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柯秋賓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說。導演把情節(jié)拆散為“伊凡和瑪麗奇卡”、“波洛尼納”、“孤獨”、“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誕”、“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誠的儀式”等11個單元,講述了主人公伊凡兩闕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瑪麗奇卡在尋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墜河而死,后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后以伊凡死于情敵手下而結(jié)束。 本片是典型的詩電影,以獨特的風格展現(xiàn)了民族探索生存道路的景象,窺探了民族內(nèi)在意識的活動和變化。影片以出神入化的方式混合細膩的紀錄場面和巴洛克華麗的視覺效果。透過主角情感的引導,漩渦式的敘事方式,穿梭于奇幻真實之間。攝影機像是著魔似地,將觀眾帶進他們神秘的夢境。影片上映后曾遭禁演,但在壓力下,隨即解禁。
“告訴我告訴我親愛的,我為什么發(fā)瘋了 亦或是你把你自己藏在白樺樹里,白楊樹里? 當我們墜入愛河,干枯橡樹也要開花 當我們分手,紫丁香也要枯萎 嗷,我的瑪蓮赫卡,你這嘰嘰喳喳的小鳥 要是我們想愛開始于一個盛夏,那多好啊 記住我伊萬 每天至少想我兩次 我一個鐘頭就想你七次 就連蘋果樹的樹葉也要為之凋零 我們青梅竹馬 嗷,我跑到草原上 看到哪里有一只小鳥 你現(xiàn)在在干什么,我那留著烏黑秀發(fā)的馬蓮赫開 嗷,瑪蓮赫卡 嗷,我們永遠無法在一起!”
當我掀去窗簾一角 明媚之光與花枝一共擠進視野,拎不清高下 這輕松的一撇卻似在淋漓朔風內(nèi)輾轉(zhuǎn)
輾轉(zhuǎn)過,思量過,可什么將不復存在?誰又將知曉 長夜將近,去往了你我身形 破曉一定,可風與馬何者會先剜開,那所謂厚實如錢幣的土層? 是的,我們目睹甘泉的日子一再退后,退后,推向了山頂那從未泛青的雪,和未雨綢繆的良好味蕾。 誰將記起春日,誰就懂得去年的遺詔 亙古從未更新,而清涼卻在此刻襲來了
你,與我驚覺,首次擁有同時的春色與抬眼 是白樺林中信賴的穿越,沒有傷口不會勾銷
風不動,流水在尸身停歇處偷換了規(guī)律 江河親吻洞窖緣何越加乏力?是初戀取材不佳,還是一生從未揭幕 這陰陽默契的傷逝之舞啊,均無匆忙,亦無觀眾 和羊羔戀愛一場,是否能使山林妒忌?那長眠在陰影里的祖先,口渴許久 一瓶酒在永生 那科爾巴阡山脈瀕死時的鄉(xiāng)愁:
誰將不得已喚起長眠的少女,我的瑪蓮赫卡?
我奉獻于你 我從未擁有的永恒
和讓血肉變成春天清酒的,那青年般馥郁的小小毅力
影片一開頭就以艷麗的巴洛克紅捕捉觀眾的視角,濃烈的色彩給予畫面詩意,雪地難行,血流如注,暈染出祥和的靈獸形狀,這與死亡相悖逆;受難的耶穌神像,寓意民族正在蒙受巨大的災難;童稚之聲久久伴隨,天使降臨選中的善良的青年家中,在贊美詩里他抱起羔羊,而愚昧的妻子只會擋住希望的窗口;雷神震驚,萬物皆懼,但邪惡愈加猖狂;爭強斗勝始終是全人類的劣根性,良知(善良的青年)選擇認輸則是極大的反諷;猶記青年娶妻之日,有和平鴿從漆黑的門口飛出,然而并不是暗示黑暗的路程快要結(jié)束;莊嚴的葬禮令人扼腕,隔窗的孩童(天使)送不來神的祝福;這個民族的人如同他們的大地一樣沉重;呼應片名: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
以上是個人純粹根據(jù)無字影片琢磨的一點拙見。因字數(shù)太多遂轉(zhuǎn)至長評。某些側(cè)重點與下列圖不謀而合,純屬意外。鄙人不甚惶恐地欣喜。
下圖與個人無關(guān),遂不標原創(chuàng),希望給喜歡老帕的影迷一點幫助。尾圖有署名。感謝大神的研究。
#KCL# #Films for Ukraine#
形式大于內(nèi)容,但故事比《石榴的顏色》清晰很多。影片對于宿命,死亡和幻境等描繪的非常精彩,尤其是臨近死亡時對一生的雙爆回顧,還有女友跟他在叢林中尋找彼此的鏡頭感和色彩搭配,都是展現(xiàn)了一種夢幻的詩意。電影的紅色轉(zhuǎn)場不光帶有死亡的氣息還帶有強烈的宿命感。哥哥,父親,女友和母親相繼死亡也仿佛宿命一次次的向他伸出手他,直到最后她向他伸出了手。
影片的色彩是極其驚艷的,飽和度極高的配色讓電影的畫面帶有強烈的表達,搭配上民族配樂讓影片都帶有一種濃重的民族性。光線的運用也非常到位,跟女友離別的太陽雨戲和眾人在屋內(nèi)電閃雷鳴烤火戲也是利用光影表達出了詩般的美景。鏡頭非常有特色,室外多采用手持拍攝,很多次使用甩鏡頭轉(zhuǎn)場,包括側(cè)甩和大跨度的利用天空轉(zhuǎn)場,彰顯一種自由感。大量的仰拍,增大環(huán)境給人物的壓迫感的同時也讓人物對于觀眾有種壓迫感,這種壓迫感也帶來一種宿命感。
整部電影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前后的對照也是非常明顯,以女友死亡為分界的彩色與黑白對照,兩次洗澡時鄰里的話語和情景對照,都是對于伊萬這個人物的一種宿命感表達。
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是配樂,其實電影片長只有不到100分鐘 ,但是后半段看的就有些疲累,主要原因是民族樂器和視覺盛宴的雙重重擊對觀眾的壓迫感太強了,如果中途有些歡快的情節(jié)能減少部分配樂的沖擊可能對于整部電影都比較好。電影就好像要把一切信息在短時間內(nèi)輸出到大腦中,但大腦后期就會感覺很乏力,而且電影的后期卻也是電影的精髓部分,有些可惜。
不難理解,也不文藝。凡是俄羅斯(烏克蘭或蘇聯(lián)也一樣適用)出品的文學與電影,必然不會晦澀難懂,因為俄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就是承教化民族之重,所創(chuàng)作的東西必須要讓老百姓看得懂,對碼的是不朽史詩的逼格,不是豆瓣高分的逼格,往玄了扯是掉價。必須先從政治與宗教的角度來理解,別的都是邊角料。只有對俄羅斯的政治宗教不理解的人,才不得不僅訴諸文藝角度來分析。所以,網(wǎng)上對這部電影的分析都是瞎子摸象,沒什么價值,自己沒看懂,還硬要點個評。理清文化背景要緊,說到最后起碼要讓人知道,這片為什么被禁。
三句話概括背景:俄國文化的根,在于廣闊的大自然中產(chǎn)生的無政府主義,而自然的天性,即是無定,突發(fā),極端。這自然被基督教馴化,便一生二,形成了俄國文化的二元對立。大多數(shù)普通人掙扎在自然的獸性之中,卻永遠向往著宗教的精神救贖。
伊萬就是俄羅斯人。開場十分鐘,他哥哥被自然治死,爸爸被宗教治死,死因都是為了救他。哥哥想救他的肉體,爸爸想救他的思想(讓他免于宗教洗腦)。為什么他們會死?因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救主?;浇陶J為肉體就是具皮囊,而爸爸自認清醒,對宗教大放厥詞,看似是為了教育伊萬,其實言行不配真理。命運一敲喪鐘,個人的掙扎都會化為償還。家族血債代表的二元對立他也不關(guān)心,因為他愛上了瑪利什卡,他殺父仇人的女兒。
瑪利什卡就是真的救主——耶穌基督,她為了拯救羔羊(信徒的宗教意象)而死。伊萬之所以不關(guān)心原生家庭的親人,是因為耶穌說過:“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瑪利什卡的墳不重要,重要的是墳上的十字架與墳前出現(xiàn)的鹿。鹿在基督教里代表的就是渴望神的基督徒。每到伊萬思念瑪利什卡的時候,他就會見到鹿。被自然裹挾的伊萬不斷向宗教尋求救贖。由于伊萬是純潔的,他與代表邪惡欲望的老婆不可能有孩子。然而,他還是被邪惡的男巫砍了一斧頭,這是為了償還他對他老婆犯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罪。透過他的結(jié)婚求子與漠不關(guān)心,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瑣屑之罪。人生在世,再怎么純潔,必會在與外界的互動中犯罪,甚至純潔本身就是一種罪。在他死后,終于與瑪利什卡同在了。若引用圣經(jīng),便是:“因為你們?nèi)绻樦怏w而活,就將死去;但如果順著圣靈治死身體的所作所為,就將活著?!?/p>
這片之所以被禁,是因為風格更像帝俄時期,而不是蘇聯(lián)。自然與宗教的基調(diào)以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很明顯:聚焦人生的特殊時刻并高度濃縮時間,以表現(xiàn)本能與潛意識。人的靈魂的真實,而不是外部世界的真實,是最高的現(xiàn)實主義。史詩般的視角又很像托爾斯泰,超現(xiàn)實的部分又有白銀時代作家的味道,而這一切在蘇聯(lián)時期不是被打倒,就是被批判。數(shù)數(shù)這打了多少蘇聯(lián)意識形態(tài)的臉:命運攻破掙扎、普世宗教攻破二元對立、浪漫現(xiàn)實主義攻破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中國人未必看得明白,蘇聯(lián)人卻門兒清,禁掉這部片也是意料之中。
謝爾蓋.帕拉杰諾夫?qū)а荨侗贿z忘的祖先的影子》,說實話再次看完電影接著寫下來感知的東西是挺心慌心累的一事,有三個導演我非常不太愿意去寫什么去闡述什么,其實有時候別把這些藝術(shù)想象得太過復雜太過煎熬,電影有很多種,愛情動作片,和愛情動作片相似的大多數(shù)商業(yè)片,沒到火候的所謂的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差不太多。但是有些電影就是突然讓你肅然起敬,進入他引導的一個鏡像野草漂浮一樣的世界,有人就說,唉!這話不沖突嗎?不沖突,因為巔峰后盛世后進入迷亂浮躁,倒退很正常。不然歷史也不會出現(xiàn)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新浪潮,陰陽陰陽,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道理,我其實寫寫這些沒太多刻意,發(fā)個呆打個游戲來場麻將,但我興趣都不太高,所以解解悶,也花不了太多的時間,生活要過,媳婦要取。二十來歲可能到個三十來幾我也不會這么隨性地寫這些東西了。這部電影分了很多的片段,“伊凡和瑪麗奇卡”、“波洛尼納”、“孤獨”、“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誕”、“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誠的儀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有更多的影評級大師分析得更為透徹,片中是導演的夢境的倒影,內(nèi)心深處的鏡像,漩渦式的敘事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更多是出現(xiàn)在詩意的電影中,是最為純粹和遁入空間時間交錯的一種表達方式。比亂線、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更為復雜。當然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很多并不是刻意,可能只是覺得這樣講故事導演才覺得舒服,不然渾身別扭,戈達爾和特呂弗同一時期的法國新浪潮大師,方式理念截然不同但并不影響他們的杰出。所以這些并不太重要。這位導演一生坎坷,也并沒有獲獎,可這不影響他在各大導演電影界對他的尊崇和敬佩。他的電影是極具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巴洛克多以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享樂主義,很突出藝術(shù)家對于空間時間的想象,運用長鏡頭,鮮艷的色彩,并不追求商業(yè),可以說他們從不考慮,生活時代的接軌也并不考慮所謂的接觸,傲骨凝然。是具有純粹的精神世界很好的一種風格的代表,浪漫、詩意、混沌、清澈、思索。充滿了激情和溢出的對于內(nèi)心的探索追求。你想不到何時音樂何時鮮艷的畫面何時運動何時激情何時黑白何時出現(xiàn)默片式文字的詩集。超脫,異常的超脫,他是跟隨自己內(nèi)心開辟著貧瘠的精神領域。當然這種如詩一樣的夢境不納入時間空間的電影并不會讓大多數(shù)人去喜愛。你會被他的構(gòu)圖,刁鉆的鏡頭角度,綿長的長鏡頭,凝視的固定鏡頭、如舞臺劇鮮艷互搭的色調(diào)吸引??赡苓@些都是導演每個潛意識的表達,可能只是瞬間的想象,可能是自己未解的夢。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個精神的開拓者。有些東西不用想太復雜,不是有一句說爛的句子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到這些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是誰,但是說到《石榴的顏色》《吟游詩人》大家多少有點耳熟。為什么不想去講還去講?裝的逼格高?非也,之前說過了一點原因,還有點,這部電影這個人居然又被某學??嫉搅耍液茉尞?,大多的出題不都是費里尼伯格曼這些嗎?在詫異中我有點欣悅,因為證明這是越深的一種進步,有些電影不是你看個影評看個簡介,看個一遍,你就能讀出什么的,當然也有些掃地的大媽,賣洋芋的阿姨一看就明白了,這事說不準。電影,從記錄,慢慢的進步,到表達,到藝術(shù),到精神的探求,是呈現(xiàn)多面化百花齊放的,那么衰落也是正常的,但是它不會死去。因為一個具有文字,畫。音樂。多種樣的藝術(shù)表達形式他能有個突破口更多元化的表達,等到哪天科技時代越加的發(fā)達,有可能人們又追憶原始開始瘋狂的追尋巖畫,壁畫,有可能會有更先進的表達形式,這些都是無法預期的。你如果讓我寫他或者寫別人,不寫不研究就沒飯吃就得受到折磨,那么要求幾萬字也是可以做的,但想想有那個必要嗎。其實沒太多個必要,自由地呼吸著,生命各自的延續(xù)著,快樂欣賞愛好思考著其實就還挺好,愿意的話還可以自己做做。干嘛道貌偉岸地擺出個架子呢?你說完全不看島國片,完全不要下里巴人,只追求陽春白雪,這不僅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搞不好人家以為你是個生活在水中的浮游生物呢。好了春天來了,晚上空氣好,出門吹個風。
#BJIFF2021#詩人電影,超前于時代的藝術(shù)品,挺特別的觀影體驗,關(guān)于“好人”伊萬的一生,令人心碎的愛情寓言,難以擺脫的悲劇宿命,人生中第一部帕拉杰諾夫,不是讓你去理解而是去感受。非常詩化的影像,畫面顏色艷麗,極簡敘事與極富視覺沖擊力的畫風(如同后印象派畫作,導演一定有繪畫天才),噴涌的鮮血幻化成駿馬,墜崖少女懷抱的羔羊,鮮紅如血的森林,巫師與蕩婦的媾和,陰魂不散的父輩亡靈……密集的宗教隱喻與象征,魔幻現(xiàn)實的基調(diào),尤其紅白事典禮上的熱烈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牛批的個人風格,充溢著獨特的烏克蘭民族風情……細究一下,老塔與帕拉杰諾夫個人風格真接近??梢韵胍?,多年后回看那個消失之國,“祖先的陰影”多么像一個警世預言。
老帕的每一個不符合“期待”的棱角便是他新一處美感的來源,正因他的踉蹌在其語境中是自足的。如此原生且自足的電影極少再有,就像我們中的大部分都是被困在陳腐的形容和評判之間的現(xiàn)代觀眾們。可是有信仰,有土地的人吶,你和我們不一樣,你走到哪里,你的神,和你的童年都會跟著你,你會一直是完整的你,其中包含著記憶,受難和宿命。這片的哲學要是在當下被復制立馬就要有這樣的惡評:ppt電影,2D思維,不懂得打開空間,dp主義,炫技大于影像,人物空洞,劇情別扭音樂來湊。但是所有這些不知道從哪個窟窿里蹦出來的奇怪要求就只能是電影語法被全球統(tǒng)一化之后,某個偏狹的群體對藝術(shù)電影“標準件”一般偏狹的期待。我反倒要說,沒有一個存在可以被我們指認為絕對的“電影”,電影是媒介,它從來沒有,也不需要存在自身固有的形態(tài)。
在前蘇聯(lián)電影史上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全片的章節(jié)布置像是一首民間長詩的影像化,敘事脈絡僅僅被淡化為一條粗線:哥哥與父親的死亡、與殺父仇人之女瑪麗奇卡的愛情悲劇、與巫師巴拉格娜的不幸婚姻。運用烏克蘭民族文化中的隱喻、神話、符號等豐富的造型手段,以習俗禮儀為載體,描繪了大自然與遠古風情。伊萬的一生都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死亡亦被詩化為隱含的母題。人物的對話被最大程度地壓縮,而通過民間說唱、宗教禱詞、旁觀者的竊竊私語形成了一幅聽覺上的畫卷。全片色彩斑斕,僅有瑪麗奇卡死去后的一章使用了黑白色調(diào),代表了伊萬的心如死灰。在攝影上多使用仰拍,營造出史詩格局,再加上頻繁的快速跟拍和移動鏡頭,又使影片充盈了無上的動感,彰顯該地區(qū)的原始活力。伊萬之父被砍時,血自鏡頭流下,再用萬馬奔騰的蒙太奇隱喻了傷勢的嚴重。
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民族、宗教、文化,永遠也理解不了帕拉諾杰夫的電影真的在說什么,但你光看色彩、構(gòu)圖、鏡頭也足以感到震撼。
本片導演是帕爺,拍攝是尤里·伊里延科。覺得《石榴的顏色》比這片好多了??傆X得本片更多的是尤里的拍攝風格,而我所熟悉的帕爺拍攝風格好像只有那么幾處……
電影詩??赡苁且驗槲议喥可?,這片配樂、色彩、攝影、剪輯全打開新世界大門。起于激情的兇殺中,斧頭一下劈下去血液噴涌而出化作鮮紅的駿馬——而在結(jié)尾的死亡中,同樣也是血液的噴涌,但是是覆蓋在萬物上鮮紅的幕布,靜止扭曲的畫面。更別談在節(jié)奏明快的樂聲中他和她跳躍、輕盈地旋轉(zhuǎn),仰拍跳動的畫面。還有穿梭而過,景色流淌織成的流麗長河……宗教和法術(shù),神秘主義、野性與原始,全都恰當好處。終局抖動的尸體、穿上新郎服裝的伊萬,在框架中一個個孩子的笑臉,喜悅的死亡。
【大和諧線上影展2nd】第一部(電影主義):影片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每一幀畫面都充滿了濃厚的詩意與迷離的意境;燃燒的火焰意味著無盡的死亡,死亡降臨時的淋漓鮮血染紅了蔚藍的天空,人類通過獵殺動物和砍伐樹木來獲取食物和金錢,森林通過吞噬無辜的人類來祭奠逝去的生靈,鋒利的鐮刀割下稚嫩的小草,清脆悅耳的割草聲仿佛是草場上韻味十足的呼吸聲;當風卷殘云的戰(zhàn)火籠罩了這片寧靜的村莊,伊萬走進記憶里那片光禿乏味的白樺樹林中,在回憶與夢境的交織里出現(xiàn)的瑪麗奇卡向他伸出蒼白無力的雙手,眼前這個索然無味的世界只余一片鮮紅的斑駁之景;不停旋轉(zhuǎn)的鏡頭給人以頭暈目眩的恍惚感,仿佛一切都是孩童眼中的幻想,而死亡的氣息還在陰暗的角落里徘徊不定。
攝影機運動非常豐富,角度刁鉆,平滑流暢,難度極高的長鏡頭移動比比皆是,雖然有些眩暈。熱情洋溢的高加索音樂和烈酒般醇厚的民俗風情恍若風中雨點融入了美麗的畫面。
巖石一樣的儀式,流水一樣的生活
帕氏難得一部通俗易懂門檻低的片,卻很難喜歡得起來。在尚未將造型藝術(shù)放超大前,鏡頭花活在視聽上已足夠令人心醉神迷,仿佛在文藝復興尼德蘭農(nóng)村風俗畫布上動用巴洛克技法,奇幻時刻數(shù)不完。然而在炫目刺激下...即便是詩電影也不能對人物塑造的要求低成這樣吧...#可能戰(zhàn)斗民族的腦洞不一樣#
攝影特棒!前面的劇情還能接受,其他到后面就又不懂了。64年的片,厲害了。
願我的故鄉(xiāng) 成為我的絞架 願這悲鳴 沒入拂曉之光
故事講的實在不敢恭維,主要看帕帕電影中牛B的一塌糊涂的拍攝方式??蓱z的伊萬喲。2011,0117,19:35
攝影機劇烈顫動,在主觀和他者之間反復挪移和切換,自然之靈從中呼之欲出,并將橫貫在時間和歷史的洪流里。 @BJIFF2021天幕
【民族情愛故事/7.9】每個民族都有婚姻悲劇西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有《孔雀東南飛》,南高加索有《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11個單元,一段愛情悲歌,民族悲劇。老帕向來是個戲玩電影色彩的人,這次便頗有些民族感濃郁的安東尼奧式紅色哲學(黑白段也有趣)。個人更著迷的是其中的宗教儀式。
帕拉杰諾夫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鏡頭語言,帶來自由變幻的視覺空間,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他要用何種方式帶領我們感受世界:是噴出的鮮血化作奔馬翻騰飛走,還是??吭谒追路瓞旣惼婵◤牧硪粋€世界投來渴慕的眼神,仰望心上人伊萬的臉。那綿延的詩意,富有韻律的激情,季節(jié)的流轉(zhuǎn),聳人聽聞的傳說,永恒的凝視,在恍惚中游歷于現(xiàn)實與夢境,每個瞬間都深深撞擊著靈魂深處。比羅密歐與朱麗葉更令人傷心欲絕的是,心上人死了卻只留一人獨活,剩下白樺林的風雪,還有枯萎的丁香花。他們無法相守,卻永不能分開。天上的啟明星,映出誰眼中的淚。
帕拉讓諾夫14部完成。帕爺?shù)纳褡靼““?,也算是風格突變及集大成的作品了。比[石榴的顏色]要自由和完整(當然石榴是被剪毀了),估計視覺上受到布勒哲爾影響很大。色彩美極了,各種運動鏡頭耍的更是出神入化。詩電影發(fā)展到這兒算是登峰造極。
11th BJIFF No.32@天幕新彩云。三星半。1.被災難性放映投下陰影。影像未修復,過曝嚴重,再擱到新彩云的黑幕上,佐以刺耳的聲音播放,看得十分煎熬。2.不喜這片子的音樂使用,民間說唱和禱文祝詞是有特色,但受不了從頭轟響到尾,不得片刻安寧。同為詩電影,愛老塔的一大理由在于他電影的莊嚴寧靜。3.攝影很厲害,大量仰拍和快速跟拍鏡頭有一種奇幻炫目的視覺效果。4.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是不消散的死亡的陰影:兄長、父親、初戀和伊萬自己都死于非命。初戀瑪麗奇卡溺亡后,“孤獨”一節(jié)的影像變?yōu)楹诎祝蟾攀且寥f心境的投射。
時而工整、時而飄逸,如風、如落葉、如旋轉(zhuǎn)木馬般的鏡頭,個人才華與民族風情近乎完美的融合。自然光與物的高度對比,日常生活的華麗展現(xiàn);仰望同一顆璀璨之星,兩地分離的戀人;伸手可碰的夫妻,浪蕩不忠的肉體;惶恐不安的夢境,鬼魂眼中的憐惜;穿著婚禮衣服死于葬禮,假泣的婦人滿是淫欲背叛的肉體,眾人的哭聲慢慢變?yōu)樾镑戎簟G榫w的瞬間與永恒、民族的現(xiàn)狀與過去,連成一起。極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下,借由通俗易懂的故事,一下觸碰到民族本體。 斧子劈向頭顱,流出大片鮮血,化為紅色奔跑的馬,變成風中飄動的旗。此處的表現(xiàn)力,登峰造極。(其實我個人偏愛內(nèi)斂的表現(xiàn)力,但本片張揚的表現(xiàn)力就像影片中照進幽幽森林的燦爛之光,穿過孤獨殘破歲月,直抵青梅竹馬之時)
轉(zhuǎn)向裝置之前。從一開始倒下的樹干,到伊萬之死時與愛人的相遇,帕拉杰諾夫化身成一個影像游吟詩人,電影于他是盛大的民俗/宗教儀式,也是翻飛的場面調(diào)度藝術(shù),無怪塔可夫斯基和他惺惺相惜。帕拉杰諾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完全不亞于卡拉托佐夫,兩個人都能以最刁鉆瘋狂的角度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