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彌留之際》:化繁為簡
《我彌留之際》:化繁為簡
文/姜小瑁
2013-11-13
可能很多書迷在聽說《我彌留之際》將被搬上大熒幕的時候都是驚喜與質(zhì)疑并存,期待與小小的拒斥并存。這些近乎相斥的反應(yīng)歸根結(jié)底有著相同的源頭:小說在文學(xué)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改編本身的巨大難度?!段覐浟糁H》的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它描繪了Bundren一家要將剛剛逝世的母親Addie運往Jefferson小鎮(zhèn)安葬的故事,但福克納使用了極其復(fù)雜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使得閱讀小說成了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思{于1929年10月25日開始動筆創(chuàng)作《我彌留之際》,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僅僅用了6周的時間。同年12月11日,《我彌留之際》創(chuàng)作完成,次年1月12日??思{親自完成了這部小說的打印工作。這部僅百余頁的小說被分割為59個章節(jié),由15位敘述者接力完成了對Bundren家族歷史和安葬旅程本身的敘述。這些章節(jié)與自述,長的可以達到5、6頁,而短的可以只有一句話。它們以錯綜復(fù)雜、但卻又井井有條的方式彼此交互、穿插,完成了對故事大體的連貫敘述,同時使這場現(xiàn)代版的“奧德賽”變得更加支離破碎、晦澀難懂。因此,圍繞弗蘭科的改編嘗試,或許大部分書迷會提出相同的問題:才子打算怎么呈現(xiàn)這么龐大與復(fù)雜的敘述視角?小說并沒有單一、穩(wěn)定的敘述者,因此電影改編恐怕不可以以某個人物的視角甚至無人稱視角“一手遮天”;但若緊隨??思{的步伐,處處“移步換景”恐怕也并不是理想的影像呈現(xiàn)方式。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弗蘭科非常英明地選擇了化繁為簡的處理方法:他運用了極其基本的電影敘述技巧,勾勒了一場極其復(fù)雜的人性探索之旅。這個化繁為簡的技巧就是分割畫面。
分割畫面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法,也被廣泛應(yīng)用于各種類型的影片中。但是,像《我彌留之際》這樣幾乎從始至終都使用分割畫面講述故事的例子似乎并不多見。分割畫面不僅僅能營造幾個動作同時發(fā)生的共時感甚至緊迫感,它還可以營造一種隔離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動作被框定在各自的窗格中,因此即使不同的人物在畫面中的物理距離十分貼近,他們?nèi)砸虍嬁虻淖韪魺o法分享彼此的心靈空間,處于一種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這樣的隔絕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特寫鏡頭同時觀察多個人物的面部表情、推知他們的心理變化。而這種“隔絕的共時感”恰恰暗合了《我彌留之際》的敘事風(fēng)格與主旨表述。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影片中,很少有兩個人物被長時間安置在同一畫面或者畫框之中。例如當Addie的死訊被宣布后,除了Darl和Jewel以外的家庭成員依次在母親的房間內(nèi)與之告別。當長子Cash踏入房間后,家中的小兒子Vardaman便沖出了房間,剩下Cash一人在畫面中品味自己的五味雜陳,不久后又被父親Anse打發(fā)出去繼續(xù)打磨那口未完成的棺材。家中唯一的女兒、在病床前照顧母親多日的Dewey Dell隨即也被父親打發(fā)去做晚飯,因為人死不能復(fù)生,而生者還需要力氣繼續(xù)活下去。當房間中只剩下這對已經(jīng)天各一方的老夫妻時,鏡頭并沒有將他們安置在同一畫面中,Anse也并沒有對自己的妻子依依惜別。相反,我們得知Anse對妻子的離世很是欣慰,因為他終于可以以葬妻為借口到小鎮(zhèn)中去補牙了。整個場景中,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面對的是Anse的特寫鏡頭,表現(xiàn)出每個人都是個自私的孤島,情感是無法沖破這層荒涼的。
即使是兩個人的交談場景,弗蘭科也沒有使用比較常用的中景或近景鏡頭,而是將他們并列安置在兩個彼此隔絕的窗格內(nèi),以展現(xiàn)人物之間無法逾越的情感鴻溝與各自心里自私的盤算,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Dewey Dell。DeweyDell也是懷著私心來安葬母親的,因為她與鄰居私通懷了孕,希望到鎮(zhèn)上買藥解決這個問題。她碰到的第一位醫(yī)生是個虔誠的信徒,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她的請求,而第二位醫(yī)生則是個色膽包天的人,他希望能夠借機揩油占占這位漂亮姑娘的便宜。因此在畫面中我們看到,即使兩個人是在藥店內(nèi)面對面交流,但他們?nèi)匀槐桓艚^在各自的畫框內(nèi),通過特寫鏡頭,我們可以看到Dewey Dell的不明世事與醫(yī)生的咄咄逼人,而后者談吐與表情的壓迫性最終演變成了對前者肉體的性壓迫。
這樣的例子在電影中不勝枚舉。或因為敵意,或因為私心打量,即使是親情也早已被私利所浸染。語言非但沒有揭露人性的虛偽與蒼白,反而成了這種私利的掩護。在“愛”的芬彩外衣下,多少私念正在發(fā)芽與涌動。這恰恰暗合了Addie那段著名的關(guān)于語言的虛偽與蒼白的獨白:But Ihad been used to words for a long time. I knew that that word (love) was likethe others: just a shape to fill a lack. (我早已習(xí)慣了言語。我知道那個詞——愛——與其他的詞語沒什么兩樣:它只不過是個填補某種缺失的形狀。)
分割畫面的另一個好處在于,我們可以與視點,即目光的發(fā)出者,共同分享其視野所及的人或物,同時又可以密切觀察視點人物本身對于眼前所見場景的情感反應(yīng)。如在一家之長Anse去別人的房子內(nèi)借鏟子時,次子Darl一直以一種懷疑與氣憤的眼光注視著父親。Darl是家中唯一一個看透了所有人秘密的人:他知道Cash此行的目的是買一個留聲機,他知道媽媽最愛的Jewel是她的私生子,他知道DeweyDell此行的目的是買藥打胎,他更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為了補牙才千里迢迢來到這里??赐噶诉@一切的Darl做了一個大膽的行為:他試圖放火燒掉母親的棺材,讓所有人丑陋的私心至此瓦解。但這個行動最終沒有成功,因為Jewel冒著生命危險將棺材從火場中搶出。行動挫敗后的無奈,與對父親連挖墳?zāi)沟溺P子錢都不愿意出的不滿混合在一起,使Darl的痛苦不斷升級,但卻無從發(fā)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特寫鏡頭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遠在熒幕這頭的觀眾,希望“置身事外”的觀眾可以理解自己處在虛偽與謊言中的巨大痛苦。相比于對切鏡頭,這樣的處理使得人物情感的傳達變得更加穩(wěn)定,觀眾也可以在這種共時感中去充分感受并接近人物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
分割畫面在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它起到了輔助觀眾理解人物關(guān)系、疏導(dǎo)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這在關(guān)于Jewel身世揭露的片段中尤其突出。在小說中,我們是從Darl的只言片語中慢慢拼湊出Jewel的身世,最終我們的猜想被Whitfield,也就是Jewel生父的獨白與半懺悔證實。在影片中,這段身世的揭露更加直白,省去了我們四處拼湊的功夫。電影中,當Bundren一家人遭遇洪流,母親的棺材險些被沖走,長子Cash腿部嚴重受傷后,影片突然切回了Addie生前關(guān)于罪的一段獨白,此時畫面同樣一份為二,左邊是病重的Addie,右邊是獨自在河岸徘徊的Jewel。緊接著,分割畫面開始起到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作用,我們看到了Addie犯下罪行的過程,于是清楚地明白了Jewel作為私生子的身份。電影的這段處理充分發(fā)揮了影像較之于文字的優(yōu)勢,什么都沒有明說,然而一切又都盡在畫面中。
總而言之,弗蘭科的這次大膽的改編嘗試是成功的,因為他以自己的方式梳理了小說的結(jié)構(gòu),而且比較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了福克納所創(chuàng)造的奧德賽。但這一優(yōu)點也會對這次影像嘗試反身自制,因為這次的改編僅僅是弗蘭科對于《我彌留之際》這部極具挑戰(zhàn)的小說的注腳,或者說是插圖,他并沒有留下太多專屬于弗蘭科、專屬于影像世界的印記。但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弗蘭科的導(dǎo)筒正越執(zhí)越穩(wěn)。我們有各種理由相信,這位才子還會向電影界輸送更多的才華。
2 ) 長路是最好的告別
路途是最長的告別,語言此途也顯得虛偽不堪。
善良深情的一家人,除了老父親,而達爾則洞穿一切 最后卻被家人認為是瘋了 怎么不令人唏噓這一切
后面漸漸看懂了,一通全通吧,偽善自私的老父親利用了他的孩子們,而唯一能識破看清的人最后大家都認為他瘋了,他們母親想回自己出生的小鎮(zhèn)下葬是因為知道老公出軌吧,最后老父親換牙娶小三說明了一切??蓱z了達爾,最愛兄弟們的就是他了。
怎么說呢,兄弟姐妹里大家都很善良,但其實善良大多時候和愚蠢是聯(lián)系著的,而聰明清醒的只有達爾一人吧
每個人對母親的愛的表現(xiàn)都是不一樣,
達爾算是最了解母親的人,所以他選擇燒毀那個貨倉,因為后面有說他是唯一一個做過火車去過大城市的人這些都可以聯(lián)想起來,燒毀貨倉燒了母親或許是為了母親或許是為了兄弟,減輕兄弟們承受的痛苦等等
但沒有成功所以他獨自躺在母親的棺材上面哭。
……
長子付出了一條腿,“達爾瘋了”,三子失去愛馬,而父親呢…
上面所寫算是一些簡短淺陋的能看出來的。算是一些看劇提示。夜深懶得好好寫了,想說的是這部真的真的很精彩,能看出很多,矛盾、人性、人與人之間……
待看第二遍、第三遍、再去看小說(因為真的很精彩),希望大家也能看出劇里的深意,還有飽滿的人物給我們帶來的各種感受等等
3 ) 《我彌留之際》書及電影
在《我彌留之際》這本書里,如果不是作者不停的轉(zhuǎn)換敘述視角,這個故事應(yīng)該是不難被閱讀的,但即是那樣,仍需要讀者在想象空間逐一補充事件當中的細節(jié),這是作者對于敘事技藝的追求,更是??思{和讀者之間的一份契約,作者提供各種證人的聲音,讀者自己來判斷事件,得出真相。作為作者,這種寫法是會很盡興的(以至于??思{在同一年里還寫出了《圣殿》這部宛如偵探小說般的作品),他仿佛設(shè)置出一個充斥著各種證言的法庭,邀請讀者參與,或者是判決別人,或者是被別人判決。在全書十五位敘述者中,達爾不僅僅承擔起了最主要的敘述者身份,更被作者賦予了一種上帝視角,他仿佛洞悉所有人的罪行,對妹妹杜威德爾懷孕的事實不停暗示,對朱厄爾的父親身份常常懷疑,甚至對于母親艾迪的去世,雖不在場他也能在第一時間告訴朱厄爾。但在最后,達爾卻成為了犯罪者,更被周圍的人認為是瘋子被關(guān)進了瘋?cè)嗽?。于是,達爾成了戲劇舞臺上“瘋子=先知”和偵探小說中“講述者=兇手”的混雜體,混雜出的結(jié)果是“瘋子=講述者”或“先知=兇手”或者把這四個關(guān)鍵詞組合成任何形態(tài),作者為了達成這一效果必須要變成達爾的同謀,所以他用瘋子般的囈語來講述故事,更引發(fā)讀者去思考,誰才是這一不幸事件背后的推手,“罪正式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為了凈化他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罪惡”(書中第40節(jié)中母親艾迪的自白)。并由此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高明作者設(shè)置了重重迷霧的故事核心,“他們在忍受” (《喧嘩與騷動》全書結(jié)尾的一句話)。
這或許就是福克納能敲響好萊塢大門的那塊沉重的石頭,電影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敘事媒體,早已厭倦了從A到Z去講一個故事,對編劇的要求也已經(jīng)從講一個好故事轉(zhuǎn)變至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所以,即使??思{沒有成為一線大編劇,至少他的好萊塢經(jīng)歷是成功的,不僅大部分作品在世時就被搬上熒幕,更有Paul Newman,Joanne Woodward等大明星擔當主演,兩人更是在電影《漫長夏日》(根據(jù)??思{小說《村子》改編,Paul Newman通過這部電影獲得戛納影帝)中相識后結(jié)為在娛樂圈中難得的模范夫妻,??思{本人也是通過電影的收入一度緩解了經(jīng)濟壓力,這在嚴肅文學(xué)的作者身上是非常少見的。如果說??思{參與了美國電影敘事學(xué)的演變這一點也不過分,雖然可能并不是通過他作為編劇制作的作品,但如果認真去討論一些現(xiàn)代電影的范例,例如《低俗小說》中好萊塢怪才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敘事,我們不難找到??思{的影子,甚至在Quentin Tarantino近期電影里對黑人主題的關(guān)注也和??思{的創(chuàng)作思路極其近似,兩人似乎都是年紀越大越關(guān)心種族問題。盡管如此,《我彌留之際》作為福克納約克納帕塔法體系作品群中最完美的一曲篇章卻始終沒能通過好萊塢的大熒幕演繹,一直到2013年才由好萊塢另類偶像James Franco自導(dǎo)自演拍成電影。
為何《我彌留之際》遲遲沒被改編成電影,恐怕和這本書對于讀者的難度一樣,眾多的敘述者,大量的意識流獨白,碎片化的情節(jié)藏在背后而瘋子和罪犯卻沖到臺前,還留下什么給影像呈現(xiàn)?顯然傳統(tǒng)的建立在蒙太奇之上的電影語言已經(jīng)感到捉襟見肘,如果說??思{在他每一部作品中都嘗試一種新的敘事技巧的話,那為何電影在今日不能也在一些看似約定俗成的語言上進行叛逆?比如分屏,比如聲畫錯位,比如... ...但這些都不是什么新事物,在MV,廣告充斥屏幕的拼貼時代,這些都不能算是叛逆性的技術(shù)語言,即便這些語言都放在改編《我彌留之際》電影里也不能算是叛逆,電影語言對一部電影來說只有合適和不合適的區(qū)別,而標準則是是否合適這個故事的氣氛以及故事要表達的核心。在《我彌留之際》的原著小說中,多個敘事者參與構(gòu)造的喧嘩氣氛被中間切割開的屏幕畫面壓縮并置同時呈現(xiàn)給觀眾,形成的視覺自然產(chǎn)生一種急迫感和紛亂感,從大部分觀眾表示無法忍受的評論中可以看的出來,這恰與??思{不停轉(zhuǎn)換敘述者給讀者造成的困難不謀而合,而這或許就是整個??思{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核心,無論是多重敘述者或是自由的內(nèi)心獨白還是瘋子的意識流,作者無非是渴望讀者走入故事人物的意識深層,體驗“他們在忍受”。那么,在這一層意義上,那些不堪忍受甚至感到憤怒的觀眾評論是否恰恰說明了分屏對改編《我彌留之際》電影非常合適呢?
或者,保守的我們習(xí)慣于去這樣講:這部電影很好的改編了原著卻始終不是一部好的電影?
4 ) 一些意識流
1.感覺作品很尊重原著,各個鏡頭都卡得很準,有感覺下很大力在描繪原作的意境,盡量傳達出作品的意蘊沉重的話題。但太像原著了,就不太像電影,讓人覺得是在幻燈片移動。畫面分成2個,雖然能有效對比或故事兩端同時發(fā)展,遞進某個人物或環(huán)境,但分散人的注意力,從實踐上我覺得我的觀影效果不佳。
2.女主的畫風(fēng)和她的四個兄弟、老爹完全不一致,城鎮(zhèn)的年輕醫(yī)生令人感覺非常之猥瑣,由在醫(yī)院到為女主墮胎時愈見其猥瑣。
3.這家人無疑有水星逆行之嫌,但都很能忍,災(zāi)禍一件又一件。對其中一個兒子的殘腿一路震驚,父親的一口空牙總覺得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小男孩抱著一條和他差不多的魚也很華麗,唯一一個比較聰明厲害的兒子被送去了監(jiān)獄,整家人的矛盾都很突出,但全家人卻都堅持在一起。唯一一個正常的卻是老爹,雖然結(jié)局處在我看來他有吃軟飯之嫌,但他堅持把妻子送回那個地方埋葬,已經(jīng)十分令人豎大拇指。
4.影片開頭說:人從出生開始,就等待死亡。以及女子在片子中的從屬生殖地位,很是唏噓。年輕人還是先決定能照顧好家人保護好他們,再談理想自身。
5.整個影片結(jié)尾處,有一種令人戛然而止的感覺,措不及防。影片節(jié)奏雖然緩慢,但沒有讓人覺得不耐煩,看手表時間確已運行了1個小時30分鐘。生命,如小船在月光晃動的夜晚在大海上慢慢地搖曳,駛向未知的前方,影片帶給人的感受,只是希望不要在等待死亡的長久歲月中迷失了自己,耽于享樂,如此就好。
6.電影和書真的是很好的配搭,雖然兩者從來不能相互替代,但我總覺得二者總能彼此勾起受眾對兩者的期待與喜愛。
7.準備有時間去看看原著《在我彌留之際》,最后感謝校書影協(xié)會,感謝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河今,兔子。
8.在這人海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時間剛剛好而已。
5 ) 《在我彌留之際》
分屏是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得不說應(yīng)用得不錯。不僅部分實現(xiàn)了原著中人物視角的投射,同時,其中亦有不少屬于是留給觀眾的投射,此外一些黑屏處理也作為留白令人沒有任何不適。
總體來說,隨著觀影的適應(yīng),導(dǎo)演對分屏這一處理還是相當克制的,且基本取代了剪輯,所以并非故弄玄虛或者賣弄技巧,更多能感覺到用心之處。
此外在音樂、慢鏡、畫外音的處理上,詹姆斯·弗蘭科 James Franco也顯現(xiàn)出了成熟中的隱忍,一切結(jié)合到原著中關(guān)于路途與受難的母題還算比較貼切。
6 ) 一些意識流
1.感覺作品很尊重原著,各個鏡頭都卡得很準,有感覺下很大力在描繪原作的意境,盡量傳達出作品的意蘊沉重的話題。但太像原著了,就不太像電影,讓人覺得是在幻燈片移動。畫面分成2個,雖然能有效對比或故事兩端同時發(fā)展,遞進某個人物或環(huán)境,但分散人的注意力,從實踐上我覺得我的觀影效果不佳。
2.女主的畫風(fēng)和她的四個兄弟、老爹完全不一致,城鎮(zhèn)的年輕醫(yī)生令人感覺非常之猥瑣,由在醫(yī)院到為女主墮胎時愈見其猥瑣。
3.這家人無疑有水星逆行之嫌,但都很能忍,災(zāi)禍一件又一件。對其中一個兒子的殘腿一路震驚,父親的一口空牙總覺得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小男孩抱著一條和他差不多的魚也很華麗,唯一一個比較聰明厲害的兒子被送去了監(jiān)獄,整家人的矛盾都很突出,但全家人卻都堅持在一起。唯一一個正常的卻是老爹,雖然結(jié)局處在我看來他有吃軟飯之嫌,但他堅持把妻子送回那個地方埋葬,已經(jīng)十分令人豎大拇指。
4.影片開頭說:人從出生開始,就等待死亡。以及女子在片子中的從屬生殖地位,很是唏噓。年輕人還是先決定能照顧好家人保護好他們,再談理想自身。
5.整個影片結(jié)尾處,有一種令人戛然而止的感覺,措不及防。影片節(jié)奏雖然緩慢,但沒有讓人覺得不耐煩,看手表時間確已運行了1個小時30分鐘。生命,如小船在月光晃動的夜晚在大海上慢慢地搖曳,駛向未知的前方,影片帶給人的感受,只是希望不要在等待死亡的長久歲月中迷失了自己,耽于享樂,如此就好。
6.電影和書真的是很好的配搭,雖然兩者從來不能相互替代,但我總覺得二者總能彼此勾起受眾對兩者的期待與喜愛。
7.準備有時間去看看原著《在我彌留之際》,最后感謝校書影協(xié)會,感謝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河今,兔子。
8.在這人海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時間剛剛好而已。
我覺得很不錯,很對味,并不是因為我是蘭蘭腦殘粉的關(guān)系。無齒的父親果然最最無恥!
哪有這么濫用分屏的...
文學(xué)名著改編的電影,盡顯弗蘭蘭文藝青年本色。大量的分屏其實是對??思{原著最大程度的還原,因原著正是由不同角色以不同視角不斷的復(fù)述同一件事。但過于強調(diào)鏡頭語言又容易讓人審美疲勞(有時候另一半直接就是黑屏,走火入魔了吧?)故事本身亦被切碎,累覺不愛。
意識流 形式大于內(nèi)容 分屏多到鬧心
看過并理解原著的觀眾會覺得是巨大驚喜,福克納式的南方、宗教和罪孽感充斥全片,選角一流。但對沒看過(或不理解不喜歡)原著的觀眾來說,分屏、獨白、剪輯時間線不尋常的這些表現(xiàn)手法會帶來巨大的觀影噩夢。很能理解IMDB評分為什么那么低,也要給勇于表現(xiàn)意識流的福克納的年輕導(dǎo)演兼演員舉起大拇指
第243人看過。
原著十幾個人的不同視角拼起同一件事的意識流寫法很受用。付蘭蘭分屏的想法不錯不過從頭到尾都這樣,加上突如其來的慢鏡,旁白敘述和故事的正常行進的凌亂交替,看下來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現(xiàn)在還在半精神分裂中。不過還是很有Faulkner筆下南方的潮濕感覺。
還真把??思{的南方鄉(xiāng)村意識流給拍出來了!一家農(nóng)民送老媽的棺材進城,斷橋,縱火,丑聞……悲痛苦難的殘忍詩意,正如追逐尸體的禿鷲般陰魂不散
雖不喜歡分屏,但似乎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去還原原著的多視角敘事。挺驚喜的,付蘭蘭勇氣可嘉。
@倫敦電影節(jié). 對電影期望值為負數(shù)的原著黨觀看后表示驚喜到落淚。
我表示聽不懂南方口音,看不懂法語字幕,hold不住太文藝的James Franco。。
補標:蘭蘭的文藝你們不懂 #笑著活下去# 3.6
將如此難拍的原著,拍得還算有可看性,很不容易了。不過,過多的分鏡頭,很無必要,有些不智,如果舍棄,也許更好一些。
深固的南方情結(jié),濃烈的影像味道。非常驚嘆弗蘭科運用影像傳達情緒的能力,既有嘗試的膽識,又有收斂的沉穩(wěn)。只是分鏡雙屏的手法重復(fù)運用弱化了敘事流暢帶來的情緒震撼。算是成也鏡頭,敗也鏡頭。但還是喜歡這份私語式的影像詩意,那是對既定式宿命最有力的回應(yīng)。
你有沒有想過,假如都不用分屏,這該是多無趣的故事。用得好Franco。雖然我沒看過原著。
三十歲出頭的付蘭蘭拍三十歲出頭的??思{,很可能是今年看過的最文藝的一部電影了。我沒看過原著,完全沒有想到是一個這么荒誕而有力道的故事,把一具尸體的“回家”、一個家庭的啼笑皆非的旅程描繪得這么傷感、傷感得有些邪惡,有些癲狂。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我覺得這和James Franco關(guān)系不大。
一種關(guān)注 付蘭蘭自編自導(dǎo)自演
這剪輯。。不喜歡分屏。。本來就這么意識流了。。還整成這樣。。
走火入魔了……
太多分屏看著好眼花。雖然是對原著的最大化還原,但??思{這種意識流的小說真的不適合拍成電影呀。(不過腐蘭蘭你一定要繼續(xù)拍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