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臨終關(guān)懷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guān)懷服務(wù)尚處在起步的探索階段,任重而道遠。紀錄片《生命里》用鏡頭記錄下了在這條路的起點上,人們嘗試探索的點點滴滴。沒有僅以痛苦反映死亡,而是體現(xiàn)了當(dāng)代中國社會的人性關(guān)懷,描述了病人們最后時光中的豁達、平和、深邃,也展現(xiàn)了家庭、醫(yī)護人員、志愿者們的關(guān)愛之于生命尊嚴的重量,是一部極具震撼力、感人力量和思考性的紀錄片。
這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紀錄片。同時,這是一個關(guān)于四十多位臨終病人生命消逝的故事。再或者,這是未加修飾,赤裸裸的,展現(xiàn)死亡的影片。 生,是希望,含著殷殷期盼;死,是絕望,和著留戀不舍。大多數(shù)的臨終病人,總是懷著無助,憤恨,拼盡全力,試圖將自己從此種深淵里扯出,可是徒勞。于是放棄掙扎,等待命運的安排。他們住進臨終關(guān)愛病房,安寧病房,一個看似名字充滿寧靜祥和的地方,卻是通往死亡的最后一站溫暖的停留。 人們敬畏生命,亦害怕死亡。所以安寧病房正對的小區(qū)住戶,家家戶戶窗上掛著一面亮晃晃的鏡子,是在排除,是在躲避,是在將所有他們認為的晦氣,全部,全部都再次反彈回病房。 病房里住的病人,沒有我們想象的悲觀。病房裝飾的溫暖,沒有病人撕心裂肺的喊叫,沒有想不開活不下去嚷嚷著要跳樓的某某,亦沒有大哭大鬧之人。相反,他們很坦然,而這種無聲的接受,更讓人心疼。那個李家老奶奶向病友講述自己年輕時在新疆插隊的經(jīng)歷,哈密瓜很甜,吃的時候,像開火車一樣,嗚嗚嗚的就吃完一塊,講到這,她笑的很好看;文工團退休的爺爺向來看望他的學(xué)生,吹起葫蘆絲,聲音婉轉(zhuǎn)悠揚,學(xué)生們鼓掌稱贊,他很知足;二號的奶奶在家人的張羅下,在病床上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她看起來好幸福。一切都這么美好,如果有人不提到必到死亡。 然而,冰冷的數(shù)字從不會因為人熾熱的感情而改變,根據(jù)統(tǒng)計,這所醫(yī)院,每年都會送走幾百名病人,平均每兩天,就會有一個生命消逝。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做吳留生的82歲的老人,她身患癌癥,在入院生命質(zhì)量測評時分數(shù)并不高,這意味著生命于她來說并不長,在生命的最后,這位說著軟糯上海話的老人,思念的不是其他,而是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因為身體原因,她無法親自去到江蘇海巖,五十多歲的兒子舟車勞頓,為母親拍下了老屋的點滴,一湖一舟,一房一瓦,拍下來將照片帶回病房,老母親忍不住留下了淚水。這是此生無憾的圓滿,我淚目。 醫(yī)院護士說到:“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段時間,讓患者能減輕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比較有尊嚴,安詳?shù)刈哌^最后一段人生?!弊饑?,這個詞,我覺得它的力量是舉足輕重的,什么是有尊嚴的死去?是生命彌留之際,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的離開?是生命最后,孤獨的逝去?還是在家人兒女的苦苦挽留下,在醫(yī)生的無意義的搶救下,留一口給家人看的呼吸?我不清楚,但我認為,有尊嚴的離開是一定要建立在患者的意愿下,讓其安詳?shù)?,盡量無痛苦的走。 也并不是沒有例子,片中,一位重病的老人,生前是某大學(xué)的英語教授,而在他生命的最后,被送到病房時,滿身都是污垢和褥瘡,這對一個老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著名小說家瓊瑤,為了讓丈夫體面的有尊嚴的離開,而決定為其進行安樂死,卻被繼子一把攔下。并非個例,現(xiàn)實生活遠比此更殘酷。并且,這周舒緩療護病房在全國都很少,有多少人是在生命的最后,潦草死去,痛苦且悲哀。 李銀河曾說:“生命從宏觀角度看,是不可能有意義的;但是從微觀視角,可以自賦意義?!蹦敲矗е暗拇嬖?,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我想,在我們的當(dāng)前教育中,還應(yīng)該出現(xiàn)一門“死亡教育”課程,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珍惜生命,正視死亡。 如此只愿,生命里的你我,在任何時候,都能體面而有尊嚴。
對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我們都會覺得欣喜??墒堑搅松谋M頭時,又會有不同的看法。
有生就會有“死”,當(dāng)我們面對死亡時,更多的是恐懼。
有人說:“如果把每一天都看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p>
到那一刻,沒有太多的遺憾,便是完美的人生。
《生命里》,無論是否到生命盡頭,都要尊重生命。
尊重它,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每個人對于“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今天在實驗室看了《生命里》紀錄片,之前也看過《我死前的最后一個夏天》《人間世》類似的關(guān)于死亡的題材。 首先先說電影,我最大的感想是,當(dāng)我們提到生命,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是,嬰兒的啼哭,萬物的復(fù)蘇,我們小時候在陽光下奔跑的畫面,至少在我以前的腦海里,生命一度是這樣子的光鮮亮麗,勃勃生機。但是,看電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生命不是只有綻放的時刻,不是只有萬馬奔騰的時刻,不是這樣子的。這些只是生命一個最光彩奪目的畫面,那些身患重病,在病房等死的老人,他們也是生命,生命不是只有綻放,衰敗也是生命,死也是很重要的生命。 對很多人來說死這個話題可能有些忌諱,中國人不愿意提死這個字,“不知生,焉知死”,你連生都不知道,哪里會知道死呢?但是我卻不知怎么對死亡有一些興趣。我必須說我很熱愛生命,我也很怕死,但我又明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 我先申明一下我的宗教觀,我不信有神論,但是黨員同志們絕對的無神論呢,可能又太偏激。所以我算是懷疑論,懷疑有神,也懷疑無神,但是這兩者之間我又比較傾向于無神。 既然我傾向于無神,那么我基本相信死后是一片虛無,死了就是沒了,就是永遠沉睡了,連夢都沒有。好,我怕死但我又一定會死,我想這就是發(fā)生沖突的地方了。 所以一個可能,我的興趣可能來源于我的恐懼,我害怕它,但我想了解他,我希望我沒那么怕它。我希望我可能熟悉它,當(dāng)然這是很難的??赡軙f,既然無法逃避死,何必去談它呢,忘了它不好嗎。但是逃避終歸不是一個理性的做法,我們永遠不可能真的完全忘記掉死亡,它永遠在我們最深刻的腦底,提醒著你,你是一條生命,是生命就注定會死。 所以我給出一個想要了解死亡的理由。我希望我可以通過了解它,熟悉它,從而沒那么害怕死亡。有個成語叫蹈死不顧,我要去死了我連頭都不回,我想這是很舒服的心態(tài)。我還想過另外一種更有意思的場景,當(dāng)我身染重病彌留之際,可能被推出手術(shù)室,護士小姐問我怎么樣,我可以說護士小姐你真好看,這是什么意思,面對自己的死亡,如果能這樣的舉重若輕,這樣的從容,幽默到死,對于一個脆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魅力多么的有腔調(diào)。
這是我的理想死亡,我希望我可以舉重若輕,但是我天生膽子小,我可能會被嚇得發(fā)抖,冷汗從胳肢窩流到肚皮上,我很有可能會這樣。但是我必須說,蹈死不顧,舉重若輕,真的是我的人生理想,追求的目標。如果我的那一天可以做到這樣,那我雖說不叫戰(zhàn)神了死亡,好歹能算打個平手吧!
談到死亡,是每個人都不愿面對的話題。今天在課上討論起死亡,老師講到自己自殺的經(jīng)歷時哭了,當(dāng)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親密關(guān)系是你面對死亡的屏障?!?/p>
我特別贊同這句話。因為仔細回想,青春期的時候自己也曾無數(shù)次想過自殺,想要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那時我心里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我有最最最疼愛我的媽媽,她需要我。每次一想到這里,我也就漸漸放棄了自殺的想法。 現(xiàn)代人都想著怎么優(yōu)生優(yōu)育,卻很少有人考慮怎么優(yōu)死,死亡是人生必須面臨的一件事情,是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不應(yīng)排斥和恐懼,而是坦然面對和接受。 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仔細考慮的問題。 “醫(yī)院的墻壁,聆聽了比教堂更多的禱告?!?“活著就是一種美。” “懂得了遺憾,才懂得了人生。遺憾的人生,可能才是真正的人生?!?“臨終,是件讓人悲傷和恐懼的事情,如何走過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在悲傷、恐懼、孤獨中離世,還是在尊嚴、平靜和友愛中遠行,這是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
《生命里》是一部關(guān)于臨終關(guān)懷的一部紀錄片。在生命的最后那一段時間,那些得了絕癥只能保守治療的人群,他們集中住在一起,被稱為安寧病房。
人到中年,多多少少都能目睹某個親人的離去。當(dāng)病人無法醫(yī)治的時候,把病人接回家無法好好照顧,只有讓病人呆在醫(yī)院的“死亡病房”,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住進了安寧病房后,大多人最開始是茫然,然后看著身邊的室友一個一個離開,會越來越驚恐,然后接受命運的安排。
這部紀錄片拍攝了很多人死亡的最后那段時間,讓我們珍惜生命,活在當(dāng)下,減少遺憾,直面人生的終點。
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人生在世,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枷鎖。所以每個人不管愿不愿意,其實都是賴活著。但如果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必須得為了別人賴活著,未免也太慘了吧。 我們在一些電視電影中都看過這樣的鏡頭,主角的一個同伴被人砍了一刀,眼看就活不成了,但一時半會又死不了,他求主角給他個痛快,主角一邊流淚一邊成全了他。這時,我們不會覺得主角做的有什么不對。 但在現(xiàn)實里,當(dāng)我們的親人面對救不活的情況,我們卻做不到那么狠心。我們總是覺得還有希望,能活一天是一天,但病人也是這么想的嗎?恐怕不一定。 有些病人會明確表達自己但求速死減輕痛苦的心愿,也有些病人沒有辦法開口表達自己的意愿,只能繼續(xù)默默忍受。 這個時候是很悲哀的,生理上,身體已經(jīng)無法正常運轉(zhuǎn);精神上,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钪?,成了一種受罪。對病人、病人家屬乃至醫(yī)護人員其實都是折磨。 所以,才有了尊嚴死的提法,才有了安寧療護這種舒緩治療方式,才有了生前預(yù)囑這種理念。 人生,生不由己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不由己卻是可以改變的。現(xiàn)在的人都很注重優(yōu)生,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從擇偶開始就考慮遺傳因素,提前半年就開始吃葉酸,男士可以為此戒煙,女士能夠嚴格控制體重。出生后就更是寶貝了,從小就帶到名川古跡旅行,多方位培養(yǎng)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個性自由發(fā)展。民主開明,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 但我覺得,一個只關(guān)注優(yōu)生的社會并不是足夠好的社會。就像我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在于那些無用的時光,心無掛念,一晌貪歡。社會進步也體現(xiàn)在尊重那些“無用之人”。 電影《桃姐》里,桃姐自嘲到“破扇無風(fēng),人老無用”。 老人的所謂無用主要體現(xiàn)在跟不上時代,在快速運轉(zhuǎn)的社會分工里失去了位置?!稏|京一年》里對此有更加有趣的比喻——老人像是另一個物種,或是另一種形式,當(dāng)世界是GIF、AVI格式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提前進入了JPG格式,沒有多余的動作,所有的情緒反應(yīng)也降到最低。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無論是這部紀錄片里還是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是很有意思的。不管他們是享受生活還是只顧兒女,都是有盼頭有活力的。比大多數(shù)喪喪的年輕人更加珍惜余生的每一天。 就像《東京一年》里后面一篇提到的——過去對老年人生活的想象過于貧瘠,總想著他們是被抽干了人生意義的人類,但其實他們也有豐富的情感與戀愛。 所以啊,優(yōu)生重要,優(yōu)死也重要。 好死不如賴活著,以前我是很認同的。后來認真想想覺得不對,還有希望才能做到賴活,沒有遺憾才能算是好死。能讓人賴活和好死的世界,其實,算是一個好世界。
題材很好,但拍得太不克制了,不喜歡,沒有《人間世》臨終關(guān)懷那集好。不過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多關(guān)注醫(yī)療思考死亡。18年的春節(jié)我正是在醫(yī)院度過了。手術(shù)前后,把死亡這件事翻來覆去地想了千萬次,到現(xiàn)在終于可以不畏懼它了?,F(xiàn)在方知老人言之正確“老了幸福才算幸福,年輕幸福不算幸?!保貏e是看到教授屎尿拉了一身真的很心疼,喪失了作為人的尊嚴。真希望同齡人們都能明白,不要隨意糟踐自己的身體的福氣,不然遲早會深刻地體會這些道理,哎。
1:九分左右:武漢的黑子叔。第5200部標記看過
《生門》講述的是起點,本片記錄的則是終點。人世間,除了生與死,其它都是小事。
這個選題不錯。不過這只是上海,多少人得不到這些關(guān)懷照顧尊嚴。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和母親斷絕關(guān)系10多年的女兒,母親臨死也沒能找到她,帶著遺憾離世。母親嘴里說“很寶貝的”,除了小時候放外婆家也不知道自己還做錯了什么導(dǎo)致這樣,猜還是兒子女兒不平等對待吧,要不女兒也不會如此絕情。
雖然煽情過度,但是由于題材,還是從頭到尾泣不成聲。但是我知道,中國不允許安樂死,很多人也沒有成熟面對死亡的素養(yǎng),,他們往往尊嚴掃地痛苦不堪地死去。
題材加分。中國版“入殮師”。護理臨死之人,讓他們有尊嚴地、祥和地離開這個世界,既幫助他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同時也給生活著的人帶來了撫慰,并促使人樹立更加理性而溫情的生死觀。
經(jīng)濟發(fā)達決定了你有選擇死得有尊嚴的權(quán)利,而中國乃至很世界絕大多數(shù)地方人沒有這樣的選擇,關(guān)注死亡是一大進步,但現(xiàn)階段也僅僅是發(fā)達地區(qū)文青的自我感傷,中國的臨終關(guān)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臨終關(guān)懷題材好,但和近年同類紀錄片的出色和深刻比,這部就顯得平庸了。萬茜的旁白聽不下去。
中國文化自古忌諱死亡,我們一直回避相關(guān)的話題。前段時間看《最好的告別》,深感于國外臨終關(guān)懷已達到深入研究和討論的階段,我們在這方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人,需要有尊嚴的活著,更要有尊嚴的死去。
不如《人間世》,剪輯比較亂,沒有能很好表現(xiàn)主題。但是這種題材每一次看都感嘆:最后有尊嚴的走就行
我們都在關(guān)注出生,其實死亡也應(yīng)該得到足夠的尊重
題材極好,但實在可以有更深刻感人的表達。
死亡,哪有那么容易,遺憾的種種還沒來得及啊,但這就是人生啊!
可以建個“刪除配樂旁白出佳作”的紀錄片豆列。
死生亦大矣。萬茜的旁白是治愈的,是一絲暖意。
我爸肺部鱗狀細胞癌晚期,七十多了,老了特別固執(zhí),開始不去看病,自己看中醫(yī)的書,還煎中藥,化療也不搞,嫌棄醫(yī)生年紀輕。他武漢大學(xué)畢業(yè)的,中國第一代高級工程師,獲得國家地區(qū)科技一等獎。書都讀到屁眼里去了。另一個親戚肺癌,沒啥文化,查出來后直接化療,現(xiàn)在都三年了。他這才半年,就只能在床上等死了,你他媽又不是學(xué)醫(yī)的,看了一大堆中醫(yī)書,還要跟醫(yī)生討論處方,要自己增減藥材。。。靠。。。西醫(yī)的醫(yī)院醫(yī)生都看著他煩了。。。
臨終關(guān)懷,看著心疼。
醫(yī)院的墻壁聆聽了比教堂更多的禱告,所有人在這里都變成了生命的忠實信徒。敬畏生命——在任何時候。
臨終關(guān)懷這個題材的紀錄片真的不多。
醫(yī)院的墻壁聆聽了比教堂更多的禱告,機場見證到比婚禮上更多真摯的親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