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風箏是一位民間藝人,在日軍占領(lǐng)北平期間,不認受辱的破風箏帶著義女珍珠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四處流浪,在流浪期間,破風箏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事業(yè)理想,在正直的文藝青年王力的幫助之下,破風箏到處演唱宣傳抗戰(zhàn)的新鼓書,將革命的春風吹響了全國各地。 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破風箏帶著珍珠終于回到了家鄉(xiāng),可是,本以為能夠就此過上安穩(wěn)日子的兩人卻屢屢遭到各方人馬的騷擾和為難。破風箏大費周章終于組建了一支班子,有了自己的戲園子,哪知道在園子開張那天,因為得罪了軍閥,園子被砸了。破風箏和珍珠再度面臨著飄搖無依的生活。
《方珍珠》是大光明在香港拍攝四部影片后回北京拍攝的影片,湯曉丹在他的自傳中極力夸贊這部影片。今天看后覺得是《花街》的后傳,同是北京曲藝人的故事,一個是把故事放在抗日時期到抗戰(zhàn)勝利后,一個是從抗日勝利后到剛建國不久。《后街》1950年在香港拍攝,那時的大光明也正在香港創(chuàng)辦。徐昌霖作為一個杭州人但好像特別熟悉北京人的特質(zhì),影片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傳統(tǒng)北京人一個模樣,那話語的機靈勁可見編劇很有功夫。徐的另一部作品《群魔》也是北京人的故事,臺詞同樣精彩至極。影片個別地方剪輯有些突兀,整部影片欲揚先抑,但我好像更喜歡前部分,和《龍須溝》結(jié)構(gòu)一樣,悲劇般的人生遭遇感覺更真實,后半段更有些生硬,像說教宣傳。影片有幾處張力極大,方珍珠把珍珠交給父親時陶金痛哭和她敲鼓是第一處高潮,方珍珠要上臺痞子攔著不讓,父親下跪求饒慌亂中方珍珠上臺是第二處高潮,最后王先生和大家搶痞子的手槍是第三處。這三處都能牽住觀眾緊張仇恨的心理,又同情可憐曲藝人的艱難,剛剛解放后的人們看到此處感觸應(yīng)該更深刻。沒想到這部電影還有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參與,還演的不錯,讓后人看到了現(xiàn)在幾乎消失了的傳統(tǒng)相聲和京韻大鼓也算是一大記錄功勞。大光明的創(chuàng)建者二顧都參與了演出,而已演起痞子來還真不賴。這好像也是我目前看到的高占非最晚的一部影片。據(jù)說大光明在香港拍攝的左派影片在內(nèi)地并不是很受歡迎,這和他們沒有身處政權(quán)中心有一定關(guān)系。不過任何新社會新政權(quán)都會變成舊社會舊政權(quán)的,畢竟人性沒什么長進。
原創(chuàng) 2017-03-30 土撥鼠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北京展映單元
電影和相聲是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各有各的藝術(shù)特點,好像八桿子打不著。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卻把這兩種藝術(shù)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電影相聲”。
為了紀念侯寶林先生誕辰100周年,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我們將特別放映《美國之窗—杜魯門畫像》、《方珍珠》和《游園驚夢》這三部作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說學逗唱”和“蒙太奇”能有什么化學反應(yīng)。
侯寶林被尊為相聲界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一代宗師。相聲在建國前的地位很低,建國后,通過侯寶林(侯先生有點藝術(shù)潔癖,堅持不說黃段子)等人的努力,相聲藝術(shù)得到升華?,F(xiàn)如今活躍在相聲界的大多是侯寶林先生的門徒,火爆大江南北的德云社班主郭德綱也是侯寶林的徒孫。
侯寶林先生早先在天橋賣藝的時候,曾經(jīng)參演過美國人攝制的紀錄片《世界各地》,在里面,他飾演一個拉胡琴的藝人。這應(yīng)該算是侯先生的第一次觸電。
1952年,一向拍攝非主流文藝小清新電影的文華公司拍攝了一段侯寶林和郭啟儒的對口相聲《美國之窗—杜魯門畫像》。這部誕生于冷戰(zhàn)初期的相聲紀錄片,所起到的功能是“斗爭的工具”,即用相聲的諷刺手法去嘲弄時任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政治效果大于藝術(shù)效果。
電影《方珍珠》根據(jù)老舍先生的話劇改編,講述了舊社會藝人改造的故事。民間藝人“破風箏”(陶金飾演)抗戰(zhàn)時因不甘心作日寇的奴隸,帶著老婆大鳳和義女珍珠,忍痛離開北平。十年中跑遍漢口、重慶、成都、昆明、桂林等地,到處演唱宣傳抗戰(zhàn)的新鼓書。
日本投降后,“破風箏”滿懷希望,興高采烈地回到北平,沒想到北平仍是那些特務(wù)、流氓和惡霸的天下。經(jīng)過一番奔走活動,"破風箏"好歹組成班子,租下了園子。可就在開鑼的那一天,因為得罪了李將軍,“破風箏”、方珍珠和一眾藝人們又被迫流離失所。
北平解放后,“破風箏”、方珍珠都參加了學習班,成了受人尊重的文藝工作者。素來與“破風箏”不合作的相聲藝人白二立(侯寶林飾演),經(jīng)過學習也與“破風箏”合作了。藝人們在新社會里,團結(jié)進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里面有老舍先生和侯寶林先生的合作,故事也是他們的生活自況。舊社會的他們是“既在江湖內(nèi),都是苦命人”。侯寶林先生的角色就是一個相聲演員,所以表演起來非常得心應(yīng)手。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隨著新政權(quán)帶來的政治清明和百廢待興,到處都是一片新氣象。以當時的背景來看這部電影,很多舊社會藝人,包括侯寶林先生的真實的想法是,“進了新社會,當家做主人”,積極學習,努力地用馬列主義改造自己,在作品中體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脫胎換骨做新人,爭當人民藝術(shù)家,為新政權(quán)宣傳和發(fā)聲。
前兩部,侯寶林先生基本上是“我演我“的本色出演狀態(tài),到了《游園驚夢》,侯寶林先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參演了故事片。
在拍《游園驚夢》之前,侯寶林先生就思考了兩個問題:
一、相聲藝術(shù)主要是靠語言來表達的,而電影腳本中沒有那么些臺詞,許多地方得靠細心的表演才能完成任務(wù)。
二、中國喜劇是不是也照著外國喜劇那樣來演呢?要在十年前那很好辦,只要到處出洋相,抓噱頭就可以啦!今天當然不能這樣做。再有中國人的幽默,在夸張手法上是比較含蓄的,在塑造角色時,這一點是必須注意的。
《游園驚夢》是一部諷刺喜劇,以一個因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動物園中鬧了很多笑話的游客的故事,諷刺了這種不良習氣。
其中,他和郭啟儒不買票溜進公園和他違反公園的管理規(guī)定掉進虎山等段落的表演堪稱經(jīng)典。不知道后來梁左先生的《虎口遐想》有沒有借鑒這部電影。估計那些因為逃票翻越虎山喪命的人,看了這部電影,再不會用生命去冒險。早在六十多年前,侯寶林先生就給你上了一課。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開始,侯寶林和郭啟儒上臺鞠躬,宣布要給大家說一段電影相聲,然后,侯寶林展示了一段“電影魔術(shù)”,把搭檔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視覺效果出奇。
電影特技直觀地演示了電影的魔力,倏忽間對象被放大縮小,拉遠拉近。侯寶林先生更是指揮攝影機,與之對話,打破了第四堵墻,產(chǎn)生了間離的效果,不失為美學上的突破。
《游園驚夢》中,所有的解說詞都是相聲語言,而里面的角色又是由兩位相聲演員出演,這樣的主客觀視點的結(jié)合運用,在新中國電影中,還是極為少見的案例。同樣,我們還從這部電影中,見識了相聲演員如何運用表情和形體來抖包袱,侯寶林先生在片中爬山、爬樹、砸水果攤、跳水…都很有卓別林喜劇的特點。
電影和相聲的結(jié)合,有兩個很關(guān)鍵的時代因素。
其一,是電影要像傳統(tǒng)文藝探勝取寶?!队螆@驚夢》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在形式上顯得有些特別,但是畢竟是歷史的見證;
其二,就是發(fā)揮諷刺的功能。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出現(xiàn)過一批諷刺喜劇,呂班三部曲尤為突出。其中有一類就是諷刺有不文明行為的人,《游園驚夢》也屬于此類。
但是,由于政治形勢的問題,諷刺喜劇很難繼續(xù)下去。侯寶林先生曾經(jīng)在《游園驚夢》中寫下這段話:“誠懇地希望大家給我提意見,教給我怎樣才能演好喜劇,我保證,如果能有機會再上鏡頭的話,演得準比這回強?!?/span>很可惜,后來侯寶林先生再也沒有出演過類似的電影。
以上的三部電影,從我們現(xiàn)代觀眾的眼光來看,無論是在講故事的方式,還是視聽化的表現(xiàn)手法上來看,都顯得很質(zhì)樸。
從藝術(shù)批評的角度來看的話,電影的確有高低之分。但是從歷史檔案的角度來看,每一部作品都是時代和民族記憶的載體。
影片拍攝60余年后,我們還能夠穿越時光再次欣賞侯寶林、郭啟儒大師的舞臺表演、音容笑貌,這就是電影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視聽遺產(chǎn)。
中國電影資料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宣傳團隊
撰稿 / 土撥鼠
編輯 / 郭 舟
時代感太強了。中間有些小插曲,有點影響心情,屏攝被人阻止還有理了居然結(jié)束后還吵起來了,都白受兩個半小時共產(chǎn)主義教育了=_=
看老片就是要看不曾經(jīng)歷過的時代烙印和氣質(zhì)。昨天看的不成問題一樣是老舍改編,和今天一比才明白到底缺了什么,就是少了那種有感而發(fā)的真實感。請珍惜在大銀幕看老片的機會,更請尊重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勞動成果,侃山玩兒手機出來進去中途退場就別來,更有大言不慚質(zhì)問后排屏攝比自己聊天哪個更過分,臉呢
侯寶林演了一個略偏反面的市井手藝人,真?zhèn)魃?。王先生勸破風箏以先進為名謙讓頭牌一段,以現(xiàn)在的價值觀來看,充滿諷刺意味。
尼瑪那真是侯寶林……我說怎么請灶王爺那個段子那么熟呢……就屬他演得好。沖侯老爺子給個四星啊。十七年電影大多一到建國后就開始語無倫次,這沒轍(好在這部沒像[龍須溝]一樣砸了灶王爺換上毛主席)。頗有些老舍自況的意味。調(diào)度上有個穿院子的長鏡頭很亮,不過結(jié)尾的MTV簡直讓人抓狂。
五角星轉(zhuǎn)場光芒萬丈,老舍的臺詞很勁道,考察上世紀說唱藝術(shù)生態(tài)的一次電影化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