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了春節(jié)檔一系列熱鬧的合家歡電影后,迎來的這部《周處除三害》直接就上了一劑猛藥,久違的暴力美學(xué),尺度之大,讓人感嘆這才是成年人該看的生猛電影!影片看似講述的是一個暴力成性、邪性十足的亡命徒大開殺戒的故事,但實際看過之后,才發(fā)現(xiàn)阮經(jīng)天飾演的陳桂林身上有著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陳桂林江湖上被人稱為“桂林仔”,無論在哪里他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正常人眼中他是一個不走正路的小混混,然而混跡在黑道人中間,他的喜怒也不同于他人。開場戲份中,在一眾馬仔之間,他冷酷大膽地將黑老大一槍爆頭,之后居然一陣瘋笑坦然離開,惹得眾人抱頭鼠竄,而他還不忘留下一句話,“我有大名叫陳桂林,別叫我桂林仔”——而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讓自己在這時間留下姓名。
如此暴戾無常的人,卻有著如此單純的理想,尤其是真正了解他的故事后,更讓我感到共情。他混跡黑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養(yǎng)自己年邁的阿嫲,這是他世上唯一的親人了。瞬間,他在我心里的形象就如同一個長不大的赤子一般,從小孤苦無依、不被人所看見和尊重,于是他勵志要成為最狠、最厲害的人,被他們知曉和尊重。這多么像生活中的你我,從小都有遠大的理想,然而在學(xué)業(yè)、職場的人山人海中,又是那么容易被淹沒,每個階段都經(jīng)歷著不同的壓力和焦慮,令自己漸漸變得不快樂。而陳桂林的做法是,遵從自己的執(zhí)念和情緒,哪怕不被他人所理解,也要好好干票大的,以殺戮的方式,讓世界看見自己的存在。看,這多么勵志!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在世間留下姓名,不被他人目光裹挾!
我是看的點映,回來寫的這篇文章,本來看的已經(jīng)是刪減版,不想,這片兒如今還要拿回去再刪一遍。真的是官家刪完群眾刪,還讓不讓人看電影了?
放在黃精甫的作品序列里,《周處除三害》算不上大尺度。但放在國產(chǎn)院線片的范疇,可以說,它幾乎觸到了尺度的上限。
其生猛之處,不僅在于視覺上的暴力,也不僅在于接連發(fā)生的肉體損傷,以及對痛感的反復(fù)強調(diào),更在于全片所噴發(fā)的負能量——那種不留余地的惡與斬盡殺絕的“非義之義”之間的對峙,幾乎貫穿首尾,呈現(xiàn)為黑與灰的纏斗。
影片拍攝于臺灣,借殼于經(jīng)典,又取材于真實人物(“冷面殺手”劉煥榮),最終混搭起一個半架空的寓言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黃精甫想要探討點真東西,關(guān)于善惡,關(guān)于意義,也關(guān)于自我成全。
《周處》之前,黃精甫已經(jīng)有快十年沒拍長片了。上部作品,還要追溯到2014年的《惡戰(zhàn)》。
這期間,他也只參與了一個拼盤電影和一部電視劇,都很糟糕,幾乎就要泯然于眾人。
這次回歸,能明顯感到,他鉚足了勁,也做足了功課。這個曾經(jīng)風光無兩的明日之星,在經(jīng)歷了眾星捧月,又突然黯淡后,似乎終于煥發(fā)了能被大眾市場所捕捉的光芒。
他從前作品的缺陷,在于劇作單薄和視覺過剩。通俗講,就是只會耍酷,不會敘事。且他的鏡頭之“美”,往往流于表面,沒有附著更深的意義,于是愈發(fā)凸顯了空洞?!督贰栋⑸贰稅簯?zhàn)》,都有類似毛病。
到了《周處》中,黃精甫在有意識平衡兩者。
毫無疑問,這是他所有電影里,劇作最講究的一部。雖然起承轉(zhuǎn)合仍顯生硬,人物塑造上,也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之嫌,但至少,影片借用了一個松散的公路片結(jié)構(gòu),去組裝黑幫片的情節(jié),起到了縫合和遮丑的作用。
動作設(shè)計方面,黃精甫也收斂了許多。全片一共也就四場大的動作戲,前三場是港片的拿手活兒,追求極致空間內(nèi)的閃轉(zhuǎn)騰挪與疼痛的直觀傳遞,而最后一場“屠殺”,則一反常態(tài),幾乎是用一種冷靜到近乎輕佻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大面積的死亡,于是那死亡突然就失去了重量,成了一連串該死的數(shù)字。
也正是這場殺戮戲,給影片定了調(diào)——它沒打算討好,也不預(yù)備原諒。
應(yīng)該說,拍獨立電影起家的黃精甫,最具作者性的地方,就是他的冒犯性。
這在他轉(zhuǎn)型地上,進入電影工業(yè)后,已收斂了許多。而在此前的作品里,表現(xiàn)更為突出。
比如亂倫情結(jié),在他早期短片《我愛水龍頭》《青梅竹馬》中,都有涉及,前者是父親對女兒的虐待,后者是兄妹之間的畸戀。在黃精甫的鏡頭下,家庭不是溫情脈脈的所在,而是殘忍的溫床,是披著笑臉的殺戮。而這種情結(jié)在《周處》里也有顯露,只是已“退化”成了繼父對繼女的禁室培欲。
再比如對于殘忍不加遮掩地呈現(xiàn),那是《江湖》里,懦弱的黑幫分子(陳冠希飾演)被逼和狗交配,也是《復(fù)仇者之死》中,殺手剖開孕婦的肚子,把嬰兒丟進海里,泡成青紫色的壞肉。顯然,在《周處》中,視覺暴力也有所削弱。
可以說,《周處》是一部全面降低了外在冒犯性的作品,包括畫面和情節(jié),這也確保了它得以逃過監(jiān)視的眼睛。
但骨子里,它的冒犯性仍然堅固,就在于,它呈現(xiàn)了一群不值得被拯救的人,并且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們。
影片主人公陳桂林(阮經(jīng)天飾演),是個極端人格。正如黃精甫的大部分影片,主角都很極端。
而極端之人,往往又很天真?;蚩烧f,正是因為對世界存有天真的想象,才誘發(fā)了極端。
《江湖》里的左手哥(張學(xué)友飾演),看似性格乖戾、喜怒無常,實際只是個安全感匱乏,需要不斷用拳頭和權(quán)勢來掩蓋內(nèi)心脆弱的巨嬰;《復(fù)仇者之死》里的陳杰(麥浚龍飾演),一心復(fù)仇,至死方休,他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執(zhí)著,但撥開他的外殼,卻可見一顆堅硬的情種。
陳桂林同樣如此。他的出發(fā)點也很天真,甚至有些中二。
當?shù)弥约荷砘肌敖^癥”,又看到自己只排在通緝榜第三位時,他燃起一個念頭,要在臨死前干票兒大的,好讓所有人記住自己。
這是個幼稚的決定,可他卻格外當真。不料在追殺前兩大惡人的路上,心思有了轉(zhuǎn)變。
細究這種轉(zhuǎn)變,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空間。
首先它在彰顯一種道德激情。即,在真正的惡面前,一個惡人也會被激發(fā)出善念。仿佛善惡也遵循某種守恒定律,暗中此消彼長。
不難發(fā)現(xiàn),片中的三大惡人,尊者(陳以文飾演)、香港仔(袁富華飾演)、陳桂林,就分別喻示著佛教的貪嗔癡,對應(yīng)符號,即鴿子、蛇和豬,這也是佛教三毒的象征物。而這些圖像,也分別以紋身或物件(手表)的方式,標記在了三惡人身上。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實際講的是三毒的內(nèi)部較量和瓦解,是癡對于貪和嗔的追殺,而陳桂林之所以這么做,也是因為癡,因為愚昧。
此中愚昧,又細分為兩面,一是不辨善惡,二是不明意義。
前者在陳桂林目睹香港仔對繼女小美(王凈飾演)的惡行后,已然開始清晰,此時陳桂林殺香港仔的動機,已經(jīng)部分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由原先的“求名”,向“取義”轉(zhuǎn)化。
直到在邪教大會上,已知善惡并期待救贖的陳桂林,一度被洗腦,后目睹真相,他也終于見識到了真正的惡。那不是取人性命,而是攝人靈魂,是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掏空了思想,填進統(tǒng)一的意志,從此說一樣的話,唱同一首歌,尊同一個神。
這種惡,極大區(qū)別于黑幫的好勇斗狠,它是無形的,是蒙著溫柔的薄紗的,是令人目眩的,是用營造危險來供應(yīng)安全的。所以它不易識別,善于蔓延。
于是最終掙脫了洗腦的陳桂林,如“重生”一般,跳出棺材,沖進禮堂,把槍對準了尊者。
而影片最為諷刺的一幕,隨之上演。只見尊者倒下,不多時,歌聲又重新響起來。那首歌叫《新造的人》,歌中反復(fù)吟唱著“我們平凡的靈魂,緊緊跟隨無需多想”。
直到那一刻,其實才證明了邪教洗腦的全面成功。
那便是尊者已經(jīng)不在了,洗腦者已然缺位,但自我洗腦卻仍在進行,片刻不止。
這也是全片最狠的一筆,而接下來的屠殺,也就順理成章。
此時,黃精甫的態(tài)度也已然明了,他實際在說,愚昧是最大的惡。使人愚鈍者,自是罪大惡極,但自愚者,也并不無辜,甚至于活該如此。
從這個角度講,最后的屠殺,就是獻給所有自愚者的審判,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
也正于此處,影片悄悄展開了另一面。
它最終呈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覺醒,是陳桂林破除“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括明辨是非,識破洗腦術(shù),更在于,他重新辨認出了意義。
這其中實際隱含著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回歸,是從追求“多”到追求“好”的轉(zhuǎn)變,背后是從追求更大的名聲,到追求一種道德的生活。
所以《周處》作為“善惡三部曲”的第二部,延續(xù)了第一部《復(fù)仇者之死》對于宗教及善惡問題的質(zhì)詢。
《復(fù)仇》問的是,出于正義的極端復(fù)仇行為,真的道德嗎?而《周處》則重申了,人的覺醒以及自我裁決的重要。
《周處除三害》不是杰作,但可以肯定,它是部個性張揚的作品。
如果帶入元電影視角,將陳桂林躲在隔壁酒店,透過窗子偷窺香港仔侵犯小美的一幕,視為對電影窺淫機制的某種復(fù)現(xiàn),以及,把最后禮堂上的邪教場面,看作電影催眠功能的指涉,會發(fā)現(xiàn),導(dǎo)演實際早已把觀眾帶入到文本中,成為譏誚或警醒的對象。
這無疑又是另一重冒犯。
于影片外,《周處》因其特殊身份,還制造了額外的意義。
它是一部由香港導(dǎo)演帶領(lǐng)臺灣動作團隊拍攝的港片風格的臺灣片。這不僅幫臺灣電影革新了黑幫、犯罪類型片的制作,也幫臺灣本土的武指團隊證明了,他們也可以駕馭高標準的動作戲。
此外,近年來,臺港合拍片也成為一種新現(xiàn)象,預(yù)示著,面臨越發(fā)逼仄的本土市場,香港的年輕導(dǎo)演們正在努力尋求新的創(chuàng)作空間。
最后,對于黃精甫而言,這自然也是一次體面的回歸。
時隔十年,這個幾乎失去機會的香港導(dǎo)演,在臺灣贏得了重生,如今,這部新作也已登陸大陸院線,實現(xiàn)了三地巡游。
“我不是怕死,而是怕死了都沒人記得?!?/p>
這句出自陳桂林之口的話,也像是黃精甫說給自己聽的。
恕我直言,有厭蠢癥的我,看這個片子實在太解壓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每天上班打工,被績效和deadline所驅(qū)趕,討好上司和甲方,對同事笑臉相迎,耗盡你內(nèi)外的精力。好不容易加完班打卡回家,走路、坐地鐵的時候,在涌動的人群里自己只占小小的一方空間,又讓你感受到卑微和迷茫?試想有那么一天,你可以不被他人的眼光定義,走著六親不認的步伐,活出自在的樣子嗎?看完《周處除三害》之后,徹底被這部上頭的“神”片給爽到了!
已經(jīng)很久沒見過行事作風這么直接的角色了。阮經(jīng)天飾演的男主陳桂林,開場就在人群里給了黑幫老大包頭一槍,絲毫不躲躲藏藏、扭扭捏捏,甚至同時被黑白兩道追殺到逃跑的時候,也不忘仰天大叫、爽到邪笑,就好像整個世界是他的游樂場一樣,看著一群嚴肅而被迫上工的大人,滿是嘲笑,這種狀態(tài)簡直是我做夢都想達到的!不過當然也有一些曲折,阿嫲離世,自己又被“診斷為絕癥”,還是令陳桂林感到很痛苦的。不過一番短暫掙扎之后,男主拒絕精神內(nèi)耗,看著通緝犯榜單上自己只排第三,他果斷下定決心,要殺掉前兩名要犯之后光榮自首,向世人留下自己的大名,于是他說干就干!
第二名的香港仔是個老變態(tài),精神不穩(wěn)定又小心眼,脅迫王凈女神當他的情人,又整天對她和自己的小弟犯疑心病,各種折磨,這樣的人怎么能具備當老大的格局呢?于是陳桂林果斷上門追殺他,硬生生把香港仔追到野外,將其肉搏猛K而死,還幾槍解決了他的小弟,徹底解救王凈飾演的小美,揚長而去。頭號要犯林祿和更是一個耍騙局的陰謀小人,創(chuàng)立了邪教整天就知道洗腦騙錢,還真培養(yǎng)了一群死忠整天唱歌拜神,他甚至一度就要把陳桂林成功欺騙了。當陳桂林得知真相后,豈能了得?當眾跑到邪教靈修堂之上,對林祿和還有烏合信眾進行了反邪教式審判,蠢人最終全部吃了槍子兒。而陳桂林終于在為民除掉兩害后自首,自此三害皆除。在我看來,這個結(jié)局當然不是悲劇,男主找到了自洽的世界觀和自我,最后自首也并不是接受他人的審判,而是自我層面的選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多么羨慕男主的精神狀態(tài),希望每個看完影片的觀眾都能被解壓爽到,學(xué)會不被他人的規(guī)則所審判和定義!
萬萬沒想到能在內(nèi)地電影院里看到這樣的一部電影,電影集合了以往只能在網(wǎng)盤里看見的動作戲、床戲、黑幫戲……單獨拿出某一個片段播放都可以在短視頻平臺賺足百萬流量,而就是這樣的一部戲,我居然是坐在電影院里看完的?直到看完后我都覺得難以置信,電影片長134分鐘,和在臺灣上映時長是一樣的,所以電影里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沒有刪減的,而且畫面也沒有用技術(shù)手段遮擋,我真的完完整整的看完了整部電影。
電影片名《周處除三害》引用故事典故,蘊含佛理且寓意深刻,而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以及片頭三種動物圍繞在一起,也緊扣了典故立意,讓簡單的黑幫動作片變得充滿深度,解讀的空間也不僅限于對單一劇情的討論,而是上升到了對于人性的思考,所以,如果單說該片是一部動作爽片其實是低估了它的內(nèi)核。
電影里所涉及到的對人性的刻畫也不僅限于對男主陳桂林,包括醫(yī)生張貴卿、發(fā)廊妹小美,甚至是另外兩個通緝犯……他們的身上都展現(xiàn)了人性的不同面,或貪或嗔或癡……
另外要說的是,電影里的動作戲都十分精彩,追逐場面緊張,打斗場面火熱,而且每一場戲都非常精彩,真正做到了讓觀眾充滿代入感,在看電影的時候你會有一種緊張的感覺伴隨著你的,畢竟,電影里那些槍擊、爆頭什么的真的太真實、太刺激了。
所以說,這個片子能過審已經(jīng)是一個奇跡了,它值得我們坐在電影院里認認真真的看完。
我可能比自己想象中更喜歡《周處除三害》。
電影在香港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票房大概確實不好,院線的排場並不算多。無論是否喜歡它,「黃精甫一點都沒變」這一點評價大概是再中肯不過,兩邊的人都不會反對。就像當年拍的《江湖》,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很不喜歡,如今這部也是。黃精甫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這麼多年後,拍了一部臺灣電影,還入圍金馬獎最佳導(dǎo)演,令大家以為他也許有些改變。
一同看此電影的朋友說黃精甫僞善,我一時不知如何反駁,後來回到家再細想,也許是誤會了這部電影,至少是我可能誤會了它。
我誤會它是一部與社會議題有關(guān)的電影。這也怪不得我,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周處除三害」畢竟是有出處的),以及這幾年臺灣電影乃至全球電影對社會議題的偏好,再加上邪教那一段劇情,很難不讓人對它有此誤會。段落式的敘事,表層展現(xiàn)出來的憤怒,或許又令它看起來有點像是臺灣版的《天注定》。
但想想黃精甫過去的幾部電影,他對於社會議題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關(guān)心。
這部電影雖然表現(xiàn)了臺灣社會的一些荒謬現(xiàn)象,或涉獵了臺灣人所關(guān)注的一些議題,如黑幫猖獗、警察無能、廢除死刑……但這些其實都只是背景的點綴,而非主題。我不介意說自己年少時也喜歡過《江湖》甚至覺得《阿嫂》也不錯,現(xiàn)在我也願意相信黃精甫只是想講一個關(guān)於愛的故事──對,就這麼老土,一如十幾年前的黃精甫。
解除了這個誤會,電影裏一些看似不合理、不統(tǒng)一的東西,比如簡單如「阮經(jīng)天飾演的主角陳桂林到底想怎樣」,就變得說得通,而原本看似串聯(lián)不起來的故事,在精神內(nèi)核上至少是一致的。
身為通緝犯之一的男主角,到底為了什麼而要去殺死另外兩個通緝犯?如他在電影裏宣稱的那樣,是要在病死之前做件大事讓人人記住他,還是為自己曾經(jīng)「作惡」而贖罪?
贖罪嗎?他其實沒有那麼「壞」,在邪教修行營大開殺戒之前,他殺死的沒有一個是無辜的,都是黑道上可說是窮兇惡極的人──當然,身為黑幫的殺手,他也不是為了什麼正義,純粹為了賺錢而已,但即使是為了賺錢,也非個人的享樂。潛逃的日子可不好過,連唯一的親人也無法親身探望,他不像袁富華演的那個香港仔,視通緝令如廢紙,一直在警察眼皮子底下繼續(xù)行兇作惡。他四年前殺人賺錢,是為了他相依爲命、年邁的奶奶而已,儘管實際上他奶奶並不需要那麼多錢,他只是以為錢就是能給奶奶最好的愛。他看到奶奶留下的那隻表,可能也明白了奶奶需要的不是錢。
他自己也是一個缺愛的人,無論奶奶給了他多少愛,都填補不了父母的缺失。他大概以為,奶奶給不了的,是經(jīng)濟問題。由謝瓊瑤飾演,四年前曾為他療傷,在他潛逃四年期間又替他照顧奶奶的「赤腳醫(yī)生」,在他眼中,或許也是母親的一種替代。在未知道二人真正關(guān)係之前,看起來就挺像那麼回事。當然,兩人關(guān)係的著墨並不多(這是整部電影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但在奶奶過世後,他在她面前毫不掩飾地痛哭,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他對她的信賴。
陳桂林跟「周處除三害」故事的「周處」並不一樣(劇透:真正的周處是那位醫(yī)生)。他由始至終都只是因為自小缺愛而在追尋別人的關(guān)注,他除害不是替天行道,也非贖罪──這也解釋了他人不算蠢,卻為何那麼容易受了邪教蠱惑,也解釋了他發(fā)現(xiàn)被欺騙後,會有那麼大的憤怒。與他相反,邪教教主在成為通緝犯之前其實有一個母親,之後甚至曾寄信給他母親,對自己的貪念所引發(fā)的惡行表示懺悔,但這些懺悔當然都是假的,他告訴陳桂林「牛頭」林祿和已死也是假的,因為他本人就是林祿和。我想,當陳桂林掘開林祿和的墳?zāi)?,發(fā)現(xiàn)棺材裏放著的只是一張林祿和和林母的合照時,他最大的憤怒不是自己受騙,而是林祿和也欺騙了他的母親,甚至埋葬了這段「親情」。
某程度上說,陳桂林其實「還是個孩子」。這是他對孩子吐黑水反應(yīng)那麼大,繼而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個邪教的原因。他想救孩子,也想救孩子的母親,因為那個母親為了孩子願意向教主獻出自己的一切,不正是陳桂林的生命裏所一直缺少的部分嗎?
這個怎麼也打不死的人,為且只為兩個人流過眼淚,一個是全世界唯一關(guān)心他的人,他的奶奶;另一個就是在他執(zhí)行死刑前,為他刮鬍子的髮廊女小美。刮乾淨鬍子後他流的那一些淚,不是悔恨的淚,而是得到了一種受到關(guān)注的安慰。他本以為殺掉兩個通緝犯再投案自首,就會獲得全社會的關(guān)注,彌補他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而最終,他的確贏得了一些關(guān)注(他自首現(xiàn)場不遠處圍滿媒體的情況,也挺符合現(xiàn)實中臺灣媒體的形象),他沒料到他在關(guān)進監(jiān)獄後也將很快失去這些關(guān)注,畢竟這些關(guān)注並不是真正的關(guān)心。在他等待死刑的期間,唯獨還想起他的,就是他在除害過程中「順手」拯救的那個女子。
王淨飾演的女子小美,和陳桂林很像,都是缺愛的可憐人,但又和陳桂林截然不同。她母親健在,但正在替救過她的男人坐牢,同時也導(dǎo)致身為女兒的小美背負巨債,並被救過她母親的男人所控制。陳桂林開車載她到海邊互訴衷腸,有點不合理的浪漫,又有點老土,但老實說,我又很喜歡。先是小美問陳桂林:你為什麼要殺香港仔;陳桂林沒回答,反過來問:你為什麼要為香港仔做到那種程度。有意思的是,香港仔在被殺死之前,也求陳桂林給一個他必須死的理由。
小美最後「像」她母親那樣,為救過她的男人走進了監(jiān)獄,但她不是去代替他坐牢,而是為他刮掉鬍子、乾淨離去。他們走出了父母輩的命運,並互相安慰了彼此,陳桂林的淚為此而流。陳桂林直到被執(zhí)行死刑前,俯臥的他抬起頭,眼神裏仍然在渴求著他人的關(guān)注。
當你理解並且接受陳桂林這個角色「只是個孩子」,那麼他在邪教的殺戮,就不是在扮演「制裁者」的角色。他只是痛恨邪教所營造出來的虛假的美好。正如我前面所述,黃精甫大概是沒有「正義感」的人,我們只是誤會了他在這一段有社會議題的表達──當然,造成誤會,也可能是導(dǎo)演的問題。此文寫到最後,我上豆瓣看了一眼短評,我也明白了朋友為何特別不喜歡這段戲──原來真的不少人當這場戲是「爽戲」。
導(dǎo)演的問題肯定不止這些。警察那個角色就拍得不好,強烈的BGM加威風的出場,開頭和主角追逐、打鬥如此之長,還傷了一眼,最後卻戲份極少,然後又不合理地和一直追查的對象共情了。決定去殺兩大通緝犯之前,陳桂林得到關(guān)帝的啓示,本來要去自首,結(jié)果到了派出所才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了通緝犯四年後,在警察眼中仍然是nothing,而李李仁飾演的警察,是所有警察中真正「在乎」他的人,他和陳桂林的關(guān)係,有點像暗戰(zhàn)裏的劉青雲(yún)和劉德華,一個咬著不放,一個帶著病軀「替天行道」,貓和老鼠,本來可以寫得更有趣或更合理一些,但結(jié)果成了徹徹底底的工具人。
幾天沒上豆瓣,發(fā)現(xiàn)《周處除三害》已經(jīng)從8.1飆到8.4了,有人說這是近11年犯罪動作類型話語電影最高分。看到豆友們都和我一樣喜歡這部片子,我就放心了。
接下來想和大家聊聊片中的隱喻,看片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片名翻譯成英文很神奇,叫The Pig,the Snake,and the Pigeon,就是豬、蛇和鴿子,我一度以為蛇暗指香港仔,只因多處鏡頭展現(xiàn)了他手臂上的毒蛇紋身??墒腔丶疑暇W(wǎng)做了功課之后,才發(fā)現(xiàn)好像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影片屢次談及貪嗔癡等佛教概念,而佛教之中把貪、嗔、癡歸納成三毒,用鴿子表示貪,用蛇表示嗔,用豬代表癡,恰好對應(yīng)了影片的英文片名。同時,片中展現(xiàn)的“三害”,即三位通緝犯,似乎也與豬蛇鴿能夠產(chǎn)生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
其中,在佛教里,與蛇對應(yīng)的嗔是指對自己不喜歡的起排斥心,古人認為蛇脾氣暴躁,容易攻擊人,所以會用蛇來代表嗔。這里既有因厭惡產(chǎn)生的嗔恨,因嫉妒產(chǎn)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產(chǎn)生的嗔恨。結(jié)合影片來看,香港仔與蛇的關(guān)系,并非紋身圖騰這么簡單,更深層的關(guān)聯(lián)在于他對小美強烈的占有欲而產(chǎn)生的嗔恨心,香港仔近乎軟禁小美,把她當做自己發(fā)泄欲望的對象,任何一個男人都不得對她有非分之想。手下小弟看香港仔拍了小美屁股跟著笑,結(jié)果瞬間惹惱香港仔,被視作對小美想入非非而遭到威嚇;陳桂林監(jiān)視小美發(fā)廊,被香港仔發(fā)現(xiàn),第一時間他并不覺得這個男人是沖著自己來的,反而認為陳桂林是想對小美圖謀不軌……妒火中燒,讓香港仔不止一次情緒失控憤怒暴走,而這正與佛教中的“蛇”形象相契合。
然后,鴿子的佛學(xué)意象比較顛覆日常認知,在生活中鴿子一度是和平、善良的象征,但古人認為鴿子的特征是貪欲無足,因為鴿子的生理特征令其可以無限量一直吃下去,于是佛教中就用鴿子來喻指凡人永不滿足的貪欲。貪,代表的是貪圖享受、錢財、名利、女色、美食等物質(zhì)條件的欲望,由此聯(lián)系到影片,鴿子更像是代表了尊者林祿和。明明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卻喬裝扮演救世主尊者,一邊享受著教徒的信奉崇拜,一邊從他們身上搜刮錢財,表面過著簡單清貧的日子,暗室卻是豪宅配置,美酒在手,美女在懷,盡享塵世奢華……儲藏間滿坑滿谷的盒子,代表著尊者無休無止的貪欲。
至于豬,在佛教中則用來形容蠢笨,因不明白業(yè)力及因果,才會造下種種惡業(yè)而導(dǎo)致在六道輪回中受苦。而這與陳桂林有著相似之處,桂林仔之所以成為殺手,很可能就是生活所迫,為了賺錢照顧奶奶,他在葬禮上槍殺黑幫大佬,毫無殺生的愧疚,反而因成功逃脫警察追捕而開心大笑,甚至除掉香港仔、尊者,也并非是為了給社會除害,單純只是想人死留名,最后干一票大的。在陳桂林身上,可以看到,善惡不辨,是非不明,甚至有一些天真自然、純?nèi)涡郧榈陌V言癡行,而這也正好對應(yīng)了“癡”的寓意。
不過,個人覺得貪、嗔、癡在“三害”身上似乎也并不能拆分得這么精確,香港仔也有貪欲的一面,貪圖小美的身體,欲壑難填,而尊者也有遇事不順意即生氣暴躁下狠手的時候……所謂除三害,既包括除掉三大通緝犯,也有除掉心魔——即心中三毒之意。
相信很多人喜歡《周處除三害》,正是因為它不僅是一部大尺度、獵奇吸睛的犯罪動作片,更在于其值得細品的隱喻內(nèi)涵,歡迎豆友留言一起聊
那個邪教歌我都要會唱了
通緝榜榜一大哥果然有點東西 把榜三都給忽悠瘸了
以暴制暴,詳解邪教。這片能過審,是廣電局的進步吧,希望再接再厲
情緒做得非常飽滿,大爽片,很久沒看到後半段嗑/嗨了的片子,桂林仔幹他丫的!煽情部分我聽到旁邊有觀眾哭耶,但感覺爽度做得比煽情的情緒好!
愿祖國早日統(tǒng)一 讓寶島影片共享春節(jié)檔百億市場!
結(jié)局的子彈應(yīng)該卡一下呀!再卡一下呀!
作為一個厭蠢癥患者,我必須給那段屠殺場面封神。單就有這樣拍的勇氣而言,黃精甫就值得金馬最佳導(dǎo)演。
貴卿,我愿意稱您一聲黑道教母,臺灣三個大魔頭,都是您救回來的
阮經(jīng)天演技天花板
電影7分,感覺上差口氣,高潮一直上不去,好不容易上去了又不持久。后面很多對白和場景太多余,臨結(jié)尾導(dǎo)演一股腦什么都想往里塞。阮經(jīng)天10分,演技有層次又很放松,今年不拿金馬我不服!
把王凈這條線全部刪掉,這部電影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臺灣吃太好了……
年度必看華語片,憋笑憋出內(nèi)傷!從調(diào)度到攝影,從打戲到表演,從尺度到笑點,各方面都給人驚喜的片子,無法用一個詞準確來形容,和《關(guān)于我和鬼家人變成鬼的那件事》一樣堪稱年度“妖艷賤貨”。影片借用“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述一個殺手的末路人生,用殺戮去尋找人生存在的價值,最后卻發(fā)現(xiàn)起點不過是個荒誕的謊言。沒想到阮經(jīng)天如此適合這個瘋批角色,演技收放自如,打戲也拳拳到肉非常拼,和片子渾然天成,今年金馬吳慷仁最有威脅的對手。
原來「周初除三害」是《世說新語》的一個典故,非常準確地用在了陳桂林的故事上。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決定乾掉比自己還惡的人罪後再自首,最後世人所記住的就只有「陳桂林」。陳桂林進入復(fù)仇的「遊戲」後,前半部分是黑幫片,偵探般找到香港仔,伏擊、觀察、追逐、廝殺,血漿四射,緊張擔心,動作設(shè)計非常棒,爽就完事兒了。後半部分是邪典片,先讓觀眾緩衝一下剛剛結(jié)束的血腥暴力,來到一個神秘有聖潔的「殿堂」,原本在詭譎不安之中,漸漸得到舒心,直到剛要擁有安全感的時候,再瞬間撕開這間潔白下的污糟,撕開尊者的偽裝,再用酣暢淋灕又帶有諷刺喜感的瘋殺,結(jié)束了這場荒誕之旅。最後回歸本心,一切真相大白,是善意的謊言拯救了惡,還是內(nèi)心的善不會泯滅,值得去思考,實在尤為深刻,是一部優(yōu)秀的類型電影,阮經(jīng)天這次的表演也達到了影帝級別。
4.5 視聽形式、動作虐殺場面、群戲、社會表達,每一項都極為奪目。阮經(jīng)天塑造了華語影史都能排上號的魅力連環(huán)殺人犯,極端瘋狂卻又無限純真,不瘋魔不成活。當模糊掉角色的善與惡/罪與罰,殺到血肉橫飛之后,仍會讓人為他必然到來的結(jié)局唏噓感動,哭到不行。本片是公路類型下血腥獵奇的“臺灣奧德賽”,亦是通向內(nèi)心凈化的自我救贖。對精神控制、宗教信仰、死刑正當性等議題的探討,全都由“貪嗔癡”的“我執(zhí)”統(tǒng)攝起來,看似零散、實則統(tǒng)一。預(yù)訂年度華語片TOP3。
好久沒覺得在電影院觀影是件這么幸福的事情了
靈修中心大開殺戒那場戲開年最佳,有刮骨療毒功效,痛快!以及,這種尺度居然能上內(nèi)地院線,牛哇。
4.25關(guān)於我和鬼之後最好的臺灣類型片,有一半要歸功於香港導(dǎo)演黃精甫,這次的創(chuàng)作先是借用了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讓主角自首之前親自剷除其他兩位與他榜上齊名的臺灣通緝要犯,再來本片的英文片名致敬了黃昏三鏢客的英文片名,與三鏢客一樣片中皆有三個人,最後只有一人活到最後。不過本片的英文片名設(shè)計除了致敬三鏢客外,同時也暗示著佛教代表的三毒,豬代表著愚癡、蛇代表著憎恨、鴿子代表著貪慾,三毒意象各自對應(yīng)到了阮經(jīng)天、袁富華、陳以文所代表的角色。剷除神棍的大屠殺場面堪稱年度最佳,爽度堪比今年的捍衛(wèi)任務(wù)4,想起了昆汀的惡棍特工和馬修范恩的金牌特務(wù)教堂大屠殺,黑色幽默一絕,同時這場戲也隱含著高級的政治隱喻。阮經(jīng)天今年大回歸的一年,前有《查無此心》後有這部,臺灣類型片未來如能持續(xù)朝這方向走,相信能持續(xù)拉近觀眾的距離。
大屠殺我的年度封神場面,完美踩中嗨點。最近在電影院被氣堵的乳腺終於通了,爽到,謝謝
跟這比起來,春節(jié)檔全像小學(xué)生的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