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ionysus
第一次覺的 morrison的詞有寫的那么美,或許只是因為我從來不聽歌詞么?不過如果要探究那幾段是morrison寫的還是stone從別處拿來的,實在是麻煩,如果我再回去翻出所有the doors的專集一個一個對照或是弄出一本他的詩集,最后弄一個jim morrison考出來,大概他從墳墓里爬出來也要對我說聲"i quit"吧。
自帶的olive stone極居左派后現(xiàn)代意識的偏見,在開頭的morrison小電影里就變的異樣了,不管是把尼采的話穿在nazism上,或是之后又是拖著"dancing bears" 又masturbation的.都被耐心的姑且當作了campy的態(tài)度。
意外的是開篇的那種感覺來的很快:
awake.
shake dreams form your hair,my pretty child,my sweet one.
choose the day and choose the sign of your day.
the day's divinity.first thing i see.
a vast,radiant beach and a cool,jeweled moon.
couples,naked,race down by its quiet side.
and we laugh like soft,mad children smug in the woolly,cotton brains of infancy.
"every time I try to make love to you
you run around with your mouth stuck out" (注1)
choose,they croon,the ancient ones.
the time has come again.
choose now,they croon,beneath the moon beside an ancient lake.
enter again the sweet forest.
enter the hot dream.
come with us.
everything is broken up and dances.
now i have come again to the land of the fair,strong and the wise.
brothers and sisters over the pale forest.
o,children of night who among you will run with the hunt?
now,night arrives with her purple legion.
retire now to your tents and dreams.
tomorrow we enter the town of my birth.
i want to be ready.
(注2)
于是《the end》認可于stone的絢技的我,在超現(xiàn)實的剪接中開始了,這不同于時代的歌聲,亦如如此純潔懵懂的迷幻樂迷一般,刺骨,恍然,一發(fā)而不可收拾。隨即在morrison shop里面一切諸如 nature killer中嘩眾取寵的玩意,業(yè)余拍攝,延時攝影,解構式剪接,象征主義,等等在這里都是非賣品。
parade,nude,groopies,hippies,love,revolt,witch,cult,
drunk,acids,profanity,chaos
test all the limits,
rock star,love idol,lizard king,mojo rising,
shaman,dionysus(注3)
something sacred
soul of crown
never pretended
這些搖滾該有的不該有的,都有了,那還缺什么呢?
Ornament! meg meg,帶上那寶座上至高的傻笑,或許我也可以要此作首詩。
“all the poems have wolves in it.
all but one.
the most beautiful one of all.
She dances in a ring of fire and throws off the challenge with a shrug.”
BUT
"i hope you go out smiling like a child into the cool remnant of a dream.
the angel man has finally claimed this benevolent soul.
Ophelia(注4)
leaves sudden in silk
glory in dream.
mad,stifled witness"
于是響起了“i am a spy in the house of love....”
no,no..maybe i should keep sane
呵呵?;蛟S我只是被這部feast一般的電影脹滿了腦子。如此一部ready-made movie.(注5)
Welcome:
dionysus 和他的 bacchae
william blake 為了他的解釋(注6)
andy wahrol 和他的"venus in fur" band 以及他的edie's god telephone
ed sullivan's show 的著名娛樂節(jié)目
erich von stroheim 以他極為類似的"not a character actor, but what a character!"
dennis hopper的暴力角色(blue velvet?)
janis joplin 的著名southern comfort商標(注7)
catchy tune &commercial
"fat" Blues
rock &roll dead
或者還有我忘了介紹的等等們。哦還有Père Lachaise墓地里的人們(注8)
或許這些也全是morrison 用盡自己的sense和subconscious來讓自己更接近那個unknown么?
maybe he is just afraid to death ,to pain , but also don't know why people live.just like i find.just like a sensitive kid.
注1:如果音樂有超現(xiàn)實主義,那么olive stone這下剪接絕對算的上?;蛘咂鋵嵰魳返某F(xiàn)實主義有在pink floyd的以及 deep purple的made in japan的 lazy 吉他solo里聽到過。
注2:the doors 的 ghost song
注3:ready-made 是由杜尚開始提出的一種反藝術觀點的一部分,強調(diào)使用現(xiàn)成品(ready-made)來進行創(chuàng)作。
注4:哈姆雷特的mm,具體的這本書我也沒看過,呵呵,不過相當出名的mm
注5:酒神(dionysus)和他的女性跟隨者或女祭祀(bacchae)
這里其實本身設計到,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Dionysian)和太陽神精神(Apollonian)。當然尼采沒有象他這樣講的那么簡單。
注6:william blake : "when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are cleansed things will appear as they truly are."
注7:一種whisky,因為janis酗酒成癮
注8:alfred chopin(蕭邦)
georges bizet(比柴)
oscar wilde(王爾德)
sarah bernhardt(The Divine Sarah么?可惜沒看過她的片子)
honore de balzac(巴爾扎克)
marcel proust(普魯斯特)
lioacchino rossini(羅西尼)
molione (那個被海王愛上的美女么?)
PS: 從很大的程度上,我還是依然相信,這部片子是oliver stone過度夸大了jim morrison到了神的程度,或許也是因為從我自己的星座觀上無法到達如此一個超出界限的角色,更加之對于stone極盡教條般的拍攝方式的抵觸情緒吧?;蛟S也因此抹殺了他本人更多人性化的地方吧。例如比起裸露來說,我覺的他在演唱會上打嗝,來的更具諷刺效果,甚至于超過punk和glam,因為那不是做戲,而是天然。當然作為dionysus來說,我還是可以欣然接受的。只是,對于the doors來說并不是只有jim morrison一個人,而且象我這樣的樂迷,其組合本身的音樂性,特別是電子樂和迷幻音樂本身在于當時的革命和進化效果,遠遠超出了歌詞和他“個人表演”的意義。
2 ) 野性的呼喚
除了知道導演是特立獨行的奧利弗·斯通,觀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由任何方面的了解。片名足夠簡單抽象,但依我的經(jīng)驗,這樣極致的精煉往往蘊含著無限的深刻。當然沒想到“大門”是一個樂隊的名字,是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搖滾樂隊,男主角吉姆·莫里森更是一代人氣偶像。只是由于對美國流行音樂的無知,我在觀片過程中不可能懷有那種對名人的景仰心態(tài)和窺視目的,更多地只能把這部影片當作一個新奇故事來看。
從前看《亞歷山大大帝》就領教了奧利弗·斯通別具一格的傳記片風格,雖然本片拍攝得要早很多,但一樣可以看出全片充斥的那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導演各種大膽的表現(xiàn)手法和片中人物的極端狂野的演出,使我無論是視覺還是心理上都感受到極大的沖擊力。同樣是音樂傳記片,《一往無前》就沒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盡管也有吸毒和出軌,但這些只是情節(jié)上的噱頭,人物性格并沒有進行那個很充分的挖掘,而且約翰·卡什本身也并不具備吉姆·莫里森那樣張揚的個性魅力。
按照導演的一貫野心,“大門”這個片名在電影里注定不可能僅僅作為一個樂隊的名字而存在,肯定會含有更深層次的象征和隱喻。依男主角自己的解釋,它不是赫胥黎所指的“頭腦的門”,而是威廉·布萊克所說的“感知的門”,“當代表感知的門被凈化后,事物就會呈現(xiàn)出它們原有的面貌”。兩者的區(qū)別很明顯,也就是理智與情感、倫理與欲望的對立。男主角各種放蕩不羈的表現(xiàn),正是他對自我情感和欲望的極度宣泄。所謂“頭腦的門”,其實也就是人對自己的理性束縛,是外在體制對內(nèi)在人性的壓抑。男主角自始至終在努力做的,也就是他自己所唱的“沖破束縛,達到彼岸”。
從一開始他追求女友的表現(xiàn)來看,他就是一個極端率真毫無做作的人。他從窗子鉆進女主角的房間,女主角問他為何不從大門進入,他說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忘了是誰說過,父親開了門,請來了物質(zhì)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愛人總是從窗子進入的。門其實是人對外界心理防備的象征,從門進入的客人往往不得不寒暄客套一番,能不能達到本意還要看主人臉色,哪像爬窗子那樣直截了當。門和窗這樣微妙的區(qū)別,其實也可以為片名的含義作注腳。男主角非常喜歡引用威廉·布萊克的另一句話:“那條無人走過的路通向智慧的圣殿”。他要做的就是任性,就是冒險,就是不復制世俗,就是撇除面具直達本心。
男主角在演唱會上好幾次都模仿原始人酒神祭奠的舞蹈,觀眾也隨著音樂狂舞,交雜著赤裸的女子和各種幻象,氣息氛圍神秘而迷亂。他們的談話中也多次提到狄奧尼索斯和酒神巴克斯,在希臘神話中代表著無序和本能的沖動,暗示神話傳說對男主角性格的影響,這樣的手法在《亞歷山大大帝》中也似曾相識。兩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被強烈的情感和欲望所折磨,頗有點古希臘悲劇的意味。吉姆有一段飽受非議的即興的“弒父淫母”的歌詞,似乎也隱含著俄狄浦斯情結在內(nèi)。
沙漠和印第安人是男主角的主要幻象。沙漠代表了他越界探險的欲望,他始終都在那一片茫茫黃沙中尋找他的仙人掌。而印第安人似乎是死亡的象征,童年記憶中那個瀕死的眼神總能夠占據(jù)一生的夢境。還有眼鏡蛇、美洲豹、宗教圖騰和火焰等等,這些超現(xiàn)實的鏡頭把主人公迷亂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視覺化,我記得導演的這種手法在《天生殺人狂》里有著更夸張的表現(xiàn)。當然,這些鏡頭就像男主角那些意象含混的詩歌一樣,只能大體感知到其中的癲狂和野性,無法以此對他的性格命運進行細致理性的詮釋。
他在舞臺上的那場猥褻演出使影片達到了高潮,依稀記得在張國榮的表演生涯中也曾有類似的情節(jié)。不管是靜靜地在浴缸里一睡不起,還是決絕地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兩人的結局都充分說明了天才與世俗的矛盾?!八郎褡屛覀冏兂商焓梗o我們翅膀”,出于影片所傳達出的那種生命絕望的觀點,可以理解這種對死亡的臆想,但愿那些癡狂的眼睛上方真的存在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堂。
3 ) you are not my poet
I am a poet and you are my muse......
只為了那么一句話,那個女人,就義無返顧地跟著他。舍棄安定,舍棄尊嚴,舍棄了全世界。
她說,喜歡看他對她唱歌的樣子,很美。
可是,她要的他卻給的那么少。
忘不了的是那個黃昏,他忽然出現(xiàn)在她的面前,對她說,我一直跟著你,從沙灘到這里,因為你是我想要的那個人。
什么是完美的演出,你對著那么多人的吶喊,你滿足嗎?
他曾經(jīng)路過那片沙漠,就像一個命定的劫。
莫名的對巫術的渴望,或者一切只是幻覺,都不曾發(fā)生的事情,所以欺騙,背叛,讓愛你的人傷心,絕望,可是你卻束手無策。
你只是笑,一味地沉淪在酒精與煙草的幻覺中,你想掙脫什么你想抓住什么,你想忘記什么你想記得什么。
從一扇門到另一扇門,可是,是不是,你一直都沒有打開那扇門,所以你恐懼,你懷疑,你吶喊,你控訴。你想唱給誰聽,又想說給誰聽?
一切都是在縱火,你在那邊舞蹈,而我卻在這邊哭泣。
那場煙霧,讓她徹底絕望。如果一切不是我們想象,你會不會還會是原來的你,還是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走進你的世界。
為了他,她行將枯竭。
她愛上了一個詩人,她并不是他的女神。
當他說give me some death的時候,她已經(jīng)什么都沒有了。
如果死亡都不能讓人絕望,如果死亡都不能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如果連死亡都不能拉他回到原點,如果連死亡都不能讓他停止訴說。
那么,就只有一起毀滅。
4 ) 如果我也可以是個藝術家
我明白那種孤獨絕望,
然后讓靈感的精靈附身而開出藝術之花的狀態(tài),
但我不會畫畫也不會作曲,唱不上高音也說不出詩句,
我就是一個平凡的人了。
我好喜歡有藝術感的畫,音樂,行動或者裝置。
可惜這個所謂的藝術感也只是我個人狹隘的標準。
這個世界據(jù)我所知的因藝術而高貴的靈魂,總是讓我深深感覺自己的平庸。
我只能成為一個愛好者,一個粉絲,一個感受者,體驗者和觀察者。
這樣很好,在我有生之年,我想我還有源源不絕的藝術的資源可以享受,雖然我不創(chuàng)造,但是我感恩地珍惜著這些美好的作品。
多好啊,和導演作者形成某一些經(jīng)緯度的共鳴,每次我總是驚喜地相信,只要有一點點的共鳴與感悟,我就能藝術的狀態(tài)更近一步了。
成為一個普通的觀察者,我喜歡我享受那么一點點個人的藝術體驗.......回味無窮ing ^_^
5 ) 這些那些
太熱鬧!隔壁裝修轟隆成天的電鉆聲,配上velvet goldmine、the doors,想吐怨都難。
velvet goldmine是先聽ost再看來的。最有意思jack fairy,完全由roxy music那里杜撰而來。
美好的,如flower power、san francisco、列農(nóng)洋子白得耀眼的平和,或再晚些跟了abba音樂輕松swinging一下。
又或者,glam/glitter rock、garage rock、LSD。
“which is why we prefer impressions to ideas
situations to subjects
brief flights to sustained ones
exceptions to types
and yourself?”
惶惑的arthur竟回答,
“well, i’m just looking for a room at the moment”
至于拖那么久才看the doors,是因固執(zhí)認為神的不可模擬。果然開端的俗氣及俗氣進一步作意象化真叫我喪氣了。
并對shaman的出現(xiàn)忍無可忍,沙漠光影,morrison自封的lizard king。也太寫實無聊!
這難怪morrison照片有如此多被ps成chrome化的版本。
不知導演是否真想好好decode/encode這番傳奇訊息,若單是為了紀實,的確足夠;否則是太不做足功課了的。
而更致命的:val kilmer努力了模擬morrison的childish,他舞一樣的步態(tài)及常常的重心不穩(wěn)。
可惜成不了morrison自由、貴族式的spirit,val kilmer模樣里直透露草根及粗鄙,外表雖接近,卻是道致命缺陷。
meg ryan同樣是叫失望的。一副要命的招牌式算命墨鏡,可不可以摘下啊。她完全成了groupie中傻大姐的典型。
更有鍵盤ray的形象,anyway……
畢竟抱怨沒太久,編年體的事件回憶shut my mouth。情緒一旦占盡上風,就想不到去理會是電影或真實。
morrison長篇長篇的詩,jim & pam糾纏至死的love-hate relationship……
曾經(jīng),拉雪茲公墓被我偷寫在visiting list上,它離hotel也不過幾站地鐵距離,并且那天的早晨下起蒙蒙細雨。
畢竟沒去。因為完全記著照片上墓碑的樣子,完全被物化的一只,那不如少我一個的俗氣崇拜,還他多些清凈罷。
pam也是偶像來的,a fab dresser!甚至她的image比起jim在我心中是更清晰、頑固。
我不管她有沒有殺死jim,復仇或潛意識的。
盡管后來告訴大家是她故意給錯jim想要的毒品,將heroin換成cocaine,可沒人當真。
jim是71年7月3日去的,全部遺產(chǎn)只留給pam一人,并強調(diào)自己的父母休想拿到一個子兒。
三年后,pam吸毒過度隨他而去。遺產(chǎn)也到底被雙方家長瓜分。是沒見過比之更糾纏更宿命的愛恨了。
兩只片子,時間基本倒敘了在說,地點由隱晦的底特律一路走來陽光的洛杉璣。又似乎還缺少什么。
后來想起,手邊若有tom hanks的that thing you do!就完整了。六十年代初賓夕法尼亞的青春band,甜美加傷感。
6 ) Jim Morrison 詩人,歌手,作曲家
從電影拍攝的角度,這是部好電影,視覺聽覺都是盛宴
迷幻的氛圍,那個年代的狂熱和躁動,Jim的不羈詩人氣質(zhì)……都淋漓盡致了。很多女人美好的身體,很飛……
從人物傳記片的角度,不能說它不好
因為音樂傳記本身就比較難出彩,要用影像表現(xiàn)一個如此特立獨行的搖滾詩人的精神內(nèi)核,太強人所難
OS也只能選取一個他熟悉的視角,盡力描繪
對此我們表示尊敬
不過,總之,我對主角人物塑造是有些不滿意的
就像《Control》中對IC的塑造
都遠不如我們從音樂中體會到的豐富,絢麗
Jim Morrison是最酷的歌手
離經(jīng)叛道已成為他的標志,但同時他也是底蘊深厚,異常深刻的
他們家堆滿了書,朋友經(jīng)常打賭玩一個游戲,隨便撿起一本書要Jim背書,Jim即便是喝的爛醉,也幾乎沒有輸過
他有很多瘋狂的舉動,自己在酒精和毒品,追捧與咒罵中也難免煎熬。他行使著痛苦的權利
但赤子之心沒有被生活方式做絲毫改變
瘋狂不是什么牛逼的事情,牛逼的是對瘋狂的自知
被他直視過的人和事物,無不驚慌
他面對死亡時,亦不驚慌
他有著先知般的使命感,以摧毀并超越的方式進行探索
至于那些瘋狂的舉動,我覺得沒什么可說的
只是一個狂熱的時代和一個靈魂碰撞出來的結果,不能代表什么
荒誕丑陋無情也無需美化,狂歡只是狂歡
我們無法穿越彼岸去尋求一個答案
于是需要直面狂歡對面,大門之內(nèi)的肅穆和寧靜
主演不錯,形神兼?zhèn)?。但還是沒有Jim Morrison那么美。
吟詩,Val Kilmer詮釋的很好,如天鵝絨般溫和,襯托著張狂和銳利的一面更有力量
結尾的墓園拍攝,雖并無新意,但鏡頭中飽含深情,令人很動容
7 ) the end
看完《大門》之后腦子里總是在回放著morrison的迷離的眼神,陰柔的動作,以至于照著鏡子自己也同化了一般的擺著morrison式的pose,原因不是我瘋了就是電影或morrison的人物魅力使然。很明顯,我當然不會承認自己是個瘋子,呵呵。
整個電影都在一首歌的貫穿下進行的——大門樂隊的名曲《the end》,當主人公第一次意識到死亡的誘惑時,the end前奏的吉他雜音詭異的響起,像是給人一種啟迪似的,之后morrison在一場演唱會上完整的演繹出了這首歌的始末,那駭人聽聞的歌詞使觀眾嘩然。
大門樂隊以一首light my fire紅遍了全國,morrison也用這首個歌狠狠的戲弄了一把沙利文,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是這首在每場演唱會都被觀眾要求表演的歌曲激怒了或激醒了morrison,所以他大喊道you are all fuckin slaves!
而這句話正是無數(shù)搖滾巨星不得不接受的譏諷和引起反思的利劍。
morrison的愛情是放縱的,如同一團烈火,他將性與愛分離,也同時將愛與責任分離,因為他無法自救,這樣一個人如何面對他的孩子?
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他的敏感和脆弱,從一個性感明星墮落成為一個滿臉胡須肥胖如豬的邋遢鬼,這種自毀慢慢的成全了他的末日,無所畏懼,不受任何羈絆,安心待死。
我個人比較偏愛他的第一張專輯即同名專輯,在那張專輯里藍調(diào)音樂和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張專輯已經(jīng)昭示了他的一切不安,絕望,憤怒,同時預示著他的生命的終結。
oliver stone對整個影片的色彩,結構安排的很完美,整個電影的確拍攝的很迷幻,符合morrison的感覺。這絕對是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
看了快3個月了。。。。能看下去,是因為Morrison是當初愛過的男人。。。。
中學時讀每期《音像世界》看Jim的連載,終于在電影院里把這片看了。頭發(fā)尖兒的電都通了。字幕起,文藝青年們四散,照樣聽見有男大喊“太爛了,這片實在太爛了!”(是每次看完電影喊爛的都是這個人嗎?怎么連調(diào)調(diào)都相像)沒有過瘋狂青春的人,應該進不去吧……若要都明白,你得重新活活那幾年:D
68/100。只有表面沒有內(nèi)在,想通過此片了解一下Jim Morrison的內(nèi)心世界基本沒戲。全是支離破碎和片段,沒有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最后死得太突兀了吧。
We're reaching for death on the end of a candle. We're trying for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found us. Last words. Out.
這片兒雖然拍得傻了吧唧的,但是基本上和Morrison相似,更何況導演加分,MichaelMadson加分,Meg Ryan更加分……
天才都很危險。總之,我愛jim morrison這個瘋子。
他是命里赴死的人,平常人妳為何也隨他而去了。妳說妳愛生活但你難道不也憧憬黑暗?瘋癲與文明。骨肉皮和其他西方世界搖滾樂毒品酒精性愛狂亂的頭昏昏追隨者。他恨他的父親,電影卻沒指明原因,多少顯得不自然和矯情。電影拍的不錯,音樂不錯,可惜我不嗑藥我覺得可笑。你的詩性,讓我每每內(nèi)心發(fā)笑。
大門鐵粉也許會認為此電影對吉姆的描寫未能面面俱到以至有所偏頗,但斯通最難能可貴的卻是把握住了這支樂隊和那個年代迷幻般的精髓
每次看搖滾傳記片都是一段自我毀滅之路。當然原聲都是超贊的!
建議看《此地無人生還》,看完書的人就別看電影了。
熟臉太多真不好,看著梅姨和Hodge大叔,情緒怎么也放不進去。歌是歌,人是人。吸毒酗酒亂性伴隨搖滾樂任何樂手演員showbiz乃至整個人類,60年代的“飛”建立在毒品和各種異教上,大事件太多,年輕人嗨了瘋了傻了操操操,各種混亂各種放縱各種浪費各種心理不健全,反正操死自己就完事了
莫里森中后期基本被人群裹挾了,變態(tài)一樣吸收那些名望,一些鏡頭看著痛心。好像68年以后很多人都有瘋狂自大傾向,見過神的人覺得自己就是神(all is one, one is all, I'm the God, I can do everything )。莫里森演員長得有點像張杰
有點失望,傳記果然還是不好拍,要不就是被瑣碎的片段組亂敘事,要不就是難以抓住人物內(nèi)心
其實現(xiàn)在想想給力薦似乎因為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讓我深入了解JIM的片,罵也好,夸也好,第一個總是記憶猶新的。
奧利弗·斯通九一年的片子,到現(xiàn)在才看。看完后很難受,為什么沒有早點看到這片子,或許以前有一些選擇會不一樣,也可能其實沒什么區(qū)別,那時候我多傻啊,雖然現(xiàn)在也沒聰明多少。但是看完后很熱,看到莫里森對帕米拉說:“我不能沒有你寶貝”,我就哭了。我去搜評論,他們都說愛上這樣的男人注定是悲劇.真討厭這些評論家,所有的愛都冷暖自知,憑什么你就覺得是悲劇?去你的!!如果能這樣活一回,27七歲就死掉也沒什么。把自己折騰到心力衰竭,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愛自己!總之他在舞臺上性感到讓你抓狂,他寫的詞是最美的詩,他的人生很帥~
一位靈魂歌者,罌粟、sex、酒精伴隨了他生命中的璀璨,也將他的生命耗盡?!拔乙恢毕嘈旁谝曈X和聽覺的雙重范圍內(nèi),人們只能感知到理他們較近的東西。然而如今我越來越感覺到在我面前還存在一些更改更遠的領域,我僅僅是想探索這些領域?!奔纺锷虝旱囊簧驗橐魳范兊糜篮?。
Oliver Stone的造神運動Vai Kilmer最尖兒的一出戲
狂熱、放縱和變幻不定的吉姆莫里森,燦爛如流星,劃過那個紛擾時代的天際,卻放出太陽一樣耀眼的光亮。他就像《悲劇的誕生》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再世,集詩人,搖滾巨星,酗酒狂,藝術家,偶像一身,忘卻那些理性與秩序,帶領人們將感知的門打開。
大概人是很難承受任何突如其來的 雖然理解導演的表現(xiàn)意圖 但總有點再看月亮組的錯覺 或者往大了說 基本上一個擁有些許才華的人都是這樣被挖掘被吹捧被毀掉的
作為Jim & Pam的迷妹這部電影有些讓我失望.....對于Jim的描寫太過潦草和負面化。方基默演得很浮夸,梅根也不符合我心中Pam的形象。聽到熟悉的音樂想到那些美好的記憶,唉說多了都是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