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撒旦僅僅是因為沒有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就被流放人間。然后按照上帝的意志蠱惑人心,開展惡行,以此來折抵刑期。在每次任務(wù)結(jié)束后,撒旦會痛苦掙扎,渴望的到救贖,但又身不由己。所以上帝其實才是蠱惑人心的魔鬼,而撒旦只是他的執(zhí)行者。但最后撒旦受萬人恐懼,而上帝受萬人信仰。因為他全知全能,因為他擁有無上權(quán)威。
影片中四個故事撒旦都處于掌權(quán)者陣營,或者是強勢者陣營。他蠱惑人心的手段也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讓對方背叛自己的陣營,最終不戰(zhàn)而勝。影片揭露了一種歷史勝利者對于失敗者勝利的常用手段,通過威逼利誘讓他們產(chǎn)生內(nèi)部矛盾,最后分崩離析。而要化解這種手段就只能像第四個故事中的女主一樣擁有為了整體利益付出生命的勇氣。
而最終勝利者取代失敗者,獲得歷史的書寫權(quán)。所以最終無論他們對于失敗者做出了怎樣的惡行,哪怕遍地斷頭臺,哪怕將屠刀伸向老弱婦孺。因為最終勝利者成為了上帝,人們只會歌頌他的恩德,而所有罵名都留給了替罪的撒旦。
2022.11.26 德萊葉電影大師展得以觀看157分鐘片長的4k修復(fù)版本,得以一窺距今102年的電影也乃時之大幸了。
這是一部德萊葉30出頭時期的作品,也是他和北歐電影公司,當(dāng)年全球第二大電影公司分道揚鑣的作品,《撒旦日記》作為他早期默片的代表之一,由從古至今(影片攝制時)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撒旦蠱惑人心做出背叛的短片故事構(gòu)成。在看片之前也惡補了一番《撒旦日記》的背景: 該片是德萊葉在北歐電影公司最后的作品,片廠決定投拍此片是試圖借此重現(xiàn)北歐電影公司(一戰(zhàn)后,丹麥電影的“黃金時代”迅速落幕)的昔日榮光,他得到12萬克朗的預(yù)算,在經(jīng)過3個月的研究后,他向片廠宣布預(yù)算得提高到24萬克朗,否則他沒辦法拍出一部對藝術(shù)負責(zé)的電影,他甚至撂下狠話,“如果我們分道揚鑣,那還是因為公司滿足于炮制一件平庸的產(chǎn)品,在我看來就是爛片”,彼時創(chuàng)始人奧爾森親自回信,讓德萊葉最終決定讓步到15萬克朗預(yù)算,但拒絕對影片負責(zé)。但直到拍攝完成,僵局也沒有化解,公映時公司把2小時導(dǎo)演剪輯版剪到了90分鐘,他也無法控制影片在國外的發(fā)行和上映?!兜氯R葉的電影》
故事的開篇即為背景——上帝與撒旦的契約,一旦撒旦成功誘惑一個人刑期增加100年,一個人抵抗住誘惑刑期減少1000年,由此四個故事展開。
第一個故事:猶大出賣耶穌的經(jīng)典故事 發(fā)生在耶穌誕生30年后
第二個故事:西班牙貴族與宗教法庭審判 發(fā)生在16c西班牙
第三個故事:瑪麗皇后與法國伯爵遺孀 發(fā)生在1793法國大革命
第四個故事:芬蘭愛國革命夫婦 發(fā)生在1918紅軍與白軍斗爭下
(憑記憶回憶、可能略有出入)
四個故事中,撒旦化身為不同的人物, 由他穿越歷史不同年代,勾勒交錯時空的人間浮世繪,猶大、修道士、約瑟夫是男性的告密者和背叛者,而唯有最后一個故事的茜麗抵御住了撒旦的誘惑選擇了自戕獻祭給信仰,時代更迭一幕幕的命運輪回在至今(影片攝制時期)的一刻發(fā)生了改變。
觀影時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作品中“活人畫”式的構(gòu)圖影像,一幀幀畫面仿佛欣賞目不暇接的油畫作品拼貼,片中幾乎全為固定機位,移動鏡頭微乎其微,德萊葉更是偏愛單人大鏡頭特寫,類似油畫的靜態(tài)鏡頭加上人物細微的表情神態(tài)輔以大段文字敘述,做出生動的心理層面雕刻,在黑白構(gòu)圖光影技法下,在這樣一部宗教神學(xué)及倫理的主題下的影片更顯莊嚴肅穆,此出格外值得highlight的是最后的晚餐的高度還原與耶穌祈禱,黑色背景下映襯出人子的白衣,仿佛給畫面輔上了神圣的光暈。
德萊葉是一個絕不妥協(xié)的商業(yè)絕緣體,由看到的是,他對于制片廠制度下拒絕關(guān)系戶演員的堅持,大量的大特寫、半身畫像使得演員的肢體語言與眼神微表情猶為重要,這在撒旦的選角中更可見一般——Helge Nissen在四個故事中演繹的 “撒旦的化身”邪魅威嚴而頗有壓迫感(與耶穌正派而英氣的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雖然在影片的預(yù)算限制上有了一定的限制,但德萊葉在盡力在自己范圍的作品中演繹出他對電影,他這個執(zhí)著一聲的藝術(shù)品的探索與追求。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第三個故事中撒旦遞給約瑟夫的那張雅各賓俱樂部的卡牌寫著“Vivre libre ou mourir”,在場觀眾一片唏噓,這段全場印象最深刻的段落之一穿越時空的形成了對照和互文,不由得一聲嘆息。
vivre libre or mourir 為?? 為自由 永生難忘的電影時刻
clnnsrvw bh55i69j
NND!你們究竟準備啥時洗盤!
禍害千年
自由愛與理想.M.J.
#重看#但凡人性裂縫之處,正是惡魔潛入之處,惡是善的試驗劑,人類在一次次善惡交鋒時成就了今日的面貌;四個故事一音強過一音,直至人性中的仁與愛、奉獻與悲憫被完全激發(fā),清晰可見德萊葉通往巔峰期的足跡,最后一個幾乎就是圣女的雛形,臉上的痛楚是古典悲劇的顯影,被光圈框住的靈魂吶喊如飛出天際——對自由和良善的渴求,穿透了時間,穿透了畫框,穿透了銀幕內(nèi)外,這是屬于電影的時刻。
溜了溜了
短片集,舞臺劇式裝扮。德萊葉這么喜歡搞有文化又頗有神性/信仰的史詩/奇觀片,又沒有大預(yù)算來支撐宏偉磅礴的舞美布光,典型的又窮又愛玩??恐叫朽l(xiāng)間叢林的苦澀,配樂也頗為古典深沉,緩慢的敘事節(jié)奏與人物運動,確實乏善可陳。
【上海美琪大戲院】@157min
1022 Accompagnement musical Jacques Cambra 90±
非常精致的構(gòu)圖
若《詞語》是神圣的、如塔可夫斯基所說的“祈禱”一般的電影,那么因為各種原因,本片會成為人生中很特殊的、難以磨滅的存在。第三節(jié)故事,法國大革命后雅各賓派“清算”的背景,有諸多金句,在當(dāng)下應(yīng)了景。撒旦的演員不亞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屬于影史中藏著的精彩。撒旦扮作人類,正好呼應(yīng)討論納粹時常說的“平民之惡”。散場之事,希望一輩子記得。2022.11.27 美琪
善與惡?邪惡,其實最邪惡的是真正的魔鬼披上上帝的外衣,假借正義的名義束縛住人們自由的靈魂。
157min ver.
德萊葉回顧展,美琪大戲院,修復(fù)信息不明,157分鐘版,9分1,德萊葉最信手拈來的還是這類嚴肅題材,盡管受黨同伐異的啟發(fā),但拍得是相當(dāng)漂亮,有過之無不及33年羅馬,1594年西班牙,1793年法國,1918年芬蘭,這些歷史之年在大師的筆下通過撒旦這條主線匯聚成一副人性千年演義。格里菲斯完成黨同伐異時41歲,德萊葉完成撒旦日記時只有31歲2,第四章帕沃之妻茜麗臨死前的臉部大特寫已然是圣女貞德的前期錘煉,德萊葉的“神跡”發(fā)展在默片中早已有了雛形3,低男中音Helge Nissen留下的國際商業(yè)錄音極少(不曉得丹麥是否有他更多的遺產(chǎn)),此片中他塑造的撒旦真是驚天動地得傳神,不負表演之偉大
7。很精美,就是字幕卡有點多了。
不是害人就是害己,怎么選都杯具
撒旦的四次作惡的構(gòu)思,一個故事半個小時雖不長,但是四個故事加起來便略顯冗長,構(gòu)圖和細節(jié)沒的說,沒有啥靈光之處,德萊葉不適合這種史詩性的說教片。推薦第一個故事。
神圣信徒——德萊葉
德萊葉彼時還是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