スマートフォン向けゲームアプリ「Fate/Grand Order」を初めて劇場版アニメ化し、人気エピソード「第六特異點」を基に描いた「劇場版 Fate/Grand Order 神聖円卓領域キャメロット」の後編。西暦1273年のエルサレム。3つの勢力が対峙するこの地にたどり著いた遍歴の騎士ベディヴィエールとカルデア一行は、白亜の城を築き民を殺戮する獅子王と“円卓の騎士”を倒すため、“山の民”と手を結ぶ。壯絶な死闘を終えた彼らは、強大な力を持つ“太陽王オジマンディアス”に同盟を提案。しかしオジマンディアスは獅子王の計畫を明かし、自らの民を守るため同盟を拒否する。獅子王の真意を知ったベディヴィエールたちは、その目的を阻止するべく、聖都キャメロットへの進撃を開始する。
==================================================
-神聖円卓領域キャメロット- 後編:Paladin; Agateram (2021)
==================================================
劇情緊接上篇,可以認為是一體的,如果單獨看后篇是肯定更加迷惑和看不懂。
中后期場景的鋼琴獨奏配樂倒是有種不錯的氛圍感。
明明想要煽情的部分其實并不能引起多少感情。
==================================================
小太刀tnm,前篇劇情真的....,我不說啥了,自己去看吧。完全被他給毀了。影片找不到就百度,百度找不到就網(wǎng)盤,網(wǎng)盤找不到就谷歌,再找不到,試一下能不能找的到你自己,找不到就別再找了。????????????????????????????????????????????????????????????????????我艸tmd,,,,,,,,,,,,,,,,,,,s
關于敗筆早有耳聞,但實際觀看過后我想發(fā)出一點不同的聲音,說一說fgo六章劇場版的亮點。非常希望大家不要帶著太多先入為主的偏見去看,不要因為細節(jié)處的瑕疵而徹底否定整部作品。
其實只是超過字數(shù)限制的短評(意思是沒有條理清晰的結構,想哪兒寫哪兒),只是篇幅長了點。 對原作的細節(jié)記得沒有那么清楚了,所以只是就看到的內容抒發(fā)感想,只有在確定是改編之處會夸改編。
【立場】
于我而言,最大的亮點,是對各方立場的展現(xiàn)。
在肯定迦勒底一行的同時,也沒有徹底否定任何一方勢力。
并且,同行者只是因為目的相同而協(xié)作,細究立場,卻未必完全相同,能達成合作僅僅是因為立場并無大沖突而已。
圓桌騎士等深入刻畫的角色的個人立場后文分別細說,此處只簡單概括一下各方大勢力的整體立場。這些內容自然是由來于原作,但在三小時篇幅的劇場版里能夠被非常清晰地強調、突顯出來,讓人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我認為已是非常優(yōu)秀的改編。
獅子王:知曉人理燒卻的情況,因化為神靈而無法再以人的方式思考問題,選出極少數(shù)至善之人作為記錄留存。在結尾回想起了過往,但依舊認為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確的,并讓迦勒底堅持在其認為正確的路上繼續(xù)前行即可。“的確有人獲得拯救,貝狄威爾的過錯是有意義的,我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不否定既成事實的過去,這也暗暗呼應了FSN前兩線的主旨。
拉美西斯二世:知曉人理燒卻,知曉獅子王的考量,持有圣杯,可在圣槍發(fā)動、世界湮滅后仍保領地不滅,只想守護自己的臣民;后在藤丸的說動下意識到自己因得到圣杯而變得患得患失,目標由“拯救臣民”變?yōu)椤罢仁澜纭薄@樣的格局很符合法老王的角色形象。并非只描繪中立方被說動成為友軍的橋段,而是更加深入地從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角度體現(xiàn)其轉變,有一個人物弧光在,令尼托對他的崇敬更加有說服力,也讓決戰(zhàn)之時二人并肩的那一幕更加動人。
迦勒底: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不放棄一絲希望,以阻止人理燒卻為目標。不能認同獅子王對難民的暴行。是整個第一部一貫的立場,不贅述了。
哈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在與特里斯坦決戰(zhàn)之際才明確點出,哈桑們不知道也不在乎其他的國家、其他的世界,只是愛著所處的那一片土地,只是想要守護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與拉美西斯二世轉變后的立場形成對比,而這樣的立場更符合(fgo中)哈桑的角色形象。前面所說“同行者未必立場完全相同”即是指此,哈桑一方幫助迦勒底,并非因為有與迦勒底一樣宏大的長遠目標,而只是因為無論是“阻止人理燒卻”還是“守護人民”,討伐圣都這一直接目標一致。
三藏:開悟者,與各方勢力都有過接觸,對各方立場都能夠理解,最后因緣際會成為迦勒底的協(xié)助者。大概也是因為“不舍棄任何一個人”的觀念與佛渡眾生的理念相重合吧。
貝狄威爾:糾正王的錯誤行為,返還圣劍以贖罪。大義與私情雜糅的立場,獨自一人所站的立場……孤獨的騎士。
關于貝狄威爾的感想會穿插在后文各個角色的解讀里。配角有著各自的鮮活形象,又因各自的經(jīng)歷、觀念與立場而在與(本章)主角的互動中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波瀾,這是我非常喜歡的骨架明確、血肉飽滿的故事。
幾年前看六章的故事,只看得到貝狄威爾的傳奇,為之流淚;如今重溫,則更加清楚地看到每一個人所堅持的信念,無論是否認同,都為之或震動或感慨或唏噓。我想,這大概也算是我的成長吧。
【角色】
以下講講我認為刻畫得比較出彩的角色,阿拉什,以及幾位圓桌騎士。
1.阿拉什
舞臺劇中有一段瑪修與貝狄威爾的對唱,我一直認為此處是加拉哈德在借瑪修之口扮演指引者的角色;而在劇場版中,于前半部分扮演指引者角色的是阿拉什。
非常喜歡開篇處貝狄威爾與阿拉什的對話這一處改編!阿拉什從貝狄威爾的眼神中看出自暴自棄的氣息,能看出迷茫者之迷茫的,自然是非常通透的人。而阿拉什大口吃著食物這場極富生活氣息的戲,也令他之后的犧牲更具分量——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而是本來過著平淡生活的人,為了更重要的、想要守護的事物,舍棄了生命,放棄了這樣的生活。初遇時說貝狄威爾“渴望著毀滅”,最后卻是自己選擇了“自毀”,這種錯位的一語成讖也頗具韻味。
在阿拉什犧牲后,后篇的開頭,貝狄威爾流露出恐懼,“害怕自己不能像阿拉什一樣”。他害怕的是犧牲嗎?如果是,那么他本就不會開始旅程。從后面的對話中,能看出他真正害怕的盡力后、犧牲后仍失敗,害怕無法像阿拉什那樣成功守護村莊。貝狄威爾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并非在災難中為拯救民眾而放手一搏的英雄,可以只盡力而為而不執(zhí)念于結果,他是在彌補過錯,如今的狀況本就是他的罪孽造就,倘若犧牲后未能達成目的,他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此處接迦勒底的開導與魯修德為母親筑墳的情節(jié),點明生命、希望都會不斷延續(xù)的主題,終結并非無意義?;蛟S是過度解讀,我想,即使貝狄威爾最終失敗了,他的意志也一定會有人來傳承、延續(xù)下去吧。
2.特里斯坦
諸多圓桌騎士與貝狄威爾的對手戲中,我最喜歡特里斯坦的,所以先來說說他。
朋友。
立場相反,友情尚在,我想不出比這更令人動容的沖突了。
非常喜歡第一次對決時的這段對話:
——我們……
——曾是朋友。
——正因為是朋友,有些事才不能原諒。
這與“正因為忠于王,所以王做了錯事才要去糾正”是一以貫之的。
其間借高文回憶的視角點出如今的特里斯坦已不是從前的圓桌騎士特里斯坦,而是扼殺了良心的野獸。第二次對決時貝狄威爾已認清這一點,沒有多言,直接兵刃相向。然而在哈桑出手,貝狄威爾一行人繼續(xù)前行后,特里斯坦卻又為“被剝奪了與朋友交談的機會”而感到不快。
如果以前的那個會照顧貝狄威爾步調的特里斯坦已經(jīng)不在了,又為何會因此而不悅呢?
高尚的圓桌騎士墮落為野獸,可野獸也是有感情的。
與咒腕哈桑的對決則是有點立場相對但在“為技藝而生”這一點上惺惺相惜的知己意味,臨終感嘆自從被召喚到這片土地,就一直目睹悲傷的事物,最后總算看到了一些愉快的東西。也算一點小小的救贖吧。
“我感到很悲傷”被過度玩梗了,但對亞瑟王傳說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特里斯坦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悲傷”,因為他的母親是在痛苦中生下他的。我對這個角色感到無比心痛與唏噓。你說獅子王的決斷是正確的,你說原來的那個你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可為什么,自始至終,你都深陷在悲傷的泥淖里呢?
3.高文
堅定地相信著獅子王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誓為獅子王盡忠。
讓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決戰(zhàn)之際,他的信念得到了山之翁的認可——沙塵散去是心之清白的證明。也算是將自己所認同的大義貫徹到底之人,我雖對高文沒有特別深的感情與解讀,但這個角色的設置非常能體現(xiàn)“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各方立場與觀念不同”這一大的基調。
盡管如此,高文內心仍是有一絲柔軟之處的,就是那句首尾呼應的“貝狄威爾,為何事到如今你才出現(xiàn)”。與其說高文認同王的決斷本身,不如說因為那不是別人而是王的決斷,所以他才認同。如果貝狄威爾早些抵達圣都,也許王不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他其實也更渴望能夠為曾經(jīng)那位高潔的騎士王盡忠吧,正如那句臺詞所說,“不是接受了王的理念,而是為了接受而扼殺了自我”。
4.莫德雷德
是相比大義,私情、私怨成分最重的角色,其實反倒能引發(fā)更深的共鳴。
與對決其他圓桌騎士會有想要詰問之事不同,貝狄威爾與莫德雷德對決時,直言“與殺害王的人沒什么好說的”;另一方面,在型月社定下,莫德雷德對于見證王的臨終、被王在最后的時刻依賴著的貝狄威爾有著深深的嫉妒。其他對決或多或少都是理念的碰撞,此場交鋒則刀光劍影里充溢的都是激烈而沉重的情:憎恨、痛苦、不屑、不甘……對普通人而言其實感染力更強一些,畢竟大義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
決戰(zhàn)之際,三藏破城門犧牲改為與莫德雷德對決犧牲,這一處改編是最令我拍案叫絕的!說實話,原作中三藏這個角色是最令我出戲的,總覺得跟這個時代、跟其他角色有些不搭,對舞臺劇觀感很好也有刪去了包括三藏在內的部分角色使亞瑟王傳說的傳奇色彩更加濃郁的因素。但劇場版在保留三藏這個角色的基礎上,還讓她發(fā)揮了更加巧妙的作用。
莫德雷德坦承自己早已是罪人之時,最后那句“(在新的世界里)像自己這樣的罪人根本不會出生”有著雙重作用:既說明了認同、追隨獅子王的原因,也體現(xiàn)了(型月世界觀中的)莫德雷德深深地詛咒著自己的降生。面對三藏的開導,她認為這些都無意義,因為不同于人類,生前已然注定的英靈永遠沒有改變的機會了,此時三藏回答的那句“永遠、不變皆為一時之物”頗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重要的是此時此刻的人生,此時此刻的莫德雷德的確得到了救贖。執(zhí)迷者與開悟者的對話,爆發(fā)的情緒與波瀾不驚的教誨,此一對手戲的安排巧妙至極。
5.蘭斯洛特
聲稱獅子王的決斷是現(xiàn)狀下最好的做法因而聽命,實際上并不能打心底認同獅子王的所作所為。
和瑪修的對戰(zhàn)非常精彩。瑪修受加拉哈德意志的影響而堅定勇猛,蘭斯洛特毫無招架之力,固然有認出加拉哈德靈基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信念本就不如獅子王麾下其他幾位圓桌騎士堅定吧。蘭斯洛特心中是有一絲動搖的,他不像高文那樣全盤相信獅子王,也不像特里斯坦那樣雖感到悲傷無奈但仍承認獅子王的所為是當前困境中最正確的決定,而若要像莫德雷德那般論私情,他崇敬的是當年高潔的騎士王而非如今的獅子王,之所以聽命于后者,大概是出于不愿再次背叛的心結。正因如此,面對瑪修接連不斷的質問,他才會無法全力還手,并非武力之不敵,而是信念之不固,略有FSN的UBW線中弓士對戰(zhàn)的影子。
在被迦勒底策反后,蘭斯洛特的觀念可以說是與貝狄威爾極為近似:王做了錯事,就要去糾正。這也是他在被瑪修打醒前一直壓抑的本心。在決戰(zhàn)時由蘭斯洛特與高文對戰(zhàn),正是因為他們此時所持的信念處于相反的兩極吧。
6.阿格規(guī)文
被蘭斯洛特誤解為暗中操縱王以滿足權力私欲,但三藏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來看,認為阿格規(guī)文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貫徹理念、盡其忠義,只是易被旁人誤解。
原作結尾阿格規(guī)文與獅子王的互動被保留,放在片尾曲之后。在我的理解里,此處的阿格規(guī)文對應亞瑟王臨終時貝狄威爾的位置。兩位圓桌騎士,盡管理念不同、方式不同、立場不同,但都為所敬愛的王盡忠到了最后一刻。
7.貝狄威爾與亞瑟王
決戰(zhàn)最后一刻再度穿插回憶是很好的安排。亞瑟王安慰有自卑感的貝狄威爾,并非不優(yōu)秀之人就沒有價值,理想之都卡美洛接納民眾不問優(yōu)劣,這與獅子王圣拔只選擇至善之人進入圣都而對其余人都痛下殺手形成對照。亞瑟王最為肯定貝狄威爾的是感知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細膩的心,過度解讀一下,獅子王會忘記貝狄威爾,或許也象征著神靈化的她喪失了這種細膩的心。
最終不是以釋放寶具斬殺獅子王的形式歸還圣劍,而是以人類之身迎著圣槍沖上前去將圣劍歸還到王的手中。原作的歸還方式更側重象征意義,我的解讀是歸還圣劍象征著歸還死亡的權利;劇場版的呈現(xiàn)方式則更突出“彌補過錯”這一主題本身,1500年前未能遵守的命令,在漫長的漂泊后,如今終于實現(xiàn)。
【演繹】
開頭貝狄威爾對難民女性的態(tài)度的確敗筆??础秮喩踔馈窌r我有點驚訝的一點是原來任何平民女性路上偶遇騎士,如有需求都可以開口要求幫助,而高尚的騎士都會答應。如此粗暴地對待難民女性明顯違反騎士精神。
其實設置人物弧光不是不可以,甚至想表現(xiàn)他對銀腕的在意都不是不可以,在我的設想里,大致相同的情節(jié),可以這樣呈現(xiàn):難民女性乞食,貝狄威爾愣住,難民女性伸手觸碰銀腕,貝狄威爾條件反射地抽回手,然后意識到自己的失禮,禮貌道歉表示身上沒有食物后離開,隨后難民女性向藤丸一行乞食,被貝狄威爾注意到。
這樣設置,既能體現(xiàn)貝狄威爾執(zhí)著于尋找王而顧不上其他,又不會太有損其形象。
后篇開頭貝狄威爾訴說恐懼時,聲音中的動搖,以及其后每每喚起過往心結時顫抖的喘息聲,聲優(yōu)的演繹很出色,非常喜歡。
對于不知真相的人或許震撼程度相差不大,但對于早已玩過原作的我而言,舞臺劇雖因其藝術形式而在抒情這方面占有優(yōu)勢,但在揭露真相時只能依靠臺詞交代信息,并沒能給知曉一切的我?guī)硖笳饎?。而劇場版這里恰到好處的畫面剪輯、回憶穿插、配樂安排,能讓知道真相的人在聽到羅曼醫(yī)生那句驚訝的“他是和你一樣的人類”時,仍受到一定震動。尤其是“像你一樣的”這個定語,喚起對六章全部旅程的回憶,此時畫面是貝狄威爾的背影,即藤丸的視角,這令人暫時拋卻上帝視角,代入藤丸的角度去感受那份震驚——這位一直以為是Servant,因而理所當然地在各種危急時刻或多或少依賴著的騎士,竟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類。即使是看過這個故事很多次的我,也依舊感受到些許震撼。
貝狄威爾之死。
對王傾吐的心聲都是在手捧圣劍時說的,從圣劍離手被王接過的那一瞬間起,貝狄威爾的身影便一動不動,然后很快石化枯朽,就像被梅林發(fā)現(xiàn)的那一刻一般,隨即灰飛煙滅。
我喜歡這種處理甚至勝過原作,更加強調了一旦歸還圣劍自身便會即刻隕滅這一無可動搖的事實,更能彰顯貝狄威爾的忠誠與覺悟。
羅曼醫(yī)生向藤丸解釋貝狄威爾之死是因為將千余年來令其得以延命的圣劍歸還給了王,使用的表述是“將其放手”(それを…手放したんだ),這呼應了終章的“訣別之時已至,其為放手世界之人”。彌補過錯的主題,在這兩個人身上是共通的。
在前篇的襯托下,后篇簡直是神作。
亞瑟王被siri奪舍引發(fā)的慘案。最大的缺點:沿襲原作的敵我雙方幼稚的理念碰撞——奈須蘑菇作為作者有大病,體現(xiàn)為別人說東他偏要說西的中二。我看不出來冷凍休眠這種科幻作品中常用手段為何引起劇中角色這么大反應,比獅子王屠殺民眾引起的反應都大,理由僅僅是“這是把人當標本,不人道”。典型的蘑菇風大事(大屠殺)化小,小事(凍人體)搞大。蘑菇僅存的文采都用在大招吟唱上了。優(yōu)點:55分鐘后開始的打戲。阿格規(guī)文vs蘭斯洛特、獅子王vs貝迪維爾的web系打戲超贊,略遜于F/A22。但是也帶來了一個非常影響觀感的問題——畫風嚴重不統(tǒng)一。文戲只有貝迪維爾歸還圣劍那一幕值得一看。第六章、最終章的失敗和第七章的成功證明FGO還是應該做成TV觀感最好,劇場版時長有限非常容易造成最后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只剩中二。
比前篇稍微好點吧
火力全開的PIG,大約的確是有史以來作畫最好的fate劇場版了。不過視覺盛宴歸視覺盛宴,觀看過程還是挺煎熬漫長的:人性與神性、原則和信念的糾纏還是流于空洞的對白和虛無縹緲的理想,角色間互動也沒有走出手游文本的框架而真正體現(xiàn)動畫媒介的趣味。所以這電影果然還是一件取悅玩家的獎品吧?名場景集錦稍微串聯(lián)一下也算對得起苦等的觀眾了。但我還是覺得很遺憾,亞瑟王永遠得不到救贖,即使各種影像作品一遍遍地嘗試改變,然而最終就和現(xiàn)實中的自己一樣,那遙遠的理想鄉(xiāng)終究是一場夢而已……
不帶腦子看質量還是可以的。
太精彩的演出,把動畫能蘊含的一切氣勢都表現(xiàn)了出來。貝德維爾的個人成長是挺好的,只是整個世界觀還是太扯,大家都不按照常規(guī)思維打架
在漫展看了前篇,“被迫”看了后篇,沒想到好些分鏡還挺驚艷的,文戲最后結局也不錯。
這個下篇可能好看的就是攻城后捉對廝殺吧,Gawain這個有點愚忠的意味了,還有這個游戲也太媚男了,絕對的宅男向,還有啥啥都畫成女的,然后那種情節(jié)呀打扮呀,三藏的那個我是受不了,Jesus,I just cant。呆毛可能還是里面夢中回憶的像吧,這個Lion King就怪怪的emmmmm沙漠里穿棉被,emmmmm,感覺還是有點太緊了,啥啥都沒時間,一直都在趕,Tristan這個倒是可能有點魅力,Galahad這個我受不了,really
聽聞1.6下備受好評,但礙于上篇難看的陰影難以抹去一直不敢看,今天在街機抓娃看到貝的手辦,想起補番列表里的這部,回家哆哆嗦嗦點擊播放,看完后:我去,沒騙人,好強的web作畫!打戲方面沒有局限于手游框架,就往一個字“爽”上面堆,打斗、背景、音樂配合的非常好,劇情篇幅有限把文戲犧牲掉部分,但本章主題該有的貝迪還劍與相關圓桌傳說刻畫還是到位的(倒不如說不去刻畫本就空洞的手游主人公讓他該發(fā)揮起到重點更好),比如我玩游戲知道小貝真實身份,看到動畫里揭露真相還是受了觸動,這就是演出下功夫的證明??梢哉f1.6下是fgo手游改里最好的一部,把尷尬的騙氪劇情剔除、該打的地方不拖泥帶水、留下核心的文戲加上一定的流暢性,荒井和人,謝謝你。
空靈的吟唱里,貝德維爾1500年的追尋,連同他與亞瑟王的相識和訣別,在一路逼近她的戰(zhàn)斗與回憶的切換中娓娓道來,真相與悔恨,愧疚與崇拜,所有的疲憊和磨難都有了交代。每個角色的戰(zhàn)斗風格都有獨特的設計。比如高文剛正,場景多用太陽/血色殘陽、空曠大殿、巨石這些宏大的元素;在崔斯坦的戰(zhàn)斗場景中,則多用玻璃、鏡面這些有通透感的元素。和上篇相比簡直是脫胎換骨的提升。
伍柏俞負責的后半段打戲真的太瘋狂太帥氣了 結尾貝德維爾向獅子王獻上佩劍的時候配上前部阿拉什犧牲時的悠揚bgm達成了前后呼應
因為前篇沒看的人虧大了,fgo目前最強演出的動畫。阿規(guī)格文和蘭斯洛特對上那段的分鏡太高級了,愿意看上無數(shù)遍。奈何奈緒蘑菇的劇本水平不行,演出作畫再好我也只能給你四星。
還行,比前篇好那么一點
劇情什么無所謂了,后半段簡直是作畫狂歡。PIG火力全開就是這樣嗎。
劇情完全被毀,戰(zhàn)斗完全被毀
「已然遙遠的理想之城?!乖谌碎g徘徊千年,試圖歸還圣劍的騎士。
你游劇場版天花板...回頭一看我小貝只有三寶,哭得更大聲了。
挺好的,比前篇好了不知多少,雖然并未真正貫通內部那漫長的時間流,但影像外部就已然足夠銳利,想來這種不統(tǒng)一的自由感倒是很契合FGO自身,也是FGO系動畫最具空間強度的一次,下次還做就照這路子來吧,不過最好還是別做了
《Fate/Grand Order》的正篇動畫里,只有這一部真正地呈現(xiàn)了什么叫諸神之戰(zhàn)。并不是單純堆砌作畫資源拉大廣角大幅度運鏡就可呈現(xiàn)戰(zhàn)場的廣度,而是讓場景空間的設計和對峙的調度,真正呈現(xiàn)何為信義的堅守、背叛的崩壞,并成為這些互相對立的價值觀的聲腔,進而挖掘世界觀的廣度。
總體能接受,比前篇正常多了,小貝終于跟游戲里接近了些,mamo也比之前多了不少發(fā)揮空間。后面決戰(zhàn)有幾段畫風好像fa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