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ries of no-holds-barred comedy from the likes of rising comics like Big Jay Oakerson, Joey Diaz, Liza Treyger, Yamaneika Saunders, Christina P. and Brad Williams.
“作為講故事的人,我不為自己作為女人占據(jù)這個世界的空間感到抱歉,這一點感受很重要?!薄骜R曼達.阿迪契
前一段時間和一個導演溝通劇本,他提到女主與男主的一場戲時說:男主喜歡女主就不必說出來了,女主是一定早知道了……嗯?這個判斷是怎么來的?難不成相反的局面,男人的自信已經(jīng)爆棚如此了么?
我問導演為什么覺著不用說,女主就一定知道這男的是喜歡她的?導演說,那還用說么,她漂亮,這男的每天和她在一起,對她與眾不同的關(guān)心昭然若揭啊……
趨近于愛的一切美好情感,都是不可言說的。可女人這種生物活得太清楚了,活著思路可以比男人岔出幾個維度,男人叫苦,明明愛,卻怎么表達都欠火候,又難又累。
不用說語言真摯示出來的愛,無論多么自信的女人也都會從語句、眼神、行為、環(huán)境、近況,好好梳理一番,在一定的時間長度里去度量這份說辭的真實性,不說?是想讓女人猜死的么?
比起女人,男人在世上生存要不顧忌得多,也成就了他們的自由和保留自我更多的部分,灑脫在情感之間的得到與失去。
對于絕對的女權(quán)主義并不熱衷,只是原本也同樣不認同情感中女人是弱勢的那一方。拋棄的詞干嘛總定義在女性身上?至于單身,是常為優(yōu)秀的女性占去更多的比例的,我們對陪伴一生的人事物有更高的穩(wěn)定性標準,或許在這件事情上對長久的必須性追求,滋生了大于實際的恐懼。
直到有了孩子,一下子知道了作為女性的圓滿,一切的感受都不一樣了。女人攜帶著承載一個小生命的歡愉和仰賴的天職,去面對兩性的情感時,注定是弱勢的,那種辯白“你就是得更讓我知道是被愛”的任性都是氣力不足。
時代的向前推進還是給了女人更多的選擇,對這種境況的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反而開始支撐起一部分女性對獨立和平權(quán)的追尋,開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動。
所以在《脫口秀大會2》第六期的段子里,當我從楊笠——一個很久沒談過戀愛,更沒有步入婚姻,也沒有孩子的,未婚不算大齡的女青年那兒,聽出“愛一個人好難”的主題,表達出對這個層面立體又深刻的思考和觀點,是相當動容的。
哈哈哈哈哈……
她的段子真的太有意思了,可惜她是超越脫口秀這個行業(yè)未來而存在的,卻浸于現(xiàn)實的無奈,現(xiàn)場的觀眾沒有買賬,分數(shù)是本場的最低。
她的心下也是一聲嘆息的吧,讓觀眾從欣賞“慫萌”晉升到接受犀利嘲諷,甚至愛上殘酷黑色的脫口秀風,是任重道遠的。
想想,其實也不全然,這一場更像是輸在女性弱勢的兩性關(guān)系里。這一場也有人在朝著楊笠追求的未來努力。呼蘭的段子,也一樣是在反諷,介紹那些從青春期就開始不正常索愛,自殺式襲擊的男人們。不知道是因為寬容度施給了內(nèi)容里的男性,還是給了作為男性的呼蘭,還是二者兼而有之,總之觀眾是全部接到了。
私下里臆想了一下,舞臺上依照呼蘭的口吻重新講了一遍楊笠的段子,嗯?!不要說想象別人的反應,如自己這樣私愛楊笠和她的段子,都覺得換一個同追求的男人,一切的效果好像都在了。
難不成這種對待上的差異,在價值觀里都根深蒂固了嗎?
很想知道后面的楊笠還會否堅持得住,走過市場的成長過程,一直堅定自己的風格,獨特地存在下去,遇到真愛她的男人和觀眾。
還是認為一個人只享用愛里溫暖那部分的作用力,去打開自己心里另一個因為愛上的人而得到的另一個世界,不對這份情感做任何的回流的期待,本身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楊笠是個非常值得愛上的女孩子,當我去了解她的時候,看到她的生命里一直都有光。
她會畫很獨屬自己風格的畫,喜歡孤獨,卻講笑話,這份矛盾用溫柔的聲音表達出來,很有魅力。
《流浪歌手》故事里的孤獨,該就是她在城市里的孤獨吧,只是楊笠的孤獨遇見了脫口秀,有了救贖。一生里遇見對的人和可以愛上做一件事,都是需要不小的運氣,總有幸運會降臨,至少得有這個相信。
她的好玩與思索,也都在她的文字和欣賞的有趣里。
//mp.weixin.qq.com/s/5sJuZp_QgGpMugDYejtQeQ
“貪吃羊”看完是笑到飆淚,好玩人的世界必然是好玩的,一點也不孤獨。
不只是我們觀眾,而是在脫口秀演員覺得好玩的內(nèi)容里,現(xiàn)行也依然是“慫萌”的天下。像于謙老師在節(jié)目里說過,觀眾覺得好笑,需要演員的姿態(tài)是低的,是有九分的道理,只是仍舊希望有一分,可以留給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全世界的文化里,很多女孩從小就被教育如何得到男性都青睞,不僅僅靠外表還有行為,比如你不能太強勢,不能表露憤怒,不能太聰明或者太有野心,你可能會把男人嚇跑……
女人被規(guī)范的價值觀,在愛情里左右著女性的心理獨立,在脫口秀里左右著女演員和觀眾對女演員表演的定義,能夠看到生活各類崛起的努力,幽默進化也終將讓大眾分出不同的群落,去欣賞如楊笠這樣的女演員在犀利這個角度里闡釋出的精彩。
**************************************
并非秀優(yōu)越感,看過幾檔針對低齡觀眾的綜藝,明星嘉賓之間的互動表演痕跡過重,缺少了看真人秀的意義,所以一直以來我對國內(nèi)綜藝節(jié)目真的不抱很高的期望。
之前沒看過李誕的節(jié)目,但是網(wǎng)上的截圖段子一個接一個,李誕這個人忽然就出現(xiàn)在所有人的視線里,就像他自己在第二季開頭說的一樣。
生活里我也是個擅于自嘲的人,這樣的開頭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對脫口秀的認識最開始還是來源于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女主是衣食無憂的家庭主婦,卻熱愛脫口秀,有著極強的天賦,結(jié)合了自身的經(jīng)歷后更加游刃有余,所謂“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
在西方脫口秀其實是很常見的節(jié)目,最初起源就是在咖啡吧的集會上大家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后來便衍生出了廣播脫口秀、電視脫口秀。而眼下這檔《脫口秀大會》的看點在于,這是一檔中國本土化的脫口秀節(jié)目,它所要呈現(xiàn)的是每個人都會面臨和接觸的問題,這會讓我們更有共鳴。來參賽的選手來自于各行各業(yè),有曾經(jīng)的國企員工、有高材生,還有工廠女工,這些選手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事物的解讀也會有不同的結(jié)論。每個人都大膽輸出觀點,整合自己的經(jīng)歷去描述自己的感受,絕對是件值得尊重的事情。
兩期看下來,第二期的主題“爸媽我就直說了”耐人深思回味,選手們將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呈現(xiàn)于觀眾面前,我對女選手思文的表現(xiàn)印象尤其深刻。
原來認為女性在脫口秀的發(fā)揮會不如男性那么開放,但是上一期中關(guān)于女性地位的討論已經(jīng)讓我對她另眼相看,這一期中她笑著講述從小父母離婚這件事帶給她的影響。比如無論做錯什么事,只要說“我父母離婚了”,就會收到同情和歉意。再比如接受了父母分開這件事后,看待媽媽帶著新叔叔回家這件事也變得習慣。而正是這兩句“習慣了”,讓笑著笑著的我眼眶忽然發(fā)熱。
我們只看到站在臺上笑著說出這些事的她,卻沒有看到年幼時經(jīng)歷這些躲在被窩里痛哭的她。沒有人是天生堅強且樂觀的,很多人面對不公平的遭遇不去埋怨就已經(jīng)很難得了,更何況去笑著接受,關(guān)于這一點思文也說了,站在這里要清楚自己是來做什么,帶給觀眾的是歡樂而不是負能量,父母離婚或許會對年幼的自己產(chǎn)生一些影響,但相比之下,父母說“我們不離婚是為了你”,才會對孩子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另外一位女選手趙曉卉的表現(xiàn)也讓我十分驚喜,作為新人的她,形象靦腆沒有殺傷力,站在臺上仿佛學生妹妹。斷然想不到,本職工作是車間女工的她還會說脫口秀。
她的講述就十分輕松歡快了,探討了父母幫她選了工科專業(yè),是出于“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的考慮,而自己的追星行為也得到了父母的認同,能和父母沒有代溝地交流自己的喜好,非常值得人羨慕。
除此之外,領(lǐng)笑員李誕也講述了自己與父親的關(guān)系,小時候?qū)ψ约悍浅绤?,但自己長大了之后父親也會想念自己,賣房時在墻上掛滿自己的照片、買電視選了能搜出最多自己信息的不知名品牌電視機。
這一期請到的嘉賓Ella最近剛成為母親,她講述自己來自一個父母子女之間有話直說的家庭,就算是關(guān)于死亡的話題,因為家庭溝通得當,也能開心地談論,形成了她開朗積極的性格,與家庭氛圍脫不開干系。
這一期的主題,可謂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面對的問題。無論來自于什么樣的家庭,有著什么樣的父母,如何正確處理與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聽了這么多選手的觀點,個人認為“有話直說”是一個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我的個人經(jīng)驗來說,對待父母要有耐心,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行為和想法要循序漸進,與父母及時溝通,直面溝通行不通就換個角度換個方式,不要因為一時的執(zhí)拗去誤會傷害最愛自己的人。
與父母溝通如此,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也該如此。若是大家遭遇問題都能像表演脫口秀一樣,跳脫出來,換個角度,輕松看待,聊以自嘲,也許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節(jié)目讓更多觀眾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煩惱,用幽默、睿智的方式對抗所有壓力,真正的傳遞正能量。
我本以為脫口秀只是一個消遣的娛樂節(jié)目??戳恕睹摽谛愦髸?第二季》,我的見解不再這般膚淺。脫口秀演員們代表不同群體展現(xiàn)出了人間的千姿百態(tài);脫口秀作為大眾娛樂形式,將最難以啟齒的話題用盡量輕松幽默的話語,擺在明面說開,化解了尷尬,緩解了矛盾,詮釋了深刻的思考,也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爸媽 我就直說了”主題無疑是一個敏感話題。這是大多數(shù)人心里脆弱且不愿意公開的一部分。盡管如此,當它被擺上臺面來說,卻又完美的詮釋了“無可避免,不能選擇,但卻總有機會調(diào)整心態(tài),改變關(guān)系”。各行各業(yè),不同年齡的脫口秀演員代表了不同年代的孩子,在這樣一個公開的平臺,向全國的父母發(fā)聲。豆瓣平臺一直是對原生家庭話題討論的重點地段,從節(jié)目到討論看下來,感觸良多,選了幾個最感興趣的話題,記錄下來。
聽了形形色色的發(fā)言,我印象最深的且最有共鳴的是唯一的單親主題選手思文。她代表了極少數(shù)人在一個公開的平臺揭開了“單親家庭”這個神秘的面紗。
我們這一代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中有許許多多出生在單親家庭。雖然比思文年紀小不少,但“父母離異”這個詞,和以往哪個年代都一樣,都是諱莫如深的話題。時代在變化,偏見卻從沒有因此消退。思文用五分鐘的脫口秀表演引領(lǐng)了全國觀眾思考這樣的幾個問題:對于單親,孩子和家長們都在恐懼什么?
我非常贊同她對于“離異”的態(tài)度。她不介意單親,她認為子女介意的是,父母合起來以“我們不離婚是為了孩子好”來欺騙自己。父母和孩子之間組成了一個家庭,最可貴的便是平等和開放。父母無需借著為了孩子的名義作出犧牲去維系痛苦,孩子更不愿意被當成借口拖累每一個人。在一個本身就支離破碎、貌合神離的家庭里,孩子對于父母的犧牲只有巨大的壓力和無上的負罪感。離開了支離破碎的家庭和哭喊換不來的溫暖,給孩子們傷害最大的是父母虛假的面孔。
像思文那句戲謔的話,“高考成功,父母離婚,雙喜臨門;高考失敗,父母復婚,壓力重重”,這段話是真實的諷刺,也是存在于生活里隨處可見的荒誕劇。哪怕是父母和子女這么親密的,都不應該將自己的人生押付在對方身上。與其作出自我感動式的犧牲,不如及時止損,讓家庭里的每一個人松一口氣。
思文提起自己的單親經(jīng)歷,沒有絲毫的遮掩和扭捏。對她來說,坦露自己來自單親家庭的童年,這個特殊的身份讓她贏得了朋友的信任感和對待外界自我防御的距離。如果像李誕點評的那樣“她用喜劇把生活的殘酷表現(xiàn)出來,并化解自己痛苦”,我反倒覺得片面了些——因為他將單親這件事列到“痛苦”的行列。我寧可相信思文輕松的態(tài)度一方面來源于她說的“習慣了”,另一方面在于她本身就以一個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了自己和母親組成的“新的家庭”。
這里不做關(guān)于家庭的辯論,只希望更多單親出生的兄弟姐妹,可以和思文一樣,積極健康的面對生活,與親人互相幫助、扶持。
脫口秀的可愛之處在于,有能力把沉重又不討喜的論點,用風趣又輕松的方式傳輸給觀眾,趁大家在哈哈大笑的機會,讓他們心平氣和的重新審視抵觸的觀點。
王建國的脫口秀主題是“玩具事件”,以一個非常貼近生活而且是熱門討論的實例,指出了當代子女與父母的溝通都是“鮮血淋漓,撒潑打滾“:孩子們會因為十幾二十年前父母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而記恨他們一輩子。這便是大多數(shù)網(wǎng)友的現(xiàn)實。然而他非常勇敢得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也非常特殊的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網(wǎng)友叫板:大家都是二十多歲的人了,不要放任心智停留在八歲,因為這種小事去恨父母。普通人的世界,和父母有矛盾,但不會有不可彌合的矛盾。你父母再壞,能壞到哪去呢?你爸殺人,把褲襪套頭上,這種壞是真的壞了,只能槍斃了。”
他的發(fā)言讓我震驚的要死:原來脫口秀演員可以和大眾輿論背道而馳?。∷尤辉谂u子女,而不是吐槽父母!不論是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還是微博熱評里吐槽父母,憎恨父母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個脫口秀演員“死胖子王建國”都敢正面對剛!不知道因為他過分勇敢,還是這個節(jié)目足夠開放,他的發(fā)言激發(fā)了我從一邊倒的吐槽文化里抽離出來,仔細思考了兒女和父母之間的“相愛相殺”。
當然,有的觀眾笑不出來,覺得他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理解每個人的痛苦;但是更多的觀眾,笑完之后心情其實是輕松的,轉(zhuǎn)而就會有更深刻的思考:父母在無條件對我們好,為什么他們要找這么份苦差事,完了還要被子女怨恨呢?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值得被包容和體諒。
互相體諒,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和進步才是子女也該在親子關(guān)系里實現(xiàn)的啊。
無論如何,這個可愛的脫口秀演員想用自己的詼諧向觀眾表達,不論經(jīng)歷了多大的“創(chuàng)傷”,都可以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已久的積怨,給父母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審視和部署一段健康的親子關(guān)系。這就是他這段脫口秀最大的意義吧。
這期節(jié)目,是我最恐懼又渴望破冰的親子主題。無論是消除偏見,還是幫助更多網(wǎng)友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都讓我看到了很多很多希望。以小見大的節(jié)目形式啊,很讓人驚喜。
原來很少看中國的脫口秀節(jié)目,以往也一直對脫口秀節(jié)目有著不深刻的見解。而《脫口秀大會 第二季》所展現(xiàn)的,不單單是“娛樂”,節(jié)目還喚起了觀眾的“交流”和“思考”,實屬難得。
吳昕身上有很多標簽,但大多不討喜,比如不說話的主持人、演技黑洞、低情商等等,她似乎有一種能力,幾乎每參加一檔節(jié)目,就會收獲一波新“黑”。
脫口秀大會沒播的時候,知道有她,那真是相當擔心了。
她給我的感受一直是比較緊繃,不大方,眼神發(fā)賊、用力,看她說話心總是揪著,不敢放心呼吸。
但看完第一期,覺得還行,及格的。作為低笑點擔當,很配合節(jié)目效果,即便有時候仍然覺得她不太自在,但是好在不特別難受。
等到第二期,漸漸熟悉節(jié)目流程了,她明顯放松一些了,于是開始傳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她評價皮球。
她先說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對的,然后說,她沒爆燈的原因在于總覺得他這一點要說完了,結(jié)果還沒完,下一點仍舊如此,以為又要完了,結(jié)果又沒完。
建國他們在后臺說,吳昕說得是對的。
李誕也直接說,這是本子沒有一個明確的底的問題。
再比如評價雙胞胎。
他們兩個表演的時候會明確地在等觀眾笑,但有時候觀眾get不到笑點就有空拍,這時候另一個應該馬上接走還是繼續(xù)等著。
她在每段表演后的點評,幾乎都是這種風格,不端著,不說冠冕堂皇的話,直給自己的感受,講真,這樣就完成了她在節(jié)目中的初級“功能”,類似于一個替觀眾發(fā)言的角色,提最普通的問題,總結(jié)最普通的看法,最后經(jīng)由于謙和李誕講解,整個流程得以圓滿。
第三期里,吳昕有一處很打動我。
她評價張博洋,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有些動作是不自信的體現(xiàn),比如長時間的看地。
如果觀眾很開心,他就越講越好,如果這個包袱沒響,他的狀態(tài)也會比較差。
吳昕說,她自己也是這樣,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她從張博洋身上很明確地看到了自己,所以這一次她沒有猶豫。
那一刻突然get到了她一絲真心。
開頭我說過吳昕總是很緊繃,連笑都很使勁兒,甚至轉(zhuǎn)身轉(zhuǎn)到一半都仿佛能聽到她脊背的咔咔聲,一直搞不清楚原因,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她不自信。
她也中肯地說:不見得每個人都要自信,但真的不能討好別人,一討好就輸,一輸氣場就不對,氣場一不對什么都不對。
相信聽完她這段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隔著屏幕,恍然大悟。
她那些小動作都源于此。
原來我們都一樣,小心翼翼地伸出雷達探測周圍人對我們的看法和反應,發(fā)現(xiàn)不對勁兒立刻收回觸角,隔很久不出聲。
一次又一次的試探背后,是很多次的受傷和重新鼓起的勇氣。
我甚至覺得第四期里她沒給龐博爆燈,都是一種進步,堅持自己也算是一種自信的表達嘛。
但話說回來,她這個過程走得太久了些。
在這檔節(jié)目里,李誕是串場主持人加“大家長”的角色,像老母雞一樣把演員介紹出來,優(yōu)缺點都抖落一遍。
于謙是導師,老鷹一樣負責高觀點的輸出以及指出演員的表演及文本問題。
而吳昕則更像一個趨于中間的人類,作為調(diào)和劑存在。
但仍然不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代替她甚至比她完成得更好的人實在太多了。
這也是她這些年在娛樂圈地位尷尬的原因吧,缺少“不可替代性”。
提到她,感覺沒什么讓人記得住的優(yōu)點,槽點倒是很多,雖然藝人需要記憶點,有黑點也算記憶點,可是那需要建立在業(yè)務能力特別能打的基礎(chǔ)上。
她在脫口秀大會里的那點兒好,是進步,可是這一點兒進步, 她真的走得太久了……沒有人會花這么長時間等你適應和成熟。
孫燕姿就曾經(jīng)提到過,現(xiàn)在的時代對明星來說太殘酷了,給每個人的時間只有一點點,在這有限的幾分鐘里,你拿不出最亮的東西,人家就要把你過掉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年輕人要出頭是比較麻煩嘛,有了年紀和資歷會好一些。
會嗎?
不會的!
即便灑脫鬼馬如小S也時常流露出迷茫,一面怕被定性想轉(zhuǎn)型,一面還拿老招式適應新土壤以至捉襟見肘,時常深夜哭泣覺得自己何德何能被這么多人喜愛,特別撕裂。
但其實這種現(xiàn)象不止發(fā)生在娛樂圈,無論哪個圈子里,到了一定年紀,拼得其實都是“唯一性”。
要么你業(yè)務最夯實,要么你最能解決突發(fā)問題,要么你最能調(diào)節(jié)氣氛,總之需要至少一個閃光點,不然,觀眾無情,社會無情,誰記得你?
這是所有人到中年,必須面臨的問題。
吳昕真的足夠幸運了,在這個圈子里這么久,業(yè)務能力這么不出挑,卻仍然有曝光度,時常上熱搜,多少人求都求不來。
可是看她在別的節(jié)目中哭訴自己的項目被拿掉,也是真情實感地迷茫,感覺似乎沒有努力的余地了,不知道從哪里使勁兒才能變好。
你看到這里,又一秒能帶入自己,但不同的是,我們還在尋找去羅馬的交通工具,她已經(jīng)在羅馬了,還是沒有可比性。
就像小s深夜感嘆自己總不被理解,為什么不能有個演戲的代表作一樣,在我們平凡人看來,這都是得了東又想西。
過了半輩子,她們?nèi)匀粺o法接受自己是平凡人這件事,最是平凡人的表現(xiàn)。
但是不服輸總是好的,服了,就真的老了。
其實我一直不喜歡寫評價別人的文章,因為我們并不真正了解誰,而貿(mào)貿(mào)然去寫人家,多多少少都是冒犯,所以我叨逼完這就退下了。
只希望我們這些依然奮斗著的平凡的80后、90后,所有付出均能有收獲吧。
反正,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誰知道呢!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開播。
半新陣容:除了熟悉的李誕之外,新加入了于謙和吳昕。
全新賽制:演員需經(jīng)過開放麥競演獲得出場機會,表演后在場觀眾直接投票得分,壓力空前大,比拼白熱化。
鐵粉表示興奮和忐忑交錯并行,一邊高興又能看到老朋友一樣的演員登場了,比如Rock、卡姆、龐博、思文以及思文老公(笑而不語)……一邊擔心新加入的MC氣質(zhì)能不能和節(jié)目貼合,會不會尬。
看完第一期,放心了。
作為低笑點擔當?shù)念I(lǐng)笑員吳昕,很合格,不難受;
而高笑點擔當——我們于謙老師,堪稱最大亮點,現(xiàn)場告訴你什么叫TOP級的“神回復”。
新一季每期共有7位脫口秀演員通過開放麥的測試登場表演,第一期話題是“有本事再刷存在感”,領(lǐng)笑員有給演員爆燈的權(quán)利,于謙爆給了思文、張博洋和卡姆。
他說思文有“有觀點”,妙語連珠。
在于謙老師看來,能不能對一個事物有新的角度和切入點,是一個喜劇劇本優(yōu)秀與否的關(guān)鍵。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思文的作品從獨立女性角度出發(fā),而程璐正與她相呼應,走的是“軟飯硬吃”也能刷出一波存在感這個點,于謙說,夫婦倆的表演都特別接地氣,所有的段子也都有內(nèi)心支撐,而之所以沒投給程璐是因為思文在思路上更巧妙一些。
他說張博洋“有技術(shù)”,已經(jīng)不是生活流。
在于謙老師看來,相聲和脫口秀臻于化境時并無區(qū)別,但相聲是“技術(shù)”先行,而脫口秀想要達到更高的層次,除了劇本的打磨外,也需要用技術(shù)去形成自己的個人魅力和風格。其他演員還是生活流,但張博洋已經(jīng)開始運用技術(shù)了。
相聲是一種技巧,通過前輩的總結(jié)提煉總結(jié)包袱達到了技巧,有活保人,人?;钪f;脫口秀只追個人魅力和劇本的打磨,靠劇本來說一些社會當中的熱點;如果高技巧的人能把語言融合到技巧當中,匯通精化,做到化境了,把節(jié)奏融入到血液里,最后其實都是一樣的,能做到返璞歸真。
他說卡姆“有風格”,代入感極強。
于謙老師認為,作為一個在舞臺上的演員,卡姆能把所有的觀眾攏在他自己的風格當中,攏在一個視角上,沉浸式的表演,是他最特別的優(yōu)點。
此外,還有一處覺得謙兒大爺特別牛的地方在他對Rock的評價,這段表演他沒拍燈。
他說Rock開始的劇本都很好,正想爆燈的時候,劇本急轉(zhuǎn)直下,進入了一個無厘頭的情節(jié)(雞開vlog做可樂雞翅),結(jié)果情緒就斷了,還得重新跟著他進入,但還沒等進入劇情呢,表演就結(jié)束了,所以沒有爆燈。
是真的一針見血。
講真,Rock這期前面一路很都很順,節(jié)奏把控極佳,本子也巧妙,是反著來說存在感這件事的,對vlog的抨擊也很到位,但作為觀眾,就覺得結(jié)尾有點兒不順暢,差點兒勁兒似的,但說不出來問題在哪兒,聽完于謙老師的講解,頓時有種恍然大明白的感覺。
所以自此,看于謙老師的“神回復”,成了期盼下一集的最大動力之一。
節(jié)目開播之前李誕就說他自己去年一直存在感很高,不止出現(xiàn)在各大綜藝節(jié)目里,還出現(xiàn)在電梯里、深夜的酒吧里……很多人認識了他,但對他真正想做的脫口秀卻沒有任何幫助,脫口秀的存在感依然很低。
他希望以后大家能把對他的關(guān)注都轉(zhuǎn)移到脫口秀這件事上來。
如果說李誕的理想和責任是推廣脫口秀,可能很多人會嗤之以鼻,這帽子扣得忒大了。
但其實我覺得這真的不算上綱上線,一個人承載的光環(huán)到了那份兒上了,那個責任自然而然就在肩上了,何況他是真的很喜歡這件事情。
脫口秀大會新一季的價值主張就看得出有更深的思考——“用笑點暴擊痛點,用幽默跟生活和解?!?/p>
笑點是輔料,真正的部分是痛點。
痛點哪里找呢?生活里找。
脫口秀演員來自生活中的各行各業(yè),比如龐博和韋若琛是IT男,思文之前在深圳的一家央企工作,Rock開自己的健身房,張博洋也是前國企員工。
他們不是明星,是我們大家身邊觸手可及的人,有跟我們一樣的痛苦和歡樂。
就像這一集張博洋說的,看了當季的衣服,很合適,但你知道價格,又要裝作不合適的樣子放回去,又心酸又真實又好笑,不論男生女生都表示,這說的是我本人了。
痛了,有共鳴了,加上段子的輔助,笑了,重點是,這不是一個低級的玩笑,是一個集體的心照不宣。
老舍先生就曾說:所謂幽默的心態(tài)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tài)。
就是說,這個幽默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同情的,寫一個可笑的人物的時候,包含著這樣的可能性:我和你都有可能成為他,或者他就是我和你。
所以,笑完之后我們都能抹抹淚,放松一下疲憊的精神和身體,不耽誤明天繼續(xù)搬磚。
而且這一季推新演員的力度明顯加大,第二期看到了很多新面孔,比如車間工人曉卉,雙胞胎姐妹花,不夸張地說,每一個我都很喜歡。
這不只是讓觀眾看到很多人在做脫口秀,還讓在場其他演員有了新的壓力,哈哈,這簡直不要太好。
說回來,為什么說請于謙老師來很對呢,就我自己的理解,無論在哪個國家說哪種語言的脫口秀,劇本都是第一重要的。
舉個例子:
2016年5月6日,一段名為《Ali Wong: Baby Cobra》的視頻上線播出,時長60分鐘,表演者是一位即將臨盆的中越混血編劇黃阿麗,她挺著大肚子,拿著一個連線的麥克風全程站立表演,段子海納百川,再搭配她獨有的微表情,臺下的觀眾從頭笑到尾,掌聲絡繹不絕。
這是一場標準的“Stand-up Comedy”,很多人說,她這個形象一站出來就成功了,我不認同,外在表演都是配搭和錦上添花,最根本的還是她的本子精妙。
所以找于謙老師來幫演員打磨作品,提點表演節(jié)奏,太合適了。
有人說捧哏很容易的,臺詞也沒有多少,無非就是“啊、嗯、哎、好么、是啊”這些,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捧哏有時候比逗哏還重要些,一個包袱響不響,全靠捧哏對節(jié)奏的掌控。
逗哏負責對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發(fā)展進行描述,捧哏要找到合適的爆發(fā)點一語擊破,還不喧賓奪主,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這個分寸極難拿捏,而于謙很早就得個中精髓,以捧哏扎實、臺風穩(wěn)健被稱為“小趙世忠”。
這期節(jié)目里馬東就說:沒有于謙,郭德綱就是個脫口秀演員。
當然這是調(diào)侃,但謙兒大爺擔得起一句夸:如果沒有于謙,郭德綱的相聲水準也要打個折扣。
林語堂在《論幽默》里寫過:“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尚有余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p>
一句話寫出幽默的倆必要條件:一個是從容,一個是智慧。
于謙老師倆都占。
所以選他,值!
王建國就坦言,錄制期間最大的收獲就是向于謙老師請教交流喜劇表演心得,受益匪淺。
有了好的把控老師,劇本更扎實,每個人都不斷進步,整個項目便能走得更遠。
這一季蛋總也有明顯變化,開始做小科普了,雖然是插科打諢用播廣告的形式講了call back,但一點兒不討厭。
有于謙壓陣,李誕可以蹦跶,可以詼諧,可以自嘲,也可以嘲嘉賓,這節(jié)目就瓷實好看了。
最后說一個我自己的變化,看節(jié)目久了,就不止代入觀眾,還會想,如果今天這選題給我,我會怎么寫,說真的,太難了,要有邏輯性,要貼合主題,還得好笑,最后還得上臺演,嘖嘖,得掉多少頭發(fā),但眼看臺上老幾位頭發(fā)還都挺多,我也就放心了,脫口秀的明天是茂密的,沒有脫發(fā)的危機。
我一直覺得喜劇的表達形式有一個終極拷問,就是輸出這一切的人的真實狀態(tài)和追求是什么,目前來說,我作為一個淺薄的人,理解的表演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你花50%來傳達想說的東西,花50%來琢磨如何取悅,平衡而且保持自己的舒適。有些人一定會偏重于我要傳達,有些人也一定恐慌于我無法傳達,只關(guān)心如何取悅。
在喜劇里你能清晰看出來,這個人對愉悅他人這件事有沒有障礙,他對人群的態(tài)度是什么,是隨和還是對立。
有些人站上去,是為了自己,就算他在做一件令你笑的事,他很有能力也很有技巧,但是他不關(guān)心你。你可能就會失去鏈接,但是還有一些人,盡管已經(jīng)這樣,你仍然感覺到臺上的他的內(nèi)核沒有敵意,沒有防備,有時候敵意沒有針對性,是他自己有恐懼,但是恐懼其實就隱含了針對外界的敵意和防備,如果他沒有,你坐在臺下,就會隱約覺得不受冒犯,親近的觀感好像也能成立。
臺上卿卿,臺下我我。
我作為一個觀眾,能看出他們的傲慢,倦怠,這些都可以賞玩,只有冷漠和膚淺最無情。尤其是屏幕這種媒介的傳導特質(zhì),削弱了所有的表演的現(xiàn)場感,只有真誠的東西可以穿越天塹,所以一旦他們不能,就會被放大。
在喜劇的觀賞中,目前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可以非常準確的看到有些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他們的核。
有些人的核的氣質(zhì)天然無趣,這個和人是痛苦的還是開心的不是一回事,和人有沒有才華和欲望也不是一回事。哪怕你是一個痛苦的人,你仍然有可能是一個喜劇大師。無趣好像就是無趣,很難解釋這種無趣是如何造就的,跟受教育程度沒關(guān)系,跟地域沒關(guān)系,跟他愛不愛搞笑,懂不懂喜劇,有沒有勇氣沒關(guān)系,好像就是一種天然的,他在這個世界自處的狀態(tài)。
這一部分自身氣質(zhì)問題者,用了很多喜劇技巧,用包袱,把自己的表演和內(nèi)容做出來,花團錦簇,并保持友善的傳達的欲望,但是我還是能看出來他們的核的氣質(zhì)的困難。
觀眾不接的都是對的,舞臺和表演如果沒有承接就失去價值了。只是你在做什么,你得到了什么,臺上臺下都該好好心知肚明。
墳頭孤獨就是第二季里我喜歡的內(nèi)容之一,是一個技巧極弱的內(nèi)容,但是有一種純真的氣息,真是粗糙但可愛,十分動人。
而從此這種程度的舞臺,再也沒有出現(xiàn)可以超越張博洋的演員。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第四期龐博cut
卡姆簡直是個表演界的奇才,學習委員就是那個樣子!??!
喜歡 卡姆 張博洋 趙曉卉不喜歡 Rock 思文 王建國這一季竟然一集不落一頓暴看卡姆
我居然是奔著馬東東來看,追了那么久的奇葩說,最喜歡的就是他了,幽默有才又有人格魅力,這次奉獻了首次脫口秀,依舊有梗機智優(yōu)秀的馬東東
尬
卡姆王炸!
第一季在一片噓聲中落幕,導致我對第二季期待并不高。不過看完一期,建立在“不高的預期”上的平常心反而能看到一些細微的閃光點。比較看好思文和張博洋的表現(xiàn),思文抓住“獨立女性”這個立腳點,可以發(fā)展出很多東西來。張博洋對舞臺有追求,笑點自然,就和于謙臉是老師評價的那樣,返璞歸真,在其他選手的襯托下,看起來真的很優(yōu)秀了。保持住
卡姆可以,很少見的“我贏得理所當然!誰跟你們扭扭捏捏!”那種,喜歡!快去那寶座躺下別起來!
上一季有不少爭議,這一季真正開始有了李誕口中“以內(nèi)容帶人”的沉淀感。第一期“存在感”的話題,沒吸引人眼球的噱頭,爆笑卻引發(fā)出不少社會現(xiàn)實。獨立女性斯文“女性有錢才有存在感”的段子既有邏輯又令人思考。最后一個出場的張博洋段子戳心,反映當下年輕人的狀態(tài),毫無意外后來居上。于謙的坐鎮(zhèn)讓現(xiàn)場氣氛專業(yè)很多,與李誕的評委搭配非?;パa。聯(lián)想到李誕一個剛?cè)摹袄先恕币呀?jīng)說起了希望能打造國內(nèi)脫口秀文化生態(tài)讓更多新人被看到,不得不感慨,脫口秀笑中有淚,年輕人在當代刷個存在感是真不容易,刷著刷著便老嘍。
馬東為啥要來?為啥?是因為奇葩說李誕沒要錢嘛???
必須應該是卡姆第一呀,想什么呢。大家的水平就這種程度就別比誰更高級了吧。。。
真的要把卡姆一頓爆夸!夸得他烏漆麻黑锃光瓦亮!
哈哈哈哈,要不要眾籌幫池子買帽子,一頂帽子從冰箱到向往到現(xiàn)在。奔著于謙大爺來,發(fā)現(xiàn)了張博洋這個寶藏,整場最佳。最后,想念張老師的第一天
有點快樂就會笑,太幸福了卻想哭。Banjitino為啥不上清華是因為不喜歡嗎?互聯(lián)網(wǎng)?啥意思呀?不如跳舞。我流下兩行獨立的淚水,世界是我守的墳。這里怎么會有一本這么好笑的書,阿信讓你交頭接耳了嗎?你笑的像朵花兒一樣,答應我,讓我們做彼此的最好的蘇格拉底。
可能是國內(nèi)最野蠻生長又最必要的一款綜藝??泛芎?,但他真的不是脫口秀。負責流量就好,拿冠軍我跟王建國一樣是不服氣的。這季的冠軍應該是呼蘭。最后,希望明年繼續(xù),希望一直存在,希望越做越好。
楊笠真是個寶藏?。?不過節(jié)目形式真的是……節(jié)目組下季還是再想想吧
真的太慘了,尤其是賽制完全看齊樂隊的夏天以后,像一個要倒閉的公司最后的年會。為Rock打電話!如果是直的話和吳昕炒炒CP也行??!三星全給新人女孩子們,不錯啊!
真的覺得卡姆好神奇 從特別反感他的表演到好期待他
卡姆是個驚喜。是賽制的問題嗎,這一季自我放棄的選手有點多???
感覺比第一季貼近生活一點,于謙老前輩坐鎮(zhèn),相聲的果然深諳段子之道,能指點。居然馬東也來了,還有李誕一如既往一針見血。最后張博洋很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