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極其殘酷的。跟你主觀上是不是高風亮節(jié),是否懷著我將無我,為了國家民族犧牲一切的崇高理想,還是單純?yōu)榱艘患褐ι侔l(fā)財……一點影響都沒有。最高尚的人在失敗以后照樣會被抹黑成最卑鄙的人。最卑鄙的人在投機成功后照樣會被捧成最高尚的人……是使歷史發(fā)揮對下一代的道德教育而捏造出來的”?!獎X
初時去看《鄭道傳》僅僅是因為時隔五年,KBS又重啟了大河劇,拍攝了現(xiàn)在正在熱播的《太宗李芳遠》??吹降诎思瘯r,對其中的歷史人物產生了興趣,故而去搜索了相關的信息。然后發(fā)現(xiàn)這部在我國甚少提起的14年KBS大河劇在韓國本土評價相當高而且出乎意料得好看。相形之下,今年那部《太宗李芳遠》雖然我已經打了四星,但看過《鄭道傳》就想降星只給三星半。這就是為什么總說,貨比貨得扔。
《鄭道傳》顧名思義,故事圍繞朝鮮開國名臣鄭道傳展開。跟小心翼翼一板一眼的太宗一劇比,《鄭道傳》從初期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沖突。在評價太宗一劇時,我最大的不滿就是明明是個???卻不夠dramatic。尊重歷史和避雷得罪人固然要緊,但是電視劇沒有了戲劇性就未免乏味無聊了。
鄭道傳在歷史上的評價并不完美,雖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李芳遠厭惡他,故對他極盡詆毀之能事。有人評價鄭道傳類似我國的張居正,略有同感。對于歷史劇來說,一個并不完美的歷史人物比完美的圣賢更好發(fā)揮。大仲馬把歷史看成是掛小說的釘子。對于大河劇亦因如是。
日本引領制作的大河劇作為一種非常受國民關注的特殊劇種,承擔著普通電視劇所不具備的民族建構和道德教育的雙重作用。所以大河ドラマ里常有的過度洗白的毛病在?????里也是一樣有。不過此處應注意的是,觀眾反感的不應是洗白而是糟糕的洗白。
今年的KBS大河劇《太宗李芳遠》選擇了歷來被識別為亂臣賊子的李朝太宗當主角也算是挑戰(zhàn)高難度,但該劇是否能成功地洗出一個不一樣的李芳遠現(xiàn)在還不好說。起碼前期來看,我是覺得一個哭泣的懺悔者李芳遠就挺違和……
《鄭道傳》既以鄭道傳作為主角,當然也會著重洗白這個歷史人物。而我看下來,該劇鄭道傳的角色塑造足以令人信服?;谑穼嵒A上,該劇通過完整的經歷演繹,把鄭道傳從一個耿直不阿的士大夫如何轉變成激進的革命家的過程編撰得相當成功,雖然長達50集,但50集里劇情緊湊沒有拖戲,劇情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呼應沒有突兀感。
? 劇情連貫完整
《鄭道傳》的整套劇情和角色都很連貫而完整,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而且最妙的是不但角色的發(fā)展演化可以前后呼應,在一些細微之處編劇也有心地埋下了令人會心的暗線。
比如在前期大BOSS李仁任第一集初次登場時有一個細節(jié):
當時李仁任站在酒樓上正與內內宦崔萬生聊天,崔萬生看到有很多乞丐圍在樓下建議守李仁任把他們趕出城去,而李仁任卻貌似大發(fā)善心,把一個個饅頭丟給千恩萬謝的饑民。李仁任告訴崔萬生,這些人鬧不出亂子,因為“相信能吃上一片饅頭的人,不會窺視放著饅頭的盤子,習慣于乞求他人的人,絕對不會跟你對抗。”
鄭道傳因為推行計民授田受阻,與李成桂,鄭夢周不歡而散。一個人走到街邊,拿著一袋餃子分給路邊的饑民。這個場景完美對應了第一集時李仁任的劇情,通過同樣分食物給乞丐這個行為,以小見大完美詮釋了李仁任和鄭道傳的政策理念之迥異。
而同一個人物的不同狀態(tài)也在劇中可以找到隱喻的呼應:
第一投是因為鄭夢周被殺,當時的李成桂雖然摔傷但病虎威猶在而且不久之后就登基大寶處于事業(yè)快要達到頂峰的上坡路,這一投正中李芳遠額角直接砸出血。
第二投是因為鄭道傳被殺,這次砸兒子時老太祖已力不從心,東西也砸在了地板上沒有傷到李芳遠分毫。而第一次王子之亂正標志著李成桂時代的結束,再往后就是李芳遠的舞臺。不同時間段,同一個人物的同一個動作,大相徑庭地反映出該人物處境差異和狀態(tài)變化。
類似的呼應,在劇中還有不少,比如鄭道傳勸說鄭夢周時提到蓮花雖然高潔,但它的根生長在淤泥中;而之后李穡勸誡鄭夢周勿忘本心時用的是比喻也是蓮花,但李穡講的是君子要“處染常凈”即植根淤泥也要堅持高潔的心懷。一枝蓮花兩種解釋,不可謂不妙。
不用心寫的劇本,主線都是坑坑洼洼不能自圓其說,而用心寫的劇本,細微處都是彩蛋。《鄭道傳》一劇我認為屬于后者。很難相信這樣一個嚴謹?shù)膭”揪尤皇菦]有小說原作作為基礎的,真是令人驚嘆。
? 群像層次豐富
大河劇的一大特色是群像戲,這一點不管是NHK的還是KBS的都是如此。群像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部大河劇的成敗。那么怎樣去刻畫群像呢?
以猜字謎這場戲為例:
這一幕,登場者包括了李成桂和他的三個兒子,其中之一就是日后的太宗李芳遠。除去作背景的另外兩個兒子和負責給劇情穿針引線的李芝蘭。一個場景七個人,光線集中之處三個半是重點,當時還在猶疑不決是不是要反的李成桂,反意已決但面對好友心中有愧因而憂心忡忡的鄭道傳,一無所知光風霽月的鄭夢周,以及此時尚在懵懂但已開始慢慢進入劇情核心圈的李芳遠。
這四人的表情一個猶移,一個閃躲,一個坦蕩還有一個沉思可謂層次分明豐富精彩。
比起日劇的色彩絢麗,KBS的這部劇配色比較灰暗,演員的服裝也沒有偶像劇中那么浮麗,加上大量的夜景戲,使得畫面有種老大河劇的樸素感。但面面俱到的扎實劇本,層次豐富的群像場面和演員各有千秋富有感染力的演繹,讓觀眾完全忘記了色彩畫面的寡淡。
近年來我在不少劇中看到了一種泛濫的操作——給配角過度加戲,通過添加冗余劇情拖戲卻逐漸跑題。在歷史劇這種情況尤其會發(fā)生在原創(chuàng)的小人物身上,因為小人物沒有了史實框架的限制而給了編劇們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在《鄭道傳》中,主角第一次歸鄉(xiāng)時在羅州遇到草根百姓,黃嚴一家在劇中就處于這個生態(tài)位。黃嚴一家是鄭道傳思想發(fā)生劇變的重要引信,但在安排羅州場景時應該給多少的份量和比重是個棘手問題。初時我還擔心,會不會又拿著這家人拖劇情,結果發(fā)現(xiàn)導演對此處理得很巧妙。雖然給足了黃家人戲份,但通過羅州和開京的場景交織,既沒有變成羅州專場,又不至于支離破碎。這需要導演在剪輯拼接這些群像戲份時具備相當良好的比例感。
? 角色塑造完整令人信服
和鄭夢周一起拜在大儒李穡師門下的鄭道傳,如何從同一個起點,因個人性格決定個人命運,逐漸走上和他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該劇中通過鄭道傳大量在底層和民間的游歷,以及一次又一次地歸鄉(xiāng)被詮釋得脈絡清晰有跡可循。角色的塑造如果可以令人信服,那么哪怕其人設與歷史遺留印象大相徑庭,也會為觀眾所接受。這就是電視劇的力量,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小型的模型建構。
而難能可貴的是,圍繞鄭道傳本人,這個故事中大量的配角也被塑造得非常完整。怎么看配角的塑造是否成功呢,簡單來說,看該配角是不是個工具人就可得知。在粗制濫造的文藝作品中,我們看到的配角經常是符號化的,出現(xiàn)的唯一作用就是幫助主角跑劇情,需要時拿來就用,跟一支落地燈一盆花沒區(qū)別。工具人角色可以被簡單橫替,面目模糊,觀眾也無法對其產生深刻印象,更不用提對該角色產生好惡感。
在日本動漫中經常看到這種場景,某某配角出現(xiàn)了,然后一段閃回開始交代此人過往人生,拖上一兩集劇情交代一下該人物的來龍去脈以及可憐之處,然后主線接著跑。這就是現(xiàn)在最時髦最多見的所謂角色塑造了。角色的背景就像幻燈片插片一樣拿出去放進來都很方便,但其實是種極其偷工減料的做法。如果都這樣塑造角色的話,劇情會變得充滿了快餐的塑料感。角色和角色,角色和劇情之間羈絆不再是密密麻麻的縫合線而是萬能膠,你要用萬能膠作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保證穿著是很不舒服的。不過對于習慣吃量產快餐的人,可能不會察覺有哪里不對吧,
在快餐化的現(xiàn)代電視劇制作中,這種工具人配角被大批量地制造出來,可以說每部電視劇都有,區(qū)別只在多少和濃度。而像大河劇這樣人物眾多的群像戲,配角被工具人化不可避免。在《太宗李芳遠》中,我甚至對李成桂這樣重要的大配角都產生了類似工具人的感覺。李朝太祖被塑造得像個鄰家大叔一樣和藹,口口聲聲好像要當忠臣,可朝中事一不合意,又立馬板起個臉。前期沒有鋪墊的情況下,這樣的李成桂只能讓人感覺人設是割裂的,充滿了突兀感。委地哀慟鄭夢周下一秒切換笑逐顏開迎御璽,這不叫OOC什么叫OOC?倒像是為了趕劇情趕劇情呢。
請注意,大河劇不是一切圍著主角轉的眾星捧月,而是內容豐富信息量巨大的清明上河圖。群像和配角能不能處理好,能不能完美融合成一個整體劇情是一部劇成功與否的重中之重。
當然在劇中完全以工具人出現(xiàn)的角色肯定有,但都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在《鄭道傳》中只要是在聚焦圈內的配角們,全都得到了精細度不亞于主角的刻畫,區(qū)別只在于份量而不是質量。下面就細談一下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幾個角色。
——以下大量劇透出沒警告——
全劇最神——高麗之皮李仁任
他是直接導致鄭道傳從一個直肚腸的儒生轉變成激進的革命家的元兇。但劇中的這位大BOSS卻令人很難不產生敬畏心。從初次登場向乞丐分饅頭開始,這個人物就展現(xiàn)出了超常的政治智慧。如果說一定要給這劇里的人打五維分數(shù),李仁任的政治肯定是全劇最高。
他不但是最早對鄭道傳慧眼識材的人,也是最早洞察李成桂有反骨的人。李仁任故意把王禑培養(yǎng)成遠離儒者的昏君以方便自己掌控,又完美地壓制著敵對派別的勢力,以高超的政治手腕確保著高麗王朝能危而不倒。以李仁任為首的高門世家大貴族階層組成了高麗王朝統(tǒng)治階層的皮和肉,盡管飽經風霜瘡疤滿面脂肪里早就肥油超標,但高麗王朝真缺不了他們。
可惜李仁任這個徹頭徹尾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有一個遺憾,就是好用的手下難找。既然已經決定用利誘尋找盟友,會嗅著腥味來的只有貪婪的豺狼。除了侄女婿河侖可堪其用,身邊盡是像林堅味和廉興邦這樣貪圖眼前利益鼠目寸光之輩。而這種低質量的側根也給他日后的倒臺埋下了禍根。
劇中的李仁任是有多會看人呢,頑劣的王禑,反骨的李成桂,危險的鄭道傳,忠貞的鄭夢周和政治幼稚的崔瑩,全在他算中。他第一個預見了高麗末日將至。甚至對于李成桂篡位后等待他的家門之亂也猜到幾分,故而能對之發(fā)出“不想變得不幸就別貪戀龍椅”的勸誡(詛咒?)。而李仁任的言傳身教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侄婿河侖。
對于李仁任的政治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是,林堅味在李仁任權勢沖天之時,進言建議搞掉崔瑩這個朝堂里唯一與之作對的政敵。而李仁任卻說政敵必須保留,因為一個獨大的局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窮寇勿追,水滿則溢,這種政治智慧只怕在如今還有很多政客遠不能及。
事實上,單說在《鄭道傳》里,李仁任雖然是惡貫滿盈的BOSS,其結局也堪稱慘淡,但比起之后其他人各種你死我活冚家鏟,廣平君只是病死在流放途中實在可說是比較溫和的下場。
當時留一線日后好相見,什么都知道,但看破不一定要說破。鄭道傳扳倒李仁任時曾暗示過,先把此人拉下馬很大一個原因是這個大奸臣太聰明警覺,有他掌權的高麗很難破壞。
全劇最慘——高麗之骨崔瑩
明明是高麗的大忠臣,第一面就把王禑嚇到哭。徐仁錫扮演的崔瑩盡管比起復雜的李仁任相對性格簡單許多,卻讓人很難不敬愛。每次一發(fā)脾氣就開始從喉嚨里發(fā)出奇怪的咕噥,把李成桂當兒子看的崔將軍,很貼合歷史上那個剛直勇猛的武神形象。
如果說李仁任代表的高門世家是高麗王朝的皮肉膚脂,那崔瑩為首的武將就是高麗王朝堅硬的骨骼。原本在李仁任倒臺后,只要崔瑩還在,高麗就算失去了皮,一身硬骨還是可以支撐不倒。可惜過剛易折,李仁任離開后的朝堂里只剩下了政治幼稚的崔瑩。武將出身的崔瑩外交上缺乏政治應有的婉轉和變通,又跟士大夫們話不投機。崔老將軍總以為一柄戰(zhàn)斧可以擺平一切,豪氣干云力排眾議發(fā)動遼東征伐。其實這種事只要有老狐貍李仁任在朝堂,十有八九不會讓他干得成。只是從李仁任下臺開始,平衡已經打破,高麗的末路已是注定。崔瑩的剛愎自用只是加速了崩潰的速度。
然而雖說崔瑩倒臺是由于他一意孤行咎由自取,但觀眾對于這個角色卻很難不產生同情。比起享盡榮華富貴的李仁任,崔瑩向以清廉著名。在開京保衛(wèi)戰(zhàn)前,崔瑩散盡家財招募兵勇保衛(wèi)王都。行刑前發(fā)下苦誓,如有貪欲之心則墳上生草。然而被后世尊敬的崔瑩,本人下場卻比李仁任更慘烈,不但被兩度流放還被圍籬安置,最后作為討好明國的代價斬首于市,評他個全劇最慘應不為過。
崔瑩這種相對簡單的人設,因為太過直來直往反而比李仁任更難描繪。劇中廣平君倒臺后,王禑主動要求同崔瑩結成姻親。一向見金如石的崔瑩半推半就作了王上的老丈人,把這消息告訴李成桂時崔瑩一改平日的豪直,面色尷尬羞慚說話吞吞吐吐,令人忍俊不禁。編劇在細節(jié)上這樣處理讓一個固執(zhí)但有人情味的崔瑩頓時鮮活起來,巧妙地避免了該角色淪為一個臉譜化的工具人。
全劇最可憐——高麗之心鄭夢周
該劇中鄭夢周被設定成為和主角鄭道傳是青梅竹馬的知己好友,幼時大小鄭比賽刻灼賦詩,鄭夢周輕松獲勝,只憑這一小段追憶就利落地刻畫出了鄭夢周這個人物的基本形象:聰明,謙遜,近乎完美的儒家君子。與鄭夢周形成鮮明對比的主角,則從小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勝心和憤世嫉俗,這樣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卻成了知交,這不但為整部劇增加了許多順理成章的戲劇沖突,也放大了人物的悲劇性。
武崔瑩文圃隱,鄭夢周作為高麗最后的忠臣,歷來對此人物評價是全無爭議的完美。甚至在今天,北朝鮮還管著李成桂父子叫亂臣賊子,卻對鄭夢周有著跟南韓一樣的善評。塑造這種圣人一般的歷史人物,編劇的壓力一定超大,因為在絕對不能自說自話胡編亂造的基礎上得把該角色塑造得有煙火氣人間味。
而把鄭夢周放進鄭道傳和李成桂的大三角完美地實現(xiàn)了這個需求。歷史上的大小鄭雖然有交情,但很可能不會達到劇中這種知己的程度。在《太宗李芳遠》中鄭道傳對鄭夢周的死訊表現(xiàn)得很淡然,一般說來這樣的安排才符合情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鄭夢周要是不死鄭道傳就要死了。
可14年的這部KBS大河劇是以鄭道傳作為主角的,大河劇的主角永遠要是正能量,所以把鄭道傳和鄭夢周捏在一起當好朋友可就是一種雙向成全,鄭夢周因此而鮮活,鄭道傳則因此洗得更白。
圣賢鄭夢周在該劇中第一次出場就說了粗話,但這并不突兀,因為這句粗話是損友鄭道傳教給他的。為此師兄弟們還吐槽三峰把圃隱帶壞了。當時鄭夢周剛出使明國回來,晚上成均館辦下接風宴,由高麗當時的儒學大宗師李穡主持,師兄弟們其樂融融坐滿一堂,借師兄樸尚沖之口,一句調笑式的埋怨“這么多弟子,師父卻張口閉口就是夢周長夢周短,實在太偏心眼”,簡簡單單就把鄭夢周在高麗儒門的地位側寫分明。老師最心疼的弟子,同門最尊敬的天才,真真是個可愛的人。而這樣塑造角色其實是有憑據的,因為歷史上的鄭夢周有一個特長——外交。
在政治家中,外交家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位置。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外交官的硬配必須得情商高討人喜歡,同時一定要舉止得體令人生敬。所以外交官經常出身世家名門,即便在如今,不管在東方西方都會傾向讓有貴族背景的人擔任重要崗位上的外交官。因為外交官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體面,普通搞政治的還真干不了這活。鄭夢周在當時的影響不僅是在高麗國內,在明國和日本都對此人有較高評價,這也是歷史上李成桂一直很想爭取到鄭夢周倒向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朝鮮初建國時,在太祖一朝與大明發(fā)生了激烈的外交沖突。革命家鄭道傳并沒有外交家鄭夢周那樣的婉轉才能,或許圃隱不死三峰也不至于逼到去走崔瑩的老路。
以鄭夢周為代表的科舉士大夫(儒生)階層,是高麗王朝的內臟,沒有了皮肉和骨骼的保護,柔軟的內臟雖然可以繼續(xù)運轉卻是怎樣都很難安然保全的。其實相比前二者,士大夫階層在當時已是相對進步,他們雖然沒有鄭道傳的革命派那么激進,但并不因循守舊。尤其是鄭夢周,本人就是個積極的改革派。然而儒家的忠義原則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同意徹底推翻高麗王朝。
鄭夢周對忠義的貫徹也是從頭至尾沒有改變,李成桂第一次和圃隱先生鬧分歧就是打算借用明國之力把李仁任除去(當時明國問責高麗親元的嫌疑,李仁任如果出使明國很可能回不來)。彼時已和李仁任勢同水火的李成桂提出讓李仁任使明卻遭到了關系很好的鄭夢周的反對,頓感背刺,郁悶地在家里喝悶酒甚至恃醉對圃隱先生惡言相向。鄭夢周也看不慣李仁任,但堅持認為不能以這種手段去除政敵,因為這樣會開啟一個很壞的先河,以后其他人要想打擊政敵都去借助明國勢力好了,高麗會成什么樣子呢?儒家講究一個從一而忠,里面就有一層深意即——“不可為惡行開先河”。你作初一就有人作十五,打超限戰(zhàn)從來不是“能不能”而是“該不該”的問題。
如果允許李成桂以百姓為借口把舊王朝隨意篡奪的話,那么這樣得來的江山也會被后來的狼子野心看樣學樣篡奪了去。法律和綱常之所以死板,說到底都是這個原因。一旦開了先河,后世有了借鑒的標準,就再不可杜絕。事實上李朝雖然國祚五百多年看似沒有再改朝換代,但其間并不太平。這五百多年里李朝歷經多次篡國,數(shù)位國王被廢被害。單是李成桂自己在位期間就發(fā)生了兩次王子之亂還創(chuàng)造了咸興差使的典故,可謂因果報應。
該劇中的鄭夢周由林湖扮演,前期圃隱先生一直負責給鄭道傳陪跑兢兢業(yè)業(yè)當綠葉,后期成為政敵后該角色的光華才突顯出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發(fā)生在李穡告誡鄭夢周要處染常凈,這是鄭夢周全劇唯一一次沒繃住,在尊敬的老師面前圃隱哭訴面對的敵人太強大自己已無計可施。那場戲處理得非常自然且富含感染力,簡直比善竹橋頭還令人難過。
全劇最淳樸——李成桂
前文我已經抱怨過在《太宗》一劇里李成桂這個角色出現(xiàn)了明顯的OOC。而《鄭道傳》里,李成桂差不多說個第二男主不為過。柳東根演繹的李成桂,給人留下了不亞于主角鄭道傳的深刻印象。從一個東北的歸化土包子,到“王氏坐得江山為什么我就坐不得”的竊國大盜,李成桂的變化沒有主角的大起大伏。李成桂不像鄭道傳,人生很長時間不是在流放途中就是在去流放的路上。李將軍與底層為伍的時間并不多。他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平民階層,他所受到的外界影響,前期來自浴血的戰(zhàn)場,后期來自比戰(zhàn)場更殘酷的朝堂,以及耳邊唐僧念經一樣慫恿造反的鄭道傳。
在劇集后期,鄭道傳和河侖在鄭夢周墳前聊天,河侖認為李成桂是個英雄,但英雄不適合當國王。而鄭道傳卻說自己選擇李成桂就是因為此人心懷坦蕩,一顆赤子之心不是作王的料。劇中鄭道傳的民本政治理念有點接近君主立憲,像李芳遠那樣強大的擅長玩弄權術的王恰恰是鄭道傳最不想要的。
歷史上的李成桂怎樣,后人再難評說,但在劇中,這樣一個淳樸到土的李成桂卻被塑造得相當完整。角色的心路里程步步為營有跡可循,而他的赤子之心通過和鄭道傳,李芝蘭,以及圃隱等人的互動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第一次聽到鄭道傳大逆不道的大業(yè)時李成桂差點就把人給砍了,再后來雖然一聽三峰提大業(yè)就煩得不行要他閉嘴,再到后來漸漸不再阻止三峰沒事就來兩句大業(yè),直至后期反心漸濃敢對著圃隱先生掀桌子直截了當說王氏能坐江山為什么我不行,至此李成桂的反心到達一個峰值。然而就像一首好歌不會停在最高潮處,在鄭夢周遇害后原本已被野心沖昏頭腦的李成桂又被圃隱的慘死當頭棒喝縮回了東北土包子的殼里,又開始鬧著要回東北去。這段峰回路轉終于把三峰所謂的赤子之心刻畫完全了。因為人非圣賢,難免會有私心和貪念,但有赤子之心的人在醍醐灌頂后卻能回復本心,而狼子野心的人不但不會反省而且會迷戀上血的滋味在邪路上越走越遠。
這場與鄭夢周的爭執(zhí),柳東根演的李太祖氣場全開,霸氣橫溢。神奇地把土氣和霸氣糅合在一起,看得人正襟危坐,毛發(fā)倒豎。
有意思的是,在96年的KBS大河劇《龍之淚》中柳東根曾扮演過李芳遠。
全劇最邪——李芳遠
《鄭道傳》里的李芳遠是標準的亂臣賊子形象。即便如此,角色的塑造也不刻板。
單說謀殺鄭夢周那場戲,李芳遠也不是直接拉著趙英珪就去殺人了。謀事之前,李芳遠表現(xiàn)出強烈的“其實我也不想干臟活”心態(tài)。雖然他確信鄭夢周必須除掉,可并不想作出頭椽子。為此他去找過叔叔李芝蘭,結果李芝蘭說自己是個將軍不做暗殺這種齷齪事;去找鄭道傳想讓他寫封信勸父親回心轉意放棄鄭夢周,卻反過來被三峰警告絕對不可以去碰圃隱。眼看能辦事的一個個都不肯介手,李芳遠依然沒敢下決心,還得靠妻子點撥把鄭夢周請到家里,看到丹心歌后才確定了殺心。善竹橋一幕,我看了多個版本,雖然各有千秋,但在李芳遠的處理上,《鄭道傳》里的李芳遠無疑是我認為最接近真實可能的一種——一個對自己的力量還不確信,被父親陰影所籠罩的忐忑不安卻又躍躍欲試的野心家。
善竹橋事件對李芳遠日后有著深遠影響,在那一夜后他雖然依然尊敬父親,但已經有了僭越和忤逆的勇氣。在《太宗李芳遠》中對此有著比較詳細的描寫,即李成桂意識到兒子居然違背了自己的意志擅自行動。李家是武人家庭,對于帶軍之將最大的忌諱就是下不服管。
鄭夢周倒下去的一刻,李芳遠向前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不是因為他殺了當時的朝堂第一人,而是因為忤逆了父親自作主張,這使他呈現(xiàn)出了當一家之主一國之君的梟雄氣質。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全劇埋得最深的一個角色,河侖
在李仁任執(zhí)政時期,河侖作為李仁任側根,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叔丈那樣的狠厲。因為同拜在李穡門下,河侖也是科舉士大夫的一員,所以胳膊肘多少有點往成均館拐。在士大夫們和廣平君發(fā)生直接沖突時,河侖經常是起著潤滑緩沖的中間作用。鄭夢周想發(fā)動成均館同門的力量營救鄭道傳時,在會議現(xiàn)場第一個跳出來阻止士大夫們去飛蛾撲火的是河侖,后來獄中探訪樸尚沖也是河侖幫忙去走的后門。雖然身為廣平君的心腹,河侖并沒有背叛和迫害跟廣平君處不好的儒生群體。
也是因此,廣平君倒臺后河侖雖然也受到牽累被罷官流放,但依然被士大夫集團所接受,并在之后不久又回到了官場。李穡和他的弟子們盡管跟廣平君不對付,但對河侖還是接納無虞。相比之下,鄭道傳就成了反面代表,什么時候都跟同門處不好。遭遇流放和歸鄉(xiāng)時,除了知交鄭夢周都沒什么其他人留心照拂他。
河侖這樣的人不能說是個奸詐小人,在生活中比起乖張激進的鄭道傳,普通人肯定更樂意跟與人方便的河侖作朋友。但在官場中浮沉多年的河侖絕不是盞省油的燈。在和鄭道傳墳前論道時,鄭道傳從理想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解釋了自己為什么會選擇李成桂,而隨后出現(xiàn)的野心勃勃的李芳遠被鄭道傳認為絕不可用,卻被河侖一眼相中是值得輔佐成事之主。隨后在第一次王子之亂時,河侖果斷率兵赴京相助,成就了李芳遠的王圖霸業(yè)。而河侖自己也被李芳遠拜為一等功臣,實現(xiàn)了飛黃騰達。
在《鄭道傳》中扮演河侖的李廣基在《太祖李芳遠》里扮演了三峰鄭道傳。
從小時候第一部在電視上看的《武田信玄》開始,我雖不能說是狂熱的大河劇愛好者,但斷斷續(xù)續(xù)也看過不少,其中也包括許多非大河劇的歷史劇。坦白講,以我的挑剔程度,長劇如果不夠精彩的話,不管粉絲們吹得多好聽,隨時隨地都會放棄的。但這部《鄭道傳》,盡管在豆瓣連分都開不出來,但我看得相當過癮。而且看完會有種遺憾,恐怕又要很長時間找不到這種水平的歷史劇。上一部讓我一口氣追完的歷史劇還是講述東學農民起義的《綠豆花》,那部拍得也相當好,但劇本上個人感覺比這部《鄭道傳》稍遜半分,大河劇的群像戲難度確實要高一點。單就劇情連貫而言《綠豆花》一劇已超出不少翻車的大河劇,這里也再推薦一下。
至于今年的《太宗李芳遠》,好糾結,看完《鄭道傳》再去看那部,竟是有些由奢入監(jiān)的痛苦感了。??
跟張居正一個類型
據說非常的好!但是沒有中字!好想學韓語!?。?/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算是韓國大河劇中比較不錯的作品,收視率也很高
好墨跡,看了十集然后直接跳到四十多集看結尾,三峰李成桂李芳遠這幾個人物的故事在別的影視劇里看多了,覺不出這部有哪里出眾...
預算不足,色調灰撲撲簡陋,臺詞粗糙。鄭道傳怎么會初出茅廬就那么老,演員年紀大,服化不往年輕里整一下嗎?或者找個少年男主?
15年看的劇~~~我覺得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儒生、進而一個真正的改革時代英才,把人物的轉變、思想的轉變把握的非常細致、精彩,對時代和各角色們的展現(xiàn)都是波瀾之色。當年看的時候,翻譯很多不準確還得北美ip,特別遇到古代詩詞引用,幾乎就暫停不譯,明顯錯誤處很多,前幾個月看到有了繁體字幕,把幾處錯誤處粗略一看都是正確的了,不知是灣灣來的版本或是大陸字幕組的?對以前和現(xiàn)在的翻譯都表示感謝?(?ω?)?。anyway,絕對值得反復看品的大河劇~~
劇情有點拖沓
挺好的大河劇
三峰大監(jiān)本來素一鍋懷抱改良主義思想的年輕讀書人,氮素在和權門勢家的代表者李仁任的斗爭中逐漸變成叻一個激進左壬,為了實現(xiàn)其“民本”理想,意圖把高麗的貴族莊園制社會變成耕者有其田,虛君其上,而由有葛明覺悟無產階級做題家實施士大夫專政滴DPRK,為此他唆使單純的蠻族將領李成桂起了“大業(yè)”之心,為此他和以前的改良派師友決裂,變成了一個怪物,李大王大業(yè)成后,他老雖然嘔心瀝血地拼命構建理想中的士大夫DPRK,氮素最后終于敗在了老謀深算,殺伐比他更果斷滴修正主義分子李芳遠手里.......
操存省察兩加功,不負圣賢黃卷中。三十年來勤苦業(yè),松亭一醉竟成空。
大河劇的標簽里為什么會跑出這么多韓國電影,惡心不惡心???
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四個半月
好劇,可惜看劇的孩子們只喜歡偶像劇
看了這部就想把今年那部的星再降一顆
高麗這種國家就應該滅亡。鄭道傳用的陰謀的方式打倒政敵,但是出發(fā)點是為了百姓。 計民授田,反應了百姓的心聲。
可能是這個時代的因素,14年前后不止一部影視持有亂臣賊子李芳遠的態(tài)度...也可能是儒生民本立場,把麗末鮮初主要五代王的過失和不足拍了個遍...用鄭夢周的天蓋過鄭道傳的天,很還原太宗的心態(tài),比后來某些劇的彩虹屁有趣太多...柳東根握著帶血的刀尖,心里會不會想,臭小子,當年老子也是握刀的人?哈哈哈哈
三峰這個角色還是太理想化了
真正的大業(yè),始于腳下義無反顧的每一步。用非同常人的勇氣,才能實現(xiàn)不可能的夢想。
李成桂演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