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目記錄了主人公們知曉世界百味、直面生活疾風暴雨的決定性階段。主創(chuàng)團隊精選四組對立的關鍵詞展開橫向比照,通過“圓”與“缺”、“納”與“拒”、“是”與“非”、“破”與“立”主題下的八幅人生圖景,用多維度多視角觀察普通人在面臨決定性瞬間時的選擇與命運。通過洞察每個獨一無二的“人生第二次”故事,展現(xiàn)中國人面對困境的勇氣和堅韌,激發(fā)觀眾對生活的勇氣,對于人生和未來的多一重思考。
看到四五分鐘就氣不打一出來,父母失去兒子,需要上綜藝節(jié)目相認,事先不告訴人家結果,還要搞成芝麻開門一樣留個懸念,讓母親在遲遲的等待中痛苦、流淚、站不穩(wěn),讓十幾年后的第一次相見暴露在聚光燈下審視,讓人懷疑是真情流露還是表演,仔細好好想想不覺得這個節(jié)目有大病嗎這個節(jié)目的導演有點反社會嗎?!
看這集之前,整體都能用驚艷來形容,雖然第六集稍微有些膈應人,但是總感覺應該是瑕不掩瑜,面對這么一個順下來的命題,看到了崎路人的堅韌與斗志,對塑造人生觀頗有幫助。
直到看到了這一集……
冷漠,進不去,是最直觀的感受,本來還抱有一絲希望,以為會再多個能多少有些共情的例子,結果不知不覺就“推開世界的門”了。
隨之而來的是憤怒,這都是啥?這和我們有啥關系?
首先,從選材來說,這一集不合格。命題不錯,是離婚后,重新開始的日子,如果是講講大家再婚之后的幸福生活,那就精準點題了。不過都選了什么題材呢?三個例子,不約而同的都是二孩家庭,頗有家底。怎么這么像呢?因為都是在一個離婚事務所蹲點蹲到的,有沒有窮人離婚的?片子沒拍。有沒有家暴離婚的?片子一帶而過。那么多題材,唯獨只選了這么仨。
其次,從敘事編排來說,這一集不合格。作為主線的離婚事務所形同虛設。這方面可以去學學上訪那一集,把鏡頭多給你的主線人,讓她帶你看,用她大量的案例來填補篇幅中來不及表現(xiàn)的大多數(shù)。但是,全集下來,主線人的位置是缺失的,她唯一的作用是引出三個例子。之后幾乎全部交給每一對糾葛。
第三,從引導上來說,這一集絕大部分不合格。第二個例子的重頭戲是攜兒逼宮,理由是過生日。結果牽扯出太多沒有交待的細節(jié),需要觀眾腦補,什么中考了?過生日?拿玩具?離婚兩年?這些基本信息都沒有,一個個蹦出來。第三個例子更是莫名其妙,欠債一千萬?爸還在?已經離婚了?房子九百萬?去找個班上?雖然觀眾的確沒有傻到到最后都分不清怎么回事,但是這些就在看的時候把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從觀點上,這一集不及格??醇o錄片要走出的一個誤區(qū)是誤以為這東西就是現(xiàn)實,里面沒有觀點,幾乎每個紀錄片的背后都有一個主旨,而這一切都取決于讓你看什么,不看什么。所以和劇情片相比,只不過紀錄片的素材變成了現(xiàn)實拍攝。承接第三點,由于注意力分散了,觀眾只能化身老娘舅,全神貫注的猜事情原委,看到底誰好誰壞,忘了我們是來看這些人是怎么開始人生第二次的。
第五,一個大忌諱,主人公鏡頭感太強。要說完全沒有鏡頭感不太可能,畢竟不會像徐童那樣在城鄉(xiāng)結合部摸爬滾打,況且即使那樣做,也不能擺脫每個人下意識地表演欲望。但是這個片子下的功利性太強了。第二個例子,感覺整個攝制組都是女方攜兒逼宮的一個籌碼,而且這個場景還被剪進來了,而男方也感受到壓力,也來接受采訪,挽回顏面,真正拍成了新老娘舅。第三個例子,全家大膽露臉。是為了直播造勢嗎?不得而知。
最后,點題上,大大的不及格。相比前六集,之所以能給我或多或少的感動,是因為每個人都各有各的不幸,但是通過努力,幾乎所有人都勇敢的去迎接人生第二次,甚至是人生第三次。而這一集,仿佛全是人生第1.1次,全是第一次這個大版本之后更新的小副本,未來可能還有1.2、1.3、1.35、1.38等等,在這些永無止境的雞毛蒜皮之后,才可能到人生第二次。而相比前六集的磨難,婚姻失敗這道坎,就更加難邁嗎?
雖然不可能讓當事人參與制作,但是整個片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當事人的指導下完成的,你得拍我這個,你不能拍我那個。路人看不見導演的意圖,看不到鮮明的觀點。稀里糊涂的,然后就交作業(yè)了?!胺凑乙捕资亓?,我也跟拍了,就這些素材,你們剪吧?!薄啾惹皫准@里看到的更多是這樣的擺爛?!澳銈円部吹搅?,人家愿意露臉已經了不起了,甚至全程馬賽克的都剪進來了,我盡力了?!?/p>
我只想說,好的紀錄片,意義是啥?不就是展示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去連接散落在時間里的碎片,去理清那些仿佛理不順的,去揭示埋藏的暗流涌動嗎?
這一集,真應該給其他集道個歉。
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總導演秦博。影片就要播出了,百感交集。這兩年中,我?guī)锥冉箲],拍著拍著有的故事就廢了;有的故事拍到了,又幾度懷疑,放得出去嗎?會有人耐心看這么沉重的故事嗎?影片定檔了,我還在擔心,問總制片人張昊,這次沒有意外了吧?沒錯,這個劇集的關鍵詞就是“意外”。劇中人遭遇意外,劇外的我們也不是局外人,也經歷著種種意外?!耙馔狻?,讓緊繃的神經松不下來。
這部劇集的前一季,是2020年年初播出的《人生第一次》。當時觀眾的反饋讓人覺得很美好。在b站、微博、豆瓣上,經常會看到有人說,這是一部普通人的“人生圖鑒”,有小確幸,有小溫暖,有那種人生路途中磕磕碰碰的挑戰(zhàn),但不賣慘,挺治愈的。但到了“第二次”,雖然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圖鑒”,但這次沉重得多。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第一次”像一頁頁的散文小品,“第二次”像一本本大部頭的小說,很重很沉,有點讓人透不過氣。人生的河流從“第一次”開始緩緩流,到了“第二次”,波濤洶涌,卷起了大風浪。
這種變化不是毫無來由的,它在現(xiàn)實里有跡可循。那是2020年1月底,我們在后期剛做完《人生第一次》第五集“上班”,生活就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武漢,封城了。人類和新型冠狀病毒的戰(zhàn)爭正式打響了。
武漢,上海,這兩次疫情我都身處其中。這種意外感,帶給我的沖擊實在強烈??粗募A里的“人生第一次”,從出生到長大,從進城到結婚,從相守到告別,這些平凡卻透亮的日子是那么珍貴。而疫情卻提醒我們,推開世界的門,不僅僅只有這些美好,還有一個個意外。意外就像人生河流中的巨浪,一下子就能讓我們明白命運是多么無常。在意外中,人性釋放出兩種強烈的情感:一種是“怕”。它引發(fā)出傲慢、猜忌、恐懼和分裂;另一種是“愛”。它喚來了信任、憂患、勇氣和團結。怕與愛兩種情緒,就像DNA的兩條鏈條,攪動著人類社會,影響著我們共同的命運。
因此,《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個字,兩兩對應的方式,嘗試講述著中國人情感深處的愛與怕?!皥A”與“缺”,關乎骨肉親情的分離和重逢;“納”與“拒”,討論身體的缺陷和容貌的焦慮;“是”與“非”,聚焦司法領域,記錄出獄后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義的申訴人;“破”與“立”,則對準了時代新女性,她們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線做工,通過自學,改變了命運。這些人,命運中遭遇了這樣或那樣的意外,在命運的大風浪中,努力學著抗爭與和解。學著去戰(zhàn)勝怕,去找到愛。
每一集里,都有戳我心肺的點。比如,一個母親丟了孩子,二十年后母子重逢,警察讓彼此在電話打個招呼,媽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便在電話里向兒子做起自我介紹,母親這樣說,“你好,我是你的媽媽,你過得好嗎?”;再比如,十來歲的小金子被母親拋棄后,跟著一幫孩子練習長跑,他對著攝影機堅定但也不那么確信地說道,“這世界誰不迷茫?”;還有,一對夫妻離婚后,讀小學的小兒子跟著爸爸生活,媽媽為了輔導兒子英語,和爸爸商量好,去男方家里的一個小房間輔導兒子功課,不過在男方下班前要悄聲離開。在這個家里,她甚至沒有一雙拖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故事里的人和故事外的我們一樣,有時絕望,又不得不往前走。走著走著,就走出了荊棘,走出了命運安排給自己的困境。
希望每個看完影片的人,都能從他們的經歷里,感受到生活的信念。這種信念,就像泰戈爾說的那樣:“信念是鳥,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際,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這種信念在此刻,對身處疫情之中,在上海的我,很重要。它讓我堅定地相信,在經歷命運的大風浪后,明天會更好。我們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強大。
各位觀眾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的分集導演黃莎莎,很高興有機會執(zhí)導第二集 ——《缺》,我們幾個主創(chuàng)更習慣稱之為“長跑少年”,簡單幾個字涵蓋了我們一年多的經歷。第一次見到柏老師和“夢想之家”的孩子們,是在2020年10月10日。初印象是孩子們都非常有禮貌,柏老師特別陽光熱情。當天正好趕上愛心人士給他們送了好幾麻袋的速凍餃子,第一次見識到孩子們的飯量之驚人,大東北酸菜餡餃子之美味。跟很多觀眾一樣,我也是帶著滿心疑惑走近“夢想之家”的,例如孩子們?yōu)槭裁磥淼竭@里?柏老師的收入來自哪里?他是怎么堅持做這件事二十多年的?……諸多的問題,都在之后一年的蹲守式拍攝里逐漸得到了解答。
從2020年11月8月開機,到2021年12月28日殺青,我們團隊(有時是5人,有時只有兩個人)不定期跟拍“夢想之家”,最后獲得120天左右的拍攝素材。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見證了孩子們學籍問題的解決、選址建設農場,還見證了柏老師自己孩子的誕生,走進過幾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因為片長的關系,很多素材沒有放入正片。
隨著拍攝的深入,我們和孩子們之間不僅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關系,更是成為彼此牽掛的家人。孩子們每次看到我們,總是會熱情地往我們嘴里塞各種好吃的,給我們深深的擁抱,看到這些開朗的笑容,我很難想象曾經的他們受過這樣那樣的傷。小金子說自己最恨的人是“爸爸的前妻”,他總是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畫畫;尹可心說“人一半是陽光的,一半是寂寞的”,她的母親總是向她灌輸對父親的仇恨;柏有錢是大家的開心果,也是“夢想之家”的大胃王,身上卻還有母親精神病發(fā)作時傷害他留下的傷疤……
最讓我淚目的一次拍攝是柏老師來到南陽接孩子們,孩子們當時并不知道他會來,柏老師悄悄走進教室跟他們一起讀書,然后挨個搭著肩膀,安撫他們。孩子們和柏老師的眼眶漸漸濕潤,他們什么都沒有說,但滿溢的情感讓我忍不住落淚。因為我們攝制組知道這么多天里,孩子們有多想念柏老師,多擔心自己被再次拋棄,柏老師在顧全自己的妻兒和夢想之家之間有多么分身乏術。當時柏老師選擇先把孩子們放在河南一段時間,也是無奈之舉,妻子生產前后要忙的事情太多,他怕自己沒有精力管孩子們的訓練和學習,耽誤他們的進度,就暫時安置在好朋友辦的這所學校里,他也一直牽掛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是否適應,但沒想到孩子們內心這么多擔憂和不安,看完信之后,他說:“再難,我也要把夢想之家撐下去?!?/p>
拍攝過程中,我們還遇見了一些媒體、愛心人士、政府機構人員,他們都在物資和感情上想方設法施以援手。孩子們學籍順利辦好重回校園,也在鐵東區(qū)政府的幫助下,在廉租房長期居住下來。廉租房樓上樓下都沒有住人,孩子們可以安心訓練和生活,不怕擾民。除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家人長期的陪伴和支持也是柏老師堅持的動力。為了方便照顧女孩們,柏老師的姐姐和媽媽也都從老家過來,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爸爸和哥哥也來幫忙,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建設農場等等。除了柏老師當教師的工資,一家人開飯店、經營小賣部、賣農產品,努力維持這個家。從夢想之家走出去的幾個大孩子,也經?;貋韼兔φ疹欉@一家人。柏老師說:“現(xiàn)在我也習慣了這種熱熱鬧鬧的生活,你讓我離開這些孩子,我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我問他們,什么力量支持著你們做這些事,他們說,是跟孩子們之間的情感,孩子的心是最真的。雖然在某種層面上,這群孩子是不幸的,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擁有了人生第二次的家,擁有了這樣一段寶貴的童年回憶,和一群相伴成長的兄弟姐妹。
關于柏老師個人的經歷和夢想之家多年來遇到的種種困難我們并沒有在這部紀錄片里詳細講述,雖然我們也都拍到了,但是我們最終選取的角度是呈現(xiàn)孩子們跟老爸之間的情感鏈接,以及以小金子和可心的故事為代表講述他們怎么在柏老師的引導下化解心結,這點可能跟夢想之家之前的一些新聞報道和紀錄片不同。另外,我們并沒有采用解說詞,是因為想讓觀眾完全沉浸在片子里去感受,自由去體會、去解讀,有笑有哭,仿佛自己就在現(xiàn)場。對我們而言,這些影像已經足夠鮮活和純粹,解說詞可能反而打擾這種現(xiàn)場感。
影片會結束,而故事一直在繼續(xù),我們殺青后的某一天,柏老師給我發(fā)來幾張孩子們跑步后的照片,他們頭發(fā)和眉毛上的汗珠,結成冰霜,彼此微笑著。我希望這集紀錄片讓大家認識這樣一群人,相信“善”的力量。如果觀眾們有機會,可以去到鞍山,走近“夢想之家”,去感受、去對話,了解更多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也許,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如何在缺憾中尋得更圓滿的自己。
因為有《人生第一次》的“前車之鑒”,今天我特意準備好了紙巾才敢點開《人生第二次》,意料之中的破防,卻是意料之外的百感交集。
片頭一出來就感覺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一顆鋼珠滾動向前,撞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隨即無數(shù)的藍色骨牌依次倒下去。骨牌的行進帶出了一幕幕人生圖景,首先是團圓餐館里的合照,繼而是坐著輪椅的自駕游,正在進行手術的手術室,書房里的案牘勞形,書桌前的挑燈夜讀,鐵窗前的獨自悔恨,隔著一道門背向而立、各自懷抱著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還有奔跑著的少年們。藍色的骨牌猶如一條人生的河流,從最初的一滴雪山融水,慢慢匯聚為涓涓細流,一路蜿蜒曲折,爬過高峰,也落回低谷,在人間四季里逐漸壯闊,又在歲月流轉中分化出支流。這些支流奔騰東去,帶著人生的笑與淚,最終百川歸海。人生海海,僅僅是片頭就透出一股蒼茫的意味。
片頭過后第一個畫面,是對于中文字“圓”的解釋,字義為團圓,散而重聚,可組詞為團圓、圓滿。宋代詞人呂木中有詞“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這句詞的下方還有一個對聯(lián),上聯(lián)“子失十八載望眼欲穿心已碎”,下聯(lián)“喜歸庚子年魂牽夢繞終團圓”,橫批“喜從天降”,落款為《人生第二次》衛(wèi)書銀、占緒蓮一家。黑底白字,寥寥數(shù)語,卻道盡一家人丟失的十八年。
記得《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是“出生”,準媽媽們拼盡全力把新的生命帶來這個世界,縱然過程驚險,更多的則是甜蜜和憧憬。今天《人生第二次》的第一集“圓”,離散18年的團圓,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猶如新生,除卻激動和欣喜,還參雜了絲絲難言的酸澀。
從4歲到22歲,衛(wèi)卓再次出現(xiàn)在親生父母眼前,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然而在衛(wèi)書銀和占緒蓮的眼里,這個22歲的小伙子還是當年那個一手就能提溜起來的小娃娃,所以衛(wèi)書銀一見到兒子就毫不猶豫地一把橫抱起來。這個橫抱,他等了18年。而占緒蓮在團圓之后的第一頓家宴上,堅持要喂兒子吃一口飯,這一口飯,她也等了18年。18年,6570個日夜,做飯時她會想起衛(wèi)卓吃飯了沒有,天冷時會想起衛(wèi)卓添衣了沒有,夜深時會想起衛(wèi)卓會不會怕黑……孩子在她不知道的地方長大,她唯一能祈求的除了早日團圓,大概就是衛(wèi)卓能夠吃飽穿暖,平安長大。
我很難想象這18年占緒蓮是如何度過的,她憂心小兒子,還要照顧大兒子。一個丟失了孩子的母親很容易陷入無盡的悲痛和自責之中,但是占緒蓮不能奔潰,因為她是衛(wèi)卓的母親,也是衛(wèi)偉的母親。衛(wèi)卓剛丟的那會兒,她的家庭也陷入過危機,每天在爭吵和眼淚中度過。此后她眼看著婆婆因為尋找衛(wèi)卓而遭遇車禍,知道自己必須重新振作,和丈夫互相扶持,不放棄找尋衛(wèi)卓,也要照顧好身邊的家人。那之后,全家的生活才有慢慢走向正軌。正如大兒子衛(wèi)偉所說,“現(xiàn)在住的這個房子,六層,全是媽媽用炒瓢炒起來的?!边@樣的占緒蓮,身上沒有作為“受害者”的自怨自艾。片中有一個鏡頭給我很深的印象,占緒蓮和衛(wèi)卓去菜場給街坊們發(fā)糖,告知找到孩子的喜訊,之后母子二人手牽手前后擺動著一路走回家。冬日陽光下,22歲的衛(wèi)卓宛如稚子,這18年的歲月猶如從來沒有缺失過,占緒蓮步伐輕松,背影堅挺,周身滿是一個中國母親的堅韌和樂觀。
都說為母則剛,占緒蓮的強大是這18年來對衛(wèi)卓的思念鑄就的。當衛(wèi)卓說,養(yǎng)父擔心別人的議論,占緒蓮一邊低頭切菜,一邊淡然道,“這么在意人家干什么呢?”這其實并非事不關己的淡然,而是一種過來人的淡然。尋子18年,身上貼著“受害者”的標簽,占緒蓮一定聽到過無數(shù)旁人的議論,也一定不止一次被人勸過放棄。畢竟她所面對的,是一個在當時看來沒有盡頭的等待和沒有方向的尋找。然而正如她一直保留著婆婆去世前存錢的那個鐵罐子,那是她的堅守和執(zhí)著,無懼旁觀,無畏流言,她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占緒蓮的強大,也是溫柔的強大。失散18年,一朝團聚,父母自然想孩子能夠時時刻刻留在身邊。占緒蓮問衛(wèi)卓是不是一定要走,能不能多留幾天,看到孩子為難,她哪怕心里再不舍得,也馬上改口要他不用擔心自己。依依惜別時,她也盡力克制,不讓情緒過于外泄。她理解衛(wèi)卓的左右為難,也擁有適時放手的勇氣。這大概就是母親的愛,想要一顆心全掏出來對孩子好,又怕嚇壞了孩子,讓孩子為難,于是小心翼翼,溫柔試探。
更讓我驚訝的,是得知衛(wèi)卓欠債之后占緒蓮的反應。相對于欠債這件事本身,她更為關注的是欠債的原因。從民警那里了解到衛(wèi)卓是因為生意失敗而欠債,她看上去似乎松了一口氣。對于經歷過人生風雨的占緒蓮來說,欠債可以還清,生意可以重來,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人生總有希望。于是我們看到占緒蓮沒有直接找衛(wèi)卓詢問欠債的事,而是不遠千里奔赴深圳,給衛(wèi)卓過了一次真正的生日。對照著手機和丈夫一起拼英文“生日快樂”的占緒蓮,很可愛,也很令人感動。當她拿出給衛(wèi)卓的生日禮物——奶奶留下的存錢罐和里面留存的一千多塊錢時,我對這位母親更加敬佩無比。鐵罐里的錢,是衛(wèi)卓的奶奶一邊找孫子一邊在街邊撿瓶子賣的收入,她希望攢了錢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尋找衛(wèi)卓。老人過世前把這筆錢轉交到占緒蓮手里,猶如交付一個希冀,讓她不要放棄。而今她把這筆錢又交到衛(wèi)卓手上,更像是一種傳承,傳遞著埋藏于一代又一代人骨子里的堅強不屈的精神。
所謂的血濃于水,不僅僅是指單純的血緣關系,更是一家人心靈上的契合。我很高興衛(wèi)卓沒有如他一開始所想的那樣主動開口告訴親生父母他欠債的事,也很高興看到他努力上班,掙錢養(yǎng)活自己和還債。最后片尾有一個鏡頭,深圳的夜色里,衛(wèi)卓在結束白天的工作之后在街邊擺攤貼膜。占緒蓮站在不遠處看著他,這大概就是母親吧,會急于喂兒子一口飯以慰藉18年來的思念,也能遠遠注視兒子忙碌打拼的身影,永遠目光溫柔,永遠鼓勵前行,也永遠站在子女一回頭就能看到的地方。
看完第七集,在B站發(fā)的評論,過去一周了,也沒有放出來,不知道是不是控評。但是這集確實爛,實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7.1發(fā)的評論:
本季最差勁的一集!白費我拒絕加班早早回家和女朋友做好晚飯在屏幕前擺好碗筷點開視頻的期待[嫌棄]
前面六集隨著鏡頭和故事,無論單主人公還是多主人公,無論人物的年齡、性別、地位,我都被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牽動著情緒。
《圓》:重逢的悲喜交加、兩個家庭的無奈和對拐子的切齒之恨。
《缺》:對孩子們的憐,對父親的敬。對青春的一點點羨慕。
《納》:克服重力那一瞬的欣慰與感動。自駕團樂觀精神的鼓舞。
《拒》:對兩方對立觀點的思考。對小姑娘重塑人生的喜悅。還有開場的痛痛痛。
《是》:對檢察官與上訴人身心疲憊的感同身受。(這一期相對平淡,但我覺得至少人物都是飽滿的)
《非》:對男女主遭遇的可惜。對破鏡重圓的祝福。
這些都是有足夠支點支撐的情緒,因為支撐就在大地上,有根基,有生命力。
可這一集沒有。沒有打動我的情緒。里面的人物就像包裝得很精致的白開水。
前面兩個人物,還會讓人對她們的結果與未來有一些期待,在母嬰博主那一段,我只感到了強烈的情緒——煩。
真的看得很煩,沒有主題,缺乏實感,不能理解,無法共情。
我這份工作7.8離職,買了當晚離開深圳的機票,看預告發(fā)現(xiàn)正好7.7是本季的最后一集,而且故事發(fā)生在深圳。更巧的是,我上個月剛去的翻身站的城中村理的頭發(fā)(因為便宜)。
如此的巧,又讓我對故事充滿了期待。希望千萬千萬不要再像今天一樣令人失望。[保佑]
7.7更新:
事實證明,第八集的水準在本季能排前三,盡管沒有激烈的矛盾與沖突,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常,但卻最能讓人產生共鳴——尤其是我這種既沒經歷過親人失散父母拋棄(圓和缺),也沒經歷過肢體殘疾整容手術(納和拒),更沒有上訴抗訴犯法坐牢(是和非)經歷的普通年輕人。
就算沒到為孩子未來操心的年紀,工作肯定是都要找的嘛。
立足大城市改變命運的“立”,過程和結果都沒有轟轟烈烈,卻時刻能感受到人物的心中和眼中蘊含著一股堅韌又平靜的力量。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民族精神”。
用這一集作為深圳不足三個月的“旅行體驗式工作”的收尾,我覺得很贊。
所以還是那句話,第七集真的爛,看了等于浪費時間。相信我。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陰差陽錯,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氣。
看了第二集,全片滲透著人性的溫暖與愛,在悲涼的大地上野蠻生長著一株株人工養(yǎng)殖的野草,強風吹拂下卻被愛包裹著愛與滋養(yǎng),看似悲劇,實則幸運,愛與被愛淋漓盡致。
五星真實,第一集的弟弟敢說出自己心里的小謀算,養(yǎng)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煙和喝茶,還有其他真實的刻意違和及不適感,這個紀錄片可以追了。
通過小人物的不幸,營造出生在華夏的大幸。
拍得真好!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tài)人生話滄桑??赐暌院笥∠蟊容^深的是第一集的三個敘事視角的切換,還有長跑之家的孩子們以及老師,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一集比一集拉胯
最喜歡第二集,有種電影《小鞋子》的感覺。最喜歡的一幕,半個月的分別后,老師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學們后面一起朗讀課文。孩子們聽出了老師的聲音,但沒有人回頭確認,他們欣喜若狂,后又喜極而泣。我:人生第一次還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會經歷,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會經歷了。
強烈推薦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總是就特別靈,命運坎坷的孩子們,小小的腦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語如珠,感情又真摯?!袄习帧闭媸翘锰珳厝崃?,真希望他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希望夢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現(xiàn)在的“老爸”一樣好。
失去兒子后,用炒瓢炒起來六層樓,占媽媽的強大讓人佩服
看到蒙太奇里衛(wèi)卓說出自己的小九九時,我覺得在藝術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實,因為真實,而有了厚度。
如果第一季都是從小到老的中國人,講得也是從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則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變故、離異、犯罪都是極端的開始,但都落于平靜的面對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歡《缺》《是》。
我喜歡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歡自己的命運
跟第一季不太一樣,更厚重,更復雜,更深沉,記錄方式更純粹,后勁自然也更大。拍攝和剪輯幾乎都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風格。原創(chuàng)bgm配器極簡單,但跟情節(jié)配合得天衣無縫,情緒非常頂,殷切期盼出原聲帶的那一天,一定打滿五星。
儀式感和陪伴的辯證關系,真正塑造衛(wèi)卓性格的生活細節(jié)都在養(yǎng)父母那邊,留給原生家庭的只有儀式感,這種割裂,讓“買賣同罪”的討論變得不是聽起來那樣理所當然的簡單
有兩集真的非常好。選題、切入、剪輯技巧都非常優(yōu)秀。結尾那集沒太收住,比起來有點像學生習作了。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錢,幸福之家的每一個孩子,希望你們都有一個幸福的未來,希望有錢寫給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實現(xiàn)。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緊張激動,多了些歲月流逝間面對久別重逢、破繭重生的彷徨篤定、隱忍釋放。路過你的時候,正推開世界的門,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時間多殘忍。
天橋上,媽媽靜靜的看著旁邊擺攤的衛(wèi)卓,一下子就繃不住了。
第一集看完了,三個不同的視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錯!最后說一句:愿天下無拐。第二集看完了,從頭哭到尾,孩子們的努力很簡單沒有太多雜念,柏劍老師真的太偉大了。祝孩子們都能快樂長大,實現(xiàn)夢想,也祝柏老師身體健康,幸福順遂。
媽媽給24歲的兒子喂飯,還是會被這種出人意料卻又理所應當?shù)膱鼍癱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