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安娜和家人居住在柏林,1933年到來,一切都開始發(fā)生了變化,在她四周,一個陌生人的畫像開始掛滿在大街小巷,懵懂的安娜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不久之后,她和她的家人踏上了一場逃亡之路,安娜在旅途中充滿了好奇和困惑,而她也無法忘記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兔子早已被落在了柏林的家中,逐漸被黑暗所包圍。
影片改編自英國廣受歡迎的作家和插畫家朱迪斯·克爾的文學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紅兔》,該半自傳性文學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離德國的真實經歷,后被廣泛閱讀并用于學校教導“成為難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實經歷,所以影片的呈現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親眼所見之物和親身經歷之事。它不一味追求用極具視覺刺激的戰(zhàn)爭場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讓觀眾面對戰(zhàn)爭痛定思痛,而是讓觀眾透過一位猶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見人性的溫暖,讓觀眾感受到有愛的家庭永遠是一個人避風的港灣。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經不僅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屢屢牽掛的玩具,更象征著那消亡的安穩(wěn)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鄉(xiāng)。盡管童年的生活充滿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滿告別,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傷,全家生活艱難但能看到希望,身處動蕩但終究沒有離散。正如許多觀眾所說,《誰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經典教科書般的童年回憶錄、是二戰(zhàn)影片不同視角的溫暖補充、是帶有特殊性但讓人共情的群體回憶、是“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的電影版溫情釋義……
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卡洛琳·林克執(zhí)導的最新作品《誰偷了我的粉兔子》預售已開啟,影片將于12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奧斯卡金獎導演最新力作
流亡路上何以為家引人深思
影片《誰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執(zhí)導。
她執(zhí)導的首部電影長片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第三部作品《何處是我家》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多個獎項。
而《誰偷了我的粉兔子》這部作品的內容也巧然有著“何處是我家”之意,但表現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zhàn)時期,身為猶太人的一家為應對納粹希特勒的針對性舉措,被逼無奈開始舉家流亡的故事。
安娜是家中的小女兒,而影片也以安娜的視角展開。
希特勒上臺之際,他們從故鄉(xiāng)柏林出發(fā),在大選結果出來之前先行逃亡瑞士。
由于瑞士是中立國,不方便安娜的父親發(fā)表關于納粹的言論,他們又逃到了巴黎。
抵達巴黎時安娜的父親已經被取消國籍,全家吃緊到安娜不得不偷偷去許愿池里撈硬幣來補貼家用,后來他們又抵達倫敦……
流亡之路沒有結束,家鄉(xiāng)終究成為“回不去的遠方”。
正如影片中當女兒問父親“何處是我家”時,父親告訴女兒: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
人世浮沉愛常存
源于親歷的童年回憶錄真實感人
影片改編自英國廣受歡迎的作家和插畫家朱迪斯·克爾的文學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紅兔》。
該半自傳性文學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離德國的真實經歷,后被廣泛閱讀并用于學校教導“成為難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實經歷,所以影片的呈現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親眼所見之物和親身經歷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極具視覺刺激的戰(zhàn)爭場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讓觀眾面對戰(zhàn)爭痛定思痛。
而是讓觀眾透過一位猶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見人性的溫暖,讓觀眾感受到有愛的家庭永遠是一個人避風的港灣。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經不僅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屢屢牽掛的玩具,更象征著那消亡的安穩(wěn)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鄉(xiāng)。
盡管童年的生活充滿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滿告別,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傷,全家生活艱難但能看到希望,身處動蕩但終究沒有離散。
正如許多觀眾所說,《誰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經典教科書般的童年回憶錄、是二戰(zhàn)影片不同視角的溫暖補充、是帶有特殊性但讓人共情的群體回憶、是“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的電影版溫情釋義……
電影《誰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執(zhí)導,天才童星麗娃·克里馬洛夫斯基以及實力派演員奧利弗·馬蘇奇、卡拉·朱里等主演。影片由德國夏屋電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華夏電影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發(fā)行,長影集團譯制片制作有限責任公司譯制,通過全國藝術電影聯盟專線發(fā)行,由歡喜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推廣,歡喜首映提供媒體支持,將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上映。
劇情所處的世代很凄慘,但亞瑟一家很樂觀,從德國-瑞士-法國-倫敦,從小資家庭-難民,他們選擇接受,面對現實積極樂觀,雖有爭吵,但依舊樂觀的生活在一起。
劇情跌宕起伏,印象很深的是朱利斯叔叔的死,使整部劇一層灰色;貧窮引起的爭吵,看著令人心疼。
安娜是個非常懂事的女孩,懂事到令人心疼,年紀雖小,卻筆哥哥成熟很多,從買鉛筆、撿硬幣……她很單純,很可愛。
結局還是很不錯,亞瑟的劇本賣出去了,一家人搬到了倫敦,打趣要吃倫敦的老芝士。
最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最后出來:安娜(名字忘記了)的成功,她真的成了名人,果然名人都擁有坎坷的童年。(ps:誰的童年不坎坷呢?人生正由坎坷組成)
比較少有的以流亡者的視角講述大屠殺前夕的故事 父親在德國算是知名的評論家,可以在希特勒當選之前逃出德國,雖然日子逐漸難過,但一家人的樂觀確實令人動容 可能故事的起伏就像那篇法文作文一樣,真實但略顯稚嫩,但可以觀看親歷者如實的敘述,對于了解歷史來說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幸運看完影片,一直對影片的一個點耿耿于懷。 安娜的媽媽不想讓她去上公立學校,因為她認為這是卑微的人才去上的學校??墒悄阌质嵌嗝锤呱心??倘若把你放到與那些你瞧不起的窮人一樣的生長環(huán)境,你未必有他們做的好,就算你變的富有,有知識,可那也只不過是剝削別人得來的。 為什么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不能和諧共存?為什么幾乎所有人都跳不出自己的階級?為什么大家都不能超越自己?這些確實很難,對我而言也做不到,現在看來,除了社會堅硬,大家又蠢,缺少勇氣是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大家都想讓別人和自己一樣,容不下異己?,F在何嘗不是如此,但看似鐵板一塊的社會就是好的嗎?我更喜歡那些獨立,有思想的人。從根本上來說,維護國家的集權統(tǒng)治,是不是這些不同的聲音就是很難被允許?所以,我更喜歡無政府主義或者是小國寡民。
20221219金逸影城觀影之《誰偷了我的粉紅兔》 《誰偷了我的粉紅兔》是我今年到電影院看的第96部電影,也是我2016年以來到電影院看的第576部電影。 我看了一分鐘預告片就認為這絕對是一部適合我的好電影。就好像我看了一眼就知道誰是我喜歡的女生。 很特別的電影,女導演+女編劇+女作家+女主演。 很特別的觀影,我包場了,票價40.9元。 導演在光線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來表現一家人的家庭狀況,柏林時期,明亮的大房子考究的裝飾畫,瑞士時期,明亮的房子古香古色的村鎮(zhèn),巴黎時期,灰暗的墻壁,昏暗煤油燈般的亮光,交不起房租被催債時,連昏暗的燈都關了,只剩一盞蠟燭。 細節(jié)方面簡直無敵!通過無錢交租時丈夫給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時父親給兒子的烤蝸牛、病臥在床時女兒對父親的貼心安慰、入不敷出時兒女下許愿池去撈硬幣,為妻子準備的圣誕禮物,是一副布料縫制的鋼琴鍵。點點滴滴刻畫著一家人之間愛的模樣,通過諸多細節(jié)釋放著寒夜中的溫暖、長夜中的微光。 散發(fā)著臭鞋底氣味的奶酪、石頭一樣堅硬的法棍、父親每晚痛苦的呻吟…向懷表吹氣便能實現心愿,把日歷劃掉就能回到故鄉(xiāng)。我品嘗不同地方的奶酪,習得不同地方的語言。作為難民總要學會離別,為了成為名人,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從許愿池撿來的硬幣也能換來燈泡,從口袋里硬湊的零錢也能換來蛋糕,小女孩畫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卻燃燒著微小而溫暖的光,從未被吹熄。 而那只遺落在故鄉(xiāng)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為了安娜永遠的牽掛。 女主的爸爸相對來說是政治積極分子,也算是上層階級,身為音樂家的妻子,為了他放棄了夢想,顛沛流離中甚至連鋼琴的琴鍵都摸不到。妹妹一外法語寫作碾壓母語者,還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說自己一句英語都不會,但一點都不擔心!這是學霸的自信!小女孩非母語作文《我的旅行》碾壓全校同學獲獎賺了十法郎。 好多淚點: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頭等告別(瑞士)、在巴黎時母親背著父親帶著他們去拜訪德國演員家時四手聯彈、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給她的懷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來 導演用一只銀懷表,引爆了積淀一個多小時的情緒。 懷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亞瑟一樣是一名知識分子。叔叔講述了一個可憐的猶太人在柏林被狗鏈拴著,站都站不起來,兩個月后,他自殺了。 叔叔卻選擇留在德國,最終遭到納粹政府的迫害,他也選擇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總是用銀懷表逗安娜開心,告訴安娜,只要向著銀懷表吹氣,就能實現愿望。借此向安娜傳遞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安娜最后一次見到叔叔是在瑞士,他依舊要安娜對懷表吹氣,安娜卻說她已經不相信了。 可最終叔叔選擇了絕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托付朋友將懷表帶給安娜,也將樂觀留給了侄女。 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隨著表蓋打開,幾年間的顛沛流離,種種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隨安娜一同旅行的觀眾,在此刻感同身受。 這其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愛(在柏林時富裕)、親子關系和諧、兄妹和睦友愛、一家人都聰明。果然是女性導演視角,好的故事都是從細節(jié)打動人。結尾一家人雖然不知道未來怎樣但充滿樂觀地在船上望著英國海岸時,安娜和他哥哥說雖然我們現在對這里一無所知,但我們總有一天會什么都知道。真的是這樣,孩子/年輕人的適應和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她的父母,確實屬于生活中少數能看透事物本質的智者。希特勒的猙獰面目尚未顯露,歐洲各國老牌政客尚對希特勒懷揣一絲夢想,她父母卻已經看得清清楚楚,先逃到瑞士,再去巴黎,最后去倫敦,基本算是二戰(zhàn)中的最佳逃亡路線,也要贊一下。 有趣的是片中作家父親還在另一部電影中扮演過希特勒!片中迷人的瑞士風光令人沉醉。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精彩臺詞數不勝數!我都記不過來了!以下都是我邊看電影邊用手機記錄的難忘臺詞: 我扮小乞丐, 貧窮時討來的甜甜圈會更美味。 人生病的時候,需要很多很多的愛。 愛是世界上最佳的良藥。 如果希特勒贏了大選,我們就去布拉格找爸爸。 如果希特勒輸了,爸爸就回家。 再見圓桌子,再見大鋼琴,再見保姆海姆比喜愛的廚房,再見我的老房子。 看來每個名人都有一個坎坷的童年 希特勒沒有贏得大選,但獲得了多數票,我們一家還得去瑞士鄉(xiāng)下。 你病得不輕,我們一家在那家昂貴的酒店住了三個星期,請醫(yī)生也很貴。 他們燒了你的書。 被那些骯臟的家伙燒了,我認為是我的贊賞。 瑞士不敢出版你的書,怕有損中立立場。 在草地上翻跟斗后。 很確定,大家看到你的內褲了。 為什么朝安娜扔石子? 因為我們喜歡她。 這是這里的習俗。 保姆從德國打來的電話,瑞士都能收到。 20芬尼快講完了。 瑞士文學協會組織活動,游覽蘇黎世湖。 1923.06.14出生,你十歲了。 我從來沒想過你的十歲生日會在瑞士一艘船上度過。 瑞士賺不到錢,我們可能要去巴黎。 那我得學法語了。 你的小腦袋可聰明了。 我們要讓他們看到猶太人是好人。 才標價1000馬克?我都想給希特勒寫封投訴信了。 你不難過嗎? 難過,但是身為難民,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是我不順童年的一部分。 念不來他的名字,他來自埃菲爾地區(qū),所以叫埃菲爾鐵塔。 這房子(有電梯)以前誰住的? 仆人。 土豆烤糊了,這里的爐子不好控制火候。 沒關系,有奶酪,法棍,葡萄酒就很幸福了。 這奶酪發(fā)霉了。 這是灰里滾過的山羊奶酪。 我們去過的地方都有古老的奶酪。 一周一篇評論,15法郎。 一個月60法郎。 哪夠我們生活? 我都不會這種白癡法語。 這種學校只有身份低微的人才會去。 我們身份低微。 我們雖然窮,教育要擺第一位。那里拉丁課都沒有。 別忘了交房租,一周一次,每周五交。 丈夫在甜品店買了一份黑森林,給妻子吃。妻子開心地吃,邊吃邊接吻。 我的德國國籍已被剝奪,只剩下一個身份,猶太人。 又是土豆湯?一點肉都沒有。 你每天都問一樣的問題。 猶太人就是猶太人,怪怪的,跟小偷一樣偷偷摸摸。 我們不需要施舍,尤其是那個小丑。 我們的孩子需要吃和穿,我不在乎這些是從哪里來的。 關燈,假裝不在家。 別裝了,開門!這就是讓你們這種人入境的后果!別想過我這一關! 你們猶太人事事都要爭第一是吧? 親愛的氣球??,往柏林飛吧。 (又搬去倫敦)再見了灰房子。再見了勝利街 豆瓣評分7.6,我給8.8分。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國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大資產階級和民族沙文主義的支持下,上臺執(zhí)政。
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拉開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從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貝貝爾廣場,如涓涓細流,匯成滔天巨浪。
而廣場上,更多的群眾在等待著他們,等待著一場火刑。
在國歌聲中,未來的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親自指揮學生把廣場上兩萬多冊書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爾·馬克思這種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這也就算了。
可沒想到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家的科學著作也遭了殃。
它們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出現在納粹公布的“焚毀書單”上。
火把點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書運動”正式開始,也預告著接踵而至的暴行:
國會大廈縱火案,取締進步黨派團體,全面查禁一切進步報刊,殘酷鎮(zhèn)壓革命群眾,猶太人滅種計劃……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為背景,講述納粹批評家舉家逃亡經歷的電影: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報,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喬喬兔》。
“元首”這位鬼畜區(qū)過氣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開始于1933年1月的德國柏林,希特勒當選總理的前幾天,當選總統(tǒng)建立納粹德國的半年前。
陰霾漸漸籠罩德國。
我們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個德國中產家庭,她的父親亞瑟是一名猶太裔評論家。
因在報刊上對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納粹視為眼中釘。
看似安定平靜的家,其實早已在無孔不入的納粹粉絲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風報信,亞瑟決定在政壇大選結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則帶著女兒安娜和兒子麥克斯隨后也悄然離開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親,只留下女傭看家。
但除了兩個孩子外,他們都知道這一別就是永別。
果不其然,隨著希特勒成功當選總理,針對社會各界的清繳行動緊鑼密鼓地展開,柏林的家不復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開始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難民”生活:
在離開德國的列車上遭到層層排查,險些被列車上的憲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鄉(xiāng)村和父親亞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靜時光;
轉移到法國巴黎,獨棟別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瑣事都得親力親為。
堅硬的法棍和燒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停瓦B吃塊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當局不接受亞瑟“過于犀利”的批評文章。
被納粹取消國籍的他,也只能靠給報社寫專欄換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淪落到去許愿池里撈硬幣來補貼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東,每晚在父親困于夢魘的呻吟聲中輾轉難眠……
為了求生,一家人最終定居英國倫敦,卻和自由與思想無關——只因為倫敦有人肯買亞瑟創(chuàng)作的劇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麥克斯不得不努力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習慣道別。
安娜無法忘記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漸被納粹的黑暗包圍。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齊齊。
正如父親亞瑟所說的: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
亞瑟和妻子之間的甜蜜也令人動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經付不起房租,亞瑟也要從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摳出一部分為妻子買蛋糕。
他為妻子準備的圣誕禮物,是一副布料縫制的鋼琴鍵。
身為音樂家的妻子,為了他放棄了夢想,顛沛流離中甚至連鋼琴的琴鍵都摸不到。
亞瑟一家人的態(tài)度,始終吻合本片的主旨:無論何時都不要忘了快樂。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沒有直接刻畫戰(zhàn)爭的殘酷,也沒有直面猶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過的比大部分難民滋潤多了。
盡管影片詳述了他們流亡生活中的種種不易,但是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家人是多么幸運。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清洗,這場浩劫中有將近600萬猶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單》,觀眾從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視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鋼琴家》,觀眾跟隨波蘭鋼琴師史標曼的腳步,經歷了家國淪陷之痛,遭受種種羞辱和折磨;
《美麗人生》,猶太青年圭多用一場精心設計的“游戲”,從納粹的陰霾中保護孩子的童年……
以反猶主義暴行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們從不同視角,還原了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個德國中產階級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視角,補齊了納粹德國“反猶主義”的最后一塊拼圖。
其實用兒童視角講述“納粹反猶”事件的電影不在少數。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穿紋條睡衣的男孩》、還有去年斬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喬喬兔》。
同樣是改編自原著小說,《喬喬兔》的小主人公喬喬,在母親和猶太女孩的影響下,從狂熱的納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見,在街頭共舞中完成蛻變。
用孩子的視角重新解讀了在戰(zhàn)爭和霸權影響下,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病態(tài)。
也重申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所有的偏見都源于無知。
所以《喬喬兔》與其說在談論“反猶主義”,不如說它在探討如何消解偏見和仇恨。
無論是時而如慈父、時而如朋友的希特勒,還是用肚子里飛滿蝴蝶來形容愛意,《喬喬兔》充滿了10歲孩子對于世界的絢爛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樣改編自同名自傳小說,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實存在,整個流亡過程也是由作者的親身經歷改編。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貼近真實。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沒有刻意設計矛盾對立,也沒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橋段。
中產家庭知識分子家庭殷實,加上兒童視角,又大大弱化了戰(zhàn)爭殘酷的一面。
無論是影片中,還是現實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沒有直面過戰(zhàn)爭,只是因為戰(zhàn)爭蔓延而被迫流離失所。
諸如“希特勒當選總統(tǒng)”、“納粹抄家”、“納粹出1000馬克懸賞亞瑟”等殘酷信息,都是通過對話和新聞報道等間接的方式呈現。
我們能看到的,是體現在住宿條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細枝末節(jié)的變化。
散發(fā)著臭鞋底氣味的奶酪、石頭一樣堅硬的法棍、父親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終,導演用一只銀懷表,引爆了積淀一個多小時的情緒。
懷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亞瑟一樣是一名知識分子。
卻選擇留在德國,最終遭到納粹政府的迫害,選擇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總是用銀懷表逗安娜開心,告訴安娜,只要向著銀懷表吹氣,就能實現愿望。借此向安娜傳遞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可最終叔叔選擇了絕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托付朋友將懷表帶給安娜,也將樂觀留給了侄女。
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隨著表蓋打開,幾年間的顛沛流離,種種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隨安娜一同旅行的觀眾,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這段旅程,放在猶太家庭身上,則天然帶著一股歲月磨礪的憂愁。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但會在很多不同地方有歸屬感?!?/span>
父親亞瑟這句話說出了所有流亡猶太人的心聲。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p>
難怪這段不同尋常的旅程寫成小說,能被翻譯成20種語言,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片中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橋段。
安娜一家暫居巴黎期間,在出租屋的樓道里談論起兩個孩子優(yōu)異的成績。
這時鄰居大媽路過,一家人禮貌性的打了聲招呼。
沒想到大媽惡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她說:
“你們猶太人,就非得事事都爭第一嗎?”
她是當時大部分歐洲人的縮影。
“反猶主義”不止存在于納粹德國,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紀。
因為信奉《塔木德》的猶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歐洲社會。
“猶太人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
神學上的分歧,讓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感情從排斥上升到憎惡。
偏偏猶太人又酷愛經商,做生意頭腦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貸食息活動,猶太人做得風生水起。
*猶太人殺嬰取血的油畫
至今懸掛在波蘭桑多梅日大教堂
猶太人在長期的貿易中積累了大量財產,搖身一變成了歐洲的債主。
偏偏這群“異教徒債主”們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納粹為主的反猶主義者只能陷入無能狂怒。
時至今日,我們中國人也被廣泛的稱作東方的猶太人。
畢竟咱們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猶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點——智慧勤奮,行事不受基督教規(guī)束。
正如《喬喬兔》想要傳達的觀點,偏見和歧視源于無知,時至今日,人類早就不該靠樹立敵人來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對你重拳出擊,心中也該有一盞微光,溫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懷揣美好,愿一切苦難都不被忘記,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大力
猶太兒童視角,可能因為女主的爸爸相對來說是政治積極分子,也算是上層階級,所以,沒有太多黑暗的部分。妹妹一外法語寫作碾壓母語者,還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說自己一句英語都不會,但一點都不擔心的時候,我學渣的玻璃心受到了學神的誤傷。PS搞文藝工作還是沒有保障啊,形勢好的時候一切大好,但形勢一變,工作立刻就不穩(wěn)定了。
4.5星。流亡和成長。平淡的敘述,無聲的抗爭。
看完之后,如釋重負…真的是被愛感化了,童年的艱辛,生活的不幸,這都將成為我們成長路上的墊腳石,放寬心態(tài),迎接美好的生活呀
『33rd金雞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誤導,原以為會和《喬喬的異想世界》是同類型,后才發(fā)現本質是一部傳記電影。視角倒是同JOJO一樣,都從孩子身上出發(fā),因而可愛明媚得多,削弱了時代背景的殘酷性。但劇本相比而言,略顯冗長,過于四平八穩(wěn),缺少驚喜。
少見的把二戰(zhàn)猶太人題材拍得這么輕亮的故事,挺可愛的,也非常猶太人命運隱喻了。
再見,辦公室;再見,圓形餐桌;再見,三角鋼琴;再見,親愛的海皮廚房;再見,可愛的老房子!再見,狹窄的小巷;再見,大石頭;再見了,老水坑;再見,假人!再見,安娜!再見,灰色的房子;再見,維多利亞大街!在那兒,她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住所……
向懷表吹氣便能實現心愿,把日歷劃掉就能回到故鄉(xiāng)。我品嘗不同地方的奶酪,習得不同地方的語言。作為難民總要學會離別,為了成為名人,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從許愿池撿來的硬幣也能換來燈泡,從口袋里硬湊的零錢也能換來蛋糕,我畫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卻燃燒著微小而溫暖的光,從未被吹熄。
要吹爆這部片子!不愛被戲劇電影打動哭笑的我,看這部片子流了3次淚——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頭等告別(瑞士)、在巴黎時母親背著父親帶著他們去拜訪德國演員家時四手聯彈、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給她的懷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來。這其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愛(在柏林時富裕)、親子關系和諧、兄妹和睦友愛、一家人都聰明。果然是女性導演視角,好的故事都是從細節(jié)打動人。結尾一家人雖然不知道未來怎樣但充滿樂觀地在船上望著英國海岸時,安娜和他哥哥說雖然我們現在對這里一無所知,但我們總有一天會什么都知道。真的是這樣,孩子/年輕人的適應和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其實人都是這樣。首藝聯x歡喜首映 國際視野·德國電影 展映 開幕場(中獎得票)沙丹(替李訊映后交流叭叭叭叭極快語速講了二戰(zhàn)題材影史)百老匯電影中心1號廳
盡管再也沒有和自己的粉兔子相聚,比起自己的同胞,安娜(亦或說是原小說作者朱迪斯一家)的際遇已相當幸運。帶著孩童純真的視角,影片將政治的腥風血雨放置在極遠處,每次令人心碎的告別,也都轉換成一句輕輕的“再見”。如此處理當然是對待歷史的一種態(tài)度,也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但敘事、表演、調度都勉強及格,并無令人印象深刻之處。
不造不作,比Jojo Rabbit好太多。
這一家子搬家的真及時。
與1933年納粹焚書事件有關的一部電影,小女孩跟著作家父親流亡瑞士、巴黎到倫敦。當父親陷入一種社會性死亡,她必須努力去學習成長這件事。來自布克獎最新得主的一段話,與電影主旨相似:“我認為,當你還是孩子并且一直遭受創(chuàng)傷的時候,你絕對無法控制它,那個時候,你能做的最偉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它變成藝術,并仔細認真地對它進行研究”。
我可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吧小時候能多個國家都住一段時間順便把每個國家的語言都學個一二這樣的難民生活其實已經很幸福了
片中扮演父親的演員,也扮演了《元首歸來》里的Hitler。
3.5,選擇這樣一個角度,用這樣的筆觸拍攝二戰(zhàn)的故事已經是很溫柔的方式了。在主流院線的排片率僅次于星戰(zhàn)。上座率也驚人的高。旁邊的阿姨看完之后感情非常強烈地說了“sher gut”。(小女孩的每一次告白,是受到《房間》的影響吧?)
音樂5 畫面5 導演5 故事3 表演5 印象4 平均4.3/10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流行拍這種孩(避)童(重)視(就)角(輕)的納粹德國題材電影,大概是《偷書賊》?那一部我已經完全記不清拍的是什么了?!秵虇掏谩犯緵]看完。不血腥、不震撼、有的只是身處歷史卻似旁人般的凝視,以及不知從哪里莫名冒出來的希望溫暖與信仰。并不是說非要拍得多慘才好看,而是說故事不管怎么講都該有高潮。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童年或許沒有惡意和黑暗,卻也難免充斥著成年人世界裡才有的告別。
再次補充二戰(zhàn)的不同視角,小女孩被偷走粉兔子這么充滿童趣又溫暖的故事,實際上是凜冽的戰(zhàn)爭,對其他的猶太人是死亡、是逃跑和悲傷,對于小女孩來說是需要不停的道別,需要應付窘迫的生活,但還是溫暖的,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苦難與沉重中,又帶著那么一絲絲暖意,是努力要更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