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向全國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運動開始了。為了網(wǎng)羅天下英才,軍機處兩次拍電報催促譚嗣同火速進京。譚嗣同辭別了妻子李閏,踏上征途。途中,黃河兩岸餓殍滿地,哀鴻遍野的景象深深震動了譚嗣同,他更堅信只有變法才能救中國。與此同時,在頤和園的慈禧太后及心腹老臣們不動聲色地把輔佐皇上變法、為皇上保薦人才的軍機大臣翁同和撤了職,遣送回鄉(xiāng)。提升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把持兵權,統(tǒng)攝北洋三軍,給剛剛開始的變法維新一個警告和打擊。譚嗣同到京后,馬上受到光緒皇帝的召見。他橫溢的才思和無畏的膽識備受皇上贊賞。光緒皇帝激動地授予他四品章京銜,命他在軍機處供職,希望他成為中興之臣。革新志士康有為、楊深秀、林旭、劉光第等在得月樓設宴為譚嗣同洗塵。他們燭下長談,共謀維新大業(yè)。兵部侍郎袁世凱也前來拜訪譚嗣同,并獻五百兩銀子...
新時期第一部清宮題材傳記片,帶動了后來的末代皇后,兩宮皇太后,最后一個皇妃,等并無宣教色彩的人物傳記片創(chuàng)作。旁白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敘述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況。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威喪盡。變法維新愛國運動。涌現(xiàn)出志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志士仁人。營造出慈禧與大臣之間力量對比。窮苦人民群像展示。影像化地表現(xiàn)人民苦難。慈禧用面部近景,對場面的支配。受脅迫的皇帝。翁同和。敘事蒙太奇,暴雨與袁世凱聽到除掉皇帝的消息 慈禧戊戌政變。這樣的zg多一個孩子豈不是多一個奴隸么。慷慨赴死。有心殺敵,無力回天。帶辣椒。獄中書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旁白戊戌變法可歌可泣慷慨激昂的最后一幕。麻木的看客,看戲似的,康有為跑了,只顧長杉馬褂自己生意的百姓,不關注偉大歷史人物宏大敘事,妻子血書與官員紅筆涂名,對比蒙太奇,五代意象美學。
2小時的觀影,印象最深的是譚嗣同一人一馬,獨對黃河之景。
九曲河道,清人長辮,泥漿上纖夫們彎折的脊骨,數(shù)十個擁擠的黑色背影如騾馬般卑微。那么多彎曲的意象,都镕在了長河落日里。
譚嗣同赴京任上,見蒼生苦難,默然于黃河邊跪拜天地。這個鏡頭語言真是好,言所不及之處,只有肢體表達出?!暗姇r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韋莊此詩,末句便不是譚嗣同之路了,滄浪學釣翁,不是他的路。越是近代,越少獨善其身的名人?;蛟S是因為獨善其身之人,都不會被記錄下吧。
戲里前前后后還有好多跪拜的場景,樞臣們在屋外覲見皇太后跪在拜墊上回話,仿佛跪自家祠堂里的祖宗,皇帝也見面即必跪拜皇太后,天理人倫,罪莫大于不孝,慘不忍睹。前后對比,更顯得諷刺又不幸。宋神宗時富弼為相,怕皇帝不怕老天了,曾上書數(shù)千言示警。“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清朝的大祭、小祭是很繁多了,可遍地哀鴻,只顧自身無上威儀的慈禧,可曾有將其放在心?
片子的故事講述手法還是蠻傳統(tǒng)的,人物刻畫也是。耳熟能詳?shù)哪菐孜?,袁世凱、光緒、慈禧、李蓮英,乃至榮祿等都是約定俗成的臉譜形象。戊戌六君子嘛必然是鐵骨錚錚一身正氣,連翁同龢和康有為也因為陣營原因而被熱毛巾糊了臉似的面目和正起來。比較可惜的是,光緒的表現(xiàn)過于孱弱了,維新變法,必定是要走向顛覆封建統(tǒng)治的未來的,光緒不可能不預見。一個有血性大刀闊斧地改革,能把四萬萬同胞看得比自己的祖宗基業(yè)更重的皇帝,不該這樣脆弱。
譚嗣同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yè)的當晚,發(fā)妻突然來到。本來挺反感這種死前煽情的戲份的,但這部戲把感情沖突處理得比較巧妙。妻子只做遠行看望丈夫,帶來了硯臺、茶葉、他愛吃的家鄉(xiāng)辣椒,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一瞬間讓人忘了政治上的風雨如晦與時間迫近的刀口鎖鏈。妻子帶來了禮物,也帶來了活的念想。鐵心赴死的人,是不能讓他見陽光的。但在這個溫情脈脈的夜晚,譚嗣同第二次拒絕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何等心腸的人吶,于是譚嗣同決心以血喚民的形象,便更加立挺,令人起敬。
但真能喚得醒民嗎?至少血濺菜市口的當天,皇城根下的百姓們只是為了看熱鬧而已。譚嗣同這批人是偶然刮起的一陣風,吹得闊道黃塵十丈,但到底迷不了眼,塵埃落定。一方面確有民智未開的緣故,一方面大家也著實感受不到變法帶給自己的好處,只覺得處處妨礙自己。維新派,此處亦敗。
最后監(jiān)斬官朱筆勾訣與譚妻咬破手指以血寫仁的場景來回切換,紅得觸目驚心。電影里穿插了不少場景提帶了譚嗣同的《仁學》,還有他表字“復生”的緣由,都是前因,都在往那個既定時刻的到來而加碼推進。畢竟咱們觀眾都是知道了主角的結局,才來看這部片子的。
譚嗣同走向死亡的前一秒,吹走落在木砧上不得翻身的小蟲,像是慷慨進行曲至最終,來了很溫柔的一個輕撥,氣吐一山春。
斬首過后,血液如墨跡般快速地泅滿整個屏幕,慢慢滲下。暴雨傾盆沖刷得街上無一行人,半點兒生氣也沒有,拾荒的蓬鬢老者看到斑駁刀痕與血跡猶新的斬首木,無言地走向飄風驟雨里。
結尾力道驚人。
夸夸老片子里的美術。
1、片子里的流民餓殍,真就是老照片里的清末百姓寫真,各個面黃肌瘦前胸貼后背,現(xiàn)在哪里找這么骨瘦如柴的人?
2、老北京街道做得用心,各類行當吆喝,市井感十足。第一次感受到咿咿呀呀的昆曲和酒樓嘈亂這么相配。但不知道為啥陪酒女們的年齡看起來都過于大了,感覺更像一批老虔婆們,還有得得得的馬蹄聲,幾次都一模一樣實在是有些糊弄
3、軍機處還真就是原址的樣子,包括拍慈禧起駕回宮那段的俯拍視角,真就像看到過這樣視角照片似的
4、清代讀書士人,穿長袍坐搖椅算是經(jīng)典形象了,這部片子里大家一起排排坐吃西瓜那太對味了
5、譚嗣同和康有為在赴京道路上,聽到黃河咆哮,提了一句莊子里所說的天籟。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弊郁朐唬骸胺虼等f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放在電影里,除了指黃河激流之聲外,指代晚清局勢下的各類人的選擇表現(xiàn),也很適宜
6、選演員用心了,譚嗣同是很儒雅的清人氣質(zhì),劍膽琴心嘛,還帶了點英武氣,好哇。光緒是清朝皇帝們一如既往的清秀長白臉。慈禧演得好也選得好,居然是破祖產(chǎn)的漏財之相,發(fā)現(xiàn)這一點時笑出聲
譚嗣同欲以頸血殉道,以此喚醒國民,但百年后的后世子孫還是那樣的麻木愚昧。不是我們天性如此,乃是強大的威權統(tǒng)治從來就沒打算讓你蘇醒過來!但是我相信民智會有覺醒的那一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陳舊史料的史觀,那就沒什么可說的了。我就是看看王玉梅。
六點多醒來打開電視瞅一眼瞅一眼地看完了。
我本來擔心老電影會不會太過于臉譜化不立體。可是我忘了老電影也有后世沒有的精華和偉大。那就是堅持人民史官 厚重踏實。譚嗣同在黃河邊上看到百里難民 風光絢爛的那一幕再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個奴隸。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這個不生孩子的理由著實是牛逼………
中央六套放過《譚嗣同》,被捕前譚嗣同與妻子訣別,譚說“告訴后來的人們我為了什么而死”,譚妻說“可是我們還沒有孩子”,一向強硬的譚嗣同一下子哽咽了,說出了最絕望的一句話“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部劇有馬盛君老師,89版的警幻仙子。沒想到是陳家林導演的,很有歷史感
這樣的中國,多生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么?。。?/p>
一百二十年后,只有康有為,再無譚嗣同。袁世凱倒是層出不窮。
這部1984年拍的片子現(xiàn)在看起來仍然非常具有感染力,現(xiàn)在這個時代真的沒有這種片子的空間了嗎?
勉強及格。和李翰祥的清宮戲及《一刀傾城》可以對照這看,主題上的訴求和立場都差不多。這部從譚嗣同奉旨進京講起,到人頭落地結束,變法之爭也是年輕變法派和朝中耆老兩代人的競爭,慈禧和那些老臣一遍遍念叨“祖宗成法”,不禁讓人考慮本片和改革開放的背景有何關聯(lián)。清末的場面鋪排的挺好,外景里加入了眾多細節(jié),像黃河難民堆里那些臟兮兮的赤裸孩子和死去的小腳老太太,最后搜捕變法派時,混亂的街上有個乞丐在騎兵的腳下?lián)焖槲鞴铣?。劇情對于譚嗣同等一干人的天真魯莽、民眾的苦難與愚昧等都有所涉獵。但是這樣一場中式的政治紛爭,表現(xiàn)的還是過于簡略了,比如袁世凱的背叛,譚嗣同剛找他聊完,他就火速找榮祿泄底,到底是什么樣的利益考量促使他做出這個選擇?這些信息表述不清,整個事件免不了停留在口號式、模式化的表達上。演員偏老但演得挺好
譚嗣同被砍頭后,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的老父親譚繼洵寫下這么一副挽聯(lián)——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譚嗣同的老婆倒是挺勇敢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歷史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