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老公去電影院看的,中間還玩了會手機(jī)。
他的頭總讓我覺得哪里見過,后來老公說那些煙草配件上的頭就是他,我翻了個白眼。
看片尾的一系列名字,根本就是他的子女拍來紀(jì)念他的。整個劇只有一首歌一段旋律聽到過,他那風(fēng)格還真超越了我的欣賞范圍。的確放眼全世界,將音樂和國家政治連到一起的,沒幾個人??吹竭@種英年早逝的案例,第一個蹦出來的詞,難免不是德不配位。他要不是知道自己得了癌癥,也不會去大力推進(jìn)。這樣想到德國的統(tǒng)一,是多么的偉大。
老公的電影票是公司買的便宜票,所以有期限,不用過期作廢,我們才會動不動去花掉兩張。雖說現(xiàn)在經(jīng)濟(jì)不景氣所以電影這種低價娛樂就消費高漲,但兩個人的飲料爆米花動不動十五歐二十歐的,著實不能算便宜。就這部電影的級別,真是沒必要去電影院。倒是之前只有每周六晚上一場的《封神》,應(yīng)該去捧個場。
電影刻意抹去了苦難,只留下了奮斗、勇敢和希望,讓我在查看完歷史之后有更深刻的感動。
雖然自己沒法搞音樂,但能聽到那么多好的音樂還能跟著喜歡的音樂亂蹦就很開心了。我覺得影片重點關(guān)注的是他的內(nèi)心世界,雖然沒有深入討論某個具體的層面,但能看見這個人也有脆弱的,困惑的一面。確實聽不太懂大多數(shù)對白哈哈哈哈哈。
音樂好聽的
不斷的插敘沒有補(bǔ)足情緒,反而打亂節(jié)奏,我覺得問題的本質(zhì)在于插敘的內(nèi)容跟角色當(dāng)下的戲劇性轉(zhuǎn)變關(guān)聯(lián)性不大。音樂的引入也不夠精彩,此類音樂人的傳記片往往可以讓歌曲成為一場戲中角色轉(zhuǎn)變的預(yù)示或沖突解決的辦法,但此片中這兩種技法都運用得不夠成熟,就比如Three Little Bird這首歌用得就有點廉價,只為了烘托激昂的氛圍。最大的問題也許是第三幕高潮的情緒釋放不夠徹底——演唱會居然不唱歌。這既沒能營造出導(dǎo)演想要的干凈利落而余韻悠長的結(jié)尾,又沒能進(jìn)行一次屬于樂迷的音樂狂歡,屬實可惜。
因為歌實在好聽,我原諒我自己聽不懂這牙買加英英了。當(dāng)作超長mv看不錯,故事沒很深也盡量撇去了亂世的殘酷。制作人竟然是布拉德皮特…?
看得我全程問號,這是什么還不如社區(qū)活動中心的出品?!整個敘事充滿了編劇的自我感動(寫出“信使變信息”美死你了??),無邏輯無主線無高潮無深度無批判,所有角色(如果算角色的話)都面目模糊,BM更是變成一位單純到傻逼的彌賽亞… 靠愛BM是寫不好劇本的,儂曉得伐?音樂的出現(xiàn)并不幫助敘事,鏡頭處理就是最大流的商業(yè)拍法,真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唄??…歌是真好,可歌是BM的,我干嘛不直接聽BM的歌看BM的紀(jì)錄片呢?P.S.牙買加口音是真聽不明白,片中那位倫敦唱片商問出全體觀眾的心聲,“你再說一遍行不?”??
不如給我放一場bobmarley的現(xiàn)場
Rita說I’m a wife and a soldier,繼《婚姻故事》《墜樓死亡的剖析》之后,又看到了一段極具爆發(fā)力的夫妻爭吵。電影比較流水賬剪得也很碎,雷鬼音樂真是讓人快樂的音樂。
杜比廳看的整個人低音都在抖,好聽的,講的亂糟糟的但是好聽的
[AMC]歌好聽。攝影,Robert Elswit,我要收藏這位cinematographer(或者調(diào)色師)!但故事太,悶,了。真實故事改編,但這一定不是上帝最新穎的故事,中途快要睡著了。影片除了妻子這個角色塑造得還不錯,其他人,甚至包括主角,都好無聊啊。既然是音樂片,歌能不能多一點,比如最后一場演唱會,怎么可以不至少示意性質(zhì)地放首歌就結(jié)束了?
太爛了 流水賬 amc
中途差點睡著了!但是Bob的音樂非常美麗動人,他講述的話題和名族故事對于一個即將迎來獨立的國家來說非常之重要。立馬搜來Bob Marley的紀(jì)錄片看
看到片尾真實錄像部分淚目了 尤其是他把兩個反對派領(lǐng)導(dǎo)拉在一起的時候 就像 98 年 Bono 做的一樣(那幾個打一星的,這電影就不是給你們這些不懂的人看的)
既好萊塢又不是大片,實實在在地消費了一波民族音樂。 看到Bob Marley滿心期待,結(jié)果是一個流水線式的biography哈哈。
被懷念就是還活著
選的故事一點都不抓人,沒hook沒twist,導(dǎo)致東拉西扯的注了好多水。加上敘事也很混亂,整體非常boring。唯一亮點是Kingsley找到了他的style。整個造型太適合他了,比他Barbie里帥100倍!他應(yīng)該把那dreadlocks焊在頭上!
可能因為牙買加英語聽不懂感覺片子本身有點俗 沒什么出彩的地方 it must make it
演員是真帥,電影是真難看,其實對劇情本來就沒有期待,抱著聽歌的想法來看,但是唱一半想起自己是部電影,趕緊插進(jìn)一段無聊劇情,還不如完整放完一首歌。
也太差了我很少有電影看得不耐煩。首先就這口音我真的從頭到尾懷疑他們講的是英語嗎。然后敘事很差,本來口音就聽不懂,他東拍一點西拍一點根本沒有一個主線,一會是daddy issue一會是愛與和平一會又和妻子吵架(由于我對黑色人種實在太臉盲,我甚至沒搞懂那個是不是妻子)。最后演員演得太討厭了,上座率這么高我想Bob應(yīng)該還是挺多粉絲的,但就這演員一副臭臉樣和愛與和平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總結(jié)就是不如給我放個演唱會現(xiàn)場。在Hackney的Rio cinema看的,是個很老的廳,好多年輕亞逼。
8/10。對于我這個不了解任何Bob Marley生平的人來說還挺好看的,尤其和《波西米亞狂想曲》相比,僅有的幾次演唱會段落只是零零展示,不當(dāng)成奇觀甚至電影高潮去朝圣膜拜,包括對于Bob Marley的生平選擇也是一樣,不刻意選擇生涯起點為電影起點、死亡為電影結(jié)局。電影重點應(yīng)該還是放在了后殖民的語境上:放棄追尋虛無縹緲的白人父親,穿過霧氣中的草地,熊熊燃燒的大地之上,終于明白自己是這片土地的孩子。和電影里的Bob Marley一樣,我也控制不住地在回想那一聲槍響,it seems to mean more than I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