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一樣的抗戰(zhàn)劇
該劇改編自中國駐奧地利外交官何鳳山及其同事無私幫助猶太人逃亡的真實故事,講述了1938年中國駐維也納領事館以普濟州為首的外交官們,頂住重重壓力,冒著巨大風險,為猶太難民辦理簽證的故事。
1937年,上海淪陷,出身外交世家的普濟州因不滿與姚素珍指腹為婚,在其婚禮上,竟然當場逃婚,輾轉至中國駐奧地利維也納領事館任職,并與其偶像女小提琴家海倫雨中邂逅。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吞并,納粹瘋狂迫害猶太人,猶太人只有拿到外國簽證,才可以逃離奧地利,但各國忌憚納粹,以各種借口拒辦簽證,惟有中國駐維也納領事館,向猶太人敞開簽證大門。普濟州秉承總領事旨意,頂住重重壓力,冒著巨大風險,幫助猶太人發(fā)放簽證。
這部劇的導演是花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對戰(zhàn)爭題材的電視劇很感興趣,2008年火爆一時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就是他指導拍攝的。戰(zhàn)爭題材的《狹路兄弟》、《遠去的飛鷹》 、《上陣父子兵》、《壯士出川》 等也是他導演的。同樣是抗戰(zhàn)劇,這次描繪的是抗戰(zhàn)時期,我國外交官幫助同樣被迫害的猶太的故事。不再是老套的受壓迫的中國人反抗日本的劇情,為我們展現了戰(zhàn)爭的另一面。雖然,中國人也在受壓迫、受欺凌,但是,我們仍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盡己所能,幫助同樣受迫害的猶太人。
我們只知道二戰(zhàn)期間,中國人被日本人屠殺,命運悲慘。這部劇真實地反映了,二戰(zhàn)期間奧地利的猶太人被德國納粹肆意踐踏的悲慘命運。
奧地利人民,用鮮花和掌聲迎接德國人的入侵,卻換回來德國人瘋狂的殺戮。
奧地利的繁榮突然中止于1938年的德奧合并。在合并時,奧地利有181,882名猶太人,其中167,249人住在維也納 – 但是此前已有數千名猶太人移居國外。包括父母中有一人是猶太人,甚至祖父母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他們也受到納粹的起訴,猶太人數目達到201,000到214,000人。
在猶太大屠殺期間,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冒著生命和職業(yè)的危險,設法營救數千名尋求逃離納粹的猶太人,為猶太人迅速辦理了數千份簽證。在他們之中7萬人逃離了奧地利西部。
歷史不會遺忘那些為之奉獻的人們。何總領事為挽救猶太人生命做出的努力也沒有被人遺忘。
2015年11月25日,主題為“歷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奧地利猶太難民紀念銘牌,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揭幕。來自中奧雙方以及其他領館和機構的代表出席了揭幕儀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約2000名遭到納粹迫害的奧地利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他們留下的“小維也納”也成為上海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因此,奧地利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在奧地利共和國納粹受難者國家基金會的支持下,贈予上海及上海市民一塊紀念銘牌,感謝對奧地利公民伸出援手,也象征著中奧兩國人民的友誼。
這部劇從不同角度,帶我們領略了不一樣的抗戰(zhàn),很多像普濟州一樣的簽證官,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中努力著。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簽證官的故事。8年抗戰(zhàn)中,肯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的故事等著我們去挖掘和了解,比如:新聞工作者、銀行家、醫(yī)生等等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挖掘和了解。希望多出一些,這樣的好題材的戰(zhàn)爭片。
無尾熊不吃桉樹葉/文
堅持日更,專注成長
關注我一起成長
2 ) 底料挺好奈何廚師不行
一看簡介,這不說得就是中國版“辛德勒”何鳳山嗎( 二戰(zhàn)期間,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的何鳳山向數千猶太人發(fā)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的殺害。 )
那應該看起來還不錯啊,而且有陳寶國這種老戲骨壓陣,怎么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不過越是懷有希望可能越會讓人失望。
首先劇情拖沓,15集能講完的非拖到30多集,中國電視劇都有這個臭毛病,動不動就50多集往上,30集都算少了。日劇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好,一季也就十集的樣子。比如天海佑希的《Boss》,當時吸引我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劇情緊湊,一集結一個案子,對比《重案六組》,還是更喜歡日劇這種快節(jié)奏,國內劇組應該學習一下。其次,大場面還是露怯,這個真沒辦法,大場面就得舍得砸錢。最后,希望某些演員好好提升一下演技吧。
不過,總算有些進步了,翻譯官拍完,拍外交官了,雖然評價不怎么高,但是起了個頭就好,不能總是手撕鬼子啊,多膩味。
3 ) 制作精良,立意高遠,可惜有些跑偏了......最大亮點反而是德國軍官
《最后一張簽證》是高滿堂大神編劇,中捷兩國合拍的歷史劇。因為有寶國叔的加盟,所以開始立項我個人就很關注,今天終于看完了完整的46集。有驚喜也有失望,有感動也有遺憾。整體而言,我給影片打三星半,但是考慮到合拍片文化融合難度之大,全劇的制作精良,以及現在國產劇的浮躁氛圍,加半顆星,4星。
這部劇的確很有質感,實景拍攝、服道化精致、調色淡雅、配樂也很優(yōu)美,在近來的國產電視劇中,同期只有《于成龍》可與之媲美。遺憾的是劇本硬傷不可忽略。在我看來,如果中國方面以寶國叔的魯懷山、外國方面以納粹軍官漢斯領銜,幾位年輕演員做配角,恐怕效果會更好。
這次寶國叔是來抬轎子的,雖然戲份不多,但很好地hold住了角色,說到家人在戰(zhàn)爭中遇難,能夠給人以代入感,讓人感覺到內心的悲傷,這樣人物就立起來了。相對而言,王雷雖然貴為北京人藝青年才俊,前途自然一片光明,但就目前表演而言,與寶國叔這樣國寶級的視帝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懂得放而不懂得收,因此不夠自然,再加上人設的關系,并沒有讓人感覺到普濟洲如同魯懷山那樣偉大,令人敬佩——這不僅僅是他的問題,其實劇里年輕一代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問題。
其實這部劇真正給我驚喜的是捷克演員Jan Revai飾演的漢斯軍官。據說Jan Revai在捷克也是知名演員,那我就不奇怪他能把一位如此復雜的反面人物演得如此絲絲入扣了。黨衛(wèi)軍官漢斯大概是劇里塑造最豐滿最全面的人物了,變態(tài)、控制欲極強、虛偽、狡詐、冷酷、嗜血......這些暗黑的性格特點卻都被一副紳士而睿智的外表所掩蓋。其實從漢斯的角色刻畫,就能看出高滿堂的編劇功底,《最后一張簽證》很明顯不是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甚至某些方面還相當令人不滿,但人物塑造的層次性和深度方面,卻好過當年太多太多所謂的大熱IP作者。我曾經跟朋友討論過,這個角色很好地打臉了如今網文腦殘劇里流行的“不愛全世界只愛你”的男性主角。作為一位喪失人性,連生命都不尊重的納粹軍官,他的愛不值一分錢——無論是對妻子的,還是對兒子的。甚至可以說,他對于妻子,根本不能稱之為愛,當然他對于家庭是有感情的,對妻子同樣,但那不是他自己所說的“終生不渝”“至死不變”的愛情,這些甜言蜜語與鐘情的形象更像是自我感動的“刻奇”心理,是用以禁錮愛人的極端的控制欲;至于說“為了家庭”而努力,也不過時追求權勢與財富的漂亮借口罷了。我個人認為,愛是要以尊重為前提與基礎的,如果只是把對方“囚禁”在自己身邊,而不管其心中所思所想,不管她是否快樂,那么這至多只能說是喜歡,而不能稱為愛。其實,漢斯最愛的還是自己,包括妻兒在他眼里也不過時實現自己人生輝煌的工具罷了。漢斯大概是全劇最大的亮點,也是支撐我看下去的理由。雖然他的人設也并不好,但是足夠有深度,演員也撐起了這樣一個豐滿的角色,因此即使不討喜,是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也掩蓋不住其在劇中的光芒。這一點來說,中外年輕演員都要好好向老演員學習啊。
對了,我發(fā)現漢斯的配音是野芒,就是98版央視水滸中林沖的扮演者,我國著名的配音演員。難怪配得如此出色。
最后再說一句,最后一集的時間線有些亂了,就是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5年后—3年后那里。我的理解是,5年后應當被放在羅莎登上中國列車之后,羅莎離開大概是在38年底,5年后大概就是43~44年,正好對應廣播中的盟軍登陸;至于3年后就是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3年后,正好是45年,馬上二戰(zhàn)就要取得勝利了??傊@個錯誤應當是片方不嚴謹,直接按照劇本上來了,沒有注意歷史上的時間線。其實我個人認為直接說年份最容易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希望片方看到之后能夠改正。
4 ) 白瞎了好題材,白瞎了寶國叔
首先看到這個名字腦子里突然就想到不久前看到關于何鳳山外交官的事跡,加上陳寶國老戲骨助演遂決定追劇。但看著看著就看不下去了,先撇開大家廣為詬病的配音腔,強行插入的國內劇情以及二流子一樣的德國士兵,我覺得最讓我接受不了的是該片的立意。
劇情取材于二戰(zhàn)時中國駐奧地利外交官何鳳山的事跡,其在那個恐怖的歲月,秉承著人類的良知和最大的善意,為上千名猶太人發(fā)放中國簽證,助其逃脫納粹的魔爪。而本片主角至少在前十集都僅出于對一位小提琴家的愛慕之情,為其想方設法的走后門,托關系辦理簽證。把人性之美代之以兒女私情,不是很清楚編劇想表達什么。我可能比較死板,不太理解為什么這種可以窺視人性的題材一定要落于兒女情長的窠臼。
其次是男主的情商,其表現的人物就目前來說根本沒有半點外交官的覺悟。在宴會上對其他國家外交官硬肛,與德國納粹軍官硬肛,與自己領導硬肛,與自己領導的領導還是硬肛。好像想辦成一件事就是靠瞪著眼睛,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表情大聲呵責。讓我不禁想起同類題材里《辛德勒名單》的主角,其一面與德國人虛與委蛇,一面盡量的將猶太人招進自己的工廠進行保護。其使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賄賂,賠笑,撒謊等等。觀眾一方面能看到他商人逐利狡猾的一面同時又看到其大善的一面。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不是靠講道理就能行得通的。
最后還有反派的壞,這是一種單純的壞,莫名其妙的壞,臉譜化的壞。這樣的人物太平面了,他好像生來就是壞人,觀眾沒有看到其被納粹洗腦,看不到一戰(zhàn)失敗對德國人的影響。這樣的反派太薄弱了,他就像立在那里的一個靶子,觀眾只想看他被主角打倒,被主角耍的團團轉。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偽裝者》里汪曼春死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還會有一絲不忍,在其陰狠的背后我們還看得到其對明樓的愛,還看到明樓屢屢利用她,因此雖然她是反派,可人們看到她死去時卻還有一些可憐她,這個形象是鮮活的??杀緞〉姆磁?,過了這么久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貌似只有其會變魔術這無關緊要的一點了吧。一部劇的成敗,除了有好的主角一定要有成功的反派,一如陰陽調和,兩者缺一不可。
也許接下來主角會有成長,立意會有翻新,反派會更鮮活,在沒看到結尾的情況下我的評論有失偏頗,不過我實在希望我們的影視人能認真對待這些歷史真實的故事,讓每個故事就盡量完美的呈獻給大家,不要白瞎了好題材和好演員。
PS. 寶國叔的演技還是在8分以上的,老戲骨果然品質保證。
5 ) 為了這份反市場的勇氣,我給五分
據說編劇高滿堂老師很多年前就想寫這個題材了,可是直到今年在最終播出。其實看看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就能想象到這種題材存活下來的難度了:大量的外國演員和外語、冷門的題材、創(chuàng)作的尺度等等因素都決定了要投資拍攝這樣一部劇的風險,因為這不是大IP,更沒有小鮮肉…這種具有歷史厚重的嚴肅題材,注定受到比玄幻劇或者懸浮劇更要嚴苛的評價,但是最終最終還是有人去拍了這個劇,還是有人去演了這個劇,當然有很多不足,也有很多遺憾。但是沖著創(chuàng)作者的這份逆市的勇氣,我也給個五分。
6 ) 總體的感受是不錯的
雖然看見大家評分不高,但是羅布白菜,各有所愛,我個人是比較力挺這部電視劇的,其中反應了咱們中華民族在危險和困難的重重壓迫之下,不怕困難,勇于跟邪惡勢力作斗爭,我最喜愛的角色就是:陳寶國飾演的魯懷山,我認為這部片子能夠在奧地利拍攝得這么好,還是得感謝一下劇組編排導演等為此片付出了心血的人們。
把正史講得跟野史一樣。
NO小鮮肉,NO仙俠,NO穿越,靜靜的講了一段“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尊重”的真實故事。拍出了電影的質感,有大片兒范兒。
都不敢用原型人物的真名。
這電視劇讓我有種錯覺。感覺全世界都在講普通話。那個嘉麗初去維也納只會簡單的德語,無法和當地人溝通。沒過幾天,就和當地人用中國話溝通自如了。是當地人都學會了普通話了嗎?
沒見過這么蠢 的外交官 王雷的演技真垃圾
戲太多,太羅嗦
納粹有點壞得太臉譜化了,讓人有點看不下去。寶國叔和王雷的演技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可惜劇本和剪輯一般。雖然是特地去捷克拍攝了,但是感覺好多景還是現搭的,少了點歷史感。
非常失望。即便要表現一個人物有所成長,也必須要符合背景。一位富有學識的世家子弟,一位受國家排遣遠赴歐洲的外交官,絕不該是一身痞氣的“追星小弟”,也不會是隨時和人發(fā)生口角的憤青!他的行為一定克制,性格一定穩(wěn)重,談吐一定優(yōu)雅。主角已經偏離太遠了遠到讓人覺得整個劇要立不住。
男主角一點氣質沒有像個村痞,對著女人大吼大叫,你當中國呢
如果故事是真的,就太特么感人了。如果故事是真的,片尾曲就太特么傷人了。一切把外國人的臺詞都念成中文的都不是好電視?。ㄆ鋵嶊P于語言應該是默認德語,形式上類似于譯制片,劇中出現的德語是劇情需要)
看了幾眼,覺得除了服飾還行之外,其他都很不嚴謹……
陳寶國的細節(jié)處理還是很老道的。但劇情太差了。如果拍個簽證官的日常,做成Boston legal那種,每集有個小故事,在細節(jié)中彰顯中國外交官的素養(yǎng),會好看很多。不過,編劇應該都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唉~中國的編劇都是純寫手,而非作家。
為了“不美化”前朝,我們錯過了很多真實的能感動世界的好人好事的傳播(其實也不算錯過,主要是演藝圈每天都在花式吹捧滿清,顆顆)。看了幾集,廢話太多了,無關劇情也太多,這點事估計20集足矣。豬腳的痞氣是演tg演多了就以為前朝官員也是這個德行嗎?現在的豬腳為什么從來不能從小君子長成大君子?
這類影視劇語言真的是個大問題
對于爛片扎堆的2017年,這部劇完全就是一股清流,老戲骨和青年演員的正劇可以洗洗眼睛。
手撕鬼子撕不出新花樣了開始玩納粹。。能不能不要再拍這種腦殘神劇。。外籍演員演的一個比一個差。。真的太圖便宜了么。。。在奧地利的外交官跟本地人說中文。。。槽點不能更多。。。陪我媽看了多少神劇。。
打鬼子看多了偶爾換換角度看其他也不錯,男主像個痞子一點富家子弟的氣質都沒有
在耶路撒冷有人跟我說起這段。看到這個就看了。預告以為是陳寶國演何鳳山。然而。高滿堂大概想走正偶結合的路,結果兩頭不討好,格局狹隘。男主人設糟糕,輕浮。也可能是為了安慰廣電不美化前朝。但我喜歡陳寶國啊。跟小男主互動還挺萌的。真希望他是我上司,每周請吃飯都成。另外片尾曲不錯。
請讓老外說外語。在國外發(fā)生的故事,講中文真的好尷尬。 沒法看。 片子質感不對。 第一集就棄了
布景一股哈拉濱屯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