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世界上有無數(shù)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2 ) 友情、親情、愛情
影片講述了一個戒毒10個月,
被戒毒所放假一天出來面試工作的人,
在尋求友情、親情、愛情的懷抱不得之后,
孤獨的自我了斷的故事。
影片的一開頭,
男主從一個裸體姑娘身邊離開,
去森林的河邊抱著石頭自殺,
若干秒后,
他又從河里爬了出來,
是什么讓他在最后放棄了這個念頭,
應該是導演后面展開的,
友情、親情、愛情,
這三樣里應該還有一樣,
或者幾樣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從戒毒所出來后,
男主第一個找的是友情——兄弟。
這個兄弟也是友情、親情、愛情里唯一露面的角色。
影片借別人之口說男主是奧斯陸人脈最廣的家伙,
影片中他唯一能找的朋友卻只有一個。
男主坐在兄弟家里格格不入,
曾經的道友,精神上的知己,
陷在老婆孩子之中,
彼此望著,
這么近,
那么遠。
和兄弟的對話最震撼。
摘錄1.
男主:你看看我,34歲了,一事無成,一無所有,
沒辦法再重頭爬起來了,你不懂嗎。
... ...
兄弟:你還是可以做到的。
男主:做到什么?
兄弟:很多事。你有家人支持你,有朋友,有腦袋,拜托。
看看其他在戒毒所的人,他們都沒這些機會。
男主:是,但是他們很快樂。
在大賣場上個班,
跟老嬉皮生個娃之類的,
很容易快樂。
兄弟:那就當個失敗者,如果這是你要的。
男主:干,我不需要那個。
我不是過來尋求你告訴我“振作,兄弟”的,
我不需要這個,不需要同情。
摘錄2.
兄弟本來是要給男主正能量,
展示生活多美好,
多么值得活下去的,
結果... ...
兄弟:我的腦袋一碰到瑣事就要爆炸...
沒辦法理清,
我的腰很痛,
現(xiàn)在又要整修我們住的房子...
有兩個快要到的演講,
我還沒開始準備......
還要煩工作...
老婆跟我再也不做愛,
完全沒有,
孩子(之一)在發(fā)疹子......
我連朋友也不能自己選,
老婆喜歡有孩子的人... ...
這種人也不多
所以我們坐著,
假裝很開心。
喝兩杯葡萄酒,
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這樣了。
真他媽的可悲... ...
孩子出生后,
我希望我能寫作,
結果屁也寫不出來,
老婆和我?guī)缀醪辉趺凑f話了,
我有個游戲機,
我們坐著打“戰(zhàn)地”喝啤酒。
我們接到一些邀請,
但寧愿在家呆著,
跟保姆說臨時決定不去了,
坐在家里打“戰(zhàn)地”。
這媽蛋的什么生活啊... ...
這就是沒有再吸毒,
曾經朋友圈里最有思想最有學問的兄弟現(xiàn)在的生活,
男主想在這得到正能量,
結果看到的聽到的是這樣的狗屁生活。
兄弟叫男主晚上去以前姐們的生日party。
從兄弟那里出來,
去面試工作,
發(fā)現(xiàn)那種無挑戰(zhàn)、沒意思的工作,
如果去做,
簡直生不如死。
等著和姐姐見面,
但是姐姐沒有出現(xiàn),
讓她的女朋友代替出面,
說辭是,
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持續(xù)和曾經的愛人聯(lián)絡,
留言,
希望對方回電話,
給他活下去的希望,
整整一天,
沒有回復。
去以前姐們的生日party等待兄弟,
或許那是他最后活下去的希望,
盡管兄弟的生活也是狗屁,
但兄弟沒出現(xiàn),
很可能臨時決定又懶得來了。
他選擇了毫無留戀的去死。
盡管在奧斯陸,走到哪都有認識的人,但那不是友情;
盡管父母為了他賣房子,但那不是他要的親情;
盡管隨時有姑娘送上門來,但那不是愛情。
于是,
沒什么好留戀。
3 ) 觀影心得: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這並不是特別好看的那種電影,但就是很平靜很舒服,像是漸漸隨著故事緩慢的沉入水中,可能會有一點窒息的感覺,但你知道你不會死去,你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幾年前看了這部電影,只覺得好寧靜,導演透過故事把我的感官也一起關閉,全程像是沉在湖底、透過藍綠色的湖水看著水面上的一切,這帶給我一種絕望之感,生命的重量竟能在一天之中就決定,想到這不免又讓心頭一緊了。
這部電影圍繞著即將戒毒期滿的Anders,在他34歲的某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機會,這一天他到了鎮(zhèn)上,想見的人有三個、必須見的人有一個。
Anders想試著過一個嶄新的人生,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從這四個人身上尋求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會面結束,卻對那些曾經辜負的人們感到更愧疚。
才34歲的年紀,Anders卻覺得自己的生命早已結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不過與其說是“這一部”,更該說其實我喜歡的是導演Joachim Trier的風格,與《記憶乍響》相似,故事都是絕望或悲傷的,然而導演卻故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安排耀眼的天氣,冷冽的鏡頭之下隱約又能看到暖陽。
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每當遇上當下覺得也許是此生最糟糕的一天時,天氣總是意外的好,與大部分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不同,天空其實並不會陪著我悲傷。
而在這34歲的某一天,迎接Anders滿懷愧疚情緒的是溫柔灑落奧斯陸的陽光。
Anders先是見了曾經一起鬼混的朋友Thomas,一樣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紀,Thomas早已事業(yè)有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以為能從老友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盡是自嘲。
與老友告別後,是那個安排好的工作面試,原本還相信那段吸毒的過去能隨著一切歸零,可留下的痕跡卻是怎麼樣也洗不掉,唯有正視它才能真正的讓那些成為歷史,真正的再重新開始。
然而Anders從來就不願正視自己的過去,因為他一直都還在過去。
隨著會面越接近尾聲,Anders越明白自己的過往帶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影響;姊姊不願意見他、舊情人也一直聯(lián)絡不上,全片的風格也從原先的絕望轉換成了很直接的情緒。
Anders面對酒精不再偷偷摸摸、他不再拒絕對他示好的女孩、他果斷地偷錢買毒、他不再被夜間外出的規(guī)定束縛?。
過往的一切、以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卻並沒有隨著Anders的作為被釋放,反而落入更深的湖底,壓力隨著深度漸漸加大。
Anders站在回音廣場的中央含蓄的叫了幾聲,然而那些原先希望能透過喊叫釋放的壓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像回音一樣,再次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lián)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xiàn)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jié)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
一位在咖啡廳的女生興奮地說著,言詞中滿溢激動的情緒,好像說完這串話以後,這些夢想都會成真一樣。
Anders在不遠處喝著咖啡邊聽著,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靜靜的聽,沒有皺眉、嘴角也沒有微笑,只是摸著咖啡杯聽著這段話。
34歲的Anders,他的生命早已結束。
他的感官、他的生命、他的心,早就已經沉在不知道多深的湖底,湖水藍藍的,好像有什麼在動,所以湖底的淤泥也活躍了起來?。
你有看見Anders嗎?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見到了他。
4 ) 活著是種無法無法解釋的狀態(tài)
人們總是帶著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當看到蕩漾的水紋填滿了鏡頭,一種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滿了心情。水,上上下下的沉浮著的液體,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東西。為什么要活著呢?
八月的天氣,熱熱的,就要蛻變的夏天,人們或者幸福的笑著或者說著自己的苦難,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的人都是白癡”,因為幸福停滯了擔憂,幸福凸顯了不幸的蒼白,幸福讓生活變得充滿向往卻教會人絕望,總是那么多的小瑕疵,總是要離開的人和總要說再見的歲月。當一切都失去了顏色,心上留下個大大的黑洞的時候,曾經那么美麗的幸福,卻失去了沖擊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雜著的說著話的人們,沒完沒了的愿望讓人聽著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鐘擺,陷入無聊的空虛之中,滿足了又能怎樣。曾經幸福的理由被剝奪,別人說過普通人的生活會讓幸福來臨,可一切看上去為什么還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當你對著那些已經過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經有些成功跡象的人們說“你已經很幸福了”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若有所思的點頭微笑,這不是幸福的標志,很明顯,那些細小卻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靜還沒選擇你的時候就把自己槍斃掉吧。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不斷地詢問著為什么活著的話會得到無數(shù)個會隨著時間變遷的答案,為了愛情,為了親人,或者僅僅是因為懼怕死亡,對死亡的渴望還沒有戰(zhàn)勝對痛苦的排斥。什么都給不了你答案,書本或者是電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樂的人說不出答案,紅燈綠酒也給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過匆忙的街道,他們匆忙地忘記了活著的原因。
后來你看到活著并不是一個結果,活著只是一種無法解釋的狀態(tài),人類完全有能力結束這種狀態(tài),在你被動地活著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選擇死去,屏蔽掉生命帶來的一切,對幸福的向往,擺脫忙碌,擺脫必須承擔的責任,擺脫那些說著他們需要你的人們。只是在這之前又必須要擺脫渴望和恐懼。
5 ) 《奧斯陸,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種孤獨的藝術
(芷寧寫于2012年6月2日)
約阿希姆·提爾執(zhí)導的影片《奧斯陸,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風格上有不少一脈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個人人生體驗和心路歷程的細膩再現(xiàn),宛如纖細敏感的心情筆記,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躑躅與探路,只是《奧斯陸,八月未央》讓孤寂和絕望來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編自法國小說《內心之火》,導演提爾似乎受法國影人的影響頗深,在膠片流轉間總流動著法國電影的味道,例如侯麥早期對法國巴黎街頭的拍攝方式就被提爾引入到了這部挪威語影片中,用于再現(xiàn)奧斯陸的街景,因而對該片也產生了這樣的評價,“雖然也是講述一夜間的故事,雖然也是話嘮級的電影,但是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還是很不一樣的。從質感和主題上來說,它更接近于法國電影”。
看過《重奏》的觀眾還會發(fā)現(xiàn),此片仿佛《重奏》的續(xù)篇,就像一個年輕的文化人在兩個不同時段的歷程,提爾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此看來,似乎可以把這兩部影片當做提爾的內心寫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時期的他的內心波動,提爾用他簡單卻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歷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尋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義,在境況和心情不斷被拖拽至承受底線的同時,也將安德斯的情緒和周遭的氛圍營造地細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將故事背景圈定在一個清寂的城市內,在北歐恬淡安閑的天空下,以緩慢移動的鏡頭,沉靜地敘述著一座城市的美麗與寂寥,一個人的孤獨與無望。雖然劇情略顯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寫細膩而豐富,手法克制簡約,不少細節(jié)充滿亮點。從中不難看出導演想展示奧斯陸這個城市性格的意圖,好萊塢報道也認為:“這部影片的拍攝非常細致入微,所有的細節(jié)都展示出了奧斯陸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蓖瑫r,本片出色的聲效設計凸顯了人物的困境和奧斯陸的獨特,對敘事起到了暈染與包容的作用。
該片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歐洲的現(xiàn)實社會,在物質和精神均豐沛的成長、生存條件下,一個敏感而脆弱的年輕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隨著他游歷的腳步,觀眾品到了一種無法消弭的孤寂和無助,年輕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與社會與常人交接的點,被放逐的孤立感無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斷發(fā)酵,仿佛從來都沒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卻也只能默默舔舐著內心的失落與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獨無依,其中的迷離與缺失如出一轍。
雖然整部影片并沒有過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卻始終彌漫著陰郁消沉的氣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義。伊始,影片便將一場自殺戲呈現(xiàn)得平靜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為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其中所滲透出來的滯悶感和焦慮感卻十分真切,宛若陰郁也是常態(tài)一般。
安德斯這一天的游歷,并沒有成為他重返社會生活的契機,反而令他堅定了自殺的信念。安德斯的絕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他對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為一個有過特別經歷的人,他的愿望在現(xiàn)實中便趨于無望,他必須承受無法溝通的現(xiàn)狀,話不投機的雜志主編、見不到面的親人、不接電話的女友等境況都讓安德斯的回歸逐漸演變成了最后的掙扎。
飾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從小習琴的安德斯·丹尼爾森·李有種獨特的文藝氣質,十分適合詮釋迷離中的文藝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飾演過精神失常的文學青年。除卻片頭自殺戲的出挑,聚會上偷竊被發(fā)覺的剎那則更能體現(xiàn)安德斯的失措與迷亂。獨坐咖啡館聽取周圍人的談話時,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難忘,周圍的喧鬧反襯了孤寂者的艷羨、寂寥與無奈,李和這個角色的契合度,讓人感嘆提爾的慧眼。
臨近結尾時,安德斯拒絕和女孩一起躍入游泳池嬉戲,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著他的決定。約翰·斯坦貝克曾說過:“悲傷的心靈能讓人很快的死去,遠比細菌快得多?!北瘋乃嚨陌驳滤棺⒍ㄒx擇一個極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針頭的特寫,表現(xiàn)的是一種無望的決絕與孤寂,也是一種令人心痛的妥協(xié)與屈服。
(雜志約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6 ) 簡 介
安德斯即將從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計劃,戒毒所在鄉(xiāng)下,所以安德斯已經被憋壞了。作為戒毒計劃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從戒毒所里出來,來到城市里,為一份新工作面試。但是安德斯并沒有按照計劃去工廠面試,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閑地到處亂逛。他貪婪地盯著大街上的人,因為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歲,是一個儀表堂堂,頭腦聰慧的家伙。家庭條件不錯的他有點紈绔的公子范兒,浪費了大把的機會,錯過了大量的機遇。最后,是他自己墮落到了今天這般田地。
時間漸漸地流逝,進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將過去。那些往昔如影隨形的記憶再一次侵襲上安德斯的心頭,讓他既痛苦又無奈??赡?伴隨著黎明的到來,奧斯陸的八月的結束,新的生活也會隨之前來。
一句話評論
這部影片的拍攝非常細致入微,所有的細節(jié)都展示出了奧斯陸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真希望能在銀幕上多看到些這么有個性的,和一般歐洲電影不同的影片。 ——好萊塢報道者
雖然也是講述一夜間的故事,雖然也是話嘮級的電影,但是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還是很不一樣的。從質感和主題上來說,它更接近于法國電影。 ——indiewire.com.
幕后制作
挪威導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奧斯陸,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圍2011戛納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注”單元。在他的處女作《重奏》中,開篇是兩位好友分別把自己的作品投進郵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來兩人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該片獲得了06年卡羅維發(fā)利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多倫多電影節(jié)發(fā)現(xiàn)獎,入選《綜藝》雜志十大新人導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評人的年度佳片榜單。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麥哥本哈根,他是拉斯·馮·提爾的一位遠親)的新作備受期待。事實上,《奧斯陸,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爾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輕作家在24個小時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改編自法國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說《內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在得知入圍戛納時,Joachim Trier開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執(zhí)導的《騎手》也曾入圍過戛納電影節(jié)。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這個角色和導演處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個人。只不過換了環(huán)境、換了年齡而已。約阿希姆·提爾說:“安德斯這個角色又年長了兩歲,在這部電影中,他是一個提問的人,追問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義。因為34歲再期待有什么輝煌的未來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開始經歷幻滅和痛苦。就我個人來說,要去對比這兩部電影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兩部電影都來自于我個人對生活的體驗,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所以只能說這是我的兩部不同時期的影片。有人告訴我挪威現(xiàn)在的生活很好。然后他們就會說,好的生活就意味著缺少好的生活經歷和好的故事。我感覺到很無奈,因為沒有了外界的煩心事,更可以在人們的內心發(fā)覺到沖突。即使是挪威的中產階級,他們的生活和內心也一點都不平靜?!?br>
影片《奧斯陸,八月未央》帶有一種濃厚的法國味,如果對白語言不是挪威語,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影片主要以臺詞穿綴,情節(jié)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內容。對于這種風格,導演約阿希姆·提爾說:“我從小就受法國電影的影響,從雷諾阿的詩電影到新浪潮的戈達爾,我都是他們的狂熱的粉絲。這部電影主要提臺詞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歷中,我又想展示奧斯陸這個城市的性格。所以,侯麥早期在法國巴黎街頭拍攝的那些電影成為了我的參考。而且,新浪潮對我的影響巨大,所以我會喜歡讓演員來表演符合他們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電影中持續(xù)地展示同一個角色的變化和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div>
長時間的戒毒后準備重新過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世界都變了,自己已經毀了本該大好的青春。導演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很重,尤其侯麥,一個大齡青年在24小時之內尋找生命的意義,影片以臺詞為主,劇情很弱,心理描寫異常細膩,了解奧斯陸的人應該更有感觸?!铩铩铩?/p>
我今年看過最愛的外語片. Cinéma vérité的終結者. 我看著電影, 感覺自己就跟著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奧斯陸.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結束8月31號這天. 太深刻的真實了. 太真摯的拍攝.這是我一直以來認為好電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可憐的男主。。
空曠暗示人所處的精神狀態(tài)?
燈蛾撲火?!
LOSER的一天
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幾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當你站在奧斯陸的斜街或是彎道上瞥見「云層深處的黑暗」抑或「淹沒心底的景觀」時,你或許會和我一樣,想到一首名叫《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的歌。提爾這部講述舊愛重逢的作品無疑是《重奏》的變奏:他之所以將「中年迷?!古c「年少輕狂」混剪到一起正是為了強調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而「轉機」正誕生于昨日與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對明天好奇的人向前邁進,沉迷于過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個游蕩在《奧斯陸,8月31日》里的浪子,當他「驀然回首」時發(fā)現(xiàn),未來已猶不可追,唯有記憶觸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結局——在雙簧戲臺,瘋狂的人民廣場,用一張假鈔,換一把假刀,保衛(wèi)他的生活,直到大廈崩塌。
以一種無比溫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試圖嘗試理解,但最終都和你保持距離,劃清界線。男主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離,當這些雜糅在一起時,很難再用具體語言描述,但它卻無比貼近我們每個人在命運面前的卑微與執(zhí)著。電影的“社會指向”相當明確,但它的內核是極其私人化的。與很多好萊塢電影通過個體情緒服務“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調動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為了讓我們哪怕再靠近一點人物的思緒軌跡和內心。如何讓社會進步或許本是個偽命題,人文關懷才是這個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受不了詞語匱乏的寫作。快樂的人全是智障。在嘈雜的派對里與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愛,記不得任何人是誰,也無所謂是誰,只有一副空心的軀干從肉體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邊年輕女子對生命的一切期待,與自己已無半點關系。社會應該允許一個人毀掉自己。愛你的人再也不接電話。曾經的愛人,女人,為三十歲悲傷,男人永恒地與二十出頭乳頭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钪?,忍受世界無盡的空虛。
現(xiàn)在社會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說這一生就毀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這樣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斑h離毒品,珍惜生命”
普魯斯特曾經說過,通過看女人的胴體來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過拆解鐘表來理解時間。但是,如果只是沒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沒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將只是個癮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認為自己是那樣子。色調明亮鮮活的絕望中尋找希望,延續(xù)了導演處女作Reprise的風格。
戰(zhàn)勝不了的始終是心魔,不僅僅對毒品。男主骨子里透著強烈的孤獨感
鏡頭里的風光格外的漂亮寂靜,男孩在人群之中尋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決定過自己的生活,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墒钦嬲慕^望只有自己了解,回歸毒品給予自己死的贊歌??墒怯捌寐叶际窃拠Z,讓人有點不耐煩了。
真悲劇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學校旁邊的電影院看的,學生票4鎊7,挪威語,英文字幕,覺得這孩子悲催到極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還不如說是北歐片本身的氣質吸引了我。
真要講絕對的優(yōu)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生活就是這樣 別人總說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是有多絕望永遠只有自己知道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從過往中尋找喜悅,可惜這一切都失敗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將主人公的過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動。一個個人物從另一個側面凸顯男主角的身世行為心路。情緒在漸漸推進的劇情里越發(fā)飽滿,只是節(jié)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發(fā)點啞了。
你能看到導演的用意和攝影的用心 cast也不錯的 可惜剪輯也粗糙了點
路人女孩向朋友歷數(shù)自己的愿望:結婚、生小孩、環(huán)游世界、買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維持理想體重、寫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lián)絡、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辦特別的生日派對、活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懼、整天躺著看云、有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全馬、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記得書里的話、畫表達真實感受的畫、墻上掛滿畫和深愛的句子、擁有喜歡的節(jié)目的每一集、專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愿意聽我講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升機、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別的求婚、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都過著有意義的日子、被人愛著…我聽著這些,跟男主一樣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