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編自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極具爭議的同名小說,是一部描述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都市生活的黑色社會諷刺片。
帕特里克·貝特曼(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飾)是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jīng)紀人,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年輕有為的他每天給自己的 客戶們賺進無數(shù)的美元。可當夜幕降臨時,黑暗的無邊恐怖喚醒了貝特曼雙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涌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他。他身份使得調(diào)查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從未把他列為嫌疑對象,而另外一名同樣嗜血的殺人狂卻想作下一件更為血腥的案子,成為真正的殺手之王。貝特曼的雙重性格讓他終日忙碌。然而罪惡終是無法掩蓋,一個冷血的連環(huán)殺人案兇手的結(jié)局會是怎樣呢?貝特曼會被抓住嗎?
這是一部描述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都市生活的黑色社會諷刺片。貝特曼是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jīng)紀人,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年輕有為的他每天給自己的 客戶們賺進無數(shù)的美元。可當夜幕降臨時,黑暗的無邊恐怖喚醒了貝特曼雙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涌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他。
他是英俊的華爾街精英階層,自戀敏感攀比一切,竭盡全力展現(xiàn)完美,從衣著打扮到一言一行,無不精致到無可挑剔。只是標準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虛榮浮華的物質(zhì)主義沉迷,解決不了他內(nèi)在的孤獨感疏離感。物欲橫流之下無處舒緩的人心,在狂躁空虛的深淵里沉沉下墜,只能用臆想中肆無忌憚的虐殺來宣泄。瘋狂之后,才能回歸正常,白天依然繼續(xù)他審慎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
Suicide / John Cale【Bateman進入并開始描述他的日常護理】
True Faith / New Order【Bateman和他的朋友進入一家俱樂部,稱侍者為a fucking ugly bitch】
The Ritual / John Cale【早間護理時的獨白】
Walking On Sunshine / Katrina and The Waves【Bateman走進公司時耳機里的歌】
Simply Irresistible / Robert Palmer【出租車里Evelyn喋喋不休,Bateman聽耳機】
Paid In Full / Eric B. and Rakim【Evelyn和Bateman到達飯店】
Music for 18 Synths / Sheldon Steiger【飯店里Bateman的旁白】
Secreil Nicht / Mediaeval Baebes【Bateman從ATM上取了現(xiàn)金,跟蹤一個女人,說hello】
I Touch Roses / Book of Love【Bateman和Courtney在出租車里】
Everlasting Love / Crispin Merrell【Bateman和Courtney在飯店用餐】
The Alley / John Cale【殺流浪漢和他的狗】
Ya Llegaron A La Luna / Santiago Jimenez, Jr.【Bateman和Paul Allen用餐】
Hip To Be Square / Huey Lewis & The News【殺Paul Allen之前】
Lady in Red / Chris De Burgh【在辦公室聽的歌】
If You Don't Know Me By Now / Simply Red【Kristy第一次上門服務(wù)洗澡時】
In Too Deep / Genesis【邊放這歌邊談Phil Collins,一邊命令兩個女孩這個那個】
Sussudio / Phil Collins【三人行時照鏡子】
Pump Up The Volume / M/A/R/R/S【俱樂部的衛(wèi)生間吸毒】
What's On Your Mind? (Pure Energy) / Information Society【吸完后繼續(xù)在俱樂部玩】
Red Lights /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與Kristy和Elizabeth一同在公寓】
Something in The Air / David Bowie【結(jié)束曲的第一首】
Who Feelin' It / Tom Tom Club【結(jié)束曲的第二首】
Watching Me Fall / Underdog【結(jié)束曲的第三首】
Trouble / Daniel Ash【結(jié)束曲的第四首】
Cuatro Milpas / Francisco Gonzalez
Try To Dismember / Mj Mynarski
一個商品拜物教信徒的沉淪及失敗的自我拯救
精致的中產(chǎn)生活帶來空虛,主人公并不理解,這樣制式化的精致到底有什么意義,當不解逐漸變成了憤怒,最終扭曲了其精神。
主人公所在的圈層,對于資本主義的適應(yīng)是從頭到腳的服帖,他們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主體,而且從開場的描繪方式可以看出,美國精神病人不是特指貝特曼,而是指像貝特曼那一類的人(考慮到美國龐大的中產(chǎn)階級數(shù)量,我覺得美國精神病人指美國人整體也不算錯,選擇華爾街投行的高級中產(chǎn)來表現(xiàn)是好看的需要),他們審美趣味被規(guī)訓得高度統(tǒng)一,言行也相當一致。即便如此,在這些高級中產(chǎn)者自己眼中,區(qū)別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區(qū)別集中在所使用的商品上。全片最辛辣的諷刺出現(xiàn)在交換名片段落,都是差不多的白底黑字名片,但是在這群人眼里卻有明顯的高下之別,無論是材質(zhì)、厚度、字體還是印刷方式等等,都能看出門道來,哪一種是高級,哪一種是更加高級。他們熟知商品社會的一切規(guī)范,不僅僅是名片,還有衣著、飲食、音樂、(自己和他人的)身體,一切都各有講究,非常得體,十分高級。
精英視角下,社會底層的人們是如此的懶惰,仿佛底層不應(yīng)該存在于這個「精致美好」的世界,「美國精神病人」這樣說服自己,賦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合法性,即:我的生活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拼搏得來的,能力以外的資本為零。但是終究事實并不是如此,這樣拙劣的理由在美國精神病人自己哪怕是最輕微的審視下都會都會立刻破滅,如果他們有這個意識的話。電影沒有點明,但是主人公作為美國精神病人的代表,很可能是看到了高級商品堆砌下的自己,并有了關(guān)于「是什么定義了我」的疑惑,但沒能得到正確答案,他不解進而憤怒,轉(zhuǎn)向了另一個答案——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終極答案,主人公希望用他人的死亡來解答自己的疑惑完成自我拯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終,無論是主人公幻想的他人之死,還是現(xiàn)實的他人之死,都沒有那么重要了,美國精神病人已經(jīng)徹底瘋了。
美國精神病人,一個物質(zhì)狂人的YY夢,影片中處處留露著男主角對物質(zhì)的追求,作為華爾街的商人,商場上的精英,在充滿利益的現(xiàn)實世界中,對物質(zhì)的狂熱追求成了貝特曼發(fā)泄的一種方式,電影開場的鏡頭聚焦在盤中的豐盛食物.....暗示了這是一家高級西餐廳,主角也是一位社會名流,四個衣冠楚楚的男人談?wù)撝麄兊纳?、事業(yè).....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帶了一個虛偽的面具,撕開那個面具,你會看到他的內(nèi)心,導演就是這樣帶領(lǐng)觀眾進入了男主角貝特曼的內(nèi)心世界。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 貝爾主演。這是一個金領(lǐng)文藝殺人魔,在華爾街工作,住豪宅,開名車,出入高級餐館,能對流行搖滾樂隊如數(shù)家珍。導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識流,沒有血腥的殺戮和赤裸的性愛,影片整體顯得支離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謂。主題是在控訴殺人魔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發(fā)現(xiàn)不了殺人魔的社會。
其實我更傾向虛幻論,電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個在重壓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當然也可能是嗑藥磕多了導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細節(jié)也揭示這一切原本是他畫中的臆想世界,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圖很明顯,是在諷刺這個極具腐蝕性的社會,貝爾的演技沒治了!
有錢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體。有錢人的愛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錢人的興趣,聊音樂拍3P。 有錢人的幸福就這么簡單,有錢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有錢人長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錢人坐進欲望號快車夜行大都會,漫無目的,殺人為樂
要說我有什么喜歡的類型的話這部就是:冷笑話,衣冠禽獸,殺殺殺。有點社會批判就更好了不過這不是必須的。這片有種難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國人的pod people。對bale從此路人轉(zhuǎn)粉。
出乎意料,竟然這么喜感,貝爾真有喜劇天分
主角讓人想起另一本傳記電影里的半陰陽的同名角色。DP感覺也挺適合這個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開始我以為劇情會這么走:一個未覺醒的同性戀殺人犯不小心錯殺了自己潛意識中的愛人,然后知覺后發(fā)癲似的狂殺女人。因此這不只是個壓抑的社會關(guān)系導致的錯亂殺人事件。2000年,那時候雙子塔還沒倒。
貝爾!貝爾!貝爾的極致表演!
前半段的烘托實在是太好玩了,活脫脫一個極品中產(chǎn)階級啊
第一次觀看或許只是為了貝爾那癲狂的表演,但重看則更專注其核心:貝特曼即資本主義,喋喋不休地講述著每天起床后個人護理步驟和化妝品的特性,在謀殺或暴虐性行為前夸夸其談自己對音樂的了解和認知,與副總裁同僚們比較著名片的印刷和字體,一種徹底沉湎于消費主義的迷失,而將人際間的交流徹底物化,情感與欲望在拜金的環(huán)境中扭曲,影片以眾人在俱樂部觀看里根關(guān)于伊朗門的演說結(jié)束,黑得很吶。
精彩。batman確實是個理想中的好基友,難怪要翻譯成美色殺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幾張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華爾街混的大亨們真的都是這德行?
反感蝙蝠俠的都來看這部吧,因為這部他演的實在太好了,汗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質(zhì)地與設(shè)計 那些命案事實是還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沒活過
貝爾的演技我就不說啥了,讓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長都可以。影片對美國中層階級第二代年輕人的物質(zhì)化表達了批判,虛榮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對人的影響進行了極端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貝爾很喜歡挑這種極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個。@mywiz
【C+】女導演為電影帶來了別樣的浮華氣質(zhì),對上流社會奢靡的燈紅酒綠展現(xiàn)很好。但另一方面,對兇殺,男主角的心理討論都非常薄弱,僅僅是在不斷重復(fù)動作和堆砌細節(jié)來對比,最后電影也只能成為一部高配小時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其實是美國夢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一切都是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甚至到了反復(fù)強調(diào)名片印法和能否訂到高級酒店位置的地步..人們也就在這樣的虛榮和無謂中發(fā)了瘋..拜金社會的沉淪總是需要一種解脫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養(yǎng)中嗅到鮮血氣味一般,是一出無藥可醫(yī)的悲劇.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個體的變態(tài)源自于社會的病態(tài)。
我喜歡名片橋段..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這句對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視劇的題旨。這部電影很直白,架在了一個精致的當代社會的背景下,貝爾的表演自由開放,引領(lǐng)全片,類似于《小丑》,很難有別的演員跑出來,成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邏輯,也十分簡單,技術(shù)層面一直做減法,攝影、陳設(shè)、配樂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讓人好接受,看上去結(jié)構(gòu)比“電影”要簡單,更像是“畫作”,講究的是沖擊力,說回《小丑》也是同樣的電影,病態(tài)的主角玩弄世界,那個電影還需要常規(guī)得交代來龍去脈,背景前史,這部電影則簡單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對白和動作中說出自己的欲望,且是當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這同樣也是一種高級。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種,尼瑪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