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朱(沈恩京 飾)的父親死在了連環(huán)殺人犯基范(金圣武 飾)的屠刀之下,這殘酷的一幕被當時只有七歲的熙朱盡收眼底,雖然一晃眼很多年過去,但當時的一幕幕和兇手窮兇極惡的模樣依舊時時出現在熙朱的眼前。盡管基范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被關入了大牢,但這并不足以消解盤踞在熙朱心頭的仇恨。
十五年后,基范的刑期已滿重獲自由,而熙朱也長大成人,開始了她的復仇計劃,她決心手刃仇人替父親報仇。然而,基范天性邪惡狡詐,缺乏經驗的熙朱很可能復仇不成,反而成為其手下冤魂。這些年來,刑警大英(尹濟文 飾)一直照顧著無依無靠的熙朱,如今,和當年相似的連環(huán)殺人案件再度發(fā)生,他亦展開了對于兇手的追擊。
當冤屈無法得到伸張,悲劇由此誕生。在絕望中尋找真相,在絕望中吶喊正義。這是一個優(yōu)秀的劇本。
觀看后,認真反思一下尼采《善惡的彼岸》中的一句話,“與魔鬼戰(zhàn)斗的人,應小心自己不要變成魔鬼。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币约按藭膽岩蓱B(tài)度論——與黑暗博弈,與自我對話,思索與審視宇宙的不確定性。
在電影《大衛(wèi)戈爾的一生》中,大衛(wèi)戈爾呼吁廢除死刑,因為司法系統(tǒng)難免誤判好人死刑,毀了好人一生。大衛(wèi)戈爾本身也是被自己學生假造證據誣陷強奸的受害人。所以和他志同道合但絕癥在身的女性朋友康絲坦斯?哈拉維幫助他完成他的訴求。他們先做愛,殘留精液在哈拉維陰道內,然后哈拉維自己用頭蒙塑料袋的方式窒息而死。戈爾用攝像機拍攝了全過程,但只泄露哈拉維手反扣著,蒙在塑料袋內窒息而死的后半段錄像帶。根據此證據,法庭認定戈爾有罪而判處他死刑。在戈爾被處決后,記者才按圖索驥找到前半段錄像帶,知道哈拉維是自殺,明白戈爾是被冤枉的。 兩個人的死只為證明死刑有可能會錯殺無辜的人。 兩個密謀陷害法律的人想要法律因此廢除死刑,和強奸法律有什么區(qū)別?始作俑者掌握全部關鍵證據,故意泄露部分導致曲解,和披露部分事實試圖煽動輿論,敗壞行業(yè)道德的新聞媒體有什么區(qū)別?我沒有因為那部片覺得應該廢除死刑,反而更傾向于保留死刑。 我的邏輯是,錯殺無辜的人和釋放有罪的人,前者的危害是破壞了一個人以及TA的家庭,后者的危害是,罪犯會去危害更多的人,破壞更多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庭。司法系統(tǒng)再完善也無法100%還原真相,確定真兇,因為真實事件不是電影,無法還原重現,只能是人根據證據盡可能保持客觀地推理而得的。 統(tǒng)計學中,99%的正確率就已經很高了,可是仍然有1%的錯誤率。怎么辦呢?你是為了降低誤殺率,放過可能有罪的人?還是為了不放過有罪的人,而更傾向于嫌疑人有罪?簡言之,你愿意為了降低false positive, 提高false negative;還是愿意為了降低false negative,提高false positive?做數據決策的人知道,低棄真和低存誤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所以往往根據false negative導致的損失和false positive帶來的成本來決定。如果判斷它是對的,實際是錯的,我們花了更多的成本;如果判斷它是錯的,實際是對的,結果我們就損失了這個對的。我認為,棄真(釋放有罪的人)比存誤(殺掉無罪的人)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看過《追擊者》的觀眾都知道,為了降低錯判的概率,警察需要有確鑿的證據才有搜捕令,法官需要嚴密的證據才有判刑,不然嫌疑犯隨時可以獲釋,然后繼續(xù)犯案。而無論是《追擊者》還是《等著你》的殺人犯,他們的共性就是喜歡殺害陌生人,手法干凈利落,警察無從明確知道他們的殺人動機,更無法順藤摸瓜地推出下一個受害者,采取預防措施。 更可怕的是,他們深諳司法系統(tǒng)判刑的門道,他們擅長毀滅證據?!蹲窊粽摺防锛词箽⑷朔冈诰炀掷锟谑龀姓J他殺了多名受害者,但是缺少證據,警察只能讓他在外面大搖大擺繼續(xù)為非作歹,直到皮條客忍無可忍要私刑了結。更沒有底線的,譬如《素媛》里那個強奸幼童的酗酒者,用木棍杵爛女童下體,只為清除自己精液的證據。最后他因為醉酒只獲刑幾十年,而女童只能依靠人工肛門茍延殘喘。 又由于韓國警察是出了名的無能,無論是司法系統(tǒng)對嫌犯的偏護,還是他們自身刑偵能力的薄弱(也許韓國電影夸大了警察的無用),導致連環(huán)兇殺案屢屢發(fā)生,兇手卻總是抓不到,如《殺人回憶》里,也許那個殘暴的家伙就在電影院里就在你我身邊竊喜。就算兇手被逮捕,證據不足也只能讓他們獲刑十幾年,出來后又可以繼續(xù)殺害無辜群眾。 這部片誕生的大環(huán)境就是這樣的。影片中,即使金圣武出獄后又殺了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有人嫁禍),但他還是用不在場證據披露給報社,引導輿論給警察局更多的壓力,并且他入獄前所制造的若干命案如果沒有新的證據,他所造的孽依舊無法得到法律的制裁。沈恩京為了復仇(不談劇本多處邏輯bug),把警察和金圣武引導到秋千下,為的就是讓警察清清楚楚以為“金圣武用常用作案工具狗鏈殺害自己”,從而得以把一直逍遙法外的罪人繩之于法。 和《大衛(wèi)戈爾的一生》一樣,這是充滿悖論的。警察清清楚楚看到沈恩京被狗鏈拴在秋千上窒息而死,也清清楚楚看到金圣武手揣利刃,身負搏斗導致的傷,站在沈恩京前面,于是就認定了這是證據確鑿的犯罪,法律也最終判處其死刑(同樣由于他殺死了旅館里那對情侶)。 就算清清楚楚看到這個場景,其實正如《大衛(wèi)戈爾的一生》里一樣,只看到后半段,沒看到前半段,他們還是無法確定金圣武對沈恩京的犯罪事實,如果憑此就逮捕金圣武,更是對他們之前一直堅持的無罪假設的嚴謹司法系統(tǒng)的諷刺。 一個人需要靠自殺來制造謀殺證據制裁罪犯。 司法系統(tǒng)根據虛偽的證據認定一起自殺為謀殺。 這真是司法系統(tǒng)的巨大無能,法律的巨大悲哀。 面對這樣兩難的困境,我更支持有可能錯殺的強硬做法,不廢除死刑,對嫌疑犯進行最大限度的拘留,即使侵害到人權和自由,為保護好更多無辜的人,也是在所不辭的,而且清白之人往往可以得到昭雪,但社會無法承受被放出來的殺人犯繼續(xù)行兇帶來的損失。 但是如果有人真的無辜被人陷害,請一定找最好的辯護律師來幫助自己洗脫冤屈。美國電視劇《金牌律師》里有句話講的特別好,有了最好的辯護律師,相當于有了最公平的司法系統(tǒng)。雖然富人更可能用辯護律師來逃脫懲罰,比如辛普森案件,而且窮人根本不會有錢去申請辯護律師。所以我呼吁有良知的精英律師能通過非盈利組織提供幫助,如果你們眼睛雪亮,如果你們推理清晰,無論你們作為辯護或訴訟律師,我們可以為你們貧窮的當事人捐錢。 司法系統(tǒng)永遠不能完美,但是我們可以用系統(tǒng)外的手段懲奸除惡,請不要用自殺,也不要用私刑,這是我對這個司法困境的思考。
在此向讀這篇影評的各位道個歉,在電影臺詞翻譯錯誤的情況下對于作品自我意淫的解讀。這篇影評是幾年前寫的,偶爾上豆瓣的時候看到對于翻譯問題提出質疑,以不順暢的臺詞自圓其說,還說得頭頭是道,毫無自覺,近期反應越來越多,我也覺得應該是要出來道歉。但是我不會去修改,所以在此跟未來看這篇影評的各位提前說一下:本影評是建立在錯誤的翻譯下寫成的,請各位慎重觀看。 ————————————————————
悲劇的誕生,絕望的衍生 看完后深深的震撼了我,很久沒一部讓我這么震撼的電影了,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我對于為了正義的勇氣想了很多,戰(zhàn)勝邪惡的方法只有一個 那是什么 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 作為女主角 對于一個剛剛懂事的小女孩來說,遭遇了父母離異,父親被殺,她還剩下些什么?絕望?她能干什么?等待,等待復仇的那一天?或許對于她來說,活著就是為了復仇,支撐活下去的也只有復仇,然而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她認識了事物的美好,甚至有了別的希望,她喜歡音樂,喜歡小提琴,在她那個眼神,在她每天戴著耳機可以看出來,“沒有音樂的人生是錯誤的人生”,她還喜歡哲學,崇拜哲學家尼采,她甚至還希望跟母親生活,但是仇恨卻始終在她心中,已經生根,越來越深。她裝傻充愣,自小混跡在警察局里,認認真真,勤勤奮奮的干些小活,警察們因為內疚而總是在維護著她,她自小就很聰明,在最后影片中回憶可以看出來,她慢慢的計劃著,漫長的等待著,其實她也不是沒有想過,想一直這樣裝傻充愣的生活下去,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絕望在殺父仇人出獄那天漸漸的,漸漸的衍生了,在殺人犯出獄那天,女主給警局的每一個人發(fā)了蝴蝶結,隱喻著不忘初心。女主同時也在關注著母親,看著所謂繼父對自己母親的虐待,這也是一種等待,等待殺死這所謂的繼父,然后誣陷給殺人犯,和母親一起生活,一石二鳥,一切重新開始。本來的計劃是殺死殺人犯身邊的人,還有繼父的,卻被別的殺人者捷足先登了,替她完成了作業(yè),困惑了她好一陣子,于是,殺了她母親的男人后,站在天臺忐忑不安的她,很激動,終于可以見到自己的母親了,按耐不住卻又激動的心情,她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按了門鈴,一下,兩下,沒反應,她害怕了,門沒有關,地上裝了藥的瓶子,酒瓶,桌上擺放著,母親手里握著的女主的照片,她哭了,絕望的哭了“又不說話就走了”,以為在救母親的她卻間接殺了自己的母親,絕望正在一步一步的吞噬著女主。接下來她殺了輔助者喜歡砍的人,傷了殺人犯,可是為什么不直接殺了對方呢?因為不能成為靶子,不能變成警察的女兒為了復仇而殺人,同時,她想讓殺人犯充分體會悲劇而死,“瞬間是事故,長時間是悲劇,你也會充分體會悲劇死吧”,活著的人是痛苦的,而背負著死去的人而活著的人更痛苦,一切看似結束了,女主買了某場音樂劇的票,拿出了漂亮的衣服,抹了唇膏,露出了笑容,暗示著新生活的開始,但是這一切只會衍生出更深層的絕望。當她看到報紙的那一刻起,或許她早就有覺悟,在這十五年計劃了無數的計劃,自殺是最迫不得已的計劃。她內心是無比掙扎的。“我對于為了正義的勇氣想了很多,戰(zhàn)勝惡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對,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都不會發(fā)生,她或許會永遠傻傻的過著另外一種人生,她是有選擇的,但是她放棄了這個選擇,復仇已經是她的一切了,和怪物作戰(zhàn)的人,要小心自己成為怪物,她變成了怪物,或許她有那么一絲絲希望警察叔叔能夠察覺,阻止她,挽救她,她陷入掙扎中“爸爸,最后的作業(yè)有點難啊,那也沒關系,我是第一女兒不是么?”女主告別了一切,把漂亮的衣服收了起來,所有東西依依不舍的都收了起來,就等于把希望封印起來,走向死亡,直到最后都在控訴“上帝不是死了么?可是為什么不變成怪物,因為上帝死了,所以需要怪物的啊”上帝死了這個理論來自尼采,大概就是說上帝死了,但是他的影子永遠存在,活在大家心中,所以必須戰(zhàn)勝他,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要完完全全的活出自己的生活,不要在上帝的陰影下活著,殺死上帝,成為上帝。這剛好暗喻著父親就是上帝,父親就是陰影,活在她心中,一方面她對人生有追求,有夢想,所以她成不了真正的怪物,可是父親死了,需要怪物的啊!所以她不得已變成了怪物,最終選擇殺死自己,而不是殺死上帝,直到最后死去那一刻那滴下的淚仿佛在訴說著她的人生。一個少女,沒有童年,沒有愛情,一生只為復仇活著,一步一步的成為怪物,很多的希望逐漸演變成絕望,最終悲劇的死去,一生承受太多,或許死去就是最好的解脫 作為殺人犯 活著就是為了優(yōu)越感,這就如飛蛾,“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而飛蛾為什么要撲火呢?因為火是美麗的,片刻的歡愉和與美麗一同燃盡要好過活得很久卻一直處在無聊之中,哪怕一瞬灰飛煙滅,也好過永遠存在卻不能美麗綻放。兇手以殺人為樂,這或許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但這不重要,已無從考證,只知道兩人少年時就已經在殺人,而且還同時喜歡上同一個女人,最終因為這個女人,殺人犯終于進入監(jiān)獄,出獄的時候,因為害怕,喜歡砍的人開始誣陷他,甚至親自出手殺他,都沒成功,真正的殺人者,喜歡砍的人被女主殺了后,殺父仇人很憤怒但同時也很興奮,因為競爭,因為優(yōu)越感,女主自殺那一刻,他完全呆住了,他栽在了這個女人手里,他沒有親手殺了她,失去了優(yōu)越感等同于死去,徹徹底底的敗給了女主,算也是充分體會悲劇而死。對于復仇最大的定義就是讓對方痛苦的活著,而不是痛快的死去。 最后贈上印度某位詩人寫的一首詩 我正和一只飛蛾說話 在不久前的一個晚上 他想要闖入電燈泡里 擁抱電線將自己燃燒 我問他,為什么你們做這種危險的特技? 因為這是飛蛾的本性,沒有別的什么原因 如果那是沒有遮擋的燭火,而不是電燈泡 你現在早已成為一小撮灰燼 難道你喪失理智了嗎? 我很理智,他這樣回答 但是有時我們厭倦了理智,厭倦了常規(guī) 而是渴望興奮,渴望美麗 火是美麗的,我們知道如果靠得太近 他會殺死我們,但是那又怎么樣? 片刻的歡愉和與美麗一同燃盡 要好過活得很久,卻一直處在無聊之中 所以我們將自己的生命揉成一個小卷 扔出去,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作為美麗的一部分 哪怕一瞬灰飛煙滅 也好過永遠存在卻不能美麗綻放 我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是來去匆匆 了無牽掛 我們和過去的人類一樣 在他們變得太過文明而無法快樂之前 沒等我開口爭辯 讓他拋卻自己的哲學 他便轉身離去,獻祭自己 于打火機的火焰之上 我不同意他的觀點 我寧愿擁有一半快樂,兩倍壽命 但是,我同時希望 也能有種東西讓我如此渴望 就像它對死亡的渴望一樣
《等著你》。8分。
毛弘鎮(zhèn)編劇、導演,沈恩京、金成伍、尹宰文主演作品。
故事不錯。它的設定非常有意思,就是壞人很壞,而且手法非常隱秘以至于很難被抓到,即便抓到基于法律的漏洞而無法判死刑。
這就給了女主為父復仇的空間。
沈恩京飾演的女主熙珠等了15年,在金成伍飾演的罪犯基范出獄后實施復仇計劃。
確實很多人質疑片中的漏洞,包括我在內。也有人高度贊揚片子的高度,說可以比肩《殺人回憶》。無論如何,這個故事是不錯的。
特別提一下演員金成伍,他長得真的像蕭敬騰啊。不過演技,可比蕭敬騰在線多了。
如果不看這部片子我甚至會以為這是一部將復仇計劃演繹???完美無缺的,或許它有點變態(tài),有點偏激,甚至是讓人有點反胃,情節(jié)上的一波三折,為女主驚人的思維以及作案手段直呼拍桌,但是看完之后,我整個人是懵的,沒有任何的作案思維,結局很迷,細節(jié)根本沒有做到位,編劇也沒有給整個劇情一條能夠連起來線,很混亂,并且主題也很模糊,難道不是介紹殺父仇人更多嗎?還有那句,能夠戰(zhàn)勝邪惡就是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納尼,編劇你是寫劇本的時候怎么腦中就飛出來這句話?真的很迷啊
整部劇情并不是很出彩,但是四分還是給結局和這個女主悲慘短暫的一生,勵志成長的故事我們看了太多,反而這種在童年遭受嚴重打擊的而變得扭曲的心理太少的被關注
從大叔的冷血毒販到秘密花園的可愛金秘書再到等著你的變態(tài)殺手,金圣武演什么像什么,可是瘦得都不成人樣了,著實令人心疼,用生命在詮釋表演,早晚你會發(fā)光發(fā)熱,迎接屬于你的全盛時期
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有點很鐵不成鋼,并不差的細節(jié)設計,有主題核心,導演也不錯,但是劇本還是弱了。結尾莫名奇妙。蘿莉和警察演得算不差,但是金圣武實在太搶戲,變態(tài)感太耀眼了。
真的不是蕭敬騰嗎???
”邪惡能勝利的唯一理由,就是善良的人們無所作為?!眫是哪個字幕人員翻譯成”戰(zhàn)勝惡的條件只有一個: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 也太坑了吧
童年的一盎司陰影,會成為長大后的一千噸自毀。熙珠看不慣媽媽被改嫁的老公虐待,動手做了那個男人。男人死后第二天,熙珠去看望媽媽,發(fā)現她喝了毒藥殺了,蒼白的手里緊握著熙珠幼年的相片。成年的熙珠慢慢的坐在了媽媽身邊,終于獲得了片刻的安寧?!感皭耗軇倮奈ㄒ焕碛?,就是善良的人們無所作為」
不得不贊嘆棒子腦洞開的夠大,三個罪犯一臺戲。復仇這個主旋律主宰著整部懸疑片,貌似樸贊郁附體。
不錯的片子 又被豆瓣小白們壓了
蕭敬騰演得超好的
看哭了。蠻好看的,也很經典。最早看過那張半裸拿刀的劇照,前段時間看的花游記,這部劇要比花游記好出太多了,完全值得五星。太能理解小女孩最后自殺那段了,知道自己已經沒有機會殺掉兇手了,為了班長叔叔有證據抓到兇手犧牲了自己
一場王福重和蕭敬騰十五年的局
冷血殺手蕭敬騰一臉懵逼,事情結果竟是如此?
女兒真是太慘了,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正義算什么正義?
3.5。中上水準。殺人狂之一很像蕭敬騰。與魔鬼戰(zhàn)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魔鬼。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等著你。
救贖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制暴,韓國電影常年都在宣揚這樣達爾文理論的極端城市叢林法則。給我們感覺好像以暴制暴才是讓社會和平的最好方法。但是,殺了打母親的壞叔叔,母親也握著相片服毒了,難道這就是以暴制暴的最好結果?
男主殺人魔真的不是蕭敬騰?
“瞬間的事故會成為漫長的悲劇”,一個關于犧牲自己絕望對手的報仇故事。結尾加分,演員演得不錯,大反派最鮮活。故事本身創(chuàng)意不錯,但劇本太差,邏輯上瑕疵太多,銜接也凌亂不堪,觀眾很容易懵圈,可惜了,本可以更精彩。
故事一般,主要是漏洞太多,這些陷害沒有直接證據一查不就不能成立了嗎。沈恩京演得也很一般,最亮眼還是瘦得不成人形的反派,最精彩也是兩個孤兒院出來的殺人犯對決的那一段,可惜很短。
邪惡能取勝的唯一原因,在于善良的人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