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十加十

劇情片臺灣2011

主演:舒淇  梅芳  張韶涵  戴立忍  桂綸鎂  高捷  柯有倫  林辰唏  

導演:王小棣  王童  朱延平  何蔚庭  吳念真  沈可尚  侯孝賢  侯季然  張艾嘉  張作驥  陳玉勛  陳國富  陳駿霖  楊雅喆  鄭文  

 劇照

十加十 劇照 NO.1十加十 劇照 NO.2十加十 劇照 NO.3十加十 劇照 NO.4十加十 劇照 NO.5十加十 劇照 NO.6十加十 劇照 NO.13十加十 劇照 NO.14十加十 劇照 NO.15十加十 劇照 NO.16十加十 劇照 NO.17十加十 劇照 NO.18十加十 劇照 NO.19十加十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6:53

詳細劇情

       由金馬影展發(fā)起之《10+10》電影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計劃,號召臺灣電影人大團結(jié),共匯聚二十位臺灣電影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以「臺灣特有」為中心題旨,但不限形式與劇本內(nèi)容,完全授權(quán)給每一位導演自由發(fā)幣揮、想象與創(chuàng)作?!?0+10》意謂這二十位導演將拍攝出片長一百分鐘的電影, 影展也期待這聚合一氣的影響力,激發(fā)出遠超過影片本身的龐大能量!
  這二十部“臺灣特有”的短片,類型有溫馨、有純愛、有驚悚、有紀錄、有荒謬、有黑色喜劇、有社會寫實亦有魔幻想象,有舊日重現(xiàn)亦有當代現(xiàn)況,議題包涵了城鄉(xiāng)差距、時代變遷、自我嘲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媒體力量、歷史回顧等等,全面觀照了臺灣社會過去這百年來的變遷,也從中掏洗出歷史洪流里不可或忘的記憶與情感。金馬影展期待《10+10》不僅只是一部電影,在值此百年之際,匯聚這些優(yōu)秀導演們的創(chuàng)作能量,透過影展向國際發(fā)聲,讓臺灣的文化與創(chuàng)意軟實力更被全世界看見。

 長篇影評

 1 ) 《狗十三》中父親的三次流淚如何解讀?

太有感觸了,自己跟前妻也有十年感情,昨天開車路過曾經(jīng)租住的小區(qū),那時雖然窮,但過的很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仿佛看到兩人一邊買水果一邊討論未來的規(guī)劃,心里想著這些眼淚就掉下來,回不去了。晚上回家就看了這部電影,眼淚真的再也控制不住,一個人固然要向前看,但轉(zhuǎn)過身來,還有一個曾經(jīng)的自己在那里。

 2 ) 電影告訴我們舔狗必死?

自身感覺,不喜勿噴(之前看不到這句話的你們是瞎逼嗎,逼著我噴你們?一幫心理變態(tài)??)。

首先真的不明白這部電影究竟在講什么,從微博看到這是一個關于中國式家長教育下的黑暗,說實話我根本看不到黑暗,就從周圍的很多人經(jīng)歷來看,這個家庭真的挺不錯的了,李玩在丟狗方面才是真的不懂事,雖然家長處理方式也很有問題,但完全感受不到委屈感的共鳴,微博評論都比電影感觸深。

爺爺這個角色反差極大,腿剛壞的時候是一個特別寵孫女的形象,之后直接180度大變臉;然后奶奶那波找狗/找人操作我也沒脾氣,不知道是不是想刻意刻畫一個只會火上澆油的老人形象,自己兒子打?qū)O女的時候攔得很無力,真要是愿意幾年不出門特意為了孫女出門,我不信會拉不住兒子;完全不明白李玩洗澡那個裸后背鏡頭有什么意義;一個家教這樣程度的家庭我也不相信會在酒桌上勸自己初中女兒喝酒,酒桌也沒有一個人真的去攔;而且有一個國產(chǎn)爛片的特性,各種路人甲的腦子都有問題,說白了就是刻畫“社會的冷漠”刻畫得很假;我真的不信最后升學宴有人點狗肉還沒人攔著,故事雖然想表達父母有時為了自己面子會委屈兒女,但真的太假了啊;也不明白李玩為什么最后看到之前的狗不認領就是成長了,本身家里丟狗也不是故意的啊…男孩子的初中社會形象也太假了,演員問題,而且真的是莫名其妙喜歡上李玩,姐妹也沒有因此吵過架…

初中生形象真的也全靠姐妹倆演技和服裝設計撐著了,其它部分毫無共鳴。

電影院里看得我不斷撓頭,槽點就記住這些了,雖然知道這個影評發(fā)出來必被噴,但是正好看看網(wǎng)絡暴力現(xiàn)象有多嚴重。

嗯現(xiàn)在看出來了,來了一幫生活中沒健康發(fā)泄的瘋狗,估計家庭暴力就是這些傻逼人會干出來。

 3 ) 一條專訪《狗十三》主創(chuàng):我們終于活成了聽話的狗

電影《狗十三》,被譽為十年來國產(chǎn)電影里最好的青春片,先后斬獲柏林電影節(jié)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塵封5年后,今年12月終于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電影講述了一個13歲女孩的成長故事,她得狗、丟狗、找狗并且又獲得了一條狗,整個過程她都處于無力的被動地位,大人們掌控、規(guī)劃了她的生活,想要順利長大,唯有安靜服從。觀影后許多人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人們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真實的影子。一條請來了導演曹保平和編劇焦華靜,聽他們講《狗十三》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自述 焦華靜 編輯 石鳴 徐聰

電影《狗十三》,2013年拍攝完畢,之后音訊全無。直到今年12月7日,121分鐘無刪減版終于在影院與觀眾見面。

5年來,影片關注度一直不減,上映前豆瓣已有6000多條評論,評分8.4分。片名為《狗十三》,講述的是一條狗和一個13歲女孩的故事。

女主角李玩(張雪迎飾)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孩。父母離婚,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果靖霖飾)和后媽又生了一個兒子,不知道怎么告訴女兒這個消息,決定先隱瞞。為了安撫李玩的情緒,爸爸給李玩買了一條狗。

李玩一開始并不愿意接受這條狗。可是當她發(fā)現(xiàn)小狗和她一樣可憐、“沒人要”的時候,她接受了小狗,并且和小狗建立起了感情。

就在這時,小狗不小心被爺爺給弄丟了。大人覺得是平常事,哄哄就過去了,李玩卻傷心欲絕。家人覺得不能理解,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就又買了一條狗,并且集體哄騙李玩說,這條新狗就是她丟了的那條。

李玩拒不接受,與家人的沖突越來越激烈,最后招致爸爸的一頓暴打。暴力之后,李玩終于屈從于成人世界的秩序,開始扭曲自己的個性,學著去接受成人社會的謊言和規(guī)則,變成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英文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片中李玩給小狗取的名字,因為她愛好天文和物理學。這個片名可以說更直接地揭示了李玩和她的小狗的命運相似性。

影片沒有以往青春題材電影中慣用的墮胎、叛逆、離家出走的狗血劇情,講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片段。卻極其真實地拍出了一個13歲小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的掙扎,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自由的靈魂如何被強迫、被規(guī)訓的慘痛過程。

片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女兒的那一場戲。這場戲血淋淋地展示了家庭暴力,在拍攝中曾經(jīng)差點被拿掉。

許多人在看過電影后,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豆肥繁环Q為國產(chǎn)電影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有人說,這是中國版《成長教育》,是中國人自己的“青春殘酷物語”。

曹保平導演

導演曹保平,華語犯罪類型電影的領軍人物,以風格冷硬著稱,代表作有《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等。

2010年,他在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yè)答辯上看到了《狗十三》的劇本,受到了很深的觸動,決定把它拍出來。

他把《狗十三》定位為“另類青春片”,“其實我拍攝時并沒有拿它和其它青春片對標。它不是在講青春的那點兒事,它是講通過青春折射出來背后,這樣的社會或是一個文化傳統(tǒng)下面,我們經(jīng)常會忽略的那些東西?!?/p>

《狗十三》放映會

提及為何五年之后才上映,曹保平回答說:“我在等這一批80、90后的觀眾成長,成長成一批能夠看懂這個電影,或者喜歡這個電影的觀眾的時候,我再把它拿出來,我覺得現(xiàn)在是時候了?!?/p>

在很多放映會上,他問年輕人,會不會帶自己的父母來看這部電影?他們會喜歡這部電影嗎?

許多觀眾的回答是:“不喜歡,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嘴臉”。

“在中國社會的家庭結(jié)構(gòu)里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和父母之間曾經(jīng)的陰影會慢慢彌合、遺忘,甚至會慢慢地原諒。但我們不是通過溝通的方式,我們是通過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把它咽下去。這種和解,導致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

你可能只是因為你自己也為人父母,于是可以體諒一部分東西,但是曾經(jīng)留下的傷痕并沒有完全消失,其實它還在?!?/p>

在視頻采訪曹保平導演之外,我們還請來了《狗十三》的年輕編劇焦華靜。她根據(jù)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寫成了這部自傳性質(zhì)的劇本。以下是她的自述:

《狗十三》編劇焦華靜

解剖一顆情感的腫瘤

《狗十三》是我的本科畢業(yè)作品??梢哉f,我用這個劇本分享了我成長中印象最深的故事。

所有故事的生發(fā)都來自我自己小時候養(yǎng)的一條狗。它無征兆地來,無征兆地丟,無征兆地又出現(xiàn)一只長得不一樣的狗,大人們非讓我說就是它,找到了……我不承認就是讓大家下不來臺。

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年人有各自的推波助瀾,背后都藏著自己的立場,但沒有一次有人問過我的態(tài)度,更不要說感受。

那時候很多疑問和復雜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囫圇吞棗咽下去了。等到了大學時代,生活平靜下來,這些東西開始反芻。

劇本的準備期比較長,在大三上課時候想到什么會在筆記本背面寫下來,或者寫別的劇本過程中也會突然想到什么。

但正式的大綱只寫了一晚上,寫完整個劇本也就十來天。那是我體力最好的時候,專注時間非常長,激情寫作效果顯著。

創(chuàng)作時縈繞我的,就是當時復雜的疑問和感受交織在一起的氛圍。沒有理性地想要取材或什么的,只是想把當時那種強烈的感受復刻下來,做成標本。

因為我覺得這個感受背后的很多成人角力是有問題的,在我當時就知道。就像很多腫瘤會被作為醫(yī)學標本留下來供人學習,情感的腫瘤也是一樣吧。

《狗十三》的誕生

我和曹保平導演的合作,其實先是《狗十三》,然后才是《烈日灼心》。

劇本原名叫《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是兩條狗的名字。后來這個名字不被允許通過,導演取了《狗十三》。我個人對這個片名沒有感覺,覺得導演高興就好。

拍攝時,整個劇本沒有被修改,只有少部分的刪減。一些是因為長度,原劇本的確過長;一些是表演沒有達到導演的要求,被剪掉了。

還有一場戲是李玩李堂游泳,李堂抑制不住荷爾蒙,脫了泳衣裸泳,演李堂的小演員不愿意拍,就也沒有了。

遺失的部分都是一些針腳細密的細節(jié),在敘事層面不傷及骨干。

片中那場家庭暴力的戲,當時果靖霖老師很抵觸,他說他不打女人,更別說是小女孩。我覺得道理很簡單,你不打,有別人打。你在演一個打女人且打小女人的人,就該打。

其實重要性很明確,一打一道歉,一動一靜兩下壓住李玩,讓她徹底認輸,接受第二只狗就是愛因斯坦。

電影里有很多我的東西和導演的東西在拉扯,例如方言的問題。劇本里寫的是,父親和女兒說話是普通話。普通話是父親和女兒之間一條私人的橋梁,一切傷害和愛只有站在這座橋上才能到達彼此兩端。

但是探班現(xiàn)場我看到父親對女兒說陜西話。后面我提出能否重新配臺詞,被否決了,這是一個遺憾。

但是總體而言,《狗十三》是一個對劇本一字未動,但看到成片,仿佛看到另一個好故事的好例子。

就好像一個女孩子被剪了頭發(fā)、穿上男裝。

這故事里都是小孩,沒有大人

我很同情影片中的大人。原劇本里其實還有更多的同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小枝杈里被別人錯誤地愛著。錯位一定是相互的,不會只有一方。

因為各種原因,也有導演的意志,故事最后聚焦在李玩一個人身上。但我同情里面的每個人。每個被錯位對待的人都是一個結(jié)果,順著結(jié)果可以想得到原因。這故事里都是小孩,沒有大人。

右一:李堂

人和人之間,沒有比較級

堂姐李堂比李玩更迅速地識破并接受了大人的謊言,她們倆的區(qū)別其實不是成不成熟,而是較不較真。

人和人側(cè)重點非常不一樣,一群朋友聊天之中也會有人就是喜歡辯論,有人要拼命圓場,這里面沒有比較級。

片中隱約也透露了重男輕女的社會現(xiàn)實。傳統(tǒng)社會認為,男孩比女孩更重要、更有價值。我經(jīng)歷過一些重男輕女的對待,很困擾。

然而,一胎政策讓我同代的每個家庭之間相互隔離。一些受到良好對待的女性朋友,完全無法想象其他家庭會因為性別問題區(qū)別對待孩子,我覺得這才是有趣之處。

為人父母,說到底是個能力問題

早幾年我對父母比較嚴格,認為為人父母,你就要負責。

現(xiàn)在比較松弛了,覺得家長怎么面對小孩,說到底是個能力問題。和做飯不好吃一樣,有人就是做不好家長,也懶得學,后面肯定要偷懶。

我現(xiàn)在如果重做小孩,會對這樣的大人忍讓一點。畢竟每個年齡段都有差生,人的能力參差不齊。如果你的父母不怎么會當父母,做小孩的就多擔待一點。父母自己知恩圖報就好了,反之亦然。

現(xiàn)實例子里最強烈的感受,是在受到父母尊重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人,成年后情緒最穩(wěn)定,普遍對人對事更柔和,工作更有責任心,對伴侶更專一。

他們在長久找不到另一半時,常常保持單身,甚至到三十歲還是母胎單身,我猜原因主要出在兒時關愛飽和,成年后對情感沒有太多渴求。

成長就是你停止發(fā)問的那一刻

我從很小就是不提問的人。

我很理性地打理了我的青春期,過得很豐富,交到了這輩子最好的幾個朋友,找到了后面喜歡的工作,干了些很瘋狂又很傻的事,且沒耽誤學習。基本上沒落下什么,感謝我自己。

我想“成長”就是你停止發(fā)問的那一刻。原來你以為成年人都知道答案,但不告訴你。

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答案,甚至聽不懂問題。突然會很心疼他們,然后自己去想辦法獲得。

 4 ) 從消極入世到積極避世:中國人的精神變形

原標題《長大就是放棄星辰大?!贰D岵傻木褡冃稳A段:駱駝,獅子,孩子。而中國人的精神變形一般都是:孩子,大人,老人。孩子尚未入世,充滿渴望和各種向往;大人被迫入世,充滿各種妥協(xié);老人終于出世,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

原標題是:《長大就是放棄星辰大海》。本文內(nèi)容包括: 1.寫在前面的話; 2.孩子的世界:單純,柔軟,充滿幻想,向往星辰大海; 3.傳統(tǒng)中國大人的世界:人情練達,世故圓滑,不敢為天下先; 4.我們常常在“消極入世”和“積極避世”之間徘徊; 5.傳統(tǒng)中國人的“精神變形”三段論,有沒有可能打破?


《狗十三》觀后 張文武/文 2018年11月28日初稿


寫在前面的話

他叫愛因斯坦

《狗十三》這部片子,今年5月23日就在家看過一次。11月27日有幸參與了豆瓣觀影團的活動,在深圳的海岸城電影院又看了一次。

之所以會寫這篇影評,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兩天剛看完《塵埃落定》作者阿來先生的演講,再看這部片子,有了全新的視角。有些話不得不說一說。

演講的主題是《對人性和自然保持溫暖的向往,我在豆瓣發(fā)過一篇日記,記錄了大概的內(nèi)容。

阿來用的是比較文學的視角,通過對西方文學的參照,指出中國人的敘事文學只關注人與人的關系,缺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這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中國人對人情世故的重視,多過于對自然科學的重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一特點,在《狗十三》的電影中也有體現(xiàn)。


阿來的話語中,有兩個體系:西方人的敘事體系,與中國人的敘事體系。

《狗十三》里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孩子的世界,純真,柔軟,充滿幻想;一個是成人的世界,妥協(xié),偽善,異?,F(xiàn)實。

阿來的兩個體系,和《狗十三》的兩個世界,也是一一對應的。


孩子的世界:單純,柔軟,充滿幻想,向往星辰大海

阿來口中的西方敘事體系,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對自然世界充滿幻想和好奇。

《狗十三》主角李玩的世界,跟西方敘事體系像極了。

電影的英文名叫“Einstein and Einstein”,也就是“愛因斯坦與愛因斯坦”。一個愛因斯坦是李玩的偶像,另一個是李玩的寵物狗。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

一個愛因斯坦是李玩對星辰大海的愛;另一個是單她單純的情感寄托。憑借這兩個愛因斯坦,她才能逃離這個讓她不開心的現(xiàn)實世界。

電影沒有賣關子,短短幾個場景就說清了李玩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父母離異,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性格略孤僻,對人的世界充滿失望;她喜歡音樂,喜歡寵物,喜歡物理和天文,喜歡星辰和大海。

只可惜,李玩的世界沒法像西方那種敘事體系一樣自由發(fā)展,從影片一開始,她所代表的孩子的世界,就被她爸代表的大人的世界壓制著。

興趣班她想報物理或者天文,可她的老師和爸爸偏要她報英語。

因為在爸爸和老師的眼里,不能只憑興趣報興趣班,只有“有用”的興趣,才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不難理解最后李玩的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她爸會興奮成那樣。

她的寵物狗咬了弟弟,后媽要她爸把狗丟給賣狗肉的,于是她爸開著車把狗帶走了,不管李玩怎么哀求都沒用。

李玩要去看天文展覽,她爸非要她在那里陪客戶吃飯。

用她爸的話來說,他逼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她早點兒“長大”,早點兒“懂事”,早點兒進入大人的世界。


傳統(tǒng)中國大人的世界:人情練達,世故圓滑,不敢為天下先

大人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阿來所說的中國敘事體系,基本上只關注對人與人之關系的書寫,極少反思人與自然。

過于關注對人的書寫,就容易著迷于對人性黑暗面的挖掘,充滿爾虞我詐,充滿厚與黑。

所以,阿來說,中國人寫的小說,讓人越看越沮喪,越看越失望。

《狗十三》電影里的成人世界,完全就是阿來所說的這種樣子。后媽圓滑偽善,爸爸懦弱謹慎。幾個飯局便折射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世界。

飯局上的那些叔叔伯伯,推杯換盞,搖頭晃腦,咬文嚼字,引經(jīng)據(jù)典,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瞧不起西方科學。

“張伯伯”聽說李玩在看《時間簡史》,便稱看那些書沒用,你看孔子,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把時間的問題講清了。

“張伯伯”們還提到老子的“三寶”:

一曰慈,即人與人的友愛、慈悲;二曰簡,即簡樸;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對于前兩寶,飯局里的人一筆帶過,而對于“第三寶”,李玩的爸爸也加入進來,一群中年人異口同聲地表示認同。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阿來在演講中論及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時,也提到了老子三寶。

他不無遺憾地表示,前兩寶都是好東西,但國人沒能好好繼承,反而是非常消極的第三寶,被國人發(fā)揮到了極致。

說到“慈”,電影里的大人們沒有這個品質(zhì),從他們對狗的態(tài)度可見一斑。

說到“簡”,電影里的大人們也沒有這個品質(zhì),孩子過個生日還要大操大辦,請七大姑八大姨來“祝壽”。

倒是這第三點,被他們繼承得很好。

影片里大人們反復說的“懂事”,實際上就是要孩子早一點落入現(xiàn)實世界的窠臼,放棄自我。說到底,也是因為骨子里這種“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在作祟吧。

“不敢為天下先”里頭還包含一種“無為”思想。不說別的,昭昭出生這件事,他們就采取了“無為”的處理方式,一直拖到孩子都兩周歲了,才敢讓李玩知道。


我們常常在“消極入世”和“積極避世”之間徘徊

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靈成長之路,充滿了悖論。我們常常在“消極入世”和“積極避世”之間徘徊,極度入世的大人,都有個“出世”的小渴望。

從孩童到成年,“懂事”是衡量一個人的最常用標簽。大人們一邊把你當孩子哄著,一邊又希望你早日了解大人的世界。

打完之后再哄

懂事了,就意味著“入世”了,早早接受了現(xiàn)實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

李玩在飯桌上吃了“劉叔叔”特意點的紅燒狗肉,那一刻意味著她已經(jīng)長大了,學會接受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學會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劉叔叔特意點的“紅燒狗肉”

這種“懂事”大多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的,這種不情愿繼而又埋下“出世”或者說“避世”的種子。

你看,即便謹小慎微如李玩爸爸,也會跟很多古人一樣,在酒局上吟一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blockquote>

這種感嘆一半是作秀,一半是真實感受。因為典型的中國人,往往都是抱著“先入世后出世”的心態(tài)來做人——下一代長大成人之后,年老了不需要入世,便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

多年不出門的李玩奶奶,算是這種“后出世”的代表。

電影前半段,李玩回家吃飯打開鳳凰臺,李玩奶奶說,這鳳凰臺天天說的個啥啊,跟狗吵架似的。

還有一場戲,李玩奶奶說,她不愛出門,因為外面的世界亂七八糟的。

但盡管對這個現(xiàn)實世界厭惡至極,她還是希望自己心愛的孫女能夠早點懂事,早點融入這個大人世界。

中國人矛盾的地方就這這里,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硬要推給自己的孩子。

電影借李玩和李堂之口,說出了“偽善”(hypocritical)這個詞。替青春期的孩子,向他們即將面臨的大人世界,發(fā)出了一聲微弱的控訴。

李玩問:hypocritical這個單詞怎么念?


傳統(tǒng)中國人的“精神變形”三段論,有沒有可能打破?

那么,這種“懂事”是不是真的必須?

長大就意味著一定要向這個世界投降,放棄自己最柔軟的部分,放棄自己對星辰大海的幻想,被大人的游戲規(guī)則馴服?

如果站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角度來回答,也許答案是肯定的。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中國人就是這么過來的。所以,很多描寫中國現(xiàn)實的文藝作品,都充滿了壓抑、沉重、悲涼、無奈,看不到希望。難怪張愛玲會說,人生的底色是悲涼的。

難怪阿來會說,中國人寫的小說,越看越沮喪,越看越失望。

但導演給我們指出了另一種可能。

影片放完之后,曹保平導演在VCR中對觀眾說:

別忘了你曾經(jīng)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別忘了你曾經(jīng)想長成什么樣的大人。

小時候的你,真的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人情練達、世故圓滑的大人,真的愿意放棄小時候的單純、柔軟與幻想?放棄星辰與大海?

小時候的你,真的甘愿走大人和古人的老路,被馴服,然后再馴服自己的下一代,同時又為自己這種悲壯所感動——就像李玩爸爸那樣,在影片的最后放聲大哭?

李玩要給爸爸點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人的精神大概會經(jīng)歷三種變形:孩子,大人,老人。

孩子尚未入世,充滿渴望和各種向往;大人被迫入世,充滿各種妥協(xié);老人終于出世,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

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是大人的劣質(zhì)版或者低級版。

尼采所說的三種變形,似乎更加振奮人心:駱駝,獅子,孩子。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我們像“駱駝”那樣忍辱負重,接受沉重的現(xiàn)實和真理。

但這種接受會帶來痛苦,因為這些不是你原本想要的,為了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就得具備創(chuàng)造力,在“我應該”之上,創(chuàng)造“我想要”的。

為了那創(chuàng)造,人們首先需要獅子,固然獅子尚無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能力,“可是,為著新創(chuàng)造,必須為自己創(chuàng)造自由”,必須“對義務說個神圣的‘不’字”,必須“獲得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權(quán)利”——

“對于具有雄獅般意志的人來說求知便是快樂!”

但是雄獅般的“意志”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那便是“厭惡”。為了對抗這種“厭惡”,要學會戴著鐐銬跳舞,學會自嘲,學會朗笑,學會希望和超越。要像做到這一點,就得像孩子一般“清白無辜”和“健忘”,像孩子一般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

所以,為人父母,不要老想著“教”孩子做什么,嘗試換個姿態(tài),多向孩子“學學”吧。


以上,便是我二刷這部電影所想到的。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授權(quán),文章還會修改)

 5 ) 當父母很難,但如果你決定要當,請一定學著怎么好好當

每個懂事的大人,都有個不堪回首的童年

在影院燈亮之后,我還是控制不住地又抽出紙巾哭了好一會兒,影廳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離場,聽到后排還隱隱傳來細碎的啜泣聲。

《狗十三》的整個觀影體驗特別激烈,不是視覺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窺自己長大過程之后的奔潰與顫抖。

這片子實在太戳心了,尤其對那些被冠以“乖”和“懂事”的孩子來說。

1

電影中的少女李玩,13歲,父母離婚,她被寄養(yǎng)在爺爺奶奶家里,父親已經(jīng)娶了后媽,生了弟弟。

她的生活看上去不錯,爺爺奶奶心疼她,爸爸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讓她不愁吃穿,偶爾還給她送禮物討她歡心。

他們看似都盡了父母之責,但并沒有一個人曾嘗試著去了解她。

父親給李玩買了一條狗,一開始她對這強加的禮物并不喜歡,但相處之后慢慢生出了感情,她的生活里有了玩伴,還給它取名叫做“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個物理學家的名字,李玩特別喜歡天文物理,但家里的大人沒有理解也不曾關心過,也不解為什么要給狗取一個外國名字。

后來狗不小心被爺爺弄丟了,李玩情緒奔潰,拼命去找,在情急之下推到了爺爺。大人們很恐慌,為了讓她不再鬧事,買來另一只狗硬說是“愛因斯坦”。感覺到被欺騙的李玩更憤怒了,她夜歸、喝酒,還差點讓出門找她的奶奶走丟了。

倔強、反抗的李玩,被父親暴打了一頓,從此之后開始學乖了。

她跟假的愛因斯坦一起玩,平靜地接受了自己有個弟弟的事實,還努力學英語考出好成績,希望父親陪他一起去看天文展覽。

但學乖之后,可怕的成長道路還沒有結(jié)束。父親在酒桌上推杯換盞,沒有陪她去看展;狗又咬了弟弟,后媽要求爸爸送去狗肉店。

這時候的李玩,她沒有激烈反抗,只剩下無助,她哭著哀求爸爸不要送狗去狗肉店,但無濟于事,依舊沒有人聽她在說什么。

她明白了,原來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意,世界不會以自己為中心,以后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再后來,她已經(jīng)像狗一樣被馴化成功,不再哭不再鬧,乳糖不耐受也喝下牛奶,面對狗肉也能在說聲“謝謝”之后吃下去,路上見到曾經(jīng)真的愛因斯坦,也不再上去追,而是一個人在角落無聲地落淚。

一個天真倔強的女孩,就這樣一步步被掰成了一個懂事乖巧、同時又敏感隱忍的小大人。她把自己套在了一個保護殼里,不再表露出“真我”。

在成人世界里看來,這是她“長大”的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是這么長大的。

2

中國的父母,總認為我已經(jīng)努力賺錢供你吃穿,你還整天給我惹事?他們從來沒有關心過,這個孩子內(nèi)心在想什么,他們只關心這個孩子成績好不好,懂不懂事,體不體諒大人。

我也是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知道要考出好成績爸媽才會開心。小時候我喜歡畫畫,代表學校參加美術(shù)比賽,拿了獎狀父母也沒有多看一眼,在墻壁上貼出了自己畫的人像,路過的爸爸說:“有這個空閑畫人頭,不如好好多看幾頁書。”

正如沒人在意李玩喜歡天文物理一樣,沒有人在意我喜歡什么,或者說沒人會想到去在意,因為這太理所當然了。

《狗十三》里,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父母打孩子的場景,大人推搡捶打扇巴掌,孩子恐懼畏縮泣不成聲,倔強的孩子就這么被馴化地服服帖帖。

我從小就害怕我媽媽,直到如今,我一聽到她的腳步聲就能在睡夢中被嚇醒,毫無疑問這也是被訓練出來的。

很小的時候我在奶奶家長大,害怕我媽那張嚴肅不茍言笑的臉,后來稍長大了一點來到她的身邊生活對她也很疏離,而她卻覺得不可思議,為何我會如此冷漠難以親近?

后來,只要起床晚了、忘記了煲飯和做某項家務,她就會拖著重重的拖鞋走到跟前,要么是抄起棍子直接打,要不是直接捏到你的鼻子和耳朵麻木變形。

我有過兩次反抗,一次是躲到伯伯家里不回,她踩著單車命令我回去,我怯生生地拒絕了,她甩了一句“養(yǎng)了一條狗”以及背后的一巴掌之后,轉(zhuǎn)身離去。

第二次是在中學,因為忘記煲水,她破口大罵我“自私”,我努著膽子抹著淚頂了嘴,她怒目圓睜從幾米之外罵到了跟前,“我累死累活供你吃穿,你還敢兇我?”,隨后用力推了我一掌。

之后,我全身顫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滿滿幾頁控訴的話。

那幾頁日記本上永遠留下了我的淚水,干了皺了再也撫不平了,就像直到上了大學,我會夢見我媽拿針扎得我渾身是洞,我爸要掐死我一樣。

孩子希望父母能看見他,但不知道用何種方式表達,往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反抗和吶喊,他用這樣的方式說:我求求你們關注我、看見我、理解我。

然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這個未成年人要理解成年人,越早越好。當一個讓人省心、懂得察言觀色的孩子,是所有大人最希望的樣子。

但可笑的是,后來長大了,我們成為了一個不敢爭取不敢表達需求的大人,他們又會嫌棄“你怎么這么沒個性,怎么這么不開朗?

3

但能怪父母嗎,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請回答1988》里的那句臺詞:“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你也要體諒我?!?/p>

是啊,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他們的童年也是通過被打壓、被抹殺天真走過來的,沒有人教會他們到底該怎么被正確對待。

尤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他們努力拼搏養(yǎng)家糊口,就像《狗十三》里的父親一樣,在車里聽著”再回首“,像個孩子一樣泣不成聲,他又何嘗不心酸呢?

我的父母也一樣,他們沒有文化沒有知識,靠著一雙手,省吃儉用供養(yǎng)了三個大學生,孩子長大了,他們也熬白了頭。而他們的小時候,也曾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粗暴對待。

我能去苛責他們嗎?

但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大人有罪。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談到“當父母再婚對象你不喜歡時,該不該阻撓?”時說:

”如果大人和孩子有一方要去克服障礙和適應的話,那一定是大人?!?/span>

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說,童年的幸福感是影響一生的。

有的人會說你長成現(xiàn)在這樣也沒有不好啊,李誕對奶茶也說過類似的話:“即使你當初選擇了當一個不反抗父母的乖孩子,你現(xiàn)在也一樣活得很好啊?!?/p>

但奶茶回答他:“如果在現(xiàn)在的成就和幸福的童年中選一個的話,我寧愿要一個幸福的童年?!?/p>

溫尼科特說:“人類的終極幸福與外部事件并無多大關系,而是取決于父母如何養(yǎng)育他們的孩子?!?/p>

我們并不否定現(xiàn)在的自己,而是說,如果擁有一個天真的童年,我會活得比現(xiàn)在更自在、快樂。

4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到美國的家庭片《奇跡男孩》,小主人公因為面部畸形,在學校里受到冷嘲熱諷,回家之后,他向家人發(fā)了脾氣,賭氣摔門。

但他的媽媽,沒有單純地讓他“乖,別生氣別難過”,更沒有斥責他這么不懂事,說類似”家里人已經(jīng)費盡心思討你歡心了,你還想怎么樣?“的話。

而是握著他的手,感同身受地和他站在一起,告訴他:“每個人臉上的痕跡都是他一生走過的路,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一樣,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p>

這個面部畸形的男孩能夠變得開朗自信,是他媽媽、爸爸、姐姐共同造就的一場奇跡。

如果,李玩的爸爸能在狗丟了之后陪她一起找,找累了找不到了就抱著她說:“我會盡最大努力陪你一起找,如果真的找不到了,你還有爸爸,爸爸會一直陪著你的?!?/p>

一個溫暖的共情,她的少女時代,或許就不一樣了。

如果我的母親,在我從寄養(yǎng)生活結(jié)束后回到身邊的時候,能對我說:“媽媽以前沒有在你身邊好好照顧你,對不起?!?/p>

一句誠懇的道歉,或許,我的童年也會不一樣。

胡適說:“中國最需要學習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我很希望,所有的家長可以學習和成長,不要讓孩子再遭遇自己曾經(jīng)遭遇的事情,不要讓他變成討厭的大人,再去馴化他們的孩子。

或許又會有人說,當父母真的好難好辛苦啊。

是的,很難很辛苦,但一旦你決定要當,請一定好好學著怎么去當。

-end-

 6 ) 中國式成長教育

《成長教育》里凱瑞·穆里根扮演的16歲少女珍妮被社會上成功男士吸引,離開學校,放棄去牛津讀大學的夢想,甚至答應這位男士的求婚,但當她發(fā)現(xiàn)成功男士已婚之后,卻毅然選擇了珍視自己,離開有藝術(shù)品味的男士。這顯然不是一個年少無知女孩被老男人或者大叔欺騙貞操的俗套故事,而是一個獨立又聰明的女孩成長故事,金錢、物質(zhì)財富不是她的追求,而享受藝術(shù)、音樂,生活在文藝浪漫的巴黎才是屬于她的身份標簽。同樣是女孩,《狗十三》里的李玩,她成長的生命軌跡被重組家庭以及隨之而來的馴化式的家庭教育所扭曲,女孩的天性被餐桌上強忍著吃狗肉徹底泯滅,見到真的愛因斯坦而再也不相認,李玩以天性的消失、不自由和接受馴服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繼《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之后再度指導的一部長片,劇本來自他的學生焦華靜的畢業(yè)作品,影片聚焦在一只被起名為愛因斯坦的小狗,從它進入家庭、從家庭走丟、愛因斯坦替代品進入家庭再到它再次出現(xiàn),以一只小狗在家庭中的不幸遭遇來隱喻電影中女主人公李玩在重組家庭中的成長。正如曹保平自己所言,“這是一部關于一個女孩成長的電影,也可以理解為長大成人必經(jīng)的艱難歲月。表面上看它是關于成人和孩子之間愛、愛的方法、和溝通的電影。沒有惡人。有的只是各種誤會、不理解、及因此帶來的沖突。 但其實不是。是暴力?!?br>
上初中的李玩本身就處在一個青春叛逆期,比起她的表姐越來越強烈的性意識,影片更著重表現(xiàn)李玩在家庭成長中所承擔的角色定位。很多人會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爺爺帶丟之后所表現(xiàn)出的極端反應,其實這里是我們站在自己立場過于臆想了李玩的角色,在一個爺孫兩代存在代溝的家庭里,被父親帶來的小狗顯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與之對話的伙伴,尤其對于一個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而言,丟狗后的反應過激是完全可以理解。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時此刻李玩在重組家庭中的地位一樣,是被呵護,被疼愛的對象。而小狗丟失以后,與其說是表面上李玩有過激反應,倒不如說丟掉的不只是小狗,還有李玩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而之后,繼母為李玩找來的替代愛因斯坦的一條一模一樣的狗,既指向了繼母本身,繼母是李玩親生母親的替代品,就像李玩大喊大叫不認可替代的愛因斯坦一樣,繼母在李玩眼里是不被認可的。同樣又指向了李玩,由于繼母與父親所生的男孩進入家庭,李玩也成了這個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爺爺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證明就是爺爺?shù)膽B(tài)度,他明知這條送來的狗只是個替代品,卻一改對李玩呵護有加的態(tài)度而大聲斥責,讓李玩接受這個替代品。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識到成長中所經(jīng)受的苦痛——你無權(quán)自由表達你的意見,只能被動去接受來自長輩權(quán)威的一切訓示。父親興致勃勃地想帶李玩去看天文展,這本來是一個讓李玩重建家庭信心的場景,結(jié)果因為時間不巧天文展參觀被擱置,尤其是到后來父親因為赴偽善的飯局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時間,而未錯過了父女二人看天文展的時間,這更加重了李玩心中的壓抑,孩子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能受到父母重視,只有順從父母權(quán)威的孩子才會是個好孩子,就像影片開頭的一幕,父親督促偏理科的李玩努力學外語,還有李玩物理競賽拿獎等等只有符合與順從這些父輩們對你的評價標準才能使你成為你自己,這才是你該有的成長。

有趣的是,曹保平在這里面設置了一個出奇的反諷,李玩學英語,學到了一個單詞,hypocrisy(偽善),飯局上坐而論道的同事們,家庭里以假亂真的長輩們,表里不一的繼母,生活在李玩身邊整天耳濡目染之人全部偽善,這就是李玩的成長環(huán)境。這也是漢娜·阿倫特認為的平庸之惡,遠比極權(quán)主義之惡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們越是在每個方面都變得平等,整個社會越是滲透著平等,差異就將越來越受到憎恨,那些明顯地、天生地不同于別人的人就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醫(yī)生包法利身邊盡皆平庸,再有成名之心的包法利先生也只能是個庸醫(yī)。同樣李玩也是,你只能無奈地去接受來自父輩的權(quán)威,而不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與眾不同。阿倫特講要反抗平庸之惡,這或許在《成長教育》里,珍妮可以用對藝術(shù)、用文學來對抗父輩的無聊、乏味。而李玩則不然,她在英語演講中,一直提到一個平行宇宙的概念,現(xiàn)行宇宙內(nèi)人事全非,而另一平行宇宙或許會別有一番光景,她只能給自己制造平行宇宙的幻想。

后來,當小狗從這個家庭被帶走而帶入收狗站,李玩也就再也不屬于這個家,她像一具行尸走肉,無條件地順從這個家所有人的要求,又是一場飯局,吃狗肉,李玩忍著失去愛因斯坦的心情答應了這個看似好心的提議,她所能做的除了順從還是順從。當真正的愛因斯坦再次出現(xiàn)在李玩面前的時候,表姐一直要她前去相認,她再也不會這么做了。愛因斯坦,如她,已經(jīng)從家門中走出,自由、善良、急于表達的李玩再也不可能重新回來,至此,李玩的成長教育徹底完成。影片中有個橋段,也是整部影片中最讓人心涼的段落,飯局過后,李玩坐在父親的車里,兩個人不約而同落淚,小女孩內(nèi)心長久母愛缺失而父愛又要轉(zhuǎn)瞬即逝,一個人孤獨去面對成長,面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有多痛苦而又要有多堅強。處于現(xiàn)行權(quán)威的父親也曾經(jīng)受了如同李玩一般的成長。

    電影中還有一個亮點是它的配樂,緊張和窒息的配樂伴隨著李玩一次次尋找愛因斯坦的撕心裂肺,伴隨著李玩一次次成長背后的痛苦蛻變,伴隨著李玩一次次對父輩所抱的幻想失望至極,濃重低沉的曲調(diào)帶給人特別強烈的壓抑感。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在溜冰場上學滑冰,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又被滑冰老師訓導,又一個接受中國式成長教育的李玩再次出現(xiàn)。

 短評

爸爸的一頓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經(jīng)在那一刻斷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時候咽得下那口淚,什么時候才是真正的成長?!独蠲椎牟孪搿肪秃芟矚g,這一部更有力,前面覺得多大點事的小格局到結(jié)尾又是醍醐灌頂?shù)拈_朗,導演功力了得?!霸倩厥?,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

8分鐘前
  • 影志
  • 推薦

牛奶換紅酒,旱冰變刀冰,成長中總有我們學不會的東西。

9分鐘前
  • 良卓月
  • 推薦

狗是引題,13是成長,狗B是偽善的成人世界。家長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氣,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問題。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識到狗狗回來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著,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協(xié)也是她逐漸邁向成人的成長。

14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還行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或者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17分鐘前
  • Mumu
  • 力薦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斑@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p>

20分鐘前
  • 貓頭一
  • 推薦

個人覺得評分虛高,雖然導演想輕描淡寫的表現(xiàn)出青春的傷痕,可是個人覺得女主沒有那么慘啊,奶奶全家和爸爸為了怕她傷心嗎還是很全里維護的,爸爸確實做的不對,可是不是那種惡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導致的,確實體現(xiàn)了中國式教育的問題,可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長傷痕。

23分鐘前
  • 福福
  • 較差

李玩的名字是胡亂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認真取的,因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隨便了”。繼母隨便找只狗來敷衍李玩,爸爸還強迫她承認這就是愛因斯坦。是繼母買來了新狗,也是繼母要把新狗賣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爺爺,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卻反過來哄弟弟。弟弟挑釁新狗在先,爸爸卻去打新狗。李玩永遠是錯的,弟弟永遠是對的。于是,李玩變得“成熟懂事”了,她會不讓爸爸難堪,忍痛吃狗肉;她會為了不讓愛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離開。但我還是想念最真實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們?nèi)巳硕际抢钔?,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個性,扔掉了脾氣,忘記了初心,還美其名曰“這就是成長”。我們“提高了”情商,“學會了”做違心的事,說違心的話,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狗永遠是狗,人有時卻不是人。

27分鐘前
  • 朝暮雪
  • 力薦

負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對這個社會罵句片名狗B的。中國式教育是根源,從不斷暴露問題的極品家庭到學校和當下的環(huán)境風氣歷史從小看大,可怕的是還在繼續(xù)制造循環(huán)更多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劇本的刻意是缺點但諷刺甚至荒誕的變成了特點,像鏡子審視每個人,由于經(jīng)歷不同理解起來也大不一樣。成長確實就是這樣慢慢失去很多東西磨平來長成別人演里的大人而且這樣的事沒完沒了還多著呢。80后女編劇的小心思表達的有時幼稚但立意細節(jié)呼應和導演的完成度流暢性都很好還有表演。從小不要哄騙像逗傻子一樣的管教小孩子,教導也要循序漸進有個尺度,不能忽冷忽熱。盲探結(jié)尾還說過女孩不要太執(zhí)著,那樣我覺得也還是不會太好。資料館百子灣。

32分鐘前
  • seabisuit
  • 推薦

當李玩發(fā)現(xiàn)那只快樂的小鳥只不過是一個正在被送往救護車里的精神病人時,她一定是明白了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自由只存在于瘋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個13歲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這個偽善的世界里成長為一個狗B。

34分鐘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薦

片名既是少女被馴化的成長悲劇,也是一句粗口:罵的是中國父性權(quán)威和教育體制。少女從養(yǎng)狗丟狗尋狗,到最后平靜地吃狗肉還說謝謝,《狗13》以此記錄了后革命時代叛逆主體消失的全過程。老師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35分鐘前
  • Y2K-nostalgia
  • 力薦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愛犬。影片的結(jié)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協(xié),向過去告別,最終進入了充滿欺騙、虛偽、謊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為對人性的巨大失望,永遠不會向成人世界妥協(xié)。我只是避開。人縱有一死,沒有必要爭什么。親情也好,愛情也罷,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完全屬于你,沒有一樣感情不千瘡百孔。

40分鐘前
  • 上官婉卿
  • 推薦

中國的小朋友啊過得像條狗。演員和攝影都很不錯,但前半部分表現(xiàn)得直白過頭,有點假得不舒服,被過度消費的相對論啊平行宇宙啊還有涅盤啊更是讓人難以接受。不過,妹子大哭完之后,開始殘酷青春了,故事內(nèi)斂起來,情緒表達就很到位了

43分鐘前
  • kylegun
  • 推薦

維系重組家庭的關系,想要兒子還要考慮女兒的感受,打了女兒會主動認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館,酒局上的奉承巴結(jié),接到前妻電話時的情難自禁,你們只看到女主的成長太殘酷,卻忘了做一個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個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44分鐘前
  • 瓦瓦
  • 推薦

9分。太真實、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識。本片與常規(guī)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馬。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而是讓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這樣吧。。。一直在放棄,一直在退讓,這就是長大,就是懂事了。這樣反而更讓人想哭。因為,這太像我們一路成長經(jīng)歷過的那些。所以,會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難過,是對一切都無能為力之后,因無奈而難過。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一切,似乎都是無解的。家長的教育觀是潛移默化的,我們這一代又一代,都是這么長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長大后,變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幫著下一代懂事。

47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歲,是我們永遠不知道為什么總不快樂的十三歲,是像狗一樣被馴化的十三歲,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復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變得世俗起來的十三歲。孔雀從此被關進籠子里供人觀賞,游魚從此被封閉在水箱中給人參觀,狗從此被牽在漂亮的皮繩里乖順地躺下來,少年從此長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喪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動的年輕人長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終也會轉(zhuǎn)過身去馴化下一代。

51分鐘前
  • 不良生
  • 推薦

千言萬語、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實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觀眾很容易會看哭吧。當動物不再兇猛,溫良而順從,這個國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權(quán)威嚴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被吸收消化了。

54分鐘前
  • 木衛(wèi)二
  • 推薦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59分鐘前
  • GothamPunk
  • 推薦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薄澳阍趺粗浪遣皇呛ε隆⒊聊?、妥協(xié)呢?”

60分鐘前
  • Indecent time
  • 力薦

真的會去看這本電影的觀眾,其實都沒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劇情他們都知道,所有的后來他們都正在寫下,他們是觀眾是演員是這本電影和生活的預言家。但是需要看這本電影的那些人,可能永遠不會看到這本電影。

1小時前
  • 姨媽的鴨
  • 推薦

這畢竟還是大城市的較為體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親面前挑釁地吹啤酒瓶才會挨一頓打,打完還能得到道歉與補償。在我們十八線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準備出門找狗的時候就已經(jīng)可以贏得兩記耳光了,沒有發(fā)出尖叫的機會,沒有摔門摔碗的機會,只能把頭深深地埋進被窩里無聲哭一場,第二天起來,就長大了。

1小時前
  • 王大根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