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quarreling parents, mocking brothers and psychiatric patients, Josse grows up in an unusual environment. No wonder he struggles with feelings of being overwhelmed. A tragicomic celebration of life and its absurdities. 源自:https://www.berlinale.de/en/2023/programme/202301275.html
【第十一屆德國電影展·憶夢記·2023】德國影展梅開二度,觀眾有幸看到兩個2023,其實3月期的影展是去年被疫情耽擱的延期,此刻這期才是正出,恢復(fù)紀(jì)年,記為十一屆。
開幕電影《憶夢記》,也是柏林電影節(jié)“14plus一代”單元的開幕影片,片名When will it be again like it never was before,直譯當(dāng)是“回到從前”。濃濃的古早味,一個男孩從1974年開始的30年成長史,生活在精神病院里的一家,父親是事業(yè)心勃勃和心有旁騖的霸道院長,母親是心系意大利暖陽的傻白甜太太,兩個死對頭兼有愛的哥哥,一屋子怪奇物語的病人,構(gòu)成小男主黑色幽默、奇幻神道的酷世界。電影摒除了正常與否的兩分法,用童言無忌映照出庸常社會的反常,座上頻繁失笑,少見的德式喜劇。另一個突出印象是孩子的成長歷程竟然會那么頻密地與死亡遭遇,路遇的剪籬人,撞斷脊柱實施土葬的燕子,家里的老狗,父母行將就木的婚姻,直至初戀與手足和暮年的父親……生命就在這一次次的擦傷中結(jié)痂愈合長大成人。少年期的男主表現(xiàn)奇佳,令人信服地彌合了過于天使的童年和過于冷靜青年之間的落差。
好喜歡最后爸爸上車的鏡頭…
沒想到德國人的coming of age拍得這么好(原來他們不只會造汽車呀??)
美術(shù)攝影還行,問題是buff疊得太多,死到最后都已經(jīng)麻木了…柏林的G14p好像就愛選一堆折騰各國孩子的片
平淡 浪漫。生活 死亡
人生難
十分懷疑是新導(dǎo)演……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主題+典型青少年電影元素的堆砌(一頭金發(fā)雀斑臉,兄友弟恭戴牙箍,發(fā)瘋脆弱要游學(xué),父母離婚親朋好友死亡等等等等)。根據(jù)三個章節(jié)來看整體主題還是偏向成長,只不過用了很悲觀的死亡這個線索來串——從少年時第一次見識死亡到最后知曉初戀和哥哥的死亡再到最后坦然生活在還算完整的家庭中,即使面對患癌的父親也感受不到多少死亡的氣息了……(還是十分牽強(qiáng),表達(dá)十分艱澀)
導(dǎo)演說這是一部關(guān)于“死亡”的電影。童年時期,主角在精神病院“玩”,最有趣。但整體就是一個普通家庭故事。
#2023 EFM# 新生代少年單元入圍。其實是個蠻有意思的設(shè)定“住在精神病院里的敏感少年”,很有喜感,1970-80年代的時代氣氛也不錯,不過后面跑偏了……變成一個沒啥亮點的家庭情節(jié)劇了。
旁觀一個德國娃的獨特成長經(jīng)歷,最后父母的相擁和主動同床讓他心里格外暖,嗯
進(jìn)入到釜山BIKY競賽單元的影片
更有趣和更聰明的呢喃核,在精神病院里完成社會性化的小孩,如何理解親情、死亡、愛情和他人。最終父子在狂風(fēng)里和解,然后如常上車離開,孤獨是最后一項課題。
生活有快樂也有悲傷,幸福從來也是無法定義的。善與惡,好與壞似乎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唯有內(nèi)心永遠(yuǎn)向往陽光,才可以開心過完這一生。感謝歌德學(xué)院。
2.5
11/23Goethe InstitutIch muss ein Psycho sein. Josse的媽媽咆哮的時候我哭了不發(fā)瘋這日子可怎么過得下去appropos好冷啊好冷啊好冷啊啊11/24Ich muss dauernd darüber nachdenken. 然后爆發(fā)的腦洞 德語電影名好像我用了不知道多久的哪個個性簽名?。 暗梦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