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Quotes」
「Everyone who loses somebody wants revenge on someone, on God if they can't find anyone else. But in Africa, in Matobo, the Ku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end grief is to save a life. If someone is murdered, a year of mourning ends with a ritual that we call the Drowning Man Trial. There's an all-night party beside a river. At dawn, the killer is put in a boat. He's taken out on the water and he's dropped. He's bound so that he can't swim. The family of the dead then has to make a choice. They can let him drown or they can swim out and save him. The Ku believe that if the family lets the killer drown, they'll have justice but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n mourning. But if they save him, if they admit that life isn't always just... that very act can take away their sorrow.」
「Vengeance is a lazy form of grief.」
「THE GUNFIRE AROUND us makes it hard to hear. But the human voic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ounds. It can be heard over noises that bury everything else. Even when it's not shouting. Even when it's just a whisper. Even the lowest whisper can be heard - -over armies... when it's telling the truth.」
2 ) 自此喜歡上了無框眼鏡
The gunfire around us made it hard to hear, but the human voic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ounds. It can be heard over the noises that bury everything else even when it's not shouting, even if it's just a whisper. Even the lowest whisper can be heard over armies when it's telling the truth.
Everyone who loses somebody wants to revenge on God if they can't find anyone else. But in Africa, the Ku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end the grief is to save a life. If someone is murdered, a year of mourning ends with a ritual that we call the Drowning Man Trial. The Ku believe that if the family lets the killer drown, they'll have justice but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n mourning. But if they save him and admit that life isn't always just. That very way will take away sorrow. Vengeance is a lazy form of grief.
After the rallies, after my parents and sister were killed, then the rifles came out. It was the only way to get anyone to listen just to listen.
I walked away from Africa wth nothing, no brother, no family, no lover, nothing. Just belive that words and compassion are the better way even if it's slower than the gun.
Hove Vambi killed by landmines.
Alexander Mungoshi, Charles Kufomo, Ruth Kufomo, shot to death defending their home.
Robert Chenjari, Benita Matkudzi, burn to death during a protest rally.
Edgar Sakuro, Masumi Bamcha, John Enkumo, Yvon Enkumo, Steve Gawanda, Solo Gawanda, Steven Shamere, Stambuli Watiku, Esther Tikebmu, Simon Broome, shot to death in a soccer stadium.
一切歡喜都不可能長久,只有不堪回首的記憶,才被人屢屢提起,難以忘懷。
謹以此,紀念,即將到來的,日本投降紀念日。
1945年8月15日
2010年8月15日
3 ) 不是每種善意都會得到理解——評《翻譯風波》
歷來,種族、宗教及政治矛盾引發(fā)的暴力問題都是十分敏感的,作為影視作品將其表現(xiàn)出來更是要非常的謹慎,因為有些宿怨是很難分辨的,沒有一個是非標準可以衡量,因此這類作品越是真實就越難免遭受非議。《翻譯風波》在這方面做的比較聰明,以一個在非洲某個存在政治斗爭國家長大的美國人為主角,從她的角度去分析和參與這個事情,這樣既可以回避尖銳且是非難辨的斗爭本質,有可以宣傳美國文化中經(jīng)常宣揚的以德報怨的善意。暫且不管這種善意是否別有用心,僅就事論事來看,我認為用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來處理一些種族問題和政治問題未免有些太理想話。先來介紹一下電影內(nèi)容。
一名在非洲出生的聯(lián)合國口譯員希爾薇亞·布倫(妮可·基德曼飾),有一天在無意間聽到有人用只有包括希薇亞在內(nèi)的少數(shù)人聽得懂的非洲土語,討論一項暗殺陰謀,暗殺對象是即將在聯(lián)合國大會發(fā)表演說的一位非洲國家元首。當她聽到這項驚人秘密之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為兇手的追殺對象,于是她就向相關單位報案,密勤局(U.S. Secret Service)則指派托賓·凱勒探員(西恩·潘飾)負責保護希爾薇亞·布倫的安全。但是他在調查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他所保護的證人希薇亞擁有神秘復雜的背景,而他也開始懷疑她并沒有完全說出實情,而且她很可能也涉及這項暗殺陰謀。因此他對她產(chǎn)生的不信任感愈來愈強烈。希薇亞到底是受害人還是嫌犯?或者她另有所謀?而托賓在處理私人生活上的問題之余,是否能夠保護她的安全?雖然他們必須互相合作,但是這兩個人的個性與背景卻完全相反。希薇亞是一位聯(lián)合國口譯員,她相信語言和理念的力量;托賓則是務實的密勤局探員,他完全根據(jù)一個人的行為來評斷對方,不管他們說得多么天花亂墜,他都相信他能以敏銳的直覺揭穿對方的謊言。當這場詭譎多變的政治暗殺行動日益逼近,而希薇亞的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脅,他們在互相猜疑同時又互相吸引之余,必須攜手合作查出真相,及時阻止一場可怕的國際政治危機發(fā)生。
影片中妮可扮演的聯(lián)合國口譯員希爾薇亞·布倫,其實是一種理想化的代表,一種善意解決暴力問題的模式,尤其是當希爾薇亞用槍對著那位殺害自己家人的非洲國家元首時,她沒有開槍而是說出了一段以德報怨的話,最終使這個殺人魔王幡然自悔接受了應有的審判,這樣的方式當然是我們大家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愿意普天之下仇視的人都能采用的,可這也未免有些過于理想化了。
首先,以德報怨是一種建立在道德層面上精神境界,我們很難奢求所有人特別人是遭受暴力傷害的人都能理解和認可。以德報怨的庫族精神引出了影片的核心問題。面對仇恨,希爾薇婭用遺忘來掩蓋傷口,不提死者的名字,以加速遺忘,希冀通過寬恕走出悲傷??梢钥闯鱿栟眿I這個人物是符合典型西方審美觀念的造型,受過良好的教育、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強,她對仇恨的態(tài)度絕大多數(shù)來自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本思想。所以,這樣的人有以德報怨的心態(tài)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一個生在巴勒斯坦或非洲某動亂國家的人,沒有接受過教育,終日面對仇殺、暴力,他會產(chǎn)生這種高尚的思想嗎?那樣的條件下有高尚思想產(chǎn)生的土壤嗎?
其次,以德報怨的結果也并不都是美好的,與虎謀皮的結果很可能是成為東郭先生。在電影最為緊張激烈的高潮戲結束之后,旁白交待了本片中陰謀制造者最終的下場。"某年某月某日,他在國際法庭上由于反人道罪終于受到了應有的制裁",我甚至覺得是否應該把本片歸到干癟的主旋律一類:看吧,殘殺人民者最終逃不過制裁。是的這樣的結果我們非常希望,但是不是都能夠做到呢?還有,是不是這些人被處置了之后那些國家的人民就能夠幸福的生活呢?顯然,現(xiàn)實不是我們幻想的,雖然對對薩達姆的宣判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但基本已成定局,然而在伊拉克的各種戰(zhàn)爭、暴力、仇殺依然陰云密布,這樣的現(xiàn)實難道不夠引起我們的思考嗎?
再次,把以德報怨過分夸大,更顯示出影片明顯的政治表現(xiàn)上的貧乏和"白人視角"的局限,這也正是影片最大的缺陷。盡管選擇了聯(lián)合國這樣的世界"政治中心"作為拍攝地。從一個在非洲國家長大的白人女性失去親人的遭遇,來鞭笞反人性的屠殺和陰謀,并且反映以和平制止暴力的主題,一切聽起來如此象給美國中學生進行的國際關系教育課。這樣簡單的處理是不是淡化了黑人們真正受苦的情況、混亂的現(xiàn)實背后所隱藏的丑陋的歷史和人性。這種“白人視角”能引起身處在非洲這個被遺忘的角落或動亂中國家人民的共鳴嗎?還是僅僅能夠得到同樣具有“白人視角”的觀眾的認可就功德圓滿了?如果是這樣,那這種對待種族、宗教和政治暴力的以德報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也許作為一部商業(yè)驚悚類型片,挑剔主題沒有太大的必要,但轟轟烈烈的奧斯卡金像陣容不能不讓我對于主題的偏差發(fā)表一點微詞,而且標明政治題材的影片由于政治上的難以深入也造成了情節(jié)可信度上的偏差。
的確,暴力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愿看到的,和平是我們共同希望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這樣想,每天電視、報紙上報道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還是那句話,有些矛盾積怨已久,已經(jīng)不能判斷其中的是非,比如中東問題、非洲一些國家的仇殺。我們應該呼喚和期望和平,應該善良的對待有分歧的同類,但在這個過程中單單靠善意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秩序,或者說是不僅要有以德報怨這種道德上的要求,更要有西恩·潘飾演的托賓那種以暴制暴,用槍來維護和平的手段。畢竟,僅憑美好的理想而無有力的保障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毫無防備的與狼共舞是很危險的,最大的可能是被狼吃掉。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4 ) 要走出悲痛,只能以德報怨。
并未抱著很大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卻還是被Nicole Kidman打動了。女人不再年輕之后,若還能被敬贊地惦記起,恐怕是在乎于內(nèi)在氣質吧。
女主角說,生活在非洲古老部落里的庫族人,他們相信:
要走出悲痛,只能以德報怨。
她敘說殘酷過往的模樣,有著不堪回憶和極力自我勸慰的平靜。
呵呵,叫人無法容忍的畢竟不是從一而終的掠奪,而是曾經(jīng)給予之后再盡數(shù)收回。
記得高中英語老師曾告訴我們,他說,有時候,上帝其實就是這樣,你愈是擁有,他愈要給予;你愈是沒有,他愈要剝奪。
嗯。生活并不總是公平的。
若要從悲痛中解脫,仁慈之心是不能少。
就像女主角說的,“復仇并不能減輕悲痛”對不對。
關于電影的另一個小小領悟。
是有些事別人不想說,我們往往就自作聰明地以為別人撒謊。
這個世界到底有幾分真實呢。
心覺察的,是不是都不會錯。
5 ) 觀后感
《The Interpeter》
這部電影是分兩次看完的,前二分之一節(jié)奏較慢,看得我昏昏欲睡。第二次再看時,節(jié)奏便快了起來,連帶著背景音樂一起也變得非常緊張。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老師想要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呢?
妮可基德曼所飾演的女主擁有雙重國籍,她在matobo原本待得好好的,因為對蘇瓦尼博士的政治舉措感到失望,并且想為和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來到了聯(lián)合國。在這里,她相信語言的力量,她相信合適的溝通會讓雙方的利益最大方,矛盾最小化。但是這一切似乎并不如愿,偶然她聽到了要刺殺蘇瓦尼博士的消息。這一點,老實說我是存疑的。為什么她就偏偏能夠聽到呢?對方知道她會回來接包臨時設計的嗎?電影中這一點沒有交代得很好,我不是很滿意。
后來希爾薇婭和凱勒的互相試探看得倒是有點意思,大概是因為算一段感情戲吧。只是我也不認為凱勒和希爾薇婭能夠這么快在一起,畢竟妻子死在23天的車禍當中,一個月都沒有的時間。另外,談到感情的話,私以為凱勒的另一位同事伍茲應該是未婚,并且對凱勒有一定好感。這在后面凱勒跑去狙擊手及蘇瓦尼博士秘書所在地時她的慌亂無比,可以窺見一斑。不排除同事之間的感情,但這也說不定。
不過,有一說一,希爾薇婭的確是聰明的。她知道打開浴室假裝在洗澡,通過窗戶逃走。她也許沒想到尚干巴會來槍殺她,但她因此逃過了一劫。此外,也能看得出她是富有同理心的,對于弟弟西蒙記錄在本子上的每個人的死去,她都深深為此緬懷并感到抱歉。否則她也不會執(zhí)意一人待在那間房間一整個晚上,為這些人去討一個公道了。
同時,她也是熱愛和平的,飽受教育的。我們可以從她持槍面對蘇瓦尼博士的表現(xiàn)中看出來,她其實并不想殺死蘇瓦尼,她只是無法理解為何變成了這樣。蘇瓦尼將matobo從戰(zhàn)亂中解救出來,他也曾在貧民窟中與大家一同生活,為什么這樣一個帶來和平帶來希望的人最后卻變成了施暴者。這一點,聯(lián)想實際的話,其實是很現(xiàn)實的。許多人手握權力,卻忘了初心。何其殘忍。
在這個電影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西蒙,那個只露過一面的西蒙。因為他喜歡做記錄,我也喜歡。記錄,是一件值得的事情。世界瞬息萬變,下一刻來到不記得這一秒,我們需要記錄,銘記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訓。只是,吸取教訓或者給世人以警醒并不是記錄者的目的,而是觀看這些記錄的人應該做的事情了。
這部電影涉及的問題有很多,種族歧視,中非戰(zhàn)亂,以及暴力執(zhí)政等等。它們不僅是電影的一部分,也是現(xiàn)實的一部分。我想,觀看這部電影也許并不為了激發(fā)我們學翻譯的心思,或者珍惜和平的愿望等等,只是為了讓我們多多看下這個世界??聪逻@個世界,它有非常多的問題,有些解決了,有些沒有,但總有人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論這份努力有沒有效果,它都是值得被稱贊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悔過之心。
一個摘抄:
“卡培拉”——站在河岸的兩邊。
“我們不能說出死者,每個失去親人的人都想報復,如果他們找不到其他出路,但在非洲。在馬托博,庫族人相信,唯有放生才能終止悲痛。如果有人遭到謀害,我們會追悼一年,然后在“溺斃審判”后結束。那是在河邊舉行的徹夜派對,到了黎明,將兇手放在船上,他將被帶到河上丟棄,他會遭到捆綁因此無法游泳。死者的家屬那時可以選擇,讓他淹死,或饒他一命。庫族人相信,如果家屬讓兇手溺斃,他們可以得到正義,但余生皆要在哀悼中度過,如果他們放了他,如果他們承認人生不盡然公平,這個舉動就能帶走他們的悲傷。報復是一種長期的悲痛形式?!?/p>
私以為不可取。
6 ) 硝煙散盡又何處歸途
我想,若nicole不是金發(fā)碧眼,可否這樣輕易地賺得全世界的認同。
我不擅長看嚴肅題材的片子,只是這個片子的情節(jié)實在緊湊,一直帶了某種宿命的緊迫感,惹人追著看下去。屠戮,暗殺,爆炸,密謀,種族,信仰。
最具張力的瞬間便是nicole拿了手槍指著由拯救者者走向劊子手的博士,讓他自己念出自己曾經(jīng)寫下的話,關于和平和人性與戰(zhàn)爭的對峙。是的,最殘忍不是掠奪,而是給予之后再拿回。對于那片深愛著的土地,愛之深,因此也責之痛。世界在大,依舊也魂牽在那里。
總有一天,是要回家的,即使親人已逝,那也依舊是他們魂魄安歇的地方。如中國人說,落葉歸根。
就故事情節(jié)來說,由于我太困了,看到FBI男主和女主對話部分,鼾聲就響起來。就認知層面,對惡人的寬容就是對善良的殘忍。你們喜歡以德報怨,你們就慢慢地報吧。讓惡人做起惡來,更加肆無忌憚,反正你們會寬恕,不用承擔后果責任。我傾向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快意恩仇。
不要打著翻譯的旗號說事兒……西恩潘難得看起來還蠻正?!?/p>
NK每次出場都驚為天人。真TMD討厭SeanPenn。情節(jié)太low太倉促。
【武大】名配丁建華繼《冷山》之后再度為妮可·基德曼配音。特別關注:妮可在自己公寓看見窗外一個人戴著非洲面具,受到很大驚嚇,于是發(fā)出兩聲“啊”的叫聲。前一聲是丁建華配的,后一聲是妮可的原聲……
花了我三十幾塊錢區(qū)電影院看了這么個爛片
總是感覺劇情在中間的時候已經(jīng)給我們答案了,影片末尾就是給我們答復而已。。。Nicole Kidman依然是那么pp,雖說化妝的功勞也挺大^_^,不過她還是我最喜歡的美國actress全片的劇情有點復雜,也就是因為此而情節(jié)編排緊湊,懸念迭生
又名: 翻譯員導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主演: 尼科爾·基德曼 Nicole Kidman / 西恩·潘 Sean Penn 上映年度: 2005語言: 英語 / 非洲土著語官方網(wǎng)站: http://www.theinterpretermovie.com/imdb鏈接: tt0373926制片國家/地區(qū): 美國
這是第一部在聯(lián)合國總部內(nèi)取景的影片,這也是本片唯一的賣點,再也沒有別的了。
陰謀太多來不及辨真?zhèn)巍?西恩潘,連你額頭上的皺紋都那么帥。
2009.2.28.20:37...Sydney Pollack作品.Nicole Kidman.Sean Penn.沒有想象中的好.但Nicole每一個鏡頭都讓我醉...紐約拍的.加上Bonus Features整個一UN宣傳片...
本作是第一部獲準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實地取景的電影,因此像基德曼同傳口譯,高潮段落的「刺殺」戲都拍得非常真實??傮w觀感挺混搭的,題材上這種小人物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故事是非常經(jīng)典的冷戰(zhàn)背景政治驚悚片題材,但整個故事的拍攝手法又很接近成熟好萊塢商業(yè)片。本作中波拉克對故事節(jié)奏把握尚可,起承轉合很緊湊沒什么廢戲,政客安排假意刺殺自己來獲取人氣與同情心的結局也算合理(屬于是非洲陳水扁)?;侣赖搅钊似料?,這個與現(xiàn)代都市格格不入的冰山美人自帶故事感,眉眼間仿佛刻著無數(shù)往日傷痛。她獨特的氣質承載這個矛盾而糾結的角色是貼合的,幾乎可以讓人忘掉她演一個出身非洲的土著語翻譯員所帶來的違和感。相比起來,背負著喪妻之痛的西恩潘則更依靠表演來完成人物,他和基德曼因為都失去愛人而惺惺相惜的點抓得有點牽強。
“你說不能說出死者的名字,為什么?會怎樣?”“這樣才能繼續(xù)活下去,不再念念不忘。你也可以想念他們,但你必須放手讓他們走,日子才能過下去?!蹦菘珊诎着涞囊簧硪路?,加上她那一頭金發(fā),真呀么真好看~~
完全是沖著Nicole去的,但是還是非常失望但我喜歡電影中的色彩,尤其是Nicole Kidman的金發(fā),還有襯衣
愛上里面妮可的清瘦模樣,以及西恩潘的動容深情...
Time changes, people change, then the world changes, what we have to do is to forget and forgive, then, carry on... 以德報怨的理想化政治片。我想知道庫族人的習俗……
@經(jīng)典回顧。當年進電影院看的,那是自己在院線睡的最丟臉的一次,是結束時被邊上要離開的人叫醒的,也許是那個冬天太冷了。今天中午吃飯時電視又看到,就一個感覺:老媽的魚咸了
肖恩.潘和妮可.基德曼的組合,還能說什么?就像御姐和休.杰克曼在《澳洲亂世情》里面的演出一樣老道。老戲骨就是不一樣。劇情還是算不斷起伏,但是情節(jié)硬傷還是頗多。不多看在在UN總部拍的份上,真實還原程度上講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就三星+一星=四星。以上。
節(jié)奏太慢 沒看出懸疑味也沒什么政治味 sean penn很帥 恩
度過漫漫長夜的最佳選擇,感覺跟不朽的園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公車上的那段還不錯,妮可依舊是那么漂亮,配音很老道,會場那些人排練痕跡很重!
(三星半)妮可和西恩潘完全不來電,但是劇本的和導演還是有一點力度的,最后那些一次念出的名字,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