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乞求不得的愛
我們都在這冷漠的世間乞求著被愛,踽踽獨行。
母親是必然地會愛著孩子嗎?照惠就從來不曾得到母親豐子的愛,有的,只是呵斥與毒打。
戰(zhàn)后的日本,殘破混亂,百廢待興。豐子只能做著卑賤的舞女,勉強為生。暗夜的胡同里,被兩名男人按著,她痛苦地掙扎哭喊,卻終究逃不過踐踏,默默承受。
文雄出現(xiàn)了,他收留了豐子,給了她從未體會過的溫暖與關懷。愛情,在兩個人的心中悄然萌芽。嘗盡悲涼的豐子,并不想生孩子,因為她怕,怕自己青春不在,怕孩子奪走文雄的愛。
豐子是自私的,可如果一個人從未得到過他人的愛,在世間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有虛偽、屈辱和陰暗,你讓她如何去奉獻,去愛別人。豐子的悲劇,亦是時代的逼迫。
大雨中,文雄牽著照惠的手,濺著泥水,步步向前。豐子大喊著混蛋,知道無力挽留,癱坐地上“你走了,我怎么活!”默默低語。
此生唯一的愛,就這樣狠心地,甩她而去。
文雄死去,終究沒能回到心心念念的臺灣。豐子從孤兒院領回照惠,只是把她當作一個廉價勞動力,稍有不滿,就拳腳相加。豐子似乎是把自己在外所受的屈辱全部發(fā)泄在女兒身上。作為女人,豐子是無力的,只有女兒,是可以欺壓的對象,從不會,也無力反抗。況且,就是照惠,奪走了文雄的愛。
躺在被窩里,看著受折磨的小女孩,許久不曾地,我哭濕了枕頭。
怎么會有這樣的母親?真的打啊,那樣狠毒,仿佛不把女兒打死,就不肯罷休!
這是豐子表達愛的方式嗎?打得多兇,愛得就有多深?她怨恨女兒,怨恨著欺負自己的無情的世界。
時過境遷,照惠也成為母親,真心疼愛著女兒淺草,仿佛是對自己的彌補,絕對不能讓悲劇在女兒身上重演。在尋找父親骨灰的過程中,她來到臺灣,拜訪父親的家人,也在淺草的鼓勵下,找尋可能還在世的母親。
究竟為什么要那樣虐待自己?照惠也想得到一個答案。或許,也還在期待豐子的懺悔,將自己從仇恨中解脫。
我曾想做美容師,那次梳頭,看著鏡中的自己,你平生第一次表揚了我,也是唯一一次。
盡管承受著那般非人的虐待,但照惠仍在心底愛著母親,希望能得到豐子哪怕一點點的愛。正是這唯一的希望,支撐著照惠活下去。曾經(jīng),看著父親留下來的鏡子,幼小的她想過死,卻終究沒有扎下去的勇氣。畢竟,她還是個孩子。
再一次對鏡,豐子芳華不在,已是個老人了。這次,照惠坐了下來,成為顧客,等待著豐子給自己理發(fā)。額頭上的那塊傷疤,豐子已認出了照惠,心照不宣的兩人,看著彼此,不發(fā)一言。
看著遠去的列車,豐子靜靜站著,不追。
走在路上的照惠,知道身后的那個眼神,卻始終不曾回頭。
這對結下孽緣的母女,已經(jīng)原諒對方了嗎?
或許,這些都已不再重要。歷經(jīng)劫難,有生之年的這一相見,就已足夠了吧!
乞愛前行,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殘破的時代,造就太多無力補全的人生。
2 ) 意中多少難言事,盡在低聲喚母時。
晚上散步時看到路邊有個小女孩撒嬌和媽媽鬧別扭,她媽媽哄了兩句無效,突然就惱怒起來,把小女孩按在地上打。路邊還有幾位抱孩子的母親看不下去過去勸阻,她媽媽被激怒,反而打罵的更加厲害,直把勸的人也給打了,奈何孤身一人,終于落了下風。小女孩全然不明白怎么回事,無助地哭喊著媽媽,伸出小拳頭去打那些欺負她媽媽的人。可惜雙方被勸開后,她媽媽反手又給了那小女孩一巴掌,轉身就走,小女孩小跑著去牽媽媽裙子,她媽媽毫不留情地把她打開,緊緊抓住不放,又被一根根的掰開手指,連我這樣的男生都不忍看下去了。
我孤身在外游蕩,算下來也好多年了。當初離家雖然是讀書工作,但心里差不多是當做逃家的,這么多年下來,即便經(jīng)過記憶朦朧的美化,也終于還是找不到什么值得回憶和留戀的事情。反而最近年歲漸長,很多久遠的事情記得越發(fā)清楚,那些關于母親的瑣碎細小的委屈和難言,也時不時按下葫蘆浮起瓢,因為少一個解釋,到底意難平。
不過我耿耿于懷的一掌一腳,在母親可能理所當然;我覺得難以平復的委屈,她也肯定覺得我小題大做。
就像十三四歲時,和她一起看的這部電影,看完之后她的評語是:“日本人真是變態(tài),世上哪有這樣的母親呢?”
她一直覺得她是稱職的母親,沒有在我要零花錢時候拿煙頭燙我,沒有讓我輟學養(yǎng)家,甚至為了我的成長沒和父親離婚。在和父親吵架后,她總是以這樣的自我犧牲展示于我,并且大概也陶醉于這種自我犧牲之中,當她發(fā)現(xiàn)這種犧牲并不能換回我的回報時,應該很后悔,所以隨后不久也就另尋懷抱了。
后來我到了她生我養(yǎng)我的年紀,沒有解釋也全都理解了她當時的心境和選擇。談不上原諒不原諒,我覺得她母不慈,她也覺得子不孝,偏偏都自以為做的很好,沒什么因果對錯,都是所求不得吧。
母子緣薄,真是無可奈何。
3 )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歲數(shù)不大,卻都被感動了。
記得是在電視上看的,看得時候好像剛剛20歲,作為還不大懂事兒的男孩都被感動了,尤其最后為人母的照惠問自己的女兒:“我可以哭么?”的時候完全被感動了。
多年來這部電影的名字都不大記得了,找尋好久,終于找到原文名字非常高興。這里評價一下。
現(xiàn)在已經(jīng)為人父了,對親情的感情總算有些了解,雖然距看這部電影原來越遠,但是作品的演出來的感情在我的腦海中卻日益深刻。我覺得影片的沖突主要在于上一代母女之間愛和仇不斷的交鋒,而這一代母親對女兒的深切之愛和依戀。年輕的女兒對母親還有祖母的慢慢理解~演的真實且感染力很強,總之太感人了。有機會再看一邊。
4 ) 我放過你,也放過我自己
前幾天她一通電話打來,還沒開始說話便嚎哭起來,無非又是和父親的那一檔子破事。我坐在樓道里,靜靜地聽她的哭訴,內心平靜的有些冷漠。最后,我開口說:別哭了,媽。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一直以狠厲和潑辣著稱的女人開始變得脆弱。她失眠,極度缺乏安全感,經(jīng)常打電話問我的近況,一個月來這么一出哭天搶地的戲碼,柔弱的叫我不敢相信。可以相信的是,她在老去。
從我有記憶開始,她沒有幾天是不打我的。我?guī)兔ψ黾覄?,有一點差錯巴掌就直接扇下來,藤條常備,因為她覺得用手打很痛。經(jīng)常叫我跪在扁擔上,不準吃飯,在外面玩回來晚了她不會擔心,直接沖到小伙伴家里,手腕粗的棍子砸下來。
農村打小孩實在太常見了。隔壁家的老人是一對教師,孫女是智障,每天晚上打的動靜幾乎要將墻撞穿。
被打狠了是會嘔吐的,也會找各種狹窄的地方躲起來,不敢還手,因為會被打的更慘。嘴里會說著和照惠一模一樣的臺詞,對不起,對不起 ,別打了,別打了。
對不起誰?孩童有什么錯?
她幾乎不打我的臉,因為那樣太容易被發(fā)現(xiàn)了。不知道為什么,我被打的幾近抽搐時心里也沒有什么怨憤反而還是很依賴她。她偶爾逗我就覺得開心的不得了,給我買了件新衣服哇簡直像得了件寶。
我還是很膩著她,喜歡挨著她睡覺。
但一到被打的時候只是很惶恐地不停在心里祈禱,爸爸你快回來,那你快來接我走。
但是,混合雙打確實是中國特色。
什么時候挨打變少了呢?
我長大的時候。
我開始反抗,她面色一變我就跑。唯有一次沒跑成,被狠狠扇了一耳光。那是她第一次打我臉。叛逆期時刻,我用一種要殺人的目光看著她。
我是真的想殺人的。
絕食,預備離家出走,反抗,好像是每個中二期少年都會干的事。我沒有像照惠那樣一直忍。我長的比她高了,力氣比她大了。終于有一天,她舉起來的手被我輕而易舉地攔住。
我們還是會有沖突 ,只不過不知不覺變成口頭上的。初中時有一次兩個人一個負責打一個負責罵,我在誰也沒看見的時候悄悄爬上樓頂,看著他們從漠然變得焦灼,開始滿村子找。
我心想,要不要直接從這跳下去,就掉在他們面前。她那時剛生完小弟沒多久,身形有些蹣跚。
父親說,去池塘那邊看看。
她聲音顫抖,你別嚇我。
我心里一抖,乖乖下來。
我上大學了,她還是會打我,不輕不重的一巴掌,我靜靜承受,不再像之前那樣歇斯底里地反抗。
她打小弟的時候我會死命阻攔,但我不在家呢?
后來,她漸漸依賴我,我們好像誰也不記得很多年前的事。
后來,我問她,媽,我小時候你為什么老虐待我?
她很驚訝,有嗎,我哪有虐待你。
嗯,沒有。
她打電話說小弟不聽話打了他一頓,我說你不心疼嗎?
她說,心疼,可是沒有辦法,太不聽話了。
我問小弟你討厭媽媽嗎?
他一臉茫然,為什么討厭。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
生活沒有電影那樣虐心,我們都選擇了淡忘。我放過你,也放過我自己。
5 ) 愛和輪回
乞愛者的主題表達的應該是:當你向外界乞求愛的時候,得到的往往是巴掌,而當你付出愛的時候,或許你就回饋到了愛。好了,寫得好教條啊。這部劇讓我想聊聊關于原生家庭這個話題。
現(xiàn)在大家都懂了一點心理學,懂得了意識、潛意思,懂得了很多問題可以歸結為你的童年,你的原生家庭。不過,普通的歸結方式還是簡單粗暴的,比如,某人如此暴躁,原來出生在一個有父母v常年吵架的家庭,比如某人濫交,你看她母親以前也是這樣勾三搭四。由此我們推斷出兩代人的關系是原件和復印件的關系,由此我們非常重視門當戶對,遠離貧下中農,(開玩笑的),遠離有負面情緒的人,(話說誰沒有生氣的時候)。好吧,這種簡單推測讓我們很容易進行評判,方便給人貼上標簽,直至給我們自己貼上標簽,我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我父母也是這樣的。好了咯i啰嗦說到這里,我們的電影當然不是為了表現(xiàn)這些,她想告訴我們傷害你的東西會是你的摯愛,但是你任然可以不care,你本身就可以成為仇恨的終結者。電影里母親簡直是把女兒往死里打,這是親娘啊!我們想知道WHY?這是成為推動我往下看的動力。結尾,再見到衰老的母親,她仍陷在與生活對抗的勁頭里漸趨麻木,她的一生還真像龍卷風啊,不安全感是她的核心動力,讓人好想同情她,她在認識臺灣先生時內心已經(jīng)千瘡百孔,奮力撲向臺灣先生獻出自己的時候,多么像回光返照。她要感嘆命運多舛,我想說你的內心早已不相信。好在女兒后來逃走了,開始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女兒,有一場戲,她坐在女兒自行車后座,酒后微醺,回憶生活點滴,抱著女兒溫柔撒嬌,這夜色也變得柔情起來。是啊,我的心里有一塊溫柔的地方,裝得下自己也裝的別人。
是啊女主人公長大了,而那個殘暴的母親終于老去,此消彼長,7年中你全身的細胞都要全部更新一次,所以,我們也可以更新自己??!只要你的心還是柔然的,不要把心都變硬啊,因為這樣,你就已經(jīng)死啦
6 ) 乞愛者的世界
1.都說電影是一面鏡子,可是在眾多鏡面當中,要找到對應自己的那面鏡子并不容易。當你真的找到了,在那一瞬間,長期的精神防御會突然卸下,整個人像是被拯救了一樣。
2.因為在戲里看到了自己父母及三姐的影子,所以很快就猜到為什么她這樣對女兒,事情必然出現(xiàn)在婚姻關系上。遺留的怨氣是病態(tài)的。
3.乞愛者是誰?是原田美枝子飾演的女兒,看到后面突然想到,乞愛者也同樣是作為施暴者的媽媽。
4.提到原田美枝子,她的演技真是好。在游泳池看著旁邊的中學生為比賽選手大喊加油,自己也想為女兒這樣做卻緊張得不知所措的那一幕細節(jié)表演就是佐證之一。
5.臺灣那段飯桌戲也拍得好,時代的宿命感撲面而來。圍坐一起,老人是只能回首,面對的是愧疚,媽媽面對的是命運的如果,如果他們當時守約把自己帶回臺灣,人生又會如何?年輕女兒則是旁觀者。三代人都被寫進去了,劇本不再局限于家庭表達。又像在影片最后,兩母女找到在理發(fā)店的奶奶的那一幕所表達的那樣:當你只站在那一瞬間,你是看不清楚面前這個人的經(jīng)歷的。 時代匆匆就被略過,沒人能想到眼前的平常人都經(jīng)歷過什么。整部電影的視覺就是這樣真實。女兒眼中的媽媽,媽媽眼中的她的媽媽,弟弟眼中的姐姐,(原田美枝子的)媽媽眼中的丈夫,丈夫眼中的家鄉(xiāng),多年后家鄉(xiāng)人眼中的這位越洋士兵...我們在眾人的眼角里看著世界的變化,提起來已經(jīng)是滄海桑田,萬語千言又只剩沉默。
6.想起來,劇本寫了那么角色,描寫了那么多關系,還能有條不紊真是不容易。像是母親、女兒、女兒的女兒、父親、繼父,弟弟...眾多角色,全都恰到其位。這些群像的成功建立很好地提升了整部電影的沖擊力,他們使電影的整體得以擴充,生活及時代的相貌也由此更加清晰。而且這些群像塑造都點到即止,沒有顛倒和打亂原本的敘事主次。再者,雖然點到即止,卻在有限的空間里把他們的真實心境及所在背景給完整地描述出來了,這點很難。
7.以弟弟為例,明明只有簡單的戲份,整個人物的生命過程卻被呈現(xiàn)得那么充沛。出場時,他是被關押的犯人,編劇沒有講述原因,但是我們往后看他小時候的片段,其實想想日后的犯罪是理所當然的命運。他在這樣破碎且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相較于姐姐, 一直是受眷顧的那個。然而面對這種“幸運”,他自覺理虧,成長過程也無法傾訴。面對姐姐被媽媽的虐待,起初很小的時候沒有意識到什么,后來是沉默,感覺到壓抑和苦痛,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爆發(fā)而自責,一直想離家而無法辦到。在成年后,某一次他終于抱住媽媽,讓姐姐順利逃走了。這樣細究,再往后在外的叛逆,在外的暴力的誘因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這些感情積壓吧。
8.劇本真的很重要。劇情怎么發(fā)展是一回事,怎么去描述和推動這些發(fā)展又是一回事,什么話該由誰說,什么話不該說出口,都表現(xiàn)著那人的心境,都代表著那人的選擇,不能作假。比如在尋到父親骨灰的時候,于寺廟離去時的那句臺詞就只能由女兒來說,雖然結果都是導向媽媽和女兒去找那個惡毒的女人,雖然媽媽也很想帶著骨灰去再一次面對她,但這個決定一定得由她現(xiàn)在的女兒去推動,因為女兒是旁觀的角色,所以才能輕易把這些講出口,正正因為她只是知道卻不能感同身受媽媽過去的經(jīng)歷,所以她才能突然就講出來了,才能推動媽媽承認這一點:其實媽媽你一開始找骨灰的這段旅程,就是為了再一次找到自己的媽媽吧。
7.不足:為何父親要離去,要帶女兒走,不帶妻子,把她拋棄的原因是什么?明明一直是溫柔的好丈夫形象的。中間省略的是什么?婚姻發(fā)生的變化是什么?這種變化如何發(fā)生?過程如何?此時他已經(jīng)知道自己患病了嗎?這些應該加入足夠的描述。起碼再多寫個兩場戲,而不只是開頭的呈現(xiàn)。
8.休戚與共是一個不公平的詞。向來都是快樂比較少,難過比較多。最后要去和解,要去正視而能正視其實是一個理想結果,然而我知道在現(xiàn)實里是很難很難發(fā)生的。能給自己畫上一個句號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可這是電影,我接受這一點。所以在影片結尾,當她和女兒來到臺灣的稻田間,回想起父親的心愿,終于把過去放下的那一刻,我也一并跟著笑了。在那一刻,我也可以不再想到自己的家庭。我和自己說,現(xiàn)在我也真的放下過了,哪怕僅僅只在這么一刻。我感謝電影。
9.來唱首歌吧,既然是快樂的話。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愿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愉快悲哀在身邊轉又轉/風中賞雪/霧里賞花快樂回旋/毋庸計較/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還愿確信美景良辰在腳邊/愿將歡笑聲蓋掩苦痛那一面/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發(fā)現(xiàn)/讓疾風吹呀吹/盡管給我倆考驗/小雨點/放心灑/早就決心向著前
雙線并進,一方面在尋找父親中溯源尋因,一方面在回憶中與母親和解。只是很奇怪,如果母女關系是在影射臺灣與日本的關系,那么由日本拍出來,豈不是太吊詭了?
1.虐待女童的段落過于真實疼痛,觸目驚心。哪怕直到最后,我依舊對母親虐待女兒的緣由無法理解和釋懷;2.女兒乞求母親的愛,而母親是否也在乞求他人的愛?
她就像所有孩子一樣,無論自己受到多大傷害,都不希望誰受到懲罰,只希望自己得到善待,然而就像在這場母女孽緣之中乞愛一樣,兩樣都成奢望。結尾處從母親撩開她的劉海觸到疤痕開始我就一直在哭,母親帶著五味雜陳盯著她的背影,而她始終不曾回頭;心照不宣的兩不相認,真是絕妙的處理。
她媽媽從來沒有被男人真正愛過,直到遇上她爸爸,而這從天上來的愛,她最怕的就是失去。漂亮的女兒無疑對媽媽來說,是來搶奪爸爸的愛的。這就是她那樣虐待女兒的心理根源?!
最喜歡女兒騎車載著女主,女主把頭抵在女兒背上問她:“我是個好媽媽嗎?”還有女主最后從媽媽的理發(fā)店走出來,發(fā)現(xiàn)媽媽從店里出來,停下了腳步,不過只停了幾秒沒回頭就繼續(xù)往前走……這段戲的處理真是挺不錯。到最后沒有相認啊,但大概真正放下了~
即使從小備受虐待也改變不了女兒對母親的愛,親情就是這么不可理喻,聽到女兒最后在理發(fā)店的那段自白忍不住淚目。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飾兩角真是完全看不出來,不僅是演技問題,長相都找不出相似點,好奇最后理發(fā)店那段戲怎么拍的。這片女演員從小孩到大人,一水兒的都是美女,野波麻帆的泳裝真惹人注目。
如此現(xiàn)實向的影片,就如用利刃劃過早已是血淋淋的傷口一樣痛徹心扉。很明顯母女二人之間的“愛”是根本不存在的。兩人早已失去了愛人的能力,“乞愛者”看似是不斷追尋乃至遠赴臺灣的女兒,實則也是早已“死去”的母親。影片通過一對母女的愛恨糾葛實則也是在隱喻臺灣與日本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關系。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飾差異如此巨大的兩角也能如此駕輕就熟,讓人著實佩服。
有些人因為缺愛而變得殘忍,有些人因缺愛而更多地付出
虐待小孩子的地方看得真是咬牙切齒,不能理解這種人要孩子做什么…表演是看點,女性情感的刻畫非常細膩。貴貴一如既往的蘇破天際,簡直是中國人專業(yè)戶啊
電影獲得好評還是原田美枝子的表演占了一半,劇情什么的老套,野波麻帆青春幻彩,可惜獲得一個新人后流入平凡,導演更是一般。
8 臉盲表示電影看到2/3才發(fā)現(xiàn)女主一人飾兩角;表面是親人間的羈絆 深入則為日本與臺灣的歷史羈絆;戰(zhàn)后社會混亂到五六十年代經(jīng)濟好轉 即便如此個人依舊必須靠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小津說過孩子出生就結下了悲劇的親子情結 東方人想要掙脫這份沉重的羈絆恐怕是一輩子的事業(yè)吧
難忘的,類屬于最好梯隊位置的劇作電影。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不止是乞愛,更多的還有二戰(zhàn)后臺灣與日本之間的關系。(拉片 with Tracy)
我用九分真換你一份心
【其實,因為“窮”】日本當年黑市地攤的黃金時代終結,是造成本劇情感糾纏的本因 https://www.douban.com/note/794403553/
最后剪發(fā)一場戲處理的太好了,還好沒有以哭天搶地的方式來釋懷,真正的以痛吻我報之以歌,兩代人都是一輩子都在乞愛,但我確沒有忘記愛的能力,女兒最后那句可愛真的暖酥了?;嘏_尋根的一段更是把場外因素道全,這個小島不也是永遠都在乞愛么
臺灣部分看得比較囧特別是那些完全聽不懂的國語(包括臺語)。就算知道原田美枝子一人飾兩角我也真認不出來,主要亮點是在一眾女角吧,包括幾個童年少年的演員也很不錯,年輕的野波麻帆到是太年輕了沒啥感覺。母親對男人女兒對母親,一輩子都在乞求的愛
殘忍的母親,善良的女兒,上帝給的荒謬組合,隱忍綿長的悲傷故事。幸好有女兒的角色從頭溫暖到尾,要不然很難堅持看完這個電影。小時候得不到母愛,一生都是乞愛者。慘慘寒門風雨夜,彼時有母不如無。就差一句道別,讓她介懷了半生,和“死去”的母親道別,也和乞愛的自己道別。
這部故事片里居然看到了迄今為止最逼真的一人兩角同鏡。不過的確是的,許多時候,想再見只是為了想要道別、放下。(注意片末的農田勞作鏡頭,這部片子和90年代的許多癌癥、故人、鄰國主題片一樣,都是90年代“自我尋找”潮流的一部分
成長與尋父(骨灰)兩條線索平行展開,但最終她還是要“遇見”母親。童年的陰霾畢竟難除,但多年后面對蒼老的母親,還是會道一句“要健康地活著啊”。母親雖惡,但有他的“拋棄”在先。電影有些拖沓,小演員演技不錯。
結尾是敗筆。不知道是不是翻譯有誤,我看到版本是,父親因為生病離開母親。這解釋不通。聽說另一個版本是母親打照惠,父親才拋棄母親。回憶部分真的疼,照惠期待從母親那里得到肯定和溫暖,換來的卻是突如其來的毒打,伸出去的手被煙頭燙傷,她還是選擇信任,以為自己做得足夠好、讓母親滿意,就能得到愛。鏡子前的梳頭,毆打后的肯定,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信任的重建有多難,難過讓一個孩子相信她的母親不可能愛她。請不要說那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