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Jane 魔鬼女大兵》 這個譯名我已經無力吐槽了……
這次也是為了Viggo Mortensen來看的,事先知道是講女性主角的成長的電影,也因為導演Ridley Scott懷有蠻多期待。他的《火星救援》《末路狂花》都是我喜歡的電影。
但是這一部并沒有覺得很好,可能是因為主要在描寫部隊中的性別歧視,女主加入特種作戰(zhàn)部隊經過魔鬼訓練最后成功留下這樣的故事,從一開始就猜到了結尾,從政客狄海雯一開始物色人選來證明女權就覺得不太妙,這種一切從開始就能看見結尾的電影往往讓人覺得無趣。
所以可以說劇情很一般……但是主要描寫的部隊生活無疑是血腥、艱苦并且刺激的。Viggo 在里面這個角色一如既往地具有魅力,他保持著清醒,知道應當對女主以怎樣的訓練、對隊員怎樣的心理錘煉,他們在魔鬼島爆發(fā)的那場沖突叫我覺得很帶勁,Chef是失望的,但是很難不說他的嚴酷刑訊到底有沒有玩弄女人的嫌疑(即使自己可能無意識,但是潛意識會這么做),被反擊到鼻梁出血那里,戰(zhàn)損也太帥了……荷爾蒙直接撲面而來,有點野的那種,像某種動物的狀態(tài),但是下一秒眼神卻沉靜而克制。
嗚,還有短褲。據(jù)說正是因為PJ他們看了這一部里面的短褲Viggo所以想讓他來演Aragon,這對于1987以前的所有短褲Aragon形象無疑是合理的解釋。但是——V,一個四十出頭年紀,年華正好的男人,短褲晃晃蕩蕩露出腿,這種風情也太sexy了……我捂心口尖叫。
遺憾的是覺得女主沒有那么喜歡自己男朋友,相反V很喜歡她,她也很愛V,這兩個角色感覺假如發(fā)生情愛層面的任何肢體接觸都會是天雷勾動地火,那種極具野蠻特質但是又性感至極的愛。女主是Demi Moore,無疑是很棒的,我覺得她確實值得影后。
《魔鬼女大兵》是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一部女權主義電影,獲評第七屆MTV電影獎最佳打斗場面。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女權主義傾向是十分明顯的,從最早的首部《異形》,到《末路狂花》,再到最新《異形》前傳系列,他的電影里都有一個特別強勢的女性角色,在男角普遍智商掉線的情況下,他的女主角作為智商與理性擔當,堅強與勇氣并存,不妥協(xié),不放棄(大部分幸存到了電影結束)。而《魔鬼女大兵》正是在宣揚女權主義的基本主旨下的一部電影,雖然沒有《末路狂花》探討得那樣深刻,劇情設置得那樣完善,但也提出了女權主義面臨的一些現(xiàn)實困境。
這部影片主要從兩個方面的沖突鋪展劇情。其一是女權主義與歧視女性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的沖突,開篇即是女參議員狄海雯對海軍某項調查的指責,公開指出了海軍部長候選人對女性的偏見歧視,并借助男女平等在政治上的正確,以此迫使海軍接受女兵;海軍高層針鋒相對,拋出全面接受女兵的計劃,前提是能有一名女兵通過一項淘汰率6成的海軍特種部隊訓練。于是,具有女性特性且素質較強的女主歐尼爾上尉被選中參與這項訓練。
挑選過程中,不符合女性特性的女兵就被排除在外,這暗示女權主義在提倡女性權益的時候,必須是在默認女性柔弱纖美的女性特質基礎上的,如果挑選的女性具有極強的男性特質(如強壯、大塊頭等),那么男性視角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攻擊這不能代表廣大女性;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確其實只是表面上的,虛偽易碎的,只要女權主義稍有不慎,就會被攻擊“以男性視角謀取女性權益”。
可想而知,歐尼爾的訓練也不是一帆風順,訓練同伴的抵制污蔑,訓練過程中同伴拋棄,從男性視角出發(fā),這些是男性對女性入侵他們領域的本能反應,他們習慣了這個領域只有男性,對女性產生了天然的本能懷疑;從18世紀女權主義運動開始,這種懷疑抵制女性的言行在男性中是普遍存在的,他們普遍懷有女性天生弱勢、無法完成“男性工作”的偏見。但是這種矛盾并非不可調和,當歐尼爾表現(xiàn)的堅毅、訓練的成果與男性并無差異時,他們就改變了態(tài)度,歡迎她的加入。
這也正說明,幾百年來女權主義爭取的主要是女性能夠做某些事情的權力,只要女性能夠獲得與男性共謀事業(yè)的權力,女性就會參與以前被認為不適合她們的事情,就會以此改變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反過來也會越來越促進女權事業(yè)的發(fā)展。不過,這一切能夠正常循環(huán)發(fā)展的前提是女性要與男性在同一標準下競爭;在獲得“參與權”后,歐尼爾下一個爭取的就是與男性同樣的訓練標準。
在男性認為女性處于弱勢地位又標榜男女平等時,他們不可避免地誤解了平等的概念,由此偏向于給女性設置更低的“合格標準”。海軍特種部隊訓練營給歐尼爾設定的就是一個低于男性的訓練標準,當她的成績低于男性,但她合格而男性未合格時,只有她提出了質疑,要與男性在同一訓練標準下訓練評定成績,強硬要求男女平等競爭,而不是公平競爭,只有這樣歐尼爾上尉的努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否則只是默許男性的“遷就照顧”,留男性主義者以把柄。
在男女受教育程度一致時,這樣把公平當作平等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對女性的變相歧視,它默認男女體質差異的同時,卻又歧視這種差異,應該抵制這種“公平做法”,因為它會消減女性努力所蘊含的價值。對當前女性權益的爭取,應該建立在嚴格的男女平等的基礎上,不論什么職業(yè),都對男女設置同樣的標準條件,維護女性“保護祖國”的權力,在“公平”傾向特別嚴重的軍隊、警察、消防、工程等領域,不設置男女招收比例,只設置同一個標準條件,只要達到這個條件,擇優(yōu)錄取,就是最大的男女平等?,F(xiàn)實世界里,存在不少只要照顧不要平等權利的女性,他們往往享受著對女性的政策照顧,較低的工作標準,卻沒有認識到這種“照顧”對她們的潛在性威脅:男性隨時隨地可以質疑她們無法達到男性同樣的工作能力;而女性無法在男女平等的共識下予以合理的反駁。
這雖然是建立在男女受教育等機會均等的前提下,但必然是平權的一個趨勢,這部電影表達的一個方面也是在提倡這個趨勢:不因男女固有的差異而認為限制男女的活動范圍。
這部影片另一個沖突是女權主義與政治陰謀的沖突,作為一種帶有政治意味的傾向性思潮,女權主義勢必要尋求政治勢力的庇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女權主義與政治的接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男權政治之下,若沒有利益,陰謀政治家永遠也不會提倡女權主義,更多是政治家站在女權主義政治正確這一制高點上,把女權主義當做工具來謀取特定的利益。女參議員雖然為女性謀取了權利,當她的出發(fā)點并不是為女性謀取權利,她也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政治家。女參議員利用女權主義獲得政治利益后,就對女權主義過河拆橋,一句“政治人物不能讓女人為國捐軀”就已經暴露了政治家的觀點只是一種為己所用的“政治正確”。
雖然,歐尼爾斗智斗勇挽回了自己女權事業(yè)瀕臨瓦解的局面,但也打破了女權主義者妄圖僅靠政治力量獲取女性權益的天真想法。政治力量是一股永遠是一股中性的力量,它不會單純的幫助女權主義,也不會毫無保留地“送佛送到西”,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當前,更多的是某些勢力把女權主義工具化,實際上并不支持女權主義,他們的女權主義觀點也經不起任何考驗,只是一種感性上的漫無邊際的無限制女權,敵視一切男性,反婚反育,盲目引導輿論,爭取輿論支持,這是當前污名化女權主義的基本緣由。
女性受壓迫的現(xiàn)狀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一個人出生伊始,周圍的教育、環(huán)境都在宣揚一種無名的男性主義,莫名地把一個人培養(yǎng)成通過男性視角看待世界,通過立法一夜之間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只是一紙空洞洞的文書。要改變這個現(xiàn)狀,必須在教育上改變這種男性主義傾向,在社會生活上,女性靠奮斗取得不差于男性的成就,改變整個社會的認知,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氛圍。關注具體的歧視女性事件,對女權事業(yè)是一個有益幫助,但治標不治本,根本上的歧視女性并沒有得到正視,更沒有得到解決。
總之,《魔鬼女大兵》是一部較好反應女權主義現(xiàn)實困境的電影,雖然是22年前的電影,但對當前中國女權主義的發(fā)展也有很好的啟示意義,不僅對女權主義的肯定,更是對女權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的途徑。
本來是想要為了看一下年輕時的JC才去刷的片,但是被Demi姐姐的美貌與肌肉給征服了。而且居然劇情也還蠻不錯的。
這部片里既然是第一個進魔鬼訓練營的女大兵,所以必然是有女權相關的討論。而且,一開頭的女政客也拿這一點出來說事。劇情里,關于女權有兩個點比較觸到我的,一個是在海里的時候,黑人同袍跟女主說,很久以前他們也是不讓黑人上艦艇服役的,不過那是他爺爺時代的事了,現(xiàn)在他們不讓女人進來海豹突擊隊,也許你只是早生了些時代罷了。這真的是現(xiàn)在蠻多討論女權的博主最常舉的例子,來換個角度看問題,看女性到底有沒有因為性別而被歧視?,F(xiàn)在有點覺得自己應該早看這部片的,這可是97年的電影??!
關于女權的討論,有個有點繞的點是,一面覺得女人要強過男人,似乎才能得到跟男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覺得,女人為什么需要強過男人才能得到跟男人平等的地位呢?這不是失去了平等的本意。從本片中,一個爭議的點就是,女主把自己頭發(fā)剃了,訓練成跟男人一樣了,是不是表示她“厭女”,把自己變成男人了呢?有人就覺得,女人就應該完全接受自己的身份。這個問題我也想不太明白,但是,我還是覺得如果一個女生她想做什么,她就應該被給予這個機會去做。而不是預設各種立場來評論她的動因。
關于機會這個,電影也很早提到了,女主跟男朋友同歲,同期服役,但是男朋友就上升比她快,因為男主可以去海灣戰(zhàn)爭,可以在軍隊里有更多的機會上升,而女主的可選擇的職位就少的多,自然上升途徑也少的多。
女主與男朋友的一些感想,讓我感想挺復雜的。男朋友一直與受訓的女主打電話有聯(lián)系,女主中間被女政客甩陰招搞回家的時候,男朋友抱住她說,我有時候都希望你失敗的,這樣我們才能在一起之類的話。就感覺,女性在人生中,真的會聽到好多好多這種為了你好的甜言蜜語,背后包裹的到底是真的關心,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折斷你的翅膀,讓你被收藏,被寵愛就好呢?
另一個觸動的點是,女主經歷的俘虜拷打訓練后,終于被同袍們接受成為一員,去酒吧喝酒的時候,進廁所的時候,因為臉上還青青紫紫,另一個在洗臉臺前的婦女,看了她幾眼,終于在走之前提醒她,你最好還是離開他。她懷疑女主是因為被家暴而導致的臉上的傷痕。這里有種女性的互助,導演在一部講女大兵特訓的片子里能拍到這種細節(jié),覺得,蠻不錯的。
關于劇情線,似乎米國的電影還蠻愛在主線里面加上ZZ因素的,女主進出訓練營,都是背后有另一個女政客的操作,同時,也讓人看到,同為女性,開頭可以打女權牌要往海豹訓練營里面加女生,后面也一樣會為了自身利益再把女主當牌打出去,不過,女主也不是吃素的,又跑回來了。
查了下IMDB,原來導演還拍過另一個結局,是女主為了救教官而死了,接著鏡頭切到女政客在電視上表彰女主,最后以3名新的女性進入了海豹突擊隊結局。其實看完全片,覺得這個結局會更棒,而且,這個結局也有兩處跟前面埋的線可以對應起來。一個是教官跟女主說,關于救出一個重240磅的同伴的故事,另一個是女政客跟女主說的是,政治上不會允許有女人從戰(zhàn)場上裝在尸袋里回來。如果用了這個結局,正好扣住這兩留的梗,女主成功救回了自己的同伴,最后裝在尸體袋里回來,但是從此改變了女性不能進入海豹突擊隊的規(guī)定。
因為感覺這部劇的結局,雖然也用了教官把自己的勛章夾在書里送給女主,表示對女主的肯定,并用還cue了教官出場時念的詩。但是,還是有種,這部電影就是講的女主自己的故事,她是一個在政治化特殊進來的例子。而在且導演悲版的結局,會更多一些升華,因為女主通過自己的行為,推進了政策的改變,能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到海豹里來。
最后提一嘴JC,畢竟是沖著他來看的片。話說JC的臉是真小,在一群演員里比著臉都是超小的。年輕的樣子真的感覺瘦的像個猴。不過那會也都28,9了。偏偏還演愣頭青大兵,很挑釁女主的角色,就好好笑。女主剛進入訓練營餐廳時,他與隊友們坐在一張桌上,閑閑地上下打量女主說,她要是讓我睡一睡就服了。
到了女主后面搬進男生宿舍,睡在他旁邊的床位他又受不了了,還超級受不了女主的衛(wèi)生棉條被順手放在床頭柜上,簡直是太像學校里欺負女主的那種事頭男生了。不過,還好,他沒演那個很卑鄙的,在爬障礙墻的時候把女主手放開的那個人,也沒有在海上救援的時候,女主沒翻上來,就提議甩掉她。他的角色人設還算是比較討巧,又有存在感的一個了。
最后總體的感覺是,這他媽的,《沖出亞馬遜》是“抄襲”了這部片啊,訓練營的內容大同小異,最后也是從訓練直接切入實戰(zhàn)了。不知道是特種兵都是這么操的,還是真的有借鑒這部電影的拍法了。
PS:雖然97年,電影就開始講讓女性加入海豹突擊隊訓練營,結果反而現(xiàn)實中,一直到了19年后的2016年3月,才開始有第一名女性進入海豹突擊隊訓練。唉~
千禧年的這部老電影因為主演黛米摩爾健美的形象和堅毅氣質一直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在這個女權成為全社會討論議題的現(xiàn)在,我回頭看這部電影,感覺有別樣的感觸。
電影講述作為一枚政治籌碼,海軍情報官歐尼爾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參加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訓練的女性軍官。憑借此事,一直呼吁男女平等的參議員獲得了諸多選票。然而,利欲熏心的議員根本就不關心歐尼爾作為個體的感受和遭遇,因為她認為歐尼爾根本不可能完成特種部隊里殘酷而又可怕的訓練。
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歐尼爾不僅出色的完成了訓練任務,甚至有可能通過最終考試成為特種部隊正式的一員。在此節(jié)骨眼上,女議員只得使出陰招打算將其逐出了隊伍。在男友幫助下,歐尼爾揭穿了陰謀,并在一次次實戰(zhàn)任務中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大展拳腳,獲得了同伴的尊重。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都充滿了強大力量和智慧感,這種強大不僅表現(xiàn)在在危難處境的堅強求生,對危險怪物的智慧反抗,還表現(xiàn)在母性般的包容和保護感。
這樣的女性形象魅力與漫威電影中的女英雄是差異鮮明的兩種。后者是以強大武力設定和緊身性感穿著和戀愛情節(jié)為模板的男性凝視化的英雄標簽。前者短發(fā)素顏與男性一樣的工裝穿著,可以模糊了性別,在情節(jié)設定的團隊中她與其他男人一樣都是無關性別的分工合作。直到危機降臨,她們才扛起了反抗的重任。
在導演創(chuàng)作的兩部電影《魔鬼女大兵》和《末路狂花》中,女性對世俗社會的抗爭意識是主動萌發(fā)的,但這種意識并不是要求平權的女權性,而是對于被桎梏自由的掙扎逃離。
本電影歐尼爾一開始申請去海豹突擊隊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因為性別只能做文職無法上戰(zhàn)場獲得軍功最終升遷機會有限,但是當進入突擊隊后她發(fā)現(xiàn)她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比想象的更復雜:如果作為政治任務她被軍隊“優(yōu)待”降低標準,那么她的受苦只是作秀并沒有任何改變,唯有她與男性士兵設定同樣標準,她才可以在真正平等條件下獲得尊重獲得自由的勝利。
電影講背景設定為極端男性優(yōu)勢的高素質軍隊中,一個女性如何能打破軍隊固有傳統(tǒng),這是電影最直接粗暴的沖突。主教官一開始認為這樣的女人滿是弱點,直到她一直堅持到最后并反擊才真正獲得尊重和接受。
而女議員和歐尼爾的沖突則是隱性男性社會的沖突。雖然都是女性,但是女議員為了前途最終還是遵守男性權力的法則,歐尼爾在不斷前行中打破了自己的等級天花板獲得更自由的話語權。
電影中我非常喜歡主教官的那句臺詞:I never saw a wild thing sorry for itself. A bird will fall frozen dead from a bough without ever having felt sorry for itself.
“一只飛鳥可能凍死跌下枝頭,絕不會為自己難過?!?/p>
女權的權利在于自我意識的覺醒,更在于超越自我的斗爭。
《沖出亞馬遜》原來是抄的這個片子,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原型原來是個女的
威爾史密斯你他媽至于嗎?
G.I.JOE的女兵版,所以這個劇就是拍一個女人怎么當兵的……出任務什么的……動作片什么的~還行~~黛米剃光頭什么的~~
有些人會看《健聽女孩》或是《國王理查德》或是《塔米·菲的眼睛》,有些人會看《駕駛我的車》,有些人會看《犬之力》,可比較屑的我只想看《魔鬼女大兵》。
JimCaviezel,與NavySeal結下不解緣,和military成了骨肉親,人走到哪里,大槍扛到哪里。——看他青春肆意,感覺太好了!
同等待遇同等折磨Suck my d$ck!人頭換軍營政治游戲,勞倫斯詩選和海軍十字勛章;因為間諜衛(wèi)星掉別人家后院就派新兵去屠戮人家邊防軍所謂“營救回收”,可以的,擱現(xiàn)在估計不敢這么編這么拍了
雖然雷德利·斯科特說過他不是女權/女性主義,但他拍女權和女強人都拍的很到位,比如歐尼爾、雷普利,也許正是因為“主義”這個詞在他心中是不存在的,他才拍得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吧。至于黛米·摩爾的金酸梅什么的?哎,好吧,莫里康內也得過。。。
跟 Hollywood Pictures合作的幾部,包括前一年的White Squall,都是偏勵志/主旋律的作品,而且這部感覺還有滿重的庫布里克《全金屬外殼》的味道。女兵剃頭這段看起來是不是很有西格妮·韋弗在異形3中的感覺……大衛(wèi)·杜西除了漆黑一片既星際傳奇三部曲外的異形怨念之一——他是異形3眾多未遂編劇之一。
感謝威爾史密斯讓我知道了這片子….
真不想標記曾經看過這類歧視女性的劣質電影,幫拉低分數(shù)按個爪印。非要用喪失女性特征證明自己,這是身為女人的失?。↖MDB分數(shù)低說明歪果仁在女性意識上的先進,豆瓣分數(shù)證明你國的女漢子情結,背后就是強烈的男權思想
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但將女性成就歸結于獲得精英男性的認可(結局是同僚對摩爾說「我現(xiàn)在愿意和你一起上戰(zhàn)場了」),這個邏輯是不是不太行得通呢?劇本細節(jié)上不太行:雖然班克羅夫特的政治陰謀線為摩爾加入海豹突擊隊提供了一個動機,但她迫害摩爾的動機不足,而且摩爾似乎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對她的陷害(我還以為班克羅夫特會故意刁難摩爾,讓她進一步證明自己從而引出高潮戲碼),這條線收得令人費解。而最后加入的實戰(zhàn)部分像個生硬的戲劇高潮,而且對摩爾的角色塑造沒什么幫助(她在訓練場上的表現(xiàn)已經足以證明自己了)。占大頭的訓練場部分近乎盤剝與虐待了,莫滕森就像美式軍隊里所有的魔鬼教官一樣,在肉體和精神上雙重摧殘士兵來優(yōu)勝劣汰,篩選出真正的戰(zhàn)爭機器,可偏偏被他摧殘的士兵們最后都挺擁護他。這個角色其實是《巨浪》里布里吉斯的升級版。
看的非常吃力以及勉強,我喜歡DemiMoore堅毅的表演,但是我不認為這種證明有任何意義。
女主角的回憶錄I THINK VERY few people who aren’t athletes or members of the military themselves can truly grasp what I went through to transform myself to star in G.I. Jane. It is the film I am most proud of, because it was the hardest for me to make—emotionally,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這是一部經典的女性電影,雷德利.斯科特在《末路狂花》中重點表現(xiàn)的是對男權社會中反女性行為的批判,更多的強調對個體行為的揭露,而在《魔鬼女大兵》中,這種批判中心就上升到了整個男權社會層面,包括各種男權制度以及我們習以為常的男性中心制思想等(比如女主角被拷打時,男士兵不平等的憐憫),這讓我想起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一句話——女性不是天生的,女性是被這個社會塑造出來的;另外,導演也并非完全偏向女性主義者一邊,他也用“我從未見過為自已難過的動物,一只飛鳥可能凍死跌下枝頭,絕不會為自已難過”這樣一句話來鼓勵女性自強,同時這句話也是對那些無時無刻不在強調“女權”的“過度”女權主義者的反對;最后,你很難相信女主角歐尼爾和《人鬼情未了》中美莉是同一個人,黛米.摩爾真的完全顛覆了自己的形象。
再厲害每個月還是要來大姨媽啊
世界運行殘酷,人類本性慕強,女性追逐白幼瘦,拋棄自我認同,放棄力量,逃避對抗,幻想安穩(wěn),在男性目光的馴服下,被消費主義圍剿,成為一頭焦慮的困獸,真是莫大的諷刺。
即便是今天重看,這仍是被忽略的電影經典。
WillSmith打卡
當幸福來敲人
給人不舒服的感覺 不喜歡這樣講女權 男女平等并不是把女人變成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