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jì)20年代末,默默無聞的文學(xué)青年托馬斯(裘德·洛 Jude Law 飾)來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紐約,他的兜里揣著他撰寫的自傳體小說,這本小說被一位名叫麥克斯(科林·費斯 Colin Firth 飾)的編輯相中了,要知道,麥克斯可是曾經(jīng)挖掘出菲茲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樂。
在對小說進(jìn)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之后,文本最終順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鄉(xiāng)》,小說一經(jīng)出版,瞬間就點燃了文學(xué)界的熱情,托馬斯也一躍成為了圈內(nèi)炙手可熱的新星。之后,托馬斯開始和麥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過程中,兩人越發(fā)親密的關(guān)系讓托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飾)心中亮起了警燈。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美國出版史上的傳奇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圖片1> 這部《Genius》中文譯名《天才捕手》,先不說有些雷同《心靈捕手》的感覺,影片海報的無論是柏林影展版、法國版還是美國版,無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與上個世紀(jì)早期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兩人并肩走在曼哈頓破舊的大街上,抑或是兩人的關(guān)系映射,執(zhí)著的托馬斯·沃爾夫,以及雙目直視他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來,是兩位的一個統(tǒng)稱,沒有偏重。這部影片雖然側(cè)重講述了編輯的傳記故事,但是其實,故事涵蓋了數(shù)個文學(xué)天才一起共事的關(guān)系,其中還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以及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圖片2> 即便這部電影的評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jié)也沒有引起熱點性的話題,但是依然有發(fā)行商買來了北美的發(fā)行權(quán),并且在暑期前進(jìn)行了小范圍的上映。相信擁有文字情結(jié)的人,都會想去影院感受一下這段傳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結(jié)束后,更是有很多觀眾遲遲不愿離開座位,似乎在等待著一些真人歷史照片出現(xiàn)在滾動字幕的間隙。這個有著棕色系海報的影片,故事是豐滿的,結(jié)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鐘掏空了每個觀眾的心。當(dāng)大師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再無第二位托馬斯·沃爾夫,也不再見麥克斯威爾·柏金斯那樣的偉大編輯。我們只剩下了他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天使,望故鄉(xiāng)》《時間與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無數(shù)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話一樣的編輯,還是慧眼的編輯一手發(fā)掘了這些文壇巨匠。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給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斷告訴人們:“作品是屬于作者的。”,“編輯沒有創(chuàng)造任何事物?!薄0亟鹚箖A其一生,對于作者的職業(yè)生涯,給予最真誠的支持和鼓勵,作為圖書編輯、心理分析、戀愛建議、婚姻顧問、職業(yè)管理、財務(wù)借貸等等。他堪稱是作者的“忠實伴侶”,從不會情緒化的對待他們,而是不斷的去解決那些,妨礙作者創(chuàng)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煩事。影片的開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馬斯·沃爾夫的作品前,他還在幫助妻子病倒、陷入財務(wù)危機(jī)的菲茨杰拉德解決收入問題。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閱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丟給他的,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xiāng)》的初稿。結(jié)果,一頭讀進(jìn)去,就沒有停下來。從最后一班火車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車返回辦公室,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圖片3> 英國導(dǎo)演:邁克爾·格蘭達(dá)吉是知名的話劇導(dǎo)演,他做過演員,但是他說這個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導(dǎo)筒。于是他聯(lián)手兩度奧斯最佳編劇提名作者:約翰·洛根(《角斗士》、《飛行家》編劇),拍攝了這部《Genius》。影片的制作被評價為中規(guī)中矩,更多的焦點圍繞在三位主要演員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費爾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傳記固然難不倒幾位大牌演員,這也都不是他們第一次出演真人傳記影片,《王國的演講》《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爾德》里飾演過一次英國作家,這次與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戲的部分,頗有看頭。 <圖片4> 科林·費爾斯飾演的這位,傳說中,從不脫下自己的帽子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會令你分分鐘入戲。你會一下就被這個在幾尺見方的辦公室里,背后羅列著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編輯,每日在這里不厭其煩的一句一句批閱文本的編輯,肅然起敬。這位編輯的沉穩(wěn)和電影開篇的基調(diào)一致,緩慢的列車載著柏金斯回家,而他開始了與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車窗外的空景,結(jié)合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聲音貫穿柏金斯的閱讀過程,也讓觀眾體會到了這位作家的深沉氣魄,同時感受到了編輯柏金斯那顆,同樣被震撼的心。 隨著托馬斯·沃爾夫第一次走進(jìn)柏金斯的辦公室,故事開始了一段,不羈天才與卓越編輯的友誼與交鋒。他們的友誼建立在相互的認(rèn)同與賞識,他們的交鋒針對于作品的刪減與修改。影片大量的通過兩人的對手戲,表現(xiàn)他們在辦公室、酒館、車站,不斷的修改調(diào)整每一個段落,從繁復(fù)的形容詞語,到一句簡單的表達(dá)。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編輯來建議,而最終要表達(dá)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這個勸服與拿捏的過程,極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創(chuàng)作,也不能過多影響作者的表達(dá)。 <圖片5> 沃爾夫與柏金斯兩個人對于第二部作品《時間與河流》的修改,長達(dá)9個月,兩個人吃住一起,辦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個層面,即是展現(xiàn)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處事態(tài)度。沃爾夫與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飾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機(jī),都彰顯了沃爾夫沖動、自顧自的行為態(tài)度。而柏金斯在保證作品順利出版的情況下,還要不斷的安撫被沃爾夫拋下的、處在崩潰邊緣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殺或槍口威脅。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當(dāng)他徹底對沃爾夫的行為失望后,告訴他生活不僅僅是自己,還要替別人著想時,固執(zhí)的沃爾夫選擇了離開。 <圖片6> 再偉大的編輯,始終也只是那個距離天才最近,但是卻可以隨時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編輯人員而已。兩個人如父子般的關(guān)系,就此割斷。劇情轉(zhuǎn)入了低靡期兩個人,沃爾夫拜訪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訪了海明威,作為影片尾聲之前的一段鋪墊。約翰·洛根的編劇,并沒有結(jié)構(gòu)上的驚喜,而是靠著戲劇性的橋段,例如兩人在黑人爵士酒館里的買醉、在辦公室內(nèi)的爭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漸交代兩人從親密到疏遠(yuǎn)的關(guān)系。而關(guān)于柏金斯的個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線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兒的貼心,著實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上н^少的家庭線,卻要交代過重的情感,令人難免覺得生硬,不夠巧妙,不過故事依然連貫順暢,結(jié)尾也算收的老練沉穩(wěn)。 <圖片7> 對于并不太熟悉這段編輯與作者關(guān)系的觀眾來說,結(jié)尾更像是一場飛來橫禍的急剎車。當(dāng)托馬斯·沃爾夫為自己行為開始后悔時,他卻一病不起,醒來之后,顫顫巍巍的向醫(yī)護(hù)人員要來紙筆,開始書寫一封開頭為Dear Max的書信。這個室內(nèi)的鏡頭是日光下拍攝的,溫柔的光線穿透白色的窗簾灑在病房里,托馬斯顫抖的筆尖,令人落淚。聯(lián)想起他日夜書寫手稿,像著魔一樣,描繪他內(nèi)心中的美國圖景。如果沒有柏金斯的節(jié)制,他可能無法找到那個,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頓的人。 <圖片8>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職業(yè)操守,對于作者們的幫助,對于文壇難以估量的貢獻(xiàn),讓他的職業(yè)生涯變成了出版界的傳奇。你可能會說,好作者都讓他給碰上了,而反過來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編輯。在近乎絕望的葬禮過后,收到托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書的柏金斯,看到了醫(yī)院的地址與托馬斯的筆跡,他起身關(guān)上了辦公室的門,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頂,在家中吃晚飯都不曾脫下的帽子,緩慢地拆開了信封,開始閱讀。 影片描繪的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關(guān)系,編輯柏金斯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義,就是他曾寫給托馬斯的那句話:“沒有什么比一本書更重要?!?。他說:“編輯并沒有讓一本書變得更好,也許只是讓它們看起來不同罷了。”。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換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O Lost》改名為《天使,望故鄉(xiāng)》,永久的留駐在了美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麥克斯威爾·柏金斯同樣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發(fā)掘天才的天才。這部影片可能不夠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們,距離那些想象中的天才們,又更近了一步。 <圖片9> 2016年7月1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guān)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lán)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lán)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lán)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guān)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概率論巨難,看了兩天才看了第一章。合上書,去看《天才捕手》。
入座時還擔(dān)心片子太文藝。看完小伙伴說,這才是performance。
(一)
托馬斯?沃爾夫身高2米,一眼看去是個可怕的巨人。巨人整日無眠,餐無定時,偏又胃口巨大,于是經(jīng)常倚著冰箱寫作。
沃爾夫的大胃口不止是對食物,更是對時代和生活。
這是2、30年代之交的美國紐約。哈萊姆文藝復(fù)興的熱潮還未褪去,大蕭條的寒意已經(jīng)滾滾襲來。這是只有在美國、只有在紐約才能碰到的風(fēng)云激蕩。
為了竭盡全力地吸納這個時代的每一個細(xì)枝末節(jié),和全紐約700萬人一起呼吸和感受這座城市,他貪婪地生活和寫作。
對于沃爾夫作品中的美國特質(zhì),珀金斯曾一言以蔽之:
“別的(歐洲)國家的文學(xué)究竟是別的國家的文學(xué),而不是美國的。湯姆對此再清楚不過。他知道美國的光、美國的色彩,都與眾不同。這里的氣味和聲音,這里的人民,以及我們大陸所有的結(jié)構(gòu)和維度都是前無古人。他為此掙扎,一個人掙扎,度過了一生?!雹?/blockquote>當(dāng)然,要把所有這些素材變成文字的河流是個巨量的重?fù)?dān)。他有時候不免“吃得太飽了”。
沃爾夫在《一部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史》中自述工作壓力讓他扭曲,變得殘忍,有時不知輕重,為別人的諛美而洋洋得意。
珀金斯斥責(zé)他,不只是批評,更是愛惜。
他們都被文學(xué)的神秘力量驅(qū)動,不由自主地前進(jìn),又如何能祈求繆斯女神把每個人性的細(xì)節(jié)都照顧到呢?
年少無知時都有過不顧后果的沖動。覺得自己總是天經(jīng)地義地正確。等有一天明白,“There are other ways to live.”,常常是很晚的事了。
如珀金斯所說,
There’s loving your children and seeing them grow up right;
There’s providing your family;
There’s doing work that’s important and giving to other people.
……
Or even you write millions of beautiful words,
要不然筆底縱有千言,
You haven’t the slightest idea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依舊是白來塵世一趟。
(二)
有個瞬間突然明白,Mrs. Perkins為什么說,他們夫婦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把湯姆當(dāng)成兒子。
而立之年的湯姆,仍然天真的像個孩子。說一時意氣的話,寫不知節(jié)制的書,揮霍除了揮霍無從使用的天才。要多幸運,才能在人生的中年,碰到這樣一個孩子呢。
裘德?洛一進(jìn)門時把我嚇到。很多人說他浮夸,其實只是微妙地詮釋了孩子氣。
明白湯姆一直是個孩子,然后才會更懂得,湯姆一直在書里提到的“父親”的主題。
最后湯姆被送到父親故世時住的醫(yī)院,他的生命之河最后流回了父親身邊。然而“父親”遠(yuǎn)不限于自己的生身父親,也不限于哺育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祖國。這個“父親”是老甘特①,是大地②,還是Max Perkins.
是他們的三位一體。
沃爾夫《一部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史》片段沃爾夫?qū)懡o珀金斯的信,最后說,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below,是個有點孩子氣的用法。
是兒子帶父親回顧自己的青春年華。
而不只是字幕說的,“一起俯瞰人間冷暖”。
(三)
本科的時候讀沃爾夫,驚為天人,自那時起已經(jīng)過去了許多年。
那個大口饕餮整頁整頁的長段落、從未意識到青春原來也有或遠(yuǎn)或近的界限的時候,離開但沒走遠(yuǎn)。它徘徊在時間的某處,等待著被以某種方式再尋回。
《天使望故鄉(xiāng)》末頁的標(biāo)記雖然有時候會吐槽,在那些年里做了一個百無一用的文科生。
但并不后悔。
喜愛文字,總是因為在生命中的重要時刻,那些故事放出的光,給自己帶來了力量。
我們總需要一些人,一些故事,陪伴度過這漫長的一生。
就像Perkins對Wolfe說的:
I think back in the caveman days,
回想穴居時代的夜晚
Our ancestor would huddle around the fire at night,
祖先們圍著篝火瑟縮
And wolves would be howling in the dark, just beyond the light.
群狼噑嘯,火光搖曳
And one person would start talking,
會有人開聲說話
He would tell a story,
他會講一個故事
So we wouldn’t be so scared in the dark.
讓我們不再那么害怕黑暗。
下面是粉絲曬圖時間。
從左至右:沃爾夫的短篇小說集,四部大長篇,以及詩集。電影中首次引用的沃爾夫作品。也是《天使,望故鄉(xiāng)》開頭《作者致讀者》的一部分。也只有沃爾夫這樣孩子氣的作家才會寫這樣形式的“致讀者”吧。片中引用的作品片段?!短焓雇枢l(xiāng)》的開頭。片中引用的《天使望故鄉(xiāng)》的結(jié)尾。《時間與河流》扉頁給珀金斯的獻(xiàn)詞。注釋:
① 沃爾夫作品中主角尤金?甘特的父親。
② 在《時間與河流》開始有如下一段文字,可供參考:
③ 摘譯自A.S.Berg的Max Perkins:
Perkins wrote afterward for The Carolina Magazine:
“Tom knew to the uttermost meaning the literature of other lands and that they were not the literature of America. He knew that the light and color of America were different; that the smells and sounds, its people, and all the structure and dimensions of our continent were unlike anything before. It was with this that he was struggling, and it was that struggle alone that, in a large sense, governed all he did. How long his books may last as such, no one can say, but the trail he has blazed is now open forever. American artists will follow and widen it to express the things Americans only unconsciously know, to reveal America and Americans to Americans. That was at the heart of Tom’s fierce life.”
"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這不是一部每個人都會喜歡的電影 可是第一次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看到眼淚多到花了妝 明明不是一部愛情電影 臺詞卻浪漫到想倒回去再聽一遍 很慶幸看它的時候 身邊陪著一個不離不棄了十幾年的伴 不論你的生活精彩或是落魄 都不該忘記為你付出過的人 ——"I miss him,too."
“真正的人生 是當(dāng)你能夠看著某人的眼睛 然后去感受他的疼痛 ”直戳內(nèi)心 誰說不是呢 電影結(jié)尾的那封信 從dear max開始回望他走過的不曾珍惜的一輩子 我多么希望那些我沒說過的話 我沒表達(dá)的遺憾 都能完完整整的獻(xiàn)給你 可惜我回不了頭了 這一生已經(jīng)走到盡頭了
如果把 A.司各特·伯格的整本原著《天才的編輯》都轉(zhuǎn)換成影像,那么最合適的應(yīng)該是改編為 HBO 劇。每一集主要講一個作家,最好是阿倫·索金寫的劇本,他能把所有的繁復(fù)故事都處理得干凈利落。導(dǎo)演就找大衛(wèi)·芬奇吧——它可以是 20 年代的《社交網(wǎng)絡(luò)》。 主角麥克斯·珀金斯被稱為那個時代“完美的編輯”,與他合作過的作家有寫《小城畸人》的舍伍德·安德森、被稱為美國文學(xué)史上馬克·吐溫之后最優(yōu)秀的幽默作家林·拉德納、獲得過普利策小說獎的 J.P.馬昆德、加拿大總督功勛獎的得主莫里·卡拉漢、20 世紀(jì)上半葉美國最著名的文學(xué)評論家之一艾德蒙·威爾遜,還有道格拉斯·索瑟爾·弗里曼、艾麗絲·羅斯福·朗沃思、漢密爾頓·巴索、南?!ず諣柡图s瑟夫·斯坦利·彭內(nèi)爾…… 更省事的介紹方式:他是那個發(fā)現(xiàn)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人。 但珀金斯編輯生涯里最戲劇化的一段,是他跟作家托馬斯·沃爾夫之間的工作經(jīng)歷,其中包括《天使,望故鄉(xiāng)》和《時間與河流》兩部書稿的出版。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在整本書里,編劇界大名鼎鼎的約翰·洛根(《飛行家》《角斗士》《雨果》)會拎這個故事出來單獨講。 托馬斯·沃爾夫是個瘋子。飾演他的裘德·洛一出現(xiàn)就能告訴你這一點。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凱魯亞克的偶像,習(xí)慣抵著冰箱寫作,毫無節(jié)制、嗓門大、話癆,喜歡用他那雙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著地板打拍子。異類。這是讓你對他保持興奮的原因之一。 電影開場沒多久就有一個小高潮,渴望得到肯定的沃爾夫被紐約出版商退稿數(shù)次,打算把書稿放到發(fā)現(xiàn)了菲茨杰拉德的麥克斯·珀金斯的手里一搏——畢竟菲茨杰拉德的稿子一開始除了珀金斯之外,其他編輯也不怎么能讀下去。最后,珀金斯親口告訴托馬斯·沃爾夫:“我們打算出版您的作品?!? 這不僅僅是個通知那么簡單。珀金斯的這句話挑起了一個龐雜的故事線。這兩個人性格迥異:托馬斯·沃爾夫行為怪異又沖動,寫起東西來完全收不住,麥克斯·珀金斯節(jié)制而內(nèi)斂;托馬斯·沃爾夫?qū)@樣的認(rèn)可期盼許久,聽了這話簡直激動得要昏厥過去,麥克斯·珀金斯恰好是個對作者負(fù)責(zé)到超出職業(yè)本分的工作狂,同時,他們也都有時常需要他們在身邊的另一半;托馬斯·沃爾夫是個滿身缺點的天才,珀金斯要做的就是把他最好的那一面展現(xiàn)出來,任務(wù)艱巨、過程甜蜜……這里有無休止的討論、有大時代的背景,有瘋癲、有誤解、有沖突,最后還有心碎的離別。 中文譯名類似的《心靈捕手》跟這部電影有幾分相似,讓一個天才“問題少年”降服的,肯定不僅僅是一位編輯或者老師,他還得是情緒輔導(dǎo)員、心理咨詢師。他最開始是他的靈感來源,然后是精神支柱,最后,他忍不住要把他當(dāng)成他的一切。
更恰當(dāng)?shù)谋扔?,或者說,另外一種更大膽的拍法,可能是——我們假設(shè)它是一部能拍成氣質(zhì)上像《霸王別姬》的電影(雖然這倆講的不是一回事)。至少體量上是相當(dāng)?shù)?。這其中包括了入戲 - 瘋魔 - 離別的過程。珀金斯讀到了沃爾夫的稿子,覺得那是天才之作;沃爾夫扛來了三箱的《時間與河流》的書稿,看上去有 5000 頁,珀金斯覺得如果要出版,得大段大段地刪。他們?yōu)榱诉@事要一起沒日沒夜地工作,一頁一頁地討論修改,總共持續(xù)九個月。入戲。他們在盡情地扮演自己,把自己所做之事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在簡單幾個鏡頭就要交代清楚主角意圖的電影里,裘德·洛的臉上總憋著一種“我要成角兒”的勁,之后這兩個人就開始了一段“不瘋魔,不成活”的不尋常經(jīng)歷。 你要看到托馬斯·沃爾夫的情人伯恩斯坦夫人在編輯部吞藥企圖自殺才知道這兩個人瘋魔到哪個程度——他們?yōu)榱斯ぷ骷叶疾换亓?,雙方的伴侶甚至都吃了醋。當(dāng)然這是一個編輯和作家之間的純潔友誼,但是電影透露出來的那種兩人的依戀感背后,的確是有深層原因的:珀金斯一直想要個兒子,沃爾夫常常想念他的父親,然后他們遇到了對方,兩人的這種情感缺憾都得到了彌補(bǔ)。厚厚的書稿合作的最后,不怎么聽爵士樂的珀金斯,在一家爵士酒吧最后跟沃爾夫一起踏著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耐磨皮鞋,踏著地打起了拍子。高潮。在那個不需要問作者“你現(xiàn)在公眾號有多少粉絲”,單憑“獨特”兩個字就足夠有理由把他們留下的年代,珀金斯在沃爾夫身上所花下的心血,可以順理成章地超出一個編輯的本分。 兩人之間的親密程度讓他們雙方的伴侶都有了妒意——這樣的關(guān)系像是一個編劇的黃金素材,因為它很好下手,起因簡單,但是在推進(jìn)的過程中又會產(chǎn)生許多相當(dāng)豐富的元素,只要你前面把那個互相牽引的理由講清楚,后面事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為這個故事線帶來無限的回報。 但關(guān)鍵也在這:由這段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信息量太大了。編輯與作家的相處;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和后來的矛盾;還有要解決的一系列背景問題:在大蕭條時期,人們對故事有一種什么樣的特殊情感;重要嘉賓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又同時處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另外,這可是一個有時間跨度的故事,他們不是在辦公室或者火車站這么走火入魔地探討那么一兩次,這個故事是有一定年月的(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伯恩斯坦夫人說,自己被沃爾夫冷落了兩年)。時間跨度的表達(dá)很關(guān)鍵。如果時間跨度能表達(dá)得更好,這電影會更好看。 基于這些層層疊疊的描述,要是把《天才捕手》故事線都處理得淋漓盡致,可能得要三個小時才能解恨??纯磳?dǎo)演的背景:邁克·格蘭達(dá)吉之前執(zhí)導(dǎo)過《李爾王》和《費加羅的婚禮》,是倫敦 Donmar Warehouse 戲劇公司的藝術(shù)總監(jiān)(薩姆·門德斯曾經(jīng)擔(dān)任此職),獲得過托尼獎。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他可能還有一些舞臺表達(dá)的習(xí)慣,我們看到的是更輕巧的一面。不是太厚重,靈魂碰撞處總有些淺嘗輒止,但也挺賞心悅目,畢竟是英國導(dǎo)演帶著幾個英國演員拍的,少不了優(yōu)雅。同時比較風(fēng)趣,能夠讓人毫無壓力地看下去,即便你對電影的背景一無所知。
你可能會更加關(guān)注你的男神柯林·弗斯和好像是植了發(fā)的裘德·洛,電影開始沒幾個鏡頭之后,他們倆就有互動,尤其想讓人多看幾眼的是這一段:柯林·弗斯飾演的珀金斯拿著沃爾夫的稿子讀了起來,這個時候,你能聽到裘德·洛作為一個倫敦人專門苦練出來的美國南方(北卡羅來納州阿帕拉契亞山脈地區(qū))口音,念道:
…a stone, a leaf, an unfound door; of a stone, a leaf, a door. And of all the forgotten faces. Which of us has known his brother?
Which of us has looked into his father's heart? Which of us has not remained forever prison-pent? Which of us is not forever a stranger and alone?
(石塊,葉片,一處尚未尋到的門;在石間,葉中,門里。在所有被遺忘的面孔后,誰曾真正知悉他的兄弟?
誰曾洞識過他父親的內(nèi)心?誰不曾被遺忘在永遠(yuǎn)禁閉的囚室中?誰不是生而疏離,至死孑然?)
這是《天使,望故鄉(xiāng)》的開頭,1927 年,珀金斯決定出版這部作品。十年之后,他們分道揚鑣,由于一些爭執(zhí)和誤解。跟這個讓人忍不住回想好幾遍的開頭朗誦相對應(yīng)的,是在片尾,沃爾夫臨終前給麥克斯·珀金斯的一封信,同樣用那種南方口音:
我想把這些寫下來……我怕沒機(jī)會了……
我想告訴你,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對你的感受都不會變。都會像11月的那天,當(dāng)你來碼頭接我,我們爬上樓頂,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榮耀以及它所散發(fā)出的力量那樣。
你永遠(yuǎn)的朋友 湯姆
就這樣,他們再見了。入戲。瘋魔。離別。
好看,尼克爾基德曼是我非常喜歡的女演員。
編輯才會懂奧義
大家都在說演員,那我就說兩句導(dǎo)演,給寫長影評的人一點信息。此人是個巨牛的戲劇導(dǎo)演,也許可以解釋片中的戲劇性。他也是基佬,解釋了倆男主的「友誼」??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科林·費爾斯的臉上明明沒有太多波瀾,卻把最細(xì)微的情緒都表達(dá)出來了。真是高手。想起講詩人蘭波的《心之全蝕》,都是關(guān)于虐人的愛,以及被囚禁于俗世的天才。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實的人生 是糾葛的情感和不堪一擊的才華 還是每天吃飯的時間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醬
感覺沒有創(chuàng)作或者編輯經(jīng)歷的觀眾很難會產(chǎn)生共鳴。
關(guān)于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從成名到英年早逝的傳記處女作,作品得益于風(fēng)格相異的兩名男主角的工作與私人關(guān)系,但科林?費爾斯精準(zhǔn)而內(nèi)斂的表演方式比裘德?洛令人疲倦的過度外放的演繹更讓人印象深刻。但在敘事和美學(xué)上都過于傳統(tǒng)的該片內(nèi)容則因?qū)ξ膶W(xué)天才的刻板詮釋以及對配角的扁平刻畫而乏善
看到結(jié)尾colin叔的淚水真的我也哭了
電影這東西真的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影評撲街,可同行的同學(xué)到片尾時居然落淚,我自己是覺得臉臉簡直可愛到爆,演技值得拿獎,可又看到有人說,片中所有人每一個演得好的。所以啊,看電影呢,就是我開心就好,你們隨意。
好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吶。喜歡舊時代,暢銷書是文學(xué),一個月可以賣一萬本。答應(yīng)自己一天寫500字做得到么?裘花演技真的太浮夸了?!禨wing Gently》是爸爸很喜歡的歌,一聽到我就哭成狗了。一邊看片尾一邊用胳膊抹眼淚,還好穿的是長袖。@太古UA
為什么要扯上基情呢?這種同性之間的惺惺相惜,伯樂千里馬的父子感覺多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瞎了這么牛的卡司,全是英倫戲骨,結(jié)果依然力量不夠,都是導(dǎo)演的問題。有幾場戲劇沖突還是不錯的,可惜有佳句無佳章。不過,那些美麗的布景,細(xì)膩的文字,以及幾位英倫情人的表演,都還是值得稱贊的。這種全明星的復(fù)古電影,估計不多了呢。
影院就三個人,可偏偏我旁邊坐著一個,字幕一上燈一開,坐前面那個人就打著哈欠出去了,我旁邊那人本來是想等字幕結(jié)束的吧,但一旁的我哭得只好背對著他,太尷尬了,他也逃走了…幾個主演都牛逼至極,就不多贊了…至于片子就更不多提了,看結(jié)尾就知道,一切都恰到好處,但就是喜歡啊……(我正躲在廁所
打四星自知不客觀,只因片頭時光與河流般的音樂里傳來《天使望故鄉(xiāng)》經(jīng)典開場,憶起沃爾夫生平苦痛、英年早逝,兩周前讀完《天才的編輯》時的眼淚又全數(shù)歸來。其實劇情重點不對,珀金斯當(dāng)了37年編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也是他挖掘,是“我們共同的家長”,一生幾乎是大半部美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影片卻只著眼于沃爾夫,其他全是浮光掠影,還花費過多筆墨描繪沃爾夫和他伯樂各自家庭不睦,要么影片直接改名為《沃爾夫和編輯》,不然真是說不過去。結(jié)尾更是草率,書中沃爾夫的死極為感人肺腑,珀金斯是沃爾夫的榮譽(yù)抬棺人,也是他的遺囑執(zhí)行人,整理好遺作,卻只能拱手交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短短三個月頭發(fā)都白了。不過幸好影片對珀金斯作為一名心甘情愿的匿名者身后人的精神沒有省略,科林叔紅著眼睛對裘花說起為何編輯要隱名埋姓一段很戳人
3 規(guī)規(guī)矩矩的制作,規(guī)規(guī)矩矩的劇本,規(guī)規(guī)矩矩的表演,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沒什么可表揚的。
所以這片是講科林·費斯與妮可·基德曼爭風(fēng)吃醋爭奪裘·德洛卻因科林費斯心念老情人蓋·皮爾斯而使裘德洛心生哀怨離家出走,結(jié)果反而在蓋·皮爾斯的勸說下裘·德洛回心轉(zhuǎn)意不料無福消受美人恩英年早逝而使科林·費斯悲痛欲絕脫下了全片一直未摘的帽子終于讓人一睹盛世美顏全貌的故事?
這片子是不是跑偏了?到底是寫Perkins呢還是Wolfe呢還是他們倆的情誼呢?不過我還挺喜歡,雖說故事立意不明,但鏡頭語言還是非常出色。演員太好了科林叔那幾滴眼淚真是往人心坎兒上面砸,本來是個穩(wěn)重內(nèi)斂的角色,但是動情之處也會跺腳起舞砸玻璃,為了這種科林叔最擅長且我最深愛的悶騷極品角色給五星
開頭臉叔家里坐著一桌女娃就有點微妙,所以碰到裘叔之后內(nèi)心那種激情我居然很是理解,太太也很了解臉叔想要個兒子,只可惜妮可在drama的世界里YY成了基情,和裘叔在舞臺的那場爭論也印證了這很drama的官方吐槽咩?最后只想說: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渣男作家的一生,為啥好幾個段落有《愛樂之城》的感覺…
電影真不適合呈現(xiàn)這種文學(xué)編輯和作家之間的對話,兩個人在酒吧里討論刪改稿子的過程真實做作又無聊。明明不具備表演性的東西,非搞得特別戲劇化,所以只能靠夸張的語氣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