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中,一個既定的事實會在不同的參與者口中出現(xiàn)不一樣甚至相反的表述,這是人性的自私狹隘使然,人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過濾重組。推而論之,如果一個人會因自己的利益而去刻意隱瞞事實的話,那么一個利益團體,一個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府就更難免會刻意粉飾、隱藏甚至抹煞事實。
影片主角阿利西亞是阿根廷的一個高中女歷史老師,生活富裕幸福。作為一個歷史老師,阿利西亞從不懷疑她所教授的歷史的真實性,并覺得會讓她的學生們了解歷史,進而了解世界。她也相信其他人的生活也和她一樣幸福。但事實是,那些因政治迫害而失去愛人、孩子的人在向阿利西亞表明,在阿根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她一樣幸福,而阿利西亞的學生們也比她更了解歷史的真相。阿利西亞無法相信她所生活的幸福國度里會有人受到迫害,就像統(tǒng)治者總會自欺欺人地發(fā)表一些國民收入數(shù)據(jù)或者幸福指數(shù);阿利西亞也不能忍受學生們對她教授的歷史的挑戰(zhàn),就像統(tǒng)治階級一向厭惡那些敢于質疑他們宣揚的的意識形態(tài)的聲音。
然而當阿利西亞從她朋友口中聽到她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和人身傷害時,阿利西亞才隱約覺得歷史也許真的不像書上講的那樣,此時的她也才逐慚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與罪惡,于是她開始四處去探詢自己養(yǎng)女的身世,質疑丈夫是否用金錢從政治犯那里買來女兒。在阿利西亞一步一步追尋養(yǎng)女身世時,影片也在慢慢的凸顯阿根廷國家政府的殘酷,阿利西亞也警覺到自己中產階級的身份可能也在無形中壓迫著弱勢群體。然而,阿利西亞的醒悟是無法被自己的丈夫容忍的,他就像一個政府的代言者、維護者,不容許任何人的懷疑,這就如同那些高高在上掌握著國家命脈和人民命運的統(tǒng)治者一樣——他們總是不容許任何“反叛”。
最終,阿利西亞還是走上了一條“反叛之路”,她找到女兒的家人并打算把女兒還給別人,從不給高分的她給懷疑歷史的學生打了滿分??????直到影片最后,阿利西亞和丈夫發(fā)生激烈沖突而出走,徹底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梢哉f影片中的阿利西亞代表的正是所有被當權者的歷史蒙蔽的人,而她的醒悟和反抗也是每一個洞悉了歷史的謊言的人應該走的道路。通過阿利西亞,影片也許在告誡我們:歷史的真相可以被蒙蔽,但追求真理的善良的人們總是要和那些謊言訣別,去找尋一片湛藍純凈的歷史的天空。
然而,歷史的經(jīng)驗似乎也在告訴我們,歷史的天空不會有純凈的蔚藍,揭露謊言的永遠只是另外一種謊言。試想,如果影片中代表著反動的阿根廷政府被推翻,那么誰又能保證重新確立國家秩序的政府不會惡意詆毀迫害過他們的政府、扭曲以往的歷史呢?誰又能保證沒有另外的一部《官方說法》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官方說法》這部意識形態(tài)明顯的影片在奧斯卡、柏林電影節(jié)、戛納電影節(jié)等重要國際電影獎項的評選中都得到大獎,這難道不是在用對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肯定而去否定另一種意識形態(tài)?這難道不是在當時的冷戰(zhàn)背景下姿態(tài)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我們被告知: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然而歷史從來都不是為大多數(shù)的人民而寫,也不會由得人民去書寫。
也許這部影片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它揭露了什么、反映了哪一種意識形態(tài),影片最后定格的那個畫面才是影片真正的意義之所在。影片最后,不知情的女兒嘉比坐在搖椅上唱著歌,安詳、美好。此時的嘉比是一個不知情者,對父母的爭吵不知情,對自己的身世不知情,對真正的歷史不知情,她搖曳、無辜、寧靜、純潔,也許她代表著所有無辜善良的人們,代表著那些在所謂的歷史的真相面前迷惑的人們,代表著被歷史愚弄而不自知的人們,代表著在紛繁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權更迭下唯一的本真??????她只是靜靜地唱到:“在遺忘的土地上,我走了三步,迷路了??????”。
English Title: The Official Story
Original Title: La historia oficial
Year: 1985
Country: Argentina
Language: Spanish, English
Genre: Drama, History, War
Director: Luis Puenzo
Writers:
Luis Puenzo
Aída Bortnik
Music: Atilio Stampone
Cinematography: Félix Monti
Cast:
Norma Aleandro
Héctor Alterio
Chunchuna Villafa?e
Chela Ruíz
Patricio Contreras
Hugo Arana
Guillermo Battaglia
Analia Castro
María Luisa Robledo
Floria Bloise
Aníbal Morixe
Jorge Petraglia
Daniel Lago
Agusto Larreta
Laura Palmucci
Leal Rey
Floria Bloise
Lidia Catalano
Deborah Kors
Carlos Weber
Pablo Rago
Rating: 7.6/10
A searing political exposé situated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Argentina's Dirty War (1976-1983), director Luis Puenzo's second feature THE OFFICIAL STORY became the first Argentinian movie to snatch Oscar's BEST FOREIGN LANGUAGE PICTURE laurels.
In 1983, the seemingly perfect life of a middle-class high-school history teacher Alicia Ibá?ez (Aleandro) starts to crack when she begins to suspect the birth parents of her adopted daughter Gaby (Castro, an elfin darling), now 5-year-old, might be victims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s during the military dictatorship. She is determin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and inexorably clashes with her husband Roberto (Alterio), who is a well-off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 and might be in the knowing from the very start.
Puenzo and his co-screenwriter Aída Bortnik import a limpid script to set Alicia to embark on a late-but-better-than-never realization of her country's buried horror which implausibly has been eluded by her until that point, as one of her colleagues Benítez (Contreras) jests that nothing is more gratifying than a guilty bourgeois woman.
What makes Alicia tick is the return of her best friend Ana (Villafa?e) from abroad, during an escalatingly poignant two-hander from the two magnificent actresses, Ana confesses to her that she was subjected to torture by the secret police (she is an associate of a subversive) and was forced into exile. Ana's account jolts Alicia into facing up with that troubling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a subplot pertains to the rebellious polemic of Alicia's students (atrociously played by actors much maturer than high schoolers) also vouch for the progress on her conscience. When she finally meets Sara (Ruíz), possibly Gaby's biological grandmother, she bestirs herself with a final attempt to reason with her intransigent husband.
Apart from the film's polemical angle in cashing in on a topical powder keg, in retrospect, the film's more lingering sway is underlain by its less argumentative depiction of women's place in a typical patriarchal society, through our heroine, Alicia is an ordinary woman in every aspect, mostly hedged in her domestic remit, a mother and a wife, Roberto has never cared to ask anything about her job, as if it is just a hobbyhorse to keep her busy. During Roberto's apoplectic wrangle with his leftist father Jose (Battaglia) and brother Enrique (Arana), Alicia's total silence speaks volumes in that tableau vivant - women have no voice in politics (neither in religion, as glanced through Alicia's vain endeavor inside a confessional, belittled by a snotty man of God), they are subservient, ancillary and biddable, but, as a human being, every sane soul is endowed with the judgement of right and wrong, and Puenzo's sensible work pays the highest homage to that, which makes the ending incredibly uplifting albeit with such a small gesture, as it would happen in real life.
Puenzo assembles an ace cast, Villafa?e, Battaglia, Ruíz are all bankable scene-stealers, but no one can upstage Norma Aleandro's pyrotechnics, which oozes heartfelt nuance to countervail a melodramatic milieu Alicia is entangled with and staunchly refuses any trace of ham. On the other hand, Héctor Alterio embodies Roberto, a mouthpiece of the junta, with repulsion-inducing exertion as the sole villain in the film, an outstanding feat to accomplish out of a less well-rounded character.
All in all, Puenzo's blunt cri-de-coeur is graced with a lyrical accompanying score and an encroaching camerawork as if it tries to delve as deep as possible into its characters' psyche, an engaging infotainment with humanity unflaggingly glistening in its nucleus.
Referential points: Juan José Campanella's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2009, 8.5/10), Costa-Gavras' MISSING (1982, 7.2/10)
美劇《Lie to me》中有這樣一句話“真相與快樂,不可兼得”。當歷史真相與國家機器對峙時,個人該何去何從?是選擇陰影下看上去很美的假象還是選擇陽光中或許存在過的血淋淋的真實?路易斯.普恩佐借《官方說法》給出了他的答案。
如果說法律、軍隊、監(jiān)獄等強制性國家機器是以一種直露的權力形式來鎮(zhèn)壓暴亂與威懾民眾的話。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采用的方式則明顯柔和的多,它通過一種表面上合乎邏輯的方式與說法在潛移默化中向人民灌輸主流價值觀、政府意志等一切合乎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有人說,若想毀滅一個國家,首先要毀滅這個國家的歷史。但是,歷史僅只是是被外來勢力所毀滅的嗎?《官方說法》就此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命題:本國政府的歷史詮釋就是確然無誤的歷史真實嗎?恐怕并非如此,相反,政府給出的“官方說法”有時恰恰蒙蔽了歷史的真相與民眾的眼睛。
片中一開始就是學校喇叭的特寫,喇叭如同是政府教化的工具,雖然師生隨著廣播中的國歌高唱“自由,自由,自由”,但是自由更大程度上單單是人民的愿望,而不是人民的現(xiàn)狀。主角阿莉西亞作為一個高中歷史老師在此時充當?shù)臒o非是政府的傳聲筒。影片借助于對這個人物的塑造與其心理歷程的轉變完成了主題的表達。中產階級的阿莉西亞生活富足,家庭美滿,一切看起來都無可挑剔的幸福。所以,當學生們向她展現(xiàn)真實的歷史事實時,無論是出于她的階層,她常期受到的政府教化后形成的僵化思維模式,還是和諧的家庭,她都無法理解也不愿意去相信政治的黑暗與歷史的丑惡,她也明白這些聳人聽聞的事實如果是真實的,帶來的勢必不會是好的結果,甚至會影響到她的家庭。所以,她把學生趕出教室,申請?zhí)幏謱W生。當重逢的好友酒后傾訴出自己當年因男友的政治問題拖累而受到的一系列恐怖殘害時,她出于道義與友情,震驚和困惑之余而深表同情。但是當提到當時被囚禁的婦女剖腹產下的孩子被秘密送出去后,阿莉西亞便由憐憫轉為不悅,她的養(yǎng)女嘉比是其軟肋,因為嘉比她被迫卷入其中,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街上游行的人潮,男老師和學生們出示的證據(jù),一切都指向了一個與她認知的世界相悖的方向。人性與知識分子的良知決定了她無法繼續(xù)生活在謊言中,而她追尋養(yǎng)女身世的過程既是了解歷史的真相,意識到她丈夫與政府真面目的過程,亦是其內心由“幸?!钡拿杀巫呦驓埧岬氖∥虻倪^程。作為整個悲劇無意且無辜的參與者,她最后如娜拉一樣用出走的方式來宣告自我覺醒,不再活在丈夫與政府用謊言與幻想為她建造的所謂的和諧精神家園中,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自由 自由”,而雖然是中產階級,但身為女性的阿莉西亞能夠邁出這一步,并不簡單,無疑也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一部政治性鮮明的文藝電影,《官方說法》與傳統(tǒng)類型電影借視點縫合等技巧進行意識形態(tài)灌輸迥然不同,流露出明顯的反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類型電影意在宣揚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使大眾遵循權力系統(tǒng)既定的社會秩序,起到的是一種安撫民意,為民造夢的功用,而本片則是把阿莉西亞也包括觀眾推到歷史與政治的前臺,逼迫我們去思考什么才是真實的?而我們又該去相信什么?一方是強權與主流,一方是弱勢群體的悲戚,夾在中間的我們就如同主角一樣心中矛盾重重。導演通過阿莉西亞的好友的現(xiàn)身說法、她的學生、受害人的家屬乃至羅伯特的父親與兄弟來質疑所謂的歷史真實,他們的遭遇與訴說一次次地沖擊著阿莉西亞心理的防線。從最初的美滿家庭到最后的暴力與出走,影片打破的不僅僅是一個美夢,還有對政府書寫的“正當歷史”的信仰。它不是消解矛盾而是逐漸地剝開真相,深化矛盾。阿莉西亞的丈夫羅伯特起初無疑是類型片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男人,中產階級,事業(yè)有成,愛護妻女。但隨著阿莉西亞的不斷追查,以他為代表的當權者與中產階級的虛偽、強勢與殘忍展露無遺,結尾的暴力磨滅了阿莉西亞和觀眾們最后一絲幻想,現(xiàn)實遠不如類型電影那樣圓滿的和解,更多的是陽光下赤裸裸的真相。
為配合沉重的主題與思想性,影片采用了低調的影調,在表現(xiàn)嘉比的純真、可愛時則運用了偏暖色的色調。阿莉西亞也是莊重的中產階級知識女性的形象,直到后期她思想轉變時,發(fā)型與衣服才有所改變。最后嘉比的歌聲暗喻了本片的主旨,同時也不失為阿莉西亞和那些受害的弱勢群體乃至整個民眾的心聲,個人在強權與歷史面前顯得那么地渺小無助,作為歷史的迷失者,即便洞穿了歷史的真相,也沒有話語權,更無從更改現(xiàn)實。
我們的生活層層疊疊,下一層緊挨著上一層,以至于我們老是在新鮮的遭際中碰觸到過去的舊痕,而過去既非完美無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現(xiàn)實中。本哈德?施林克在《朗讀者》中如此寫道。實然,過去的歷史并不代表不存在,舊時光總是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忘卻歷史意味著背叛,而被矯飾所蒙蔽亦是對歷史的一種背棄?!豆俜秸f法》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上世紀70年代阿根廷社會中對于反抗者與持不同政見者得大肆殘殺、迫害,而歷史中又存在著多少的“官方說法”呢,不得而知。只是再高明的矯飾也掩蓋不住陽光下的罪惡,人類本應還給歷史一個真實面目,這也正是《官方說法》的意義所在。
歷史是無盡 的發(fā)展,無論對于整個社會還是每個細微的個人而言。對此,每個人似乎都只是滄海一粟。平凡的人們面對“歷史”這一偉大的造就,往往有三種狀態(tài):先知先覺、緊跟潮流、后知后覺。阿根廷電影《官方說法》就通過一個女人的故事,展現(xiàn)了沉重的歷史對于渺小人物最致命的打擊,這不是一種思維的覺醒,而是一種被宿命感包圍之后的無能為力。影片通過對女歷史老師艾麗西對于自己養(yǎng)女身份的追索,從而對自己所身陷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感到了極大的恐慌,同時女性的獨立意識也隨著這種變化的加劇而覺醒。最終她放棄了在外人看來美滿的家庭,終了,也無法讓人看出對于艾麗西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艾麗西就是歷史中的“后知后覺”者,盡然她是一名嚴謹?shù)臍v史老師,可是對于自己所真正處在的這個世界,她卻缺乏著專屬于自身最真切的體悟。一方面,作為成功丈夫的妻子,她的在家庭中的存在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她的丈夫從不會也沒必要過問她在學校的工作,相反,艾麗西卻要每天聽到來自丈夫羅伯特對于公司事務的牢騷;另一方面,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也開始讓她不安,尤其是自己從朋友口中得到的信息,讓她開始無盡的追索自己養(yǎng)女的身份。所以她對于自己的思想的解放和對于自己所要真實的渴望并不毫無來由的,這一切,似乎是冥冥之中已經(jīng)為艾麗西都準備好了:她的家庭看似美滿的表面掩蓋了實則空洞無比的內在讓她坐立難安,她的學生對于歷史的拷問也讓她的傳統(tǒng)認知開始動搖,她周邊的朋友家人對于這個社會的不安和控訴更是令她感同身受……于是最后的爆發(fā)就是她的離開,正如結尾她的女兒唱的那首歌:“因為我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
影片一開始的第一場戲是艾麗西所在學校舉行的集會,會上老師與學生們一同肅立奏唱阿根廷國歌。這場戲的第一個鏡頭是特寫了學校播放國歌的幾個大喇叭。喇叭其實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喉舌,盡然他們歌唱的是祖國,可是作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這些無不都是統(tǒng)治者對于被統(tǒng)治者的教化。如此看來,那幾個大喇叭竟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學校的教學生活對于艾麗西來說是她自身獨立意識覺醒的一劑重藥,尤其是學生們對于現(xiàn)實的認識和對于歷史課本的質疑,尤其是那一句:“歷史都是暗殺者寫的?!蓖耆珦魸⒘税愇魉枷胫信f意識的最后一道防線。這一切都令艾麗西這個向來中規(guī)中矩的歷史老師感到顛覆。可是,也正是這種顛覆造就了她自己最后的覺醒,以至于她會欣然的給那個頂撞的學生A的成績。由此可以看出,在片中學校的這個環(huán)境可被看作艾麗西自身獨立意識的覺醒與對于固有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和抵抗的強力催化劑。正是這樣激越的對抗,才產生了可以向前航進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影片從艾麗西在學校的教書工作,緊接著延伸到她的家庭生活。影片在表現(xiàn)她的家庭生活的時候,著重的筆墨在于表現(xiàn)她對于孩子和丈夫的微妙情緒。片中有一首貫穿始終的歌,就是被她的養(yǎng)女嘉比反復唱到的:“在遺忘的土地上,我走了三步,迷路了?!边@首歌的歌詞完全是在描繪女主角艾麗西的思想與情緒的變化。在描寫家庭生活時,有這么一場戲深刻的暗喻了影片所表達思想,就是嘉比的生日聚會時溫柔安撫娃娃的嘉比被男孩子們的暴力游戲嚇得驚叫不止。就像是男孩的游戲永遠是讓女孩無法接受的,因為男性所代表的總是暴力和戰(zhàn)爭,然而對此女性卻無法代表雅典娜的智慧,反而淪為男性為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的附屬品。這一點上其實深刻的刺痛了艾麗西逐漸覺醒的自我,在片尾,羅伯特因為擔心艾麗西把嘉比送還給親人而對艾麗西暴力相向。至此,艾麗西又一次被這樣的現(xiàn)實境況沖擊,于是,她選擇了嘉比所唱的那首歌歌詞里最后的一句:“因為我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
影片的中的所有一切元素其實都在為艾麗西自我覺醒和對現(xiàn)有意識形態(tài)的抗爭意識的產生做鋪墊,最終完成她自己新的選擇。比如片中還設計了艾麗西去教堂做懺悔,可是,就是這么一次簡簡單單的懺悔,她自己崛起的獨立意識都不可控的和神父發(fā)生碰撞,甚至表露出對于上帝的懷疑。其實,上帝似的信仰只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安慰,出于對現(xiàn)實的回避和對過去的遺忘。覺醒的人是痛苦的,他們的痛苦在于他們可是了脫離于上帝似的信仰的執(zhí)著,而回歸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而艾麗西之于歷史,之于這個國家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之于偽飾上帝的光輝,都是后知后覺的領悟,這樣便是痛苦的。不過這樣也是幸運的,因為至于像她的丈夫羅伯特那樣依舊不可自拔的人們,她算得上是先知先覺的。因為,歷史雖然然讓所有人感到宿命包身,可是它還是默默的選擇了一些人去開辟未來。我想,艾麗西便是開辟未來的那群人中平凡而又特別的一位。
導演Luis Puenzo的代表作,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可不是蓋的, 同時近30個國際獎項和提名也使其成為80年代拉丁美洲電影史上最著名的一部影片.
對那段歷史來說,選了個很好的切入點,拍得很直線但結局收得很棒。這種切入方式也許就是一種最優(yōu)解?畢竟…我們反思70年代的影視作品里,要說最有影響的也還得是《孽債》吧
前評被黑,故低調描述~我不知道電影旨在揭露還是控訴,我們的生活總會成為別人筆下的歷史~洞穿了歷史也超脫不了生活~艾莉西亞的離開我不知意味著什么,但相信蕓蕓眾生會選擇沉默并生活~
1976-1983, 阿根廷民選政府被軍政府推翻,掌權后的軍政府對異議人士殘酷鎮(zhèn)壓,數(shù)萬人被失蹤。影片中的家庭,妻子是個嚴格按照官方教材授課的中學歷史老師,丈夫是軍政府官員,夫妻不育,收養(yǎng)了一個小女孩加比。很幸福的一個中產家庭。變故發(fā)生在妻子失蹤7年的閨蜜安娜回來。安娜講述她作為異議人士的女友被刑訊逼供和強暴以及目睹女政治犯生下孩子被抱走,母親被處死的血腥經(jīng)歷……妻子開始懷疑并著手調查女兒的身世。片尾,軍政府倒臺前夕,面對妻子的追問,丈夫惱羞成怒,大打出手,用門惡狠狠夾妻子的手……那一瞬間,身體劇痛,真相大白,妻子出走。
由一位女性的角度來展開,對于阿根廷那個年代歷史與政治的展現(xiàn)。尤其是對于這種深陷于殘酷的政治現(xiàn)實的覺醒。女主角的表演非常出色。
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
用自我的經(jīng)歷去面對和正視殘酷悲痛的現(xiàn)實,做到了真正的行思合一。家庭的破裂也暗示著阿根廷名存實亡的政治環(huán)境。同樣也是女性主義的表達,女性有自己的想法,不再被約束的要求不再依附于男權的意識覺醒。
1986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將為愛犧牲的母性情節(jié)劇與對歷史話語的解構相縫合,古典的順時線性敘事,基調冷峻克制。結尾女教師與丈夫對鏡直視與背鏡而立暗示了兩人分道揚鑣的姿態(tài)。但極權內幕始終缺席,并被移置為個人道德抉擇,批判力度弱化成了隔靴搔癢。 | 歷史與文學常常相遇。(7.5/10)
對拉丁美洲沒什么感覺。劇情無聊
經(jīng)歷了骯臟戰(zhàn)爭的高壓統(tǒng)治,以及馬島戰(zhàn)爭的失利,這顆南美之心也同樣迎來了自己的反思年代,只是這樣的苦果由獨裁者種下,卻讓每一個普通人品嘗。歷史的確是人類的記憶 ,但在70年代的阿根廷,不過是暗殺者的陰謀。
Your life is a lie.假布景假道具加上賣力配合演出的各種角色,它們讓人擁有了假的自我,癥結在假。然而有個問題不容忽視,身在此假中的很多人,已沒了"認.真"的能力,可辨識轉至主動放棄辨識甚至全力捍衛(wèi)假,不再是迷路的問題了。那些打了雞血的裝在套子里的變異的楚門,與背著井走過很多地方的青蛙打手,卻也都是用來愚化的好苗子,奴性深入骨髓且無良狂妄,暴露了其易被鍛造成武器的潛質。而且,變異的楚門沒能力游到河的那一邊撕開假幕走出假世界,但他們會拽住想要了解真相的楚門,大喊:誰允許你把腦袋瓜當腦袋瓜來用的?
姑且不論歷史背景和各種缺失的信息,我只能說,她是個好人,好老師
老師:歷史是人類的記憶 學生:歷史是暗殺者的陰謀。 父親:這個國家已經(jīng)完全崩潰了,只有那些婊子,小偷,大軍團,政治家,還有,我的大兒子,富的流油。但你們所享用的現(xiàn)在未來都要我們的孩子們償還。
it all depends on what you have to do to get there and what you are willing to do to go on doing it.
《官方說法》無疑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影片,因此它始終以社會批判的力度,典型環(huán)境和典型性格,作為“人物性格發(fā)展史”的情節(jié)鏈,日常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體現(xiàn)著影片制作者進步的人道主義的社會立場,干預現(xiàn)實的勇氣,并以此履行著一個進步藝術家的社會使命。但是,和類似的經(jīng)典敘事樣式一樣,當它成功地將社會現(xiàn)實的困境縫合于人物的特點命運,并借助真實幻覺成功地誘導觀眾認同時,它又無疑在設置另一樣(在本片中是關于真正的社會民主的、關于人性于良知的)主體的陷阱。于是,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革命性的或反體制的藝術文本。這或許正式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疆界與局限之所在。
站在浴缸里玩泡沫的小女孩很萌:媽媽,我給自己做了一件泡沫衣!媽媽,你也是脫光了洗澡嗎?
很難過的一點是,女主最好的朋友,在學校時最普遍的、那種上廁所也要一起的好朋友,在告訴女主她作為政治犯的屈辱經(jīng)歷時,女主開始是傷心,最后卻問她:你為什么要告訴我這些。好朋友流著淚錯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跟人說這些經(jīng)歷。對不起。女主知道自己的養(yǎng)女可能是從政治犯母親身邊奪走的,才開始理解她的好朋友,這份理解遲到了二十多年。
2008-11-15 20:14:17 7/7.8(1744)還是冷靜點,有人的地方就有官方說法
Introduction Un professeur de l’histoire argentine (Alicia) ,n’ayant pas de fécondité, à adopté avec son mari (Robert) un enfant (Gabi) pendant le coup militaire en 1976. Cinq ans plus tard , elle s’est aper?u que Gabi est peut-être un enfant volé, qua
你想要住在虛幻的城堡還是真實的廢墟?而在一個滿是謊言的地方,又何以為家。那些人不需要走很快、很遠,就會迷路。因為他們已失去了內心的方向。以一個女性細膩的切入點,帶出一個時代悲傷沉重的側影。真相有多重要?它能幫我們看清未來將要走的路。
噢,這個豆瓣的官方網(wǎng)站一欄寫得是,沒有官方網(wǎng)站,只有官方說法.好像就是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