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只是一座橋
4年前,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被收購消息傳來時,我正在渣打實習。即便前端到遙遠到我等所在的分行,依然可清晰感受到改變,除去裁員少補足之外的影響,我記得親見幾位資深的基金銷售同事開始研究一些數(shù)據(jù)……
幾年后,有天和當時認識的渣打同事聊天,聽說個中傳聞,解釋了當年一些情況。(不知道算不算商業(yè)機密了,但至少不適合在一篇影評博客中曝光。)
我一直認為,金融是現(xiàn)代社會最奇葩的產物。
Margin Call。全片幾乎少有隱喻(除了那條狗和Dale造橋故事以外),全部以最犀利最直接的對白表現(xiàn)。
每一個人物設置都恰到火候。
23歲的Seth,甚至情急已出現(xiàn),坐在轎車后座喝著酒跟Pete閑聊:去年?我賺了差不多25萬刀。做了什么?在電腦前敲下幾個數(shù)字,交給一幫所謂磚家,假裝自己看懂了我的模型然后再傳給世界另一端另一些磚家。僅此而已。
Peter,which is a very interesting character, the one u cant tell even when the whole show's off, even he's probabally the very one of this movie,一皺眉反問:你不會真以為就這么簡單吧?
Will,去年他賺了兩百五十萬,站在公司最頂層,拿著酒瓶望向繁華的紐約城似笑非笑說:你們知道么,人站在懸崖邊時最可怕的不是墜落本身而是那個念頭自己可能真想縱身一躍。也是他,在從布魯克林回程的車上邊抽煙邊說出了那段“憤世嫉俗”的話:普通人?他們是因為我們才得以今天的幸福!沒有我們在后面計算這些信貸這些基金,他們哪來消費那些他們本身根本付不起的東西?出事了,卻全部埋怨在我們身上。我告訴你,如果明天一切無事,他們又會回到最初狀態(tài),享有著不屬于他們的一切。他們扮無辜,得到了一切,還真自欺欺人地相信是天上掉的餡餅!
Sarah,影片最開始Dale對她的斥責,影片中段獨自靠坐市中心某高樓層的辦公室窗口前,久違的Demi放下了頭發(fā)。大有“今年葬儂竟是他”之模樣。人生最悲哀莫過于,其實,一切皆在意料中,卻依然自主地步步走到此處。
凌晨,辦公室里,Sam突然問Cohen,他老板:你幾歲?答:43。笑。43歲已坐上高層的Cohen顯然比年少得志的Seth更根深蒂固冷血一些,目睹并單純做好一個“螺絲釘”的角色。
Tuld,我們親愛的Iron大叔,影片近結尾處餐廳一席話:一切都是為了錢。世世代代從未變過。你以為你今天害死了很多人?你今天所做的其實和你多年來所做的沒有任何區(qū)別。這些被編造出的錢,人們因此不用為了溫飽而殘殺。世世代代,古往有將來也會有,贏家輸家,撐的撐死餓的餓死。
金融是屬于高智商人群的游戲。本人是就個平常腦袋了,卻也有幸身邊不乏朋友這般高智商。每每聽來想來,都覺得頗有意思。作為一個多少有些精英主義情結的主兒,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但也作為一個憤世嫉俗小青年,心里不免又有些嘆息。他們deserve更好。這感情,類似看到身處或邊緣于時尚圈的人,因為了解些許所以知道他們其實是很有想法很有智慧的人,卻因為身在其中而不得不為那個浮夸世界花心思下力氣耗費大量腦力體力精力,每看到這般時,我多少有些……很難找到一個詞,我相信他們是不需要同情的,而我也沒有資格judge,只是,唉,有些感慨吧。
Dale說,他曾是一個工程師,造過一座橋。他用驚人的數(shù)據(jù)解釋了那座橋的意義。當然,是在反諷他后來在金融界所做的一切有多無意義。而Will卻回過頭說:也許有的人就是喜歡花幾個小時回家呢?誰又知道?!
是啊。誰又知道。
當物質發(fā)展到一個地步,人們已經習慣了享有和消費后,又如何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虛幻,什么是意義什么是本質?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我也相信是真實的華爾街上大部分人,其實都不是人們之后怪罪的怪物。他們也曾經是我們所認識的同學朋友鄰居,甚至是曾經的我們。
2 ) 作為從業(yè)民工簡單評論一下~
1、原版片名Margin Call我覺得起得很好
2、MBS or CDO or whatever,這個市場沒那么多流動性,因此一天清倉是不可能的
3、總要有人背黑鍋,與誰應負責無關。女主管很悲催,剛勝利沒到一天就也被大boss犧牲掉了。片子對辦公室政治描寫得很到位
4、trading desk應與risk隔離,這是bug
5、永遠不要迷信VaR,就算沒有其他選擇,也不要把閾值設的太低
6、片中的那些trading hall真心的大,上百臺的彭博機啊~偶表示很羨慕~
7、這片日后應該會成為學金融的學生要看的片子之一
8、說的不是lehman bro.??赡苷f的是GS or BS。
9、本片無關道德。每個角色都做了在所在的位置上恰當?shù)臎Q定。大boss的一句話說得很準確:我們只是在此時此刻的公允價值下出售給那些愿意買的買家罷了。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賴于買賣雙方的估值不同。只能說接盤的citi、ml的pricing能力不行,僅此而已。
Over
3 ) 我只是一個交易員
我只是一個交易員
是的,我只是一個華爾街最最底層的交易員,
這部電影我是在看了一半多的時候看的影評(個人習慣呵~),看到一些熱評幾乎都給出了這樣的評論,很不錯的一部關于金融危機的電影,但是有些虎頭蛇尾,前調鋪墊的如此有氣氛,驚心動魄清倉的這幾個鐘頭,卻只用了幾個電話就結束了,我要說的是這是金融危機,不是竊聽風云,你能指望它怎么拍?金融市場的本質是騙,最低級的騙是低金融智商的人(沒有貶低廣大散戶的意思,只是很多人真的不適合)騙更低金融智商的人,即中國散戶最喜歡的內幕消息啦~~這是低級的人騙人,再高一級的騙是在股票市場里,通過股票交易窗口騙,最高級的騙就是本片最后的那幾通電話,那是高金融智商的人騙高金融智商的人,一通電話,幾句玩笑幾句討價,幾個億的交易完成了。那些債券只能這么賣,不是你們想像中的股票交易窗口,沒有卻他媽的跌停板。
我能深刻感受到片中無處不散發(fā)的那種無奈,所有人都無奈,大到BOSS,小到初來駕到的新人,現(xiàn)實社會不也是如此嗎?不管你賺25萬一年還是250萬一年,你會發(fā)現(xiàn)花著花著就沒有了。你還得為錢奔波,以前3萬一年的日子?FUCK!那時候我到底是怎么活過來的?。?br> 寫的貌似有點亂了。。。只是因為我的工資比我最初在化工廠的時候翻了將近20倍,可是我得到的快樂?也許還不及以前。
片中最后當大家知道問題了后。一個很人性的問題被抬了出來。這么做合適嗎?因為會害死很多人。
我不想評論,只想說一個小故事,一輛恒動力的車,車上坐滿了人,車在路上開著,設定是車載重越輕,速度越快,有一天,車上一個大胖子,胖得抵得上1/10車的人那么重,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路的盡頭是個懸崖,這時候他跳車,受傷最小,但是一旦他跳了,車會加速很多,在他后面跳車的會受比他重的多的多的傷。他應該跳嗎?如果他不跳,那么第二個發(fā)現(xiàn)路的盡頭是懸崖的人也會因為良心而不跳嗎?
結局就是車越來越快,越早覺悟的人受的傷越小,在車掉下懸崖前跳車的能混個植物人,剩下沒跳的全去見上帝了。
跳車的人本身沒有錯,因為車就在那里,車原理的不變,就像最后那個BOSS說的那些年份那樣,同樣的事永遠會一次接一次的發(fā)生。
4 ) 云在流,狗已死
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著名的老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消息一出,震驚世界。因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潛規(guī)則,所以當這個有著158年的超級投行的最終倒下,也說明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之深。
國家不幸詩家幸,人們預計馬上好萊塢就會投資拍攝相關影片。影迷已經手拿爆米花等在電影院里,不成想等來卻是老態(tài)龍鐘剛剛出獄的哥頓·蓋科(《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和頭戴棒球帽永遠在挑戰(zhàn)山姆大叔的胖子邁克·摩爾(《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兩部影片,前者竟讓資本大鱷有了親情的概念,后者雖有出色的資料整理和剪輯觀念,但是又失之藝術氣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電影節(jié),獅門影業(yè)慧眼識珠,迅速拍下這部由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初哥J·C·陳多爾、凱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圖等數(shù)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發(fā)行權。美國以及全球的觀眾,才得以欣賞到好萊塢第一部能夠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機起源的精彩獨立制作影片。
影片講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的24小時內,一個老牌投資銀行內發(fā)生的所有事情。根據(jù)影片的闡述,投行在三年內經營了一款將不同信用評級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債券,在發(fā)行了大量該類債券后才最終清楚其風險性,但是為時已晚,由于杠桿效應,一旦出現(xiàn)下跌,公司需要賠付的價值甚至遠遠高于公司的總值。而就在此時,“補倉”的抉擇出現(xiàn)在了眾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圖爾德描述此情此景為“音樂停了,風暴來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內,一個故事、同一個場景,變化的只是人物的語言、狀態(tài)和失焦的摩天大樓窗外景色。影片的終極問題,也和經典戲劇一樣——當面對矛盾時,人如何選擇,或者,用另一句話來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對于影片中的人物來說,選擇就是,賣掉不良資產,還是破產。當交易部的頭目山姆拒絕將不良資產轉移給同行的時候,他認為:“我們正在把毫無價值的東西賣出給自己的交易伙伴,我們正在搞垮別人的事業(yè),徹底的。以后,沒有人會買我們的東西?!边@是一個從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職業(yè)操守,同時也是一個金融從業(yè)人員的“盜亦有道”,畢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經紀人們即將把手中大筆的不良債權和股票賣給自己建立起程度相當深的買家、交易員和客戶。如果成功,投行可能會幸免于難,但是金融業(yè)會受到巨大沖擊,同時,自己也將從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單。
信奉曹操信條“寧肯我負天下人”的老板圖爾德則認為,有必要“讓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別忘了這位精神領袖對于自己員工——金融從業(yè)人員的教誨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許正是這種認識,使得他輕而易舉的選擇了將債券和股票拋售的做法。
絕妙的是, 對于自己挑起的,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圖爾德認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樣,周而復始,這種情況一直會發(fā)生,我們改變不了什么,我們只不過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我們只不過是采取措施,做對了我們賺一筆,做錯了橫尸街頭?!眻D爾德對于金融危機的宿命式總結,精準的令人無可辯駁。
最后風險評估員彼得問山姆,轉嫁掉不良資產是否正確時,山姆反問“對誰來說”,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則替人們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實也是這樣,當一個組織或者團體的規(guī)模以及帶來的影響過于強大的時候,個人的屬性就被衰減的無比渺小。在這種情況下,對錯之間的界限就會開始模糊。一個錯誤的決定,既來自一個集合,也來自一個個人。不過,畢竟金融危機發(fā)源于這個萬惡的投行,最終苦果卻要世人均攤。即便資產縮水,擁有高薪的金融從業(yè)者也一定比工鞋階層好過,這估計也是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興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攝的時候,“占領華爾街”運動并未開始。不過《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個級別的年薪數(shù)目,最初級的如彼得和賽斯,大約為25萬美元,交易組頭目威爾250萬,大老板圖爾德自然更是高的沒邊,9千萬的分紅和年薪,身價數(shù)十億。單憑這不平等到極點的工資條,就足以被工薪階層棒殺。但是,話說回來,那些聚集在華爾街,舉牌抗議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無辜到可以隨便向華爾街大鱷們扔出石頭?一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闖下的大禍?對此,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個場景,評估員塞斯問長官威爾,這次的危機會給平常人帶來的影響,威爾這樣反擊塞斯的內疚:“這些普通人,他們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車豪宅,但是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么重要,我們是他們豪華生活的根本原因。我們用手指在他們天平的一端壓了一下,我們抽走手指,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會,但是他們馬上就會不干。他們想要我們給的東西,但是又喜歡假裝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他們裝偽君子比我強多了,去他們的吧?!碑斅牭絹碜圆煌嚾莸闹旅魰r,不知占領華爾街的將領們,會作何感想。向來熱衷于超前消費觀念的美國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預支舒適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賺金錢的時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擔心過這樣的一天?
影片的結尾,投行成功將大部分債券和股票分攤給了更多的同行,一場危機已經在所難免。山姆來到前妻家的草坪,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對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為肝部腫瘤而辭世的寵物,山姆擦干眼淚,奮力鏟向地面。直到畫面消失字幕升起,鐵鍬與地面的撞擊聲依然沖擊著觀眾的神經,令人懷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還是其他的什么?
豆瓣某個好友讓我寫一3000字影評,且囑咐一定要裝逼。我牟足了勁,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不能領會很裝逼的感覺,對不起了。
5 ) 不是不是我的錯 都是天使惹得禍
08年的金融風暴帶給世人諸多苦痛
也使‘金融’這個本來就充滿著銅臭味的詞更加不堪
當然 一方面 Occupy Wall Street 搞得如火如荼
另一方面 無數(shù)人依舊削尖腦袋想擠進金融界分一杯羹
在諸多描述08金融危機的影視作品里
Inside Job站在‘金融’外 審視、指責‘金融’里
揭露了 Banker的丑惡 政界與商界的狼狽為奸 學術界的部分淪陷
整部電影 通過采訪 把光鮮亮麗的‘精英’們脫了個精光 給觀眾一種‘復仇’的快感
可惜Inside Job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卻未給出任何解決的方法
不過 作為一部電影 此片已然是完成了使命 可為上乘之作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實至名歸
但此片最最成功之處 其實在于導演選擇了‘金融’外這個視角
與老百姓/風暴受害者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
我相信大部分觀眾 就算沒有任何金融背景 也可以看懂此片
而此片對‘金融’的聲討正對普羅大眾的胃口 所以觀眾自然買賬
相反Margin Call則是從‘金融’內部: 一家投行的角度出發(fā)
展示出了08風暴的一個切面--也就是此投行發(fā)現(xiàn)其旗下產品風險超額 于是在24小時之內將全部資產變現(xiàn)的故事
雖然此片并非紀錄片 但故事極其寫實
我覺得它和紀錄片的唯一區(qū)別就在于 現(xiàn)實中的Banker們各個換了一張Pretty Pace
諸位大牌的精湛演技使得此片無一絲矯揉造作
當然 當導演選取投行內部為視角 必然面臨兩個問題
1 沒有金融背景的觀眾看得難免一頭霧水
2 此片有為‘金融’辯護之嫌
因為在外人看來 Banker們可以選擇不那么貪婪
可從Banker的角度看 他們并沒有任何選擇 那么當一個人沒有選擇的時候 你又如何說他做錯了呢
我個人喜歡這部電影 主要在于其精準地描述了‘金融’界各個level上的人
從23歲剛畢業(yè)的分析員 到終極大Boss 他們的所思所想
如果你痛恨劇透 想去自己下載看 那么Stop Right Here
因為下面我要開始分析此片的脈絡了
影片的開始 兩位女士進入S&T Floor 幫助公司裁人
被裁的這位老兄是個小頭頭 他被護送出了公司
同時由于他工作的保密性 他一出大門 手機信號就被切斷了
但臨走之前 他給了直接下屬一個U盤 并告知他 自己最近work on的一些東西doesn't look good
讓他be careful
(經過推理 我覺得此老兄是個VP)
這位下屬就是貌美如花的 Quinto!
此男28歲 是MIT的物理博士(= Rocket Scientist)
畢業(yè)后因為‘金融’錢多 來到此投行 已經工作了兩年
(估計他應該是Associate)
他拿過老板的U盤 分析數(shù)據(jù) 完善模型
發(fā)現(xiàn)過去兩周公司的資產已經觸動了風險控制的警戒線
在不遠的未來 由于杠桿效應 公司的Loss將大于公司的市值
接著他Phone了他的同事 讓這個同事把他們老板的老板也叫過來
這個同事就是緋聞女孩里的Dan!
他剛剛大學畢業(yè) 才23歲
(毫無疑問 此兄是個Analyst)
老板的老板 他已經在這個公司干了10年
(那他應該是Director了吧)
此兄一看大事不妙 立馬打給他的老板也就是S&T的頭
S&T的頭在本公司工作了34年 因為他的狗狗病了 他很傷心
但是接到電話 他還是馬上趕回了公司
(哥們肯定是MD了)
接著他又馬上聯(lián)系了另外部門的頭頭
女MD 我猜測她管的應該是風險分析 產品設計之類的
男MD 才43歲 是終極大Boss的眼前紅人 我們稱他為Golden Boy好了
于是乎Analyst, Associate, VP, MD們齊聚一堂 Golden Boy不得不給終極大Boss打電話報告問題
在三個MD討論的時候 三個小兵來到了樓頂透氣
這一幕非常有趣 Analyst問Director 你去年是不是賺了250萬
Director說是 但是賺得多花的也快
250萬 稅后150萬
30萬還房貸 50萬給父母 15萬車 7.5萬吃 5萬衣服 40萬存起來
剩下的主要花在Hooker上
(你媽賺錢存不住真悲劇?。?br>
終極大Boss風風火火的坐著直升機來了
大家立馬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總結如下
1 公司包裝的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已經全是Shit了
2 按市場行情 如果公司不出手 那么必然破產
大Boss講 做金融 要么快 要么精 要么騙
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快點跑’
所以決定在明天 拋售所有有毒資產
會議結束后
S&T的MD并不是很贊成這個結論
1你可以賣給客戶Shit 但是你只能賣一次 而且從此以后 你的信譽為0
2 一拋售 市場很快就會知道這里面有問題 很有可能你想賣 但最后沒人買
3 隨著拋售的進行 拋售成本會加大
4 就算拋售成功 整個市場會加速下沉 未來幾年市場會持續(xù)低迷
但是大Boss說 我不拋 難道等破產么
接下來女MD跟Golden Boy講 我要是下水了 你也逃不了
這個背后也暗示了 女MD, Golden Boy 和 大Boss早就知道自己的產品有問題
但是為了錢 還是做了產品 賣了產品 持有了產品
但事情一完蛋 總要有個替罪羊
不可能是Golden Boy 不可能是 大Boss 最后只能是女MD
與此同時 Analyst和Director被派去把VP找回來
不能有Lose End 要防止他泄密
VP跟Director講 自己以前是工程師 還建過一座橋
建一座橋 可以幫助無數(shù)人節(jié)省了開車時間
言下之意 金融工程卻沒有幫助到別人 反而造就了一個又一個Mess
回來的路上
Analyst問Director自己會不會被裁
Director說會 因為裁員都是從裁新人開始 但是你難過一陣 也會挺過來
接下來他說的話很有趣 主旨就是沒有需求自然沒有供給
那些借錢買房的人 知道自己還不上 不也還是借了錢去住大房子
出了金融風暴 全來罵Banker 可是風暴前 每個人不都enjoy金融帶來的繁榮假象么
回到Office
Associate問MD 拋售資產是唯一的選擇么 是正確的選擇么
MD說 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Analyst知道自己要被裁員 躲進廁所隔間 大哭起來
而Golden Boy則若無其事的刮胡子
兩個被裁的人(VP和女MD)討論著
過去有沒有過選擇 有沒有可能避免今天的悲劇
結論是 選擇這個東西 從來沒有過 將來也不會有
一夜苦思 終于到了早上
S&T的MD下了指令 所有人員開始全面拋售有毒資產
一天內 個人拋售任務的93% 將會得到140萬
整個team拋售都達到93% 每個人再得130萬
雖然今夜過后 大部分人都要卷鋪蓋走人
一天的拋售結束 謊言結束
大Boss在吃飯 MD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倍感愧疚 所以要辭職
Boss不讓他走 并且說
1 金融本來就是0合游戲 總有人要破產
2 錢只是數(shù)字 本身又有什么價值
3 這次金融危機并只是歷史上諸多危機中的一次罷了
4 你阻止不了危機 你也許可以讓它慢一點到來 但你阻止不了它 你只能react 并且make $ out of it
演講完畢 MD決定不再辭職
但不是因為Boss說得對 而是因為他缺錢
(你媽真悲?。?br>
最后一幕
MD回到自己前妻家 在家門口埋葬了自己的寵物狗
ps:帥氣的Associate沒有被裁 反而被Promote了
---End---
不 我不認為做'金融'的人比其他行業(yè)的人更貪婪更骯臟
因為貪婪 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唯一的區(qū)別就是 有些人有機會貪 有些人沒機會罷了
所以沒機會的人繼續(xù)Occupy Wall Street
有機會的繼續(xù)大筆大筆的撈錢
我們應該做什么?
當然是你媽求Offer了!
6 )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名不見經傳的J.C. Chandor自編自導處女作。據(jù)說他在構思一年半之后,僅花4天時間就寫完劇本,又用了17天時間就全部拍完,小成本獲得高評價,效率之高令人稱奇。
從金融巨頭內部員工的視角來展現(xiàn)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前的那個長夜。高度集中的時空布局,眾多人物的大段談話,都讓人想到當年驚世駭俗的《12怒漢》。在這樣的片子里,對白的水準和演員的發(fā)揮決定了影片的檔次。本片中,Will在開車時關于“虛偽普通人”的演講、Sam激勵員工做最后一搏的說辭、老板Tuld在開會時充滿自嘲的應對以及最后飯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辯白,都堪稱經典。不難發(fā)現(xiàn),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滿人情味甚至責任感的,但在金錢面前,最終都紛紛折腰;導演還刻意提到了各級人物的工資和花銷,好好諷刺了一把這些華爾街才子。但貪婪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一樣。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個被鼓動要昧著良心賣MBS的操作員,一邊是得罪客戶遭人唾罵,一邊是一次性140萬美元的獎金,你會怎么選?
舞臺劇般的場景要求,使得導演能夠用有限的預算請到一批實力派演員。Kevin Spacey這種戲精就不說了,我發(fā)現(xiàn)英國演員Paul Bettany也很有戲啊。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對。
7 ) Margin Call
這是一部反映華爾街金融危機的電影,影片把投行金融大鱷們那丑惡的嘴臉暴露無疑。貪婪的追逐利潤,最后終于倒在了自己的那些復雜的衍生品上,并且在危機的最后一刻,還喪盡天良的把虧損轉嫁到那些無雇的投資者身上。
金融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就發(fā)生在一個普通的夜晚,從一名被解雇的風險主管的發(fā)現(xiàn)開始,這家公司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投資模型出現(xiàn)了重大問題,從風險部的小職員,到高管再到老板,這個夜晚每個人都被調動起來,讓我們看到了華爾街投行內部精彩的故事。雖然這部電影的劇情是虛構的,但是基于的事實卻是真實的,因為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現(xiàn)實中。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風暴已經席卷了全球,那些垃圾的金融衍生產品已經禍害了全球,這遠遠要比電影中描寫的厲害的多。這跟導演曾在曼哈頓搞過房地產,父親在美林公司從業(yè)40年的經歷有關,他就是想揭露華爾街金融行業(yè)的黑幕與貪婪。
評論時想到了一部日本電影——《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看了這片子后我羞憤的把打了4星的華爾街2改成了1星
一帥哥分析師(目測是雷曼)半夜加班的時候補全了前任上司留下的模型,然后發(fā)現(xiàn)他們手上的MBS風險太大,VaR隨時會被爆掉,于是召喚上級,上級瘋了,然后決策層坐著直升機半夜來開會,決定第二天大早把手上的炸彈們都低價拋售掉。過程中老中青三代演員互相彪戲,熟臉太多,一直出戲……
兩個高管和一個清潔女工站在電梯了那一段真是絕了,短短幾十秒的鏡頭蘊含的東西超過整部電影剩余所有部分要說的一切。
很緊湊的本子,表演也到位。但是有些故弄玄虛的嫌疑,不如大空頭
《跳水前夜》從事實的角度來說,我也不太信Peter的模型,金融領域都是這樣,風險預警公式早就證明了,但大家都是見怪不怪不愿相信罷了,怎么可能一個毛小子算出來一個25%就連夜開會做出這種清倉決定。華爾街的人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怎么會突然轉性…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只感覺到平淡,主要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感到什么沖擊力,尤其是最后交易日,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整部片子氣場太兇殘了,每個男人都是出戲,各有各的小宇宙,湊在一起又能擦出四射的基情。。都說商場如戰(zhàn)場,人生又何嘗不是,禍福難料:客觀來說單純的殘忍算不上殘忍,真正的殘忍需要算計,貪婪則是最真實的貧窮。。讓人窒息的緊湊節(jié)奏,深刻體會到這才是世界末日來臨之前的恐懼感?。?/p>
真的是全明星陣容?。菏放晌? Paul Bettany, Jeremy Irons, Simon Baker, Zachary Quinton, Demi Moore, Penn Badgley, Stanley Tucci。華爾街的風云再起。比華爾街2好看多了。
我曾愛過一個叫Jeremy Irons 的男人
一群好演員救了一部爛電影。
簡單的對cut很可能只是為了掩飾技法上的不足,但卻難能可貴地創(chuàng)造出一份自有的風格(純粹意外)。當然,本片精彩的是劇情和表演本身的節(jié)奏,根本不用什麼場景與調度,內裡的張力一直沒消失
從襯衫的款式來看,主創(chuàng)們還是下了功夫的。從analyst到boss,什么級別的人穿什么level的襯衫,井然有序。不如華爾街1的地方在于,其實編劇對金融危機的認識不夠深入,清倉也是一筆帶過。太多的內心戲削弱了一幫戲骨可能爆發(fā)的穿透力。
哪怕金融白癡如我看不太懂專業(yè)術語,我也看得懂導演有一點夠有種:他把本片所有主演全都投進了同一個會議室讓大家坐在了同一個場景里,你媽這比什么超級英雄大亂斗刺激多了,在戲劇的層面上
??不是學金融的看得太吃力了??
這么多好演員 導演你壓力大不大 大不大
Zachary Quinto第一個相中這個本子,這片子才得以上馬,如今電影公映了, Quinto出柜了,片子也趁機火速進軍碟市了,這完全就是Quinto的電影。對于人性和商人本性的挖掘就像幾個演員眼里嘴里蹦出的冷門金融詞匯,片子沒有留下任何一個深刻的角色,倒也情節(jié)緊湊像模像樣,而且還有全明星陣容!★★★☆
比起電影,更像一出寫實的紀錄片或話劇,每個演員都入戲而不搶戲,恰到好處地詮釋著屬于自己的人物,這只是金融危機下的一個縮影,足夠真實,足夠殘酷。I do need money, who don't?
片子一開始就出來了我討厭的Dan和Heros裡面的Sylar,讓人恍惚了一下。Paul Bettany好帥啊??長得就很英國。金融知識智障真是不太適合看這種電影。笑點居然是??“Peter??” / UA朗豪坊
應該能拿個奧斯卡原創(chuàng)劇本的提名吧,很扎實的本子,情節(jié)緊湊,推進得非常迅速又充滿懸念,每個角色都表現(xiàn)出了與其職位相對應的性格面。金錢真是萬惡之源啊。凱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保羅·貝坦尼、西蒙·貝克、扎克瑞·昆圖等等,這里的每個演員都有各自讓人亮眼的表演。
在金錢面前,總有些寶貴的東西會死去。比如埃里克建的大橋,山姆的職業(yè)道德,塞斯對未來的構想,不管那些多美好,在金錢面前,他們都會無奈地、痛恨地、憂傷地低下頭。有時候你仿佛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最后卻發(fā)現(xiàn)總是被世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