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是關(guān)于前東德歌手格哈德?岡德曼動蕩生平的傳記電影。岡德曼白天在露天煤礦駕駛著挖土車,但晚上卻作為歌手登上舞臺,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感染他人。他以生活和生死為題材,卻也涉及政治和社會批判主題。憑借其頗具個人化和真實感、既憂郁又富有詩意的作品,他成為八十年代東德地區(qū)的大眾偶 像,但也時常遭遇同上級的沖突。甚至在兩德統(tǒng)一后,岡德曼的受歡迎程度亦絲毫不減。然而,1995年時,岡德曼作為間諜與東德國家安全局合作的往事被公開,盡管這似乎并未影響到他的音樂事業(yè),卻令他陷入了漫長的個人斗爭。該片獲2019年德國電影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和男主角在內(nèi)等六項大獎和三項提名。
歌曲真的很好聽,看完之后去翻到專輯又聽了一遍 德領(lǐng)館的翻譯一直很優(yōu)秀,這次歌詞翻譯得也很好,好想拿到字幕文件再看一遍哈哈哈 其實講的是一個喜歡音樂的工人為東德情報組織私下賣命又在多年之后因為良心不安想要自首的故事 作為一個普通人,看的時候也問過自己,如果是我處在那個位置,面對這種由國家機關(guān)親自下發(fā)的誘惑,真的能抵擋得住嗎? 答案當然大部分是不能。 那些千辛萬苦逃出自己那一半國家的人,沒想過信任的朋友也會因為虛假的榮譽和小恩小惠變身史塔西 他們離開了那片土地,身上還連著一根斬不斷的絲,不久就會有蜘蛛的獵狗尋跡而來 雖然這只獵犬,是白天坐著搖搖晃晃的班車去煤礦做工,晚上登臺演唱關(guān)于生死和政治批判歌曲的,一個存在于東德陰影下的大眾偶像,敢于與官僚主義的上級發(fā)生沖突,卻又甘愿成為史塔西的走狗間諜 政體之下,普通人也被迫展現(xiàn)出互相矛盾的二元性,諷刺又可悲 國家統(tǒng)一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是他的歌迷,但他自己能懷揣著這個秘密過完一生嗎? 男主去見逃出東德的人的時候,總讓我想起無主之作里,在柏林墻剛建起來時,爭先恐后擠上列車逃去西德的人 還有男主在天剛亮起時,慢慢爬上高高的挖礦機,穿好工裝,坐在機器前,看著巨大的刀片把山體逐漸切割,分解,又成了堆在地上的一座座煤土山 在男主沖上去拉著上級的領(lǐng)口質(zhì)問的時候,這座挖礦機和這些煤土山靜靜看著 而那一撮人只不過巨大礦場里的一場小鬧劇,歷史上的一丁點時代縮影
看完了 歌很好聽 經(jīng)常聽得有點內(nèi)牛滿面的感覺。其實看Trailer就已經(jīng)內(nèi)牛滿面了一回。
也有很多畫面很美。
剛才想到為什么有些瞬間覺得Gundermann看起來很熟悉了:有點像王小波的一張照片。百度百科首頁那張. 對比://www.discogs.com/Gundermann-Einsame-Spitze/release/3683276
關(guān)于人不太想也沒什么可說。是人而已,也就夠了,我覺得上升高度/標簽化會毀壞傳達的東西,尤其是對于還沒看過的觀眾/看完但是不想下定義的觀眾。
"This system is refuted and dead---but the person behind it is irrefutable, the person really cannot be killed." --- Nietzeche's letter to Salome 1882 [1]
關(guān)于communism和socialism的對話很有意思。
不懂的問題:他會毀壞socialism?那么……他 或者很多藝術(shù)形式/作品/思想整體,不都是這樣的嗎?提出異議,表達人民生活對幸福和一些精神追求的追求(...)。那么 它們在socialism的背景中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被稱贊和追求?或者,假設(shè)那個黨員說的話是對的,并且這些追求(我覺得已經(jīng)是他的歌曲和片中角色最大的特色了)不是原因,那么Gundermann的什么東西在毀壞socialism?
并發(fā)現(xiàn)自己對很多東西的想法混亂,關(guān)于人性 異議 歸屬感 socialism/communism 生活 失落的痛苦 多重角色的負擔……
[1]http://www.thenietzschechannel.com/correspondence/eng/nlett-1882.htm
作為傳記片略有些面面俱到,歌曲使用手法也較單一,但歌詞本身寫得真好。
東德最具影響力的工人藝術(shù)家格哈德?岡德曼的傳記片。以他與國安局合作往事的揭開為界引出兩條時間線索,一方面交代其感情生活和對行將遠去的國家及其藝術(shù)與勞動環(huán)境的矛盾態(tài)度,另一方面表現(xiàn)其從排擠個人過往到直面過錯的艱難嘗試,最終刻畫其作為有心無力地改良社會的理想主義者和反遭監(jiān)視的史塔西小丑等復雜形象,角色的內(nèi)心掙扎反映著東德社會的分裂性。對區(qū)別于父輩的社會身份和對家庭角色的雙重尋找所產(chǎn)生的張力中,影片更以記憶本身的邏輯為參考,往往通過聯(lián)想式的敘述方式強調(diào)主觀性和場景感。
雖然影片涵蓋了音樂家庭政治東西德斯塔西等各個方面 但看完后滿腦子都是Krupp公司的那個斗輪挖掘機 不虧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機 應該是bagger 293 電影中的幾個鏡頭讓這臺挖掘機呈現(xiàn)出了極其巨大而又孤獨的美感
目前看的這幾部德國音樂相關(guān)電影最好聽的一部,雖然但是,男主的老婆是被他撬過來的,其實也是可以當歌手的,可惜了。之前的兩個孩子去哪了呢?憑借男主發(fā)型判斷年代切換
你怎么能確保自己永遠在正確的那一方?——送給今人。
3.5似乎大多數(shù)人總喜歡這么界限分明。我臉盲,2/3才確定是雙線敘事,但幾位配角兩段都沒有相呼應,各自表訴又相互穿插,理解力不太好的我。另一方面雙線敘事像是想讓岡德曼的情緒前后都更統(tǒng)一,統(tǒng)一到當下主流。他堅持自我,相信此刻自己相信的東西,隨著時間他會自我完善并改變航道,最后完全投入西方的“自由”價值觀里。歌是真好聽,還有康妮之前是結(jié)婚吧?東德婚姻這么……離婚搬出來還和隔壁老王換房?也太嬉皮了吧,孩子呢?超大掘土機超震撼。音樂傳奇的傳記電影,對比前陣子大熱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故事和背景這部都豐富些,更回歸到一個普通人的角度。音樂對Mercury像是錦上添花,而音樂對Gundermann則更像是苦中作樂,因此音樂與角色的關(guān)系也更動人。還是文化輸出的不平等。
榮獲德國電影節(jié)六大獎項,幾乎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無主之作》打趴的《煤工歌手岡德曼》是一部講述德國統(tǒng)一前後,深受大眾歡迎的歌手Gundermann人物紀實的作品。能夠打敗《無主之作》成為最大贏家,實在很讓我意外。唯一亮點是男主親自配唱原歌手歌曲,讓我發(fā)現(xiàn)這位以生活內(nèi)容,社會批判為創(chuàng)作基底的歌手,他的曲風及歌詞是如此的具生命力。故事圍繞在德國統(tǒng)一後,Gundermann被發(fā)現(xiàn)在民主德國時期,他曾為了能維持歌唱生命,與國家安全局合作的醜聞。然而,面對這樣的結(jié)局,Gundermann卻沒有解脫,在以不到45歲的盛年,他過世了。又或許這也是造就他傳奇的要素之一。但這部真心沒有《無主之作》的高度。不論是從故事的敍事手法,藝術(shù)層面,這部都只能算是提供一個了解,這位深受德國人喜愛的大眾歌手的作品之一。
并不“好看”,德國風格的精確、隱忍展現(xiàn)東德“小粉紅”的罪與罰,最后他將自己的錯誤歸結(jié)于“我沒有個人空間,認為其他人也不應該有”。德國總是出這些人:彈古典樂的納粹、理想主義斯塔西還有一絲不茍還原他們的導演和演員。
作為一名音樂家的傳記電影,整體質(zhì)量不過不失。遵循古典主義敘事結(jié)構(gòu),從不同側(cè)面塑造人物的內(nèi)心與經(jīng)歷,但是語法上還是有些過于謹慎了。不過,將工人階級式創(chuàng)作的迷人和平易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得較為出色。每次演出,鏡頭都掃過觀眾的臉,是刻畫Gunderman的音樂與底層社會階級產(chǎn)生共鳴的簡單有效的手段。
是也乎,( ̄▽ ̄) 堅持了30分鐘, 放棄...2小時....古典結(jié)構(gòu)...將那時細節(jié)還原的很好, 工業(yè)化電影品質(zhì)也在,但是, 真的沒什么 calling for me.
Gundermann的歌寫得真是好。相比之下電影顯得平淡,但個人觀感好過《氣球》。導演有種不愿將前東德主題電影簡化為資本主義政治宣傳的警惕,為展示人的復雜性作了很大努力??上юI得聽不動映后了…
2019.06.30電影本身感覺也就是還行,唱得是真的不咋地。
比螞蟻森林偷能量還要無聊
大場景的色調(diào)很喜歡。但剪輯真的對不了解這段歷史和岡德曼的觀眾非常不友好。
看了好幾天才看完 歌寫的真不錯 是那種與塵土作伴得到的精神感悟 剪輯太費神了 可能人物經(jīng)歷挺多都想涉及到就變成流水賬 還是時間線錯亂著的流水賬
每一首歌曲都超贊,尤其在電影營造的氛圍中
直到影片最後他才在演出的開場說出:我無法原諒自己。但始終沒有道歉。影片很忠實地還原並展現(xiàn)了天才歌手的複雜性和多面體,沒做評價與批判,這點很難得。
歌好聽,形象也不賴。
沉浸在工業(yè)化質(zhì)感的范圍營造中,是很好的美學表達。然后就是真悶??!
畫面特別美,音樂也好聽。是煤工生活,也是樂隊文化。一個音樂的天才,一個政治的愚者,在柏林墻推倒以后,開始在歌手的身體里打架。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應該選擇什么?人類永遠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