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于這個片子理解都不同,但是我就是有些疑問覺得很尷尬。
1:你的登山是臨時起意還是早有預謀,如果是后者,那你為什么不去花些時間去學習一些專業(yè)性的技能呢?如果是前者,那我就覺得你太任性了,全然不顧整隊的所有。
2:一個的無人機也不怎么貴吧,一兩萬都算比較好的,我不相信這么多車還裝不下一個備用無人機?我相信平時住一些一般的酒店,省吃儉用一點,省下來的不止是一兩萬吧
3:對生命的不負責任,為什么不提前拉練一下呢?比如去一些同海拔地區(qū)呀,相信在西藏一找一大把,相信如果有這樣的前提也少了很多突發(fā)事件吧,比如第一個攝影師。
4:這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紀錄片。不過屏蔽這些內(nèi)容看看風景還是很不錯的!
5:對于那些看了以后說出的那些對于生命的尊重呀,信仰呀,生命的力量或者心靈的洗滌呀,勇氣呀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個人覺得真是可笑。
團隊太過龐大,很多人不服管理,都有自己的想法。前期人員與行進的畫面交叉放在一起略顯混亂,整體基調(diào)人員的心理負面情緒過多。團隊里不知道有沒有帶科考隊員,這樣難得的機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地球構(gòu)造背景和地質(zhì)運動等科學知識。影片著重于人員描寫,最后關于拍出來的成片展示較少,冰洞里把對講機關閉制造安靜環(huán)境錄音的片段也沒有展示,不知道是不是效果不佳。
相比之下,自己野外作業(yè)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非常舒適安逸了,海拔4000m左右,最高4600m,在有牧民居住的牧場周圍爬山采樣,并且每天可以返回鄉(xiāng)鎮(zhèn)賓館過夜是足夠幸福的了。
人永遠在比較中找尋意義和價值,總有一山高于一山,總有一水遠于一水。多走出去看一看,洗滌內(nèi)心,找尋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久違了,紀錄片
《藏北秘嶺》算是今年國內(nèi)的第一部院線紀錄片了,事先沒見過太多的宣傳,只在幾個影評和豆瓣那邊發(fā)了一些點映,后來聽說進了戛納,又進了蒙特利爾電影節(jié),還拿了加拿大華語電影的最佳剪輯獎,這就有意思了,這等名頭加持,莫非這片子會成黑馬?!
沒多久,宣發(fā)的攻勢來了,首先看了一部四分鐘的預告片。片子零碎地剪輯出一個羌塘的大概樣子,但是邏輯性欠乏,整體上說有點虎頭蛇尾,后面的一丟鏡頭感覺不出片子的節(jié)奏和埋設了什么伏筆。有點奇怪的就是狼怎么和牦牛的鏡頭又剪輯到一起了這不是平行的線索啊,大景是很好的,看得出攝像的功力。好吧,等幾天后的正片。
30號買票,美團上看到可以買了,北京路五月花電影城VIP廳(小廳),只有十幾個位置,39一張買了黃金位。31號進場,只有四人,除了我之外都是50歲左右的大爺大媽。
整體上,這部片子給個中偏差評。中評是給故事,差評是給剪輯和導演。
看介紹導演是饒子君,一個“登山家”的女兒,為了要找父親,來到了冰川,感受父親到過的高度。導演既作為紀錄片的導演,又作為敘事情節(jié)的參與者,這個角色要“導”也要“演”,確實有點吃力,沒有該有的戲,也沒有對素材的重塑,可以看出這片子在拍攝的時候要么沒劇本,要么就是沒按本子好好拍,不過既然這是紀錄片,而且是在這么惡劣的情況下拍的紀錄片,沒有本子是情有可原的,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拍完一次之后,沒有通過有效的素材梳理之后再去進行敘述性的素材補拍,這就導致了素材的多處割裂,以及必要的敘事鏡頭的缺失。再看她的“導”,我不知道這位小姐是怎樣參與“導”的工作的,在片子里面的鏡頭就是登山爬了一下下然后滑到了,還有就是在車里的鏡頭,和帳篷里面呼吸綜合征的鏡頭。好了,這個片子說是紀錄片組自己拍自己的,那在其他拍攝組在拍攝的現(xiàn)場,又怎么沒看到過這個“導演”的出現(xiàn)呢!?沒拍,或者沒補拍嗎?攝像師在拍攝的時候她去了哪里?那些震撼的大景是誰拍的?人物的刻畫是誰拍的?為什么紀錄片組的故事卻沒有了制造這些故事的主角?
再說一下后期的“導”,我不確定后期的導演是不是就是饒子君,但是在片尾字幕我看不到很明顯的后期導演或者剪輯指導的名字。但不管是不是她吧,我只表達對后期導演的感覺。
后期的“導”是和差評的剪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首先,這個片子剪輯有點亂。把片子拉出來看,片子的線索有兩條,一個是饒子君的父親,一個是蔡宇的母親。饒子君的父親線索,是給了這個片子過場和喘息的機會,在每個想起父親的時候,就會有不那么高能的雞湯出現(xiàn),這樣的過場有點牽強,但畢竟是強調(diào)了饒的戲份,也沒違背紀錄片的原則,剪輯手法上也值得斟酌,單一個的父親鏡頭再接大景鏡頭然后再跳父親鏡頭,這樣的剪輯是否可以用一組鏡頭去代替,起碼鏡頭的連貫性可以得到一點延續(xù),畢竟這里是回憶的鏡頭和線索。至于蔡宇的這根線,我敢肯定這是后補的,其他的鏡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手持,但是這組鏡頭出奇地穩(wěn),這是有備而來的鏡頭。再者,片尾曲是“母親已老”,饒子君是“父親已逝”,蔡宇走的是“母親承諾”,你要縱觀地看的話,蔡宇的這組鏡頭只有十個不到,而且對于情節(jié)的表現(xiàn)很乏力,要設置懸念卻又適得其反,有點莫名其妙,很明顯這是紀實部分之外,為了貼合“母親”的主線而硬擠進來的鏡頭。有點懷疑這個后補的線索有否經(jīng)過深思熟慮。
我們再假設是有后期導演的話,那這個后期導演我估計是沒有經(jīng)歷過拍攝的事件的,或者沒有親歷拍攝現(xiàn)場的,比如那個飛機撞壞之后,那個長著胡須的盧華杰出來呆坐在地上,然后還有制片人蔡宇用不對勁的眼光看著前方。你可以感覺到這兩個安靜的鏡頭后面的故事,肯定不是飛機撞到山上。但卻被硬生生地剪到了一起,而且小胡須出現(xiàn)的鏡頭背景是土地,而撞機是在冰山。蔡宇的鏡頭更是夸張,特寫呆了一個鏡頭之后還是特寫摘掉眼鏡擦眼淚。剪輯的思路就是——飛機撞了,就登不了頂拍了,全部走人。那,這么遠的路跑去拍電影,沒有后備的飛機嗎???從飛機的鏡頭看,飛的高度連冰川頂都沒到,導演組難道是要靠這個飛機飛去頂峰拍攝嗎?!就為了一個飛機撞山了拍不了了就要走人了么?自然事實的邏輯性不對吧。
后面的一個在室內(nèi)的鏡頭,我看到饒子君說“盧導……”盧導應該就是那個小胡子盧華杰吧,為什么“導演”饒子君稱盧華杰是導演?看他的標板是高山攝像啊,導演換了嗎?后面在他走出帳篷前說的子君你太年輕了這句話,那種表情和那種狀態(tài)下說的話頗有張力,是他們之間有什么糾葛嗎?特別是他在帳篷里面哭的那段,為什么說“我來過”了,我想這里面肯定有故事,怎么就沒下文了?還有,狼群經(jīng)過的那個孤獨的帳篷,肯定不是大部隊營地,旁邊擺著三腳架,這是攝影師的帳篷吧,他們?nèi)チ四睦铮繒惺裁垂适??片子里面看到的那個狼,還有攝像在拍那個狼,在學狼叫的,他們當時的情況是怎么樣的,為什么狼會一起嚎叫?我感覺這些懸念要比現(xiàn)在這個片子都精彩啊。還有那個小胡子盧華杰,高山攝像,這是什么職業(yè)?專門在高山上拍的嗎?怎么沒有看到宣傳上有他?怎么鋪天蓋地的都是登山家的女兒饒子君?她在這個片子里面的功能,是否在打父親牌?是個人情懷,還是宣發(fā)需要?除了引出雞湯之外,看不出比攝制組的故事更加吸引的地方。
整個片子,最尬的部分就是末尾的MV,我說的是MV——這個感覺就是音樂配個畫面,感覺是用來撐時間的,這部分應該是片子的回甘和拔高,是和主線最貼合的部分,如果在這部分的音樂間奏插入情感爆發(fā)的片段,或者蔡宇酒后的那段,是否會更能把控情緒?
這個片子拿“最佳剪輯”,我心存疑問
唯一佩服的,不是尋父的導演,也不是尋母的制片,而是攝像,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進行拍攝的攝像和高山攝像(我不知道有什么不同),他們的拍攝的故事顯得更加耐人尋味了。前排說的鏡頭語言,我覺得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能太苛刻。
這個片子,本該可以成為新的紀錄片表現(xiàn)手法,在導演和剪輯雙重失敗的前提下有點可惜了。讓饒子君這95后“執(zhí)導”,是否有點……??
還有,我很懷疑這個導演的“導”,可以看出這個導演在現(xiàn)場“演”多于“導”的,紀錄片也沒可能用過多的“導”去干預“演”,對于宣發(fā)上說的——95后的女導演拍了一部羌塘電影這個說法,呵呵,攝影組的人不罵的嗎?!
光看影片題目本以為是一部好的至少是有點意思的紀錄片,就像《第三極》那樣的紀錄片,但看過之后除了失望還是失望。
第一,作為紀錄片主題不明確。剛開始看這部紀錄片還以為電影整體是某部大型紀錄片的拍攝花絮。但是繼續(xù)觀看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部好的紀錄片要有確定的主題,就像BBC自然系列講述自然動植物環(huán)境,或者像舌尖講述中國各地美味,自然、人文、歷史、科技等等,以客觀的眼光去講述一件事情或一件事物。但是這部所謂的記錄片,既沒有講述藏北無人區(qū)的動植物,也沒有講述無人區(qū)的環(huán)境氣候,雖然這個攝制組一直在說要拍冰川,要登頂?shù)鹊龋墒钦嬲@些都是簡單的一筆帶過,當然更沒有講述森警的精神,只是出現(xiàn)一個森警講述一下也是一筆帶過,完全不知道要表達什么;電影更多的是在講述攝制組在穿越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時不時的來點煽情,突出攝制組在各種找虐之后的頑強勇氣,剪輯也是為了突出這個貌似主題的主題,整個藏北無人區(qū)成了襯托攝制組找虐的背景。這樣的一部“紀錄片”甚至還不如一部游記。
第二,紀錄片尤其是這種自然類紀錄片一定要尊重自然。這就有點像北大教授吐槽流浪地球,但是流浪地球是假的,紀錄片是真的。為了保障穿越過程,開了十幾輛車,這本身就是對無人區(qū)環(huán)境和野生動物的嚴重“打擾”。再加上為了凸顯攝制組“勇氣”這一主題,當然不可能所有事都一帆風順,肯定是要各種“意外”各種“突發(fā)事件”越多越好。就拿遇到野牦牛來說,拍攝野生動物的一個嚴格準則就是不能打擾野生動物的活動,如果是具有攻擊性危險的動物甚至只能遠距離拍攝。十幾輛車,幾十雙眼睛不可能做不到提前發(fā)現(xiàn),完全可以繞行,要是想拍攝也可以停車遠距離拍攝,可是攝制組倒好,攝制組為了顯示“意外”,在發(fā)現(xiàn)野牦牛之后,所有車輛紛紛沖野牦牛將其激怒攻擊車隊,女導演在看到野牦牛沖過來的時候甚至讓車停下。。。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教育人們保護環(huán)境,反而會成為“教科書”,這不就是當年某些人開車追趕藏野驢的翻版嘛。就算先不說野牦牛,這可是在無人區(qū),萬一發(fā)生人身傷害那后果更是不可想象。真是不知道這群人是沒有素質(zhì)是沒有常識還是沒有智商,是無知還是無恥,完全沒有尊重自然的意思,這種攝制組就不應該得到進入無人區(qū)的許可。然后遇到狼群,倒是把氣氛渲染了個夠,仔細數(shù)一數(shù)一共兩匹。先不說這兩匹狼的攻擊力如何,單就論攝制組營地,至少5輛車,旁邊還點著火,尤其后面那句“嚇死寶寶了”,這可真是把“狼來了”這個故事發(fā)揚光大了。在國外正規(guī)攝制組,要拍攝這種無人區(qū)野生動植物,攝制組成員除了要有相關攝影資質(zhì),還要有正規(guī)大學生物相關專業(yè)的碩士學位,除了更了解生物習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保護意識。就算做不到像國外那樣專業(yè),至少要有尊重。
整部“紀錄片”除了要表達女導演腳踏父親的足跡尋找父親的身影和整個攝制組經(jīng)歷“千難萬險”完成征途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外,甚至不能當一部風景片來觀看,整個藏北無人區(qū)的風景環(huán)境野生動植物都成了陪襯,浪費了那些鏡頭。能贊的就只是整個攝制組花錢找虐的精神了。。。
21歲,大三學生,一個團隊,一部紀錄電影。
95后導演饒子君,在2016年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zhàn)。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導演 饒子君
「無人區(qū)」
看到這三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跟著貝爺(貝爾·格里爾斯)去探險?”還是“魯濱遜荒島偶遇星期五?”亦或者“獨自一人,為了夢想踏出第一步?”……
貝爾·格里爾斯
在饒子君這里,「無人區(qū)」意味著對英雄主義的解析——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導演 饒子君
“我們都曾在年少時扮演騎士,但如今卻嘲笑英雄?!?/span>
與羅曼·羅蘭認為的:“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不同,饒子君通過一部紀錄電影,表明了她對「一切皆值得」的見解。
DOCO君今日跟大家分享一部通過遠征無人區(qū),完成自我和解與認知的紀錄電影——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斬獲
第六屆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jié)上“紅楓葉獎”紀錄片單元
最佳剪輯獎
無人去過的禁地
挑戰(zhàn)極限的自然環(huán)境
在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稱為羌塘的神奇土地,一片連貝爺(貝爾·格里爾斯)也不敢貿(mào)然進入的土地。
羌塘無人區(qū)位于西藏的北部,面積六十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自然保護區(qū),它與可可西里無人區(qū)、阿爾金無人區(qū)、羅布泊無人區(qū)這三個地方,共同構(gòu)成了世界上獨有的超級荒原。
在羌塘無人區(qū)腹地聳立著巨大的普若崗日冰原,這是被確認為世界上除南北極之外的第三大冰川,也是吸引制片人蔡宇(老蔡)的地方。
老蔡說:“這里的環(huán)境像極了我童年生活過的貴州,與世無爭,與日月星辰相伴。”
制片人蔡宇(老蔡)
的確,無人能及的地方必定有足以令人艷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全程無特效的畫面,讓觀眾享受到了頂級的視覺盛宴。
想要進入羌塘無人區(q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多方審批外,對個人身體素質(zhì)以及生存能力的考驗也非常大。
好在,劇組人員想法一致,報批審批手續(xù)有序順利推進,就這樣,制片人老蔡、導演饒子君一行人正式開啟前往無人區(qū)的征途。
中國特有牛魔王 兇猛野牦牛
當21歲的導演第一次深入羌塘無人區(qū)腹地并環(huán)繞“世界第三極”普若崗日冰原拍攝,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導演 饒子君
進入無人區(qū)前,劇組里的所有人都簽署了生死協(xié)議。
天寒、冰裂、設備故障、補給告急、各種致命疾病以及野獸襲擊等,讓《藏北秘嶺》劇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影片開拍時48人、16輛車挺進無人區(qū),到完成拍攝后銳減至僅剩8人3輛車。
車陷冰河,危機四伏
在40多天的無人區(qū)探險中付出了平均每1天減員1名劇組成員,每3天損失1輛汽車、付出著近乎“團滅”的代價。
擔心是種詛咒
DOCO對話饒子君
大家一定會非常好奇,饒子君第一次踏進無人區(qū),為何要將電影的名字定為「重返無人區(qū)」,
“重返”二字有其特殊的意義:
饒子君的父親饒劍峰是國內(nèi)著名登山家,但在2013年,饒劍峰在登山營地突遭意外,不幸遇難,導演饒子君渴望探尋父親走過的足跡,接近他所完成的高度,明白父親一直以來的堅持,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DOCO君有幸采訪到了饒子君,跟她聊了聊對電影、生命的理解——
導演 饒子君
1
Q:接下來還會選擇拍紀錄片嗎?紀錄片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會啊。我非常享受拍攝紀錄片的當下感和未知的隨機性。
劇情片與紀錄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劇情片會在一定的真實基礎上重構(gòu)一個故事,而紀錄片則相對真實,但紀錄片的真實也并不是絕對的,當鏡頭對準某個真實的一面時,也正錯過著另外一面的真實。而作為拍攝者的我,會有一種臨場的參與感與啟發(fā),這種微妙的感覺令我癡迷。
2
Q:你對這部紀錄電影最后呈現(xiàn)的畫面,滿意嗎?看到真實的無人區(qū),跟此前想象的有何不同?
A:對我來說,永遠都不會有滿意,因為拍攝總會有缺憾,尤其是紀錄片,總有錯過的、意外的、殘缺的。
而且我們在無人區(qū)內(nèi)的拍攝環(huán)境較為特殊,難度也更大。 無人區(qū)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給我驚喜,可能這就是與我想象中的不同, 你想象它的美有10分,它給你呈現(xiàn)的是100分;當然相應的寒冷也是一樣。
3
Q:你最喜歡電影里哪個部分的表達?有沒有考慮將片子以日記體的形式剪接?
A:哈哈,我最喜歡自己的自白(我們子君導演也是real可愛了),那句“我們都曾在年少時扮演騎士,但如今卻嘲笑英雄。”是我最想表達的內(nèi)容。
日記體的形式有考慮過,但是單純做成日記體,就會把重心放在我一個人這里,而忽視了團隊里的其他人,我想展現(xiàn)一群人,而不是一個。
4
Q:去過無人區(qū)后,對生命有了怎樣的感悟?
A:時時可死,步步求生。是我們進入無人區(qū)后的狀態(tài),登山的“臨在感”、“專注感”都是很微妙的。
那些在平原里(日常)里有的矯情和“公主病”都被無人區(qū)治好了。
當你能仔細體會自己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時候,對于生命的存在感體驗是非常強烈的。
5
Q:去無人區(qū)之前,有考慮過家人的感受嗎?他們的擔心會阻礙你去嗎?
A:擔心是一種詛咒,不要強化這件事。
危險的其實不是未知,而是你確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我們其實每天都生活在危險中,但是因為對這種環(huán)境太熟悉了所以并不以為然,無人區(qū)看似險象環(huán)生,但反而會因此更加戒備。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將在8月底登錄全國院線,在酷熱暑天,給大家?guī)硪粓觥巴感臎觥钡囊曈X盛宴。
昆明分享會的現(xiàn)場
DOCO熱紀錄 全球優(yōu)質(zhì)紀錄片觀享平臺 & 影迷社區(qū)。公眾號:docochina
DOCO熱紀錄 ? 映像現(xiàn)場 線下紀錄片主題放映+文化沙龍。 有深度、有態(tài)度、有溫度。愛上紀錄片、分享好觀點、識得真知己!
如何成為「DOCO熱紀錄 ? 映像現(xiàn)場」會員?
添加微信號:docokun,DOCO君帶你加入「DOCO熱紀錄北京線下觀影群」,不錯過任何一場放映,結(jié)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們能走出幾千公里,登上海拔數(shù)千米的高原,但心里還是只有自己的故事,還是在用城市的“文明”眼光去感受這片秘境,可惜了。另,發(fā)動了這么多人力物力冒險去拍攝頂峰,一架無人機撞毀就拍不成了?實在不知道說點啥好…真是心疼給你們賣命的向?qū)?,哪知道自己帶的團隊拍的是這玩意。感覺全片就是正片拍攝失敗,花絮剪了個片子,可以類比生孩子生出了一個胎盤。配樂引導性太強,星空鏡頭反復出現(xiàn),及21歲的女導演只是一個噱頭,沒有駕馭全片的能力。優(yōu)點是風光美,兩星給風光,一星給向?qū)А?/p>
這是一個紀錄片,感覺……隊伍里還是有很多不專業(yè)的,比如關于高反后要不要克服這個,聽醫(yī)生還是聽病人,這么專業(yè)的團隊居然發(fā)生了我身邊那樣的爭執(zhí);還有就是野牦牛頂來的時候那個女的居然讓司機別開,然后快頂上的時候又讓司機開,這就是完全不懂野牦牛的習性;居然那么大的風沙沒人用魔術巾;感覺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yè)的電影工作者,但是絕對不是戶外,登山,徒步的愛好者或者說經(jīng)歷者,他們可能都沒走過任何一條高原徒步線路,沒有那種一周以上的高原野外生存經(jīng)驗,結(jié)果就是各種下撤,最后導演說到拿著手機也能拍完,我就覺得他從一開始就應該找楊柳松、卡布、李國平這樣的知名大神,再不濟也應該通過四川登山協(xié)會找?guī)讉€俱樂部里靠譜的領隊,把都市里的普通人帶進來真的是坑。而且這個團隊紀律性極差,完全不聽命令,看了都覺得心累,這些非專業(yè)人士還在想著用寶貴的淡水刷牙,其實可以用自然的水洗漱,淡水在這里不比在沙漠便宜。帶業(yè)余的人來真的太累了,后面大家都想下撤了,雪山攀登也失敗了,感覺導演心真的很累,帶這樣的團隊太累了,走無人區(qū)隊友選擇很重要,他們的設備住宿支援都很豐富,平時民間探險俱樂部的裝備是遠遠不如他們的,但是比他們團結(jié)也比他們幸福。他們從5600左右爬6800,按理說只要能中途住一天,問題不大,當然這個和風也有關系。那個妹子確實基因很厲害,自帶不高反的基因,在沒有任何訓練準備的情況下頂著呼吸病直接上6000,在妹子中算很厲害的。但是其他人確實很作,戶外有一句話,就是日常生活中越張狂的人在自然下越弱小,是事實,最后牛逼的都是不顯山露水的,攝制組里那些男的哭成那樣是讓人不禁無語的,你們沒徒步?jīng)]登山過嗎,那還來這里,確實膽子很大,苦了導演了,帶這么一個團隊,導演哭的時候真心為他心疼,這支隊伍太難帶了,還不如去登山俱樂部招一批人。最后只剩下百分之20的人堅持下來了,不得不說選人問題太大了,其實這是一趟很具有挑戰(zhàn)的行程我們都知道,但是在選人方面卻如此草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擔憂和計劃,最后的歌聲那么悲壯,反而有點搞笑,因為這種悲壯是無意義的,自己釀下的苦果,帶著小白去這種地方可不就是送人頭、悲壯嗎,天地大美,哪有這些悲壯,只有弱小和無準備的人而已。有時候我們很好奇為什么西藏那么大,大家認知的經(jīng)過的就是那幾條路線周邊的風景而已,就是因為西藏有太多這樣艱苦,危險的秘境,其實很慶幸現(xiàn)代科技無法征服這里,才保留了這些難得的風景,壯麗的世界,外景無敵的好片子,只是隊友太弱了
1、我只對你的生命負責,不對你的夢想負責
在即將進入無人區(qū)拍攝之際,《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qū)》劇組的主攝像貴哥急性肺水腫發(fā)作,情況危急。劇組的制片人兼領隊蔡宇當機立斷,派人護送貴哥緊急下撤。期間,蔡宇說了一句話:“我只對你的生命負責,不對你的夢想負責?!?/p>
這句話是《重返無人區(qū)》劇組的冒險之旅的最高安全指示。
約 一個月的無人區(qū)之旅后,劇組減員至8人,他們最后回到了拉薩,蔡宇對著鏡頭松了一口氣:“48個人安全歸來?!眲〗M建組時是48個人,每一個人都簽了“生死狀”,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這趟旅程中喪生,但他們?nèi)蓟貋砹恕?/p>
《重返無人區(qū)》是一部有著諸多遺憾的紀錄片,但全員安全歸來使得這個劇組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劇組,而這趟旅程也將成為每一位劇組成員生命中刻骨銘心的記憶。
2、正片or花絮?
很多人看到“藏北秘嶺”、“紀錄片”等標簽,很自然認為《重返無人區(qū)》是一部自然風光紀錄片。然而,開機儀式、簽“生死狀”等場景的“亂入”,又讓人以為這是影片的幕后花絮。
是的,在某種意義上,《重返無人區(qū)》是一部“正片”與“花絮”混在一起的紀錄片。影片的“正片”部分——風光、地貌、氣候等——占影片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花絮”才是影片的主體。由于環(huán)境極端惡劣和劇組的不斷減員,劇組的拍攝工作開展得確實非常不順利,影片的最后,無人機又撞山損壞,劇組確實沒有拍攝到足夠多足夠好的素材——尤其是沒有拍攝到“第三極”頂峰的影像,至今無法填補這個空白,是這次拍攝的最大遺憾?!罢钡牟蛔?,與此有關。而“花絮”的喧賓奪主,也因為“花絮”比“正片”要精彩得多。
其實,如果你把影片看成是整個冒險之旅的紀錄,而非自然風光的紀錄,你就不會有“正片”、“花絮”混剪的感覺。
“重返無人區(qū)”的“返”已經(jīng)表明這是一趟旅程,而“重”則表明了這趟旅程是一趟“尋找”之旅。
再者,藏北秘嶺或羌塘無人區(qū)的地貌、風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壯美、震撼,影像帶給我的更多是氣候、環(huán)境極端惡劣的觀感。也就是說,《重返無人區(qū)》若單純作為一部自然風光紀錄片,其實是很難成立的,而這趟冒險之旅則具備了更多的影片的“情節(jié)”與情結(jié)。
3、兩個人的無人區(qū)之旅
在影片中,制片人蔡宇的存在感是明顯大于導演饒子君的。這是一部制片人主導主控的紀錄片。
導演饒子君生于1995年,她開始執(zhí)導這部影片時,尚未大學畢業(yè)。此前,她的執(zhí)導經(jīng)驗也是非常有限的。20出頭的她,社會閱歷和領導團隊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而整個拍攝過程又充滿了風險,她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制片人來帶著她完成這趟冒險之旅。
制片人蔡宇的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都是非常強的,他確實適合作為整個拍攝團隊的核心領導人物。每次劇組遭遇危難之際,蔡宇都是那個能夠迅速做出決斷的人,可以說,是他的堅強領導帶領著全體劇組成員安全歸來。
饒子君之父饒劍鋒是這趟冒險之旅的靈魂引領者。
饒劍鋒是中國著名的民間登山家,他于2001年開始登山活動,他的理想是登頂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2013年6月22日,他在巴基斯坦被塔利班恐怖分子殺害。遇難之前,他已經(jīng)成功登頂14座高峰中的10座。
這是饒子君心中永遠的痛?!吨胤禑o人區(qū)》開拍時,饒劍鋒離開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三年多的時間。饒子君遇到曾與父親共事的次仁頓珠(登山向?qū)Вr,還是忍不住情緒失控了。饒子君參與這部紀錄片的制作,是希望通過這段旅程去靠近自己的父親。饒子君止步6000米的時候,影片通過剪輯,讓他們父女“相遇”了,這是饒子君生命中離父親最近的一次。
我曾在深圳的一場觀影活動中見過饒劍鋒,有幸和他一起聊過對同一部電影的觀感。他是很直爽的一條漢子,很容易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jīng)五年多了,我仍記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兒五年來經(jīng)歷了何其漫長與艱難的告別。
這段旅程對制片人蔡宇的重要性同樣是不言而喻的。
和饒子君“尋父”不同,蔡宇尋找的是童年,準確地說,是偎依在母親身邊的童年。
蔡宇的童年在貴州的山區(qū)度過,他見過無人區(qū)的荒涼與惡劣,也正是這種荒涼與惡劣,讓他更能感受到母親的愛與保護。
這段旅程對于蔡宇來說,是追憶,更是自我救贖。
4、最驚險的與最失態(tài)的
在劇組“渡過”冰河之后的那天晚上,司機關師傅突發(fā)急性肺水腫,讓整個劇組陷入了危機之中。
按照急性肺水腫的治療要求,劇組當天晚上就應該安排人員護送關師傅下撤,但夜間“渡”冰河,風險極大。蔡宇頂住壓力,到天亮后才安排人員護送關師傅下撤。為了節(jié)省燃油,蔡宇只安排了一輛越野車護送關師傅下撤,這導致了部分劇組成員的擔心和不滿。但蔡宇有他自己的考量,雖然只安排了一輛車,但他遣配的三名護送人員,卻是全劇組的最強組合,這大大保證了護送行動的成功率。護送的三名人員將關師傅護送到目的地后,還要當天趕回來與大部隊會合。當天晚上,遲遲不見三人護送小隊歸來,蔡宇急得坐立不安。當他在黑夜中看到車燈的那一刻,整個劇組才算轉(zhuǎn)危為安。
這一場護送行動,表現(xiàn)的影像很少,但其中的驚險,足以感染每一名觀眾。
劇組抵達“第三極”普若崗日冰川后,扎營。
他們在營地度過了畢生難忘的一次“跨年”,每一個人都很激動,很多人都失態(tài)了。十幾天的旅程,太漫長,太煎熬,太壓抑,每個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情緒需要發(fā)泄。
他們是了不起的冒險者,但他們都必須對自己的生命以及相關的家庭負責。在旅程中,他們在夢想與責任之間,其實很難找到平衡,失態(tài)也許就是他們此時此刻的平衡。
每一個人的生命,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是他們自己的,誰也無法為他們負責。
蔡宇其實也無法為他們的生命負責,他只是做到不讓劇組發(fā)生無謂或無畏的傷亡事故,他只是把每一次決策落實到保護生命這個基本原則上。
1.我走過你來時的路,只為變成你那時的模樣;2.中年危機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鄉(xiāng)愁;3.探險紀錄片的外殼,親情片的內(nèi)涵;4.剪輯大贊。
如果只有一個理由必須看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可能這輩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這次可以在大銀幕欣賞的機會。你很難想象一個95小姑娘去了羌塘無人區(qū)拍了這么個紀錄片。從開篇就開始起雞皮疙瘩一直到結(jié)束,特別喜歡那句話,當你可以自由的選擇多了時,你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了。有時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時的勇氣,與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進行自我對話。最后太同意導演說的那些話,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幾年太過于神話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靈魂就真的被洗禮了?
1、確實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紀錄片。影片的主體并非無人區(qū)的風光,而是整個冒險之旅。2、藏北秘嶺或羌塘無人區(qū)的地貌、風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壯美、震撼,影像帶給我的更多是氣候、環(huán)境極端惡劣的觀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顯大于導演的,這是一部制片人主導主控的紀錄片。4、幾個印象深刻的段落:饒子君見故人思忘父的情緒失控、關師傅突發(fā)肺水腫后的單車之旅、止步6000米后饒子君與父親的“相遇”、跨年“慶祝”的激動與失態(tài)、劇組回到拉薩后老蔡說48人全部安全歸來。5、饒子君之父饒劍鋒是這趟冒險的靈魂引領者。我曾在一場觀影活動中見過他,很直爽的一條漢子。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jīng)五年,我仍記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兒五年來經(jīng)歷了何其漫長與艱難的告別。
整個片子,除了巴桑單車送皮卡司機往返東溫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這個導演為了紀念自己父親搞的這個,也包括制片人的母親癌癥什么的,我覺得完全無關緊要。風景是真好!
那么大群人浩浩蕩蕩進入西北無人區(qū)卻拍成這樣也真是無力吐槽。像之前的《岡波仁齊》以純路人的角度來審視這種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卻非得在紀錄片里加入本應煽情出來卻淡如水的追尋父親足跡的戲碼(不管是不是真的)就顯得蹩腳又尷尬。后半段的略帶抒情的風光片鏡頭又和紀錄片三個字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無論多嚴峻 你寫實總歸是好的 因為對于羌塘這個地方之于紀錄片中我們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樣】而不是【怎么拍得好】??傮w下來有點失望。唯一優(yōu)點大概就是這群人的勇氣吧。
說真的,他們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拍個無人機鏡頭?
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jié)的中國單元獲獎作品,樸素而真誠的冒險。羌塘真美,夢想真美。
我應該是最早看到這部電影的一批觀眾了。問了導演為什么這部片子偏向敘述,而不是風光紀錄,她說這部片子一開始沒有預設,沒有目標,只有素材,這是在調(diào)整之后最通暢人物表達最豐富的一版。觀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為紀錄片是合格的,雖然風光稍少,但人物的舉動也算是一種風光吧。里面剪輯略顯刻意,也是為了理出一條通暢的故事線,為了票房和觀眾考量也無可厚非。拿BBC來對比,就對導演要求太過了。然后處女作自動加一分。最大的問題,就是配樂太過冗雜,部分地方喧賓奪主,因為沒有預設,所以鏡頭語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緒,也沒有對他有烘托。考慮到這是第一次去羌塘無人區(qū),以及導演的回答,我還是偏向好評。四星吧。
GTS 五星風景,但拍得還不夠火候。
作為電影真是差到了極點,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動干戈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意義到底在哪里;不過路線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輯的質(zhì)量再高一些,作為班夫電影節(jié)上一部叫做“我們是如何在12月環(huán)普若崗日冰原整一周拍攝并且在最高峰上嘗試放無人機(and failed)”的十五分鐘短片或許比較合適,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觀影體驗。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導演的爸爸是誰,好像是個很厲害的登山者。
好吧,原以為是一部牛逼的風光片,其實是一部探險紀實類紀錄片,剪輯得很生澀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夠飽滿……不過這些是原因的,因為在穿越羌塘無人區(qū)過程中真正攝制組的人幾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qū)Ш秃笄诒U吓牡摹詈竽馨亚继磷詈诵膮^(qū)域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也算是一個里程碑!曾經(jīng)登過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體會到在舉步艱難的環(huán)境里還要拍攝是多么的困難!雖然成片不咋地,還是為他們的行為點贊吧!他們?yōu)槿祟惲粝铝撕陚サ挠跋褓Y料!
又一部自我感動的家庭視頻。公主與肥圓保鏢以追思為名義親臨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價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業(yè),哪怕犧牲幾個夏爾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為主創(chuàng),鏡頭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來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壓性氣勢。 有人用生命撿垃圾,有人用別人的生命創(chuàng)造…自己的榮譽
看了預告片,這種自我感動的紀錄片適合上央視,再加上“首次”這種詞更適合了。
一部集體深入羌塘無人區(qū)的紀實電影 線性敘事 看完感覺大自然的考驗反而沒有人類之間的矛盾與低迷來的更驚心動魄 從四十多人到八個人 十多輛車到三輛車 堅持與執(zhí)著讓制片人蔡宇和導演子君通過挑戰(zhàn)自我最終完成了拍攝 羌塘的風景展示確實很壯觀 也非常佩服這群向死而生的人
各方面的新手痕跡都很重,基本沒能拍出這段過程的電影魅力來。主題也比較失焦,父女情、登山夢、鄉(xiāng)愁等,看似講了很多卻都沒有重心,結(jié)構(gòu)整個都是垮塌的,在實拍中隱隱顯出一絲假。對普若崗日這樣的地方,談征服太可恥太野心,僅僅踏足,也請別失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勵分,劇組確實不容易。
8.20北京首映及見面會。從紀錄片體裁的電影語言來說有點問題,那種感覺就像這個團隊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種沒有主創(chuàng)出鏡的類似地球那樣的片子,而本片是作為拉長的花絮和拍攝實錄,所以始終會心存疑慮正片什么樣,直到后來才發(fā)覺這就是正片,這或許就是這位95后導演在把控電影語言上的生澀之處。盡管如此,此行的曲折、歷遍的艱險,主角們閃爍著理想主義光環(huán)、挑戰(zhàn)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導演與已故父親通過此行完成心靈上的修通、無人區(qū)巍然雄奇的風光、未知閃爍的獵奇,都天然有著獨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驚心動魄的影像背后的確散發(fā)出一種動人的力量,雖然最后他們沒有達成目標,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類對自然的探究,其實永遠沒有最終的盡頭。祝若還有機會重返秘嶺,早日如愿,而且平安歸來
電影主創(chuàng)們自我感動到稀里嘩啦的,電影成品呈現(xiàn)的樣貌也是稀里嘩啦的。
拍了啥?隨隊記錄混剪風光,正片流產(chǎn)了放了一場大型片花,跟大學登山隊攝影組的差距只在設備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險,但無論從戶外精神或者紀錄片角度看都太業(yè)余了,既無有效信息量,也無有價值的藝術表達。作為私人紀念還可以,外人來看就自戀滿滿催人昏睡了吧。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無人區(qū)第一次向人們留下影像,很難得。作為一個95后出生的女孩導演勇氣可嘉,自然風光畫面也不錯。但作為一部電影,邏輯和層次上略顯羸弱。好的題材,有錢有資源,卻沒把控好,有點可惜。三星鼓勵一下吧。
片子沒有刻意煽情或是賦予什么高尚深遠的意義,就是認真客觀的講述了這樣一群人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覺很真實,我左右的妹子在觀影過程中都不時長吁短嘆的,為他們感到遺憾或辛苦。本來以為片子后面會帶上20分鐘的純風光MV,么想到就是純敘述過程,略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