地放下了包,無比擔憂地記掛著包里的錢啊,手機啊,擔心他們會不見。雖然兩年后,我能像在家一樣把手機隨手甩在辦公桌的任何地方。然后他告訴了我很多分機號,領電話的,領電腦的,領柜子鑰匙的,HR的,我巨細無遺地記在了我的筆記本上,可惜我一次也沒有用過。因為當時我是真的沒反映過來,這些分機號和我會有什么關系,等我反映過來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鑰匙啊,電話啊什么的已經(jīng)有人幫我領好了,再次感謝所有寬容我的人,包容我的后知后覺,包容我的天真無知。
第一天的工作是翻譯,跨進會議室,只見一個年輕人在那講些什么東西,不時在玻璃板上寫寫畫畫,底下坐著七八個人,后來他們都成了我朝夕相處的同事們。一屋子電腦,一屋子人,講課的年輕人日英語夾雜著講,至于內容,完全沒有概念。當我能很明確地理解其中的內容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我不知道怎么翻,腦袋里沒有一點關于計算機的概念,那個時候我對計算機的所有知識僅限于大二時買的筆記本電腦,病毒,上網(wǎng),聊天,可以安裝各種好玩的軟件,就這么多。不過我仍然用上了所有的腦細胞去聽那個日本人講話,然后告訴我的其他同事們我的理解,盡管對于內容真的是一無所知。但是我不要當傳話器,這個愿望一度非常強烈。我承認我不是個合格的翻譯,我常常會忘記上一句是什么,只好非常抱歉地麻煩他們再說一遍,我經(jīng)常會對內容做出過分的聯(lián)想,因為我真的很想知道里面的真正確切的意思,在大腦里面google,所以經(jīng)常會忘記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把日本人的意思轉述給我的同事們。
就這樣過了幾個星期,那個負責培訓也是招我進來的安島問我愿不愿意做系統(tǒng)工程師,我當時很吃驚,沒有一點思想準備。我告訴他我高中學的是文科,大學學的是語言,我沒有一點理工科背景,現(xiàn)在想來這是很幼稚的話,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但是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真的很沒自信,即便是自己的專業(yè),因為我是那么那么地厭惡一成不變。他告訴我說四年前他還是helpdesk,自己學的是生物,也不是計算機,他花了兩年時間勤奮學習就變成了SE,他希望我考慮看看,我想自己當時一定有點手足無措,專業(yè),這個字大學的時候對我來說就等于厭惡,所以我沒有花很多時間,所以我墮落著,以消極的方式拒絕接受,所以,專業(yè)這個詞語幾乎消磨了我所有的自信。
即便是跨進公司的大門,我仍然不知道什么叫做 自信 。
我問安島,你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他的話我仍然記得非常清楚,擴展自己的一切潛能。
自分の可能性を広げること。
當時的我并不能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只是隱約覺得是對的。是符合我的某一部分理念的。至今,這句話對我仍然有非常大的震撼力,這是經(jīng)歷過怎樣思考和體驗過生活的人才能得出的真知灼見。
抱歉,對電影的評論居然只字未提,反而成了一篇反省貼。我承認自己一直不夠積極,面對生活,我一直像andy一開始一樣,拒絕穿職業(yè)裝,對加班心存疑惑,有什么事情不能明天做?工作為什么要影響到我的生活?為了晚上趕得上WOW的組隊,每到下班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出辦公室去做公交車到網(wǎng)吧。
那個時候,WOW和上班具有一樣的意義。
不可否認,在WOW里我要專業(yè)得多。作為一個法師,在副本開始前我會自覺地做好面包和水,并且刷屏告訴大家來我這里拿;我會專業(yè)得給所有有藍職業(yè)加上智力;我會在奧城里買好副本的一切法師必需品,比如藥水,比如開門的符文,比如群加智力的材料等等;副本開始打了之后,我會集中注意力自己的跑位,在不OT的前提下盡量做到輸出最大傷害,每次傷害的排名統(tǒng)計我都在前三位,我感到很滿意,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我足夠認真。我的裝備并不是什么頂尖的,我只是抓住了每一個能輸出傷害的機會做到盡力。而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至今我仍然想不明白,為什么在WOW里我會那么專業(yè),我從來不認為自己對任何事缺乏做到專業(yè)的能力,只是很多時候,我好像真的很吝嗇,哪怕付出一點點的專業(yè)態(tài)度。
當我是個學生的時候,后桌在畢業(yè)紀念冊里戲稱我是自己上課的人。
語文課我在做數(shù)學,數(shù)學課我在做英語,英語課我在做文綜......
我很驚訝這樣的評價,因為從小到大這好像一直是我習以為常的事情,被人一直看在眼里并且被告知好像有點突兀和不知所措。
沒有存在感的人是不是都這樣?
老板曾很明確地告訴我,如果要加薪升職我應該怎么做,我很清楚,不用他告訴我也很清楚。
但是我希望是一條自己的選擇的道路,我會按他說的去做的。
而不是為生活所迫,或者金錢。這些對我好像一直沒有太大的誘惑力。如同一份在世界500強公司的工作和wow里的一個小法師,對我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而我不想讓自己離可以自由選擇的道路越走越遠。
現(xiàn)在我在努力,我想努力融入每一樣事情,我在思考融入的方法,我希望自己可以盡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理想工作,為目標立計劃。告訴過去的自己,你也可以做到很專業(yè),只要你愿意。
You can be professional,if you wish。
商業(yè)片做的我這么喜歡的``真難得!
本來覺得平平,想留到以后大學畢業(yè)工作時再好好研究。后來發(fā)現(xiàn)是一部沒有太多職場營養(yǎng)的片子,但是。。。故事發(fā)展到最后20分鐘。尤其是最后馬琳達和安迪的街頭偶遇,馬琳達最后的表情實在是戳中了我的淚點兼笑點。不管工作怎樣努力,都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和想要的生活,小心被一些花草迷了眼睛。
從前看的時候質疑過換一身行頭就能在工作能力和人際關系上有這么大的改善么,再看才感受到,換行頭是Andrea對于所處行業(yè)的接納,她不再認為自己只需要做好事務性工作而不需要主動研究吃透這個產業(yè),這種工作態(tài)度的轉變才是她處境改善的根本。另一個觀感上的變化是,從前覺得Andrea放棄工作和男友重歸于好很可惜,再看能感覺到,女主本身不是能夠為了事業(yè)而擱置他人感受的性格,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男友,而是Miranda傷害了Nigel的感受。而且Andrea始終沒有產生對于時尚產業(yè)發(fā)自本心的熱愛,她的新聞理想和創(chuàng)作抱負從未熄滅,以她的職業(yè)規(guī)劃來看,這份工作的價值在于能夠結識更多的出版資源,最后在Miranda的推薦下如愿進入新聞機構工作,恰恰是求仁得仁。佩服Andrea這樣不忘初心且有能力守護初心的人。
梅姑向我們展示了哪怕在一部爆米花的商業(yè)片里她也能貢獻出神入化的演技
其實蠻好看的,但是我總覺得電影在教育我們追求夢想,但現(xiàn)實往往告訴我們放棄夢想。
所謂的覺醒,就是因為做了份自己男友不喜歡的工作然后跟風流浪子上了床之后內疚的拋下工作跑路?如果這稱之為覺醒的話她什么工作都還是不要做好了
well,不要說我勢利,我就是更喜歡變身后穿著CHANEL 和 JIMMY CHOO 的Andrea .
“等到你的生活一團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職場丑小鴨的故事。極具諷刺意味。編輯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在什么圈子里,就跟什么樣的人打交道,就穿什么樣衣服,干什么樣的事情。再變態(tài)也沒辦法,因為他們停不下來。又有幾個人能以此為樂呢?絕對的精英!其實這種經(jīng)歷,只要有體驗,就足夠了。誰又能保證這樣就是幸福呢?
片中的殘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呵呵這不是關于時尚而是關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女性拼職場要比男性狠十倍犧牲得更多才能活得與之一樣的地位。
很想跳進電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說:你這份工作還是不錯的!
故事很老套,但Meryl Streep真不愧是老戲骨,光芒萬丈!
郭敬明的小時代完完全全就是模仿這部電影,不過他本人貌似忘記了結局的十分鐘。那句“我們還給互相梳了頭發(fā),就像電視劇里那樣”真的笑死我了。
當你眾叛親離的時候 那就意味著你該升職了
大學畢業(yè)生必看,可以重塑職業(yè)觀。真正的時尚電影、職場電影。有關曲線救國,有關不忘初心,有關工作對生活的破壞性,有關勇于放棄得到的和追求想要的。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后,可能是外人難以承受的不堪。雙女主的形象飽滿極了,她們都故作堅強、掩飾脆弱,但區(qū)別在于是否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3.6星,如果結局是女主人公不是離職,而是逐漸變成Miranda的翻版,這片子也許會更震撼。
不知道為什么不是很喜歡結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負著一切的無奈成為了新一個米蘭達。 因為everyone wants us. 奮進就是需要那么多的無奈心酸。但也許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
為了把到Anne Hathaway,我愿意每天工作24小時。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