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The Queen
譯名:女王
導(dǎo)演:Stephen Frears
主演:Helen Mirren、Michael Sheen、James Cromwell、Sylvia Syms
發(fā)行:Miramax
國家:英國
上映:2006
最近翻出很多被我冷藏已久的電影,比如《女王》??戳说诙椴虐l(fā)現(xiàn),這部“英國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確實名不虛傳。尤其61歲的海倫·艾倫,演技實在太好了,動作、表情都那么地恰到好處,毫無懸念地摘走了影后桂冠。
這是我寫過最認真的影評,雖然只寫過三篇,但趨勢總是好的。
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很濃,總要有些了解,否則便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刻畫,自然也體會不到導(dǎo)演的良苦用心。
片中的女王指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太后可不是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二者相差了近400年。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1558年登基,終身未嫁。其統(tǒng)治期內(nèi),英國變得統(tǒng)一繁榮,被稱為“伊麗莎白時代”或“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二世(1926~ )于1952年加冕,現(xiàn)任英國女王和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lǐng)。關(guān)于她的頭銜還有一大長串:英國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亞女王、新西蘭女王、所羅門群島君主、牙買加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女王、巴哈馬女王、伯利茲、安提瓜和巴布達女王、格林納達女王、圣基茨和尼維斯女王、圣盧西亞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納丁斯女王、圖瓦盧女王和英聯(lián)邦(53個成員國)最高元首。她,就是片中白發(fā)蒼蒼的老人。
關(guān)于她的王位還有一些故事,這要講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愿退位的國王,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他在皇室的傳統(tǒng)與制度面前,放棄江山而選擇了愛情,與一個結(jié)過兩次婚,老公還在的女人華里絲·辛普森(Wallis Simpson)成婚。
于是,在1936年,王位到了伊麗莎白的父親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手里。這個體弱多病的人對此并沒多大興趣,有點被迫且有怨言,1952年病逝。影片中的女王也有抱怨愛德華八世的不負責(zé),并將父親的短壽歸咎于此。
女王的丈夫是菲利普親王(Philip),曾擔(dān)任英國皇家海軍元帥、陸軍元帥和空軍元帥等職。原是希臘和丹麥的王子,為了和伊麗莎白結(jié)婚,于1947年放棄了王位繼承權(quán)而加入英國國籍,取名菲利普·蒙巴頓。他們的婚姻算是幸福,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迎來了60周年的鉆石婚。
影片中他代表了強硬的保守派。從下面這段對白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權(quán)力決定一切:
A few of us in a fort, hordes of zulus outside, so is's vital you hold firm. Stick to your guns. You wait. They will come to their senses soon. They have to.
只是他一直穿著象征傳統(tǒng)的裙子,與身邊的西裝革履相比,落寞而又不合時宜。
他們有三個孩子,長子是查爾斯(Charles),這個英國未來的國王身邊有著太多的緋聞。在1981年與黛安娜(Diana)結(jié)合,這是一個被稱作童話的婚姻。漂亮的王妃成為民眾追捧的皇室明星,狗仔隊開始了24小時跟蹤。如此不露風(fēng)的監(jiān)視下,查爾斯與開蜜拉·珊得(Camilla Shand)的婚外情成了禿子頭頂?shù)氖?。并最終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裂痕,導(dǎo)致了雙方的背叛,黛安娜也有了情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分居后,痛苦的婚姻維系了15年,于96年結(jié)束。第二年,黛安娜與情人約會后,為了逃避狗仔隊的追蹤而死于車禍。顯然,這是一場讓女王有些難堪的悲劇。
附注:查爾斯與開蜜拉的婚姻困難重重,終在2005年舉行了私人婚禮。但作為下任國王,查爾斯的妻子要在婚前保持童貞,而開蜜拉已經(jīng)二婚。所以,即使結(jié)婚,她也不會得到“王后殿下”的稱謂,只能是“英王貴妃殿下”或“英王伴妃殿下”。曾有人指出,因?qū)橐鏊M淮螅_蜜拉將黛安娜介紹給查爾斯,用作戀情的掩飾。
介紹完了這個家庭,還剩另外一個主角,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他生于1953年,不滿30歲便成了下院議員。94年當(dāng)選工黨主席,97年擊敗執(zhí)政18年的保守黨,出任內(nèi)閣首相,并在01、05年連任。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97年,布萊爾剛剛上任。
開篇便有一段對話,女王對畫匠“It is your government”。的回答很理所當(dāng)然,“yes”。而此時,趕來見女王的布萊爾夫婦卻在車里說,“you're a man that's just been elected by the nation”,“你是人民選舉出來的首相”。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女王雖是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但權(quán)利和義務(wù)都被憲法明確地限定,權(quán)力只剩下形式上和禮儀上的。國家最有權(quán)勢的是首相,他雖然會就某些事務(wù)向女王征求建議,決定權(quán)卻在他。但這個國家又延續(xù)著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禮儀和形式上的女王仍高高在上。在任命首相的儀式上,布萊爾要單膝跪地。即使平時,他也不能背對女王,所以我們??吹剿雇酥x開。由此必然會帶來很微妙的二人關(guān)系。
第一次見面,從布萊爾略有緊張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對女王存有敬畏。之后,隨著劇情發(fā)展,這種感覺逐漸改變,直至對女王提出帶有脅迫的“建議”。而布萊爾夫人那笨拙的行禮,顯示了她對這次見面并沒有給予重視和準備。的確,她是一個反對君主制的人。
而女王,她對這個在選票上擊敗連續(xù)執(zhí)政18年的保守黨的工黨領(lǐng)袖是略有顧慮的,但也不以為然。面對這個小自己近三十歲的年輕人,女王在談話中強調(diào)著你只是我的第十個首相,英國歷史上向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我是營盤你是兵。并對英國的英雄,保守黨首相丘吉爾做了懷念。
第一次見面便把整個人物背景鋪開,僅僅幾個表情和幾句話而已。
當(dāng)然,布萊爾的智囊團對女王同樣不以為然,作為新一代,他們認可了民主,也認為國家在走向民主,只是那個象征意義的女王是否還有必要繼續(xù)存在,他們持了懷疑。當(dāng)他們擁有權(quán)力時,便想到了一個詞,revolution。
就這樣。黛安娜死了。
女王并不喜歡黛安娜,這很容易理解。婆媳關(guān)系屬于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難題,何況一個權(quán)威的女王和出軌的兒媳。既然已經(jīng)離婚便不再是皇家成員,官方自然不需要表態(tài)。女王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正常的想法而已。可惜,事情逐漸變得不簡單。
女王的不表態(tài)讓民眾有些激動,他們哭、他們鬧、他們擺出的鮮花甚至堵住了白金漢宮。他們對一個未曾見過面,僅在各個小報上讀過幾篇緋聞的王妃產(chǎn)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露宿街頭、對著鏡頭嚎哭,這些萬里挑一的表情被捕捉、夸大、散發(fā),然后帶動了整個社會的悲哀。什么?全國都去獻花,你竟然沒去?太丟人了!
于是,全國都被輿論綁架了,演變成了一場“民主暴力”。我們看到各個報紙的頭條都在攻擊王室,都在挑戰(zhàn)著那個曾讓全國臣服的女王。激烈的語言帶來收益,效益帶來市場,市場帶來更加“出彩”的新聞。于是,民眾渴望快感的本質(zhì)不斷推波助瀾,一波一波浪打過,女王選擇了妥協(xié)。
這早已不是一場葬禮那么簡單。到了最后,誰還在乎那個葬禮?當(dāng)女王出現(xiàn)時,布萊爾歡呼了。為了黛安娜泉下有靈?為了女王化險為夷?還是為了皇權(quán)向自己代表的所謂民主的妥協(xié)?從他那“my government”的言語中,似乎更容易找到答案。
我不指望一個講述英國兩個boss間微妙關(guān)系的電影能夠真實反映歷史,尤其上映的時候一個剛過完80大壽,一個剛成功第二次連任,都正干得熱火朝天。但影片中,布萊爾在黛安娜去世之后發(fā)表了一篇演講,其中那句“人民的王妃”被銘記至今,在當(dāng)時得到了一致的好評,使他在民眾間的地位直指丘吉爾。
我認為,正是這個鮮明的表態(tài)與皇室的沉默形成了對比,加劇了人民對女王的不滿,加大了人民在女王與首相之間的偏離,讓布萊爾得到了主動。“70%的民眾認為您的行為損壞了君主制,25%贊同取消君主制”便是他搞出的成果。
于是,首相給了女王一些無法拒絕的“建議”,包括越過女王及其皇室稱之為底線的要求。隨著那面400多年來從沒為誰降過國旗緩緩落下,女王妥協(xié)了。電影中曾多次強調(diào),國旗代表的是女王。
妥協(xié)的又豈止是葬禮,豈止那么幾年,女王堅守的那份尊嚴早已不再。她的祖先可以任免首相,而在她只能走走任命形式,她所維系的只剩一個面子,一份尊嚴。她刻意保持與公眾的距離,是不想讓如今的形勢暴露于外,否則女王的權(quán)威將不復(fù)存在??上癖娖矚g八卦,喜歡窺密,口無遮攔的黛安娜更受追捧。
影片中的報紙很類似于今天的網(wǎng)絡(luò)媒體,其實就是民主暴力的沖鋒號。片中給過一個特寫,頭條大書“palace bends knees to blair”。像刀子直插女王最在意、最脆弱、最竭力維護、也最不愿承認的現(xiàn)實。平息“民怨”功在布萊爾,過也在布萊爾,他與女王之間的距離不斷加深??蓮挠捌Y(jié)尾,女王與首相的握手細節(jié)中看出。女王將布萊爾口中的“humility/謙遜”稱作了“humiliation/屈辱”。
她從小所受到的正統(tǒng)教育是“Duty first, self second”,一切個人感情都要遵循即有規(guī)則。而現(xiàn)在,民主的風(fēng)潮之下,那些小題大做,嬉笑怒罵的人往往有“感人肺腑”的話語,更能感染極易被煽動的民眾、小報,用暴力民主改變了世界。竟如此的無奈。
片中有個關(guān)于鹿的特寫,那段很精彩。女王自己駕車到溪邊,車壞下車。表情從威嚴到脆弱,鏡頭下,她是一個頭發(fā)花白的普通老人,面對變遷和無奈落下眼淚。她看到那只長著14叉鹿角的“鹿王”,是如此的美麗。
結(jié)尾,卻死于了投資銀行家的槍下。
博:
http://xiaogs.org/2008/11/14/280.html互聯(lián)網(wǎng)海納百川,但大腦卻遠遠沒有那個容量。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來,只覺得翻電影比翻書還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卻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東西涌進來,又照樣涌出去。不僅僅是心態(tài)的問題,還有過多如今過于迷戀技術(shù)效果的風(fēng)氣,以及編劇對于人性先入為主的“偽挖掘”,看了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覺得影片風(fēng)格正像攝影師對于英國平原的處理,不是《理智與情感》中那種綠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陰郁的天空下蒼茫的綠,有種紀錄片的寫實態(tài)度。
編劇無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與新任首相布萊爾的關(guān)系為主線,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過是考驗兩人關(guān)系的試鏈。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帶著夫人切麗拜見女王。女王對以改革派面貌出現(xiàn)的布萊爾毫無好感,禮貌卻傲慢地堅持稱呼他為“MR BLAIR”而不是tony。在宮廷禮儀上,布萊爾被她擺布得很是有些“下馬威”了,然而一切不過是女王為了掩飾她的不安。布萊爾的改革口號、切麗明確的反君主制態(tài)度,都讓這位在位2500個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時候恭維的用語)、歷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寶座的威脅。
時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廢立成為掌權(quán)者一念之間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權(quán)者不是她。女王不掩飾對丘吉爾為王室盡心盡力的懷念,與布萊爾搶奪“任命”還是“請求任命”的主動權(quán),嗤笑切麗笨拙得搖搖欲墜的屈膝禮,她無非是借此提點布萊爾她所擁有的傳統(tǒng)——當(dāng)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過是傳統(tǒng)而已。
然后時間就來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個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親王)對戴妃的死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漠然,布萊爾坐不住了。一周之內(nèi),首相與女王之間三個電話,將英國這個古怪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權(quán)力分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女王開始是打定主意不回應(yīng),她的理由很正當(dāng),Diana已經(jīng)不是王室成員,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應(yīng),于是布萊爾開始補白,發(fā)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談話。然而正像布萊爾所說,人民希望聽到的是他作為首相所不能給予的,鋪天蓋地的媒體質(zhì)問“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張伯倫也在眾人壓力下被迫決定為戴妃舉行國葬,王太后憤怒“這本是為我準備的”,女王呢?忍了。她帶著一家人去溫剎堡避風(fēng)頭,也不想看見白金漢宮門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衛(wèi)兵從北門換崗的悼念鮮花。然而對于群情激憤的民眾來說,這還不夠。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個具有壓力的電話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從來沒有為任何王室成員逝世而降落的旗幟降半旗,女王發(fā)表電視講話并親自出席戴妃的葬禮。
不是如此,英國將有四分之一的民眾嚷嚷著廢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傳統(tǒng)將被連根拔起——她所執(zhí)著的不過是作為女王的自尊與臉面;然而不放棄自尊,連女王的位置也不復(fù)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女王在溫莎的日子絕不可謂輕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將吉普車開到爆胎,心情差到極點??吹脚踉诤舆吙奁瑢Ρ鹊酵跆箨P(guān)心的葬禮,菲力浦親王關(guān)心的麋鹿,還有查爾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兩端——原來女王的同盟者,還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萊爾當(dāng)然有私心,雖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團的熱衷來表現(xiàn)出來,唐寧街剛開始對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觀的,因為兩相對比唐寧街會贏得更多尊重。然而之后,當(dāng)人民開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權(quán)力真空造成的動蕩也并不是這一屆守成的政府圖謀之中的事,布萊爾的態(tài)度堪稱鞠躬盡瘁了。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麗不以為然的手,小布說“我們怎么能強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賦予的榮譽和地位扔在她臉上”,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切麗很迷惑,責(zé)問他十個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邊?——很容易解釋,因為他們相同的都是政客,他們都號稱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們彼此理解在這個口號背后的風(fēng)險和犧牲,所以他們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態(tài)中每個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兩面的角色是查爾斯王子。在戴妃死的問題上,他倒是表現(xiàn)出了與我們印象中的負心漢截然相反的悲傷,而且是第一時間,——應(yīng)當(dāng)是真心的吧?然而說到戴妃的葬禮,絕不是像他所宣稱的“為未來英國國王的母親舉行國葬”那樣堂皇,那場戲相當(dāng)諷刺,查爾斯王子坐在一旁,秘書看著他的臉色擠牙膏似的與布萊爾通電話,暗示兩相合作——很明顯,他也想通過戴妃的死從母親的陰影后面走出來——她不是一個一貫為人民愛戴的女王嗎?這一次,他們不喜歡她了。我與她不同,應(yīng)該會喜歡我吧?!纹浔孔九c無奈的政治空間?。v史給予了他的舞臺這樣狹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贏得尊嚴,然而他卻要笨拙地玩弄權(quán)術(shù),難怪連小布都要鄙視他了。
影片帶來的反思實在太多,除了權(quán)力,還有身為女王的哀傷。菲利浦親王是個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著蘇格蘭短裙,活脫是那個時代的活化石。他不能成為女王在政治上的參贊,但起碼是一個同盟者,他有著老一輩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對媒體的煽風(fēng)點火表示憤怒。女王要面對屬于歷史的母親和丈夫,還有表情閃爍的兒子,以及只手操縱存廢的首相,還有她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的“人民”。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愛戴他們的,她“責(zé)任第一,個人第二”,他們卻離她越來越遠,她感到了被拋棄的惶惑。
媒體,人民,反而成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對立面。他們口口聲聲要廢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榮耀都來自于王室的存在。他們作為普通民眾蠅營狗茍地生活,唯一的樂趣是通過愛戴傳奇來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這樣的民主,是不是類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十年前還沒有“捧殺”一詞,Diana如此善用傳媒提高聲望,卻不得不以與保守的婆家鴻溝漸深為代價;她贏得人民的愛戴,同樣的人民悼念她卻也為女王獻花。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王室的存在,伊麗莎白女王照樣可以憑產(chǎn)業(yè)養(yǎng)尊處優(yōu),Diana卻將不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為大眾的偶像。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慘的人生道路上,又何來八卦的樂趣,何來是非的爭辯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過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女王經(jīng)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惡言可以聽,為什么不能讓卡米拉嫁進來呢?怪只怪自己賣與帝王家,打著一份世間最特別的工……
好久沒有這么羅嗦了,好久沒有看到這樣容量豐富的電影了。
在我這個喜歡歷史的人眼里,《女王》這部電影描述的是君主立憲制在當(dāng)代英國社會中的微妙地位。在中國人的概念里,君王也好,皇帝也好,都是近百年以前的事情了,距離我們實際的生活已經(jīng)很遙遠了。近些年來風(fēng)行戲說中國皇家歷史,但好象還沒看到過戲說中國皇帝穿越時空到了中國當(dāng)代的科幻片。其實當(dāng)年中國確實有不少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力挺在中國搞君主立憲制的,那個范本就是從英國拷貝來的。所以,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女王》也可以作為一部戲說帝王在當(dāng)代社會的科幻片或者現(xiàn)在流行的“架空”小說來看的。
其實故事的主線很簡單,她所講述的故事距離我們還很近,十年前,托尼布萊爾領(lǐng)導(dǎo)的工黨剛剛在大選中戰(zhàn)勝了18年來牢牢占據(jù)執(zhí)政黨地位的保守黨,并當(dāng)選為英國首相。不幸的是(對布萊爾幸運的是?)他上臺沒多久,就發(fā)生了戴安娜在巴黎因車禍身亡的重大事件。王室對于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是:這是一件家庭私事,況且戴安娜已經(jīng)不是王妃了,就讓她靜靜地去吧;所以王室在這件事情上面不想發(fā)表什么哀悼的公開聲明,更別說什么白金漢宮降半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隆重葬禮此類異想天開的事情了?;蛟S在王室心里,戴安娜之死其實讓他們終于松了一口氣,這個老是拋頭露面不安份的女人,給王室惹的麻煩已經(jīng)太多了。
女王沒想到的是,英國社會已經(jīng)不是她任命丘吉爾擔(dān)任她的首任首相的年代了。當(dāng)布萊爾建議她降半旗時,女王生氣了,她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她說英國人之所以贏得其他國家人民的尊重,是因為他們靜靜地但尊嚴(quietly, with dignity)地做自己的事情。這一次英國人果然仍是靜靜地做自己的事情,他們的鮮花很快就阻塞了白金漢宮的南大門,吊唁的人絡(luò)繹不絕,成千上萬,他們都是靜靜的來靜靜的走,即便對王室冷漠態(tài)度的不滿,也只是通過伴隨鮮花的小卡片上的文字來宣泄。布萊爾是通過競選上臺的民選領(lǐng)袖,怎會不敏銳感受到在這安靜潛流之下的巨大民心呢,他立即發(fā)表了順應(yīng)民意的演說,并將戴安娜稱作“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頓時執(zhí)政不久的布萊爾成了英國人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但是保守固執(zhí)的王室依然對作出妥協(xié)心不甘情不愿。根據(jù)英國憲法,首相名義上是國王/女王任命的,內(nèi)閣成員也是由首相提名由國王/女王批準的,所以影片中女王在首次接見布萊爾時會教導(dǎo)他說:我授權(quán)你組建我的政府。但實際上,根據(jù)英國的不成文憲法,首相是贏得下議院選舉的政黨領(lǐng)袖,他及他的內(nèi)閣并不對國王負責(zé),而是對下議院負責(zé),這就是所謂的“責(zé)任制政府”。從英國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實際來看,首相才是真正代表了民意的權(quán)力中心。布萊爾的妻子,那位精明強干的現(xiàn)代女律師,對君主制是不屑的,王室的成員也一眼看出來,這位女士行的屈膝禮是“敷衍”的。當(dāng)民意對王室的沉默極度的不滿,甚至布萊爾的幕僚都說出了“革命”的字眼關(guān)節(jié)口,布萊爾反而堅定地站在了同情理解女王的一邊,他說我們已經(jīng)身處現(xiàn)代社會,女王也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情形,她需要學(xué)習(xí)如何處理此類事件,雖然在她六十多年的女王生涯中面臨過許多比這嚴峻得多的情形。因而布萊爾成為了那位在人民和王室之間的調(diào)停人。英國人的理性可見一斑,當(dāng)年為何獨獨在英國發(fā)生了“光榮革命”實在不能說是偶然的。當(dāng)然從另一個側(cè)面來說,這也證明了英國的君主立憲是有彈性的,能夠長期存在的。歸根結(jié)底,女王雖然是國家名義上的最高元首,但仍然要受慣例和英國民意的約束。在民意和慣例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女王最終向民意妥協(xié)了。英國又一次恢復(fù)了平靜。
在中國的歷史上,皇帝雖名為天子,但何時向沸騰的民意負責(zé)過呢。只有在人民當(dāng)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國,民意才在理論上成為了執(zhí)政的基礎(chǔ)。
英國出名的年輕演員不多,老戲骨倒有幾個。經(jīng)常被提到的是《指環(huán)王》里的“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與他最登對的老太太非海倫·米林莫屬。二人都演莎士比亞劇出身,百老匯的風(fēng)云人物。海倫·米林卻對自己的性別很不滿:“沒有女李爾王,我也演不了哈姆雷特。”61歲,年齡似乎也成了障礙:“我也渴望扮演茱麗葉,足夠年輕時不能把握這個角色,能夠把握的時候卻老了。”有一個角色卻是為她的性別、年齡定做:伊麗莎白女王。今年艾美獎把最佳短劇獎頒給了HBO的電視電影《伊麗莎白一世》,海倫·米林是這個單元的最佳女主角。
皇室戲跟我們的宮廷戲一樣扎堆。《伊麗莎白一世》后,又有講英國現(xiàn)任女王的《女王》,講瑪麗皇后的《絕代艷后》即將登場。海倫·米林飾演了兩位伊麗莎白。一世的故事足夠傳奇:少女登基,情人背叛,宮廷爭斗,終身未嫁,正說已有電影《伊麗莎白一世》,戲說如《莎翁情史》,輪到海倫·米林,她要詮釋的女王已經(jīng)脫胎換骨,風(fēng)情少女不復(fù)存在,威嚴、冷峻成了面具。與這樣的女王相遇,海倫·米林有自己的理解:“她為權(quán)勢可以犧牲一切。”“我相信她的‘處女傳說’,但她從沒停止過憧憬愛情?!?伊麗莎白二世就平淡、克制許多。由于還活著,她很難討好,又不能戲說。已經(jīng)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參映的《女王》描述了黛安娜王妃猝死后一星期,女王如何面對輿論與宮廷內(nèi)的多重壓力,以及與英國政府的明爭暗斗,很有一番家丑外揚的意思。該片導(dǎo)演又最不喜歡就事論事,擅長以小見大,血統(tǒng)世襲的權(quán)力與大選產(chǎn)生的權(quán)力聚焦其中,也夠明目張膽的。大概為了平衡,海倫·米林說在一次馬球賽上見過那個不合時宜的老太太,不像傳聞中嚴謹、刻薄,反倒看上去輕松愉快,還強調(diào)自己是女王的超級粉絲,絕不會把她演得像八卦那樣虛假夸張。出演在位的女王,就如同畫肖像的御用畫師,既不好太美也不能太丑。拿到艾美獎后,海倫·米林接到《VOGUE》男版的拍攝邀請,時尚雜志已經(jīng)熱捧了一番《絕代艷后》,原籍奧地利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14歲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六,37歲被送上斷頭臺。行刑前這位曾說“人民沒飯吃,何不吃蛋糕”的王后,急白了頭發(fā)。女主角克里斯滕·鄧斯特(Kirsten Dunst)已經(jīng)以艷后造型上了女版封面,插頁里也滿是華麗繁復(fù)的宮廷盛景。可要說宮廷與女王,又怎能繞開海倫·米林。
19歲她演了莎士比亞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之后是《理查德三世》里的瑪格麗特皇后,50歲因為《瘋狂喬治王》里的夏洛特皇后獲得奧斯卡提名,她白皙、瘦削,嚴謹外表下似有暗潮涌動,有人說海倫·米林有天生的皇室氣質(zhì),這與她的貴族血統(tǒng)有關(guān)。她的祖父的確是個被派到倫敦的俄羅斯貴族外交官,可海倫的童年跟貴族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她出生時父親已經(jīng)是個出租車司機,她跟好多有明星夢的姑娘一樣,注重外表,急等著錢整形。1969年海倫演了第一部電影〈Age of Consent〉,看劇照她確實天生性感,但是身材矮胖,看不出脖子,一張渾圓的臉,一頭黯淡的金發(fā)。進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她的貴族爺爺灌輸?shù)囊惶准o律與堅韌顯示出來,同時又與她天生的粗野與風(fēng)騷相碰撞。她在美國巡演的時候,能用極鎮(zhèn)定、低沉的聲音控制住酒精和大麻刺激下的瘋狂派對,之后卻自己跑出去在左胳膊上文了個很美國的鷹形文身。舞臺與銀幕的歷練釋放了她的一些內(nèi)在氣質(zhì)——邪惡、誘惑、義氣、超脫,歲月也成了她的武器與財富。她58歲還在《月歷女郎》里全裸出鏡,更有名一點的作品是《高斯福德莊園》,被稱為有“華麗冰冷的壓迫性演技”(這個形容詞像海倫·米林一樣神秘)。除了氣度,她還有個地方與女王們似有雷同:厭惡婚姻。她曾有過一系列情人,與美國導(dǎo)演泰勒·哈克福德共同生活了20多年,直到52歲才與之結(jié)婚。她依然告誡年輕人:不要走進教堂,不要為這個擁擠的世界增加一張嗷嗷待哺的嘴。今年的艾美獎頒獎禮上,她白色禮服與銀發(fā)呼應(yīng),已經(jīng)不用在乎臉上的皺紋,超越肉體的性感深入骨髓。與在舞臺或銀幕上一樣,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只要她在場,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徐老師走馬上任山大校長,適逢05級童鞋畢業(yè)之際,關(guān)于新扎校長是否一如展校長與每個畢業(yè)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測在坊間四起。種種跡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長為畢業(yè)生送上握手+合影溫情套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于是那些很受傷的童鞋紛紛追思親奈的展校長,那陣勢,十足追悼會的派頭,小橋頭,池塘邊,大樹下,展哥他在叢中笑…展校的個人魅力是有幾分--年輕有為,擔(dān)任校長的時候才30多點兒,會上發(fā)言不打稿,出口成章,關(guān)注童鞋課里課外等等,尤其是畢業(yè)典禮上的溫情套餐,更十足收買了人心。展校確實還成,但是總校分校加起來上萬人,近距離見過展校的人應(yīng)該不多吧?跟展校說過話的童鞋應(yīng)該更少了吧?能稱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那我問一句,你們瞎遺憾個屁?你們瞎腹誹個屁?
前陣兒到學(xué)校某科室辦手續(xù)。跟一老師閑扯,那老師很困惑地問,校長過來握個手就那么重要么?我說,就那樣,證兒趕緊領(lǐng)到手才是王道。君不見,每逢畢業(yè)大典,人山人海,拿個證兒就像領(lǐng)救濟糧,童鞋們苦等的艱辛估計早就超過抓住展校小肥爪兒那一瞬的興奮了,此為活罪;展哥那邊也不好受--濟南仨校區(qū)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腳趾頭算都算不過來--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再碰上那種色情狂抓著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兒,這得多少時間?鄙人時常悲天憫人的想,臉笑僵了事小,握這么一圈兒下來,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兩層皮,順便還能染上手癬,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問我怎么辦,趕快用亮甲……至少這種群p式的握手帶來的健康隱患就挺讓人擔(dān)憂的。更不要提握手帶來的少得可憐的意義--沒啥意義,就個形式而已。
握手這種煽情的事兒,以我愚見,不應(yīng)成為一校之長的義務(wù)。說白了,就是給咱點兒實惠的--創(chuàng)造更寬松合理的學(xué)習(xí)娛樂環(huán)境,多談妥幾個交流項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進幾個更像老師的人類等等。至于握手這檔事兒,充其量點綴了某些蠢蛋失敗的大學(xué)生涯而已,其激勵作用,微乎其微。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這應(yīng)該不是個問題。
至少,這樣一個無聊的事情,學(xué)校犯不上討好學(xué)生。
然后說說這部《the queen》。
說實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見戴安娜的。不為別的,《觸龍說趙太后》里有言,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譽,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旦查爾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顛?所謂時尚icon這樣的頭銜兒其實都言過其實,隨便翻翻圖像資料,你也不難發(fā)現(xiàn)早年的戴妃臉上的兩坨高原紅還沒退去…時尚界都好犯賤,喜歡所謂“血統(tǒng)”“身份”這些個莫名奇妙的東東。按王朔的說法,貴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窮人,當(dāng)然,戴妃的家譜也不禁翻。慈善大使這樣的虛名更是讓人覺得蒼白無力,富則兼濟天下其實是很多人在飽暖之后實現(xiàn)淫逸的手段--馬斯洛老師會告訴你這是渴望尊嚴與聲望的體現(xiàn),說白了,讓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偽善。據(jù)說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專門寫了本書揭短兒,幾分真幾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顯不是個省油的,但話說能跟這種人交往過密以至留下許多話柄,想必戴妃也無辜不到哪兒去。反觀卡米拉,更像個正室,熱情奔放,即使深陷電話風(fēng)波亦不失一友--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誤闖皇宮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卻不招人喜歡。片中女王和密友電話聊天時有一段兒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說,戴安娜死后比生前還讓人討厭--我私下揣測,這恐怕也是導(dǎo)演的心聲,畢竟,沒有誰會把這個當(dāng)作一部探討君主立憲制興廢問題的電影來看。
傻姐兒陳魯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陳同學(xué)那檔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兩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擰燈泡式的招手,小布爾喬亞式的對權(quán)力與地位的諂媚溢于言表。本片的導(dǎo)演似乎就戴妃與皇室的糾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無那種對皇權(quán)的奴相。電影假借布萊爾之口,說出了女王很受傷的事實--她也很悲傷,但她犯不著在旁人面前重復(fù)表演一遍悲傷,她tm也是個正常人也tm有不喜歡一個人的自由。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訪中表達憤怒的群眾,戴安娜你了解幾分,“不過電視上看過幾眼的人”吧?于是你們就可以理直氣壯的憤怒了傻逼了發(fā)作了要挾人了?!戴妃走得也沒多榮耀--和她姘頭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掃地出門,又不是捐軀赴國難,降半旗這樣的呼聲實在是有點無理取鬧--你暗戀十年的同村兒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鬧騰降個半旗?不過暗戀這個翠花的人太多,你們于是就組團搭伙耍起了流氓……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憤怒特可怕,扎堆兒的時候更駭人,隊伍一壯大就開始扮演正義,綁架你沒商量。片中女王做電視聲明的時候,我深深地為個人意志向集體意識低頭感到悲傷--就那么輕易地、被一句“我們不爽”給欺負了,而且竟然是這樣的一件,破事兒。
其實我們很多群眾也這樣,把正事兒當(dāng)逼,把逼當(dāng)正事兒。也難怪,要不他們怎么叫事兒逼呢。
(外八卦一則,飾Blair的sheen后來出現(xiàn)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驚悚,有點兒布萊爾穿越時空跟尼克松談心的意思…)
1997年戴安娜王妃車禍中香消玉隕,那時候我不過是個尚未開竅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賞傳奇,更不要說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呵,做什么,我又不認識她。
不過1997年在英倫三島,卻著實有一個人因為不肯為之當(dāng)眾哭泣而身處險境,落得千夫所指,橫遭詬病。
這個人就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當(dāng)是時,英國王室對戴妃之死反應(yīng)冷淡,舉家避居行宮巴爾莫羅堡。
這一做法激起民憤,媒體火上澆油趁勢抨擊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僅三月的首相布萊爾斡旋其中,終于說服女王“與民眾共同悲傷”,平息了這場風(fēng)波。
電影《女王》圍繞這一事件展開。但我沒料到這部片子可以拍得這么好看。
女王有銀灰鬈發(fā),細薄嘴唇,講一口矜持的倫敦音,戴低調(diào)柔潤的珍珠飾物。
她那么尊貴乃是由于她的權(quán)威來自久遠的歲月,根基深厚,一千年來,曾稱霸一方。
于是我們看到,布萊爾在她面前單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來女王貌似漫不經(jīng)心地同他講起,“你已經(jīng)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聽起來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舉國大慟,白金漢宮門前祭成花海,面對鏡頭,民眾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稱王室為“一群憎惡自由、感情遲鈍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爾士王子,做好一切準備隨時拋棄他的母親,叛逃向大眾的懷抱。
實在講,他甚至還不如首相布萊爾來得忠誠。
但女王極力維持貴族的格調(diào),隱忍的感情方式。對于民眾的誤解,她說
——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國人民,更相信他們的智慧和判斷力,我相信他們隨時都會擯棄這種由媒體制造出來的大悲大哀,選擇靜靜地傷痛,默默地哀悼,這是我們民族處事的方式,毫不張揚又不失尊嚴。
不過你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奔跑過甚,一切崩潰得太快。
老羅素早已說過,人們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熱衷于使地球表面各個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須要有相同的悲傷,而表達悲傷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樣。
真的講不好,1997年那個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眾通過媒體強制了女王,抑或是媒體借由民眾對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脹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涼。
影片中有一頭寓意深遠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個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霧中好似神明,高貴典雅。
這頭鹿出現(xiàn)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當(dāng)中,鏡頭里只看到她抖動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頭,見到雄鹿,被它的美擊中,連眼淚也忘記抹。
這鹿好像專程來同她打個照面,容她向它道別。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殺,驅(qū)車趕往獵場,看見鹿倒掛的身軀和砍下的頭顱,她知道,舊時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貴族統(tǒng)統(tǒng)走錯時光隧道。
他們是豹,卓爾不群,但不幸得很,這個時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禮上,人們?yōu)橐黄壳榈牡吭~鼓掌、起立、流下熱淚。
而女王寂然不動,臨了,她舉起手,揉了揉眉心。你看,女王并沒有屈膝,她只是學(xué)乖。
Helen Mirren的演技,讓人嘆服!
絕佳的小切入點,以女王一周內(nèi)的困境,寫盡世道人心、時代變遷。將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精準,筆筆皆時代。極度工整下的是驚艷的演技,似乎感覺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微差,戲精海倫·米倫,演得真叫不可思議?!安灰煜t卑與屈辱?!?/p>
也不容易的說
傳奇的女人 突然對英國王室產(chǎn)生濃厚興趣
這么枯燥的內(nèi)容居然拍得讓人欲罷不能。
鏡頭前的戴安娜看著很做作
甚至可以給更高的星,很好的娛樂電影,故事緊湊,主旨明確,很干凈,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這么boring的題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來自倫敦的投資銀行家暗指布萊爾吧。從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會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遲遲不去看戴安娜。
被輿論綁架的王室。 個人覺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對舊時代貴族精神的緬懷而不是階級壓迫,然而人民以悲傷為由,逼迫女王違背內(nèi)心。職責(zé)第一,個人第二的女王也蠻可憐,但是所有王室糾紛比不過死人的力量?!拔疫x擇靜靜地悲傷,默默地哀悼。我以為這是我們民族一貫做事的方式。從不張揚,但不失尊嚴?!?/p>
演伊麗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無看點。
蠻觸動于片尾女王對布萊爾說的一席話。作為君主,應(yīng)該隱藏自己的感情,責(zé)任第一,個人第二,這是自小被培養(yǎng)出來的一種操行??墒沁@個操行不適合于這個年代,這個年代的人喜歡大驚小怪,喜歡公開表態(tài),喜歡作秀,喜歡表演,就連女王,也要適應(yīng)這個時代去演一場戲。你說這是進是退呢?
只是像紀錄片一樣的靜靜展示了這一段歷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不太能理解拍這個電影的意圖。
此片之好,就在于對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沒有評價,只是冷靜地展現(xiàn)眾生相,正是如此冷靜,才顯得眾生更盲目,庸俗,“隨時準備被感動”。他們才是本片主角。
駕馭一段敏感的歷史,喜歡這種寫實風(fēng)格,不給觀眾灌輸任何觀點,只是把事實展現(xiàn)出來你自己去判斷。
演員太贊了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發(fā)的那番話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眾甚至要廢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講的是天人兩隔,卻不得不繼續(xù)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構(gòu)了危機框架講故事,工整卻別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見的那只鹿,以為趕跑它便可予其自由。這與她的處境何其相似,無人能懂最凄涼。
尊嚴、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輸給了狂熱的娛樂情節(jié),輸給了大眾媒體渲染的群體性情緒。不管跟事實是不是一致,這部電影本身的邏輯挺好看的。
2007.9.6 新京報新世紀聯(lián)合觀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