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恐怖“花木蘭” 驚悚大意外
《血腥死亡營》是一部很有名的80年代美式砍殺片,也是最具camp意味的恐怖片之一。
本片始終在一種古怪的氣氛中進行。一開始,一個父親帶著兩個孩子劃船游玩,因為孩子淘氣打鬧,小船傾覆,三人都落在水中,這時一艘汽艇經過,來不及調頭,不幸將父親和一個孩子撞死。岸邊父親的朋友雖然驚呼,但也沒能阻止悲劇發(fā)生。
八年后,幸存的女孩安吉拉已經在姨媽家長大,她和姨媽的兒子被送到了夏令營去鍛煉,因為安吉拉不愛說話,性格孤僻,所以經常被夏令營里的女教官和其他同伴欺負。但是,這些嘲笑、欺負她的人卻一個接一個的慘死了,死狀恐怖。
夏令營的老領導懷疑是安吉拉的表哥干的,差點將他打死,但死亡還在繼續(xù),甚至連未成年小孩都不放過?。ū缓φ呤俏闯赡旰⒆?,這在電影史上非常罕見)安吉拉若無其事的和愛著她的小情人來到河邊,她說想游泳,并讓小情人脫掉衣服。
老領導帶著教官們趕來,看到了安吉拉坐在沙灘上,手里提溜著小情人的頭顱,原來她就是變態(tài)殺人狂!這時有一幕閃回,揭示了真相,原來安吉拉的爸爸是個gay,那個岸邊呼喊的朋友就是他的老公,安吉拉曾經偷看過他們在床上親密擁抱,當時不懂事的她產生了心理陰影。
而這還不算完,影片的最后一幕才是石破天驚!安吉拉站了起來,赤裸的身體全是體毛和鮮血,還有男性的器官,原來她是男孩!當年姨媽因為已經有了兒子,所以偏執(zhí)的將幸存下來的外甥打扮成了女孩!真是臥德法克了?。?!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怎么被嚇到,而是被這個結局給雷倒。這部電影因為非常受歡迎,直到現在也有cult影迷的追捧,所以至今已經推出了3部續(xù)集,安吉拉也一直是由菲麗莎·羅斯自始至終的主演。本來前幾年有電影公司要翻拍,但后來又沒了動靜。
廣告
陽春回春神酒露酒春砂仁酒養(yǎng)生酒75ml*16杯陽春酒廠
京東
¥358.00
本片的編導Robert Hiltzik的電影生涯僅僅是這一套電影,他還是個作家,他從來沒想到自己的這部玩兒票作品會這么受歡迎,直到2000年3月他被邀請去錨灣娛樂公司錄制DVD導演音軌。
2008年,羅伯特時隔25年再次做了導演,拍了《重回血腥死亡營》,這部電影的喜劇意味更濃,看起來依然很精彩。
2 ) 我殺我殺我殺殺殺
前陣子和朋友玩麻將,餅字拿了幺二,萬字拿了七八,其他都是順子,必須拆一組才能聽牌,按照頭腦簡單的概率計算自然拆幺二,結果剛把二餅開出下一圈就摸了一張三餅,只好拍案頓足,失色大呼:我暈我暈我暈暈暈——在不確定性面前,也只得無可奈何。了。所幸我等并不在乎牌桌上輸贏,倒是“我暈我暈我暈暈暈”這等模仿過來的精彩句法讓大家興奮不已,讓玩家都能明了,麻將之樂,不在麻將之中,而在稀里嘩啦之聲外。的確,這個句式,在很多情況下很有效。譬如,最近看的邁克爾?A?辛普森導演的《血腥死亡營》,就可套換為:我殺我殺我殺殺殺。
看的自然是影碟,而不是深入到了昂貴的電影院(這類片子也不可能在這里上映)。通??吹?,注重情節(jié)畫面湊合著就行了,至于聲音效果,太奢侈,也就無暇顧及了。這大有讀譯介詩歌的味道,因著聲音效果的缺失把所謂的真正的詩都過濾掉了。不過看碟嘛,重要的還是讓故事情節(jié)陪伴。按照劉小楓先生的說法,故事大抵是溫暖的,即便血腥的故事,也有著溫暖的色彩;而對于看碟者來說,即便是溫度直逼四十度的七月,這種溫暖也不會沒有市場。血腥死亡營,就有這種效果——唉呀呀,不惟“血腥”,還有“死亡”,還有“營”,真正是血腥拓撲,殘暴集合,美侖美奐??!
影片故事情節(jié)說來也簡單。第一集“沉睡野營地”當中,名字叫安吉拉的女孩童年時偶然遭受失去家人——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的打擊而出現心理問題,十三歲隨表兄外出露營,在營地一口氣干掉了十九個。第二集“恐怖野營地”中則是其經心理治療之后安吉拉成了營地顧問,然后又得心應手地在人命帳上記上一筆(所購買影碟封套上聲明三集皆全但觀看時怎么也找不到第二集,只好就內容介紹說個大概,具體殺了幾個的記錄暫缺)。第三集“貧瘠營地”,安吉拉二十一歲,她又回來了,這次她把名字換成“瑪麗亞”,又在同一個營地漂亮地干了一票,痛痛快快前后殺了十五個。前后三集,安吉拉的動作,就是不停地重復一個字:殺。
重復是重復,但也僅僅是作為殺、作為要人性命的重復,而安吉拉殺的手法,則是層出不窮,千變萬化,前后近數十次作案,她竟沒使用過同樣手法——似乎她所實踐的,正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津津樂道的重復造就差異的生命欲望法則。第一個,釜底抽薪搬空椅子開水燙死,第二個,蛟龍出海按之于水底溺死,第三個關門打狗投蜂巢以千百黃蜂將之蟄死,第四個,如魅影隨形趁其赤裸裸背后捅上淋漓一刀……用枕頭悶,用箭射,用匕首刺于睡夢,用吻勾魂,用牙齒咬,用棍子敲,用斧頭砍,用釘子釘,用土埋,用除草機碾,用汽車撞,用繩子勒,放火,下毒,開槍……甚至垂死中一枚針管也奪人性命(最后的一刺,把眼睛扎掉)。安吉拉殺人的手法,豐富多彩,真正足以讓人目不暇接。無所不用其極,但凡器具到她手上,再尋常之物都可成為奪命兇器——總懷疑導演讀過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多少懂得摘葉傷人飛花奪命的殺人原理。其他一些驚悚電影中的連環(huán)殺手,無論《七宗罪》中充滿宗教激情迷狂的謀殺,還是《德州電鋸殺人狂》中純粹享樂的殘殺,或者《玫瑰之名》中動用水地火風四大元素的形而上色彩的謀殺,比之這位名字具有“天使”意味的安吉拉,手法上的確只能望塵莫及?!哆@個殺手不太冷》中成為殺手的小女孩,則充其量不過一個幫手。
這位訥于言敏于行的安吉拉,從十三歲殺到二十一歲,誰也不得不驚嘆她的不可思議了:第一,安吉拉十三歲就開殺戒。中國古代傳說有個叫秦武陽什么來著的也十三歲殺過人,但他到了后來跟著著名的殺手荊軻去殺秦始皇的時候則兩腿打戰(zhàn),暴露了像國足一樣先天性心理素質不過硬的猥瑣弱點。第二,安吉拉是女人做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沒有陰莖的殺手。與人小鬼大的小女生安吉拉相比,國產的古代秦武陽雖然有雞雞,但顯然做不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做不到殺人不眨眼。這也許和他殺人承擔了重大歷史使命有點關系,殺人之外的責任和目的多少會影響殺人本身的效率。當殺本身不是目的而降低為手段,殺就貶低了自己,其境界自然大打折扣。安吉拉的殺儼然近乎赤子之心的殺,它是心無旁騖、沒有雜念的殺,它因單純而明亮、鋒利、直接、豐富??磥硪d的教導對于謀殺來說也是適用的:孩子為大。第三,手法的層出不窮表明她根本上就是一個沒有風格的殺手——她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她以變化拒絕風格。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李白的藝術夸張,畢竟他的手法很風格,鼻子湊近一點就可嗅出。安吉拉的十步殺一人則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真正不留任何證據。
安吉拉不僅是孩子,而且是女孩子。安吉拉沒有陰莖。但并不妨礙她成為主體。她就是一個我。一個作為殺手的我。一個本性空無的我。她很少說話,但她的行動則在說:我殺,我殺,我殺殺殺。這個主體宣告:我不殺,我就活不下去。正如安吉拉最后在受襲時說的:我喜歡這種突然受襲的感覺。要么刺穿,要么被刺穿。這個主體沉溺于突然一襲的快感。
導演的安排,似乎就是要讓安吉拉窮盡各種殺法,窮盡殺的可能性。殺的手法千奇百樣,與之對應的,死的相狀自然絕不會千篇一律。這也就意味著,導演同時試圖窮盡,死的可能性。在這無窮的可能性當中,死豐富多彩。因之,它似乎暗示的正是:生過于單調、貧瘠。影片中撫養(yǎng)安吉拉長大的姑媽,與理查德?漢密爾頓之類波普藝術家筆下的神經質人物形象接近,其所指涉的恐怕正是日常之平庸乏味。那片營地,死的豐足讓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聞風喪膽充滿恐懼,但又讓人克制不了去接近它,抵達它。在絢爛多彩的血淋淋的死面前,乏味枯燥的生也因之增色增輝,震撼非常。在這里,導演安排的安吉拉,追求的就是通過窮盡殺的可能以窮盡死的可能。這種對無限可能窮盡的欲望,與拜倫筆下的風流哥兒唐璜試圖窮盡女人的欲望如出一輒。在這里,生存的實質存在于可能性當中。生存就在于對眾多可能性的體驗當中。失去可能體驗的生存毫無意義。因此,在這里,安吉拉就必須不停地,殺,殺,殺——作為精神病患者,安吉拉殺完之后依舊可以逍遙法外。精神分裂就是安吉拉的護身符,瘋癲就安吉拉自由的憑證。在這里,安吉拉的殺,有洛可可式的華麗風格。
安吉拉越長大成熟越性感,越成為一種驚怖之美。的確,一任這種驚怖之美震攝人心,其中存有無法承受之輕——一種掏空責任倫理的生存美學成全虛無,讓人在美中失重。美和生存可能如果只能在死中實現,那么它是一種何等的顫栗?經由安吉拉,美的極至就是恐怖。這種極至之美,不分階層的平庸者都極力避免。導演企圖通過安吉拉這一角色屠殺平庸,但問題是大眾繞不開。在妥協的意義上,仍要給安吉拉的殺人行為安排一個原因:童年時的家人橫遭慘禍的景象,平日所受的各種虐待。因此,她的殺人邏輯就是:在得不到承認的地方,我用殺戮解決;你不承認我,這就是你的罪,你就該殺。
導演在讓安吉拉變換殺人手法的同時安排,讓承認的倫理呼之欲出,以之緩解觀眾在極至之美面前的驚怖,獲得些許的心安理得。不過,從安吉拉到瑪利亞,從天使到圣母,她的最后一刺,是把人的眼睛刺瞎:不要以為你看透了我,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能將我確定——即便我死了,我要你什么都看不到。這與《人肉叉燒包》中滅門兇手在警察面前叫嚷“沒憑沒據你們告我個屌”是一回事:我殺,但我拒絕裁奪。
3 ) 結尾竟然露點了...多給半顆星,三星半~
故事和一般的青春片沒什么區(qū)別,一幫孩子去營地玩兒,然后他們就準備受死吧~
想非禮女主的廚師被熱水燙死了,
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子被淹死了,
另一個高年級的男子被馬蜂蟄死了,
女訓導從后面開膛而死,
營地總管被箭射穿喉嚨,
自大的“美女”應該是被燙發(fā)器插進下體燙死的(個人猜測),
幾個小孩子被斧子砍死了,
男主的好友被砍頭。
以上應該是全部的死法?,F在的青春片基本也是這樣的類型,幾個典型的人,幾種典型的死法,然后開始找兇手。
這部片子值得三星半自然有它的優(yōu)點,那就是用雙主角做主線。表兄妹,哥哥正常男人,妹妹無口少女。你總會覺得兇手就是他倆中的一個人,但是到底是誰呢?
影片最后的結尾告訴我們,兇手其實是弟弟...
對,就是那個有小弟弟的無口妹妹...
看到后面才發(fā)現之前的鋪墊,原來死的是妹妹,不是那個哥哥。兄妹倆的爸爸竟然還搞基,兩人小時候偷看父親搞基,然后竟然親自效仿...
哥哥后來別領養(yǎng),但是表哥的媽媽喜歡女兒,所以哥哥成了“妹妹”。
結尾短促有力,用全裸表明了兇手的真實身份,只留下他的尖叫讓我回味。
4 ) 剛看完是不想再看,過一會又想去看,以下是123的整體分析
對男同性戀,性別錯亂培育,異裝癖,
種族問題,青少年問題,性早熟問題,婚外戀,人的懶惰,貧富矛盾
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看。
雖然畫面血腥程度屬于中上水平,而你也許會馬上評判這個導演是一個沒腦子的暴力狂妄者。但這僅僅是表面想象。
上面的一系列關鍵詞都是影片所提出的思考。
但是導演有一個很私人化的“判決”,那就是所有具有以上問題的人都應該死。
但!仿佛只有真愛,可以逃出魔爪。
ps:當然,有一個有趣味的現象值得大家注意:
故事的罪惡源頭指向了“男同性戀問題”,但是對于“女同性戀”卻沒有任何的處罰,甚至讓他們逃脫死亡的判決。
我在想導演是男人還是女人呢?如果是女人,那她的內心就是故事里的殺人兇手,影片1的結局,以男孩偽裝為女孩的揭露完結,是否是批判男性惡的一種態(tài)度呈現。。。。。。。。。
下線繼續(xù)思考中。。。。
5 ) 最后露JJ了呢····
其實這個電影的第一部在懸念方面做的實在是太差了··
只有傻子才看不出兇手就是那個小孩。
不過導演真正的用意倒不是讓你猜不到兇手··
而是讓你猜不到性別罷了。
所以只在殺人場面上做了些文章。
最后一個鏡頭真的還是比較嚇人的···
當那個張大嘴巴滿身血淋淋的拿刀小孩
露了JJ你才知道:OMG!真是個男孩!
不過那個小孩的演員應該是女生吧?最后安的是假JJ?
不得不說是影史上最幼齒的易服癖殺手,剃刀邊緣里的醫(yī)生也要靠邊站哦,人家很LOLI的~~~
還是喜歡的雖然一看就知道誰是兇手但他爸突然就GAY了我就知道答案沒那么簡單。
戀童的怪叔叔/沸水潑臉/蜜蜂蜇頭(有密集恐懼癥的請遠離)/希區(qū)柯克經典浴室致敬/腐尸/燙頭用加熱棒直插女人下面/性早熟/基友/偽娘/露點//如果以上標簽沒有一個你感興趣的,那請繞道吧……
蠢蛋太多,殺手明顯不淡定了。
很久前看的了,這種片無非是殺來殺去,但大包袱抖得確實讓人震驚,三星半吧
2017.01.19結局真是大吃一驚,看到男孩在安吉拉懷中,合著歌聲頭部在動,以為活著,沒想到啊沒想到。后面殺人部分可以理解,但安吉拉的設定其實不是很懂,為什么要有父親死亡一幕,為什么要突出其實是個男孩。似乎沒什么關系。
最后那個雞雞是假的吧。James Earl Jones他爸也亮了
6分,類似于《13號星期五》和《煉獄》的郊游敢死隊,整體來說強于前兩者。男扮女裝至少比《13號星期五》杰森媽莫名精分靠譜,死亡特寫也比前兩者給力。也算是美國老牌恐怖片系列了,不知為何還沒有被人翻拍。/原來2008年翻拍了一部,不過不出名。
這個結局雖然有點沒想到,但是有點莫名其妙??!全片幾個殺人片段也沒太多亮點,演員要么對于殺人事件毫無反應,要么反應過度
7.7 當年說Terror Train的兇手身份狠囂張,但是今天遇到更屌的,雖然電影根本沒想掩飾兇手是誰,看一半就猜出來了,但最后揭露的時候仍然狠屌,是真的屌。
我的天。炸薯條時,被人從后面突然抓起腳,然后頭倒著掉入油鍋里。嚇得我都不敢吃薯條了。
結尾很加分很震撼。。。只猜到一半
典型的八十年代夏令營砍殺電影,不過該片選擇了走兇手懸疑的路子,零零散散的拼湊出一個精神病人的扭曲背景,而非復仇惡鬼或者不死人魔。片中殺人手法其實沒什么新意,真正的血腥場面全部是擦邊而過,噴點血就糊弄過去了,好在結局有夠詭異,特別是鏡頭拉開后蹩腳的化妝跟個野人一樣。
應該是時下青春恐怖片的模板,故事和血腥瑪麗類似,結尾依舊大亮,但此片懸念不足,兇手是誰一開始就知道
The most Slasher film trilogy in the world!Sleepaway Camp (1983 - 1989) and our unforgettable Angela!
這種東西也配叫電影,連演技都沒有,看得真尷尬
滾水碌粉腸,小蛇爬出嘴,隔墻刮痧,血肉睡袋,弓箭穿喉,燙發(fā)利器,溫柔梳頭…… puppy love 大多悲劇,老表情誼才是真;雖然反轉多少猜到,但結尾的猙獰表情定格確實經典
性別障礙類變態(tài)殺手,放到青少年野營地的身份、情境效果不錯,細節(jié)還是粗略了些
最荒唐的一點是——周圍一具一具奇形怪狀的尸體抬走,那些小伙兒姑娘還是該玩的玩該樂的樂。。。。。美國人神經都那么大條么?結果就剩下各種死法還挺有創(chuàng)意的
眼看著進度條逼近最后幾分鐘還沒有要反轉的意思,還納悶這片子一定要把爆點壓在最后三分鐘嗎?結果最后一幕直接讓本片榮登近期唯一要給我留下心理陰影的恐怖片了,比起歐金金(主要是被劇透了)更讓我震驚的是片子定格在了女主血盆大口的獸人般的模樣中戛然而止,實在太他媽的詭異了,這一幕完全足以名流恐怖片青史,這種結局淡出的拍法有點類似老港片,現在的恐怖片是無論如何也拍不出這樣的感覺了。至于劇情則就完全沒什么可說的,青少年恐怖片死人模式的老鼻祖之一,死法倒也不算太敷衍,只是細節(jié)就不加考究了,失心瘋的管理員的演技也略浮夸(查了一下這名演員拍攝同年就因肺癌去世,緬懷一下)。
劇情詬病太多,邏輯混亂,看一半就猜出來了。但這個是83年的片子...想象一下電影院里看到最后個鏡頭(。