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伍迪·格斯的優(yōu)秀傳記,他是美國最偉大的民謠歌手之一。他在上世紀30年代離開了自己位于得克薩斯州的家,去找工作,發(fā)現了美國工人階級的苦難和力量。
伍迪陪路過的陌生人聊天,得到了一美元的報酬。那個時代一美元是什么概念,伍迪甚至涂起廣告牌準備靠這個營生,可妻子的話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鄰居一家架著老舊的汽車,后備堆滿了家具和雜物,他們準備搬往加利福尼亞,說杰西女士病倒之后,就不斷有人離開這里,他們也一樣。臨走之前還不忘跟伍迪說他可以拿走屋里所有可以用的東西。
伍迪通過言語引導,讓杰西女士終于喝下了一口水,站在門外,他說了一句“did it”;鎮(zhèn)里的吉姆問伍迪自己的腦子是不是有病,整天想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還整天畫個不停,伍迪送了他很多畫筆和油墨,說你很正常,繼續(xù)畫吧。
那時候樂隊演唱還沒有話筒,牛仔們演唱基本靠吼。
沙塵暴到來,整個德州都籠罩在風塵之中,街道上有女人的叫喊聲和小孩的哭聲。伍迪一家人圍坐在滲入不少沙塵的室內,彈著吉他唱著歌。
伍迪坐在從一輛老舊汽車掉落下來的一把椅子上,蒙著一層黃沙,他在公路旁吹起了口琴。
Keep walking,keep talking,walking and talking.
餐廳的廣東人老板。上世紀三十年代。
伍迪喜歡紅色和黑色。
Don't fall in love with musician or poet.
永遠不要背叛你的內心和理想,自由只是資本家的游戲。
第一個爬上火車頂的人被打死了,第二次伍迪背著吉他爬了上去。
This Land is your Land, this land is my Land.
一部有核心有重點言之有物的非一般傳記片。PS:原來聽了多年的This Land Is Your Land最早是他的歌。
很紀實樸素的鄉(xiāng)村歌手傳記片,伍迪生性自由,了解美國工人階級的困難并愿意為工人們歌唱,這很讓人敬佩??赡芫褪欠欠驳娜送兄愀獾募彝リP系,也致使妻子孩子離他而去,也許有的人的一生就是孤獨的,將自己奉獻給他人,奉獻給這個社會。
看了一半 先給滿分
感動。一個真正有個性的人。不尷尬的人。音樂在這里比文學和政治更加有力,光芒萬丈。
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點其實應該是無頭有尾。前面對于主角介紹和故事并不足,很淡。從德州到加州的部分故事就精彩,最后一個小時,主角才在加州立足。到了最后結局主角為了理想而離開加州,加上后續(xù)字幕的結局介紹主角后面一生,配上主角的歌曲逆轉了整部電影前期的缺點才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有人把它跟阿甘后傳做比較,我感覺兩部電影兩種不同風格,沒有可比性。但感覺這電影更真實一些。
Woody Guthrie的傳記片,很平實,不用煽情。
“賭博是我的天性,流浪是我的人生亮出你的底牌來對付我吧!最終我會贏下這該死的游戲!”--伍迪·蓋瑟瑞
攝影、音樂都相當出色,美中不足是節(jié)奏太緩慢。
一看到David Carradine那張臉,就會想起比爾跟他自慰窒息而死的結局……
伍迪·蓋瑟瑞傳記片。完美的音樂和攝影,為了自由和理想,搭上頭也不回的列車??(男主竟然是“殺死比爾”的比爾,帥cry,他要是是我們這一代的,現在很多男星應該很難紅。。。
公路、勞作、光影,都是人間煙火。
男主角沒拿起吉他、吹起口琴之前,我以為這是又一部《憤怒的葡萄》,后來才知道它講的是音樂家的自由意志。一個表演者為什么樣的人奉獻自己的藝術,去過什么樣的生活,既關乎本能,也關乎選擇。
首部斯坦尼康,韋克斯勒掌鏡,不過技術倒不是重點,新好萊塢的獨有氣質絕非靠技術就能解決的,去比照青年林肯或憤怒的葡萄來看都會很有趣,該是阿什比最好的一部了
30年代大蕭條后的美國,大量底層人民為了生活來到加州,在這個背景下,伍迪·格斯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可以說阿什貝將民謠這種來自“民間的叛逆”的音樂呈現出它最原本的樣子,火車是去往夢想的希望,而結尾同樣是火車卻帶著理想離開,伍迪來自于底層,他知道自己所有的天賦都是因為那些被歧視、被剝削、被侵犯的經歷,而沒有了這些記憶與抗爭,音樂本身也就沒有了意義,在路上的流浪之旅還折射出自由的價值,伍迪想要成為好丈夫和好父親,但終歸只有孤獨是唯一的依靠,全片籠罩著金黃的光暈,大量細碎和看似沒有敘事價值的片段,都是這部傳記電影脫穎而出的地方,它努力地講述了一個天真地固執(zhí)、矛盾、平凡又偉大的人,這也是阿什貝許多電影中主角的特點,成功于他們而言不過是以瘋子般的態(tài)度、孩童般的眼鏡來看破現實的荒誕與無奈,然后消失在云端
大蕭條時期催生了大量優(yōu)秀電影與書籍的作者。伍迪奔波流浪了一世,親歷見證了苦難,并從中汲取了靈感。在我眼里,這不啻為一場逆行的西進,且艱苦卓絕而又孤身一人。太多類紀實的場景與畫面,偏灰暗的色調讓人抓狂,莫名的沖動在體內激蕩,急欲破殼而出卻又找不到出口。伍迪的歌聲響起,這股騷動頓時得到了撫慰。而這或許就是美國民謠長盛不衰的群眾基礎。伍迪并不完美,也沒少干操蛋的事,這份真實也正是影片的動人之處。
由洛奇紀錄片并維基知曉此為斯坦尼康首度亮相,特來欣賞。電影味道對勁且舒適,“基本盤”營運真實,所缺憾者在于對待張力極點、對待韻味、對待表意升華的處理,相比《逍遙騎士》有此不足。影片內容上,感嘆個體覺醒先于群體覺醒的悲劇特質,感嘆為之奔赴的勇氣與代價,感嘆盜火者永垂不朽。再說一說瑪麗。當個體安全、家庭安穩(wěn)與社會健康形成某種對立面,我們很難批評這對夫妻各自的抉擇乃至于批評其人。人類呀,對完美、完全的執(zhí)念似乎從未減輕過,對待人物、對待事情、對待世界,訴求永不魘足。這是欲念的表現么,是文化的導向嗎,還是人性的出場設定?
本片的寫實風格和情調是我喜歡并且認可的,本片的攝影和音樂是相當的出色,看的版本也是藍光版本所以可以欣賞到本片優(yōu)美的畫面和獨特的情調。但不得不說本片的節(jié)奏實在是太慢了,以至于看完電影后我覺得仿佛過去了一天。這是我最不滿意的地方。影片主人公的形象實在不太喜歡,不過音樂人我基本都搞不懂
鮑勃·迪倫在寫給伍迪·格斯里的《Song to Wondy》中唱到:并沒有許多人做到你曾做的那些事,我想去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自豪的說:我也曾跋山涉水歷經艱險??赐甏似?,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迪倫將伍迪視為他的精神偶像,阿甘不代表美國精神,伍迪·格斯里才是。時代的前夜,迪倫沒有做到的事情,伍迪·格斯里都一一去做了。
太長了~ 拖沓、沒重點、流水賬~ 看到最后10分鐘也沒有結束的意思略崩潰~ 然后影片就匆忙結束了.......
這部電影是伍迪·格斯的優(yōu)秀傳記,他是美國最偉大的民謠歌手之一。他在上世紀30年代離開了自己位于得克薩斯州的家,去找工作,發(fā)現了美國工人階級的苦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