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當你已不是你,該如何繼續(xù)
當漸凍人這個詞突然間伴隨著冰桶挑戰(zhàn)而鋪天蓋地之時,我們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致命疾病。你會不會有突然間的不安,萬一這個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該怎么辦?是的,若是發(fā)病了,那就是不可控了,尤其這種病當前的醫(yī)療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還是治愈無望,最多是延緩癥狀,盡量延長生命,但是卻不能保證生命質量。在這樣一種境況下,你要怎么辦呢?通常來講,患慢性疾病的人很難保持樂觀,長期服藥卻也不能完全控制的那種疼痛。因著日復一日的折磨,他們開始變得越來越憤怒,甚至刻薄。所以有俗語說患病的人心焦,因而大家要體諒病人。但是我們看到的病人kate卻非常的體諒人,這與教養(yǎng)有關,這與自身性格有關,這也與愛有關。kate是一個非常聰明且理智的人,出身不凡,自身優(yōu)秀,家庭美滿。她選擇自己要做什么事,愛什么人,過怎樣的生活,并且做得都很完美。所以和Evan在一起15年之久,他們還有perfect的性愛,依舊保持自身魅力,這需要極大的對周圍所有一切事物的控制能力。她把什么都處理的井井有條,可以掌控一切,但是唯獨對漸凍癥無能為力。人不能什么都有,不可能存在完美,可以算是另一種公平的可能。當窮人得大病的時候,人們一般抱以憐憫,認為要是有錢就好了,不用那么可憐。而當富人得致命疾病的時候,有錢也沒用,一樣得死。在高質量的護理狀況下,我們也不覺得得病的富人很可憐,因為人家生活實在太好了,坐的輪椅也是電動的,還是輪椅界的保時捷。但正因為如此,卻能更深刻的感覺到無助,心理上的凄涼,你以為可以解決可以控制的,到現(xiàn)在任誰都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等死,真是太惡毒的諷刺。kate此時已無力掌控身體,但她沒有憤怒、暴躁、刻薄,她依舊很有涵養(yǎng)很溫和的對待周圍的一切,還是盡量的保持可控的范圍。她一直都是克制的,盡量讓自己不像個病人,她還希望像個正常人一樣可以掌控,這也就是為什么她把專業(yè)護理人員辭退卻讓bec留下照顧她的原因,因為前者把她當病人,后者能讓她當主子(她讓bec做的事情都聽她指揮)。但不可控的還是來了,Evan出軌了,kate第一次表現(xiàn)出失常,但很快恢復理智。kate對丈夫一夜情做出的解釋是全怪自己,然后說了一堆Evan的好,表示很愧疚,認為要成全他的生活,不想拖累他了。而其中深層含義確是,我對我掌控不了的選擇放棄。kate確實每天都很愧疚,那是建立在自己患病,丈夫依舊不嫌棄很照顧她,很忠貞的基礎上。所以當Evan在此范圍內(nèi),她再怎么愧疚,也沒說要分開(當然她知道丈夫需要快樂需要性也沒說給她找個姑娘解決一下o(>﹏<)o)。所以,當Evan沒等到她死,提前亂來了,kate出現(xiàn)了憤怒和崩潰。不可控的漸凍癥,她認了,這個確實沒辦法,但她還盡量保持自己不要像個病人,還在周旋。那本是可以控制的,卻沒控制了,這個才是真失敗啊。大家看kate對自己的控制權力是做么的在乎,以至于堅決不用呼吸機,不要躺在床上等死,死也要選擇憋死,如此任性的保持自尊讓人敬佩。
bec真是個好姑娘,心地太好。在她的陪伴下,kate真的感覺到了溫暖。因此kate會跟bec說心理話,告訴她不要偽裝啊,要選擇真正注視自己的人啦,不要放棄理想啊。這些對bec的影響很是大。kate是偽裝大專家,為了能得到Evan,要把自己裝成他喜歡的樣子。修養(yǎng)好要有點偽裝,跟那兩個看似好姐妹的bitch,還得裝友好。而重病的kate裝的太累,所以選擇和新朋友玩耍,那時她是可以做自己的,是輕松的。關于愛情的經(jīng)驗,kate告訴bec怎么選愛人,應該選擇真正注視自己的人。這個問題說到底是選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kate當初選擇了自己喜歡的Evan,為此還要改變自己去迎合,變成Evan喜歡的人,其實挺累的。而跟她說愛她,注視她,在乎她的人,她卻選擇放棄了。所以,以她經(jīng)驗看,選擇愛你的人,是正解。bec最終還真接受了這個觀點。當然這個怎么選,其實都沒有對錯之分,選任何一個都得靠后期感情培養(yǎng)和經(jīng)營,否則都沒意義。再說一點kate的遺憾吧,她想要孩子,想旅行,想彈鋼琴。這個本可以早就去做的,但是因為覺得不著急吧,還有時間等原因擱置了或放棄了,現(xiàn)在想做卻一切都太遲了。以往內(nèi)心的多種想法,不再美好,反是折磨。于是很痛苦想發(fā)泄,要尖叫??上О】上?,kate的病若是cancer,她大可以來一遍“遺愿清單”,但她得的事更郁悶的漸凍癥。那在kate還健康的時候為什么不去把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了呢?因為她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啊。我們大部分人跟kate想的是一樣的,通常情況下很多意外是不可預見的,不知道何時生病、何時撞車、何時死亡(占卜這個事就先忽略?。N覀儚某錾竭@個世界上,就知道自己一定會面臨死亡。但是沒人告訴你,你什么時候死。于是年輕力壯身體健康的人們,總會以為死亡離自己很遠,還可以有時間規(guī)劃很多的事情,慢慢去實現(xiàn)。有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去實現(xiàn)了,有的人就生成了拖延癥。當死期突然來臨,大家都慌了,有的人還能在期限內(nèi)折騰一下,有的人連折騰的機會也沒有,慘到不行。所以當世事無常,生命有限,我們還是學習大師喬布斯吧,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過,做你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老喬也是cancer之后才悟出的道理,然后分享給人們。這也難怪那個女黑人死后,她丈夫致辭,說生病的這四年是他們最好的四年,因為時日無多,沒那么多可浪費,一切都要完美呈現(xiàn)。事情是這個么事情,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是怎么做,決定權還是在自己。
同樣是Swank的作品,《百萬美元寶貝》里的女拳擊手,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后選擇死,死的比較坦蕩。而這部中的死無疑是遺憾的,好在最后還爭取到了可以自我了結的權利(安樂死也不容易做到啊),雖然憋死很痛苦,但是自己掌控生死,死的體面有尊嚴,也算圓了最后一個能實現(xiàn)的心愿了吧。生命尊嚴的話題太沉重,沉重到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而這個問題本身也是矛盾重重。是要堅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罔顧生命質量,還是保持生命質量,放棄堅持到最后。這對病人本身對家屬都是難題。例如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該如何抉擇,選擇在不能自理前自殺,提早結束痛苦不拖累家人,家人會難過愧疚。選擇熬到最后,自己痛苦不說,家屬也是疲憊不堪,但好在家人會心安理得。但無論怎樣,這個決定或選擇還是自己來做比較好。家人要做的只是尊重你的意愿。那這兩部作品都符合這個觀點,自己的生死自己來,痛苦到最后為哪般!
Bec給我一種KatDennings的既視感,但不夠豐滿誒,所以不夠美,哈哈。她和Swank搭戲有點被壓,還是放不開的感覺。Swank顏值一直也不高,靠演技得影后的主,表演技術無可挑剔了,看起來各種到位。影片雖然拿漸凍癥做噱頭,卻沒能做出新意。全篇溫和流暢,沒有太激烈的碰撞,本可以撕逼大戰(zhàn)爆發(fā)一下的情節(jié)也只是點到為止不去展開,后半部分情節(jié)還顯得有些拖沓,最后煽情了一番就結束了。哦,那個妹子哭的還真是惹人憐~~~~(>_<)~~~~ 。中文片名翻譯成溫暖漸凍心,側重于講溫情感染,而英文名《You're not you》直譯是《你不是你》,貼近于《依然愛麗絲》《Still Alice》。這兩個題材又有一些相同的表達,當你迷失了自己,該如何繼續(xù),如何選擇。所以我認為此片的本意是側重如何正視自我的問題,而非圍繞溫暖展開。
0:25念昔人已逝
2 ) ALS 帶不走尊嚴
關于 病人尊嚴的一部電影,人之初性本善,找到理解你的那個人,讀懂你的那個人,就是我們一生要做的。
I see the one that you want me to be.
Promise me, find someone who reads you.
驚奇的是預告跟正片透漏的信息完全不一樣,很多人以為是講女同的,但其實是一種超越友情,相知相惜的知己的人生旅程
3 ) 最后的生命,最初的綻放
對漸凍(ALS)人,這些年只是那個挑戰(zhàn)冰桶的接力游戲,讓這個奇怪又殘酷的并進入到了非特定人群的視野。但我懷疑,大眾在饒有趣味地以看游戲的心態(tài)看那些響當當?shù)娜宋镏啵嬲龑LS這個病及病人的關注會有多少呢?
這電影是沖著希拉里斯萬克去的。
說真,作為一部電影,它并非那么“好看”,比起斯萬克以往眾多佳作,也并不那么好。但里面展現(xiàn)的ALS病癥及漸凍人所承受的痛苦,值得關注。
在醫(yī)學上,有“ALS是絕癥中的絕癥”的說法。我不清楚其他眾多絕癥都是怎樣的,但這說法某種意義上說明ALS確實恐怖且殘酷。這并非說它單向發(fā)展,沒有任何可逆的可能,也并不是因為發(fā)病后只有3-5年存活期,而是病人能一直神智清醒地目睹自己的死亡過程,并以一種強烈的方式結束:呼吸衰竭。這不難想象這種方式的痛苦,如果實在想象不到,那隨便找個塑料袋將自己的頭罩住,不用1分鐘就能感受到漸凍人死亡的瞬間。
這場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袋c就在于失去生命之前,還有什么會失去,比如家人、比如婚姻,比如朋友,比如尊嚴。
但整場電影在感情的表現(xiàn)上顯得挺粗的。
ALS破壞運動神經(jīng),連吃喝拉撒的自理能力都會完全喪失,因此對于一個完整的人而言,這是一種極其難堪的生存狀態(tài)。這就很好理解凱特發(fā)病后,為什么拒絕了家人朋友的相聚,為什么掙扎去做那些她已無法完成的簡單動作,為什么丈夫無微不至的照顧,于她是透不過氣的壓抑——當然這也是出于愧疚。她是一個沉重的負累。但她無法逃開,上流社會的教養(yǎng),讓她始終保持舉止優(yōu)雅、打扮得體。那個熟悉的世界對于她,就是一種無法釋放的壓力,她成為了一個“受氣包”,接受所有人的憐憫和異常目光,同時盡量不給別人造成影響,不在眾人面前出丑。這既是他們所認識的教養(yǎng)表現(xiàn),也是她保持尊嚴的努力。
于是,突然闖進來的與她世界完全顛覆的貝克就成了她的拐杖和釋放的出口。
貝克不像其他人“小心翼翼”,會很沒教養(yǎng)地毫不掩飾表現(xiàn)出“她異?!钡恼7磻?,這令她自我感覺不被當成病人。在她能真正坦然接受ALS之前,需要有人幫她一把,而不是無用而虛假的安慰。
凱特感情的爆發(fā)點,是將累積下的痛苦、憤怒、壓抑、恐懼等等全部復雜心情化作一聲沒有幾分貝的吼聲,這也是全場劇感情的爆發(fā)點。不過這個爆發(fā)點,與斯萬克以往作品比,不那么感人心弦。是鏡頭角度的問題嗎?雖然劇中角色特點決定了那聲是安靜無力的,主要靠表情。但我想起她另一部作品《百萬寶貝》,那場電影感情的爆發(fā)點,我認為出現(xiàn)在最后。那時在呼吸罩、黑暗的遮掩下,表演幾乎沒有表情,聲音也基本缺失,只剩眼神了,但那一場戲感情極飽滿,將前面醞釀的感情在那一刻爆發(fā),極富沖擊力。
ALS進行的過程,也是凱特逐漸認清感情和自我的過程。
凱特反復提到過去,那個真正看見了真實的她的人。她終于明白自己選擇的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人,做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或許正因為如此,伊凡的無微不至才會給她帶來那么深的愧疚和負擔,才會得知其偷吃后,馬上決絕離開,沒有任何商量余地。分開于她是一種解脫,兩人沒有感情上的牽絆了。因為兩人之間不存愛著真正的愛,因為在她看來,他愛的只是理想中的她。因此,病友夫妻在這里,便成了一個明顯對比。
(但其實,超過15年的感情,也已應該進入家人感情的階段了吧,難道家人不更能互相扶持嗎?雖說她那老媽老爸是那樣子。在這些地方上,老美總愛夸大男女感情,好像其他感情就不是感情似的——如果該種感情不是該片的“主旋律”的話。)
也是直到這個時候,生命剩下短短幾個月的時候,凱特才能真正隨心所欲地表現(xiàn)出對自身處境的無望和坦然,這是她生命真正的釋放。無所顧忌地大叫大笑,不顧異常眼光坐輪椅出外,在公共場合隨意亂跑,安心吸大麻,憑心情咒罵,再也不用優(yōu)雅地安靜地呆在別人期待的模式里難受——圣誕節(jié)那晚是最后一次了。
因ALS,凱特迅速失去生命,可她的生命,也在最后的時光真正綻放了。
或者,這就片名“YOU ARE NOT YOU”意義所在,而不僅僅指病人和看護人之間關系與感情。
4 ) 是誰給感覺起了名字?
五個月前看的生肉,快結尾的時候哭的快瞎了,也許是因為第一次看漸凍人題材的電影,但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她們來越發(fā)升溫的情感,以及到最后爆發(fā),雖然有些詞兒沒有聽懂,但還是哭了。
發(fā)現(xiàn)人和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很奇妙,也運用孫燕姿的一句歌詞:“是誰給感覺起了名字。”,因為看完了哭完了我也沒能分辨她們之間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啊,想到就覺得人和人之間的感覺越發(fā)奇妙,如果真的想分辨那我分不出。哦,又要說是信任了,恩當然有信任,可是信任只是一部分,因為每種感情都包含信任。所以很奇妙,電影很棒。
看到有個豆友說是女版《觸不可及》,可是我覺得這沒法比較,首先法國人和美國人的性格已經(jīng)千差萬別了,但是說道《觸不可及》有一點加分的就是音樂,正片的高潮就是跟著音樂跌宕起伏,可是你再看看《You are not you》,你再相比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平淡很多,可是在情感的描述上卻更加詳細,在每個演員的表情上的特寫每一滴眼淚都非常細致,而《觸不可及》卻沒有這么多,但我更喜歡《觸不可及》。
永遠都會有一幕是goodbye time,而這永遠也是全片的高潮,《觸不可及》是這樣,這也是這樣,兩部片都做的非常棒,所以很推薦觀看。
就不區(qū)別她們他們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感覺了,不知道是誰那么有聊給感覺起了那么多名字。
5 ) At Least I'm falling forward
片尾Bec 終于唱了一首歌,這是其中一句歌詞。
算是Bec自己對人生一個階段的總結吧。她的生活因為Kate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也漸漸找到了自己。
ALS和重癥肌無力有些癥狀比較相似,比如吞咽困難,發(fā)音含糊,嚴重都需要呼吸機維持生命,但是肌無力可以控制,ALS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 我媽前幾年患上肌無力,最嚴重的時候上眼瞼下垂,嘴有點歪容易流口水,吞東西困難,走幾步就特別累……提這個只是想說,希拉里斯萬克的表演真的超級棒,她下垂的嘴角,從電影開始到電影結束的四種嗓音,手指難以伸展開來,她都讓人真實地感受到一個患ALS病的樣子……
片中最后Kate還是離開了,臨終前她對Bec 說now Go out Go on.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Go out .城市里的我們只想宅在家玩手機,只有固定的幾個朋友,我們都忘了如何去bond people. 我們讓自己越來越孤單. 而Go On,是希望我們可以活下去,不管多么糟糕.因為我們可以表達可以感受,可以去做.不要拖不要等不要讓自己永遠不能清醒.
就好像男主給女主表白的那句話一樣:I like me better when I with you.
6 ) 接受了死亡而活著
開頭就讓我平靜下來,一個半小時中感受到歡笑 淚水 不甘 掙扎 ,直到接受了死亡而活著,沒有奇跡,沒有意外,很普通很真實,一個漸凍人的結局.淚流不止.
主角不是在找看護,是在找朋友,而且是在找互補型的朋友。
故事非常的平庸,情感流露也顯得很直白,留白空間不大,頂多只能說沒有出什么差池,不過也沒有什么亮點。希拉里·斯萬克和艾米·羅森演得不錯,但撐不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導演太急功近利的想要靠情感來彌補平淡的劇情,兩個女主角之間的友情進展得有點神速了,始終欠缺較為強烈的化學反應。最后很心塞。
She's pretty amazing. It's not meant to get you cry but you'd find yourself cry like a baby in the end. Talking about how one life could affect another. 20/1/2015 with Nichlas.
關愛漸凍癥題材,《觸不可及》美國版,套路與前者幾乎一樣,漸凍人Kate與不靠譜看護Bec的相處點滴,從不對搭到相知相靠,過程還是迸發(fā)出不一樣的感動。原聲音樂是我近期看過的電影最喜歡的一部,與我契合。結尾Kate因為漸凍癥離世,Bec緊緊相擁,悲傷難過溢于言表,看的人不覺淚早已潰涕
Sometimes you can do nothing about the disasters in your lives. But you have to know what you really want and care.
這種陪你走完生命最后的路的題材呀。能遇到這樣的無論如何都尊重你意愿的朋友,真的很幸運。并不希望你的生活因為我而變得支離破碎。為什么我們總是追逐那個并沒有注視自己的人?
又是一部DEEP TOUCH的虐心片,希拉里不愧是影后,這種角色真是駕輕就熟,漸凍病人演繹的真好,貝克的年輕女演員居然是當年歌劇魅影里的小清新,我說怎么那么眼熟呢,喬什在這里的表現(xiàn)也不錯,雖然戲份不多,感覺他就是那種情感豐富的大男人,比較會真情流露,整體比依然愛麗絲要感人!
<觸不可及>式的角色設定和套路,兩位主角之間卻擦不出火花,這很大程度上是劇本平庸和選角失敗造成的。斯萬克的表演依然很優(yōu)秀,但艾米羅森、杜哈明像進錯了劇組。不過在去年夏天火熱的冰桶挑戰(zhàn)之后,本片絲毫沒有受到關注,比較可惜~
女版《觸不可及》,大姐幾乎完全還原Shameless中的表演,Josh依舊帥無邊界。
女女版“觸不可及”。都是漸凍癥患者,兩屆影后Swank演得其實不比小雀斑差。比較雷人的是Emmy Rossum完全照搬了她在“無恥之徒”里的角色和表演。男主實在太帥,我每根頭發(fā)梢都因為他而立起來…
感覺就是按部就班的,沒有什么特別的,但也不很生活。就是感覺是在按著劇本演,打不動我。
開端聚會伏筆,他說:“在大學的時候,她拒絕了我三次?!彼兀骸八藘赡陼r間才注意到我。”后來她說:“那天晚上,我從你眼中看出,你并不懂我,然而,我一直想成為你眼中的那個人?!睙o可否認的相愛,可是,愛不如懂,愛而不懂會累。
患有ALS的凱特,遇上一位略不著調的護工瑞貝卡,看似不搭對的二人,建立深厚友情。和《觸不可及》一樣的套路,但又有不一樣的感動,“冰桶挑戰(zhàn)”火了整個夏天,如今也銷聲匿跡了,但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再關注「漸凍人」。他們需要的是持續(xù)的關注和幫助。
在飛機上為了防止看眼花繚亂的動作片而暈…給了我太多太多的驚喜與溫暖了!?。∮捌旧淼臉撕炓沧屓讼氲搅藥啄昵暗摹氨疤魬?zhàn)”!不單單局限于病人,也加入了一些很肥皂的愛情線!在各種“積極活下去”的勸導中也提供了一種“尊重患者意愿”的角度!同時也對于“身邊的對于ta的關愛”是否也是一種歧視進行了一定探討!配樂很好聽,開頭居然有我超愛的小眾德國女歌手Lena的Stardust,差點在飛機上尖叫!丈夫的“背叛”與回心轉意,看似不靠譜的“護工”細心呵護,還有病友的樂觀態(tài)度也都算是最后的“臨終關懷”!最后抽離音響靠配樂與無聲,看口型‘I'm here’真的哭死!片名You're Not You不單單是患者凱特自己的宣言也是對貝卡關于自我認知的忠告!/不過話說回來,竊以為“臨終關懷”不香嗎???
為了大姐Emmy Rossum而來……主要是為了關注大姐的表演。ER身上依舊有Fio的影子,不過在結尾演出了Fio身上罕見的悲哀。(雖然我還是覺得Shameless洗衣店天花板掉下來那一段太過神了)故事結構像《觸不可及》同樣是一個殘疾人和護工的故事。
從去年夏天開始蔓延的冰桶挑戰(zhàn)。然後人們關注到了還有這樣的一種病??墒沁@個片子演員都是好演員,為何感觸不太深···
身邊有個相熟的人,很不幸的也罹患ALS,說不上多熟的關系,但想到他,想到他的家人,總是心里酸酸的。到了影片最后Kate離世,Bec緊緊得抱著,我也眼淚止不住得流。雖然故事有一點點牽強,可仍不失為一部好片子~
患者和護工的友誼:患者教護工成長,如患者相反面的護工又教育患者變得狂野。護工的心態(tài)轉變有點快?;颊叩难菁家恢痹诰€,但是斯萬克的臉太男性化,所以我有點跳戲。配樂不錯。教育我們:找一個懂自己的人。
是不是學法國人的那部片呢??? 騙騙小姑涼眼淚還是可以的。
兩個女孩,一個因絕癥將不久于人世,一個正在上大學,各種放縱不務正業(yè),小的應聘作大的護工?;ブ?,大的按自己的愿望離開了,小的也終于明白了該怎么活!一個明知將死的病人究竟該怎么活呢?這里的婦主仍是百萬寶貝中的心態(tài),不自由勿寧死,放得下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