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失蹤2021

劇情片日本2021

主演:佐藤二朗  伊東蒼  清水尋也  森田望智  Shotaro Ishii  松岡依都美  成嶋瞳子  品川徹  Katsuki Suzuki  

導演:片山慎三

 劇照

失蹤2021 劇照 NO.1失蹤2021 劇照 NO.2失蹤2021 劇照 NO.3失蹤2021 劇照 NO.4失蹤2021 劇照 NO.5失蹤2021 劇照 NO.6失蹤2021 劇照 NO.13失蹤2021 劇照 NO.14失蹤2021 劇照 NO.15失蹤2021 劇照 NO.16失蹤2021 劇照 NO.17失蹤2021 劇照 NO.18失蹤2021 劇照 NO.19失蹤2021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11-07 04:01

詳細劇情

  原田智與初中生的女兒楓原本平靜地生活在大阪下町?!鞍职?,我今天看到連環(huán)殺人犯的通緝令上面寫著,抓到能領300萬呢”。楓的這番話自然被當作了玩笑,可誰知第二天,智突然就從人間蒸發(fā)了。被丟下一人的楓抑制住孤獨與不安的情緒,想去尋求警察的幫助,卻被以“大人要是失蹤了基本結局只有一個”這樣一句話給打發(fā)了。即便如此,她依然極力追尋線索,得知在做日工的地方有她父親的蹤跡。于是她跑到那里呼喊著“爸爸”,可作出反應回頭的男子卻是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年輕人。失落的她來到了被隨意粘貼的通緝令前,突然發(fā)現那人正是之前回頭的男子——。

 長篇影評

 1 ) 離家出走的母親和離家出走的父親

還有幾個小時,2022年奧斯卡就要拉開帷幕了,瑪吉·吉倫哈爾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暗處的女兒》在拿下包括威尼斯、金球等多項提名及榮譽后,又獲得奧斯卡三項提名:最佳改編劇本(瑪吉)、最佳女主角(奧利維婭·科爾曼)、最佳女配角(杰西·巴克利)。

首次執(zhí)導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說不定以后大家提起吉倫哈爾,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臉龐是瑪吉而不是杰克了。

《暗處的女兒》講述了大學教授Leda(奧利維婭·科爾曼飾)在海邊度假,目睹一個年輕母親(達科塔·約翰遜)帶著女兒和一家人度假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候被家庭所累離開兩個女兒的往事.... 奧利維婭·科爾曼將一個母親的愧疚、矛盾與不安演繹地絲絲入扣,當Nina問起她女兒小時候是什么樣子時,Leda竟想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不會記得自己的小孩?!泵鎸λ说牡赖轮肛?,Leda只能選擇逃避。 這種荒誕感讓我想起《局外人》,兒子因記不得母親去世的時間等“荒誕”行為被判有罪,成為了與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影片里Leda拋下女兒追求精神和肉體的自由,她的舉動有悖于當下世俗道德標準,因此同樣被人所不解,她自己也因缺席女兒的童年時光而難以釋懷。 雖然現在男女平等的呼聲很大,但是女性因擁有生育能力,從古至今在家庭生活中都被認為應當承擔更多撫養(yǎng)責任,人們對一個離家出走的母親的譴責比父親要多,單親父親也比單親母親更讓人同情。 娜拉的出走之所以被人贊美是因為她有一個不幸的家庭,而Leda的出走則完全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她是為了專心做學術,為了追求愛情而離開。就算后來Leda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她也很難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說完了離家出走的母親,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個離家出走的父親。

這部小說很短,我用午休時間翻完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炎熱的夏季,一對老年夫妻度假回到家,發(fā)現家里被翻了個底朝天,丈夫私藏的情人照片也不翼而飛,到底是誰干的?這個家庭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小說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書信體,寫信時間為多年前,妻子控訴了離家出走的無情丈夫;第二部分是丈夫的自白,敘述順序為正述+回憶,丈夫講述了他和妻子的晚年生活,以及年輕時候的出軌原因;第三部分則從女兒角度闡述,時間線回到現在進行時,揭秘了原來家里沒有遭遇搶劫,這一切都是兒女為報復貌合神離、相互欺瞞的父母的“惡作劇”。 小說的結構很精巧,畫面感十足,讀者們就像法庭上的八卦記者一樣先把話筒交給原告,再聽被告怎么為自己辨護,最后兩個證人意外出場,講述了這場案件對他們造成的傷害。精彩的結尾讓這篇小說變得不落俗套。

我看書看電影一般不做計劃,全屏直覺,讀完《鞋帶》這本小說的之后一天突然很想看文藝點的電影,就看了《暗處的女兒》,觀影的過程中,我發(fā)現這兩個故事的內核驚人的相似! 一個講述離開的父親一個講述離開的母親,且故事都發(fā)生在那不勒斯,《鞋帶》這部小說里用“系鞋帶”這個意向象征父親與兒女的羈絆,《暗處的女兒》則用削橘子皮來代表母親對女兒的愛。電影里的眾多閃回鏡頭和小說結構很相似,對女性的心理刻畫也和小說一樣細膩。 于是,我查了一下《暗處的女兒》的主創(chuàng)信息,才發(fā)現編劇之一是埃萊娜·費蘭特,她就是寫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神秘作家,至今身份都是謎,有學者認為她是安妮塔·拉哈,也有最新研究認為很可能就是多梅尼科·斯塔爾諾內?。ǜ信d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最新的研究報告《埃萊娜·費蘭特是誰?這是我們時代最大的文學謎面》)。

在這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到隨手看的小說和電影竟然能產生這種聯系,這種發(fā)現真讓人愉快!

 2 ) 費蘭特訪談:瑪吉·吉倫哈爾拍出了真正的電影,她相信影像(譯文)

一位母親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這個問題縈繞著埃琳娜·費蘭特的所有小說,在她的第三部小說《暗處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中,它成了壓倒性的核心主題。48歲的比較文學教授勒達·卡魯索在海邊租了一套公寓過暑假,在那里她努力工作,并反思自己與兩個女兒的關系。她有沒有辜負她們?她在乎嗎?

(本文譯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

在演員瑪吉·吉倫哈爾的這部導演處女作中,勒達由奧利維婭·科爾曼和杰西·巴克利(在閃回中)飾演,兩人共同捕捉到了書中的一些怪異和暴力:母性的粗糙邊緣,以及其中殘酷和憤怒的時刻。這是費蘭特的第一部英語改編電影,吉倫哈爾的劇本驚人地忠實于原著,結構上更像驚悚片,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劇本獎。導演的選角安排更加不拘一格,其明星陣容還包括達科塔·約翰遜、因《正常人》而嶄露頭角的保羅·麥斯卡、艾德·哈里斯和彼得·薩斯加德(吉倫哈爾的丈夫)。

要將一本充滿隱喻、講述不可靠敘述者狂熱夢想的書變成現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倫哈爾曾說,她第一次讀到這部小說時,她想,這“多么令人興奮和危險啊”,于是開始給費蘭特寫一封長信。人屆中年的勒達被在同一海灘度假的一個年輕女人(約翰遜飾)迷住了:一個壞媽媽注視著一個好媽媽,好媽媽寵愛著她的女兒,而女兒寵愛著她的洋娃娃。小女孩短暫失蹤后,勒達偷走了洋娃娃,給它買了新衣服,從它嘴里抽出一肚子海水和一條蟲子。洋娃娃是費蘭特小說中反復出現的隱喻——墮落的孩子,失蹤的女兒。

這本書只有140頁,具有費蘭特后期作品中較少出現的清晰和克制的特點。它也可以很有趣,吉倫哈爾和科爾曼傾向于這樣做。勒達屈服于她最離經叛道的沖動:她拋棄了她的孩子,毫不猶豫地欺騙了她的丈夫,偷了一個孩子的東西。但她并不后悔?!岸嗫膳掳。@是為什么?”當勒達說她離開了她的女兒們時,一個女人問道。她回答說:“我很累?!?/p>

吉倫哈爾在2018年獲得了改編權,費蘭特當時表示,她會讓吉倫哈爾自由發(fā)揮:“我們在男性的籠子里待得太久了——現在這個籠子正在坍塌,女性藝術家必須完全自主。”她補充說,她不會給男性導演同樣的自由。所以我開始問她和吉倫哈爾的關系是如何發(fā)展的。

《暗處的女兒》

2018年,你寫道“瑪吉·吉倫哈爾是我喜愛的演員”。你對她的作品了解多少,你們是如何合作的? 埃琳娜·費蘭特:在電影《秘書》之后,我想我?guī)缀蹩戳怂谝獯罄嫌车乃凶髌罚娪昂碗娨晞 ,敿ぜ獋惞柡馨簦幸环N獨特的美,在銀幕上的表現充滿了智慧的能量。當我得知她對《暗處的女兒》感興趣時,我立刻認為她會做得很好。我對此很確信,讀了她的劇本后,我給她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讓自己被類型片(危機中的情侶、驚悚片、恐怖片)的規(guī)則所束縛,要堅持一種“略微狡猾的現實主義”。遺憾的是,我們的來往太少了,不足以開始一段更復雜的關系,即使只是書信來往。

你還寫道,吉倫哈爾可以自由地把《暗處的女兒》拍成她自己的——“即使她只是想把它當作自己創(chuàng)作沖動的跳板”。她有多忠實于原著,或者說她的創(chuàng)造性如何? 埃琳娜·費蘭特:我通常避免根據電影對書的忠實度來稱贊它。一部好的小說是難以捉摸的,作為電影制作人,你不可能真正擁有它,你只是對它有了一個想法,然后你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當然,這絲毫不能證明那些電影制作者是對的——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把一本書想拍成什么樣就拍成什么樣。草率地低估小說的策略往往會導致混亂,結果是災難性的,特別是在敘事方面。 那么,怎么樣才稱得上是一部根據好書改編的好電影?它捕捉到了寫作的每一個沖動,并找到了方法將其轉化為影像。這種努力需要的不是忠實,而是創(chuàng)造,而且往往是背叛。我們的目標是抓住這本書的核心,或者至少是編劇和導演對它形成的想法。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最不忠實的電影可能會神秘地接近原著。吉倫哈爾就是這樣。她的電影看起來非常接近小說,正是因為它對背叛忠貞不渝:這是最有成效、最令人驚嘆、最難以做到的一種忠誠,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哪一點?在這個你自己的故事中,有沒有什么地方給你不一樣的印象?

埃琳娜·費蘭特:說實話,我喜歡整部電影。吉倫哈爾拍出了真正的電影:她相信影像;沒有畫外音來幫助故事發(fā)展;對話是暗示性的;手勢飽含感情,即使只是暗示;過去在此刻的閃現是令人信服的;一些小事件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了一種越來越緊張的氛圍。而且,她能將書中意象轉化為有著自己風格的影像,這一點非常奇妙:閃爍的燈塔光束、一碗美麗卻已經腐爛的水果、枕頭上的蟬、削成蛇形的橙子皮、藏在洋娃娃肚子里的蟲子,等等。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模棱兩可的,揭開又藏起來,藏起來又揭開。因此故事流暢,卻又沉入其黑暗面,在內部挖掘。是的,這是項了不起的工作。

片中有一個時刻——確切地說,有兩個時刻——在我看來有一種罕見的強度。在第一個時刻,年輕的勒達——杰西·巴克利飾演,我們不應該錯過她的表情——向她困惑、驚慌的情人承認,她和女兒們的電話讓她厭煩,也讓她們厭煩。第二個時刻,也是最可怕的時刻,由無與倫比的奧利維婭·科爾曼扮演的勒達,控制不住地哭泣著承認,當她離開孩子們時,她真的感覺很好。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在銀幕上,它以一種令人痛苦的力量沖擊著我。 你說過這部小說比你的其他小說更冒險——你是在“沒有救生衣的情況下冒險進入危險的水域”。為什么這么說?你重讀過它嗎? 埃琳娜·費蘭特:沒有,自2006年這本書在意大利出版后,我就沒有重讀過它。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初稿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但從2003年開始,我重寫了很多次,我似乎不知道如何結束它。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有必要講述一個女人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放棄自己的孩子,感到的不是內疚,卻是輕松、全然的快樂。我想描述那種喜悅感并沒有消失,即使這個女人回到家,被她自己的矛盾打敗,并在母職和工作之間尋求艱難的平衡。但荒謬的是,作為敘述者,我自己卻感到內疚。我很不安,因為我在鉆研那些素材,但我越想停下來,就越高興地繼續(xù)鉆研下去。

這本書是以意大利南部為背景,而電影是在希臘拍攝的,由美國人執(zhí)導,英國人主演,還有一個國際演員陣容。你覺得改編過程中有什么得失嗎?

埃琳娜·費蘭特:我剛提到的背叛就包括這些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有些對我這個作者來說是痛苦的,它們可能導致敘述機制的嚴重簡化,更糟糕的是,導致角色缺乏可信性,但這并沒有發(fā)生。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一種力量,與地點變化以及“意大利風情”和“南方風情”的喪失截然不同。

你怎么看待奧利維婭·科爾曼對達·卡魯索的詮釋?

埃琳娜·費蘭特:你知道,當你寫作的時候,人物的身體特征是確定的,但又是可變的。詞語可以界定某個東西,但也會使之模糊不清,這就是每個讀者都把這本書當成自己的私人書籍的原因之一,甚至作者心中也有一個與出版版本僅有少部分重合的文本。

一旦把它拍成電影,事情就明顯變得復雜起來。電影是用身體制作的,而這些身體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被明確界定。另一方面,寫作和閱讀則跳過一些內容,明確另一些內容,并為不確定的內容留出廣闊的空間。吉倫哈爾打算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得承認,我當時想的是:她本人演勒達會非常合適。后來我得知飾演勒達的是我非常喜愛的奧利維亞·科爾曼,我高興極了,于是我逐漸擺脫了對吉倫哈爾版勒達的想像,謹慎地靠近科爾曼版勒達。我時不時把它當做一項試驗,等待電影的上映。

今天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說,科爾曼是這個用影像講述的故事的真正力量。如果說閃回部分是如此自然地流動,這不僅因為巴克利很出色,也因為科爾曼賦予了勒達復雜的內心世界,沒有任何想法、感覺或記憶不會在她的臉上、在她的眼睛里、在她的手勢上閃爍,哪怕只有一瞬間。是的,她是一個非凡的勒達。

還有沒有其他表演讓你印象深刻,或者讓你感到驚訝的? 埃琳娜·費蘭特:杰西·巴克利,她和科爾曼融為一體,跟兩個孩子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時刻——更不用說非常艱難的時刻了。但說真的,我對他們所有人都很滿意。達科塔·約翰遜和奧利維婭·科爾曼在勒達給尼娜別針的那場戲中尤其感人。

你有沒有和別人一起在電影院觀看過你的作品?你有沒有過沖動,想要公開說:“那是我的作品!”就像你的某個角色可能會違背他們更好的判斷那樣? 埃琳娜·費蘭特:這種經歷反復出現過。第一次發(fā)生在25年前,當時我看了馬里奧·馬托內(Mario Martone)根據我的小說《討厭的愛》改編的電影。看到它極其感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電影界——我非常高興,并為這個成果感到驕傲。我喜歡這點,即這部電影源于我的作品,我經常向朋友和家人夸耀它。但僅此而已。

《討厭的愛》海報

電影《暗處的女兒》與小說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在閃回中勒達的母親缺席了,艱難的母女關系也沒有出現。你覺得遺憾嗎? 埃琳娜·費蘭特:在吉倫哈爾選擇的含蓄節(jié)制風格中,對母親有短暫提及,還有母親送給勒達的洋娃娃,在我看來已經足夠了。然而,我的確為這些缺失感到遺憾:勒達兩次懷孕的差別,一次容易,一次困難;重點是與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還有那個盡一切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完美媽媽的家族友人,羞辱了勒達;以及我故事結尾那句簡短的話:“我死了,但我很好?!辈贿^,這部電影已經時長兩個小時了,而且它本身就很好。母性的黑暗、暴力背景仍然有力地浮現出現。

這個故事圍繞一個失蹤的洋娃娃展開,這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這個意象是從哪里來的? 埃琳娜·費蘭特:我想我玩娃娃玩得太久了。甚至到了13歲左右,我還總是覺得它們是有生命的,很難與它們分開。它們的象征意義是復雜的,可能在我寫作時也在起作用,我不知道。但在我的故事里,娃娃確實是我小時候的樣子:不是玩具,而是我的女兒、我的朋友、我的敵人,有時是我的母親,全都淪落到服從我的地步。

Netflix也在改編你的最新小說《成年人的謊言生活》(The Lying Life of Adults),將在那不勒斯拍成八集連續(xù)劇。你會參與嗎? 埃琳娜·費蘭特:我的角色是閱讀劇本,如果我覺得有必要的話,就會介入。對幾乎所有由我的書改編的電影作品,我都是這樣做的,這是很費心費力的。有時我對別人的作品很滿意,有時我想自己從頭寫到尾,再重寫。但是,我想強調一點,我并不看守我的小說,我自己也經常提出書中沒有的場景。事實上,我希望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

我不能接受的是,在沒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況下,我的文本被顛倒過來,因此我堅持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因為我擔心影視化的版本能否取得成功。總的來說,我的建議是一絲不茍、非常坦率的,這與其說是由于我的性格,不如說是由于我缺乏安全感。 參與劇本不是我的工作,我同意做這個是因為我很好奇,也因為我一直對電影充滿熱情。我很快就意識到,也許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把你的期望建立在劇本上是有風險的,你必須等著看電影。看初次剪輯版的那一刻是我最害怕的,是我最沮喪的時候,也是我最興奮的時候。 但我想說的是,即使我在合作劇本時是個大麻煩,如果有什么東西能讓我這個觀眾著迷,我就會被迷住,我對缺點是寬容的。迄今為止,與我合作過的導演都知道這一點:馬里奧·馬托內、薩維里奧·科斯坦佐、愛麗絲·洛瓦赫、丹尼爾·盧切蒂。我最喜愛的時刻——可惜很少——是電影將書籍從我心中抹去的時刻,那一刻我成為了觀眾,被銀幕上的畫面所吸引,愛上了電影,就像我一生中所不斷經歷的那樣。

本文譯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發(fā)表于公眾號“界面文化”。

原文鏈接://www.newstatesman.com/culture/books/2021/12/true-cinema-trusts-in-images-elena-ferrante-on-maggie-gyllenhaals-the-lost-daughter

 3 ) 離家出走的母親

在今年落下帷幕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本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中,有三部影片都討論了關于女性生育的倫理問題。開幕電影《平行母親》講述了兩位身份各異的母親,在同一天誕下了自己的孩子,從此她們的命運發(fā)生了截然不同的改變;《正發(fā)生》拍下了在60年代的法國,一個成績優(yōu)異的女學生意外懷孕,為了墮胎而不得不經受極大的羞恥和痛苦的經歷;《暗處的女兒》則以女主角觀察他人生活和回憶自己過往經歷的雙重視角,為觀眾徐徐道來了一個拋棄女兒的母親的故事。

《平行母親》劇照

《正發(fā)生》劇照

三部電影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正發(fā)生》榮獲金獅獎、《平行母親》為飾演母親的佩內洛普·克魯茲拿下了最佳女主角獎、《暗處的女兒》獲得了最佳劇本獎。其中,《正發(fā)生》與《暗處的女兒》分別由奧黛麗·迪萬與瑪吉·吉倫哈爾這兩位女性導演執(zhí)導,威尼斯電影節(jié)在即趙婷之后,連續(xù)第二年將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項頒發(fā)給了女性導演。

瑪吉·吉倫哈爾也是一名演員,曾經出演過諾蘭執(zhí)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了電影制作的幕后核心工作,熒幕上的女性角色塑造也變得越發(fā)立體、朝著現實主義的形象靠攏。最早,女性角色在電影熒幕上是英雄的點綴,或終其一生為家庭奉獻的母親,女性的熒幕形象需滿足社會對女性群體理想主義式的期待;現在,多元化的制作團隊能夠借由電影,講述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女性故事,讓角色展現女性群體不曾表達、但又真實存在的一面。女性電影的特點在于,它剝開女性在社會生活中不得不隱藏起來的虛偽而又富有悲劇色彩的一面,用戲劇般的手法搬上熒幕,講述的卻是每個女人都感受過的普通的一生。

《暗處的女兒》在正式首映之前就已經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電影改編為埃琳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說。埃琳娜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她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曾被HBO翻拍成電視劇《我的天才女友》,受到了廣大的歡迎?!栋堤幍呐畠骸肥前A漳确浅T缙诘淖髌?,講述了一位專攻學術翻譯的英語老師勒達獨自一人前往海濱小鎮(zhèn)度假,在那里她遇見了妮娜一家,好奇心驅使她在暗中觀察妮娜和她的小女兒埃琳娜,這對年輕母女之間無意義的生活瑣事卻讓勒達想起了自己作為母親的過往故事,痛苦回憶的交織讓勒達卷入了妮娜一家的風波當中。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作品,書寫了兩個性格各異的女孩在意大利保守的社會背景下成長和蛻變的故事

奧斯卡影后奧利維婭·科爾曼飾演的勒達,在影片開始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性格乖張、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學術生活的中年教師形象。她帶了整整一個行李箱的書來海邊度假,每天的度假生活就是在海灘邊看書寫作、遠離世俗的紛擾。勒達和過去女性電影中千篇一律的獨立女性形象不同,她不艷麗、沒有自信到發(fā)光的氣場,看上去就只是一個普通女人。勒達用學識將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墻,用精神物質豐滿自己,偶爾也會產生尋找刺激的念頭,但又不希望他人闖入自己寧靜的生活。

科爾曼演過姿色各異的自信女人,職場女性、警探、皇后……男人的自信伴隨著長年累月的自我肯定,而女人的自信是一段以自我否定為起點的艱難坡道,常常跟隨著她們的身份背景和年齡所改變。勒達的自信來源于她作為一個學者所擁有的精神世界的厚度,大多數性格慢熱的學者能夠靠這面厚墻偽裝起他們的真實情感,將他們和令人煩擾現實社會隔離,自愿在相對平靜且安全的學術世界里畫地為牢。勒達很難通過尋常的方式和周遭環(huán)境相處——就像是在吃一顆雞蛋,需要用力將外殼打破,才能接觸到內部柔軟脆弱的心。

她離群索居,避免和其他游客產生虛情假意的交流,在旅館里獨立住了兩三天,才頭一回坐到旅館樓下的餐吧里用餐。旅館管理員出自善意想陪伴獨自用餐的勒達聊天,卻遭到了勒達直白的拒絕。左思右想到餐完畢,勒達才開始后悔剛才自己的舉動,或許出于歉意、也或許是出于“旅游在外總是要尋找刺激”的心態(tài),勒達還是決定徑直走向管理員。管理員正背對著她打牌,勒達鼓起勇氣狠狠地拉低了自己的衣領,悄悄湊近了管理員的耳朵,親昵地說了一句挑逗的意大利語,結果把對方嚇了一大跳。

影片成功地讓女性觀眾們在勒達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別扭的一面:想要假裝堅強因此拒絕別人的善意、想要放手一搏卻始終無法放下自己的矜持。導演瑪吉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聚焦于勒達的表情變化,讓觀眾如密友般湊近了去觀察她的眼睛、她的皺紋、她的情感轉變。電影中大量的借喻手段都在進一步幫助觀眾理解勒達的內心世界:夜晚如警笛一樣不斷在空房中閃爍的遠燈、天亮前死在枕頭上的蟬、從內部開始腐爛的果籃……這些借喻手段一再隱晦又急切地向觀眾表明,勒達并不是一個看起來表面簡單的中年知識分子,她的真實生活一如這場表面美好的度假勝地般虛偽。

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到中年還未向社會規(guī)則妥協的女人。她們如果不是被家庭和朋友保護得太好,不用自己迎難而上去見識過世界的險惡;就是已然經歷過大風大浪,在成為社會規(guī)則的奴隸之前首先成為了那個打破規(guī)則的人。

因此,在勒達見到妮娜和她的女兒埃琳娜以后,興趣油然而生——妮娜和勒達自己的女兒年齡相仿,都在25歲的妙齡,而妮娜的女兒看起來已經三、四歲了。妮娜顯然是一個新手母親,她在一個連自己都無法好好照顧的年齡,需要照顧一個經常行為失控、玩具娃娃丟了就會大哭到發(fā)燒的女兒。勒達顯然沒有準備給妮娜提供任何有效的育兒知識,她所做的只是終日觀察妮娜和埃琳娜,在度假之旅的中后期,勒達作為一個度假帶著一箱書的狂熱書迷,再也沒有好好仔細看過一本書(多么真實的閱讀愛好者,雖說閱讀永遠是最大的興趣,一旦有其他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情,就會把書擱置一旁)。觀眾借著鏡頭遠景,與勒達一起觀察妮娜的家庭——直到小女孩埃琳娜在沙灘上失蹤了。

勒達把自己對女兒的情感投射到了妮娜的身上,同時也把妮娜看作是年輕時候的自己

《暗處的女兒》是瑪吉的處女作,她像許多有著充沛閱片量、對電影拍攝技法和視覺感官有特殊理想化的要求的電影導演一樣,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充滿意象的表達方式,甚至有些堆砌過頭的嫌疑。在勒達居住的海邊旅店中,瑪吉模仿了王家衛(wèi)在《花樣年華》里拍攝上海窄樓里人物的手法,與勒達臉部特寫的鏡頭交接,讓觀眾始終處于一種“偷窺”與“直視”的視線交替感。在旅店戶外,勒達作為一名外來游客,不自在地與當地家族接觸,半推半就地卷入了他們的風波;旅店室內,是勒達封閉內心、自我救贖的空間,她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罪惡、抱著妮娜一家苦苦找尋的洋娃娃睡覺。

“《暗處的女兒/失蹤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從標題上就為觀眾解釋了這部電影中會發(fā)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如果觀眾抱著“女兒什么時候失蹤”的心情來看這部影片,就會掉入導演和編劇的圈套,就像看將近四個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猜測和等待,殺人情節(jié)只發(fā)生在影片的結尾一樣。“暗處的女兒”是劇情多處轉折的關鍵,它預示了妮娜的女兒埃琳娜走失、埃麗娜的玩具洋娃娃丟失、以及勒達在早年拋棄自己兩個女兒的經歷?!芭畠骸蓖瑫r也指代了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勒達眼中的妮娜,有著過去自己的影子、又承載著她對與妮娜同齡的女兒們的思念。她也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小女孩,拿走了埃琳娜的洋娃娃以后,將這個洋娃娃當作是她的母親送給她的玩具,悉心照顧,像成年人照顧女兒一樣照顧無聲無魂的娃娃,為它沐浴更衣。

可惜勒達在過去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稱職的母親。電影不斷穿插的回憶片段,展示出勒達過去擁有的一對可愛的女兒:她們剛剛學會說話、喜歡牙牙學語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在行動上已經能夠構成一定的破壞力、情感上卻還未夠到懂事的階段。勒達在照顧女兒們的同時,依然在堅持自己的翻譯研究,與年輕的丈夫約法三章,照著日歷輪流帶孩子。

“稱職的母親”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對有些母親來說,能忍住不揍孩子就是稱職的表現;主流社會大多都要求一個母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孩子身上,用育兒的瑣碎事物填補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而一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陪孩子玩一會的父親,也能被稱為是一位“稱職的父親”,從根本上來說,社會墨守成規(guī)的道德規(guī)則實際上是在為父親應盡的育兒責任開脫。勒達在家里需要專注于做聽譯,無暇理會女兒們的尖叫聲,丈夫在家里想打電話,就要求勒達停下手中的工作,安撫女兒們的情緒。

勒達與女兒們偶爾有快樂的瞬間,但回憶碎片中更多的是女兒們對她無盡的煩擾,尖叫聲、哭喊聲伴隨著歡笑聲如影隨形。近幾年來的女性主義影視作品都喜歡在海濱拍攝,用大海的浪濤聲掩蓋一個女人的煩躁心情。古早的文藝作品喜歡把女人比作水——溫柔、清澈、潤物細無聲。女人實際上是千萬注水化作為大海的整合,暗潮洶涌的內心始終在為下一次爆發(fā)做準備,海面上低矮的浪花隨波由遠及近襲來以后,也能把人狠拌一跤。

最終在兩個女兒五六歲的時候,勒達離家出走了。她把女兒們留給了丈夫,只身走進了學術的世界。在她離開女兒們的三年時間里,她潛心投入學術,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學術圈子憑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肯定,風頭甚至蓋過了自己的前輩;她出入學術講座、與那些和自己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的人共事、肆無忌憚地買醉、與學術新星戀愛,再拋棄他——一切都像是她在擁有孩子之前所能想象到的完美人生。但女兒們始終是一個無法改變的存在,并且在一個她看不到的地方慢慢成長,和她的罪惡感一起。

勒達告訴妮娜:“我太愛她們了,在我看來,這種對她們的愛阻止了我成為我自己?!?/p>

無私的母愛注定意味著母親需要消耗自己原本的人格去陪伴孩子們的成長,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在許多現實家庭中,父親仍然會保留著“孩子氣”的那一面,而母親身上作為“小女孩”的情感特征已經消失不見了。任何一個母親都會面臨割舍“自我”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情緒,勒達選擇了極少數人走的那條路。

《暗處的女兒》挑戰(zhàn)了大眾對母性的認知,揭開女性作為母親的角色時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尖銳又誠實地指出了傳統(tǒng)社會對母親這一角色的道德綁架。在威尼斯首映之后,針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始終處于兩極化,而這兩極化的評價無外乎歸結于對“母性”的爭端。就連電影里勒達的心情都是復雜極端的:她一方面滿足于自己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又怪罪于自己離開女兒們三年;她想用自己的經歷勸解妮娜追求自我,但妮娜看到的只有勒達痛苦之下表現出來的病態(tài)舉止。

影片的最后,勒達倒在海邊,海浪一層又一層地拍打在她的身體上,一個母親在與自己內心的責問和辯解之中濕透了。

 4 ) 你能勇敢地承認你和她的聯系嗎?

萊達告訴妮娜:“我太愛她們了,在我看來,這種對她們的愛阻止了我成為我自己?!?/p>

導演拍的很細膩,很多點都挺妙的(海邊 夫妻間的爭吵 丟失的小女孩 偷情的母親 小女孩的娃娃 橘子),矛盾又和諧。我覺得最后她在海邊和女兒打電話、削橘子的場面是她所期待,但無法實現的,因為她已經死掉了。 《暗處的女兒》居然和《我的天才女友》的作者是同一個埃琳娜·費蘭特,挺意外又挺合理的,很細致。 有網友戲稱這是一部恐婚恐育的電影,而我覺得這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女性的弱勢,不僅來自于身體,還有社會的約束。小孩很可愛,但也很鬧騰,當你分身乏術長時間走不出來的時候,那根弦就很容易崩斷。 當女性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走向事業(yè)而拋棄孩子時,她自己是有愧疚 虧欠和過不去的??赡行詻]有這種煩惱,因為女性會去照顧孩子。雖然不可否認的是男性在拼事業(yè)的時候也很心力交瘁,但大多數人并沒有達到那種程度的責任感。而女性變成母親之后會有一種很強烈的道德束縛感,養(yǎng)育孩子似乎是女性必須做的事情,不過現在已經好很多了。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選擇的權利,女性可以選擇事業(yè)或居家,男性可以選擇居家或事業(yè)等等。 Q:很多時候,人們很難喜歡萊達。你想讓觀眾喜歡她還是僅僅理解她? 瑪吉·吉倫哈爾:我希望你能有各種感覺。我希望你有時喜歡她,有時不喜歡她,有時理解她,有時忍無可忍。觀眾面臨的挑戰(zhàn)是:你能勇敢地承認你和她的聯系嗎? 有時候她很殘忍,即使是在很小的方面。但在她之后會感到抱歉,即使她沒說出來。如果我們誠實的話,我們的某些部分有時是殘酷的,當你對某人怒吼時,你會有一秒鐘表現得像個混蛋。也許你羞于承認這一點??吹絼e人因為自己曾經的殘忍行為而感到尷尬、抱歉或羞愧,這是人之常情?!俣?/p>

 5 ) 挑戰(zhàn)母親傳統(tǒng)刻板的形象

近幾年,歐美掀起的 MeToo 運動使女性的覺醒意識不斷抬升,而隨著這股運動風氣吹到影壇,一系列描寫女性獨立自主、反抗命運和刻板印象的影片接踵而至,光在去年三大電影節(jié)上,類似的作品已層出不窮:《圣母》《平行母親》《斯賓塞》,而當中最矚目的莫過于一舉拿下戛納影后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女演員雷娜特·賴因斯夫飾演一位北歐現代女性,其反復無定、不遵從現實的自由個性,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觀念中的女性形象。而無獨有偶地,另一部入圍威尼斯競賽的《暗處的女兒》也不遑多讓,刻畫了一位不尋常的母親,其形象和行為更是與好母親相去甚遠。 影片改編自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小說,她的成名作《我的天才女友》相信已為廣大讀者和影迷所熟悉,她極其擅長書寫女性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這部影片則將矛頭指向了母親這個百看不厭的角色,挑戰(zhàn)其傳統(tǒng)刻板的形象,讓人反思母親的身份和職責意義。女人往往要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才能獲得認可和尊重,這種刻板印象顯然是男權社會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鎖,而女性也有意無意將自己困在這種角色里,難以跳出桎梏做回真正的自己。

雖說這是好萊塢著名女演員瑪吉·吉倫哈爾的導演處女作,但是作品大膽顛覆了母親偉大、無私奉獻、含辛茹苦等光輝形象,利用各種隱喻符號、意識流的閃回鏡頭,以及深思熟慮的鏡像人物關系,拼貼出一位不尋常的母親。女主角是一位中年教授,她年輕時結婚生子,對管教女兒不耐心,為了事業(yè)丟下孩子多年,婚內出軌別的男人,搞得家庭破碎……這種有意轉換性別的角色設計讓人對女性肩負的重擔有所體會。如果發(fā)生在男人身上,這些事根本無足掛齒,而換做是女性,社會壓力和母性本能雙重責任的疊加,給她們提出了兩難的選擇:要么放棄事業(yè)專心做全職太太,要么選擇放棄婚姻家庭,勇敢追求事業(yè)和理想。而違背主流選擇不走尋常路的母親,往往承受意想不到的壓力,即使是在事業(yè)成功后,依然擺脫不了對子女的愧疚。 從女兒到妻子再到母親,女性在人生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影片用幾個鏡像的人物來闡述自由女性在人生選擇上的相似點。沙灘上偶遇的少婦與年輕版的女主角頗為相似,也疏于看管女兒而導致其走失。而小女孩丟失的玩偶娃娃則成功串聯起這幾個人物,還淋漓盡致展示出女主角為彌補對孩子的感情而陷入病態(tài)瘋狂的行為。

既然是描繪不正常的母親,影片同樣采取不尋常的敘事方式。這表面上是一部輕松愜意的度假類型片,卻以不可靠的敘事者制造出虛實難辯的懸疑感,比如常常掛在女主角嘴邊的兩個女兒,孰真孰假始終模棱兩可;黑幫家族在海灘上出現后的情節(jié),則不斷在這個優(yōu)美的南歐小島風光里增添上猝不及防的驚悚感,導演故意將兩者的矛盾處理成一部驚悚懸疑類型片,從沙灘上的火藥味,到舞會上的監(jiān)視,再到電影院里的騷動,女主角的遭遇讓人看得心驚膽戰(zhàn)。奧斯卡影后奧利維亞·科爾曼的演技老練精準,不動聲色的演繹地演繹出一場暗流洶涌的心理劇,而年輕版的杰西·巴克利的表現毫不遜色,這位去年以《我想結束這一切》而嶄露頭角的愛爾蘭女演員相信會有更耀眼的代表作。

 6 ) 人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好像拍了很多東西,有些地方沒看懂。兩個小女孩怯生生真切軟糯的聲音不停問媽媽你要去哪,拋下孩子太殘忍了。父親不惜下跪也要推走孩子,問她她們還是小姑娘,他該怎么辦。

不配為人父母,孩子是無辜的,寵物也是,他們的生命剛開始,對世界一無所知,父母是他們與世界唯一的聯絡,是面對世界的唯一保護傘。

腦海一閃,莫名出現三四歲的記憶,回閃一般復現了當時的感受,讓堅如磐石的內心突然被爆擊。三四歲的孩子就知道,如果媽媽不在了自己就是孤兒了,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人愛她了,她感覺到會面對怎樣殘酷的世界,所以才哭的撕心裂肺。

埃萊娜的作品改編,這位作者總能細微處讓人心微微一顫,懷疑她就是后來成為文學語言教授的Elena,可能還在著名大學教書,完全就是自己的自傳。

婚外情只是一個逃離糟糕婚姻生活的出口,她和丈夫都潛心學術,可丈夫對育兒的不管不問,把家庭生活的所有繁雜瑣碎都推給她,壓力和責任將她壓垮。

但是,孩子是無辜的,如果不能負起責任,就不要為人父母,不是所有人都配當父母,不是所有人都配有孩子。

毫無家庭責任感的丈夫,女人一開始就選錯了人。選擇了錯誤的人,選擇錯誤的年紀生下孩子,年輕的生命被育兒消耗。但歸根結底,這能怪誰呢?不是被強迫的選擇,自己認知不夠,自己識人不清,自己不知道婚姻中要面對什么。自己選錯的人,選擇去生的孩子,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為什么男人就不用付出代價?孩子不也是男人的么?從繁衍來說,女人無論跟誰結婚,都能確保擁有自己的后代,自然界中,本質上雌性背負著篩選種族基因的使命,優(yōu)質基因的雄性被雌性看重,挑選出來,繁衍后代,優(yōu)質基因被延續(xù)。劣質基因的雄性由于找不到雌性,無法繁衍后代,劣質基因被淘汰。物種基因在不斷迭代中,不斷進化,所以才能在世界長存。

歷史傳統(tǒng)上,更多的教育機會給到男性,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賺錢養(yǎng)家,女人全身心照顧家,是千百年來穩(wěn)固普遍的家庭模式。但是,時代不同了,女性開始接受同等的教育,開始工作,開始有自己的職業(yè)追求,開始實現除了小家庭以外的自我價值,當她們在事業(yè)上變得跟男人一樣,就需要男人轉變思想,在家庭生活里做出分擔。要在時代的潮流中順勢而為,不愿意改變的,要么繼續(xù)男主外女主內模式,要么被時代淘汰。

一個對家庭毫無責任感的男人,適合找一個全職主婦,幫他承擔一切家庭事務。一個有職業(yè)追求的女人,應找有家庭責任感的男人,共同分擔家庭生活。彼此都選錯了人,所以兩人都很痛苦。

由于生理的不同,女性在生育前后,付出的體力精力成本比男性大的多,這就是為什么女性更應該慎重考慮生育,為什么女性更應該慎重選擇合適的結婚對象。

孩子是無辜的,可憐的孩子不該為成年人愚蠢的錯誤買單,無論在婚姻中經歷什么,都不是拋棄傷害孩子的理由。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護保護,關心關愛,才能比較健康茁壯的長大,父母的愛會成為幼小生命里安全感的來源和依靠,當孩子知道無論發(fā)生什么,都不會被父母拋下,有了這份底氣,才有勇氣面對成長的波折和生活的困難。

可能只是兩個小女孩再次見到離開已久的母親,隱藏在內心的缺失,眼神里的痛苦,無助的話語,讓人心疼,打開了深處的感官記憶,她們連說不要走的權利都沒有。需要堅定的愛和安全感的孩子,那時的弱小,害怕,無能為力。

扔下別人的人也終會被扔下,做出選擇的人也早晚會做出償還。

 短評

應該是NYFF59最愛 maggie首作的女性視角就可以如此細膩微妙 sentimental主線輔懸疑陰謀雙線敘事 一些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安排在我眼里有了點奇幻的意味 劇中男女的化學反應又可以被多次解讀并推翻 性張力 母女 母子 激情 dynamics來回變動但不亂 但對我來說又很主觀 年輕leda對女兒的態(tài)度也在劇情慢慢展開后變成了謎 背后的精神分析因素實在太多了 但一場戲讓我徹底折服:leda離開家給女兒剝橘子那場哭成了淚人 我想每一個女性或有母性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那種五味雜陳/和57’的婚姻故事在我心里同等的地位 應該是年度院線最愛了 電影音樂品味太好

4分鐘前
  • 巧比
  • 力薦

諷刺的是,看這部片就被我兒子的各種瑣事打斷好多次,即便斷斷續(xù)續(xù),這種“快要窒息”的育兒代入感,只增不減……曾經心里也問過自己很多次,是不是該扔下孩子,跑去山頂或者海邊,大喊幾聲,或者后悔當個媽媽,最后還是對“責任”要妥協……這個世界,給當了“母親”的女人的枷鎖太沉了。

9分鐘前
  • Phoebe
  • 推薦

太好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創(chuàng)作者把過去從未被觸及的母職懲罰展現出來。戳穿母親偉大、為母則剛這些大話、空話掩蓋下母親被育兒繁瑣折磨的狀態(tài)及要獨自面對的抑郁等病癥。

14分鐘前
  • Sabrina
  • 力薦

演員當導演的話,優(yōu)勢在于更能與演員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但是劣勢在于欠缺一些技法和對于整部電影的掌控,導致電影時常陷于演員的情緒中無法抽離,顯得矯揉造作。這部片子也是這樣的問題,剪輯有點問題導致閃回的段落語焉不詳、有點莫名其妙,破壞了整體的節(jié)奏,看著實在讓人泄氣。PS,科曼的表演沒問題的,不過其他那些小配角就不一樣了,大材小用。

19分鐘前
  • VincentP
  • 還行

音樂真的太棒了,紐約首映片尾字幕除了導演只有作曲出現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

24分鐘前
  • 荊棘
  • 還行

全程擔心女主會被打。女導演的切入真誠又尖銳,將不討巧的人物設計置于鏡頭下 - 以the lost daughter講述出走的母親。

25分鐘前
  • 阿基米德
  • 推薦

年度驚悚片 值得列入反婚反育片單 完全就是母職懲罰 可以說每一幀都是我不喜歡小孩的理由 影片里的父親/丈夫就可以輕易說出要為了工作離開 把兩個孩子都交給妻子照顧 而妻子卻在往后的十多年里都困于當初“不稱職”的陰影中 沒有人應該為了任何理由對實現自我價值而感到愧疚

27分鐘前
  • innoce
  • 推薦

丟失總是雙向的,女兒失去了,母親也就迷失了。忽然意識到以往大多數影視作品對母職體驗的描摹都是有意無意想象性的。育兒之苦無非幾聲哭、一場病,戲份都是要騰出來留給兒童無邪母性無私的。(看看阿莫多瓦那平行母親,輕輕松松都不妨礙克魯茲和她的家居繼續(xù)美麗。)要么就是戲劇性、英雄化的含辛茹苦,回避身為人母的日常經驗繁瑣堆疊,也就驅逐了普通觀眾代入的可能。即便有些離經叛道的母親遺棄家庭,也絕少刻畫她還“在職”的前史,而都是“離職”后孩童無辜母親有愧的后傳。你想曬會兒太陽,椅子有人幫你挪。選擇了做母親,當然應對子女負責。但母性陰影后那個曾經完整的自我,她的抑郁疼痛又該何處去說呢。那首好聽的theme,名為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It。

30分鐘前
  • 奧蘭少
  • 推薦

頭重腳輕 科爾曼將中年女性面臨的焦慮與矛盾演繹的淋漓盡致 達科塔全程陷入五十度灰模式

34分鐘前
  • paul屋
  • 還行

母親天然是女性,女性可不可以不做母親?

38分鐘前
  • 哪吒男
  • 還行

如果片中女兒們的聲音也讓你難自控地感受到強烈的煩躁和窒息 perhaps you shouldn't start having kids in 2022 (or ever

41分鐘前
  • 水包醬
  • 還行

說實話如果是我一個人去度假遇到這樣一大家族的人,當天我就會想連夜逃跑

44分鐘前
  • 黃半仙
  • 還行

恐育陣營又新添一個力作!

47分鐘前
  • 喜兒喂鴨正經地
  • 推薦

為瑪吉.吉倫哈爾點一個大大的贊!拍得太好了,完全看不出新手的樣子。雖然是一個跟當年的“自己”相遇這樣不怎么新鮮的框架,但依然可以借著一個略帶懸疑的主線故事被講述得細膩至極。奧利維亞.科爾曼值得另一個奧斯卡提名,全片的大近景完全沒有妨礙她的表現,反而更讓人看到她在細微表情處理上的高超。

52分鐘前
  • 飲歌
  • 推薦

非常理解女主的每一個行為 ????

54分鐘前
  • hang ??
  • 力薦

#venezia78 主競賽。名演員拍電影可以持外卡嗎?看來是的。本片這個質量能進主競賽,對于其它單元的導演實在不公平,但這種事總是會發(fā)生。劇本、攝影、配樂都很不行,若沒有Colman演技和其他幾位演員刷臉(真就只是刷臉,除了Jessie Buckley)撐著,碎一地。阿爾莫多瓦的電影里女性(包括男變女)都是女神,這里女性從小到老沒一個正常(男人也沒正常的,不過男人是配角),麥吉?吉倫哈爾經歷了什么,挑中這樣一個小說,還講得一地雞毛?影片顯然最后有一個很明確的積極正面的Ausgang,但劇本并沒有往這個方向努力,就好像有那么一種人,聊天時自己嗨得要命,聽的人卻一臉懵逼。本片用一種令人厭惡的方式講了一個人人都懂但卻做不到的道理。故事講得既不漂亮又無法刺激觀眾反思,無異于瞎忙乎一場。

57分鐘前
  • Q影誌
  • 較差

nyff看完Q&A才發(fā)現Jake Gyllenhaal帶著小女友坐我后面????!圓滿了

59分鐘前
  • boomboomboom
  • 推薦

果殼發(fā)過一篇文章《后悔成為母親,但我不敢說出口》,很深刻。跟這部片子大概是一個意思……

1小時前
  • NortonHill
  • 推薦

我們需要更多的女導演,改編更多女作家的作品,拍出更多女性之間的故事。不是被推崇的母親,不是被美化的情人,是在生活中崩潰,在自我里掙扎,不正常的卻活生生的人。

1小時前
  • AROGUE-
  • 力薦

女性題材剛好趕上了這兩年的影展紅利,女性導演處理女性角色也遠比男性導演做的更狠,很少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的母親形象。女演員轉去做導演,果然在演員表演的狀態(tài)上很出色,連來客串的阿爾芭·羅爾瓦赫爾都異常迷人,三位女演員的表演給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導演的層面上其實就是行活,在剪輯的加持下,完成了一個節(jié)奏上很工整的作品,同時也帶著不那么歐洲藝術電影的好萊塢獨立電影套路。

1小時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