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jié),回顧各大王牌綜藝名場面,一起歡樂過新年。
INS賬號earth發(fā)布的一個視頻,從1984年到2020年來這三個地方的變化,因為人類活動越來越荒蕪了。人類停止活動,給自然一個呼吸的機會 ,但是過后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約6600W年前
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了75%
然后發(fā)生了什么呢
地球又一次迎來了蓬勃的發(fā)展
恐龍??存在了幾億年
最終留下的也就幾塊化石
地球一直在改變
它不會在乎誰滅絕誰誕生
一直正在掙扎的始終都是人類自己
不要再以地球之名行事了
人類能毀滅和拯救的也只有自己
克制自己,可能延續(xù)的更久
繼續(xù)瘋狂,還有其他物種接力
萬物霜天競自由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自己太當主人了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前段時間,為慶祝世界地球日,Apple TV+推出了一部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
記錄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全球各地的變化,主創(chuàng)把全球集體居家這一行為稱作“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實驗”。 全程畫面相當之治愈,清新干凈,帶觀眾一覽不能出游的這一年里,地球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看得我是熱淚盈眶,恨不得立刻背上麻袋去雪山腳下?lián)炖裉煲卜窒斫o大家。
疫情來襲,全球大量居民被迫居家之后,人類行為對城市、自然的干預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空氣在短短幾天時間內(nèi)變得清新起來。
美國洛杉磯迎來了近四十年來最晴朗的天空,中國很多城市的霧霾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驅(qū)散開。
而在全球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印度,在霧霾之后隱藏了三十多年的喜馬拉雅山脈第一次露出真容。
人們激動地爬上房頂,面對山脈大喊著“Mountains. Mountains”。
這是很多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從這個角度看見這座雄偉壯觀的世界第一高山脈。
在其他城市,人流量減少了90%以上,一些動物也開始享受城市生活。
全球各地什么野豬、河馬、胡狼甚至美洲獅都在街道上出沒。
也有人為原本就跟城市共生的動物操起心來,比如日本奈良的梅花鹿。
經(jīng)過一千三百年的磨合,奈良的梅花鹿已經(jīng)非常習慣生活在城市當中了。
哪怕沒有任何管理機構(gòu),每年上千萬游客的投喂,讓城市里的鹿過得十分舒適。 米糠餅干已經(jīng)成了它們食物中的重要部分。
但疫情在一夜之間帶走了這些梅花鹿的“外賣”,它們中間也確實經(jīng)歷過無處覓食的迷茫,但很快,它們靠著“前輩”的經(jīng)驗和本能回到了曾經(jīng)覓食的草地。
更有趣的是,“辟谷”之后的梅花鹿腸胃健康狀況還得到了改善,比游人如織的時候好了不少。
塑料等垃圾也隨著旅游業(yè)的蕭條而減少,梅花鹿誤食垃圾死亡的風險也大大降低。
原來是人類自作多情了,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人類,動物們反而會生存得更好。
與隔離防疫相伴的,是全球旅游業(yè)的折戟。
全球旅客人數(shù)同比下跌90%,人類的退場給了生物喘息的機會。
城市里,交通噪音減少了70%,美國舊金山的白冠雀迎來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最好的繁殖季。
不再有喧鬧的車馬聲、人聲阻礙它們求偶發(fā)出的信號,白冠雀有了更多更好的繁殖機會。
而在海洋中,雌海龜每隔兩到三年就會回到它們的出生地產(chǎn)卵。
近年來全球海龜數(shù)量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們不愿意到人滿為患的海灘上產(chǎn)卵,而且很多海龜卵和海龜幼崽,在人類行為的干預下也很難長大。
制作團隊跟蹤了位于美國弗洛里達州的赤蠵龜產(chǎn)卵地,雌海龜也終于等到此生最不受干擾的一個產(chǎn)卵季。
往年,雌海龜筑巢產(chǎn)卵的成功率僅為40%,在沒有人干擾的情況下,成功率驟增到了61%。
游人和航運的減少使太平洋比以往安靜了25倍,座頭鯨在海洋中的交流也比以前更多、范圍更廣。
遠距離交流不成障礙之后,成年鯨魚也敢于離開自己的孩子,去更遠的海域捕食。
還有肯尼亞的獵豹,因為體型、力量不占優(yōu)勢,獵豹一般都會在距離幼崽幾百米的地方捕獵,狩獵成功后,它還得守在獵物旁邊,避免其他腐食動物趁虛而入。
在這種時候,獵豹能發(fā)出一種獨特的啾鳴呼喚幼崽開飯。
但在過去,圍觀的游客影響了這種啾鳴的傳播,草原變得寂靜之后,成年母豹呼喚幼崽這件事也變得更加容易。
據(jù)統(tǒng)計,非洲僅剩大約七千只成年獵豹,疫情前也只有三分之一的獵豹幼崽能生存,而疫情提供的小假期,無疑為這個種群數(shù)量的增加,做出了極大貢獻。
其實不僅是生物,人類活動減少也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了約6%,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降幅。
地殼活動頻率也因為工業(yè)生產(chǎn)的減少而下降。
但封鎖不會一直持續(xù),人類最終還是會占領這些地方。
研究人員提議赤蠵龜海灘或許可以每晚停止接待游客,供海洋生物休養(yǎng)生息。
太平洋上或許可以實行限速來減少海洋噪音,哪怕是在非洲野生動物園,游客也需要注意行為舉止乃至音量。
雖然明知道這只是美好的希冀,但我還是幻想,人類真的能從這場災難中學到些什么。
畢竟,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地球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比當下更嚴酷的歲月,依然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摹?/p>
地球已經(jīng)45億歲了,人類文明于它而言,只是生命里的微不足道的插曲。
都說到這兒了,不得不提的還有另外一部與地球生態(tài)有關的紀錄片——《人類消失之后》。
這部紀錄片通過一個有趣的設定,從側(cè)面反映人類作到最后,傷害的只有自己。
紀錄片假定全世界的人類原地消失,地球上會發(fā)生什么事。
首先,在沒有人力維護的情況下,電力很快會消耗殆盡,地球上所有機器逐漸停止運行,大多數(shù)人工飼養(yǎng)的動物和寵物很快就會死去。
剩下的動物逐漸入侵城市,大自然逐漸奪回它對陸地和海洋的主導權(quán)。
而人類留下的最有殺傷力的遺產(chǎn)恐怕就是“核”。
人類消失之后,一般核電站大概能純自動運行七天后。
七天后,核電站的備用燃料耗盡,蓄水池溫度上升,無法繼續(xù)冷卻使用過的核廢料。
仍在持續(xù)反應的核廢料會導致電站爆炸、開始泄漏致命元素,僅一座核電站的輻射量就會超過廣島500倍。
但這些由于人類消失對地球造成的破壞終會消失,地球僅需要三十年就能把這些有害元素代謝掉。
之后,一切人類文明的印記逐一被腐蝕,人類花了一萬年改造自然,自然只需要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就能抹去幾乎所有人類留下的遺產(chǎn)。
這就像當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之后,所有居民搬遷,切爾諾貝利被判定在未來兩萬四千年內(nèi)不適宜人類居住。
然而,僅僅三十多年之后,切爾諾貝利又是一片蔥郁,各種野生生物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繁衍生息,核輻射于它們而言好像形同無物。
回到《地球改變之年》這部影片,疫情于人類而言毋庸置疑是一場災難,但于大自然而言,卻是難得的調(diào)整狀態(tài)的機會。
我不由得想起中世紀在歐洲肆虐的大瘟疫。
瘟疫奪走了當時歐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深刻地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
災難之后,歐洲迎來了思想解放、藝術(shù)昌盛的文藝復興。
這場災難目前看來當然沒有像中世紀的黑死病一樣,導致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正如紀錄片結(jié)尾提到的,這場疫情也讓人類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和大自然的連接是如此深刻緊密。 而當下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供我們重新思考究竟應該如何與地球上其他生物共存。
畢竟,我們對地球造成的一切傷害,有朝一日都會回報到人類自己頭上。
最后,強烈推薦大家去看原片,欣賞這波視覺暴擊!
從喜馬拉雅山南側(cè)這個難得一見的角度欣賞這座山脈,看看座頭鯨集體狩獵的壯觀景象,也看看可愛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獵豹幼崽。
我也決定了,保護地球,就從下一次點外賣不另附餐具做起。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阿蘇
剛開始接觸自然類環(huán)保類的紀錄片時幾乎每一部都喜歡,自己似乎在這一類影片的觀影中保持愛的能力~后來漸漸發(fā)現(xiàn)很多影片較主觀地煽情,就看得少了。
這一部是將疫情和環(huán)保主題結(jié)合,描繪疫情給人類帶來經(jīng)濟倒退、自由禁錮和生活不便的同時,對地球以及地球上其他生命體的影響。
諸如,自然界速度的代言家獵豹,有著體型小力量不足的缺點,他們通過快速奔跑獵取到的食物,無法拖回去喂食相聚較遠的獵豹幼崽,于是只能低聲呼喚幼崽前來匯聚。在非疫情期間游客樂于觀看獵豹捕食的場景,但人類帶來的噪音阻礙了獵豹直接的交流,使得他們溝通異常困難,直接導致了獵豹幼崽存活率低。在疫情期間,這種人類的干擾消失了,獵豹這群草原原住民得以喘息。
又如,印度賈朗達爾的人們在疫情封鎖12天后,居然看見了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的山頂。
影片伊始即拋出了鮮明的觀點:當人類被按下暫停鍵,地球卻得以重新呼吸的機會。那有沒有一些動物因為人類活動減少而不適應了呢?其中提到了日本奈良的梅花鹿。似乎剛開始它們是點不適應,沒多久年老的梅花鹿就憑借記憶帶著鹿群找到了多年前它們賴以生存的草地,啃著更新鮮更原始的食物,生存完全不受影響了。
影片的最后講到印度的大象,從大象洗劫莊稼農(nóng)田,到村民為大象種田,人類和大象和平相處。然而這應該只是暫時的平衡,一種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生存對其他生物產(chǎn)生影響,現(xiàn)在是人類發(fā)展太快影響到了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是換其他某一種生物強大,一樣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環(huán)境的。印度的大象如果無限增長起來,大象專用田不夠吃,前面那種平衡就會被打破了。
作者: Bind
對人類而言,2020絕不是一個好年。在短暫的365天里,它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實在太多了。
疫情、山火、戰(zhàn)爭、動亂、美國大選真人秀,任誰看了都想說一句「2020去死」。
但對動物而言,2020似乎是大自然奇妙的贈予。這一年,它們享受到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輕松。當人類被疫情困在家中,不再受到干擾的生靈們讓地球展現(xiàn)了原本的樣貌。
去年年初,隨著疫情的蔓延,世界各地的交通陷入停滯,全球噪音剎那間便因此減少了70%。
沒了汽車喇叭聲,這個繁殖季格外寧靜,城市中的鳥兒一展歌喉,以人們聞所未聞的音調(diào)迎接著這不一樣的年份。
城市中吵鬧的汽車消失了,水面上龐大的輪船也不見了蹤影。
沒有一絲突兀的人類噪音存在,水面下的一切都平靜了下來。
在往常人類大搖大擺的日子里,水下世界就像在外放抖音一樣喧囂。
因為船只噪音的影響,鯨魚難以和遠處的同類交流,甚至不能遠離幼崽去覓食——它們害怕聽不到孩子的呼喚。
而當一切船只銷聲匿跡,鯨魚們在水下的交流明顯增多,憨憨的它們變成了「話癆」。
雌性鯨魚也可以離開幼崽,共同計劃捕食,數(shù)頭鯨魚同時吞食魚類的畫面震撼人心。
在這更適合交流、更易于捕食的環(huán)境中,鯨魚幼崽也更能茁壯成長。
平日里在城市中熙熙攘攘的人類,時不時倒也喜歡去「親近自然」,然而這種「親近自然」的行為其實相當自大和獵奇,還可能會給動物帶來滅頂之災。
往年的旅游旺季,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qū)擠滿了開著吉普車的游客,人們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獵豹捕食的名場面,只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人類帶來的這些噪音嚴重影響了獵豹的生活,增加了它們的生存難度。
獵豹作為快如閃電的「刺客」,在力量方面其實是遠不如獅子和斑鬣狗的,尤其是后者,經(jīng)常仗勢欺人,不僅偷搶獵豹的食物還會殺死獵豹幼崽。
所以當雌豹捕食成功想要呼喚幼崽時,為了不被敵人發(fā)現(xiàn),聲音通常不大?!赋燥埩顺燥埩耍 惯@樣簡簡單單的一個信號,因為游客的噪聲干擾,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成功。
2020年沒了游客的身影,獵豹的交流變得暢通無阻,幼崽被敵人捕食的幾率大大降低,這群本就數(shù)量稀少的草原居民得以喘息。
往年保護區(qū)的游客多,海灘上的游客更多。
美國佛羅里達海岸,每年回到海灘筑巢的海龜常年受到游客干擾,想安安穩(wěn)穩(wěn)下個蛋都難。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人類對海龜?shù)挠绊懹卸啻?,但苦于沒法(沒錢)關閉海灘,一直研究不了。
2020年天降機會,研究結(jié)果終于得出。
沒有人類出沒,海龜筑巢成功率上升20%,直接到達了前所未有的61%,這對于已經(jīng)瀕危的海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視角轉(zhuǎn)到南非的開普敦,這里的海灘上生活著非洲唯一一種企鵝——斑嘴環(huán)企鵝。
和世界上其他的同類一樣,它們撫養(yǎng)幼崽時需要千里迢迢下海捕魚,然后回巢反芻喂給雛鳥。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它們吃進去的食物重量會達到自身體重的15%。
但在往常,它們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原因只有一個:
游客實在太多啦!
海灘上密密麻麻的的游客,讓很多下海的斑嘴環(huán)企鵝不敢上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們只得早上出門捕魚,晚上等人散了才能回家,絕對是企鵝界的苦逼996,而雛鳥也只得餓著肚子天天在家望眼欲穿。
疫情之下,游客驟降,斑嘴環(huán)企鵝每天都能早早回家,說不定還能多捕幾次魚。
往年喂一個孩子的都費勁的企鵝家庭,現(xiàn)在養(yǎng)對雙胞胎都綽綽有余。
野生鯨魚,野生獵豹,野生企鵝……野生生物沒了人類會更好,那被人類喂食的動物呢?
奈良的小鹿可以說是世界聞名,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每天都等不及投喂這些可愛的家伙們。
當游客消失,沒餅吃的小鹿們一開始的確有些惆悵:餅呢?
不少人擔心它們會餓死。
可生物的本能指引著它們的方向,在老鹿的帶領之下,鹿群開始了在混凝土叢林中的長途跋涉。
小鹿們在奈良尋找廢棄的土地,在雜草橫生的城市角落尋回了自然本性。
沒了人類,動物們并不會餓死,搞不好多吃草還更有利于鹿的身體健康。
金錢豹在白天出沒了,河馬、胡狼上街了,犀牛的數(shù)量變多了……
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2020年它們生活的改變乃至整個地球的改變都在說明一個道理——天下生靈苦人類久矣。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擁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力量和智慧。
所以人類能夠研究自然界的奇妙,但也需要承擔起照顧其他生物的責任。
印度阿薩姆邦,每到莊稼成熟的時候,很多大象「劫匪」會下山破壞農(nóng)田,搶食莊稼。
之前當?shù)鼐用褚恢边x擇以暴制暴,大象和人類在這場長期的對抗中都流血無數(shù),卻依然無法解決問題。
2020年,村子里很多打工人因為疫情回到了家鄉(xiāng),這些忽然多出的勞動力讓村民有了一個全新的想法——給大象種田。
通過開墾土地,他們在農(nóng)田外的大象的必經(jīng)之路上種植了許多生長快速、經(jīng)濟價值不高的作物。
饑餓的大象就這樣遠離了人類的村落,長久的「人象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了,周邊的村子也都準備學習這一做法。
所以說,有著更高智慧和力量的人類是能幫助動物的。
真正可怕的,是人類不自知的自私和自以為是的囂張。
人類以為自己能和生物和諧共處,卻處處像個巨嬰毫不讓步,還自認為是個大善人。
船只開慢一點、不去圍觀獵豹、海灘每年關閉一段時間,這些舉措會對人類生活產(chǎn)生天翻地覆的影響嗎?不會,但會大大改善動物們的生活。
事實上,這么多年來人類只是欺負動物們不會還擊罷了。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人類無法和朋友、家人交流,無法哺育孩子,最慘的是有家不能回,估計早該罵罵咧咧了。
但動物不會,它們不明白人類自私自利的行為,或許壓根不知道人類是什么,它們只知道,自己的生存變得愈發(fā)艱難和危險。
疫情來襲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很多動物享受了幾十年未曾有過的安寧。
但疫情終會緩解,2022、2023等等未來的日子總會到來,這份安寧能維持多久呢?
前有烏克蘭劫匪舍身安利《地球公民》,希望人類能人道地對待動物,減少殘忍的虐殺;現(xiàn)有《地球改變之年》狠狠打了人類的臉—— 沒有人類活動,地球會更好。
人類需要反省,想想自己某些無足輕重的生活方式,到底傷害了多少生靈。
疫情終究是一時的,但人類退出動物們的生活可以是長久的。
疫情終會過去,然后呢?
旅游業(yè)反撲,工業(yè)生產(chǎn)恢復,燃氣排放回歸,海洋捕撈繼續(xù)……這么大一個車輪,不是說停就能停下來的,況且又有誰能真正停下來呢?先喘一口氣,然后再變本加厲。
一直有這么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活動消失,地球會怎么樣?以前我們不知道答案,只能靠猜測?,F(xiàn)在與那時唯一的區(qū)別就是,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答案。也僅僅只是知道了答案而已。
也許2020年就是從今往后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美好的一年了。能有這樣一部紀錄片來記錄下地球的樣子,很幸運。
人類以后沒事就在家宅著吧。
看到奈良的鹿還有非洲的獵豹叫人流淚。但是聽到African Jackass Penguin又不好意思笑了。開頭是空蕩蕩的城市,結(jié)尾是自然環(huán)境,都是對稱的布局,但相互呼應。這個世界太美了。
給人類的兩點建議:1.別生了別生了 別生了別生了 2.早日進入母系社會
整個文本主旨翻譯成一句話就是:人類影響力減弱的一年使得地球重歸美好。艾登堡爵士的滅霸主義傾向越發(fā)明顯了。
沒有人類打擾的自然美得讓人驚嘆。人類確實應該謙卑一點。
家里悶的第16個月,能換來幾只平安長大的企鵝/海龜/獵豹cub也值了!
我深知這改變背后有很多人離開世間的悲痛事實,這是硬幣的背面,但這場疫情是人類無可避免需要付出的代價,只有我們汲取教訓更好地尊重地球敬畏自然,才能告慰這些被randomly chosen的人類同胞們,否則他們真的die for nothing了;以及才能讓后代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悲劇。在聽到” In many cases, they’re actually better off without us”我是難過的,雖然David是以非常雀躍的語氣在說,但這句話也證明了,在過去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我們整體與自然界是決裂開來的較對立狀態(tài),我們依靠它們,它們卻不能依靠我們。我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本應是相互依靠的,但現(xiàn)在只是我們在單方面地索取。以及感謝那只放過攝影小哥的金錢豹\( ′▽`)/
Cheetah是獵豹,Leopard是金錢豹,Jaguar是美洲豹 ??
只有48分鐘,卻從開始到結(jié)束幾次幾乎流淚,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年作為對比,都意識不到其他生物已經(jīng)被人類的活動影響到了什么程度。我們標榜自己愛動物,把觀看它們當成一種愛,宣稱某些行為對動物不至于有傷害,然而實際上可能它們已經(jīng)被那些自以為愛它們的人逼迫到了難以生存繁衍的境地。最動人的是看到野生動物父母們終于不用再掙扎著喂養(yǎng)孩子,可以相對輕松地讓自己和更多孩子們都吃飽、活下去,真的太希望這樣的狀態(tài)可以從此維持下去了。所以疫情之后我們真的必須要想想該怎樣改變,哪怕先改變自己,不要再做那些人類中心主義的事了。
過度解說… 過度選擇… 新聞片一般
大自然從人類魔掌中的短暫喘息,可惜太短了。
感覺大自然就是任BBC打扮的小姑娘,
神做了個測試,實驗結(jié)論如下
地球最大毒瘤被抑制的一年
人類的浩劫,是自然的和諧。
是人類耽誤地球了。
雖然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味稱人類是地球之癌,不是在逞毫無意義的口舌之快,就是在推卸自己行動的責任。當真如此相信的人,唯一嚴肅而勇敢的選擇其實就是自殺。人類是一個擁有理性的物種。但要跨越“一個有理性的個體”和“一個能夠有效運用理性的群體”之間的鴻溝,卻是難之又難??赐觌娪埃倏纯碔MDb上散布于對立陣營中的極端言論,更覺未來堪憂。對人類而言,比起運用理性去發(fā)現(xiàn)解決之道,更難的恐怕在于,如何讓理性戰(zhàn)勝短視以及我們對于彼此的蔑視與憤恨。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恐怕是肯定的:人類殺不死地球,人類只會殺死自己。
全人類 lockdown 的 2020 年,金門大橋下的白冠麻雀有了新的求偶音調(diào);印度Jalandhar 的人們在 30 年的霧霾褪去后突然在家中望見喜馬拉雅山;沒有鹿餅以后,奈良年老的鹿帶領小鹿找到寺廟兩公里外的小時候覓食的草地;南非的河馬、金錢豹、特拉維夫的胡狼、智利的美洲獅、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水豚在曾是棲息地的城市里閑逛;座頭鯨、海豚和虎鯨開始以新的方式交流和一起捕魚;佛羅里達 Juno 海灘上有海龜產(chǎn)卵;小企鵝不必等到晚上才能吃到為了避開人類活動而遲歸的成年企鵝帶回來的食物;沒有游客的干擾,肯尼亞的獵豹能夠更容易召喚和保護幼崽;印度的大象有了緩沖區(qū)的食物。金錢豹和攝影師在南非的度假酒店里相遇僅有一步之遙,金錢豹和攝影師對視了片刻,然后靜靜走開。
多年以后,奈良的梅花鹿站在游客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它去市區(qū)吃草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事實證明沒有人這個物種之后,所有物種都能活得更好,大衛(wèi)·愛登堡的旁白一如既往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