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城最高(阿部敦 配音)是一個在繪畫方面極有天賦的少年,年紀雖小卻已經(jīng)獲得了大臣的認可和賞識??墒?,從事漫畫行業(yè)的叔叔之死讓他放棄了創(chuàng)作漫畫的夢想,封閉起心靈,過起了得過且過的放浪生活,直到好友高木秋人(日野聰 配音)出現(xiàn)在了他的面前。 秋人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漫畫家,可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獨樹一幟他卻對漫畫一竅不通,在得知了高城的過去后,他向高城發(fā)出了邀請:“我寫劇本,你創(chuàng)作,讓我們成為漫畫家吧!”雖然高城心里有千百個不情愿,無奈自己暗戀同班同學亞豆美保(早見沙織 配音)的把柄抓在秋人手上,就這樣,兩人踏上了成為漫畫家的修羅之路,而高城對漫畫的熱愛也慢慢的被重新點燃了。
也許豆瓣電影簡介已經(jīng)將本劇翻拍自天地無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刪除了。所以本文會從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劇的異同,但無論從原著方面來看,還是單看劇集的質(zhì)量來看,本劇的完成度較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懸疑謎案、重口獵奇的尸體裝置、克制寫實的科學鑒識畫面呈現(xiàn)(至少比隔壁家法證先鋒4高科技鑒證,來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尋味的角色關系,后半部分我已經(jīng)覺察到苗頭不對勁,基本就是很拖沓的節(jié)奏,到大結局時,質(zhì)量卻更是一落千丈,筆者可能還沒到三十而立的時候,但是這種所謂的大條道理說教,我在十年前就覺得頗為反感。正所謂“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是看到本劇結局生硬說教式的臺詞灌輸,猶如潲水味的雞湯,我這幾天肯定是過不好了。
截取自外網(wǎng)的新聞,原來已經(jīng)有韓國影視制作方拿下版權,近幾年韓國的類型編劇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許是他們本土的類型小說家都去當編劇吧,甚至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改編能力——將比較普通的原著,改編成佳作,本人還是相當期待韓國的影視改編版本,因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歡,亦相當信任韓國編劇的能力。
再說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雖然豆瓣讀書沒有出分,甚至個別評價也不是很好,但是個人認為絕對稱得上華文推理的佳作,幾乎是一氣呵成、超乎預期的閱讀體驗,開篇的“方夢魚連續(xù)殺人案件”揭開本小說的神秘面紗,留下兇手認罪自殺,但是死者尸體卻一無所獲的懸念,故事圍繞此懸念逐步展開,通過新聞媒體的角度切入,接二連三找出死者獵奇的尸體,反復刻畫書中角色心理活動的變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體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種媒體內(nèi)容相互映襯小說內(nèi)容(類似博客、新聞采訪、新聞節(jié)目、臉書),同時賦予小說中獨特的新鮮感和現(xiàn)代感。真兇雖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時候,交代的線索以及伏線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邏輯推理過程,還有豐富的人物塑造。
網(wǎng)劇除了保留媒體人徐海音(茵)這個重要角色和以獵奇的尸體裝置噱頭之外,完全跟原著是兩種走向的故事,《誰是被害者》也就結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實話說要是編劇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來拍,完成度絕對比你們硬造的故事好很多,個人對于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予以譴責。
再聊一下演員選角方面,張考全倒是沒多大問題,當然張考全其實結尾的情緒掌控還沒有很到位,導致觀眾會有尬尬的感覺,不過倒不是關鍵,至少前面幾集塑造這個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這個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質(zhì)感,臺詞因為編劇的問題富含潲水味的雞湯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種我是正義的小天使是社會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諸如此類的……擺脫能不能別讓林心如接這個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戲水平明明還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許瑋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會高出許多。
當然王識賢和許瑋甯的表演還是水平線以上,尤其許瑋甯這個演員,她早已不是那個和袁湘琴爭江直樹的 裴子瑜,演技不斷進步之余,隱隱約約有灣灣懸疑恐怖類第一女主的感覺。在程偉豪的《紅衣小女孩》《目擊者追兇》表現(xiàn)可謂是可圈可點,陳正道的《記憶大師》短短幾個鏡頭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來陳正道《秘密訪客》,許瑋甯會拿出怎么樣的表現(xiàn)出來,我們大可拭目以待。《誰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態(tài)表情拿捏相當?shù)轿?,臺詞雖然大多是輕描淡寫地念出來,但就是給出的感覺是擲地有聲的。 當然懸疑恐怖類的導演們,為什么會比較青睞這位演員,很大可能是因為許瑋甯身上具備那股混血兒的異國風情,會賦予觀眾一種特別的神秘感。
電影制作和細節(jié)處理方面,單看網(wǎng)飛華語網(wǎng)劇角度來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開頭警官入場調(diào)查尸體的電梯長鏡頭、前幾集重口味的尸體裝置呈現(xiàn)、還有一些遠景鏡頭和背景音樂配合以及角色抒發(fā)情感的鏡頭把控,我還是覺得挺ok的。主要還是劇本拖后腿,有一說一,這樣的劇本配不上本劇的制作團隊。
最后回歸到網(wǎng)劇評分上,1778人評價,8.3分,還有很大潛力空間下降,我個人認為至少下降到7.3-7.5空間,豆瓣友鄰打分的不多,現(xiàn)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實是七分),如果不考慮原著小說的話,本劇我會給三星,但一旦考慮原著小說,就感覺人不好了,那就兩星為敬吧,希望網(wǎng)飛可以繼續(xù)買多點推理小說來改編,同時亦希望下次編劇拿出更好的表現(xiàn)出來。
方毅任,亞斯伯格綜合征(抄下百度詞條——亞斯伯格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簡稱AS)是神經(jīng)發(fā)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孤獨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類。在外界一般被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癥”。)學生時代孤僻不合群受排擠,但學習優(yōu)秀。他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成了家,自己就會和別人一樣,就會好起來。
(結婚的理由是想試著治愈自己?所以妻女只具有功能性的意義嗎?)
結果發(fā)現(xiàn),還是好不了。好不了那就拜拜嘍。在因自己疏忽而導致女兒手臂被化學藥品燒傷后的第二天,他向妻子提出了離婚,女兒的撫養(yǎng)權交給母親。
離婚后對前妻和女兒不聞不問,等到女兒15歲的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女兒去當了陪酒女,女兒又進了少輔所,前妻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已經(jīng)死掉了。
(前妻得了腎臟癌,花費很大,女兒去當陪酒女是為了給媽媽賺醫(yī)藥費
即便錯過了這么多年,女兒心里遭受了那么多比胳膊上的傷疤更深的傷害,編劇最終還是讓他們在兩年后共撐一把傘。我知道他這兩年是有不間斷地去看望女兒,即便女兒不見他,也堅持去看,他有很努力地改變自己,但我想說,有一些來自至親的傷害和忽視就是后來不管你怎么努力都無法彌補的,那個傷就是會一直在那里,永遠都露著新鮮的創(chuàng)口。
劉光勇,17歲的時候在旁人教唆和逼迫下打死了被他們綁架的人質(zhì),因為是未成年沒有被判死刑。他的妻子是一個“知道他過去但看到過他的善良”所以無怨無悔選擇他的女人。
因為當年的案子,劉光勇內(nèi)心一直備受煎熬,煎熬到他決定為了贖罪去自殺。即便他的妻子苦苦挽留,他還是要自殺。
劉光勇前腳和妻子舉案齊眉,還讓妻子幫自己多煮碗面,結果支開妻子后,他轉頭就反鎖房門繼續(xù)自殺
在他死后,他賢惠的妻子找到當年被劉光勇殺害的那家人,代夫向受害者賠罪。
不僅要愛他,原諒他,他犯了錯還要替他贖罪(女德老師的教案
徐海茵的父親,回家跟妻子和女兒說,咱們出去玩吧!年幼的女兒高高興興出了門,誰想到,自己的親爸爸原來是帶她們娘兒倆去自殺,先往她們的食物里下藥,之后在車內(nèi)燒炭,要一家三口整整齊齊的去見閻王爺。
結果女兒和妻子命大,被救了回來。過了二十多年,徐海茵成了在工作上獨當一面的大人,但在車里小憩的時候仍然會做噩夢,夢到自己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全是一氧化碳的車廂里。
女兒對父親怨念極深,在父親的葬禮上直接扔掉花束轉身就走。但徐海茵的母親仍然選擇不拋棄不放棄,哪怕自己手頭拮據(jù),也堅決不賣房子,因為這個房子里有關于(那個想拉全家去死的)丈夫的回憶。
“他卻是個好男人”(重新定義好男人
“至少到最后他沒有選擇拋棄我們”(拉著你們一起去死叫不拋棄啊我的天
編劇在這部劇里塑造的丈夫和父親形象比溶尸,焦尸,腐尸等等等等更讓我覺得毛骨悚然。
下方高能預警?。?!(得看看尸體才能平息憤怒
我真的很煩很煩很煩這種“只要他肯改正她就會淚眼婆娑地原諒”,“只要他愿意彌補過去他造成的傷害她就都能好起來”的戲碼。
因為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
誰是受害者?呵,當然是追完劇徹底患上“浪子回頭金不換”PTSD的我啊。
如果你是一名過氣歌手,已經(jīng)完全被市場遺忘,被人們遺忘,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再次“火”起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你和你的最新專輯,但是,條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換,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別錯亂者,從小到大一直想要變成女性,卻從來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別人嘲笑和霸凌,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實現(xiàn)愿望,并且成全另一個人的夢想,代價是犧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產(chǎn)公司的員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為代價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為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卻因為患胃癌而被公司無情拋棄,連售樓獎金都拿不回來,這個時候有人出面說可以幫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開發(fā)的樓盤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這樣的五個人,因為他們都想到自殺,都在同一家醫(yī)院看過病,而結識一個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鑒識科(法醫(yī))科員的女兒,一起設計很大的一個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遺愿清單”,以所有人的死亡來換取別人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這就是臺劇《誰是受害者》所講述的故事。該片一開場,浴缸溶尸,自焚等兇案現(xiàn)場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嚇走一波人,不過請不要被嚇跑,堅持看到最后,結局很溫暖人心。當然,歷來寫觀后感我都不會過多的去敘述劇情,因為:第一,劇透太多的話大家去看就沒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鋪直敘的去講述劇情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規(guī)矩,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新聞媒體,網(wǎng)絡自媒體,網(wǎng)絡大V等各種信息狂轟亂炸的時代,作為一名記者,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任何內(nèi)容的時候,是完全不顧被報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參見另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只管商業(yè)利益最大化還是面對自己的良心,考慮到有可能對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傷害而中肯的去發(fā)布文章?這應該是擺在每一名記者,甚至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擺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鏡頭記錄別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網(wǎng)紅”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擇手段,有的假裝去幫助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結果在分發(fā)完所謂的“捐贈物品”,擺拍完畢后立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傷殘或有智力缺陷的人為樂;有的為制造“噱頭”和吸引關注就造謠甚至是發(fā)布不雅視頻等等。《誰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個女記者,因為從小被她父親帶著全家在車上“開尾氣”自殺而留下陰影,用她自己的話說,從而變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氣;而在跟隨男主一路追查這些案子之后,開始慢慢關注到人性,回歸到理性思考,回歸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體人,都能夠秉持新聞報道的職業(yè)操守,在充分為被報道者考慮的前提下,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要誤導試聽,簡單點說就是“接地氣,說人話”。 第二方面,其實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是探討“自殺”這個話題。劇中幾個主角都被設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偵隊隊長“寬哥”,因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對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殘疾的兒子的照顧,導致他的兒子患上抑郁癥和父子關系的疏離;鑒識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癥,從癥狀描述來看,應該也是屬于“自閉癥”的一種,導致家庭離異,女兒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多次進出“少管所”,而且和還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劃這一系列案件來引起他的關注。導演和編劇對這些角色的設定是有用心的,就是為引起大家對于這些社會特殊人群,邊緣人群,甚至說弱勢人群的關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飾演,一直到最后,她都還是執(zhí)迷不悟,認為勸那些人自殺是在幫助他們,其實不然,誰都沒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包括那個人自己。從基督教來看,《圣經(jīng)》里雖然沒有直接說不可以自殺,但是在“十誡”里有記載,“不可殺人”,殺死自己也算是殺人,所以穌哥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佛教里的《成實論》、《梵網(wǎng)經(jīng)》和《大智度論》等經(jīng)典里都明確說明自殺乃是一種“大惡”的做法;而中國的“道家”一直以來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長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殺的。這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述不可自殺,從電視劇和人性的角度來說,莊子提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個道理用在電視劇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適合不過: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勸他們自殺,然后用他們的命,他們的血來報復社會,報復曾經(jīng)傷害過他們的人,卻忘了幫助他們?nèi)ふ覄e的解決辦法,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殺,死亡,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xiàn),對家人,對自己,對生命,都是及其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很開心有部劇能夠關注到這些問題,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就是臺劇的“爆發(fā)年”,當我們的腦海里還回響著"last dance"的旋律時,又給我們眼前一亮的驚喜,希望臺劇繼續(xù)這樣的拍下去,希望大陸這邊也能夠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好劇。其實,話說回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方方面面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覺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很驚喜的看到“人性”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覺醒,當我們在酷狗音樂的搜索欄內(nèi)打上“自殺”兩個字的時候,出來的歌單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時候我們也驚喜的看到一個非常暖心的廣告: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 是的,這個世界如此美好,這個世界也總有人在偷偷愛著你,因此,無論怎樣,都不要放棄,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
女記者觀點 +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 因為之後會有XXX
< 想變女生男 >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y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diào)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 或看個心理醫(y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jīng)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
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nèi)疚,非常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 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nèi)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 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 想死不是就是「惡」> 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臺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yǎng)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fā)生,所以現(xiàn)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 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xié)助的、該看醫(y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我認為這部劇更多不是為第三方的上帝視角提供道德審判用的,
而是給觀眾們展示
因為種種已經(jīng)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者們
自我互搏沖突反復探尋之后的自我和解與相互療愈。
這種感覺在看最后一集女記者與林心如飾演角色之間的對話時特別特別強烈:
這已經(jīng)超越了兩個具體角色的爭論,更像是一個飽受煎熬的心靈的左右手互搏,抉擇到底是生還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樣面對死,哪一種選擇才是真正的減輕痛苦,或者說對未來的希望是否能夠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結論就非常顯而易見而且很容易讓人義憤填膺——
你再覺得別人可憐,你也沒有替別人選擇死的權力——不管你是這個可憐病人的護工還是可憐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結婚當藥方的腦子尤其要的是趕緊治療而不是結婚生女禍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還跟人家結婚了(滿警局都知道的事不會當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結婚之后還用一般家庭期待對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會指責吵架就是不正確教育下一代,難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當然,以上這些bug,包括逃過死刑的綁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讓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為劇作瑕疵——沒有有力的側面描寫給觀眾足夠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為:即使現(xiàn)實生活里,也沒有誰能那么無懈可擊,完美避開一生里所有的錯誤選項,根本不給不幸故事開始的機會。
看得出這部劇奔著電影的制作理念與勁頭去拍攝了,藝術性與批判性都沒有成為商業(yè)性的阻力,已經(jīng)很難得。
發(fā)現(xiàn)呆灣省的劇真的有一些還滿努力地避開同類型套路的在做認真的表達,這種多方積極努力的態(tài)度就很贊了。別的不說,單是女記者那一條線就秒殺絕大多數(shù)內(nèi)地國產(chǎn)劇和好萊塢行活兒里Dior癌思維下的添亂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設。
為這些肉眼能見的誠意,再加一星。
上一年有一個在家鄉(xiāng)的表哥自殺了,沒有去考究是不是事實的全部,只聽到媽媽說,手機身份證都沒有帶上,走到河邊,咚的一聲就跳下來了。
今年剛剛發(fā)生在上為身邊的事,老公的兩個孖生表妹在家和農(nóng)藥自殺了,也是毫無預兆。
我覺得要自殺的人,大多數(shù)都也沒想過自己的死是否有意義。像劇中劉光勇的太太說,他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對痛苦。
在面對痛苦想拉著我不去自殺的是:我還沒找到一種必死無疑并且沒有任何痛苦的死法;我的尸體不能不麻煩到任何人去處理;我還有愛我的親人朋友吶~活著,確實需要更大的勇氣啦!
2020年的高分懸疑臺劇,沖著大幅宣傳的16禁大尺度場面和反轉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劇,雖遲但到,五星推薦。整個故事根據(jù)一群通過自殺完成對方遺愿的普通人作為故事主線,抽絲剝繭,逐步揭開我們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結線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誰是被害者,誰又是加害者,在現(xiàn)在這個紛紛擾擾、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會里,如何定義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穩(wěn)定的演技輸出,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無論是因亞斯伯格癥無法共情人類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還是童年陰影揮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飾內(nèi)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穩(wěn),從一開始的鋒芒畢露逐步因為遺愿清單事件不斷喪命的人軟化內(nèi)心,兩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從故事中的細枝末節(jié)展現(xiàn)的十分自然。最為驚艷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監(jiān)獄的對話,對于我來說很有效的反轉了故事想要傳達的宗旨,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只有活著才能看到希望從未磨滅,只有活著才能為自己爭取到實質(zhì)的理解,而死去,無疑是讓愛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氣罷了。
整部劇故事十分完整,結局對每一個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轉,傳達出無比深刻的理念。對每個活著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設定無不在點明,活著才能有更多希望,因為人只有活著才能有所作為。趙承寬是個意外的驚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現(xiàn)出來令人不解、厭惡的行徑其實不存在任何的惡意和居心,只是一個普通人會有的情緒和行為,本質(zhì)的善良是需要通過時間來延展的。
已經(jīng)是少數(shù)好看的臺劇了 近來網(wǎng)飛的臺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幾個想要抓住的人。每個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議題和社會元素,聯(lián)結在一起還是覺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娛樂性,蘇可蕓比較有趣。許瑋甯和張孝全穩(wěn)定發(fā)揮,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臺詞寫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討論還不夠公允
臺劇越來越能打了,以受害者為切入點,“有的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探討了蠻多東西,社會/人情/親情/無良記者…張孝全和許瑋甯的細節(jié)處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瘋子也可圈可點。節(jié)奏有點高開低走,到了第六集勁就不足了。
這部劇還真的蠻不錯的,特別是林心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別演出。但是超強素顏出演,還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傷痕等特效妝,是真的很不錯,讓人看了就覺得她是李雅鈞,沒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戲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會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飾演這么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確實表現(xiàn)得很好,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是戲,實力演員??????
“我們不要放棄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為止最佳臺劇。網(wǎng)飛出品的幾部華語劇里,罪夢者和這部是最喜歡的兩部,但是也說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歡哪一部的結局。張孝全在兩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許瑋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點喜歡上。林心如表現(xiàn)很驚艷,但是我覺得稍稍有一點過。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從十多年對妻女不聞不問發(fā)展到憶女成狂的?這個情緒有點不連貫啊
林心如演技很??
劇情很緊湊,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netflix資本的注入,東亞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形成新階段,日韓及臺灣看來復蘇勢必成然
林心如演技爆發(fā)!劇情很緊湊啊。
7分,開場很重口,果然網(wǎng)飛尺度可以。懸念也不錯,不過中間往后幾集就有點弱了,大概朝著你能想到的方向推進。張孝全這個角色有點意思。
劇情不如《暗黑者》,動機不如《心理罪》,鑒證不如《法醫(yī)秦明》,獵奇不如《十宗罪》。
挺精良的劇集。視聽講究,懸疑和氛圍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許瑋甯和林心如的視角,她們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并且,兩個人是分別從死與生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痛苦與意義。表演集體在線,張孝全各種強迫癥式的動作細節(jié)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個自以為善的惡魔形象也不錯。
很好看,喜歡林心如~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全是極端人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夠?qū)巧a(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林心如
還好,口碑吹的來勢洶洶,可過程比較乏味,看似在不斷延伸卻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鑒證科辦案能力一般,全靠現(xiàn)實阻力推進,偏故弄玄虛的刻意偽裝,前幾集還未見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繼續(xù)追下去,不過內(nèi)地以外的大尺度華語犯罪題材,也只能靠港臺來辦了,全部看完了還是臺灣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關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氣息,涉及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不新鮮但確實有警醒的意義,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張孝全尬,直接就跳戲了,角色張力吃重,總覺得他們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說好臺詞,有種間離的搞笑感,哈哈哈
臺劇在復興。。男主不錯,每個角色都豐滿林心如一點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張力??。
可以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臺劇,尤其最后兩集非常有感染力,許瑋甯特別好特別好,小女孩有點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線,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過了讓整個故事給人的震撼程度大減分
因為林心如的參演,五星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