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三國題材,就是戴著腳鐐跳舞。人物如此耳熟能詳,所有人物的行為路徑和結局都知道的情況下,如何演繹出新意?而張永新和吳秀波主導的《大軍師司馬懿》,是目前為止,我心中三國題材的NO.1。
為什么這么推薦《大軍師司馬懿》呢?
首先,是編劇的切入點新鮮。
從司馬懿的角度來陳述三國歷史,是否有趣。雖然司馬懿也是個帝王(被司馬炎追封為晉宣帝),但把曹劉諸葛、官渡赤壁都推到背景里,把司馬懿、郭嘉、楊修、荀彧等一眾謀士拉到前臺,這個視角幾乎從未有過。
其次,是演員們塑造的人物很立體。
撇開了臉譜來談三國中的每一個人物。歷史人物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而他是如何成為他自己,則是冰山下的龐大經(jīng)歷所塑造。這部戲里的重要角色都是老戲骨,演員們對自己飾演的人物都吃的非常透,不僅僅是在表演臺詞,而是用他們自己的經(jīng)驗,去體會歷史人物的行為背后的動機,為人物在當前環(huán)境下的行為做一種合理化的詮釋??创笱輪T們不撒狗血地飚戲,非常精彩。
再次,是主創(chuàng)們不拘泥于還原歷史。
一旦拍三國劇,就一定會被三國粉們扛出來說——這個不符合歷史。但是劇組對這點非常清醒,不能因為怕挨這種類型的“罵”就放棄藝術追求。衣冠服飾不是100%的還原東漢,從未發(fā)生的空城計、上方谷仍在劇中被保留,都是為了角色塑造考慮。
如果不了解這段歷史,追劇的過程會充滿懸疑;
如果了解三國歷史,且抱著“且看他如何編”的心態(tài)(而非挑刺的心態(tài)),追劇過程也會非常有意思:
當夏侯徽嫁給司馬師,你真想跑過去跟她說:“姑娘,你嫁了個魔鬼啊,你老公以后會毒死你吶”;當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蜀軍, 諸葛亮說要屯兵五丈原,你會心想“道具組快準備盒飯”。
當劇中司馬師和夏侯玄稱兄道弟,再想到后來夏侯玄會死的這么壯烈。又看到女裝版的何宴和曹爽玩樂得這么開心,想到后來司馬懿要讓何宴來審曹爽案,也挺慨嘆編劇怎么如此殘忍,要在幾十集的篇幅里面看到這么悲劇的反轉……
當賈逵出場,你自然會聯(lián)想到他有個兒子叫賈充,此人幫著司馬昭殺了皇帝,還生了女兒叫賈南風,嫁給了“何不食肉糜”典故的發(fā)明者——白癡皇帝“司馬衷“,還引發(fā)了”八王之亂“。
而柏夫人領著孩子出現(xiàn),孩子說他叫“司馬倫”,你就不禁聯(lián)想到——雖然司馬倫辦了賈南風,還貢獻了個“狗尾續(xù)貂”的成語,但要不是他,怎么會有八王之亂,又怎么會有五胡亂華,接著衣冠南渡,然后又分裂近300年……
司馬懿啊司馬懿,你怎么當時就沒憋住???
-------------------------------------------------------------------------------------
都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我倒覺得少反而不要看三國。
三國里體現(xiàn)的人性之惡劣,就算不教壞小孩子,也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 看看西晉的孩子們吧,全都心理不健康。
他們都是就看著父輩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長大的人;小時候隨時有可能就被滅門,所以長大后就集體換上了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從上到下都刮著“及時行樂“、“清談務虛“、“奢靡浮華”的歪風。
----------------------------------------------------------------------------------------
但是我們這些沒經(jīng)歷過三國的少年們卻特別愛三國:
我們總是能自動忽略“屠城”、“夷三族”、“全軍覆沒”這類詞的殘忍性,忽略英雄們要么親手殺人,要么帶著“白手套”殺人,而為他們較好。并未這些殺戮按上了“替天行道”、“你不死我就得亡”的正義性。
如果說戰(zhàn)場殺戮是因為兩軍對弈,殺的都是士兵,及時殺害平民是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和瘟疫問題,所以三國猛將們都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大量殺害非戰(zhàn)場的非戰(zhàn)斗人員的最無辜的人,是否還能被理解和原諒?
如果按照殺無辜者的殘暴度排名,三國里最邪惡的要數(shù)孫皓;如果按照殺無辜者的數(shù)量排名,這個恐怕金牌要頒給司馬父子三人。
先是屠遼東,后來是“高平陵之變”誅曹爽、丁謐、何宴及其三族,后來是“淮南三叛”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再后來司馬昭任內(nèi)還殺了個天子的同時,再把殺天子的成濟誅了三族……
縱使之前四朝被壓抑得再憋屈,也不能合理化后來司馬家手上的鮮血累累。
--------------------------------------------------------------------
主創(chuàng)們合理化司馬懿的“黑化”用的是莎士比亞式的隱喻。
司馬懿殺人不是因為欲望,是因為恐懼。
這個動力是一以貫之的。
殺人和他當初跪曹操、跪曹丕、跪曹睿、甚至跪張春華一樣的邏輯
—— 都是因為恐懼。
只不過,之前力量弱小,所以恐懼被對方“殺死”的方式是跪著;
后來力量強大了,恐懼被對方殺死的方式變成了殺死對方,并夷三族。
在空城計里,主創(chuàng)們設計了一個戲劇場景,在司馬懿的內(nèi)心虛擬出諸葛與司馬的博弈。其中,司馬懿表現(xiàn)出來的,更多是恐懼和欲望的博弈—— 最終還是恐懼戰(zhàn)勝了欲望。
從恐懼自己被鳥盡弓藏,到恐懼家破人亡,再到恐懼自己背離初心,恐懼不能戰(zhàn)勝自己……
大將謀反時欲望與恐懼的博弈心態(tài),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莎士比亞《麥克白》中,而電影大師黑澤明也非常巧妙且合理地將莎士比亞戲劇進行了東方化。作為科班戲劇出身的主創(chuàng)來說,用這個方式來處理司馬懿“黑化”也是一種對他們敬愛的莎士比亞和黑澤明的致敬。
--------------------------------------------------------------------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古今忠餒有誰知?”
要是司馬懿在當太傅時期就死了,或許是像諸葛亮一樣的賢相的身份寫入史書的。
要是阿斗像曹叡、曹芳、曹髦一樣有進取心,且諸葛亮也高壽且多子,或許諸葛亮也會像司馬懿一樣,以白臉身份列入史冊。
生在亂世,何來無辜。
如果我們心中的歷史人物只是“被人精心設計過的”理想符號,那么他們真實的存在本來就是灰色的,如此哪里還來的“需要洗白”之說?
依依東望是人心,所謂黑與白,只是人心的需要而已。
魏晉嬗代,出自河內(nèi)溫縣的司馬氏家族代替了沛國譙縣的曹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關于這次王朝更迭的性質,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是儒家豪族最終戰(zhàn)勝了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
而田余慶先生指出曹魏政權的世家大族化在曹操晚年便已開始,衛(wèi)廣來先生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從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昌后,所征辟的人物構成了曹魏政權中文臣群體的主干。
所以說至少在曹操后期以及魏文帝、明帝時,曹魏政權的統(tǒng)治策略已經(jīng)逐漸開始從法術主義向儒家政治的過渡,并非像陳寅恪先生認為的“魏為東漢內(nèi)廷閹宦階級之代表,晉為外廷士大夫之代表,則魏、晉之興亡遞嬗乃東漢晚年兩統(tǒng)治階級之競爭勝敗問題?!?/p>
那么司馬氏家族是如何逐漸取代曹魏而奪取政權的呢?本文主要觀點、內(nèi)容皆依據(jù)仇鹿鳴老師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wǎng)絡》一書,來介紹司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一)司馬氏的先世
司馬卬—(?)—司馬鈞—司馬量—司馬儁—司馬防—司馬懿(其哥司馬朗、其弟司馬孚)—司馬昭(其哥司馬師)—司馬炎(其弟司馬攸)
司馬氏先世的記載主要保存在《晉書》卷一《宣帝紀》及《三國志》卷一五《司馬朗傳》裴注引司馬彪《序傳》,《晉書》中稱其先祖是趙將司馬卬,但由于其間世系無考,可能存在攀附先世的嫌疑,不足為信。司馬氏先世中較為可信的人物是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事跡散見于《后漢書》,其在永初元年(107)以從事中郎的身份,隨車騎將軍鄧騭出擊西羌,在115年又以左馮翊行征西將軍的身份,都督諸軍攻打先零羌;而其曾祖父司馬量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任潁川太守;而到了司馬鈞之孫司馬儁時,其家族已開始受到了儒家傳統(tǒng)的熏染,司馬儁、司馬防父子的興趣主要在史學,漢代學術構成中史學還從屬于經(jīng)學,隨著東漢中后期學術風向新變化的影響,史學開始從經(jīng)學中獲得獨立,由于治史的學者大量出現(xiàn),經(jīng)史開始并稱。司馬氏家族在“由武入文”的過程中,也沾染了這一新風尚,使其家族在文化上具有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經(jīng)學世家的特征。(如崔琰)。
(二)司馬氏在河內(nèi)郡的鄉(xiāng)里網(wǎng)絡
鄉(xiāng)里社會是大族生活的場域,家族勢力的最初生長無不與鄉(xiāng)里社會具有密切的關系。大族在鄉(xiāng)里也就是“地望”,他們對地方事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其家族成員是否在朝為官,都能對地方事務產(chǎn)生某種潛在或明顯的影響,并不斷通過婚宦網(wǎng)絡、師友網(wǎng)絡、門生故吏網(wǎng)絡等等,來增加自己的勢力。司馬氏家族所在的河內(nèi)溫縣(即現(xiàn)在的河南焦作溫縣)也是利用這樣的網(wǎng)絡,從而增加自己的勢力。
東漢末年的清議評論風氣盛行(如月旦評),而河內(nèi)郡最具有影響力的評論家是楊俊,他對于品評、提攜同郡士人不遺余力,司馬朗、司馬懿兄弟最初知名就是因其援引,而司馬懿能夠聲名鵲起,進而在聲譽上超越成名更早的其兄司馬朗,主要得益于崔琰的賞識:“
始琰與司馬朗善,晉宣王方壯,琰謂朗曰‘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為不然,而琰每秉此論?!薄度龂尽肪硪欢洞掮鼈鳌罚?70頁。
崔琰是東漢大儒鄭玄的弟子,出身望族,為曹操所信重,長期典選舉,號稱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素有識人之譽。司馬懿得其揄揚,則聲名更盛,為其在曹操政治中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司馬懿出仕
司馬懿在建安十三年(208)以曹操丞相文學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臺;其父司馬防本與曹操熟識,任尚右丞時曾推薦曹操擔任北部尉,后來也一直仕于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其兄司馬朗在建安初便已被曹操辟為司空掾屬;可知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素有往來,關系密切。至于歷史上記載的司馬懿在曹操征辟時,避而不就,說他“有狼顧相”、“鷹眼狼顧相”;以及流傳的曹操“嘗夢三馬同食一槽”暗示曹魏亡于司馬氏。這些不過是為了塑造司馬懿“不欲屈節(jié)曹氏”的形象罷了。它們廣泛流傳則可能出自西晉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有意渲染,其目的在于制造司馬懿不欲仕魏的假象,試圖建構曹、馬長期對立的歷史敘事,即司馬懿與曹魏政權早有嫌隙,司馬懿仕魏本出于被迫,而曹操對他也常懷疑忌,多次欲除之而后快,試圖通過對歷史文本的重構與詮釋,從側面為司馬氏代魏之舉開脫責任。而《大軍師》中編劇塑造司馬懿以自殘的形式來避免曹操的征辟,并多次重現(xiàn)司馬懿“鷹眼狼顧”的形象,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劇中曹操還專門因為這個來試探司馬懿,更是大的bug。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歷史劇,它的傳播效應是歷史著作本身沒法比的,當然鼓勵合理的改編,盡量避免較大的錯誤;也更希望觀眾能在看劇的同時,多了解一些歷史,避免形成對歷史人物臉譜化的認識。)
(四)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的權勢網(wǎng)絡
a、在曹操時代
司馬懿進入曹魏政權,起了關鍵作用的是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正是在他的舉薦之下,司馬懿才得以被曹操辟舉為丞相文學掾。雖然荀彧之后不久便因反對曹操晉爵魏公之事,抑郁而終,并未對司馬懿在曹魏政治中的發(fā)展提供多少幫助。但重要的是,通過荀彧對司馬懿的舉薦,河內(nèi)司馬氏與潁川荀氏之間建立了密切的關系,這成為司馬懿的人際網(wǎng)絡跨出河內(nèi)區(qū)域之限的關鍵一步。
司馬懿入仕之初,其所運用的人際網(wǎng)絡頗為有限,主要是司馬朗、楊俊、崔琰。其兄司馬朗歷任成皋令、堂邑長、元城令,后入為丞相主簿,已在曹操手下任職十余年,根基已穩(wěn),與司馬懿同在丞相府中共事,對于司馬懿熟悉曹魏政權的運作體制當頗有助益。楊俊此時亦為丞相掾屬,崔琰則任丞相東曹掾、典章選舉,此二人皆對司馬懿十分賞識,幫助司馬懿在漢末人物評論網(wǎng)絡中獲致高名。但是崔琰后因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殺,楊俊則因在曹丕、曹植儲位之爭時,站在曹植一方,而遭曹丕記恨,被借故誅殺。雖然此二人在最初曾與司馬懿同在相府共事,但都在隨后的政治變故中遭遇不測,并沒有給司馬懿更多的奧援,其家族與司馬氏家族也沒有建立進一步的聯(lián)系。
總而言之,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沒有獲得重用,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團的時機偏晚,當時曹操即將完成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其吸納人才的工作已經(jīng)基本結束,并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華的空間。
b、在曹丕時代
在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的政治敏感時期,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親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曹丕穩(wěn)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擢升他為丞相長史。丞相長史是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權位極重,曹丕將司馬懿安插于此,是為了迅速調整丞相府的人事布局,為全面掌權鋪平道路。司馬懿的政治境遇在曹丕即位后發(fā)生了轉折,被升遷為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轍有奇策,為曹丕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而與陳群、吳質、朱鑠的交往,成為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拓展政治網(wǎng)絡的重要一步。陳群出身潁川陳氏家族,其祖父陳寔是漢末最具有聲望的士人之一。司馬懿在魏文帝時代,仕途一帆風順,歷任尚書右仆射、撫軍大將軍,常奉命留鎮(zhèn)許昌。黃初七年(226)與陳群、曹真同受托孤之命,輔佐魏明帝。
司馬懿密切與曹氏政權關系的手段是通過聯(lián)姻的方法,安排司馬師先娶夏侯尚之女夏侯薇,夏侯薇死后,司馬師又娶司馬懿的故交吳質之女,不久離異,后司馬師又娶上黨太守羊衜之女,泰山羊氏是兩漢名族。司馬昭娶王肅之女,王肅之父王朗,漢末名士。司馬氏與泰山羊氏、東海王氏的婚姻,都表明隨著司馬氏政治權勢的增長,其家族的婚姻網(wǎng)絡已經(jīng)超越前期的同郡范圍,有助于提升司馬氏家族聲望的兩漢名族、經(jīng)學世家成為這一時期聯(lián)姻的主要對象。
c、在魏明帝時代
在曹丕臨終時安排的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位顧命大臣中,二曹為代表宗室武人勢力,以達到政治上的平衡。而曹休、曹真、陳群分別在太和二年(228)、太和五年、青龍四年(236)去世,司馬懿成為碩果僅存的顧命大臣。曹真的去世與司馬懿地位之升降關系密切,曹真班位在司馬懿之前,早在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就出任上軍大將軍,假節(jié)鉞,都督中外諸軍事,是曹魏宗室中的主干,也是文帝、明帝時代控制軍權的核心人物。明帝時,曹真又以大將軍的身份都督關右,對抗蜀漢。但隨著曹真病重無法任事,關中留下了一個關鍵的人事空缺,魏明帝需要尋找一個足以穩(wěn)定關中局勢,對抗諸葛亮軍事威脅的人物。為此他不惜打破常規(guī),將分陜之任授予司馬懿,司馬懿的介入,打破了自從曹操時代以來,軍權一直掌握在曹氏——夏侯氏一系的傳統(tǒng),是曹魏政治的一大變局,也是司馬懿個人權勢擴張的一個重要機遇。
同時,魏明帝時代,隨著司馬懿權位的上升,獲得了開府辟舉之權。在兩漢極重門生故吏之誼的社會風氣下,辟舉之權也是政治人物構筑自己人際網(wǎng)絡的重要方式。司馬懿通過征辟構筑自己的權勢網(wǎng)絡。
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通過血親、姻親、交游、同僚、部屬等多種關系編織了龐大而錯綜復雜的權勢網(wǎng)絡。但需要指出的是,司馬懿的權勢網(wǎng)絡的確對于司馬氏家族在曹魏政治中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網(wǎng)絡會自行幫助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無論是司馬懿的同僚、部屬還是受他提攜士人,司馬懿與他們之間雖然存在著基于私人恩義的結合,但是這種私人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忠于曹魏政權的基礎上的,私人恩義并不能自行躍居國家權力與君臣名節(jié)之上。所以當司馬懿是曹魏忠臣時,他們之間的私誼與對于曹魏政權“忠”的義務毫無矛盾,但一旦司馬懿試圖代魏自立時,“公義”與“私情”之間必然產(chǎn)生矛盾、沖突。無論是婚姻關系還是私人情誼,都是政治人物進行選擇時考量的諸多因素之一,若以為司馬懿擁有了這一權勢網(wǎng)絡,便能輕松地完成代魏立晉之業(yè),則未免失之于簡單。
(五)“代魏”之始—高平陵之變
魏景初二年(238)明帝力排眾議,授予司馬懿專征之任,率軍征討遼東公孫淵,年末,明帝彌留之際,安排后事時,欲將司馬懿排除顧命大臣的名單,而任用燕王曹宇,但由于劉放、孫資的妨礙而未能實現(xiàn),最終司馬懿與宗室曹爽同受顧命,輔佐幼主。但不久之后,曹爽就奏請轉司馬懿為太傅,外示尊崇,而奪其實權,獨專朝政。而從正始八年(247)五月開始,司馬懿更是“稱疾不與政事”。從景初二年到正始十年,司馬懿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已有十年,哪怕是從正始八年徹底淡出政治開始算起,也有近兩年的時間,此時突然發(fā)動政變,不能不說是出人意料。
從司馬懿的仕宦經(jīng)歷來看,他雖然在魏明帝時曾都督關中,掌握了部分軍權,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介入曹魏的禁衛(wèi)軍系統(tǒng),從曹魏政權歷任的中護軍、中領軍、護軍將軍、領軍將軍的名單來看,曹魏的禁衛(wèi)軍權依然牢牢地控制在曹氏——夏侯氏手中。直至齊王芳繼位伊始,司馬懿與曹爽各統(tǒng)兵三千,更直殿中,司馬懿才得以借此染指了部分禁衛(wèi)軍權。但是這一時期為時甚短,曹爽很快就借故排擠司馬懿,將禁衛(wèi)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其弟曹羲、曹訓分任中領軍、武衛(wèi)將軍,掌握禁衛(wèi)軍權。
雖然司馬懿被曹爽排擠出了決策中樞,但是依然具有相當?shù)挠绊?,尤其是在軍事領域,曹爽尚需倚仗他的人望與才能。司馬懿分別于正始二年、正始四年對抗孫吳,便是一證。同時,在正始四年,夏侯玄接替老臣趙儼出任征西將軍,出鎮(zhèn)關中,而其空缺的中護軍一職則由司馬師繼任,擁有選舉武官的權力。而司馬懿的開始策劃以“非常之舉”除去曹爽的時間,只能是司馬師任中護軍之后,因為只有在司馬師介入禁軍系統(tǒng)之后,司馬懿才擁有了發(fā)動政變的基本力量與可能。但司馬師所能控制的兵力相當有限,所以才要暗中養(yǎng)死士三千。同時參與高平陵之變的蔣濟,曾經(jīng)在進軍中任職十余年,歷任中護軍、護軍將軍、領軍將軍等要職,直至正始三年方被曹爽之弟曹羲代替,遷為太尉這一閑置。蔣濟在禁軍系統(tǒng)中擁有廣泛的人事基礎與號召力,是司馬懿取得進軍支持的重要保證。
而曹爽集團在正始十年攜齊王芳去洛陽郊外拜謁高平陵時,剛好為司馬懿發(fā)動政變提供了契機。司馬懿占領武庫,命長子司馬師、弟司馬孚將兵屯于司馬門,次子司馬昭帥兵監(jiān)視二宮,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令曹爽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攝曹羲營。在以上戰(zhàn)略要點都被控制的情況下,最后與太尉蔣濟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橋。
最終,曹爽放棄抵抗,不久以謀反罪被誅,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
由于本文結尾過于簡略,請看下文《司馬懿是如何發(fā)動高平陵之變的?》。(鏈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67290/&dt_dapp=1 )
關于司馬懿背《出師表》這一段,我覺得這樣設定就是為了突出司馬懿的能忍和無恥。我不喜歡司馬懿,算是武侯粉吧。為什么會有人看了這一段會以為武侯是被司馬懿給氣死的呢?司馬懿寧穿女裝受辱也不出戰(zhàn),這時的武侯,已經(jīng)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看到司馬懿的決心后為北伐前途感到擔憂,難道這里表現(xiàn)出武侯氣量狹小了嗎?我是沒看出來。武侯和《出師表》的地位,在我心中沒有半分動搖。我舍友對歷史并不感興趣,但我倆有時還能一起背幾句《出師表》。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武侯殺馬謖時的心痛和堅定與司馬懿佯殺司馬昭時的惺惺作態(tài)。武侯把軍法看得重,把國家看得重,他無私;司馬懿把兒子看得重,把家庭看得重,他就是自私啊。人品高下一眼看出。任何貶損武侯人格的,都是垃圾,可這劇并沒有啊。
小時候看《隋唐英雄傳》,覺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是又蠢又壞,害死羅成,到最后李世民要殺他這一兄一弟的時候還婆婆媽媽的,羅成的仇他應該立刻報才對。后來知道了羅成只是一個虛構人物(或許有原型),看到了呂思勉先生《中國通史》里寫到劉黑闥叛亂后“為唐太子建成所破”,才知道李建成不是我原來認為的那個樣子,并不是只會在陣前落荒而逃的無能之輩,也知道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得位史并不光彩??晌乙廊幌矚g這部劇,并不把它講的故事當真事,就是看個精彩,看個瓦崗英雄的義薄云天。
《虎嘯龍吟》沒有那么大的本事讓我看完了之后認同司馬懿的價值觀,我為武侯的死哭過無數(shù)次——看《三國演義》原著和唐國強老師的表演時都泣不成聲。道德標桿就應該是武侯這種人,司馬家被罵是活該??春侮滔暮钚档脑庥鰰r,我曾無數(shù)次罵過司馬家——其實我對姓曹的人從記事起就有好感,原因不說。
即使是這樣,我不否認這電視劇好看,并不是只配一星的爛劇。
看一個訪談節(jié)目,劉三解和《虎嘯龍吟》里演司馬孚的王東聊司馬孚這個角色,他們正聊到司馬孚最后和家族在精神方面決裂,我不小心碰到了耳機開關,視頻自動暫停,突然就響起音樂來,我很喜歡的霍尊的歌——嘗盡悲歡離合人間苦,卻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恰好從這個地方開始唱起。我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空了。古稀之年的兄弟倆,相扶同行數(shù)十年,卻在高平陵事變后“咫尺天涯陌路”。 張愛玲說中國文學向來只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安穩(wěn)的一面,寫斗爭不寫和諧。我喜歡看這劇里的家庭戲。在我固有的印象中,篡奪曹魏政權時的司馬家是非常和諧的,雖然我知道“八王之亂”比知道司馬師這個人要早。司馬師死后能被追封為皇帝這事,常常被拿來諷刺只把兄長孫策追封為郡王的孫權。后世的北齊文宣帝高洋,雖然也把兄長高澄追封為文襄帝,但這哥倆的關系實在不敢恭維。司馬師和司馬昭真是兄弟關系和諧的典范,至于他們家后來怎么就你砍我我宰你的就不想提了。這么好的兄弟關系、父子關系,不拍家庭戲真是可惜了,恰好和前面的曹丕曹植曹彰做對比,看得我心塞??梢粋€家庭,真的能永遠這么和諧下去嗎?原本我看家庭戲,看到的是安穩(wěn),是溫情??赏罂?,同樣是家庭戲,父子會如何?兄弟會如何?他們要走的路是不同的。最激進的司馬昭與最保守的司馬孚,同司馬懿都有矛盾,還有失去老婆、殺了大舅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司馬師,他的立場又是什么?劇透說司馬師死前最后的話就是喊了一聲爹,但劇中殺他老婆明顯是他爹的意思,他心里不矛盾嗎? 司馬孚也是一個傳奇,嚷著“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的晉安平獻王,歷來褒貶不一。司馬家每干完一件缺德事,他就一種義憤填膺的樣子,每次都對著或死或活的皇帝說臣來晚了,然后蛋糕一塊也沒少分。演員說劇是按照“褒”來處理的,他代表傳統(tǒng)儒生,對忠孝極其看重,最后與司馬懿(司馬家族)分道揚鑣…… 我是個很喜歡悲劇的人,喜歡看一個個英雄從意氣風發(fā)到灰飛煙滅。有時候被一個人的精神感動,就不大在乎能力如何了。昨晚看到武侯去世,悲從中來,對那個二十多歲從隆中走出,帶著一身理想和抱負要興復漢室,卻五十四歲就秋風五丈原的奇男子,我只能說佩服得五體投地,佩服他的才華,更佩服他的高尚人格。諸葛武侯顯然是拿來和司馬宣王做對比的,同樣受托孤之重,一個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另一個…… 印象很深刻的一個鏡頭,是武侯死后,姜維拿著武侯的羽扇,眼睛通紅,滿含熱淚,深深望了一眼“克復中原”的旗幟。此后的姜伯約,帶著武侯的理想活下去,六十多歲的年紀還在劍閣和鐘會對峙。鄧艾從陰平小道直取成都,劉禪不戰(zhàn)而降,而姜維卻依舊密謀復漢。姜維沒有成功,但他令滅蜀的兩個最大的功臣無一生還。劉禪都不在意亡國,他姜維究竟在意什么?他在意另一個人的理想,在意對另一個人的承諾。司馬懿說他與諸葛亮最大的不同,是他對承諾沒有執(zhí)念。呵呵,承諾對司馬懿來說算個屁啊。我理解自私的人,卻崇敬無私的人。 為什么要為了對一個人的承諾和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為什么反倒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家族成了最終的勝利者?為什么三國后是一個讓阮嗣宗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時代?——浪花,早已淘盡英雄。又為什么……我的品德與武侯相去甚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該叡叡顏值受到詬病,人設也被說太變態(tài)和歷史不符,仍阻擋不住我要看的步伐。叡其實是個可憐的孩子,歷史上和劇中都是。每天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是說著玩的,明明能力超好卻只能在他爹面前裝孫子。因母得罪,由王降為侯,之后事父事養(yǎng)母至孝——可我總覺得是裝出來的。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里的“任心而行”讓我愛恨交織。沒有爹的叡真的是任性直率不做作,即位前后變化之大幾可與楊廣一戰(zhàn)。他懶得做樣子給世人看,他爹出殯都不去送葬——原因是天太熱。世上怎會有這樣的理由?每天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老爸殺掉,身為長子卻直到他爹死的前一天才被立為太子。曹丕臨死前倒是記起了他是曹叡的爹,一番對不起他對不起他媽的話就說了出來,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信那一席話能抹去叡數(shù)年如履薄冰的恐懼,他依舊是那個“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的可憐孩子。但可憐不是他可以作惡的理由,郭照也可憐。曹丕死時,別人都哭,唯獨他賊眼飄飄卻流不出淚來。 我要吹一波波叔的演技。他哭曹丕,把我的淚都哭出來了,當然后面的曹休曹真卻是一臉mmp——這貨怎么哭得這么狠?叡影帝模式開啟,一口一個“仲達公”:你要好好輔佐我啊,我爸說這可是托孤給你。波叔哭得更厲害,叡又說忘不了仲達公當年對他的好,惹得波叔哭完老子的苦心托付又哭兒子對恩情的念茲在茲。我弱小的心都快被波叔哭碎了,真的有被感染到。 變態(tài)界里的戰(zhàn)斗機,戰(zhàn)斗機中的VIP。叡真是當?shù)闷疬@句話。按照他叔《洛神賦》那么抽象的描寫,讓誰也畫不出一個像他媽的人來啊。不過有一先生聽到“太陽升朝霞”后畫了個太陽——我也是醉。目前看來,他對司馬懿還不錯,給了他一棟讓司馬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豪宅,而且考慮極其周到。叡大興土木愛造宮殿已初見端倪。司馬懿看著屋里陳設,說這個那個的寓意,司馬倫突然跑了出來。仲達以為自己綠了,當然啦,柏夫人是不會綠他的。郭照真是倒霉。
關于曹叡扮母,如果只看照片的話,百分之百的人會笑吧,肯定會有好多人直呼辣眼睛,可我看這段從頭到尾就笑不出來。這小太監(jiān)總算干了件人事,說世上僅有皇帝本人存著甄宓的神韻,讓曹叡扮母,由畫師看著皇帝的樣子畫甄宓。說實話,我也覺得這很難,但這世上有些牛人你又不得不服,真有人畫出來了——我看這也僅限于電視劇里了。叡真的是愛吃蜜餞,是因為那里面有很多他的母親的美好回憶,話說甄宓喝下毒酒后還吃了一顆曹叡給她買的蜜餞——母子互為最愛。叡癡望著母親畫像的時候哭了,劇的效果比截圖好多了,音樂一起我直接淚奔。小太監(jiān)辟邪也哭了,宮女哭了,畫師哭了。辟邪和宮女哭,我覺得是因為他們理解曹叡的思母之情,感動哭了。至于畫師哭嘛,我覺得是因為能保命了,喜極而泣,其中或許也摻雜著一絲感動吧。
夏侯徽和司馬師超甜。我太喜歡這姐姐的長相了,不驚艷,不具有攻擊性。張芷溪冷,唐藝昕甜,而她是很溫婉,讓人一看就很舒服。話說在司馬家還沒有忙著篡位的時候,司馬師還是比較清閑的,在家給老婆畫像,甜炸了!我不要相信《晉書》里的司馬師殺妻!此時的夏侯姐姐(司馬夫人)又懷孕了,前面的是女兒,兩人當然希望能有一個兒子了,而且都還挺自信這一胎會是兒子,司馬師老早就“我這兒子”叫開了,生下來又是女兒。我當然覺得女孩好,可古代人不這么想。夫人直言想生兒子,做丈夫的當然要安慰了,勸夫人以后不愁沒兒子什么的。然而司馬師真是沒有生兒子的命啊。夏侯姐姐生了五個女兒,按生物學觀點,當然是司馬子元的XY染色體的概率問題。奇怪的是,夏侯徽死了之后,司馬師21年間再也沒有生過一個孩子,我們可以推測出司馬師生育能力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除非他被綠,怎么從26歲起就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樣呢?就算是續(xù)弦有問題,妾總該能生吧。我對這事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夏侯姐姐沒給他戴綠帽子,也覺得司馬昭不至于在這種事上搞鬼,想到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言情小說的套路才能解決這問題:師徽愛得深沉。當然,這純屬我個人yy。真要是深愛,哪有后面一堆爛事?劇中司馬師和大舅子夏侯玄的關系很好,一口一個“大哥”——隨老婆叫的。一想起司馬師最后夷夏侯玄三族,簡直不寒而栗。宜腦補虐心小說。
司馬昭與鐘會來了一波商業(yè)互吹,還沒有以后你要弄死我我要弄死你的苗頭。想起這倆貨害死了嵇康,氣憤。我一看這鐘會就來氣,好想做了他。 何晏什么鬼???找了個女的來演。天朝現(xiàn)在要找陰柔氣質的男明星太容易了,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幾個,怎么就找了個女的?昨天上午的年級會上,導員剛諷刺了魏晉男人的抹粉嗑藥之風,我下午就看到了這個酷愛五石散的何郎。
——————————————————
更新一下。
我對司馬師這設定其實是比較感興趣的。劇中的司馬景王與史書上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性格。電視劇顯然是將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智商給換了一下。
冒昧揣測一下劇情。夏侯徽是司馬昭殺的,這基本就可以認定了,但從預告看來,這有可能是司馬昭得到了司馬懿的授意。司馬師和其父其弟的關系應該會大有變化。司馬師知道夏侯徽死因的這個時間點很有趣。直到夏侯玄死,子元還是雙眼,但他知道真相的時候已經(jīng)是獨眼龍了。他是怎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我看了片尾的一個鏡頭,覺得是司馬倫在搞鬼。這tm真是個攪屎棍啊,不愧是“八王之亂”的首禍,恁小的年紀就開始挑唆事。司馬師和司馬昭關系是很和諧的,而在劇里居然能看到白刃相見的片段,我不得不期待。另外,司馬師對著司馬懿流出的血淚實在好評!
——————————————————
司馬殺孟達那一段,有一種后來他殺何晏的即視感,好陰險哦。高平陵事變后,司馬懿清理曹爽一黨,何晏協(xié)助。等何晏把別人都清理出來,宣王還嫌不夠。何晏懵逼:“難道是我?”宣王估計在賊笑:“正是。”這里殺孟達也是,不肯帶他見曹叡,直接送去見曹丕,爽利地來了一句:“斬了。”
叡真是霸氣。這種男人,算是變態(tài)帥吧。
司馬昭野心畢露。這劇認為宣王并非一生下來就注定要當權臣的,所以從宣王的初心講起,可為什么司馬昭有一種天生要篡位的感覺?司馬昭勸司馬懿等諸葛亮攻下長安后再去救援,這樣就可以完虐曹真了。這時候的司馬懿還一本正經(jīng)地訓斥兒子。此處能看出以后的司馬家的特點:家族利益放在國之上。對于“八王之亂”的那群貨來說的話,是個人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發(fā)展趨勢是越來越自私,宣王開了個好頭啊。劇設司馬昭像爹,司馬師像娘。宣王說這句“隨我啊”的時候,用的是疑問語氣,當然在我們心里,陳述句更為恰當。
打街亭之前,司馬懿還沒拿到馬謖的駐軍圖之前,不肯讓司馬師當先鋒輕易涉險——畢竟他這時候不清楚對手實力,把張郃踢了去。等知道了馬謖屯兵山上,心里那叫一個后悔啊,這神情……嘖嘖嘖。反應過來說了句“再晚就都是人家的了”就慌忙帶著兒子去搶人頭。
對空城計這一段的拍攝挺有意思。諸葛與司馬打了一場心理仗,顛覆了以往的設定。司馬昭猜出了父親的心思并說出來,被甩了一巴掌。
我覺得劉禪和諸葛亮的關系很微妙啊。諸葛亮仿佛有兩個不姓諸葛的兒子,一個姓馬,一個姓劉。對姓馬的,他是一味慣著。諸葛武侯像班主任,馬謖像是班里那個學習好又機靈懂事的最受老師疼愛的學生,老師知道他有些小毛病,想讓他辦大事歷練一下又不放心地千叮嚀萬囑咐,學生對老師的囑咐不以為意,俏皮地做鬼臉,總以為老師多慮。劇里的圖我沒截。這種學生呢,往往不受其他同學待見,但別人也不敢得罪他。我小學的時候,和這種人就有點像,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了。對姓劉的“兒子”呢,他是一味要求嚴格,由于太不放心就干脆什么事都不讓他干,只讓他做功課讀書。武侯對劉禪是真關心,劉禪對這種關心表現(xiàn)得很開心,可我覺得他實際上并不開心,話里隱含不滿。另外,要“滅魏斬叡”的武侯夸小叡聰明,我還是蠻開心的。呃……武侯這樣夸小叡的潛臺詞是不是阿斗不夠聰慧???
回到家中的司馬懿真的好牛。才和張春華做完了羞羞事,又去找柏靈筠。好體力!春華因為司馬懿對司馬倫太好而吃醋。仲達對子上說“慈母敗兒,慈父更敗兒”,這真是給自己立了一個好大的flag,后來的司馬倫……春華好有心機,把司馬懿的腰帶勒得緊緊的,看仲達見到靈筠后解腰帶那個費事啊……
司馬昭和夏侯徽的這一段很有意思。《三國演義》說司馬代曹的禪讓儀式是依樣畫葫蘆——當年的曹丕對劉協(xié)的方法唄。編劇誓要發(fā)掘(編造)司馬家和曹家更多的相同之處。后世好事之人編出來曹植和甄宓這一對叔嫂戀,為了對稱,司馬家肯定也要有一對。于是乎,就有了司馬昭對夏侯徽的曖昧情愫。說實話,我對這個一點都不反感。這樣的話,結合后面的司馬昭殺嫂,曹元仲的“大魏第一變態(tài)”(我封的)之名就要保不住了。這樣的話,司馬昭和夏侯姐姐就有了個參照物——北齊武成帝高湛和嫂嫂李祖娥。當然,我覺得高湛更變態(tài)。司馬昭看夏侯徽時,真的是癡漢臉啊……親自為嫂子挑做衣服的料子,這樣真的合適嗎?好在夏侯姐姐和司馬師伉儷情深,不為所動。司馬昭很在乎嫂子是否關心他,問“你擔心我和大哥嗎”的時候,居然……把他放在了他大哥前面。日軍轟炸香港時,張愛玲在難后想到的,是如果剛剛自己死了有誰會知道。而我們的司馬子上同學想到的,是一個人萬一在戰(zhàn)場上被殺,會連家書都來不及寫。所以,殺人后受到?jīng)_擊的他……想逃回來把這件事告訴嫂子。還真tmd浪漫啊!夏侯姐姐聽了很尷尬。司馬師和夏侯姐姐還沒這么膩歪呢。重申一遍,我對這段不反感。三觀崩塌,節(jié)操碎了一地的我啊……
夏侯姐姐真是會教孩子,教彈琴,不許小孩穿太奢侈的衣服,真是好妻子好媽媽。好喜歡啊。
公元249年,大將軍曹爽帶著年幼的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先帝,年已七旬的司馬懿放手一搏突然發(fā)難,與兩個兒子帶兵控制了洛陽,將曹爽等人阻攔在外。司馬懿指洛水發(fā)誓不會傷及曹爽性命,勸其投降。曹爽最終沒有聽從部下反抗意見,而是投降回到洛陽。最終司馬懿違背了誓言,以謀反罪名殺死曹爽及其黨羽,并滅三族牽連五千余人。自此曹氏勢力衰弱,司馬家族得以獨掌大權。
《虎嘯龍吟》前半段的精彩之處在于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超級對決,而后半段臨近結局之時,這場兵變無疑是重頭戲。而吳秀波也沒有令觀眾失望,他身著紅色壽衣持劍起事的一幕,或許是近年來最經(jīng)典的熒屏形象之一。
這種“黑化”反抗的劇情如今屢見不鮮,且效果顯著。《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傳》《花千骨》等劇里相關人物的“黑化”劇情幾乎都是整劇高潮,甚至是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里,高育良書記最終撕下正面人物的偽裝與侯亮平展開最終對決的段落,也是整部劇的情緒和熱度高峰之一。
《虎嘯龍吟》里的司馬懿隱忍了一生,有充分鋪墊,這場“黑化”劇情引來了觀眾的大量好評和關注,從百度指數(shù)可以看出,高平陵之變劇情伊始,搜索指數(shù)一路飛速上升,相比最低點幾乎翻倍,可見觀眾對于司馬懿“黑化”高潮劇情的熱情程度。
在以權謀為主題的劇集中,經(jīng)常會有這種“黑化”劇情出現(xiàn),且多數(shù)權謀劇所獲得的評價都很高。以歷史為背景的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走向共和》《雍正王朝》《貞觀之治》,架空背景的如《瑯琊榜》,甚至《權力的游戲》《紙牌屋》等英美劇也可以納入這個范圍之內(nèi),這些劇集大部分豆瓣都在9分以上。它們能獲得觀眾的好評除了自身制作精良之外,筆者認為權謀的助益也不小。
有部分男性觀眾對于宮斗劇這一題材嗤之以鼻,而權謀劇卻通常能入這部分觀眾的法眼。細細想來,宮斗劇與權謀劇這兩者在思維模式上存在著相當大的一致性,區(qū)別只是不同的舞臺,主角們是男人還是女人而已。
這種偏好是扎根于歷史和社會人性的,對于封建王朝里爾虞我詐的故事津津樂道,早已形成了由來已久的大眾文化,從評書到《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再到現(xiàn)代的網(wǎng)絡文學,對于互相算計、人心詭譎的描寫從未消逝,甚至在表現(xiàn)形式上處于不斷細化具體的過程中。
影視作品也是社會現(xiàn)實的折射。《紙牌屋》里的政治陰謀和犯罪所折射出的美國現(xiàn)實,與遠到《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近到《人民的名義》所折射出的中國現(xiàn)實,都不是憑空而生的。中國拍不出《紙牌屋》,最大的原因或許不是影視技術層面,而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規(guī)則下所產(chǎn)生的文化的截然不同。而英美劇里的權謀斗爭相對于《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而言顯得簡單粗淺,也是文化特性從中起到的作用。
文化特性是權謀劇在國內(nèi)流行的深層次原因,而具體程度則更多取決于觀眾對當下影視作品的審美疲勞——首先,觀眾們厭倦了看到傻白甜、無條件善良的圣母主角,期待更加真實的人物塑造。其次,權謀劇的特點注定了劇情進展的迅速緊湊,與時下的注水劇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容易贏得好評。
說到底,影視人物性格的良善和“黑化”能否被觀眾接受,更多的還是取決于人物的心路歷程是否塑造得真實可信。受盡委屈折辱依舊愛天愛地愛人的圣人,顯然過于高高在上,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未能脫離貪嗔癡的俗人,因為現(xiàn)實里不可能事事完美,又無法像劇集里沖冠一怒而是只能處處隱忍,“黑化”的權謀劇情正好迎合了這部分被壓抑的心態(tài)。
《虎嘯龍吟》就體現(xiàn)了這種人物塑造思路。導演張永新說過:“我們力爭在劇中用一種不仰視不俯視的水平視角,希望所刻畫的人物都不是神,不是妖,也不是鬼,他們都是人。從人性的角度來建立一個人物的邏輯走向和發(fā)展脈絡,是我們做這個戲的初衷,也是我們的標準。”
很多人的思維慣性停留在了一個孔明手下敗將、篡國者、權臣司馬懿,但細細想來,司馬懿不可能從少年到最終成為權臣幾十年間都是同一心境,他老年的所作所為,必然存在思維的變化歷程。古典小說用“鷹視狼顧”“三馬同食一槽”的典型標簽模糊了人物的真實心理,而《虎嘯龍吟》在做的正是從人性出發(fā),去推導出一種相對的真實。
這也是筆者眼中,《虎嘯龍吟》這部劇最值得肯定的一點。
雖然同屬于權謀題材,但近期熱播之中、口碑很好的《虎嘯龍吟》《瑯琊榜之風起長林》與早期的央視版《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走向共和》等經(jīng)典劇明顯大不一樣。與其他國產(chǎn)劇集一樣,權謀劇也處于不斷變化當中。
除了服化道、拍攝手法、場景搭建等通常變化之外,權謀題材比較特殊的地方在于敘事視角的不斷個人化、思想格局的不斷大眾化。《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走向共和》等劇集,所表現(xiàn)的都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而是通過對人物群像的塑造從全局角度來表現(xiàn)一個時代下的社會甚至民族特性。
而《虎嘯龍吟》《瑯琊榜之風起長林》則從個人角度出發(fā),以主角的經(jīng)歷和情感為主線,講述愛恨情仇和世事變遷,很少將話題升華到集體思想。
筆者很難說這種情況是權謀劇的“退化”還是“進化”?!度龂萘x》《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走向共和》等格局龐大的傳世經(jīng)典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但也并非說《虎嘯龍吟》《瑯琊榜之風起長林》這些個人情感化的劇集就低人一等??紤]到兩類劇集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變化之巨大,劇集在格局上的變遷也不難理解。
彼時《三國演義》集全國之力,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打造影視作品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在經(jīng)歷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之后,家國情懷也逐步讓位于個人命運。把傳說與“神”塑造成大眾都能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這是從文藝復興起藝術家們就在做的事;而現(xiàn)代社會之下,普通人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影視作品也難以再通過大而泛的概念去達成象征和宣傳意義。反而是從真實邏輯的細微處出發(fā),塑造出讓人感同身受的影視人物,才能獲得如今觀眾們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僅討論劇情人物性格,死磕歷史請繞道)
西縣城樓,上下遙望
他攜壯志而來,要做忠義之士,要破孔明神話
他付出了很多很大的代價,才第一次取得了和孔明對峙的機會
他從孔明的琴聲中聽出,他身后是一座空城
千古留名,萬世流芳,近在咫尺。
他熬過了武帝,熬過了文帝
他以為他終于可以一展宏圖,施展抱負
可孔明問他
殺了孔明,然后呢?狡兔死,走狗烹。
魏少主多疑,曹宗親嫉才
他身后,未央宮中,羅網(wǎng)已經(jīng)布下
只待他殺了孔明,他再無可用之地
曹氏宗族便可以再無顧慮的除了這個雄才震主的人
他猶豫,他的抱負是匡扶大魏,此刻為魏除去孔明,蜀漢再無可慮之處。
他拿起刀,偏你孔明忠義?我司馬懿也是崢嶸男兒,舍生取義,我也能做得。死了又如何?至少我對得起曹丕,我對得起曹睿,我對得起大魏!
你說依依東望,望的是什么?
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是畢其一生的成就
功成之際,死又何懼?
他舉刀,只需一刀,孔明身死,他也將萬劫不復
但是他頓住了
眼前孔明的身影化為了一個虬髯灰白的老人
那仿佛是在時間的盡頭等待著他的蒼老的生命
他終于發(fā)現(xiàn),那不是別人,那是他自己。
老人手里輕撫著心猿意馬,如此前每一刻的自己
老人開口,聲音里是無盡的蒼涼
他說,仲達
依依東望
望的不是畢其一生的成就
望的
是畢其一生
望的
是時間
他醍醐灌頂,放下刀,哭著跪下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最后一哭 哭的是不甘
原來他還是沒有得到能和孔明平等對奕的機會
他也不是自己心里想象的那個天下為公的忠臣
他不甘落得個鳥盡弓藏的下場
他哭的是那個陰暗的自己
他哭的是這蹉跎的命運
他哭的是這命運還是將那個陰暗的自己逼了出來
司馬懿憑借著華佗教授的五禽戲,熬過了曹操、熬過了曹丕、熬過了曹叡,熬過了諸葛亮。
劉歡變態(tài)般的演技炸裂
這劇編劇水平有限,將大時代的變遷的筆力不足轉嫁到家庭矛盾糾紛,家庭倫理糾紛喧賓奪主。細節(jié)考究,大局抓瞎。司馬懿作為政客的老謀深算被強行寫成了網(wǎng)文白蓮花的強行黑化之路。國劇終于在漫長的大女主瑪麗蘇劇時代后迎來了新的劇種:變性大女主瑪麗蘇劇??丛隈R桶的楠木材質上能給到及格。
刷了六集有點想棄劇了。跟上一部一樣,細節(jié)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馬桶——可惜了材料
何其壯觀的一生,不知歷史如何評價司馬懿,究竟是忠還是奸。四朝皆信賴他,事事于國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確權傾朝野,黨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著刀開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驥依舊笑春風啊……
看過上部感覺是再給司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劇情并沒有太出彩,但是《虎嘯龍吟》看到現(xiàn)在還是很滿意的,也沒有了洗白的感覺,并且感覺司馬懿的人物性格會在下部有個很大的反轉。身處亂世何來無辜,編劇并不是想洗白司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時代造就”的觀點。
終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說再見了。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諸葛亮的演員我很喜歡,演出了武侯的忠義,卻又沒有多智近妖。
這天下從來都沒有太平過。
本劇富含大量鏡頭語言與留白,精妙絕倫。老年司馬懿演技炸裂,展現(xiàn)出吳秀波把控高難度復雜人物的極高水準。蒼老的體態(tài),陰鷙的眼神,甚至令人震驚的聲線變化,詮釋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權傾朝野心入魔道。畫面閃回初入仕時的清俊書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讓人唏噓,時間終究摧折了人心。
第一部虎頭蛇尾,第二部蛇頭虎尾,最終加起來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劇作上涉及諸多三國名場面,但都采用了較有新意的處理方式,導致多次罔顧歷史、造成謬誤,是三國題材“全面權謀”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過于聒噪。但如果這是正劇...估計時至今日也無人想看。國產(chǎn)劇在篇幅上的優(yōu)缺點一覽無余:用86集的篇幅來展現(xiàn)司馬懿的一生,最終是如何成為一個截然相反的人,這過于冗長,卻又做到了“漫長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為權謀,但每局之間都細微改變?nèi)宋锼茉斓淖呦?,與《甄嬛傳》同構,司馬懿的形象被不斷360度扭轉,到最終老年之時已臻入化境。吳秀波演得真好,也許能排到上個十年中國電視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過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巔峰了...
如今,這樣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沒有五星片了。
如果有人看到司馬和諸葛成為了好友或者諸葛戰(zhàn)斗力下降了,嗯點下我,木有也可以點,反正我就是不喜歡連三國志都不要的三國時代
斗曹操走腦,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腎了。
本來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沒想到一發(fā)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幾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讓我改變了一些對他的看法。雖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還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帶感啊~~“曹子桓,如果有來生,我不愿見到你”,李晨的那個手啊,表現(xiàn)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我爸問我怎么還不睡……我給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媽問,你們兩個怎么還不睡……
我希望看到的歷史劇是在史學界公認的基本史實和最新的學術成果基礎上擴充改編的而成的,并且這種改編具有起碼的史識眼光。因為我認為在某個時空中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比小說刻意安排的情節(jié)還要精彩得多。很遺憾,經(jīng)受過嚴格史學訓練又深諳影視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還我楊德祖,還我曹子建,還我荀文若,還我曹孟德!我沒有司馬懿的胸懷,我也不想跑贏時間,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當年的河山。
第二部的野心明顯要更大,完全是照著權謀戰(zhàn)爭史詩的拍法,沒了于和偉,來了王洛勇,本劇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不少老戲骨。但更讓人驚艷的是幕后團隊的創(chuàng)作誠意,尤其是空城計一節(jié)改編的好,終于跳出了過去國產(chǎn)歷史劇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現(xiàn)代感的戲劇張力,人性和歷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這劇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對母親的思念近乎病態(tài)的表現(xiàn)出來,這么多年肯定是憋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