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能開始的,不能結(jié)束
文本上的復(fù)雜性,帶有畸形催生的形象。同時,這部作品帶有斬釘截鐵的感情,作者并沒有對這部作品帶有一絲溫情,對他自己亦然。明顯的受虐傾向,最蔭蔽的棉中針是謊言,而最明顯的表現(xiàn)則是從標題到內(nèi)容每一曾都是欺騙/拒絕 ——
小丑之夜的標題,故事并沒有圍繞著小丑展開,小丑的情節(jié)也并沒有發(fā)生在夜晚,前面部分就講述的小丑的情節(jié)像傳說,但之后人物卻在敘事中稀落而實在地出現(xiàn) …… 但是所有的謊話并沒有讓整個故事有所改變 —— 真正的羞辱,從來都是說對了的。
小丑的夢境無疑是最為精彩的一部分之一。而作為一部分,他也有狡黠的地方,在時間上,它相當于是代替了故事發(fā)生時間里的日出的。從最卡是的拂曉,然后是白日夢境,然后就無庸俗的白天午后,入夜,拂曉。在第二層敘事上,代替了日出的小丑故事,為后來的白天情節(jié)鋪上了他的陽光 —— 它太亮了,它注定可以射穿這部電影,至少在夜晚之前,而夜晚已經(jīng)不需要它了,刺眼的陽光是欺瞞的話,那晚上就已經(jīng)敗露了,滿是羞恥。
有很多鏡子。當弗朗斯第一次向安妮示好時,我們只聽到弗朗斯的畫外音,畫面只有安妮在看著鏡子,并沒有看著自己,而是仿佛沉思的目光,我們可以知道,雖然事實上是弗朗斯的聲音,但這無疑也是安妮內(nèi)心之聲。然后,鏡頭才愿意轉(zhuǎn)到左邊的弗朗斯。又一個欺騙和敗露的情節(jié),當安妮以為她可以掌控的時候,這一切的主動權(quán)都在弗朗斯。
而且我們沒有忘記這是伯格曼的情節(jié)劇,是的,分開部分來討論只會忘記他那俯拾皆是的機智哲思,往細處品味又將是漫長而索然無味的。但討論其中難以察覺的地方也不是一個艱難的任務(wù),例如在艾伯特逼迫安妮說出真相,小丑闖入,和艾伯特似乎開始了另一場表演,兩個人突然說起了角色以為只有他和另一個角色之間才懂的暗號對白,而當一個演員在舞臺上說出觀眾聽得懂的暗號時,演員是失敗的。而在這場戲里,觀眾就是安妮,讓艾伯特裸露的女人。
小丑看到自己的妻子在海灘裸露,艾伯特知道安妮在另一個男人房間裸露,我無法細說他們究竟是什么感受。只是在這部電影里,當一個人會受到性嫉妒的折磨時,他并沒有選擇的能力,同時,也意味著沒有抑制的能力,就是說,當艾伯特開始了,就無法結(jié)束。
能開始的,不能結(jié)束。
2 ) 這樣你就可以在我的子宮里睡覺了
結(jié)尾時馬戲團一個人走在馬車后面對另一個人說
“我做了一個夢,她問我:你想休息嗎?我說:好啊。
這樣你就可以在我的子宮里睡覺了,她說。
于是我鉆了進去,感到安心像一塊搖籃里的石頭,
我越來越小變成一顆種子,然后我就消失了?!?br>
沉郁的馬戲團中的一個形容溫暖夢境被講述出來,
也無法給這場大夢添上光澤,意志,尊嚴,褻瀆,貧窮,虱子,塵沙,假袖口,假衣領(lǐng),汗水,廉價香水,惡臭,乏力以及與馬戲團息息相關(guān)的一切,這股熱氣蒸發(fā)了所有固定的秩序的美好的。
馬戲團主人不愛馬戲團,他愛上的是可能性。
那種可能性是:馬戲團主人通常很富有。
馬戲團永無法與固定搭上平衡的橋梁。
一個團體若失去秩序?qū)⑹菤缑篮玫淖詈笠桓静荨?br>
開幕是以一個小丑抱著赤裸的妻子從簇擁堆滿石塊的海灘向馬戲團帳篷前行,被抱著的妻子伸直雙腿,直直得貼著小丑,遮掩著泄露的尊嚴。身后不進不遠跟隨著嬉笑小丑的人群,被一個群眾藏起了衣服褲子和鞋子,赤裸的雙腳在石塊上一步步行走,妻子的重量加上自身的重量,終于讓小丑力竭摔倒在石塊上,妻子顫抖著嘴唇凌亂的頭發(fā)哭喊著“是你們不顧他的死活!”,人群中有人大喊“是你先這樣做!”
于是士兵對小丑的笑聲變成觀眾對馬戲團的笑聲,那股源源不斷的笑聲貫穿了馬戲團主人對馬戲團的笑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我的事,哈哈哈哈哈哈,馬戲團主人通常很富有,那是在美國,這里是瑞典。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求求你讓我留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會娶你,你背叛了我。
末尾馬戲團主人極欲自殺,打開,顫抖著,放下,對著那管子彈 仿佛訴說著對命運女神:“我來到世上后身子上有了厭倦,灰塵,惡心,汗水,假衣領(lǐng),虱子,貧窮,嘲笑,請求能進你的子宮里,讓我睡個好覺行嗎?”
“想得美。”
其實,這以《小丑之夜》為名卻講述著馬戲團主人的生活的影片,
終了,告訴觀眾,仍然遷徙,仍然居無定所。
3 ) 情感的風暴過去了,剩下什么?
1.人生的嘲弄:電影開篇,日本實驗電影味道,快速、晃動的默語鏡頭。小丑之妻在眾軍士前裸浴,引起嘩然。小丑趕到,下水報出赤裸的妻子,衣物已被人藏起,無法遮蔽妻子的身體,赤腳踉蹌抱著妻子,羞慚急切要擺脫訕笑赤裸無助,摔倒,以馬戲團眾人抬回帳篷收尾。這是一個插曲,故事轉(zhuǎn)入阿爾伯特和他的情人。
2.情人出軌:阿爾伯特無意發(fā)現(xiàn)了情人安妮的背叛,心中憤怒無從發(fā)泄,與小丑喝兩杯酒后找出手槍,出現(xiàn)驚人一幕:在小丑說要殺死熊和自己老婆后,阿爾伯特的槍頂住了小丑腦袋:
“你害怕死亡?”
“是的?!?br>“我那只能自殺了?!?br>“你要殺死自己?”
阿爾伯特驚醒,丟掉了槍,和小丑打開門,到了草地上,音樂、歡笑、打鬧,“啊,我愛生活啊”,阿爾伯特重生般的感嘆。
3.當眾失敗出丑:與弗朗斯單挑,狼狽不堪,成為馬戲團里上演的最后一出戲劇。關(guān)上門準備自殺,顫顫巍巍鼓起勇氣扣動扳機卻沒有子彈,再扳打穿面前的玻璃,此時小丑在窗外問“你死了嗎”“沒有!”出門,走到熊籠,打死了熊。
4.上路:“給馬打上馬掌,準備離開?!?br>
5.妻子的小店:阿爾伯特妻子在小鎮(zhèn)上開個小店,平和安靜,夏天、冬天,沒有什么改變,他跟妻子說想留下來,照看店子帶孩子,妻子拒絕。浪子的念想,如小丑的夢:他變成一顆石子那么小,被放進了老婆的子宮,在里面做美夢。
6.情人的乞盼:他瞪著情人,憤怒已經(jīng)消失,接下來是他的背影朝情人走去,電影結(jié)束。
7.殊途同歸?
讓我們回到電影的開始,小丑的羞慚沒有繼續(xù)刻畫,可能待精神恢復(fù)后也就平息了,釋懷了,沒有阿爾伯特的沖動宣泄,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情感的風暴過去后,剩下的是什么?不也是如小丑般對生活的容忍?
8.一個起點:我認為這是伯格曼電影的一個起點,連接《第七封印》《沉默》《假面》《狼的時刻》等名作。
紀德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人物的精神分為三個層面:智識層面、情感層面、靈魂層面,前兩個層面都是顯性的,但不會觸及心靈。智識的虛偽、情感爆發(fā)后的貧瘠,是伯格曼在他之后的電影持續(xù)探討的主題。
4 ) 藝術(shù)家在社會中的位置
評論家瑪麗亞伯格姆拉森(maria-bergon-larsson)認為藝術(shù)家在社會中的位置已經(jīng)從舞臺中央換到了兩翼,嚴肅藝術(shù)失去了它的社會功效,藝術(shù)家面臨兩種選擇:要么拒絕被分配的邊緣角色,與其它藝術(shù)家聯(lián)手對社會進行政治性的干預(yù);要么接受藝術(shù)生產(chǎn)無用論,繼續(xù)完全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為自身而創(chuàng)作,從政治介入退到“唯我論(splipsism)”。伯格曼正是選擇了后者,他的許多影片都將藝術(shù)家的語言當作了他們的中心議題。決定接受被隔絕個人主義立場的結(jié)果就是個人只能被當做社會力量的犧牲品:他們無法在社會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卻經(jīng)歷著創(chuàng)痛性的社會變遷及一種對自身情感和心理的威脅。許多伯格曼的人物都表現(xiàn)為夾在內(nèi)在情感和充滿威脅的外在社會世界的沖突之間,經(jīng)常被描繪成一種暴力動亂的狀態(tài)。
在早起的《裸夜》中,伯格曼使用馬戲團的隱喻來描畫藝術(shù)家在社會中的冒險位置:藝術(shù)家用生命作為賭注來娛樂他人。影片中的小丑弗羅斯特代表了受苦的藝術(shù)家兼受害者,受到狹隘觀眾的嘲弄,藝術(shù)家與觀眾交流強化了藝術(shù)家悲劇性的隔絕。
5 ) 《小丑之夜》——萬箭穿心,繼續(xù)前行
讓一群市儈的普通人哀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然說的不是普通人就不會痛苦,他們會叫罵、嚎叫、爭吵、動手,他們會無比絕望,但哀傷是另一回事。哀傷是帶有明顯邊界和獨特性的感情,你很難讓一群高八音忙于憤怒和痛苦的人哀傷,然而一旦爆發(fā),它就像打哈欠一樣,帶有不可抗拒的傳染性?!缎〕笾埂肪褪沁@樣一部充斥著哀傷的電影,盡管被骯臟和貧窮系到了一起,疏離和無奈才是每個人身上的華服。
影片講述馬戲團團主艾伯特帶領(lǐng)著他的巡演馬戲團來到了瑞典的一個小鎮(zhèn),由于經(jīng)營不善,馬戲團岌岌可危。艾伯特帶著情人安妮向當?shù)氐膭≡航璺b,卻不料安妮為了獲得盤纏,和劇院的演員發(fā)生了關(guān)系。艾伯特的妻子也拒絕他回到商鋪重新生活,好在最后馬戲團表演所獲頗豐,生活還是要繼續(xù)......
如果把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后面,再加上一句生活還是要繼續(xù),興許就接地氣多了。收到屈辱和折磨的人們,不敢死的,只能繼續(xù)生活。留給過去一個背影,無論它堅挺與否;留給過去無需笑臉,不管旁人的口舌銳利。馬車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聚在這個馬戲團里,何嘗不像是一種人生。挺不住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能再挺一挺,人在面對艱難時的潛力是無窮的。
片中呈現(xiàn)了四對男女的情愛關(guān)系:馬戲團團主艾伯特和妻子、小丑福斯特和他的妻子艾瑪、馬戲團團主艾伯特和情人安妮、安妮和她的情人,然而無論哪種關(guān)系都處于危墻之下:
艾伯特和妻子分居多年,拋妻棄子自顧自經(jīng)營馬戲團,直到經(jīng)營不善才想回到妻子身邊,最后的尊嚴讓他渴望是妻子對他有所需求才留下,然而被從頭到腳拒絕個干凈。這段婚姻其實分的很精彩,艾伯特沒有擺出大男子主義的暴力和高聲強硬的留下、妻子也沒有被婚姻束縛住前進的腳步。大家都是成年人,既然要一拍兩散,何不姿態(tài)利落面容干凈。
小丑妻子的美貌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走形,然而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她還要穿著美艷勾引一群士兵下河裸泳。她渴望的自由和快樂,并不是那樣一群以輕視和褻玩為主的人能給得了了。最終,小丑來河里救她,兩個人的衣服都被人藏了起來,小丑只能抱起裸體的妻子一步步走回去。身體瘦弱的他在憤恨和烈日的雙重刺激下幾乎一病不起,而最后,當夜晚來臨,他們還是要繞頸而臥。在這段婚姻里,一個人的恥辱,就要由兩個人來承擔。只要兩個人還能共同承擔不幸,那么不幸就永遠都是配角。
艾伯特和安妮,是搭檔、也是情人,他們對彼此皆不真誠,只要有機會必然毫不猶豫拋棄對方,然而卻只能在現(xiàn)有的機遇下互相取暖。他們何嘗不是婚姻的一種常態(tài):互相利用,卻沒有愛情。其實老祖宗把婚姻這種常態(tài)作為兩個家族的合體是件聰明的做法,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單靠感情,而不是地位、金錢、權(quán)力、子嗣、力量的聯(lián)系,試圖長久難于上青天。在退無可退的絕境下,還能于江湖上相視一笑共同闖蕩,又何必在乎那一點初衷呢。
安妮和情人,與安妮和艾伯特的感情類似,只不過艾伯特沒有退路,而情人有退路。安妮選擇的情人徒有其表、舌能生花,但在性欲滿足后,他從安妮處一無所獲,兩個人的關(guān)系過于不平等,分裂也是必然。而安妮對艾伯特而言,既是表演籌碼,也是唯一慰藉。
所有的感情最終都被背叛和羞辱覆蓋,這何止是小丑之夜,這是小丑的世界。人們輸了個精光,卻還要奮力的爬起來繼續(xù)生活。喝上口酒,眼淚干涸要比傷口愈合還要快,向前走,生活還要繼續(xù)。影片許多鏡頭是直指著觀眾的,強烈的參與感讓這個故事強行把你我拉了進去??粗鴮γ婺莻€情緒變幻的人,似乎看到的,也是你我。既張揚又被壓抑的性只有被竊笑才能令人覺得安全,這個孤獨的世界,人們都未睡醒。共同經(jīng)歷過被眾人侮辱的痛苦,婚姻關(guān)系繼而更加鞏固,真是悲哀。
6 ) 原始的觀看
《小丑之夜》是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的電影,在看完的之后幾天也看了其它幾部,但這部給我印象最深刻也讓我最想下筆。但無一例外的,不管他的電影題材怎么變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以下幾個詞:屈辱,生命,審判,死亡,永遠未知。還有多次出現(xiàn)過的意象:鏡子,野草莓,動物,酒。
我所認為的指向:
鏡子-----想象,非現(xiàn)實,自我疑問
野草莓---童年,純真、安寧美好
動物---生機勃勃的組成部分
酒-----轉(zhuǎn)折的條件 欲望的釋放
注視屈辱
這部電影的恥辱出現(xiàn)在開頭和結(jié)尾,尤其開頭的恥辱最具戲劇效果。艾瑪剛和士兵們在水中嬉鬧,小丑弗羅斯特脫掉小丑的衣服抱回赤裸的妻子艾瑪,小孩把他的衣服藏起來。一群人就跟在他身后看著他把妻子抱回比較遠的路程,背景音樂此時很重,頻率也快,脫掉衣服的小丑回歸了自己的身份---------丈夫。
崎嶇不平的路讓兩個抱在一起的人摔倒,弗羅斯特臉上的汗珠密布,艾瑪神情扭曲,人們只是這樣看著,旁觀者,丈夫后來體力不支,艾瑪開了口,但影片中并沒有她的話語的聲音,只是表情,也是這樣的處理,讓我對這一幕的艾瑪記憶深刻。人們最后把暈倒的弗羅斯特抬回去,這里又是這樣,觀眾還在為人們的冷漠麻木嘆氣時,又有了現(xiàn)實的一面即最后的“幫忙”。
同樣,在《第七封印》,也是影片中唯一幸福安寧的代表,一家人中的丈夫,也是一個馬戲團演員在餐館遭到鐵匠的羞辱,他被逼到桌子上像個小丑,圍坐在桌子旁的人們笑著并且拍打著桌子讓他出丑,是的,屈辱從來不是一人對一人的,他是集體對個人的無情。
馬戲團的表演不是真實,但是它比真實直白,恰是這種沒遮羞的諷刺讓人們肆意展示丑陋,不同于劇院,一個營造羅曼蒂克的氛圍讓人們覺得自己是紳士淑女,一個把可笑嘲弄當成平常讓人們暫時丟掉自己的羞恥心。
死亡,亙古不變的命題
死亡是命題作文。 《第七封印》中的死神如影隨形是將這一人們?nèi)粘M鼌s的事實大膽的公開,這種直白沒有避諱,就是要讓觀者知道這次講故事的人不遮遮掩掩了,我就把死神放這里又能怎么樣呢?在電影的最后,死神將他們帶走,天堂還是地獄?共舞還是懲罰?死神自己都不知道。
在《小丑之夜》的最后,死亡的是熊,也是鏡子中的艾伯特。讓可以解脫的解脫,讓不能解脫的人殺掉那個想放棄責任的自己。這不是妥協(xié),這是絕對的選擇。
生命的存在本來就是對抗死亡
馬戲團的生活是帶著腐臭味道的,但在這腐臭味道中也有酒的味道,酒中有得意的忘形與失意的悲涼,跟著雜耍的動物發(fā)出的味道,這些氣味混合在一起是人味兒而不是他們?nèi)フ規(guī)兔Φ膭≡旱奶摷倥c空曠的味道,你沒有看見舞臺上的謊言嗎?在伯格曼的《夏夜的微笑》中男主與曾經(jīng)情人的再次相遇和與妻子的對話中同樣撒了謊,也許,劇院這樣的場合注定讓人們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欲望并試圖掩飾它。那些說著浪漫愛情詩意生活的虛偽?可以想象觀眾的掌聲,演員的表演使空氣變味了,散場,走出劇院的門,生活回到真相。
主角艾伯特和小丑弗羅斯特在安妮出軌回來的那個下午痛飲苦酒。艾伯特說自己可以忍受今天街上給自己難堪的警察,可以原諒安妮的出軌,“你輕視我,你輕視所有人,最輕視你自己了”他抓著酒杯大聲地說著:“但是我喜歡人們,我想擁抱他們,我不懼怕他們”“我想成為一個城市的貧民,擁有一個賬戶和一個受尊敬的妻子”。影片到這里,是轉(zhuǎn)折的前奏,真正的矛盾在這里顯露無疑,艾伯特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和自己生活現(xiàn)狀有了沖突,在兩個選擇中做出了決定后又對另外一條道路有些許幻想和期盼。當然,艾伯特也意識到了這是無解的題,但是他的人性底色是善的,他同情自己,也同情所有人包括出軌的安妮,既然如此,困境必須沖破,只有沖破這個困境才能到達另一個困境與不同形式的解脫。
弗羅斯特對艾伯特說:“你應(yīng)該殺那頭熊,他活的很不好。”是啊,人尚有自覺,動物沒有。門被打開,準確的說是被撞開,在此可以理解為沖破困境,人們嬉戲歡笑,馬在吃草,鑄鐵的人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輕煙在一旁升起,艾伯特仿若變了一個人開始唱起歌來:“我愛他們!我愛他們!”他催促人們開始準備今天的表演,到這里他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想過上何種生活就必須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盡管他喝醉了。
來自信仰的審判
結(jié)局永遠未知
同是草臺班子卻不是小津那種物哀,同是小丑但又不是費里尼的荒誕,?ke Gr?nberg的反應(yīng)和表演都是典型的北歐的粗獷和冷漠。不良少女在哪都是不良少女,誘惑者Gunnar Bj?rnstrand的眼神居然如此清澈太過分。
通俗版費費馬戲團,粗獷型小津浮草語,50年代伯格曼劇情片同樣好看;窺日后諸多影子——第一個鏡頭就《第七封印》即視感,安妮走過空曠街道如《野草莓》,既相憎又相守的關(guān)系,對死亡既恐懼又向往的姿態(tài);黑白光影澄澈美麗,與同期《不良少女莫妮卡》《夏夜的微笑》異曲同工,同為哈里特·安德森主演。
這片兒應(yīng)該給費里尼拍啊……早期伯格曼還木有50年代后期開始那么牛逼,鏡頭長是以高度舞臺劇的表演為基礎(chǔ)的。故事倒是讓我想起小津的《浮草》??傊矣X得我不會像愛費里尼那樣愛伯格曼……
雖然小丑的故事有點出挑(默片的形式加上尖銳的笑聲,基督受難的形象),但在劇作結(jié)構(gòu)上卻有完整主題。面對生活的緊張尷尬與羞辱崩塌,猶如華美的黑洞。每個人都在企圖守住自己的尊嚴,羞辱他人。心理劇是拷問,繃緊的弦,是置身無人舞臺的落寞。當暴力對他者劃上休止符,唯有彼此撫慰破洞,繼續(xù)走圈。
小津版的拍于1934年,結(jié)構(gòu)上有所放大,故事顯得更成熟一些;伯格曼這個情節(jié)簡單些,沖突沒那么強,或者處理得稍簡一些,部分情節(jié)的設(shè)置也略顯牽強,但有些空間化的鏡語運用極為有力,與小津風格迥異。兩粒半,友情入一下。
7.5他在笑小丑管不住自己的女人和其他男人鬼混他在笑小丑一臉慫樣累癱在地真的就活的像個小丑他不知道我們也在笑他像個小丑管不住自己的女人和其他男人鬼混我們在笑他一臉慫樣打趴在地真的就活的像個小丑我們應(yīng)該警醒有人也會隨時把我們當成小丑嘲笑可當我在心中準備敲出“別笑小丑”四個字時生活彈出的都是“不幸笑抽”
想要掙脫,卻換來屈辱。我早已經(jīng)厭煩這個馬戲團了,但是他們都無處可去。躲在馬廄里哭過之后,生活還在繼續(xù)。
即便風車車輪亦偶有在雨夜喘息的空閒,馬戲班子的車輪卻勞碌永無終止的一天。
小丑式的回憶片段,音樂代替了語言,開口講不出話的失語;大量使用鏡像,戲劇團對馬戲團的鄙視和相似境遇,群眾總是冷漠而興致勃勃地看著好戲;妻子的安靜生活,對艾伯特來說空空如也;前一秒想殺死自己,后一秒仍熱愛生活,殺不了自己,就殺了黑熊;回到子宮變成種子的夢很八部半,八部半的音樂有幾段也挺像這部和鐘愛小丑的費里尼相比,費式小丑兼具狂歡和悲哀的氣質(zhì),有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非人”一面,伯格曼的小丑身為低等人被侮辱損害,突出的是脫離不開現(xiàn)實的挫敗人生主角艾伯特也有美國夢:“在美國,馬戲團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人群夾道歡迎,人們歡呼尖叫,我們就像英雄一樣”,想到勞拉蒙特斯,坐在籠子里接受那些1 dollar
用了挺多技巧講了一個挺無聊的故事,角色其實是極端臉譜化的,行為也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而極端化表現(xiàn),顯得相對不真實,比如非要在演出現(xiàn)場羞辱主角。不如改成舞臺劇吧。
3.5 在影院觀看的第一部黑白老片,恍如一場荒誕無稽兇險黏濕的噩夢。有很多難以理解的點,我的文藝細胞似乎快死絕了。。
伯格曼的這部《小丑之夜》,有點像小津的《浮草物語》。同樣的流浪藝人,同樣的故地重游,同樣的落魄現(xiàn)狀,同樣的凄涼下場。只不過小津的電影如日本的清酒般淡然,而伯格曼的口味則如北歐的伏特加一樣猛烈。
很棒 看似簡單的推鏡頭和精彩的表演就足夠讓人看得心痛 和很多馬戲團的故事一樣關(guān)于漂泊的失敗者 沒有尊嚴的生活中尋找意義 與戴綠帽者的顫抖 與自己的掙扎 小丑作為自己的鏡子 動物元素極其豐富 殺熊一場有點想哭 馬兒狗猴子都可愛 最贊屬輪盤自殺一場的一個貓的系列剪輯 貓的演技實在佩服 1.2.3極有層次感簡直是愛森斯坦睡醒的獅子的戲仿 得頒小金人/妻子一場很重要 都是對自己生活固執(zhí)的人 不必再去選擇不適合自己的安逸生活 與女主呼應(yīng)/整體是個戲班子布偶戲劇場的框架敘述頭尾又由馬車隊始與終 輪回的命運/另外女主齊劉海好潮!
影片以心理描寫的精準著稱,被認為是伯格曼最凄厲的作品,因為所有人物均未能最終得到“拯救”。影片暗示著人生就是一出馬戲,而婚姻等于走鋼絲,充滿危險、挫折和屈辱。在形式上,本片受到1925年的德國電影《雜耍班》的影響,構(gòu)圖具有巴洛克的細節(jié)和講究,以悲喜劇的格調(diào)敘述老年問題。
但凡個人風格鮮明的電影作者都有屬于自己的銀幕形象。頗具抽離意識的《浪蕩兒》代表了費里尼,而內(nèi)含毀滅基因的《不良少女莫妮卡》則象征了伯格曼。背叛婚姻和傳統(tǒng)家庭關(guān)系一定讓伯格曼品嘗到了自由的美味,但也一定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無論愛情在夏天有多甜最終都敵不過再度降臨的夏天,從時間循環(huán)里滋生出來的孤獨感、挫敗感和恥辱感給了伯格曼致命一擊。未來在他的《小丑之夜》里是如此黑暗和悲觀,因此帳篷中的馬戲與舞臺上的藝術(shù)成為這部夢魘作品里的一組鏡像,而他得不到“上帝”的愛和諒解或許正是因為他的一心多用:一面向著女神表達忠誠一面又在懷疑女神出軌。這是他與費里尼最大的不同,而二者一生的命運似乎也在1953年同時寫好——費里尼因追求安穩(wěn)的婚姻而堅守著他馬戲團式的電影,伯格曼則是因渴望激蕩的愛情而追隨了他電影化的馬戲團。
即便受侮辱、受唾棄、受無視 生活依然繼續(xù)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一圈 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什麼也無法奪取寧靜和自由的生活 妄想脫離改變這一切 徒然 開頭赤腳小丑那段完全戳 安妮再到劇場那段長鏡頭太驚艷 光聚安妮 站在舞臺中間 超級喜歡!
文學(xué)功底之深。費里尼式結(jié)局原來從這來的。不過整體架構(gòu)宏大的同時似乎缺少只屬于影像那種無言的美。主題是個大問題,三言兩語解不開。鏡子那些鏡頭美得不像話。Harriet Anderson的胸。伯格曼黑色的馬車和天空構(gòu)圖,清楚地達到人類存在的一種重要本質(zhì)。問題堆積后暴力解決,如處女泉。
在情節(jié)劇里玩男性閹割,伯格曼你有一手的。其他沒什么,各種鏡像、各種神話、各種精神崩潰,都能窺視到伯格曼中晚期登峰造極之作品的影子。關(guān)鍵是,這部電影貢獻了影史最搶鏡的,極富表演天賦的小貓咪。還有,這場電影的觀眾素質(zhì)與那場《最愛》相比,簡直天堂地獄。嘻嘻,還遇到了阿涅斯兩口子~
粗顆粒的黑白巨幅影像,與突如其來的暈眩不期而遇。能在戲院里得見此片,猶如擁吻著初戀情人,教我情不自禁幸福地流淚。依稀散發(fā)著默片氣息,以及明顯的舞臺劇特質(zhì)。他輸?shù)袅藧矍椋②A得了背叛。片頭的那段回憶,分明是對暴政與欲望的抗議。
:62ec4275972ae2b86548cb49cf511735157f6679&dn=Sawdust.and.Tinsel.1953.1080p.Bluray.DTS.x264-GCJM.mkv,magnet:?xt=urn:btih:56db7067ffe384dead09150565ea3b22c4896eeb&dn=Sawdust%20and%20Tinsel%20(1953)%20Criterion%20(1080p%20BluRay%20x265%20HEVC%2010bit%20AAC%201.0%20Swedish%20Tigole)中字https://m.weibo.cn/3163950294/447587860559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