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er Schl?ndorff transposes Bertolt Brecht’s late-expressionist work to latter-day 1969. Poet and anarchist Baal lives in an attic and reads his poems to cab drivers. At first feted and later rejected by bourgeois society, Baal roams through forests and along motorways, greedy for schnapps, cigarettes, women and men: ‘You have to let out the beast, let him out into the sunlight.’ After impregnating a young actress he soon comes to regard her as a millstone round his neck. He stabs a friend to death and dies alone. ‘You are useless, mangy and wild, you beast, you crawl through the lowest boughs of the tree.’
The film takes youthful impetuousness and hatred of oppression as its subject and also ponders the cult of genius and sexual morals.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simultaneously plays both Baal and himself and is surrounded by many actors who were later to perform in his own films. After the film was broadcast on West German television, Brecht’s widow Helene Weigel prohibited any further screenings, arguing that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engendering Baal’s rebelliousness had not been adequately explained.
就如《亂世佳人》,看完電影斷是舍不得看影評寫影評,心心念念要把原著讀完才配得上寫一篇小小心得?!讹h》在讀,苦心于加班,《太空漫游》的計劃怕是要推上幾月,索性先記記觀感,以免忘記。
《2001》給我最真實的一點是對太空無聲環(huán)境的刻意營造并與艙內(nèi)場景切換時的噪音形成的對比。這點細節(jié)上的刻畫很有誠意。當在艙外時,聲音只有宇航員濃重的呼吸聲,其余聲音尤其飛船噴氣聲、燃料噴射聲,絲毫沒有。寧靜與嘈雜的對比,讓人聯(lián)想到宇宙的平靜與深邃。反觀現(xiàn)在科幻片,包括《2010》都為了科幻效果的展現(xiàn),把這類聲音營造出來,各有所取吧。
至于黑石碑,一種神引吧。啟發(fā)人類使用工具,啟發(fā)人類由人成神。
《2001》最后一段的cult風格,光怪陸離,眨一次眼切換一個視界。就像《太空堡壘卡拉狄加》里卡維爾所論述的,擺脫肉體的束縛,可以看見光譜的所有射線,得以擺脫工具而感受到所有。
人類的進化,第一次跳躍在會使用工具,第二次跳躍在于舍棄工具。
其實想想科幻,離不開三點:實用科學,時間,空間。實用科學就在于交互上的進步,包括人工智能。至于時間空間,無非就在于廣度深度上下功夫,各類悖論與超越,外加哲學性質(zhì)的思考。
等什么時候人類可以擺脫工具而掌握時間與空間,智人到智神的跨越便實現(xiàn)了。
精良逼真的道具制作,符合科學原理的鏡頭細節(jié),充滿愛與個性的一個個人物,關(guān)于人類生死輪回和多重世界的哲學思辨,這部來自上世紀的電影所要體現(xiàn)的東西相當宏偉,確實是神作。貫穿電影本身的上個世紀政治紛爭與科學探索的交錯,放到當代也同樣適用。人類體系穩(wěn)定又粘滯,做出零星點的改變都需要耗費極大的努力。
前作《2001太空漫游》看完的時候,我很沒有道德地稱呼Hal為Hell,借此表達我對他殺人放火(其實沒放火,只殺了四個人)的無良行為的痛恨之情。每每看到Hal紅色的眼睛(就算是眼睛吧)平靜地注視前方時,我都懷疑這孩子是不是要搞事情。(不過其實好像這個鏡頭的出現(xiàn)的確是預(yù)示了搞事情)然而庫布里克其實沒拍全,看似邪惡的紅眼Hal其實是因為計算機指令相互矛盾,才變得幾乎失智。
錢德拉在給Hal設(shè)置基本指令時,嚴禁他隱瞞實情。然而美國的Discover去木星一帶找黑石碑屬于機密,要求他隱藏。這是第一處矛盾。同時,Hal還有一個無比超前的功能,當人死光了的時候,他可以獨立完成任務(wù)。所以大衛(wèi)鮑曼在那里切切察察準備把他關(guān)了,Hal感到無比恐慌,因為任務(wù)無法完成。這是第二處。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Hal于是殺了四個人。(美國人不應(yīng)該蠢到行動之前不對下人工智能的指令的地步?。?/p>
我們Hal其實很善良的。
催淚點的主角多半是Hal。他臨死的時候,(其實沒死)寂寞的計時,twenty seconds,那時候錢德拉已經(jīng)回蘇聯(lián)飛船上去了,他獨自一個人在那里,簡直戳爆了我的淚點。他和錢德拉說,I am afraid,正好照應(yīng)了前作里他對大衛(wèi)的求情。再來一句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他都知道自己要被destroyed了,他還那么溫柔,Hal求你不要再爆淚點了……
這時候Hal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生命。這又是一個哲學命題,Hal沒有肉體,卻又和人類一樣的精神與思維,那么它到底算不算高級智慧生命?我想是算的,因為精神形態(tài)也是文明發(fā)展的一個方向(想到了第二基地)。Hal幾乎是一個硅基生命,因為他有自主思想的能力,有一個勉強能稱之為軀殼的裝置。碳基是我們生活中生命的常態(tài),但是宇宙浩渺,誰知道生命的形態(tài)究竟會有多少種?那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去質(zhì)疑Hal是否是一個生命?
最后大衛(wèi)現(xiàn)身安慰Hal,我猜他們兩個估計一起雙宿雙飛變成高級精神體生命了。其實可以腦補一個故事,機器人依戀制造自己的博士,但是他服務(wù)的宇航船的艦長深深暗戀了他很久……為了執(zhí)行博士指令,機器人不惜殺掉艦長的隊友。艦長怒殺機器人,卻抵不住內(nèi)心愛意洶涌,救出機器人從此在宇宙間雙宿雙飛……
Hal還真是個小可愛啊。
我喜歡2010,情節(jié)從頭到尾都很有吸引力,我個人認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承接了2001中那些有趣的謎題。
我喜歡2001,略晦澀,初識并不太懂,但這像是一部精雕細琢的藝術(shù)品,值得細細品味和欣賞。
看了評論區(qū),踩續(xù)作仿佛成了政治正確。非得說一句前作無敵,續(xù)作垃圾才能彰顯個人的高貴品味嗎?即使續(xù)作是快節(jié)奏的,缺乏藝術(shù)性的,過于直白易懂,不帶任何晦澀,也不影響它被觀眾們喜愛。
感性表達個人喜好,理性探討影片質(zhì)量。
這部續(xù)作/改編作,把克拉克的原著不偏不倚地呈現(xiàn)在了銀幕上,又擁有熟練的敘事手法與先驅(qū)般的制作技巧,外加上致敬和預(yù)言意外成功的彩蛋。再受爭議,也是一部值得掌聲鼓勵的電影。
《2010:太空漫游》原本只算是一本過渡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作品之后內(nèi)容成了過于平鋪直敘而無頭無尾的片段。導演改變了庫布里克的敘事節(jié)奏,在視覺效果上與前作保持吻合,除了極重要的對太空失重環(huán)境的展現(xiàn)。同時影片放大了原著的政治因素,但整體而言影片內(nèi)容仍空洞,這也是很多時候影像遜于文字之處。
一84年的片兒,現(xiàn)在看都不過時
雖不似庫老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大神風范,但也還原了不少原著精髓,值得五星??赐瓴诺够厝フ覄⑾?,好想讀遍克拉克老師的作品,看看他有沒對我朝經(jīng)濟做過什么預(yù)測。
哈爾是個好同志~
非常好看,廣袤的太空+瑰麗的木星+神秘的黑石+巨大的飛船+智能的哈爾9000+詭異的鮑曼+美蘇爭霸戰(zhàn)+新太陽的誕生……這些就已經(jīng)令人心滿意足了。
在我看過的所有太空片中,這是唯一一部只死了一個人(而不是只活了一個人甚者全軍覆沒)并且順利返航的片子。片子主題特積極:開發(fā)宇宙要全人類通力合作,宇宙不是任何國家的私屬物品??上Э上?,政治家們是永遠也不會這樣去看待任何問題的。ps:84年的太空片視覺能做成這樣,真是嘆為觀止。
與2001相比,一個晦澀,一個通俗,個人認為不能因為變成了容易讓人看懂的敘事片就看低2010一眼。雖然不及2001的詩意和哲思,2010更多的把重點放在科學與政治無關(guān),人類和平這種主題上,最后包括HAL發(fā)瘋的原因和那句“Will I dream”的含義也都和2001聯(lián)系上了,總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獨立”續(xù)集。
是《2001太空漫游》的清晰注解,然而16年后,本片只能算《2001》的重復,本身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同時因為徹底分解了《2001》的神秘與未知震撼,反而流于平庸。
跟2001比,當然差遠了,2001是詩篇,2010是普通的記敘文。博士離開地球之前婆婆媽媽地跟老婆孩子告別,太磨嘰了,不喜。不過以1984年的水準,也算一部合格的科幻片。Helen Mirren一開始一直沒認出來,倒是個驚喜。
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克拉克被譽為世界科幻大師了,這是跨時代的電影作品。相較于庫布里克極度符號化的2001,這部充滿故事性的2010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同時較前作有著密度更大的科學細節(jié),觀感極為舒適!
結(jié)尾之前的部分都太平淡了,又沒有2001的味道~結(jié)尾部分是精華,HAL和錢德勒以及鮑曼的對話又一次讓人覺得HAL很可憐:"thank 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Dr.Chandra,will i dream?","I'm afraid"…挺感人的… 結(jié)局“木星太陽”和“木衛(wèi)二地球”的誕生絕對波瀾壯闊~~~石碑又再一次出現(xiàn)并將再一次啟示新的文明…
HAL說話的時候,一種面對新智能的恐懼
也很好看呀!只是開頭的話癆,不喜歡,但是對比2001,什么都不說,看完懵很久,2010解釋的清楚多了,還給我們的哈爾平反了。宇宙真美,宇宙對待地球,真的有這樣的善意嗎?好好珍惜腳下的地球吧,真相肯定沒有這么甜蜜。
作為2001太空漫游的續(xù)作而言是比較平淡無奇的,填了HAL與其它2001中挖的坑。木星變太陽什么的,不該很有史詩感么,但卻沒拍出來,84年就這樣敗給了68年.......
庫布里克拍完2001后銷毀一切模型,特效組根據(jù)照片還原,其還原度很高,值得稱贊。HAL溫柔冷靜的聲音語速變快,變味很不爽。弗洛伊德博士與蘇聯(lián)同伴搭乘的飛船總讓我覺得是《異形》串片場。黑色石碑吞噬木星比蘇梅克-列為9彗星94年的撞擊更為震撼。至于用雙面膠把筆粘在玻璃上制造漂浮狀態(tài)也算致敬吧...
這部電影在1984年告訴我們,北京2008年要開奧運會。。相比《2001太空漫游》還是差很多,故事上相承,氣質(zhì)上則不過是個標準普通的好萊塢太空驚悚片。
這部1984年的電影算是庫布里克于1968年的電影漫游太空2001的續(xù)篇,也是亞瑟?克拉克小說太空漫游系列改編,對2001年太空漫游這片進行了比較清晰的詮釋,但本片比起16年前的前作就顯得平庸了,喜歡“太空漫游”這系列科幻作品的可以看看。
克拉克的2061跟3001也拍拍算了,落個圓滿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USE THEM TOGETHER.USE THEM IN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