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維權女律師公然抨擊政權盲目鎮(zhèn)壓伊朗民間團體,換來律師牌照被吊銷,而她的記者丈夫也被迫逃匿。前路茫茫,她唯有設法逃離伊朗,但要獨自應付重重困難,既有官僚制度的欺壓,亦有針對女性的社會不公。導演借女主角的故事來比喻自己被政府打壓的遭遇,所以本片的拍攝過程只能低調(diào)進行。導演身兼監(jiān)製及編劇,在這樣不利的環(huán)境下仍有膽量去批判現(xiàn)今伊朗社會。雖然在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中勇奪導演大獎,但卻因其敢言作風而被禁止離國。
《再見愛人》中,如果張婉婷的性格是由他前半生的原生家庭以及他的經(jīng)歷塑造的話,那她的當下依然深陷其中,本質(zhì)上是宋寧峰的老好人進行了推波助瀾,什么是老好人,就是他想去拯救張婉婷,以一種弱者和低姿態(tài)的方式,如果張婉婷是一個魔,怎么可能讓一個天使去拯救呢,他只會踐踏天使,就像他踐踏宋寧峰一樣。 佛要去度化魔,首先他必須自己要化身為魔,佛之所以成為佛,是他不僅有菩薩的心腸更有霹靂的手段,很明顯,張婉婷和宋寧峰顛倒了,宋寧峰想當一個菩薩拯救這個家庭,但卻沒有霹靂的手段,這是一個進入中年男人的猶豫徘徊,瞻前顧后和患得患失。張婉婷有霹靂的手段,就沒有菩薩的心腸,有術無道止于術,他永遠把劍指向別人,而從不指向自己,即使指向自己(反省,其實連她的反省也是自私的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下一步更狠的指向別人,一切為她的自我與目的服務,她是一個為了自我情緒與證明我是對的,可以玉石俱焚的女人,她的世界觀以及她所有的道理的出發(fā)點,其實都是維護她自己,滿足她的自我意志,她那套自圓其說的邏輯體系背后其實是她對失去宋寧峰的極端恐懼,就像一個孩子越怕失去媽媽,越會撒潑打滾來引起媽媽的重視。 一個只想掌控別人,遇到一個已被掌控的中年男人當下的無力(節(jié)目中宋寧峰完全扭曲,失去了自己,在張婉婷的攻勢之下,就像丟了魂一樣),就促成了他們之間的畸形和虐戀。 所以今天的張婉婷變成這樣也一定有宋寧峰懦弱的責任,但宋寧峰又是可憐的,他本來有非常好的性格,責任感以及共情能力,他值的更好的,如果有更好的也會讓他變得更好,但他又被他的性格,責任感,以及對張婉婷的共情牽絆住了,他陷在了里面,在張婉婷制造的洗腦與黑洞中,他已掉得太深。 沒有一個人可以通過喂養(yǎng)一個人的靈魂而拯救別人,同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借助于別人的喂養(yǎng)而拯救自己,但恰恰宋寧峰扮演了前者,張婉婷扮演了后者,二者的本質(zhì)都是通過他者找自己,但在彼此的內(nèi)耗中都沒有成為最好的自己,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己。
去年有一檔國產(chǎn)綜藝,爆了。
離婚的、分居的、冷靜期的三對夫妻一同旅行18天。
眼淚、爭吵、沉默,全都真實得讓人窒息。
誰都沒想到,居然又回來了——
豆瓣8.4,熟悉的配方,一樣的抓馬。
依舊是三對陷入婚姻困境的夫妻。
有的想要找到問題,有的想要解決問題,也有的連問題是什么都不知道。
第一對,蘇詩丁和盧歌,離婚已經(jīng)一年半。
兩人都從事藝術行業(yè),有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最具藝術氛圍的話劇舞臺上相遇,毫不猶豫地隨著心動,奔向了愛情。
但在結(jié)婚后,最現(xiàn)實的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異地。
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被迫兩地分居。
與此同時,盧歌還患上了抑郁癥,缺席陪伴成為這段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盧歌總是強調(diào),蘇詩丁愛音樂、愛工作勝過愛自己。
蘇詩丁也明白,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表達、不溝通。
甚至當自己也患上抑郁癥時,她并沒有告訴盧歌,而是自己默默承受。
就連分開的決定,都顯得十分疏離,“就離婚吧”。
時隔一年半的再度見面,盧歌的主動擁抱讓她感到了尷尬。
在客套的寒暄過后,留在空氣中的只有沉默。
即便是節(jié)目組提供的一次給對方寫信的機會,內(nèi)容也很是客氣、體面。
至于為什么會上節(jié)目,蘇詩丁希望能夠給這段關系有所“善終”。
他們也是三對夫妻里,最堅定選擇離婚的一對。
第二對,艾威和陳美玲(Lisa),結(jié)婚18年,分居兩年,尚未正式離婚。
一位是香港黃金配角,另一位則是選美冠軍。
沒有生孩子,養(yǎng)了一條狗狗,就算五六十歲了,晚上睡覺還要手牽手。
二人相濡以沫多年的愛情佳話,還經(jīng)常登上報紙。
即便是Lisa得了很嚴重的肝病需要做手術,生死關頭也都沒有將他們分開。
就是這樣共患難近二十載的中年夫妻,卻因為一個非常離譜的原因分居了——
打麻將。
艾威強調(diào)了上百遍,Lisa非常愛打麻將,甚至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熬夜通宵根本不聽勸。
不管說多少遍,Lisa都死性不改,這讓他十分惱火。
Lisa卻說,自己的麻將癮并沒有艾威說的那么嚴重,一周最多兩三次,通宵也是極少數(shù)。
每當Lisa想道出其中苦楚,艾威總是會打斷她,再次提起打麻將的事情來反駁她。
就算關系已經(jīng)如此冰冷,分居時間也很長了,他們卻依然沒有正式提出離婚。
他們擔心離婚了之后,兩人中萬一有誰先走,自己都沒有一個可以替對方處理事務的身份。
這也是為什么,艾威對于打麻將的事情如此執(zhí)著的原因之一:
如果Lisa的病再度復發(fā),他不希望也不愿意再度經(jīng)歷同樣的痛苦。
但當Lisa提出艾威天天喝酒的問題,只要他不喝酒,她也不打麻將。
艾威卻拒絕:“我為什么要不喝酒呢?”
在第二期時,作為嘉賓的黃覺和麥子直接指出了艾威的問題:
他生氣的不是Lisa打麻將這件事本身,而是Lisa不聽他的話。
這種控制欲,已經(jīng)深埋在艾威的潛意識里,難以改變。
但Lisa對于艾威的感情,即便是如此嚴苛的指責之下,依然不曾改變過。
傷心地哭泣過后,Lisa都堅定不移地,渴望和艾威復合。
他們的愛,也是三對夫妻里最深,且難以割舍的。
最后一對夫妻,也是本季節(jié)目里熱度最高、爭議最多的——
宋寧峰、張婉婷。
窒息、恐怖、瘋狂。
所有最極端的詞匯一次性匯集在了這對夫妻身上。
一個是演員,一個是經(jīng)紀人,本該是最能夠互相理解體貼的一對。
認識一個月就懷孕,孩子出生8個月后才領證結(jié)婚。
對于婚姻,張婉婷說自己非常恐懼、有壓力。
她認為兩人之間最大的問題,源于“不熟”。
明明都還是獨立的個體,就由于意外的到來,被迫組成家庭,從“我”變成了“我們”。
在張婉婷眼里,宋寧峰渾身上下沒有一絲可取之處。
冷暴力,不理解她,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每當宋寧峰想開口說兩句,張婉婷就會不停地打斷、反駁他。
最夸張的時候,打斷了他七次。
而且經(jīng)常用一些詆毀的方式,來凸顯宋寧峰有多“無能”:
“你真有福氣找了我這樣的老婆,要說還是你命好,奈何我找了你這樣一個拖油瓶”
口吻像極了宋寧峰的經(jīng)紀人,或者是是恨鐵不成鋼的媽媽。
而當其他的嘉賓試圖為宋寧峰說幾句的時候,張婉婷便更加上火了。
在數(shù)落宋寧峰的同時,把其他人一同懟了個遍,鬧得十分不快。
夜深過后,宋寧峰試圖想安慰和緩解一下張婉婷的情緒,卻又再度被她罵了一頓。
千錯萬錯,都是宋寧峰的錯。
在張婉婷的口中,宋寧峰就是“罪人”。
當晚的寫情書環(huán)節(jié)里,也是參加節(jié)目以來宋寧峰第一次直接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看著張婉婷淚流滿面的樣子,在場所有人都以為她被這份真情告白感動了,也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結(jié)果鏡頭一轉(zhuǎn),張婉婷一副不可理喻的表情:“我覺得你沒事吧?”
原來,她只是迫于當下宋寧峰的好朋友黃覺和妻子在場,不想在朋友面前,尤其還是模范夫妻面前暴露自家的丑事。
甚至宋寧峰那些掏心窩子的話,在她看來,都是毫不留情面的控訴和發(fā)泄。
而當張婉婷“發(fā)瘋”的時候,宋寧峰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反駁,自責,沉默,進而妥協(xié)。
他們的關系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
不停地爭吵,又不斷地逃避,依賴情緒進行輸出,從未有一個人直面其中真正的問題。
又或者說,他們根本都不知道產(chǎn)生離婚這個念頭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但張婉婷并不是沒有反思過。
在和自己非常相似的艾威面前,她不止一次地幫Lisa爭取認同。
同樣的狀況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她只會不停地強調(diào)自己的情緒,控訴宋寧峰不夠愛自己。
當張婉婷冷靜下來,回憶起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她會偷偷流淚,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失控。
到底什么才是張婉婷所認同的愛的方式,她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亦或者說,她的崩潰和極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獲得自我平衡的手段。
這種失衡,早已在閃孕閃婚的開始,就已經(jīng)埋下了情緒。
每當失控發(fā)生,宋寧峰的沉默與妥協(xié),日積月累下便不斷在為失衡的天平增加砝碼。
在第三期節(jié)目播出之后,張婉婷公開回應了熱搜與辱罵:
“我之所以頂著壓力也要出來說話
不是我不能承受這樣的辱罵和聲音
我是想說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很多個“張婉婷”
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將矛頭對準了張婉婷,說她失控、瘋了,還有不少人跑到她的社交平臺下請她放過宋寧峰。
他們仿佛走進了一個名為“婚姻生活”的人類實驗,所有的矛盾與情感,都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被無限放大,人性的自私與自負都被展露得極為可怕又丑惡。
有一則短評這樣寫道:
“如果說上一季是《藍色情人節(jié)》,那么這一季才真正來到了《婚姻故事》”
婚姻關系中,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多的是模棱兩可的糾纏與和解。
如果任由情緒繼續(xù)蔓延,矛盾繼續(xù)上升,那么就像不斷地在給這段關系,打上一個又一個的死結(jié)。
節(jié)目所呈現(xiàn)的那些窒息與抓馬,也在不斷地刺激我們,如何在一段關系中找到平衡。
從“我”變成“我們”,絕不是一紙婚書這么簡單。
*本文作者:D
關于愛的那些事。
剛剛看完第四集,發(fā)生在第六天的故事。
非常打動我的是幾句話:
【面對他人的善意,表達感謝就是最好的回應?!?/p>
【愛是流動的。】
【我們太常習慣扮演拯救者,被自我感動,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p>
負面情緒也好,悲觀也好,忘記是從哪一本書里看到的,都是有它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
我們往往討厭那些“不好的”情緒,那些“喪”的時刻,希望自己陽光而美好,其他的一切不夠積極的部分都讓它們退退退。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陰暗”就沒有“陽光”,美好的存在恰恰是因為那些“不美好”。
自我接納這件事聽說了十幾年,幾度都覺得自己做到了,道理重復了千千萬萬遍,不停的自省、反思、破防、下定決心,又再一次的陷入同樣的情境中,就像希臘神話里的西西弗斯,果真人類的智慧從一開始就被點明了,就等著人們?nèi)ヮD悟,像是在經(jīng)歷一個又一個的輪回。
老師說我們都有潛在的目的性,這話聽到的瞬間就后背發(fā)涼,我們好像都給自己上了一個底色,不管那是明亮的還是灰暗的,也不是自己故意的,卻是自己最熟悉的。熟悉這種感覺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天然的安全感,與是否美好無關。然后我們就那樣義無反顧般的走向那片底色,一次又一次,陷入自己給自己種下的痛苦之中。
我想我的性格中一直都帶有那份不自信,缺乏被愛包圍的安全感,也說不上來到底為了什么。自從聽到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里的某些觀點,釋懷了一些,不再把自己的色調(diào)輕易的歸咎于他人或者它事了——我覺得受傷了,也是我讓這個人或者這件事傷害到了我,我從來都是有選擇的,當然也有責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后果。
好在不管能做到什么程度的改變,意識到問題就是邁出去的第一步了,別管是否停留在了第一步,也至少是個漫長的開始了。
面對所有的善意,表達感謝就好了,別的情緒都不是那么有必要,我試一下。
提醒自己不用努力證明自己的那片底色就該是如此,每個人都值得被愛,都值得擁有幸福,永遠都有選擇。
【面對他人的善意,表達感謝就是最好的回應?!?/p>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困難的點在于,我們聊的太抽象了,這是很長一段青春期的我很愛做的事情,總是怕說的具體了就不美了,就太赤裸了,就會不好意思,就要面對某些尷尬的局面?;蛟S也有一部分是文化影響也說不定,我們的語言崇尚意境,那種我沒有明說你卻懂我的可愛心思。好吧,也許并不怎么可愛,也算得上青澀了。
于是我愛你這句話,說的并不輕易,一旦說了就像是把自己的一片真心捧到了對方的面前,這就有很大風險了,對方瞬間就有了完全拿捏你的權力,面對有可能被拒絕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
不過現(xiàn)在其實沒那么害怕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化的呢?
我們最想表達愛的時候,或許就是我們心里明知道風險最高的時候吧,緊張,刺激,有關自己的一場豪賭,也真的只是有關自己而已。
其實愛永遠無法衡量,所以人們才執(zhí)著呀,一旦能計量了,就不美了。
年少時戀愛腦作祟,總想要知道答案是什么,擰巴,偏執(zhí),患得患失,做作,矯情...我們追求的答案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感情是自由的,是抽象的,是不確定的,或者,不總那么確定的。我們急于想要證明或者證實的是個變量呀,這可不就是徒勞么,再努力也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因為答案可能是一條小溪,即便面對同一份感情,也無法踏進去第二次。
【愛是流動的。】
有的時候人們會愛上一個破碎的靈魂,一個受傷的心,真的是愛這個人么?還是愛上了那么義無反顧的自己呀。
我們看到了對方的脆弱,看到了對方的不堪,天真的以為自己會帶來好的變化,真是古道心腸了。怎么自己都感動成這樣了,對方還是沒有變好呢。這讓我想到了熱情又不明真相的群眾,你誠摯的伸出的手,真的是對方此刻最需要的么?萬一人家只是想要靜一靜呢。
但是我們不太愿意接受,自己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這件事。愛一個人,我們只會有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給予我們最擅長付出的東西,卻并不真的總是在意對方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雖然有時對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但是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還是容易的多的。
我給你的,你不需要。
這才是最讓人傷心的,好像我也不會別的了,最好的都拿給你了,好東西人人都應該需要吧,你怎么會不需要呢。
如果真的能做到,需要對方做什么,具體的表達出來,事情會不會變得簡單很多。當然同時要面對你的需要對方提供不了這件事,或者不愿意給,自己會很尷尬吧。我們經(jīng)常被教育想要什么自己去爭取,不要只會索求他人的給予,可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愛情也好,親情也好,友情也好,都是自己爭取不來的,感情這件事,不是努力就會有收獲的。
【我們太常習慣扮演拯救者,被自我感動,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p>
你真的懂唯一 的定義 并不簡單如呼吸 你真的希望你能厘清 若沒交心怎么說明 我真的愛你 句句不輕易 眼神中飄移 總是在關鍵時刻清楚洞悉 你的不堅定 配合我顛沛流離 死去中清醒 明白你背著我聰明 你真的懂唯一的定義 不只是如影隨形
你真的希望你能厘清 閉上眼睛 用心看清 我真的愛你 沒人能比擬 眼神沒肯定 總是在關鍵時刻清楚洞悉 你的不堅定 配合我顛沛流離 死去中清醒 明白你背著我聰明 愛本質(zhì)無異 是因為人多得擁擠 你不想證明 證明我是你唯一 證明我是你唯一
以上。
再也不會有郭柯宇姐姐了,那如詩如畫一般的人兒啊……
我有一個好朋友,跟她相處,難得的輕松,好像沒有什么話不能說,沒有什么事不能消解。
我早就知道,自己是控制欲強的人,這來源于成長環(huán)境,而大多數(shù)控制欲強的人,都有類似的成長環(huán)境。
我和她交往時,卻沒有任何的控制她。仔細想了很久,不是因為我多好,而是她很好。因為,她從來沒有任何的控制我。
我極其敏感,與人交談時,但凡感知到別人想要控制我,都會瞬間厭煩,要么沉默,十分冷淡,要么憤怒,嚴辭反擊,我不僅不會讓你控制我,我還要控制你,改變你。
我的痛苦,也便來源于此。
從控制欲強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會有兩種走向,一種是——當自己長大后,努力控制別人;一種是——當自己覺醒后,害怕傷害別人。
自我監(jiān)測與自我反省,這是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做的事。我時刻警惕著,我是否想控制他人、是否在控制他人,在這種控制發(fā)生的過程中和過程后,我都會非常難受,因為我不喜歡那種交往,不喜歡那種談話,不喜歡那種思維。
我不喜歡受別人控制,也不喜歡控制別人,所以,我也便不太跟很多人交往了。
而我跟那位朋友在一起時,哪怕彼此有不同的觀點,說一說,聽一聽,也就過去了,然后就會想,一會吃什么。淡淡的,特別舒適,像午后的陽光。
這樣的感受是很少的,很難得。
我想到《平如美棠》。
親密關系不僅是朋友、家人、愛人之間,只要是人與人之間,都會有親密的傾向,和因親密而帶來的種種問題。
平靜是一種相處,激烈也是。也有關系是頻繁爭吵的,大開大合的,關鍵在于,雙方是否能共同享受它。人性中,是有侵略性的,所以會有戰(zhàn)爭,有戰(zhàn)爭藝術作品,有戰(zhàn)爭游戲。生活中的兩個人,如果剛好彼此享受這個過程,那么大吵之后的大合,也是一種境界。
然而遺憾的是,人與人往往很難做到精準匹配,于是往往就成了一強一弱。強弱度把握不好時,一方總是受傷害,另一方也覺得自己受了傷害。
這一季,或許從策劃開始,就有意從某一類型中選擇嘉賓。不管,是不是演戲,這樣的關系,這樣的爭執(zhí),這樣的思維,這樣的對話,在生活里,比比皆是。而讓人們?nèi)ジ惺芘c思考這一類型的關系,或者,這種人性,便是這一季最大的意義。
宋寧峰,張婉婷。
有的人,是喜歡吵架的。
這不是社會學問題,是生理學,是醫(yī)學。有人曾給罪犯做過大腦掃描,發(fā)現(xiàn)他們同理心同情心的區(qū)域和常人不同。人類的一切語言、行為,都受大腦支配,吵架的區(qū)域,是否有所不同,這,需要驗證。
張婉婷說,“吵架吵得不舒服”,與人交流的訴求,是要自己說爽了。
張婉婷說,“你搞不定我”,她想讓對方搞定她,但遺憾的是,對方不想搞定。
其實可以理解張婉婷的訴求,她想要的是一種“勢均力敵”,她內(nèi)心也真的覺得,有時面對宋寧峰,是投出去的石頭沒有水花,喊出去的話沒有回聲。
張婉婷覺得有意思的,對方不覺得,張婉婷想要激情的狂暴的,對方只想簡簡單單的,這就是問題。人跟人要是能剛好較著勁,是最舒服的。
營地吵完架,宋寧峰給張婉婷拿披肩、喝熱水,觀察室覺得被溫暖到,沈老師說是一種求助。我卻突然仿佛看見了,他們在家中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的畫面。還記得嗎,張婉婷第一晚說的話,描述宋寧峰“冷暴力”,在家里爭吵后她氣得不行了,宋寧峰不說話,只是拿水,她很無力,甚至要氣瘋了,要拼死去懲罰他。所以,別人覺得溫暖時,張婉婷內(nèi)心卻是崩潰的,她想要的,不是這個。可是經(jīng)此一吵,也看明白了,宋寧峰才不是沒有說,而是說了那么多,卻被張婉婷繞來繞去,最后全白說。張婉婷,是一句也聽不進去。唉,還能做什么呢,語言是那樣無力,喝點熱水吧。挺好的,真在乎人,才會這樣,而不是在乎說,咱們就好好過生活吧,吃好喝好睡好,別說了。
所謂可恨與可憐總相關,張婉婷就是如此。太希望別人懂自己,怎么可能?這種訴求的結(jié)果,只能是互相折磨。宋寧峰說了一句“她教我”,可想而知張婉婷在日常中對宋寧峰的改造,可畢竟宋寧峰是一個人啊,還是一個成年人,人不可能讓另一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活著,他是人,不是工具。至此,最擔心的,是孩子?,F(xiàn)在孩子還小,如若長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那跟孩子之間的摩擦將會更為激烈,孩子又會在這樣強控制的環(huán)境中而被改變一生。
張婉婷總說“給你生孩子”,我開始還想,不應該啊,這樣一個強勢的人,怎能說這種本質(zhì)上看輕自己的話,后來才明白,這是一種手段,“綁架”的手段。而這種手段,未來還可以用在孩子上,“我辛辛苦苦把你養(yǎng)大”……無窮無盡的循環(huán)。
其實張婉婷作為女性,在面對男性時,勇敢,獨立,敢于挑戰(zhàn)父權社會下的家庭語境,是令人佩服的,我們不能忽略中國社會的性別問題,能這樣跟年齡上長于自己、行業(yè)上是前輩的男性抗衡,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但問題是,張婉婷的方向,偏了。
女性要強,要腦子快,要敢說話,要能做事,但不要把這種強大轉(zhuǎn)化為欺壓別人,而是要整體統(tǒng)領,要有能力讓每個人都好,都舒服,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如果總是自己氣得不行,都是別人的問題,那你的能力在哪呢。讓二人的婚姻關系、讓集體旅行關系不好的緣由,都在于并不能找準說話做事的出發(fā)點,要真正用心讓別人感到舒服,才能良性循環(huán)互相成全??诳诼暵曊f為這個為那個,可但凡別人有一點不順自己的心,就不行,這是為別人嗎,別人就不是人嗎,就沒有情緒嗎,就不需要關照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道理,自己的感受,尊重別人,是溝通的第一前提。
艾威,陳美玲。
如果再沒有其他的信息,艾威其實可以了。
確實,艾威也強勢。但正如前文所說,很難有完全匹配的兩人,生活里大多是一強一弱。再者,從身體健康角度來說,我相信很多人也都認同,身體不好的人,不能熬夜,尤其是熬夜打麻將這種很耗費心神的事,別覺得一周一次不多,身體不好的話,一月一次也不行,就是根本不能熬夜。
生活里,該強勢的時候,真的要強勢。如果一切都只是好好好,那一切也就都亂了。
至于心情這個部分,當然很重要,但我比較疑惑的是,他們沒有嘗試尋找其他方式嗎。
這兩個人一出場,我就落淚了,所謂相濡以沫,也就是如此罷。問題就在于Lisa特殊的人生遭遇。身體病痛,我很能理解,也曾多次憂慮、無力、無望,但我想,還是要盡量找一個平衡。人生,就是在找平衡。
遭遇了這樣的不幸,很痛苦,很絕望,但這就是人生的挑戰(zhàn),這就是你的人生,你就是要去面對。何況,Lisa身邊還有這樣一個人陪著,艾威說談過幾十次,這份耐心,也是真心,應該更有勇氣去共同面對。尋找其他的愛好吧,比如運動,如果身體不支持,做修身養(yǎng)性一些的比如高爾夫,姐妹們一起打打球喝喝下午茶,藝術性的畫畫等等,起碼嘗試去尋找一下。我很想跟Lisa說,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吧,別怕!人生無常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對于生病的人和不生病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反正人都要死,生病的人可能會早死一點,但起碼現(xiàn)在不是活著呢嗎。
盧歌在看到畫像時的表現(xiàn),很多人覺得奇怪,我也覺得奇怪,但追蹤蛛絲馬跡后,恍然大悟。這一場景的奇怪,有剪輯的原因,也有,真正的高手在背后的原因。正所謂:“頂級的捕食者往往以獵物的身份出現(xiàn)”。
就盧歌來說,如果他原本就是像張婉婷一樣的人,情緒難以自控,那這次的激烈表現(xiàn)沒問題。但是通過前幾天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盧歌其實是非常樂觀的人,這次能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反應,一定是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驚天的秘密。唉,其實也不算是什么秘密,不過是盧歌自己以為的“蘇詩丁”和真實的蘇詩丁,完全不一樣。他才是沒白來的那一個,我指的是從個人心路歷程來講。
登山后的那一桌飯,竟有了《花兒與少年第二季》“最后的晚餐”那一幕的精彩感。經(jīng)此一戰(zhàn),蘇詩丁成功讓所有人倒戈,同情她、可憐她、為她感到不值得,討厭盧歌、不理解盧歌、覺得盧歌配不上她。無論是觀察室,還是評論區(qū),都有這樣的鮮明傾向。
為什么說是“一戰(zhàn)”,其實蘇詩丁也并不是為了要戰(zhàn)贏盧歌,她歸根結(jié)底是想要戰(zhàn)贏自己的人生。
關于她的童年經(jīng)歷,有過不好童年經(jīng)歷和沒有過不好童年經(jīng)歷的人,都會共情,都會難過,都會理解,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我們再聽聽看,為什么盧歌總在說:“這是兩回事”。盧歌敗就敗在,很多重要信息都沒說出來,讓人云里霧里,這本來就讓人很難受很反感,反觀蘇詩丁把關鍵的信息一點一點呈現(xiàn)出來,讓別人逐漸感覺了到她的飽滿。所以,不管這件事到底是什么,人們下意識地都會得到一個有利于蘇詩丁的結(jié)果。
盧歌所說的,其實是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好的事,當然,有的人遇到的嚴重,有的人遇到的輕微,但每個人也正因所遇到之事而成了今天的自己。如果今天的自己想要過好今天,那就按好的方式進行,如果今天有問題,就從今天找問題,而不是總拿過去的原因為今天找借口。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些人來到這個節(jié)目,本身就有“被審判性”,你一言我一語,旁人會根據(jù)內(nèi)容進行判斷。在法庭上發(fā)言是可以被打斷被質(zhì)疑被拒絕的,因為當一個人運用某些元素博取了大家的同情,那么人們就會不自覺地偏向于他,這是人性,難以控制。所以,當大家談論蘇詩丁盧歌二者之間的關系時,蘇詩丁突然講自己的苦難,那么對話的風向一定會發(fā)生轉(zhuǎn)移。所以盧歌會說“這是兩回事”,盧歌也會說“這不公平”。
觀察室非常有意思,不知道是為了節(jié)目效果而演戲,還是真沒聽到,一直在批判盧歌沒有做出正常人的反應,要盧歌去同情,要盧歌善良。蘇詩丁明明在采訪中說了,以前盧歌聽到這件事時反應很大,甚至要去找那個人要去打他。而這一次蘇詩丁講這個故事,對于在場的其他人來說是第一次聽,但盧歌已經(jīng)聽過一次了,就這樣去對比不同人之間的反應,公平嗎?
蘇詩丁眼神的特寫其實特別有意思,那里邊有冷漠,有審視,有狠絕。盧歌表達總是差一點,他不想撕破臉皮,他總是說感覺被騙了、覺得蘇詩丁不是這樣的,其實,這一切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虛偽。表面是一種感覺,相處久了,竟是另一種感覺。然而,這里蘇詩丁最厲害的是,她把這種“虛偽”拿到明面上來,所以會讓人恍惚,但也讓人佩服,既然已經(jīng)想好了,那就要做一個腹黑大女主,就要不惜一切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小時候媽媽告訴她的一樣。而且,她做到了。
此前,蘇詩丁已經(jīng)在很多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大家不會留意,都被她看似平靜的神態(tài)、溫柔的語氣蓋過了。比如,是蘇詩丁說“兩個人在比”,是蘇詩丁說自己是深淵也把盧歌拉向深淵,是蘇詩丁說知道朋友嘲笑盧歌不高興但不想失去朋友。對于蘇詩丁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她想要的就是更大的成就。盧歌肯定感覺到過,還說過“考慮做生意支持她”,因為這么大的事要錢啊。
蘇詩丁夠厲害,我跟你盧歌下明棋,我跟你們所有人下明棋,但你們都下不過我,還要心疼我,還要幫我說話。單獨跟盧歌談話完,你聽她的歌聲,太暢快了,一切盡在把握之中。
就像,張婉婷,這才幾集,蘇詩丁就把她看得透透的。張婉婷自己還在車上說,蘇詩丁說張婉婷和盧歌很像,只是教養(yǎng)不同。像在哪,像在單純,像在情緒表達直接,像在好掌控。果不其然,晚上張婉婷展現(xiàn)出了非常直給的同情,不斷添油加碼。
盧歌是想要藝術的,但他想要的更多的是美好的藝術,他向往美好,而蘇詩丁想要的藝術,是會被資本操控的,是要靠拿捏人心的。這也是為什么對于那些嘲笑,蘇詩丁無所謂,畢竟已經(jīng)選擇走這條路了,這個圈子里,什么事沒有,這些小事算什么呢。而這晚蘇詩丁分享童年經(jīng)歷,恰也是在講這樣心態(tài)的緣由。蘇詩丁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中,缺少對正確與錯誤的教育,比如偷東西,沒有得到及時干預。當然長大了她早就懂了,但潛意識里,會對惡的包容度高,比如很多人都覺得那樣嘲笑別人的朋友不是什么好朋友,而她卻可以接納。
如果把兩個人內(nèi)心想清楚了,再帶入他們彼此奇怪的表現(xiàn)和零星的言語,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合理了。盧歌太單純,蘇詩丁心機太重,盧歌要享樂人生,蘇詩丁要經(jīng)營人生,盧歌總是看起來主動其實被動,蘇詩丁看起來被動其實主動。在人心較量中,盧歌根本不是蘇詩丁的對手。這也是為什么從飯桌下來他說“我沒必要在這了”,其實后邊還有一句,蘇詩丁在這自我表現(xiàn)就足夠了。盧歌總說“無解”,其實就是,他玩不過的。
盧歌也沒必要生氣,大家此刻對蘇詩丁的表現(xiàn),跟他最初面對蘇詩丁是一樣的,他當時是怎么看蘇詩丁,大家現(xiàn)在也怎么看蘇詩丁。有的人能一眼看到底,有的人不能,慢慢看吧。
文〡璐璐日譯情
《再見愛人2》里張婉婷說宋寧峰是個好丈夫,但不是個好伴侶,因為她覺得宋寧峰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她對伴侶的需求。所以,從兩人閃孕閃婚之初,她就一直在嘗試改變宋寧峰,她想把宋寧峰改變成她心目中完美伴侶的樣子。
看到張婉婷想改變自己丈夫的言行,我一點都不意外。
因為人都有改變別人的沖動,尤其是和自己親近的人。父母想改變孩子,領導想改變下屬,丈夫想改變妻子…可人真的是被另一個人改變的嗎?這個問題太值得探討了,我也很想借張婉婷和宋寧峰來說說改變。
▌張婉婷改變宋寧峰了嗎?
世上大概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改變吧,無論是孩子,員工,還是妻子或丈夫。這也是我驚訝于張婉婷和宋寧峰的地方,因為張婉婷一直在嘗試改變宋寧峰,而宋寧峰表面對此似乎也是接受的。
宋寧峰覺得妻子敲打他的一些想法是有預見性的,如果不按照她所說的去做,他們的未來就很可能被毀。既然他們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那張婉婷應該是改變了宋寧峰的,他們的婚姻愛情也應該是美好幸福的。
可從他們參加《再見愛人2》來看,他們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婚姻愛情并沒有那么美好幸福,張婉婷也并沒有改變宋寧峰。為什么?
因為被迫的改變不是改變,而是妥協(xié);不是出于自愿的妥協(xié),只會加劇親密關系走向極端,并不能令慘淡的婚姻發(fā)生質(zhì)變。
伊能靜在采訪中提及自己的兩次婚姻,她直言自己和庾澄慶的婚姻的失敗,主要是源于自己還沒有修煉好自己,只顧著安撫自己無處安放的不良心態(tài)與無法接受的原生家庭,沒能把戀愛談好更沒能把日子過好。伊能靜坦言,丈夫不是你的醫(yī)生,他沒有辦法治愈你的一切。
伊能靜的一番話和兩次截然不同的婚姻經(jīng)歷說明:婚姻的質(zhì)變都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好的婚姻關系是相互影響,并不是強行改變。
那些嘗試改變另一半的男女,最終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改變不了困頓的婚姻,只會加劇婚姻破裂的速度。
我們之所以過不好日子,經(jīng)營不好婚姻家庭,就是因為人性讓我們覺得改變別人比改變自己容易,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都愛走改變別人的捷徑,而忽視改變自己的正道。
捷徑促使人走上的都是極端之路,沒有好結(jié)果;正道看似艱險難走,可挺過去,你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質(zhì)變,尤其身邊人。
這就是改變自己的無窮力量,當自己變好變順后你就能影響身邊人由內(nèi)而外自發(fā)地發(fā)生改變,而不是被迫地被強行改變,這才是婚姻中男女相互影響后的質(zhì)變。這種質(zhì)變或許只有經(jīng)歷的人才會懂。
▌你不改變,我就不愛你!
張婉婷曾對宋寧峰說過:“我其實不是想改變你,我是沒有辦法。因為如果你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我很確定地告訴你我不愛你?!?/p>
對于張婉婷的”你不改變,我就不愛你“的理論,我想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絕不會因為”改變“而愛上一個人,但我們卻會因為一個人是他她自己而愛上這個人。
所以說張婉婷想改變宋青峰的這套“你不改變,我就不愛你”的理論是不成立的,是張冠李戴的,是不夠成熟的。
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特性,都有各自的好與不好,我覺得我們愛的可能是彼此的不同,也可能是彼此的相同,但絕不可能是接觸交往后的強行改變,因為人性決定了我們的貪婪無極限。
每個人只有當他找到他自己,成為他自己,能夠讓自己越變越好后,才有可能經(jīng)營好自己,處理好關系,經(jīng)營好婚姻家庭。
就像伊能靜所說“丈夫或妻子不是我們的醫(yī)生,沒有辦法治愈好我們的一切”,有些傷,有些痛,有些過不去的過往,終究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跨越去治愈,這應該就是“人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真諦。
改變自己,是改變一切的根源!
閃孕閃婚的張婉婷和宋寧峰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還處在改變彼此給彼此好看的內(nèi)耗階段。
就像張婉婷所說,她其實并不想改變宋寧峰,她是沒有辦法。她覺得只有宋寧峰改變成他所希望的樣子,她才會愛她,她們的婚姻才有救。
可如果宋寧峰妥協(xié)地一次次被她改變后,她們的婚姻就真的有救了嗎?
宋寧峰憋屈擰巴地活著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張婉婷在改變丈夫的道路上愈演愈烈。兩人會越來越看不上彼此,甚至是討厭自己。他們不可能越靠越近只會越走越遠,因為他們都已不再是當初的自己,也找不到現(xiàn)在的自己,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愛是恨。
現(xiàn)在的張婉婷應該想不到改變自己,更難以改變自己,雖然她覺得做自己很重要,可她似乎還沒有找到自己,她對愛的言行過于莽撞,對愛的認知也過于淺顯。所以,她才會在改變另一半的捷徑中一路前行,永無止境。
其實,所有好的融洽的關系都不是被迫改變而來,而是被正向影響而來。那些能夠正向影響身邊人的人,無一例外都是特別會改變自己的人。
做自己的人,不僅能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還很清晰地知道婚姻關系里,只有讓另一半成為自己,做他她自己,他們才能收獲良好的關系和幸福美滿的婚姻家庭。
好的伴侶是彼此正向影響且相互成全而來,而不是單方面的刻意改變而來。我們不是因為改變而愛,而是因為她他是你眼中獨一無二的自己而愛。
毀掉婚姻的最好方式,就是總想著改變另一半。
別試圖改變另一半,因為你根本改變不了。
要嘗試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能夠正向影響身邊人的自己。
正如楊迪所說,上一季的人都正常。
這一季是現(xiàn)代血腥愛情故事。
是三只吸血鬼和三個懦弱血奴的故事。
比起張婉婷,蘇詩丁才是最可怕的那個。
可怕之處在于,她隱藏得最深。
表面上張讓人憤怒,而蘇則令人窒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詩丁和章賀是一類人。
冷暴力十級,無限消耗愛人,讓所有人看不透。
連和你戀愛結(jié)婚幾年的枕邊人,都看不清你到底是誰。
最妙的是,蘇給自己塑造了一個『完美受害者』的身份。
看似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切問題的擋箭牌和保護傘。
最后盧歌從一個陽光大男孩變成重度抑郁癥患者。
這不是恐怖故事是什么?
胡彥斌和黃執(zhí)中讓我深刻意識到男人之間深深的共情和情誼,輿論質(zhì)量也讓我認識到這個節(jié)目的下沉度。聽說戀綜的觀察員不能隨意發(fā)表感言,換到離婚夫妻觀察節(jié)目的男觀察員就在這乘風破浪了。聽說現(xiàn)在幾乎全網(wǎng)都在清一色辱罵張婉婷,我很好奇這其中節(jié)目組的剪輯和觀察員的節(jié)奏占作用的九成還是十成呢?孕期的痛苦我沒經(jīng)歷過都能共情得到,因為經(jīng)期已經(jīng)夠難受了,甚至說出“我挺著肚子希望跳樓結(jié)束一切”這樣的話,觀察員作為事外人下意識不是希望了解前因后果,而是率先共情“沉默”的男人。他們第一句話是“好可怕啊”,第二句話是“如果我們代入男方的視角…”男權視角固化到什么程度,會讓這群男男女女完全意識不到女方的痛苦,先是說出“如果我是男方”這樣的話。這個場景可太熟悉了,一個又一個“可怕的瘋女人”欺負“沉默其實可憐的乖男人”的故事。
內(nèi)娛真人秀天花板了吧...很喜歡蘇詩丁來著,看到她來參加很驚喜...不太想看到吉娜...經(jīng)常嬌妻發(fā)言??
多了通告費 少了純粹
還是這種綜藝有真東西,戀綜那種都是當時的一種表演,激情一過,下節(jié)目就拜拜了。都是表演出來的甜蜜。
小孩子談戀愛的糖哪有中年人離婚有意思
為什么觀察室嘉賓總在judge女嘉賓???當艾威在一句又一句地在指出Lisa的問題,Lisa完全找不到空隙去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觀察室說的只是:艾威哥沒有給Lisa姐說話的機會,應該多傾聽她的心聲。但當出現(xiàn)一個“女版艾威”,同樣只顧著自己說話而不給伴侶表達機會的張婉婷時,嘉賓室簡直開炸了,你一句我一句就開始炮擊張婉婷。黃執(zhí)中先帶頭說張婉婷這是pua,吉娜說張婉婷好強勢怎么說話這么難聽還用手指著老公,沈亦斐說她邏輯混亂,完全不能自洽,你一言我一語,嘉賓室已經(jīng)變成了批判現(xiàn)場。(觀望中,觀察室扣一星,后續(xù)再改評分)
節(jié)目組把明顯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療的病人發(fā)瘋行為作為噱頭賺取流量,讓這樣的有心理疾病的素人承受網(wǎng)絡暴力,節(jié)目組不做人
我一百個理解張婉婷。生活中宋寧峰這樣的男人太多了,用最溫和的方式把愛人逼瘋,自己卻顯得無辜又脆弱。旁人看起來只會責備女人的瘋癲,而忘了她背后的那個令人窒息的伴侶
盧歌說自己來這個節(jié)目是因為沒錢,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太明白嘉賓室為什么要急于幫他“遮羞”。作為舞臺劇的舞指,又不是因為懶惰或沒有才華,失去工作三年,沒錢難道不正常嗎?他沒什么好羞恥的,該羞恥的不是他。反而覺得這樣真誠地說出自己的困境很可貴,時常內(nèi)觀的人,良心真的會因為說謊而感到不安。
跟第一季差得十萬八千里,第一季是藝術和真情,這一季無聊狗血勢利抓馬吵鬧,吵鬧不休,每個人我都沒有一丁點好感,都不帶真心一樣,目的好明顯,看完兩期就覺得不行,為了第一季頂著看,到現(xiàn)在真是受不了了……
女嘉賓要是精神有病就去治療吧,沒必要打著追求愛情的旗號pua伴侶
張婉婷不是壞人,但一定是個病人。張婉婷需要的是心理醫(yī)生,她的病不是宋寧峰一己之力造成的,而是日積月累里自帶的敏感又脆弱,是一種病態(tài)的自卑又自負
唯一想說的就是觀察嘉賓真的有點多了,想輸出的內(nèi)容很多但很散。以及充當理性的角色多于感性的角色,道理多于了共性。好懷念維嘉的控場和總結(jié)。第一集看下來,郭柯宇真是很難超越的嘉賓了
一年一度的“探討親密關系”的公開課又開課,這次選擇的樣本有:1、婚姻異地戀議題;2、閃婚閃孕議題;3、老年婚姻議題。
不喜歡吉娜在這個節(jié)目…觀察團聒噪了…這情感糾葛看累了…
不喜歡沈奕斐和那個辯手,觀察室說夫妻不要動不動上價值,他倆全程都在上價值。還有宋從這一集表現(xiàn)看都在逃避,我覺得是沉默逼瘋了張婉婷,只不過張是暴脾氣,他倆性格確實不對盤罷了,然后他倆說張PUA宋說得毛骨悚然。。。跟張宋一樣窒息情況的香港夫妻,他倆不說艾威PUA 他前妻,最后胡彥斌還找補說艾威用情很深。。。所以有沒有可能這并不是PUA,是你倆太愛上價值又上錯價值了? 第五期了,張婉婷發(fā)瘋,節(jié)目組不停追問,要她認清她是錯的,她傷害了她老公。而艾威和那個舞蹈老師發(fā)瘋,他倆甚至更頑固更自以為是,但全都是輕輕揭過。太雙標。 另:這節(jié)目更需要心理專家,而不是婚戀專家和辯手
宋寧峰拿到了從藝以來最好的劇本——《我的恐怖妻子》。
如果說上一季是《藍色情人節(jié)》,那么這一季才真正來到了《婚姻故事》。盧歌和王秋雨是同一種人,他恨蘇詩丁不是另一個一無所有的朱雅瓊。Lisa保住了性命,但心依然將死,她想證明活著,打麻將是,乞求復合也是。艾威是活給全天下看的男人,他想對所有人負責,Lisa只是其中之一。張婉婷的行為無法理解,但如果把她視作宋寧峰的經(jīng)紀人,一切就都合理了。她攻擊別人不真誠,但也許她才是最會演的那個,也只有他們?nèi)蕴幵诨橐鲫P系之中,同理KK佟晨潔。夫妻是什么?利益共同體罷了。
宋 真的跟素人有壁 太帥了
上了年紀就該看看破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