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fā)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zhàn)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的出現(xiàn),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斗智斗勇的決斗。
原載于 《看電影·午夜場》2015年第10期:
狙擊手,戰(zhàn)場上神出鬼沒的“幽靈”,一擊必殺的終極“死神”。他們無處尋蹤,卻又無處不在。在70年前那場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戰(zhàn)爭中,狙擊手更是創(chuàng)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zhàn)績。如今,那場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狙擊手依然在銀幕上演繹著他們在二戰(zhàn)中神話般的傳奇。在屏息凝神之間,那悄無聲息、干凈利落的精確殺戮,永遠令觀眾嘆為觀止,也使觀眾對這些“冷血殺手”產生了各種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不是每個兵都叫“狙擊手”
狙擊手是戰(zhàn)場上最具傳奇色彩的角色,軍事影視中往往少不了他們的形象。不過,國內絕大多數(shù)觀眾,對“狙擊手”的理解流于表象,認為“槍法好的人”或“使用狙擊步槍的士兵”,就是狙擊手。實際上,狙擊手的概念絕非如此簡單。
1773年,在印度的英軍官兵寄往家鄉(xiāng)的信中首次出現(xiàn)了“狙擊手”(Sniper)這個詞。當?shù)赜蟹N稱為“Snipe”的沙錐鳥,小巧敏捷。能成功將其獵殺的人必然槍法高超,因而被稱為“Sniper”,也就是“狙擊手”詞匯的最早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德軍首次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意義的“狙擊手”——使用裝有瞄準鏡的步槍,在隱蔽處進行射擊。
當代軍事概念中,嚴格意義上的“狙擊手”不僅要求能使用狙擊步槍對遠距離的目標進行精確射擊,還意味著接受過專業(yè)的訓練,具備極強的隱蔽、偽裝和野外生存能力,能獨立作戰(zhàn),甚至滲透到敵軍后方,進行遠程偵察。
有些士兵也使用裝有瞄準鏡的步槍,負責在班組中提供精確火力支援。但是,他們并不見得善于隱蔽、偽裝和滲透,缺乏獨立作戰(zhàn)能力。準確來說,他們并不是“狙擊手”,而是“特等射手”(Marksman)。他們裝備的狙擊步槍,多為裝有瞄準鏡的半自動步槍或自動步槍,而非栓動步槍。
有些士兵槍法出眾,使用的卻是沒有瞄準鏡的常規(guī)步槍,甚至是手槍或沖鋒槍,也不具備專業(yè)的隱蔽、偽裝和滲透技能。他們是“神槍手”(Sharpshooter),而不是“狙擊手”。
當然,“狙擊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二戰(zhàn)時期的狙擊手,并不能完全與當代的概念相符。有些狙擊手確實只屬于班組成員,從不獨立作戰(zhàn)。有些狙擊手極為擅長隱蔽、偽裝和獨立作戰(zhàn),使用的步槍卻沒有裝備瞄準鏡——1939年—1940年的冬季戰(zhàn)爭中,在100多天的時間里,芬蘭第34步兵團的狙擊手西蒙·海耶,使用只有機械瞄準具的M/28-30式7.62毫米步槍,擊斃了蘇軍505名官兵。除此之外,他還使用M1931“索米”式9毫米沖鋒槍擊斃了蘇軍200多人。他被譽為“白色死神”,也是人類歷史上戰(zhàn)績最高的狙擊手。
從“拯救大兵”說起
1998年之前,沒有任何國內上映過的二戰(zhàn)影視作品,能像《拯救大兵瑞恩》這樣,將“二戰(zhàn)狙擊手”的形象刻畫得如此深入人心。
在這部電影中,加拿大演員巴里·佩珀成功飾演了美軍游騎兵狙擊手“杰克遜”。此形象幾乎具備了狙擊手所有應該具備的特點——沉著堅定、冷酷陰鷙、目光敏銳、槍法超群。作為虔誠的教徒,他會親吻項鏈上的十字架吊墜,會一邊狙殺德軍,一邊念誦《圣經》進行祈禱。鮮明的個性又避免了狙擊手形象的臉譜化。在整部電影中,“杰克遜”的射擊只有三次未命中目標,包括一次補射。
在電影中,有三個片段正面描繪了狙擊手“杰克遜”進行的戰(zhàn)斗:
在“奧馬哈”海灘,美軍第2游騎兵營抵達了德軍海岸碉堡的射擊死角。在懸崖上,德軍的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猛烈掃射,攔住了美軍的去路。關鍵時刻,“杰克遜”用兩發(fā)子彈擊斃了德軍兩名機槍手。
途徑小村時,德軍狙擊手將一等兵“卡帕佐”擊倒在地。美軍游騎兵紛紛尋找掩護,不敢露頭。“杰克遜”冷靜地為步槍裝好瞄準鏡并調整參數(shù),并用狙擊手特有的思維判斷德軍狙擊手可能的藏身之處。德軍狙擊手剛發(fā)現(xiàn)了“杰克遜”,“杰克遜”就扣動了扳機。子彈命中了德軍狙擊步槍的瞄準鏡,順著鏡筒擊穿了德軍狙擊手的頭部。這個情節(jié)看似夸張,但并非空穴來風,只不過不是發(fā)生在二戰(zhàn),而是越南戰(zhàn)爭中的真實戰(zhàn)例。
最后的巷戰(zhàn)中,在德軍來襲時,隱蔽在教堂鐘樓上的“杰克遜”以手語為“米勒”上尉傳遞偵察到的情報。他接連擊斃大量德軍,不幸暴露目標。德軍“黃鼠狼”3H式自行反坦克炮(道具車由瑞典Sav m/43式突擊炮改裝而來)轟擊教堂鐘樓,“杰克遜”陣亡。
“杰克遜”裝備的是M1903A4“斯普林菲爾德”式7.62毫米狙擊步槍,裝備M73B1式2.2倍瞄準鏡。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杰克遜”是左撇子,用左手扣動扳機和拉動槍栓。在教堂鐘樓上,他一口氣發(fā)射了十幾發(fā)子彈,卻從未進行過裝彈。對彈倉只能容納5發(fā)子彈的M1903A4來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省略又可以理解。大部分的栓動步槍都是通過整裝的橋夾裝彈,M1903A4卻要一發(fā)一發(fā)地裝彈。如果不省略過長裝彈過程,必然會打斷場面節(jié)奏的連貫。
在真實的諾曼底戰(zhàn)役中,德軍狙擊手的表現(xiàn)遠優(yōu)于美軍狙擊手。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與“杰克遜”對決的德軍狙擊手使用的是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擊步槍,裝備ZF42式4倍瞄準鏡。其槍身包裹著粗麻布,增大的摩擦力可以穩(wěn)定持槍,也能對狙擊步槍進行偽裝,以免反光而暴露目標。
相比之下,當時的美國陸軍并不太重視狙擊手。瞄準鏡的研究尚能認真對待,但專業(yè)的狙擊訓練則不足。通常情況下,每個美軍步兵連只配備一名狙擊手。他們多半只懂得如何進行狙擊和保養(yǎng)裝備,非常缺乏偽裝和野戰(zhàn)技能。德軍狙擊手甚至不認為美軍狙擊手是真正的狙擊手。與其說西線的美軍狙擊手好,還不如說美國大片拍得好。
二戰(zhàn)前,美國長期處于中立狀態(tài),陸軍軍備廢弛。參戰(zhàn)后,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工業(yè)能力,使其更關注陸軍航空兵和野戰(zhàn)炮兵的發(fā)展。戰(zhàn)場上的僵局導致穩(wěn)定的戰(zhàn)線出現(xiàn),狙擊手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一旦有大踏步的進攻或撤退,狙擊手就無法獲得長期伏擊的條件。在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中,狙擊手的作用更多是心理威懾,對戰(zhàn)線移動的影響微乎其微。這樣的“小打小鬧”自然不受重視。冷戰(zhàn)時期,美軍才開始重視狙擊手。當代局部的武裝沖突,才是狙擊手真正能夠發(fā)揮作用的舞臺。在這些低烈度戰(zhàn)爭中,美軍各軍種的狙擊手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二戰(zhàn)中的美國陸軍不太重視狙擊手,不代表當時美軍沒有王牌狙擊手。如果一定要給“杰克遜”找個原型,那就是美軍第2步兵師的波蘭裔王牌狙擊手——弗蘭克·奎亞蒂克技術軍士,綽號“硬面餅墨菲”。他使用M1903A4射殺了德軍56名官兵,僅在解放法國的戰(zhàn)斗中就擊斃了德軍20名狙擊手。這還不包括他用沖鋒槍和手榴彈干掉的德軍。不過,他沒有像“杰克遜”那樣陣亡,而是于1944年12月17日被德軍俘虜。1945年4月,他被美軍解放,1960年才去世。
美國HBO的著名電視劇《兄弟連》則完全沒有出現(xiàn)過美軍狙擊手的形象。第三集,有鏡頭顯示列兵沃爾特·戈登扛著M19194“勃朗寧”式重機槍,并背著M1903A4,卻沒有安裝瞄準鏡。第七集,在攻占了佛伊村后,美軍放松了警惕。困獸猶斗的德軍狙擊手突然開槍,打死了美軍3名傘兵。閣樓上的德軍狙擊手使用的毛瑟K98k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德軍狙擊手完全一樣,都用粗麻布進行了包裹。隨后,美軍第101空降師第506傘兵團第2傘兵營E連綽號“機靈”(Shifty)的達雷爾·鮑爾斯上士,使用沒有安裝瞄準鏡的常規(guī)型M1“加蘭德”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一槍擊斃了德軍狙擊手。
這段情節(jié)改編自真實的歷史。1945年1月13日,在進攻比利時佛伊村的戰(zhàn)斗中,美軍傘兵被狙擊火力壓得不敢動,德軍狙擊手的位置卻無蹤可尋。鮑爾斯上士迅速發(fā)現(xiàn)并一槍擊斃了德軍狙擊手,子彈正中額頭。但他也不是狙擊手,而是“特等射手”或“神槍手”。二戰(zhàn)中的美國陸軍不重視狙擊手,但“特等射手”或“神槍手”的數(shù)量很多,槍法精湛,彌補了狙擊手的不足。
其他關于二戰(zhàn)西線戰(zhàn)場的電影中,美軍狙擊手出境的機會很少。
《圣徒與戰(zhàn)士:空降信條》中,有使用M1903A4的美軍傘兵狙擊手?!锻怀霾繎?zhàn)役》(亦名《坦克大決戰(zhàn)》)中,“迪凱納”中士曾使用裝有M82式2.5倍瞄準鏡的M1C“加蘭德”式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向碉堡外的德軍射擊。《凱利的英雄們》(亦名《戰(zhàn)略大作戰(zhàn)》)中,出現(xiàn)了使用蘇制M1891/30“莫辛-納甘”式7.62毫米狙擊步槍的狙擊手。其不僅安裝著蘇制PU式3.5倍瞄準鏡,有時還裝有M7式刺刀。西線的美軍狙擊手是不會使用到蘇制狙擊步槍的。這種“混搭”也是完全不符合真實歷史的。
西線的德軍狙擊手也是流于點綴,例如《狂怒》中的德軍狙擊手,已經滲透到那么近,還需要像模像樣地用瞄準鏡射擊,才擊中了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軍坦克車長,不禁讓人懷疑這名狙擊手是個近視眼。
群島狙擊戰(zhàn)
在太平洋戰(zhàn)場,星羅棋布群島通常密布熱帶植物,利于潛伏和隱蔽,是狙擊手作戰(zhàn)的理想環(huán)境。但是,在關于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影視作品中,狙擊手的形象并不多見。
美國HBO電視劇《太平洋》的第六集,出現(xiàn)了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狙擊手。在進攻佩萊利烏島日軍機場的戰(zhàn)斗中,他擊斃了躲藏在廢舊卡車中的日軍步兵。這名狙擊手頭戴布制軍帽,而不是鋼盔,很可能是為了避免鋼盔反光而暴露目標。他手持裝備裝備“翁厄特爾”式7.8倍瞄準鏡的M1903A1“斯普林菲爾德”式7.62毫米狙擊步槍。與M1903A4相比,外形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槍口上帶有準星,而后者則沒有。
在《硫磺島的來信》片尾,日軍第109步兵師團的師團長栗林忠道大將身負重傷,已經沒有能力剖腹自殺,只好命令副官“代勞”。其副官哆哆嗦嗦地舉起武士刀時,被遠處使用M1903A1的美軍狙擊手一槍擊斃。美軍狙擊手的扮演者是現(xiàn)役的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軍士長湯姆·明德,也是這部電影的技術顧問。在這樣的距離上能夠一槍制敵,并非夸張。與二戰(zhàn)中的美國陸軍相比,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對狙擊手要重視得多,狙擊作戰(zhàn)的訓練也更為專業(yè)。在沖繩戰(zhàn)役中,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狙擊手曾在1100米距離成功狙殺日軍機槍手。
相比之下,日軍狙擊手出境的機會就更少了。在《太平洋》中,當美軍遭到隱蔽起來的日軍射來的冷槍時,也會高喊“狙擊手”。這只是口語上的稱謂,而不是嚴格的軍事概念。
在《風語者》中,有日軍狙擊手隱蔽在樹冠上射殺美軍的片段。受限于鏡頭拍攝的距離和角度,日軍狙擊步槍的型號難以判斷,但能確定裝有瞄準鏡。隨即,尼古拉斯凱奇沖出,用M1928A1“湯普森”式11.43毫米沖鋒槍將其擊斃。在真實的歷史中,日軍狙擊手也確實經常采用這樣的戰(zhàn)術。不過,樹上的狙擊手一旦暴露目標就無法迅速逃脫,因此盟軍對這種戰(zhàn)術評價不高。
1995年,澳大利亞攝制了電影《最后一顆子彈》(亦名《烈血軍魂》),集中表現(xiàn)了太平洋戰(zhàn)場的狙擊作戰(zhàn)。在二戰(zhàn)影視中,這是極為罕見的作品。故事發(fā)生在1945年7月的婆羅洲,對陣雙方是澳軍新兵“斯坦利·布倫南”與經驗豐富的日軍狙擊手“山村一郎”,后者的扮演者是日本著名歌星與影星玉置浩二。
這部電影的立意充滿溫情與人性的光輝,但軍事細節(jié)卻值得商榷?!吧酱逡焕伞笔褂玫?9式7.7毫米狙擊步槍,本應該裝備99式4倍瞄準鏡,在電影中裝備的卻是97式6.5毫米狙擊步槍裝備的97式2.5倍瞄準鏡?!安紓惸稀敝皇瞧胀ǖ牟奖皇蔷褤羰?。從陣亡的戰(zhàn)友身上,他取得了M1C“加蘭德”式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根據(jù)電影的介紹,這支M1C的來源也很有趣。在澳大利亞本土時,“布倫南”的戰(zhàn)友發(fā)現(xiàn)有個美軍狙擊手正在與女人“鬼混”。他很羨慕美軍狙擊手有能夠半自動射擊的狙擊步槍,于是順手牽羊。實際上,這只會給他帶來彈藥補給上的困難,因為澳軍配發(fā)的7.7毫米步槍彈與之并不通用。更可疑的是,“布倫南”從未接受過專業(yè)的狙擊訓練,卻能夠與經驗豐富的日軍狙擊手如此反復周旋。在從未使用過M1C的情況下,卻能順利地調整瞄準鏡參數(shù)。對新兵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導演如此設定,是為了給“布倫南”火力優(yōu)勢,從而平衡經驗上的不足。在戰(zhàn)斗中,“布倫南”一度精神失控,跳出隱蔽處,用M1C四處亂射,偶然擊傷了“山村一郎”。這才給了他繼續(xù)周旋下去的機會。如果使用栓動步槍,他能與“山村一郎”反復周旋的情節(jié)就更沒說服力了。戰(zhàn)斗后期,雙方都陷入癲狂,在叢林中相互追逐射擊。戰(zhàn)爭中不乏這樣精神錯亂的行為,但至少對狙擊手來說,這是不稱職的表現(xiàn)。
實際上,真實歷史中的澳軍狙擊手,總體表現(xiàn)優(yōu)于日軍狙擊手。他們裝備“李-恩菲爾德”Mk 3 SMLE式7.7毫米狙擊步槍,裝有P1918式3倍瞄準鏡。盡管不是半自動步槍,但其槍栓拉動的速度很快,射速遠高于其他栓動步槍。澳軍狙擊手接受的專業(yè)狙擊訓練有限,但多為獵人出身,槍法極高。1942年—1943年,在帝汶島作戰(zhàn)的澳軍狙擊手,以損失40人為代價擊斃日軍1500人。在新幾內亞戰(zhàn)役中,有澳軍狙擊手在15分鐘內,用12發(fā)子彈擊斃了12名日軍。兩個澳軍步兵旅的48名狙擊手,以損失2人為代價,在14天內擊斃了日軍296人。
喋血東線
二戰(zhàn)中,最大規(guī)模的狙擊作戰(zhàn),發(fā)生在東線。與西線相比,東線的狙擊作戰(zhàn)更殘酷,雙方狙擊手的數(shù)量更多、戰(zhàn)術水平更高、戰(zhàn)績也更優(yōu)秀。
表現(xiàn)東線狙擊作戰(zhàn)的電影中,最著名的就是《兵臨城下》(亦名《寂靜中的較量》)。這部電影特效逼真、場面宏大,緊張的狙擊作戰(zhàn)情節(jié)引人入勝。不過,作為長期執(zhí)導藝術片的導演,讓-雅克·阿諾執(zhí)導的戰(zhàn)爭片,并不是那么經得起推敲。例如,蘇軍步兵配發(fā)不到足夠的步槍,半數(shù)人赤手空拳地沖鋒。實際上,類似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俄軍,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的蘇軍。
電影中對陣的雙方,分別為:蘇軍王牌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使用M1891/30“莫辛-納甘”式7.62毫米狙擊步槍,裝備PU式3.5倍瞄準鏡;德軍王牌狙擊手“埃爾溫·柯尼希”,使用毛瑟K98k式7.92毫米步槍,裝備ZF42式4倍瞄準鏡。在最后的對決中,蘇軍政委以自我犧牲的方式,誘使柯尼希開槍?!翱履嵯!币詾樽约簱魯赖氖窃敛煞?,走出隱蔽處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了。扎伊采夫以極“酷”的姿勢站在附近,一槍將其擊斃。
這種對狙擊手對決充滿浪漫主義的描述,自然是不切實際的。在己方沒有控制或清掃戰(zhàn)場前,狙擊手極少會走出隱蔽處,前往確認擊斃的目標。因為你無法知道附近是否有其他一直保持沉默的敵軍狙擊手,旁若無人地走出去,無異于“作死”。通常情況下,狙擊手的戰(zhàn)績都是由裝備雙筒望遠鏡的觀察手或前往目標倒斃地點的巡邏隊確認的。在“柯尼?!北┞赌繕撕螅敛煞驔]有在隱蔽處狙擊,而是堂而皇之地進行面對面地射殺,也是純粹的藝術夸張。這更像美國西部牛仔之間的決斗,而不是狙擊手的對決。
在真實的歷史中,王牌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確有其人。他隸屬于蘇軍第248步兵師第1047步兵團第2步兵營,最終軍銜為上尉。但是,從歷史照片上來看,他的M1891/30裝備PEM式4倍瞄準鏡,而不是電影中的PU式瞄準鏡。
德軍王牌狙擊手“柯尼?!钡纳矸?,就得打個問號了。根據(jù)電影的情節(jié),為了消滅扎伊采夫的威脅,德軍調來了王牌狙擊手——柏林狙擊學校的校長,“柯尼?!鄙傩?。這種說法的最早來源是扎伊采夫的自傳《狙擊手筆記》。他聲稱,從俘虜?shù)牡萝娍谥?,蘇軍得知德軍正調遣王牌狙擊手來斯大林格勒。在3天的周旋中,他發(fā)現(xiàn)工業(yè)廢墟的一塊金屬板下面有閃亮出現(xiàn)。他立即意識到,那是德軍狙擊手的瞄準鏡造成的反光,隨即開槍。后來,他走到了德軍狙擊手的隱蔽處,取走了狙擊步槍上的瞄準鏡作為紀念?,F(xiàn)在,這個瞄準鏡陳列于俄羅斯的莫斯科武裝力量博物館。同時,他還在德軍狙擊手的衣服中找到了證明德軍狙擊手身份的文件。在文件上,德軍狙擊手的名字是“赫爾·柯尼?!保皇请娪爸械摹鞍枩亍た履嵯!保娿暿屈h衛(wèi)軍上校,而不是少校。除此之外,扎伊采夫還表示,曾有德軍戰(zhàn)俘親口承認王牌狙擊手“柯尼希”的存在。戰(zhàn)后訪問柏林時,還有個女人告訴他,她就是“柯尼希”的女兒。
不過,在二戰(zhàn)德軍的個人身份檔案中,卻找不到任何名字是“柯尼?!钡木褤羰?。而且,即使是德軍王牌狙擊手,軍銜能晉升至士官等級就已經是上限了,只有蘇軍才會將狙擊手晉升至校級軍官?,F(xiàn)在來看,扎伊采夫擊斃的所謂德軍王牌狙擊手“柯尼?!保芸赡苁翘K軍政治宣傳部門編造出來的人物。也就是說,要么電影中兩個王牌狙擊手對決的戰(zhàn)例在現(xiàn)實中完全不存在,要么扎伊采夫的記憶出現(xiàn)了偏差。
電影本身不夠嚴謹,取材的原型疑點重重,而國內傳媒領域的混亂更是將扎伊采夫推上了神壇。稱扎伊采夫是“二戰(zhàn)蘇軍第一狙擊手”的觀點充斥國內互聯(lián)網。為了提高收視率,各個電視臺的軍事節(jié)目,言二戰(zhàn)蘇軍狙擊手必稱扎伊采夫,言東線狙擊作戰(zhàn)電影必稱《兵臨城下》。這種浮躁的環(huán)境,更推動了以訛傳訛的加劇。
扎伊采夫的確是王牌狙擊手,擊斃德軍400人,射中過1000米外的目標,但他不是戰(zhàn)績最高的蘇軍狙擊手。二戰(zhàn)時期,蘇軍宣稱戰(zhàn)績最高的狙擊手是第4步兵師的米哈伊爾·蘇爾科夫,擊斃了德軍702人。不過,根據(jù)戰(zhàn)后的研究,蘇爾科夫的戰(zhàn)績更多是蘇軍宣傳部門捏造的數(shù)據(jù)。真正的“蘇軍第一狙擊手”是伊萬·西多連科,擊斃德軍500人,最終晉升為少校,擔任第1122步兵團團長。此外,還有不少蘇軍狙擊手的戰(zhàn)績高于扎伊采夫。例如,尼古拉·伊雷因,擊斃德軍494人;弗拉基米爾·普切林采夫,擊斃德軍456人;彼得·貢恰羅夫,擊斃德軍441人;米哈伊爾·布登科夫,擊斃德軍437人;費奧多爾·奧赫洛普科夫,擊斃德軍429人……
出現(xiàn)過蘇軍狙擊手的二戰(zhàn)影視作品非常多。例如,《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2013年版)》《布列斯特要塞》《狙擊手:復仇武器》《毒太陽2》《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1993年版)》等。他們使用的都是M1891/30,裝備PE式、PEM式或PU式瞄準鏡。《布列斯特要塞》中出現(xiàn)了少見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的狙擊型,裝備PU式瞄準鏡。實際上,1942年底蘇軍才開始生產這種瞄準鏡,其不可能出現(xiàn)在1941年的戰(zhàn)場上。
出于陣營和“政治正確”的原因,很少有正面表現(xiàn)德軍狙擊手的電影。在二戰(zhàn)影視作品中,他們只能屬于反派陣營,可能戰(zhàn)技高超,但一定陰險毒辣,而且多為配角,或只是一閃而過的跑龍?zhí)捉巧!侗R城下》中的“柯尼希”純屬虛構,但二戰(zhàn)中的德軍不乏王牌狙擊手。戰(zhàn)績最高的德軍狙擊手是第3山地師的二等兵馬托伊斯·黑岑瑙爾,擊斃蘇軍345人,最遠射中過1100米外的目標。戰(zhàn)爭結束時,他只有21歲,2004年才去世。德軍第3山地師第144山地獵兵團第2營的一等兵約瑟夫·阿勒貝格,擊斃蘇軍257人。德軍第68步兵師中的立陶宛狙擊手,一等兵布魯諾·蘇特庫斯,擊斃蘇軍209人。先后服役于德軍第6山地師和第100獵兵師的一等兵弗雷德里希·派因,擊斃蘇軍200人。
電影中的德軍狙擊手使用的都是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擊步槍,裝備的瞄準鏡種類繁多,包括4倍、6倍和8倍瞄準鏡。得益于先進的光學瞄準鏡與精湛的專業(yè)訓練,德軍狙擊手追求的射擊距離也更遠。相比之下,蘇軍狙擊手更重視600米以內的射擊,而德軍狙擊手更重視800米以外的射擊。真實的歷史中,德軍狙擊手也使用裝備ZF42式瞄準鏡的G43式7.9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德軍狙擊手對其的評價毀譽參半,有人認為其精確度不夠高,有人贊賞其半自動射擊的功能。不過,這種步槍的常規(guī)型在電影中都極為罕見,就更不用說狙擊型了。
電影《鐵十字勛章》(亦名《英雄血》)中,德軍列兵“馬格”曾繳獲了蘇軍裝備PU式瞄準鏡的M1891/30,并留歸自己使用。在歷史上也是有據(jù)可循的,約瑟夫·阿勒貝格就繳獲過裝備PU式瞄準鏡的M1891/30,擊斃蘇軍27人。
巾幗英雄
狙擊手并不是男人的專利,二戰(zhàn)中不乏女狙擊手,而且集中在蘇聯(lián)。1943年,已經有2000名以上的蘇軍女狙擊手在東線戰(zhàn)場服役。
2015年,俄羅斯與烏克蘭聯(lián)合推出了電影《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亦名《女狙擊手》),講述了著名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的故事。除了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影片也并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蘇聯(lián)嚴酷的政治體制、虛偽的政治宣傳與令人生厭的政委。
帕夫利琴科是世界上戰(zhàn)績最高的女狙擊手,擊斃德軍309人,包括36名狙擊手。俄羅斯女演員尤利婭·別列希爾德飾演的女主角,與真正的帕夫利琴科非常相像。在電影中,帕夫利琴科使用裝備PU式瞄準鏡的M1891/30,配合蘇軍的政治宣傳時,拿著SVT-40的狙擊型。這個細節(jié)與真實的歷史也是完全吻合的。不過,有些情節(jié)又過于戲劇化。長期作戰(zhàn)使帕夫利琴科陷入過度勞累時,精神混亂的她在額頭上用鮮血涂上了紅色十字,以赴死的心態(tài)與德軍狙擊手對決。如此表現(xiàn)確實更具傳奇色彩,但在實戰(zhàn)中,沒有哪個狙擊手會這樣做。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作為“顏值”較高的女狙擊手,帕夫利琴科又成了無頭蒼蠅一樣的國內媒體關注的對象,言女狙擊手必稱帕夫利琴科。實際上,無論是蘇軍女狙擊手,還是相關電影,都不止帕夫利琴科或《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
1985年,蘇聯(lián)電影《狙擊手》講述的就是蘇軍哈薩克族女狙擊手阿莉婭·莫達古洛娃的故事。她隸屬于蘇軍第54獨立步兵旅,軍銜為一等兵,擊斃了德軍91人。1944年1月14日,她在沖鋒時陣亡,年僅19歲。
2004年,俄羅斯電影《無名高地》(亦名《敢死連》)的女主角也是狙擊手。片中有多處違反軍事常規(guī)之處。例如,女狙擊手“奧爾加·波茲杰耶娃”會用完全沒有經驗的新兵,作為狙擊組中的搭檔,這簡直是自尋死路。在只有迫擊炮作為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僅以一個步兵排加強一個步兵班的兵力,就敢在白天進攻德軍據(jù)守的高地,這也是完全不符合蘇軍的戰(zhàn)術常規(guī)。
大概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會有愛情,反映蘇軍女狙擊手的電影也會加入感情戲的片段。在《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中,帕夫利琴科先后與3名男性軍官產生了感情,并免不了要在戰(zhàn)地“滾床單”。在《無名高地》中,作為下級的列兵“科利亞·馬拉霍夫”狂追年齡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強、軍銜又比自己高的上級,女狙擊手“波茲杰耶娃”。如果不加入卿卿我我,電影似乎就無法突出女狙擊手的性別特點;加入卿卿我我,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又容易流于爛俗。
顯然,沒有最俗,只有更俗。2013年,俄羅斯推出了電視劇《狙擊手:槍口下的愛》,情節(jié)設定實在令人難以直視。1939年,德國貴族“亞歷山大·福斯”與蘇聯(lián)少女“葉卡捷琳娜·拉東諾娃”相識相愛。兩年后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他們各赴前程。1943年,在烏克蘭的戰(zhàn)場上,他們再次相遇。此時,他們都是各自陣營中的狙擊手,二人從此在槍口之下相愛相殺……對如此“狗血”的劇情,我只能表示“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其他出現(xiàn)有二戰(zhàn)女狙擊手的電影,還包括《超級女特工》。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戰(zhàn)士“路易斯·德方丹”,原型為出生于毛里求斯的法裔英籍女特工利斯·德·貝薩克。二戰(zhàn)時期,她是英國特別行動局的特工,空降到法國展開行動。在電影中,蘇菲·瑪索使用過兩種狙擊步槍——“李-恩菲爾德”4號Mk 1式7.7毫米狙擊步槍,裝備32號3.5倍瞄準鏡;MAS-36式7.5毫米步槍的運動型,MAS-36是法軍的制式步槍,運動型則很罕見。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時,MAS-36才有標準的狙擊型,電影中的型號很可能是法國抵抗組織的自行改裝。
在《圣徒與戰(zhàn)士:空降信條》中,有法國游擊隊的女狙擊手,使用裝備PU式瞄準鏡的M1891/30。蘇軍的狙擊步槍,連同瞄準鏡,一起從東線流落到西線的法國抵抗組織手中,這種可能性太小了。在《登陸之日》中,范冰冰扮演的中國游擊隊女狙擊手,使用了裝備ZF39式4倍瞄準鏡的毛瑟K98k。這也是不太可能的。毛瑟K98k很可能是在扮演“中正”式7.92毫米步槍,其做工落后、品質低劣,很難作為狙擊步槍使用。ZF39是精密的儀器,即使流落到中國戰(zhàn)場,不經過專業(yè)的狙擊訓練,常人也是不會使用的。
很多人看過這部電影之后就拿這里面的描述當真了,并且還在網上大肆宣傳。足以見得西方宣傳的成功,他們的文化軟實力果然十分厲害。但是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有印象,這部電影里的蘇聯(lián)從里到外都充斥著黑暗。
喜歡戰(zhàn)略游戲的人肯定知道一款風靡世界的游戲名叫《英雄連》。這個游戲其中有一部就是描寫蘇德戰(zhàn)爭中東線戰(zhàn)場的。這個黑蘇聯(lián)的水平比《兵臨城下》差遠了,這個每一個關卡都會插入黑蘇聯(lián)的一些段子,很多對蘇聯(lián)沒有好感的人都受不了游戲中的那一套了,里面的各管劇情里蘇聯(lián)軍官各種槍殺自己人,對于自己的士兵各種卸磨殺驢。最要命的是里面有一個情節(jié)刻意美化了在二戰(zhàn)中存在感很低的波蘭游擊隊,給人感覺這個游擊隊的作用要比蘇聯(lián)紅軍還大,最后筆者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個游戲的編劇好像是一個波蘭人,這一下子一切就都解釋的通了。
劃督戰(zhàn)線架機槍隊只有一戰(zhàn)法國做的出,還有多個人搶一把槍這是沙俄一戰(zhàn)和衛(wèi)國戰(zhàn)爭第一年夏秋出現(xiàn)的,1942以后就是沒有的事。蘇聯(lián)政委都是帶頭沖鋒的,不像里面說的讓士兵沖自己喊口號。士兵臨陣脫逃必須經過戰(zhàn)時法庭審判,根據(jù)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會的斯大林格勒行動報告,從1942年8月1日至1942年10月15日的兩個多月時間里,護衛(wèi)隊一共攔截了140775名從前線撤退的士兵,其中3890人被捕,有1189人被執(zhí)行槍決,2961人被送往蘇聯(lián)紅軍懲戒營 ,不像影片里那個鬼樣子。懲戒連基本上是對軍官逃跑適用的,士兵臨陣脫逃大多趕回原處。還有,影片對赫魯曉夫美化嚴重,赫魯曉夫二戰(zhàn)時還是有不少齷齪舉動的,所以這部很扯淡。俄國拍的決戰(zhàn)要塞還好一點
中國的戰(zhàn)爭片觀眾其實很無奈,國產的新戰(zhàn)爭片多半道具一塌糊涂。
可是這部法國的《兵臨城下》不一樣。
《兵臨城下》的法國導演說過,劇組請到了專業(yè)的二戰(zhàn)軍服武器專家。他沒有說錯,從法國出版的軍服勛章圖書來看,他們的研究確實是世界一流的。這部電影除了T-34的炮塔是43年型之外,沒有什么明顯的錯誤,哪怕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比如蘇軍政工人員的袖口是紅星加黨徽,而不是僅有軍銜標識。一級衛(wèi)國戰(zhàn)爭勛章是帶有勛帶,而不是現(xiàn)在常見的版本,且勛章的佩戴符合規(guī)定。而同類作品里紀念章滿天飛,帽徽亂釘,領章偏大或縫不齊,樣式混亂。相比之下,高下立現(xiàn)。
電影配樂屬于西方的仿蘇式音樂,沉重而雄壯,雖然有別于真正的蘇聯(lián)音樂,但是一般觀眾是聽不出來區(qū)別的。
演員方面,雖然用英美演員較多,個別配角甚至是德國人演蘇聯(lián)人,但是化妝到位,許多小角色請了俄羅斯人扮演,人物的扮相并不出戲。
電影在情節(jié)設置上,每隔一段時間有個小高潮,所以說,能好好講故事的電影,票房是有可能成功的。
盡管如此,扎伊采夫著有回憶錄《狙擊手筆記》,蘇德雙方留下了詳盡的史料,比對一下,就能知道這部電影多少情節(jié)是虛構的。
電影:扎伊采夫幼年時跟著爺爺學習過獵槍射擊。
史料:基本屬實,和爺爺和兄長學習弓箭和獵槍射擊。
電影:扎伊采夫有很多字不會寫,和戰(zhàn)友說自己沒文化。
史料:他是???/span>學校畢業(yè),不但寫信沒問題,入伍后在紅海軍太平洋艦隊擔任文書。
電影:坐著悶罐子車廂來到前線,給人感覺是強征而來,沒什么訓練。
史料:扎伊采夫是水兵,因為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敗,他外出時被老百姓嘲諷為假男人,所以自愿調到前線去。根據(jù)其他蘇軍老兵回憶,確實在戰(zhàn)時坐的是貨車廂,但是加裝了火爐,簡易廁所等。而且,他的?;晟辣话l(fā)現(xiàn)之后,戰(zhàn)友驚呼精銳上前線了(蘇軍確實有水兵=精銳的傳說)。
電影:白天渡過伏爾加河去斯大林格勒,遭到德軍轟炸掃射。
史料:當時的轟炸機幾乎無法在夜間搜索和攻擊活動目標。所以蘇軍都是晚上渡河,沒有遭到攻擊。
(導演說瓦西里因為在狙擊手里屬于帥的,所以被重點宣傳,簡直呵呵)
電影:政委和督戰(zhàn)隊驅趕著缺少輕武器的軍隊盲目地發(fā)動沖鋒,幾乎被全殲。
史料:扎伊采夫本人回憶第284步兵師的首戰(zhàn)是在工廠區(qū),不缺武器。蘇德雙方互有傷亡。他本人和德軍拼刺刀的時候被扎傷后背。有個油罐泄露起火,部分蘇軍戰(zhàn)士身上起火,一邊撕掉起火的衣服一邊沖鋒。(這個情節(jié)被俄羅斯導演小邦達爾丘克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采用,但是也夸大了)
另外,蘇軍第227號命令,不是隨意槍斃人。而是把逃兵罪犯編入懲戒營。懲戒營里也出過蘇聯(lián)英雄。
電影:扎伊采夫在著名的“鱷魚雕塑”附近用5發(fā)子彈打死洗澡的1個德國軍官和4個德軍官兵。從此狙擊才能被政委丹尼洛夫看中。
史料:扎伊采夫的狙擊才能是被第284步兵師師長巴秋克上校發(fā)現(xiàn)的。當時蘇軍被德軍機槍壓制,他一槍擊斃了德軍機槍手,然后又打死了兩個替補。巴秋克從梅捷列夫少校那里問清楚是這個神槍手是扎伊采夫后,命令給他一支狙擊步槍,從此扎伊采夫就成了狙擊手。(類似情節(jié)好像在國產電視劇《亮劍》,俄羅斯電影《第九連》里看到過)
另外,扎伊采夫回憶德軍在前線洗澡是個陷阱,蘇軍發(fā)現(xiàn)德軍埋伏好機槍組和迫擊炮,誘使蘇軍暴露狙擊位置,于是沒有開槍。
電影:蘇軍最高統(tǒng)帥部代表赫魯曉夫抵達斯大林格勒,威逼守軍司令自殺,然后接管指揮權。
史料:蘇軍的指揮員如下,
最高統(tǒng)帥部代表: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人(只是有時到前線而已);
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
軍事委員(政委):赫魯曉夫,此人是因為蘇聯(lián)戰(zhàn)時制度擔任政工職務,電影張冠李戴,居然把打贏蘇德戰(zhàn)爭轉折之戰(zhàn)的榮譽送給了他。
城內的第62集團軍司令員:前任:洛帕京,對戰(zhàn)局悲觀,所以被撤換,但是依然指揮其他部隊一路反攻,還參加了殲滅日本關東軍的最后戰(zhàn)斗。
后任:崔可夫,一路打到柏林。所以說,沒有人被逼自殺。
電影:赫魯曉夫在河對岸的大禮堂里接見扎伊采夫,同行的有很多又老又胖的高級將領。
史料:1942年10月16日,崔可夫在前線視察狙擊手部隊。而年紀最大的葉廖緬科當時50歲,大部分將領既不老也不胖。
扎伊采夫、塔妮婭和丹尼諾夫的三角戀是電影的主線之一,不過他否認在二戰(zhàn)中談過戀愛。況且不久后被彈片打中眼睛。蘇聯(lián)派了當時最好的眼科專家之一弗拉基米爾·菲拉托夫給他治病,奇跡般地治好了他的眼睛。
電影的主線劇情是狙擊手對決,德軍從柏林狙擊學校調來了狙擊手埃爾溫·科寧斯上校,通過飛機轟炸迫使扎伊采夫亂找掩護,結果卻打死了一名女狙擊手。
扎伊采夫的觀察手用鋼盔誘使科寧斯開火,沒有奏效。小孩薩沙及其母親與扎伊采夫熟識,甚至薩沙這個小孩自愿去做雙面間諜迷惑德軍。扎伊采夫與科寧斯多次對決都不占上風,最后是丹尼諾夫自愿犧牲,才給了扎伊采夫機會,成功擊斃了科寧斯。
而根據(jù)扎伊采夫回憶,從俘虜口供得知德軍派來王牌狙擊手科寧斯對付蘇軍。后來在一次戰(zhàn)斗中,感到德軍有個很厲害的狙擊手,扎伊采夫的觀察手用鋼盔誘使科寧斯開火暴露位置。然后被扎伊采夫抓住機會擊斃。對決就這么結束了,蘇軍大力宣傳這次對決來打擊德軍士氣。
飛機轟炸發(fā)生在馬馬耶夫崗,可能與蘇軍狙擊手擊斃了德軍一名上校有關。
幫助扎伊采夫的小孩可能借用自1989年版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zhàn)》,沒有什么間諜的劇情。
關于科寧斯,這個名字在德語里寫作K?nig,意思是國王,極有可能是代號或者綽號。有史學家認為他可能是黨衛(wèi)軍軍官海因茨·托瓦爾德。但是德軍記錄里沒有叫科寧斯或者托瓦爾德的軍官死于斯大林格勒。而且,德軍的狙擊學校在奧地利的塞塔爾山,不在柏林,也不在措森。所以說,這個人最多可能就是一個厲害一點的狙擊手,名字未知。這個人也有可能根本不存在。
斯大林格勒的交戰(zhàn)雙方,是不會把消滅對方狙擊手的希望寄托在己方厲害的狙擊手身上的。雙方常常動用多個機槍小組,迫擊炮甚至重炮攻擊狙擊手可能藏身的位置。
蘇軍在戰(zhàn)斗中總結的經驗如下:
采用雙人狙擊編組制,1人搜索觀察目標,1人狙擊。
多組狙擊手同時行動,相互掩護。
必要時使用炮隊鏡而不是普通望遠鏡觀察目標。
而德軍依然偏向于單人行動,最多派1-2個助手掩護狙擊手。
蘇軍宣傳扎伊采夫擊斃德軍王牌狙擊手,可能是為了掩蓋蘇軍狙擊手的真正勝利奧秘——科學編組和集群作戰(zhàn)。
而現(xiàn)代一些強國的軍隊,包括美軍在內,都在使用雙人狙擊小組,多組同時行動的戰(zhàn)術。證明當時蘇軍的戰(zhàn)術,是很有可取之處的。
通過史料和電影的對比,可以看出,電影除了道具配樂演員之外,如果在謊言里參雜著真話,聽起來更加可信。
本文完整的配圖和全文,請關注我的公眾號 裝甲參謀部
1、異性戀誤國,最后還不得靠基友舍身引子彈。2、此片擱現(xiàn)在分分鐘就進同人文熱門區(qū)了。3、美成裘德洛這樣,別說中年發(fā)福變殘,就算一生只美足六十秒就夠回票價,美一秒勝過普通人平庸一生。
也就狙擊的那幾場戲有點看頭其實……不值得完整看一遍……做愛很酷!
人性改不了,世上不會出現(xiàn)新的人類,我們努力去創(chuàng)造平等的世界,希望大家不用妒忌別人??墒?,人總有令別人妒忌的東西,一個微笑,一份友誼,求之而不可得的東西,在這世上,即使是蘇聯(lián)的世界,總有有貧有富,富于天賦,貧于天賦。富于愛情,貧于愛情。
所見最好的關于狙擊手對決的片子..沒有之一
又名: 決戰(zhàn)中的較量 / 大敵當前 / 敵對邊緣 / 兵臨城下導演: 瓊-杰奎斯 安諾德 (Jean-Jacques Annaud)上映年度: 2001官方網站: http://www.enemyatthegatesmovie.com/imdb鏈接: tt0215750制片國家/地區(qū): 德國 / 愛爾蘭 / 英國
時隔多年再看依然精彩,單純從娛樂片的角度看,戲劇張力十足,男主與敵對德軍狙擊手針鋒相對的一次次交鋒異常的精彩,不僅演員扮演出彩,而且戰(zhàn)術層面的對決也扣人心弦,看得非常的過癮,毫無疑問這是目前看過有關狙擊手對決的電影里面唯二最佳之一(張藝謀的《狙擊手》算其一),另外男主與政委同女主之間的三角戀也戲味十足,其中1小時27分的那場男主與女主的性愛場面非常的欲而且還很美好,薇茲的性感白pp還歷歷在目呢!電影里面最主要的4個角色扮演者實在是太出彩了,最后看到哈里斯(德)毫無還手之力被干掉感覺有點心疼啊,雖然他是大壞蛋,看吧!這就是演員的魅力,會讓人又愛又恨。此片的編劇和導演也得好好贊揚一下。
一個很扯的結尾,一段很扯的激情戲,其他的方面,可以看看~~
我以為我已經對象代戰(zhàn)爭片麻木了,但是本片素質真的相當高,狙手對決看得我連呼吸都舍不得...
約瑟夫費因斯雖然將嫉妒,背叛與犧牲演得不錯,依然不能掩飾我對他的討厭;裘德洛把瓦西里扎伊采夫塑造得有血有肉,蕾切爾瑞茲飾演的塔妮婭跟他很來電;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我看到最驚心動魄的狙擊場面,同時也見識到了最隱忍含蓄的情欲橋段。
He's not a hero. He has his fear and love. He's a human. He's a man. He's a brave and tough man.
無聲做愛教科書
十年前的商業(yè)片,放到現(xiàn)在來看的確有點舊跡斑斑。但扣人心弦的狙擊戲,壕溝里的性愛戲都拍得相當有水準啊!五星全送給Rachel的大PP。
本片是以美國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tài)拍攝的一部反映前蘇聯(lián)為國戰(zhàn)爭的電影。電影中雖然物質細節(jié)做的很充分,但是還是有很多偏見性的細節(jié)暴露無疑,但這也是美國人的高明之處,不知不覺就影響了你對蘇聯(lián)(主要是俄國人)的看法。并不斷的強化固化,這才是真正高明的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
可以稱之為“21世紀的戰(zhàn)爭經典之作”。
娛樂性超過歷史意義,不用較真。
對狙什么的太燃了,雙男主顏值都逆天!雖然我很喜歡Rachel Weisz,可妹子你這樣插足真的好嗎?Nazism和Communism果然就是一對雙胞胎...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斗智斗勇的決斗
繼《拯救大兵》后看到的最有震撼力的戰(zhàn)爭片,除了兩個代表民族精神的尖端狙擊手的對決外,最能打動我的是戰(zhàn)爭中那段愛情,在一個充滿暴力、殘殺、欲望的年代,兩個人僥幸活著,坐在破舊的臺階上一起幻想未來,相互激勵,女主角深情的望著鏡頭,那一幕莫名的擊中了我,因為我還愿相信生活不管多惡劣,總
不僅僅只是壕溝里做愛。
經典的二戰(zhàn)影片,稍有的能跟《U571》、《拯救大兵瑞恩》媲美的二戰(zhàn)題材影片。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