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女主角看的這部片子,看完之后卻覺得內(nèi)心一陣冰涼。
上鋪問我,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啊?我回答不上來。就是這點讓我覺得最受不了。
記得以前看《朗讀者》(同樣是沖著女主角看的),覺得最該被審判的不應該是女主角漢娜,而是當時那個病態(tài)的時代。她是一個那么堅定不移的、硬氣卻浪漫的人,她的錯誤都是歸結于她的無知和時代。如果可以,她也可以成為一個溫和的母親,每天聽贊美詩,讓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念當天學過的東西。找一個愛人,做一個最普通的德國女郎。
她說她參加納粹什么的只是說自己總得有一個工作吧。在反駁法官的陳詞時,她僅僅是用很認真嚴肅的語氣說,他們付錢讓我看住他們,難道應該把他們放出來?
她用著真正迷惑的語氣問法官:“在那個時候,你會怎么做?”
法官默而無言。雖然當時在男主角旁邊的那個學生說的慷慨激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
男主角不能理解那個學生,他當然理解不了,因為他所認識的漢娜是那個一直叫他孩子,一直照顧他,一直和他溫存,叫他好好讀書,叫他讀書給她聽的,他愛的女人。
因為他懂得,哪怕只有那么一點點,所以他才痛苦不堪。
因為她在問,“在那個時候,你會怎么做?”
沒有經(jīng)歷過那種罪惡時代的人,拿什么來審判?良心還是法律?而這兩樣東西放在當時那個時代,審判者本身又能保證自己不會違背嗎?所以他的慷慨也不過是一次愚昧的無知而已。
作者把漢娜寫得那么普通,那么堅定,那么無知,無知的讓人心碎。她用一生來隱瞞自己不識字的真實,慌亂得堅定得讓我們動容。雖然她的罪過,無可寬恕——所以結尾才以她自己自殺而告終。
所以我一直覺得《朗讀者》是對時代的一次審判。
《an american crime》完全打碎了我曾經(jīng)的判斷。
他們無知嗎?無知是罪惡的資本嗎?
他們貧窮嗎?貧窮是暴虐的資本嗎?
他們不幸嗎?不幸是施虐的資本嗎?
如果說存在那種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的人,那么他們理當墜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但他們都是普通人,普通得就像我們的鄰居,我們的親友。
主婦很痛苦,因為她生了七個孩子,每個人都需要自己來養(yǎng),賺的錢那么少,還有一個姘頭總是來找她要錢;大女兒很痛苦,因為她被已婚男人勾引,未婚還先孕;孩子們很痛苦,母親神經(jīng)質(zhì),父親還拋棄了他們;女主角的妹妹也很痛苦,看著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卻因為害怕而從來說不出口。
他們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壞人,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就了事。
普通人卻能容忍罪惡么?普通人卻能聽見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而裝作沒聽見嗎?普通人卻可以把憤怒發(fā)泄到一個柔弱的孩子身上嗎?普通人能夠在女孩子身上下那么大的狠心用煙頭燙用可樂瓶虐待嗎?普通人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還笑得快樂開懷嗎?普通人能夠在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幾近死亡卻連電話都不敢給家里打一個么?
可片子說得很明白,這就是普通人。
我一直都很堅定得相信著人性光明的一面,因為我看到過希望美麗的色調(diào);可我也知道人性的另一面,殘忍,暴虐,似乎無辜又冷漠之極。即使我那么不想承認,但人人心里都有魔鬼,是無爭的事實。它似乎那么容易就可以出來作惡,并且還能讓人在作惡的同時笑瞇瞇的。
似乎有了借口,我們的惡念就不再是惡念,而只是一種服從,一種認同,我們的惡念就會融化,變成和自己無關的。人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又有什么不對嗎?逃避總是有千百種借口的。
叔本華說,相當多數(shù)的人不能獨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只是一味的順從權威。
是的,我們總愛這樣,有了過錯可以找個人墊背,而似乎沒有事情比這個再重要。錯了的時候,似乎說一句“大家都錯了”就行了。
于是當那些愛因斯坦被迫逃到美國的時代和老舍被迫沉于湖里的時代都再也無法審判。如果能把原因都歸結到一兩個或是幾個人身上,那么你告訴我,你倒是告訴我,那些被誤導的人們和孩子們有錯嗎?他們的殘忍有沒有一個理由?如果沒有,他們又該不該被審判?
看吧,我們那么愛為不辨對錯找借口和理由。
越長越大,越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總習慣拍著同學的肩膀說我理解我理解。對的,我們開始理解很多以前死活不愿意理解的事情。對的,以前我們鄙視的東西,現(xiàn)在也想拿起來用了。我們開始跟很多事情和解,即使我們對這份和解也惱怒不已,卻依然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墮落的腳步;
依舊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們只是一味地跟隨著別人,如果鼓勵學習就會努力學習,如果鼓勵實踐就會拼命實踐,以獲得良好的回報而高興和自豪——“他們太容易被激怒和煩擾,因為他們無法正確地分辨什么是他們的興趣什么是他們的虛榮心。”
那個時候,我背負著他們放棄的東西,像堅守一個空掉的城堡。他們以前說過的誓言和宣告,早就散落在時光深處,被自己遺棄了。我站在那個空曠的教室里,聽著隔壁如潮水般響起的掌聲,在黑板上用最大的力氣寫——“原諒他們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可我決定,不原諒他們。”
原諒就是妥協(xié),或者我以后也要為活著而妥協(xié)很多事情。但“人”是應該有底線的。越過之后,我不敢保證以后我還敢活著。
上次跟學長他們出去吃飯,學長說了句我很久不能忘懷的句子——“到了他那個地步,你們也會那樣?!闭f的是一位我們都很不齒的教師,旁邊我的好友默然無語。
我當時跟學長碰杯,他一直都教了我最多的東西。
我說,“我現(xiàn)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以后不成為他那個樣子?!?br>
最后借用《約翰 克里斯多夫》里,傅雷的句子吧。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div>
2 ) 被掩蓋的真實
導演顯然對施暴者進行了美化。
為了增加影片沖擊力而刪改了不少情節(jié)。自顧自地捏造所謂“人性的真實”,所謂“合理的罪惡”,是不是也是一種令人鄙夷的虛偽?
從 Wikipedia 的真實記錄可知,這位 Gertrude ,本是一個貧困潦倒、沒有自尊、生活一團糟的虐待狂。她的虐待,是堂而皇之地,絕不會假惺惺地假借“教育”的名義。最后她與家人甚至準備將 Sylvia 拋尸... Sylvia 偷聽到后逃跑未遂,被虐致死。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 Gertrude 養(yǎng)的那群小孩,這種虐待場景大約從小見慣,怎么能像影片中那樣驚嚇得兩眼水汪汪?相反施虐的快感,讓他們十分受用。
這樣一個女人,貧窮、神經(jīng)質(zhì)、萎靡、生活一團糟...竟然有人敢將自己心愛的女兒托付給她!...為人父母,失察至此!
此外 Wikipedia 提到 Sylvia 的妹妹向她們的親姐姐求助,她的親姐姐竟然以為她們只是想和她一起住而編造的謊言。而影片中的 Sylvia 從未逃跑,她妹妹,被三兩句一看就不切實際的話就恐嚇住了,有十五六歲這么腦殘的人嗎?
所以,何必粉飾太平,真實如此簡單:美國人親情淡??!親人如路人,路人不是人!
3 ) 上帝很忙,他不愛你
我本來真的不想寫這篇影評,我甚至后悔看了這部電影,和許多人一樣,電影一看完,即刻刪除,即便是看見它留在硬盤里,對于我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但是我昨晚做夢夢見西爾維婭了,電影里的主角,這是我第一次在夢里見到電影里的人物,醒來以后我想,應該寫,因為我害怕,如果沒有適當?shù)男?,所有的恐懼和憤怒會凝成無法解開的心結。
有一種電影拍出來就是讓你惡心,讓你心里頭難受,讓你痛恨生而為人之罪惡的,《美國田園下的罪惡》就是這種電影。電影的豆瓣評分很高,但我還是打了一星,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這樣一部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改編的電影有什么意義,換句話來說,我覺得這樣的一個事件,以電影的形式去表現(xiàn)并不合適。最讓我覺得惡心的是,導演居然在戲里安排了一場靈魂出竅假想逃脫的爛橋段,在本身就很沉重的氛圍里,這種過分的煽情無疑只是導演想進一步折磨演員和觀眾的把戲罷了。
事件發(fā)生在1965年,那是一個嬉皮士精神盛行的年代,西爾維婭的父母應該就是嬉皮士,他們正是因為要在嘉年華上巡回演出才將兩個女兒托付給了完全不知底細的格特魯?shù)碌?。那個年代的集體符號就是沒有責任感。大人們充分享受自由和動蕩的生活,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沉迷于大麻毒|品和性帶來的無限擴張的精神世界。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想到孩子們,自由的性帶來的是無節(jié)制的生育,懶惰和清貧的生活卻無法承擔隨之而來的撫養(yǎng),于是那些生在嬉皮年代的孩子們,生來對著一大幫的兄弟姐妹,浸淫在酒精和藥物之中,外加一雙毫無責任感的父母,這樣的生活將培養(yǎng)出怎樣的性格可想而知。
劇情就不贅述了,大致上是有七個孩子的寡婦格特魯?shù)聦⑧従蛹酿B(yǎng)在她家的女孩西爾維婭虐待致死的故事。在這里,我用了“故事”這個詞語,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一個故事,它真實發(fā)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它是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虐童事件。當一個事實被拍成電影以后,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一個故事呢,還是事實本身?這就是電影最讓我覺得不滿的地方——電影模糊了事實和故事的界限,使事實看上去像一個故事。于是有了那場靈魂出竅的戲,當我們看見西爾維婭逃跑成功終于回到父母的懷抱,向他們展示自己這兩個月來受到的所有傷害和侮辱的時候,屏幕前的觀眾一定和她一樣留下了委屈和屈辱的眼淚,然而,事實卻是,西爾維婭從此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她的逃跑失敗了,她被鎖回地下室,草草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所以我開始研究導演的動機,有這一場戲和沒有這一場戲會對電影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第一種可能是導演想要對西爾維婭做出某種程度的補償,但這種徒勞和微弱的希望只會讓無法改變的結局顯得更加殘酷。那么只有第二種可能了,那就是導演覺得這個事實本身還不夠慘,不夠震撼,所以他增加了這樣一場從希望跌落到絕望的戲,然后他成功的膈應到了所有的人。
對于這個事件本身讓我無法接受,或者說讓所有人無法接受的地方是,究竟是因為什么,格特魯?shù)聦δ陜H16歲的西爾維婭懷有如此深的恨意,恨到要如此的虐待她到死。究竟是因為什么,使得西爾維婭周圍的人集體沉默,甚至樂在其中的加入到了折磨她的隊伍當中去。第二個疑問很好解釋,可以歸結于集體無意識的群體狂暴,這種現(xiàn)象從古至今從未斷絕過,“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shù)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所以,群體很容易干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讓我想不通的就是第一點,是因為西爾維婭在無意中透露了保拉懷孕的消息了嗎?是因為從一開始西爾維婭的父母就對每周20美元的寄養(yǎng)費食言了嗎?不,如果僅僅因為這些,不至于如此。我想,也只有“嫉妒”才能夠解釋了。格特魯?shù)录刀饰鳡柧S婭,她的漂亮活潑,她的積極健康;嫉妒西爾維婭的父母,他們可以隨時丟下孩子去過自己無拘無束的日子,當你所嫉妒的對象落入你的手中,當你自己的生活已經(jīng)糟亂到了某一個地步,當你看著你所嫉妒的人每天在你眼前手無寸鐵毫無還手之力,虐待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
“我殘酷的對待你,但是我沒有過錯,因為生活對我也很殘酷?!卑炎约旱那榫w轉(zhuǎn)嫁到不相干的人身上,這是生活里最常見的推卸責任的方式,我剛剛丟了錢包,你不巧踩了我的腳,我對你拳腳相加,完了說:“對不起,可這也不能全怪我,因為我今天情緒特不好?!蹦阍诼殘錾鲜芰宋?,回家后父母多問了兩句你就大發(fā)雷霆,完了說:“對不起,可這不能怪我,我今天情緒特不好。”換成是你,你能接受嗎?電影突出了格特魯?shù)禄靵y的生活,她貧窮,獨居,抑郁,糖漿上癮,有一個只貪圖她錢財?shù)哪贻p男友,還拉扯著7個孩子,但是這樣的背景,在電影里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借口,電影替兇手行兇找到了一個借口,于是甚至有人開始同情起可憐的格特魯?shù)缕饋砹?!“哦,她是很過分,但這不能怪她,她也很慘啊”。電影的成立需要邏輯,就好像警|察總想為殺人找一個動機一樣,而這樣一個動機,實際上也是一種責任的推卸,它為人性推卸了“惡”的責任。
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攝制一集紀錄片,而不是拍這樣一部模糊事實的電影,去采訪一下任然活著的事件的主角們,格特魯?shù)乱患?,還有當時助紂為虐的鄰居們現(xiàn)在的生活,再一次質(zhì)問他們那些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解答的問題,這一定是一種折磨,但對于他們,一點都不過分。
最后說回電影,影片開場是法庭的場景,對事件的審判正在進行,在輕快的鄉(xiāng)村背景音樂里,是一張張觸目驚心的案發(fā)現(xiàn)場照片,是西爾維婭父母悲傷又略微麻木的臉,那種強烈的違和感,抱歉,從一開始我就被膈應到了。然后影片的最后,西爾維婭的靈魂坐在旋轉(zhuǎn)木馬里一圈一圈的轉(zhuǎn)著,她說旋轉(zhuǎn)木馬一直在走,但卻哪兒也去不了,這讓她覺得安全。結尾處,是以死去的西爾維婭的口吻平靜的敘述格特魯?shù)乱患胰说呐袥Q結果以及出獄后的生活,她的口吻里沒有憤怒,沒有悲傷,也沒有沉冤得雪的欣慰,它讓人聯(lián)想到“心如死灰”這四個字,這樣一個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在直面了世間最險惡的人心之后死去,也許在死的那一瞬間,她會明白,上帝很忙,他不愛她。她的靈魂,不該在天堂,而是永遠的徘徊在人間,看看饑荒,看看戰(zhàn)爭,看看愚蠢的人類是如何無休止的自相殘殺,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對她最直接的安慰。
病毒:《美國田園下的罪惡》
病情:抑郁,狂暴,自我厭惡
處方:《狗鎮(zhèn)》、《水果硬糖》
病人自毀守則:《領家女孩》、《晨曦中的女孩》
4 ) 我該怎么說呢
一直是一個抗拒這些人間慘劇的電影的人,不忍看,亦或者說是不認面對現(xiàn)實。
中間細節(jié)不愿敘述,更不愿回憶起任何的細節(jié)。
我哭了,抑制不住的哭,不是在sylvia被虐待的時候,而是在她終于回到父母身邊,掀起衣服給她媽媽看她肚子上被燒的字的時候。眼淚終于掉下來了。而導演在這個時候告訴我,原來這都是假的,她死了。
人是種怯懦的動物,面對這些,那些,可做的事有那么多,那么簡單,可我們都沒有做。劇中的人物顯得那么普通,那么平常。我不敢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也正因為它的真實,讓我不寒而栗。不僅是為了那個母親,而是為了人的冷漠和膽怯。
當律師問jenny為什么不報警,為什么不反抗,甚至去告訴任何路人,她說,i'm too scared... i thought it would be fine if i just follow what i was told. 但不是,不是這樣的。
總覺得導演再給我們開宗教的玩笑,每周日的教堂,懺悔,sylvia虔誠的相信一切都會好的,可最終等待她的只是死亡。我開始不敢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開始懷疑自己以前所相信的,那些一切都會好的的信念。我不知道。
在電影里,每個人都是個悲劇,被貧窮和命運所折磨的母親,在如此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們,早孕,暴力,冷漠,還有借住的jenny,她的怯懦。當sylvia幫她擋下挨得第一次打的時候,她只是在哭。還有她們自己的父母,輕率,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至此。
在最后,sylvia說,at least, people start talking about the things they usually ignore.
也許我們所忽略的東西太多,在平日里所看不到的東西太多。
對于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東西,語言顯得太蒼白了。
"At every situation, god always has his plan. I guess i'm still searching around to find out what my plan was." -- Sylvia
the end
5 ) 那年輕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人懦弱,膽怯。卻能犯下暴行。
肆意做著違背道德之事,內(nèi)心卻總能卑微的為自己找到借口和退路。
Gertrude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我沒有錢,我的丈夫跑了女兒未婚先孕,我滿屋都是吵鬧的孩子,我和那僅僅企圖我錢的情人生的孩子天天哭泣個沒完,我對糖漿上癮,我有時候覺得我病了。 我沒有不對,從她進屋以來這個家庭只是帶來不好的影響。我教訓她,我做了我份內(nèi)的事。
大女兒Paula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我男朋友不愛我,我年紀輕輕卻倒霉懷孕。對,我是撒了慌,讓母親對她偏見變得更深,讓她因為我的謊話而飽受蹂躪,但是她先漏出我的秘密的,我只是要給她一些教訓。
家中其他的孩子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們的錯。 我們是母親的孩子,母親讓我們干什么,我們理當就干什么。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一起去虐待她,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同樣喜歡看別人虐待她。我們只是聽了母親的安排,我們都只是孩子阿。
Sylvia的妹妹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雖然那個女孩就是我姐姐。盡管她最早挨打是為了承受我的那一份??墒俏沂艿搅送{,我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和屋子里其他的孩子睡在一起,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他人虐待我那奄奄一息的姐姐,一切都像是馬戲團。誰叫我是妹妹,是她自愿最早承擔我那一份的。況且我也說了抱歉了。
來到地下室加入虐待的其他人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們的錯。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毆打她,嘲弄她,折磨她。我們是應邀而來,我們不是膽小鬼。
住在隔壁的鄰居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們的錯。 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多管閑事。
Sylvia的父母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們的錯。 盡管她是我們的骨肉。我們從來沒有料到事情會發(fā)展成這樣,我們也是迫不得已,我們不是不關心小孩,我們只是不知情而已。
上帝說,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錯。 我只是太忙了而已。
我唾棄影片中他們每一個人的嘴臉,他們可憎又可悲,無知而卑微。一個花般的美好少女,成了他們糟糕生活的犧牲品。
女孩苦苦哀求,無力呻吟,嘶聲裂肺的尖叫,只會到頭來變成他們生活的音符,有人聽了痛心,有人聽了愉悅,而有的人,根本聽不到。
為何這樣長期的暴行能夠持續(xù),是邪惡在維持么。整個大眾約定俗成對施虐欲的依賴才使得他們從來未向外界多吭一聲,而滿足于整個荒唐野蠻的暴行中么。人們以虐待侮辱他人為樂,這種樂趣又是否使之害怕了起來。
到頭來,這個女孩還是死了,她被皮帶鏟過,被煙頭燙傷,被可樂瓶塞入陰道,被毆打被凌辱,她脫水挨餓,被烙印被劃傷,她被人們關起來觀賞,她是他們病態(tài)馬戲團的主角。到頭來,她還是死了,而他們還全部活著。最后的審判只是為了給道德一番安慰。
當人性從邪惡撥開一片片剝落的時候,留在最深處的苞蕾,不是善,而是無有。善惡交纏而生,從未對立。剝?nèi)旱哪遣糠?,善也隨之脫落。
而死去的Sylvia,則是那朵還未遭惡浸染的超世之花。也許是因為她不存在有惡,她才未能救出自己。沒有惡的孩子,能在這惡欲橫流是世界之中殘存么。
6 ) 植物人犯罪
看到一半時就看不下去了,但還是本著敬業(yè)精神堅持到最后,才確定這的確是部完整的爛片。
查了下導演的作品,都是些青春惡俗喜劇。難怪片子一出來就有美國派的味道。此類導演一旦關心起好的劇本,悲劇就產(chǎn)生了。作為陰暗電影的忠實觀眾,我實在很為劇本惋惜。
一個犯罪題材被拍成了木偶劇。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性格,包括受害者Sylvia。這幫人好像前世都被馴化過了,字典里只有聽話兩字,更驚人的是,從兩歲的孩子到最大的少年,智力都齊刷刷地低下。折磨人時像在玩過家家,等人最后涼了又整齊地開始驚呼和爆發(fā)出無限的同情心。典型肥皂喜劇的玩法。十分佩服所有愿意拍攝這部影片的小演員,充滿了自我毀滅的決心。
至于那個獲了某某獎提名的孩子他媽,在片子里最擅長的就是假咳嗽和裝虛弱。隨便找點案件的原資料看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是個神經(jīng)衰弱,文化素質(zhì)不高,易怒易妒、有暴力傾向的家伙。而片中的母親長著一張知識分子+性冷淡的臉,虛弱得需要住療養(yǎng)院,老擔心沒錢卻從來不干活,看起來對誰都不關心除了愛開家庭會議。所以她為了女兒虐待Sylvia,看起來就很勉強了。再假設她是愛面子,對輿論精神緊張導致泄憤于孩子,也說不通。因為影片中她幾乎沒遇見幾個人,每次發(fā)火也都莫名其妙。我好奇演員在讀劇本時就沒有理解障礙么?導演想呈現(xiàn)的是無意識犯罪,結果弄成了無意識的人在犯罪。
這起案件被稱為“發(fā)生在印第安納州的最可怕的犯罪事件” 。很可惜我沒有選擇去wiki,而是花了一個多小時把自己弄得頭昏腦脹。此類垃圾本來我是不愿多說的,不過出于對案件的尊敬,真誠提議,對此案有興趣并對人物抱不平的,直接看案件報道比較有效。
很難評判這種由于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到底是電影拍得好,還是故事本身震撼?,F(xiàn)實有的時候反而難以理解
人應:遇強則強,遇弱則弱。永遠提醒自己,不要步入萬劫不復的悔恨中,時時警醒,在那一丘之貉中,在那同流合污里,我不僅與之決裂,也不是冷眼旁觀的過客,我一定是捍衛(wèi)自己良心的勇士。
少女基督
這是怎樣的一個母親,先是犧牲別人的孩子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又犧牲自己的孩子來保護自己,好久沒有這么咬牙切齒的痛恨一個電影中的人物了,看這個電影的每一分鐘都是折磨。
看完我胸更疼了,簡直瘋了。我不明白那些去教堂的人們都在想什么,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就能殘酷如此,毫無人類的天性。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父母和自私的妹妹(爸爸說如果沒有孩子就好了),為什么不反抗,為什么不報警,為什么不逃跑,還有那個喜歡她的男孩,是死人還是瘋子?你過得不好,就不讓別人好
好電影。但不推薦朋友看。冷冰冰的猶如活活的扒了我一層皮。心中的怒潮澎湃。人性的丑惡如斯在這部電影里面連那么一點點的遮羞布懶得給予裹體。這也是一個記錄片,因為它真實發(fā)生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更加冰冷和荒涼的是,事實遠比這部電影觸目驚心。這是人性最丑陋的限制級麼?
其實導演還可以把這個驚人的故事說得更好~Ellen Page和Catherine Keener的表演很加分~~
沒人意識到這老女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么(棄婦、嗑藥、小三)?她把自己當作道德的審判者并以暴制暴,而且最主要的是周圍的人居然沒有一個堅持理性的正義和寬容,包括鄰居一味的事不關己,那些折磨她的小孩子們的無知,乃至其妹妹也屈服于老女人的淫威之下。整個小鎮(zhèn)的悲劇,卻是真實事件改編。8.1
究竟是怎樣的震撼會使得形容詞匱乏?真實的電影,讓人絕望的結尾。更殘酷的是,電影已經(jīng)藝術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實更是駭人聽聞。不只是那個家庭,而是整個周圍環(huán)境的冷漠、殘忍甚至以此為樂才是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事。★★★★☆
這個世上怎么就有那么多操蛋父母
憋悶 難受 反正我不會再看第二次了 觀影過程很痛苦 真實案件的殘酷遠非故事可企及的 對無意識集體的懲罰
戲中那句“I can't judge.”人性真是復雜得以至于無法判斷好壞??傆X得EP戲份很少是我錯覺么?片末的悲劇有點《可愛的骨頭》,同為以死后視覺敘述往后事情。“犧牲別人的孩子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再犧牲自己的孩子保護自己”。
你們?nèi)祟愓婵膳隆?/p>
事件本身極為震撼,Catherine Keener演得實在精彩,但敘事角度表現(xiàn)力度都很溫吞,關于人性之惡的展示篇幅微弱,也沒提到對立法的影響。
是什么讓女人如此熱愛互相傷害?
這也可以的??天哦。。最近看的最震驚的一部真實事件改編。多少個瞎了眼的人湊在一起才弄出這么一出啊
看丹麥電影狩獵的時候 我還沒有孩子 我覺得很震驚 可能是因為把自己假象成了劇中男主。看此片的時候我有了孩子 覺得自己怎樣真的不再重要 沒什么比孩子生病更揪心 也就更沒法接受劇中情形 幾次想停下來不看了???,世上處處是罪惡 唯有認清。
環(huán)顧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實施”自己未完的夢想,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過錯推到孩子頭上,又將孩子的過錯推到他人頭上;從來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從的看客,不缺黑暗濃郁的悲涼;雖為真實案件改編,但心理變化處理得較表面,兩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們也該死!
說不出的難受。欲哭無淚。
Lightman閨女完爆Ellen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