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活在90年代日本的中國家庭,父母努力地經(jīng)營和維持著在他鄉(xiāng)的生活。年幼的孩子也入讀了當?shù)氐挠變簣@。一切都好像風平浪靜。卻因為在上海生活的爺爺?shù)耐蝗辉煸L,打破了原有的平靜。
在很多劇中很多場景中,日本都喜歡以天空背景襯托當下的純凈。本劇以家庭為題材,劇中的扮演者其實都不錯,父親確實符合大多是中國人印象中的父親,就是這樣的感覺;妻子和丈夫也很切合,小孩子的叛逆尋求關心等等。只是在連貫方面覺得稍欠佳吧,溝通的障礙被刻意的去掉了,而以方言為主又讓我很多聽不懂是日語還是上海話,但是爺爺又好像一點就通非常的聰明,感覺是不是有點刻意了,在語言方面不大好扣了一星;再者在劇情上,圍繞著的家庭的矛盾、夫妻的矛盾、孩子的矛盾、工作的矛盾卻沒有側重,說緊密也不是一環(huán)接著一環(huán),很多東西都想表現(xiàn)卻又很多東西都表現(xiàn)不出來的抽象我不大能理解再減一星;最終那一幕家里出手那一幕確實很精彩、生動。最后的一幕離別可能才是本片離秋的名字來源吧,終是他鄉(xiāng)人,卻是故鄉(xiāng)客。
今天看完電影,忽然想起了李安的電影《推手》,雖然表達意思不一樣。但是還是差之千里。做為爺爺?shù)难輪T,我這三顆星都是給他的。日本打工并不代表是成功者,而兒子的日語學習經(jīng)常曠課,最后連中文都不咋會說。夫妻在日本買房貸款29年,天天超負荷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管理兒子的學習。影片通過爺爺來日本看望孫子和兒子兒媳折射出,上海人在日本打工的生活。影片就想紀錄片一樣,并沒有創(chuàng)新的亮點。比起李安的作品還是有段很長的距離。至于劉德基這位上藝的老戲骨給影片增色了不少藝術色彩。
作品構圖很好,鏡頭的角度和切換真的甩了我們這個時代其他電影至少兩條馬路了。電影想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大致講講我的看法。
人物勾畫很細膩。一家四口雖然是家人、是夫妻,但因為成長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環(huán)境不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四種人。電影通過他們說的語言,上海話、普通話夾雜日本話夾雜上海話、上海話夾雜日本話、日本話,分別代表了爺爺、丈夫、妻子、兒子。
爺爺是最最傳統(tǒng)的上海人,更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吃過上山下鄉(xiāng)的苦,回鄉(xiāng)后遇上改革開放,又送兒子去日本讀書改變命運。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信奉的是 一代更比一代強,家和萬事興,更是愿意為了家庭犧牲自己,可以不需要子女的陪伴。
丈夫繼承了爺爺?shù)膫鹘y(tǒng),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也是愿意為了家庭犧牲的。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日本讀書、工作,起初是為了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后面的幾年是為了自己組建的新家。一晃38歲了,為了賺錢過得是雙休日才能陪伴家人的日子。這都是他的犧牲。
妻子雖然也是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但她相對于丈夫更利己一些。電影中交代,她不一樣,她是阿姨帶大的。所以她的家庭觀念并沒有丈夫那么深,更不會為了家庭犧牲自己。她的人生觀是不斷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喜歡日本,所以不會跟著丈夫回國發(fā)展的。她骨子里追求的是浪漫 向往的是歐洲,所以讓她相夫教子是不可能的。
兒子在日本生活多年,從劇中早飯要喝冰水就宣誓著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人。思考和行為方式也都是日本人。他和爺爺在劇中的故事不過是一個日本孩子被一個中國爺爺那種在背后無微不至的愛打動了而已。
而整部電影,通過細膩的構圖,不浪費任何一句臺詞的對白,將四個人之間的矛盾呈現(xiàn)給我們,給我們展現(xiàn)了離我們不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群我們認為的天之驕子 生活的不容易。
最后一幕,列車上,爺爺回國后,一家三口丟紙團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快樂時光。但鏡頭最后,夫妻二人在天空下一人一邊,將整個畫面分開。丈夫窗外的景色是倒退的,妻子窗外的景色是向前的。孩子則選擇坐在了另一排的位置上,他窗外的景色也是向前。仿佛是在告訴我們這三個人依然是三種人,丈夫終究會回國,而妻子和孩子將在日本,但兩個人是兩類人。
一部非常具有年代感的關于家庭的影片。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講述一個中國家庭中三代人之間的親情和疏離?!熬嚯x感”也許是用在片中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上最恰當?shù)男稳菰~。
片中的父母是在日本東京打拼的上海家庭。爸爸是曾經(jīng)榮耀的前乒乓球國手,去了日本卻為了養(yǎng)家賺錢不得不甘當社畜,疲于應付同事之間的應酬和上司語言上的輕視,自己租住在簡陋又狹小的單間,只有周末才能跟家人團聚。爸爸因為從小在運動隊集訓,所以不大講上海話,跟家人基本說普通話。
媽媽有自己的堅持和驕傲,不甘心成為帶孩子做家務的家庭主婦,而是堅持去上班打工賺錢,甚至不介意日本人同事對自己的鄙視。她沒有把太多心思放在教育孩子上,只一心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寧愿跟新結識的蛋糕店女老板聊心事,也不愿意和自己的老公傾訴。媽媽就是典型的上海女人,聰明伶俐,在語言上上海話普通話日語來回切換,運用自如。
由于雙親在教育上的忽視,小孫子不喜歡學習不愛寫作業(yè),一心只想著玩。但他其實內(nèi)心非常渴望父母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小孫子不太會說也不愿意講中文,他說在學校跟同學老師都只說日語。
爺爺可以算是整部影片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了,他善良溫和慈愛,不依賴拖累子女,也非常關愛呵護小孫子。在異國他鄉(xiāng),爺爺自己一個人出去逛街買菜,給全家人燒飯,幫小孫子參加媽媽從來都不屑于去的學校家長日活動。甚至他買禮物時都先想著自己的老伴需要什么,還能記住家里人穿衣的尺碼。他對兒子對媳婦對小孫子都是非常寬容的,真的是我非常非常羨慕的那種別人家的爺爺了。爺爺說著一口地道的老克勒上海話,但是他與說日語的小孫子之間居然能夠非常順暢地交流,可能這就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能跨越一切障礙的魔力吧!
影片的劇情從一家三口去機場接爺爺來日本開始,到一家三口一起去機場送爺爺回國結束。開頭時在車里忍不住想吐的小孫子,在結尾時終于習慣了車里的煙味,也不再暈車了,對他來說這也是成長的一種表現(xiàn)。
關于影片的片名和主題“離”“秋”,這兩個字都充滿著濃厚的離別之愁緒——“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影片的情節(jié)緊緊圍繞著“離別”,首先是爸爸媽媽離開祖國故土移居日本,然后爸爸想辭職離開公司離開日本,回國當教練尋求更適合自己的發(fā)展;媽媽卻不想離開日本,一心想要買新房想要搬家想要生活得更好;小孫子卻不想搬家換學校離開現(xiàn)在的同學;爺爺住了一段時間要啟程回國;小孫子又舍不得他離開,甚至說想和爺爺一起回去。離別對于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太沉重卻又繞不去的主題。
影片為我們還原了九十年代的日本,尤其媽媽的服飾發(fā)型妝容特別具有代表性。很感謝主創(chuàng)用心的拍攝,讓我再一次從別人家的家事里,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影子。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家和家人都是永恒的,是永遠也甩不掉的“最親密的敵人和最甜蜜的負擔”。
電影寫實的劇情,把瑣碎生活的一地雞毛都揚在了觀眾臉上,導演還用上海話硬生生隔開了非吳語區(qū)的文藝青年們。沒有懸疑,沒有血腥,沒有露點,也沒有王家衛(wèi)那種故弄玄虛,無怪乎這里評分極低!
想來,文藝青年條件好的也就拖個拉桿箱去外面待個十天半個月,浮光掠影一下異國;條件受限的,只能坐在山洼洼里與對面山頭阿妹唱情歌,大多都不是導演的受眾。
劇情里,媽媽對孩子的吐槽像極了我媳婦,孩子的對待學習的不熱情,對陌生人的那種疏離感,像極了我兒子,爺爺不太像我爸,但是和老丈人有幾分神似~。
這里面老爸刻畫的太過,苦大仇深,可能他小時候看高倉健的追捕長大的,演繹的硬漢一般,瀟灑而苦悶,時不時叼根煙,演技也有些僵硬,不如另外幾位演員柔順。
最后媳婦帶爺爺去買衣服的地方是上野的阿美橫丁集市,這里都是賣小吃,海鮮,旅游物品的地攤貨也就罷了,竟然帶爺爺看的是二手衣服店,導演,你這是何居心?欺負我只到過紐約,東京,曼谷,巴黎,法蘭克福,圣保羅的shopping mall,沒逛過夜市?錯!我在泰國拖家?guī)Э诖蚬ち吣?,?jīng)常去曼谷和清邁夜市撿便宜的,這種攤子熟悉的很咧!
瑕不掩瑜,總之,這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
建議四十代以上中年大叔和大姐疫情封閉期間慢慢鑒賞~
看到很多人點評,覺得一家人滬語,日語,普通話可以來回切換,感覺不太真實。但是我身邊親戚和幾位移民朋友家庭,有老人一起去的,幾乎就是這樣,有的孩子長著混血的臉,能聽懂上海話,但是不會說,家長長輩在家會用滬語溝通,但是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又是當?shù)?。時間長了,爺爺奶奶也能聽懂些外語,但是也不會說。疫情前每次聚會,都是這樣迷幻的場景。
【上海電影節(jié)展映】中國導演拍日本90年代的年代戲不容易,演員造型上是下了功夫的,攝影光顧著躲避了。但整體成果仍不能差強人意。一家四口人各自操持著上海話、普通話、日語三種語言,上海人兒子全程跟家人說普通話,爺孫本應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電影卻表現(xiàn)得溝通順暢,造成一種不自然不和諧的擰巴感油然而生。這種演員選角失敗造成難以磨滅的出戲慘劇,無疑是導演、編劇的問題。讓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再扎實的劇本都立不住。更何況故事本就平庸無奇甚至刻意,角色刻畫也不夠細膩。相比之下至于餐桌道具的小穿幫細節(jié)已不算什么槽點。一星半
這真的是想講什么就拍什么,誰說話就拍誰,絲毫看不到導演有什么有趣的想法。一個吃飯講話的鏡頭,來回正反打好多次,家人出門還要拍一個尷尬的老頭依依不舍的回望鏡頭...本來一個現(xiàn)實題材的電影,非要剪得稀碎,破壞它的真實性...語言臺詞上還有個巨大的bug,孫子用日語說橡皮將來要用,不懂日語的爺爺竟然還來了一句“將來用將來再買”...題材也老套,鏡頭也無聊,表演也虛假,臺詞也生硬,處處都想要模仿日本導演拍家庭生活,但根本把握不到日本電影的生活精髓。
2.5/5,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70分鐘處的一個小沖突。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一些小事積累的情緒到最后都會爆發(fā),對家庭問題的認知以及理解和作為異鄉(xiāng)人的矛盾沒有合適的事件去點睛,爺爺?shù)年J入帶來的首先是語言的問題,這個有解的bug被主創(chuàng)自動忽略后,很多問題就少了趣味!想做是枝裕和抑或山田洋次并沒有那么容易。
導演有早期李安的影子 但是片子美術真的太假了,場景一切都干凈的像樣板間,遠離生活化的生活片實在令人尷尬。但優(yōu)點在于故事劇作真的蠻用心,以及片中丈夫向妻子扔筷子的一幕讓我久久不能忘記,仿佛站在那里的就是我的父親
沒有中途離場的唯一理由是 實在不知道出去能干點啥...
給所有一星點贊
爺爺?shù)耐鈦砣松矸菰竞苓m合處理成與這個家庭尤其是孫子之間的語言矛盾,誰知道這么有趣的點被編劇完美略過。我一直弄不懂他們是如何在你說日語,我說滬語,他說普通話之間無障礙交流的。在這個前提之下,你再怎么模仿小津都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吃飯,一家人吃飯,上海祖孫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觀眾瞎。
挺差的吧,看似有個社會環(huán)境,最終呈現(xiàn)卻接近真空,口音梗毫無實際作用甚至導致bug頻出。吃飯戲撕逼戲直逼國產(chǎn)電視劇水平。展現(xiàn)困境本身還是有效果的。
在別處過著一種別人的生活
那些打一分的得了吧!里面弱弱的上海男人想出人頭地,上海爸爸如姆媽一樣的照顧,上海大小姐為人母后的那種抽離,日本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并且在異國他鄉(xiāng)地無奈和堅持。背后的邏輯都是真實的。父母介入就是雞飛狗跳,但是也不會一下子變好,這tm才是正常轉(zhuǎn)變的節(jié)奏?。《耶嬅嬉埠芨蓛?。打這么低分,比歷屆上海電影節(jié)那些沒頭沒尾的練習作品好不少吧!這個世界的審美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劇本還可以,但是整體拍得像國產(chǎn)電視劇,布景太不用心了,廚房干凈得像樣板間,沒有一點生活氣息,同在一個屋檐下,各自說著日語上海話普通話,中年危機代際隔閡都點到為止。
爺爺這么拎得清,怎么養(yǎng)出這么渾蛋的兒子……男主的演員上海話、日語都不會,為啥選角時不換個人呢??? 內(nèi)景真的太差了,風格庸俗,毫無特色,真像樣板間,還是沒人住過的那種。
家庭撕逼戲輕易別碰,看完這片唯一的感想是:《都挺好》拍得實在是太好了。表演痕跡重到讓人冷汗直冒,劇作上各種低級Bug層出不窮。單說兩點:1、孫子和爺爺一個日語一個上海話溝通如此暢通無阻,所以是吃了哆啦A夢送的翻譯蒟蒻嗎?2、宏宏這一張純種日本血統(tǒng)的臉,爸爸和媽媽是不是應該帶他去做一下DNA親子鑒定?
雖然幾個設定上有些不嚴謹?shù)牡胤?,整體還是“戲”味十足的。爺爺和媽媽兩位有最佳男女演員級的演出。
#FIRST青年電影展#故事是在日本拍攝的一家生活在日本的中國家庭 上海爺爺?shù)牡皆L之后 家庭矛盾的突然爆發(fā),三代人之間貫穿故事的講述,主要視角進入到這對生活在日本的夫婦與孩子身上,工作、生活、上學。影片結合當下移居國外與是否回國的現(xiàn)狀展開了對生活,理想信念的探討。很可惜沒有去將影片所呈現(xiàn)完全交代清楚,劇情過于俗套。爺爺?shù)谋硌莺軇尤?,演員的表演很不錯,加分。
父親表演尷尬,臺詞水平很差。爺爺?shù)谋硌菔亲詈玫?。某些鏡頭和調(diào)色很小津,但也僅限于此了。
女主人實在是太討人厭了,又不關心兒子,也不在意老公,公公給燒飯也沒有感激之心
男主不會說上海話,比孫子爺爺跨語種交流更可怕,不過片頭看男主是出品人也沒辦法,但這片子不得不說對上海人詮釋挺準的,如果你覺得價值觀不太對勁,那就對了,要體現(xiàn)當代上海的畸形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